-
1 # 使用者3978367363285
-
2 # 一隻初二
一、姓氏源流湯(Tāng 湯)姓源出有四:1、出自子姓,為黃帝后裔夏朝未商湯之後,以祖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湯氏其得姓始祖為成湯。夏朝末年,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商落首領名契,本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於商(今河南省商丘南),賜姓子氏。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統治時期。履字湯,又稱成湯,尊稱帝乙,他即位後愛護民眾,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擁護,周圍一些小國也慕名前來歸附,因之勢力迅速擴大。而夏桀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盪不安,諸侯們也不聽從他的號令。成湯見其形勢,順從民意,不斷積聚力量,開始有計劃地討伐夏桀。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夏的屬國葛,接著經過十一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的三個重要的同盟國韋、顧、昆吾,成為當時強國。隨後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這樣,履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成湯的子孫中,有的以他的字“湯”為姓氏,就是湯氏。2、出自春秋時宋國有蕩姓,後簡改為湯氏。據《萬姓統譜》載,春秋時宋國有蕩姓,後去草頭成湯姓。3、出自子姓,為商末宋國君主偃之後,因避禍改為湯氏。據《史記·殷本紀》載,周初,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商丘,有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省間地。傳至未代君主偃,於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聯合攻滅,子孫大多以國名為氏,姓宋。偃的弟弟昌之子隆,改子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畏禍,又改子姓為湯姓。4、出自改姓及他族中有湯姓:① 宋代有湯悅,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廟諱改姓湯。② 另滿、侗、蒙、土等族均有湯姓。得姓始祖:商湯。商湯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領,又稱成湯,任夏朝方伯一職,專管征伐之事。時夏朝末代國君桀,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盪不安,商湯於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與另一強大部落有莘氏結盟,娶其族女為妻,任用賢人伊尹輔佐自己,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擁護,以致於周圍諸多小國家也慕名歸附,勢力迅速強大起來,後終於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其子孫後代為紀念這位開國君主,遂以其名諱為氏,稱為湯姓,商湯由此被奉為湯姓得姓始祖。二、遷徙分佈湯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發源地當是今河南省境。由於商朝歷經七次遷都,故商代湯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圍一帶中原地區。秦漢時期,湯姓尤以河北一帶繁衍最旺,故在湯姓的發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陽郡兩大郡望。此期亦有湯姓南遷於交趾(今越南河內西北),史載,漢武帝時,南越歸順,武帝派湯璋於交趾,職刺史。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軍閥混戰,中原時有烽火,湯姓遂大舉南遷,主要向東、南兩個方向避亂。唐末五代時,從黃巢起義始,中原湯姓再度南遷,其路線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上述諸多次南遷使得源於北方的湯姓遂成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湯姓名人零星見於史冊,宋代以後,大批湯姓名人湧現,且多出於東南一帶的江蘇、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見,後世湯姓是稱盛於這些地區的。宋代湯姓有宰相湯悅和湯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顯赫,成當地名門望族。明代有開國功臣湯和,出安徽鳳陽,死後追封東甌王。另洪武、永樂年間,湯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陝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間,廣東湯姓陸續有人入居臺灣,進而徙東南亞一帶。今日湯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蘇、湖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湯姓約佔全國漢族湯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九。三、歷史名人湯 王:陝西省始平人,周任亳國國王,為諸羌始祖。湯王在歷史上又稱為成湯,即成湯擁有天下後之號,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湯(公元前1766年)傳位至帝辛時,朝政日衰,終被周武王所滅,至此傳十七代三十一王(約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在武王滅商時肉袒投誠,周公旦二此克商後,對子啟於宋(河南省商丘),治理部分商朝遺民。傳至公稽、丁公、乃至公偃,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昌,昌生隆,隆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其禍及,改子姓為湯。湯 悅:安徽貴池人,文采極佳,由此揚名。初為南唐宰相,獨攬李家皇室的書檄教詔。後歸宋,趙匡胤封其為光祿卿,頗為重用,撰有《江西錄》十卷。湯 漢:南宋末期著名理學家。字伯紀,號東澗,江西省餘江縣崇義鄉(今畫橋)人。淳佑四年(1244年)甲辰科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封安仁(餘江)開國子,南宋儒學旗手、理學宗師。卒諡號文清,追贈正奉大夫、饒國公。湯 鵬:清代蕪湖人,時為一心靈手巧之鐵匠。其鄰為畫家,鵬深羨,遂閉門構思,以鍛鐵做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因作品精妙生動,來人爭相搶購,世稱“鐵畫”。湯 釐:江蘇省淮安人,元代書畫理論家,精於古物及書畫鑑賞,主要談及書畫鑑別方法、所見名家畫跡,論述名家擅長、畫法特點,多從筆墨氣韻方面辨別真偽,鑑賞要領甚為精到。曾著《畫鑑》一卷。湯 和:濠州(今安徽省鳳陽)人,明代開國功臣,封將軍,進信國公。洪武十八年,自請解除兵權,免遭太祖猜疑之禍。後又曾奉命在沿海築城設防,以御倭寇。湯 球:字伯玕(1804-1881),安徽省黟縣人。自幼勤奮學習,興趣廣泛,博聞強記,“星緯推步,研究其奧”,尤通天文曆法之妙。但是他並沒有從這方面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把精力轉移到治經論史方面。他與同鄉俞正燮、汪文臺等人,交往頻繁,互相切磋。湯球的治學態度嚴謹。他對前人的說法,一定要依據經典,考核真偽,比較異同因而很少有穿鑿附會。他在俞正燮、汪文臺的幫助和鼓勵下,在考據學上就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修訂補輯的古書有鄭康成逸書九種,劉熙《孟子注》、《孝經、論語注》、劉珍等《東觀漢紀》、皇甫謐《帝王世紀》、譙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等。湯惠休:南朝宋時詩人。字文海,山東省臨沂人,齊梁間任餘杭令、中散大夫等職。官至揚州刺史,詩學謝靈運,與鮑照並稱為“休鮑”。湯王壽:瀏陽(今屬湖南省)人,宋代進士,官至大理少卿。曾上書請召朱熹,忤權相意,名聲大聞於時。湯思退: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進之,號湘水,浙江龍泉(今麗水)人。紹興十五年(1145年)考取進士,任龍泉鄰縣——建州政和縣令 ,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升任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高宗、孝宗時兩度為相。湯正仲:字叔雅,號閒庵,揚補之甥。江西省南昌人,宋代著名畫家。善畫梅、竹、松、石,清雅如傅粉之色。自來墨梅,類以白黑相形,湯正仲的舅氏遺法,始創新意,為倒暈素質以反之,青出於藍。其作品別具新意,享譽畫壇。湯克寬:明朝嘉靖年間抗倭名將。江蘇省邳州(今邳縣)人,出身武將世家,他的父親湯慶,做過防守長江的江防總兵官。湯克寬驍勇善戰,原已做到副總兵,駐紮金山衛,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台州北上,流竄各地,湯克寬作戰失利,被參革職。王忬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保他為浙西參將,受命於危難之際,屢敗倭寇,敵甚畏,因功遷廣東總兵。湯賓尹:安徽省宣城人,明代官吏。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累遷至左諭德,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著有《睡庵集》等。湯文瓊:池州府石埭(今安徽省石臺東北),明代愛國學者,時京師被攻陷,文瓊書衣襟“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後投繯絢國,傳為美談。湯顯祖:臨川(江西省撫州市)人,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官曆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等職。其創作講求聲律對應,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牡丹亭》為其代表作,另有《紫釵記》、《南柯記》及詩文多種。湯貽汾:江蘇省武進人,清代著名畫家。擅畫山水、筆法雅緻秀逸,兼工行草書和詩,與戴熙並稱“湯戴”。湯右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詩人,官至吏部侍郎,兼掌院學士。其詩才大而能恢張,帝賜之“詩公”,與秀水朱彝尊併為浙派領袖。著《懷清堂集》。湯世樹:江蘇省武進人,清代詩書畫家。書學米芾,題識精美,寫生鮮麗,為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時稱“三絕”。湯金釗:字敦甫,浙江省蕭山人,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三年(1808年),入直上書房。金釗端謹自持,宣宗在潛邸,甚敬禮之。母憂服闋,擢侍講,督湖南學政,累遷內閣學士。歷官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入閣拜副相。湯化龍:湖北省浠水人,民國開國元勳、清全國各省諮議局聯合會主席、創立湖北革命軍政府任民政長、民國首任眾議院議長。湯玉麟:遼寧省阜新人,安國軍第五方面軍第12軍軍長、熱河省省長兼熱河軍區司令、第五軍團總指揮、熱河省駐防軍總司令、上將。湯宗舜:1917年9月出生,九三學社社員,浙江湖州人。大學學歷,職稱為研究員,1979年3月—1994年10月從事智慧財產權工作。原任中國專利局顧問、國務院參事。著有《專利法教程》、《專利法解說》、《智慧財產權的國際保護》等著作;合譯著作分別為《巴黎公約解說》、《智慧財產權法教程》;譯有《巴黎公約》、《Trips協定》、《歐洲專利公約》等。四、郡望堂號1、郡望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國都顧(今河北省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北)。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漢高帝置郡、景帝改為國,治盧奴(今河北省定縣)。後燕以為都城。隋廢。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唐幽州范陽郡,本涿郡,天寶元年(742年)改置。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又為方鎮名,本為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亦改為范陽。寶應元年(762年)改幽州節度使,併兼盧龍節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陽縣(原涿縣,唐改)。大曆四年(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2、堂號掬星堂:或吞星堂。湯悅,安徽貴池人,夢飛星入盤,文思日進,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為正一品光祿大夫、上柱國,封陳縣男,食邑300戶。因而湯悅的堂號為“掬星堂”、“吞星堂”,玉茗堂:都是因為明朝湯顯祖命名的。湯顯祖是臨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書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湯氏的堂號。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採納忠臣的諫議,還往往把提意見的人治罪,於是決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議,於是被罷了官。他回到家裡,一方面繼續奏本抗議,一方面編寫劇本,著有《玉茗堂集》。此外,湯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臨川堂”、“義士堂”、“敘睦堂”、“光裕堂”、“雙桂堂”、“丹桂堂”等。五、宗族特徵1、湯姓源於北方,歷經遷徙,漸演變為一典型南方姓氏。2、湯姓名人薈萃,所佔行業眾多,不乏有詩人、文學家、畫家等。如南朝有詩人湯惠休,明代有文學家湯顯祖、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清代有畫家湯貽汾、史學家湯球等。3、湯姓字行輩份排列整齊,取字意深。如民國手抄殘本《湯氏家譜》中,載江西餘江湯姓一支字行為:“開明國鍾安,寬濟輝根植”。============================================================【湯姓宗祠通用對聯】〖湯姓宗祠四言通用聯〗中山世澤;信國家聲。——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出明·湯和為開國功臣,封信國公。“中山”,指今江蘇省溧水縣東。文廟從祀;孝感動天。——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河南睢州人湯斌,字孔伯,號潛庵,順治年間進士,官潼關兵備道,後辭官跟從孫奇逢學習,講《孝經》等書;奏請減輕蘇松田賦,救濟江北水災災民。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洛學篇》、《睢州志》等,從祀文廟。下聯典指元代新建人湯霖,字伯雨,幼年喪父,事母至孝。母親患熱病,想要冰,當時正是熱天,他整天在池邊號哭,忽聽池中有嘎嘎響聲,一看是冰,急忙取來送給母親,母親的病果然好了。飛星應兆;治圃隱居。——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五代·湯悅嘗見飛星墜盤中,掬吞之,遂文思大進。下聯典指宋·湯巖辭官歸治小圃,隱居自娛。-----------------------------------------------------------------〖湯姓宗祠五言通用聯〗甌王威德遠;詩公美名傳。——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御史大夫湯和,字鼎臣,濠州人。與朱元璋一同起兵,轉戰蘇、浙、閩、蜀、屢有戰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築城設防,抵禦倭寇。追封東甌王。下聯典指清代進士、詩人湯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編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學士。帝重其文學,御製詩賜之,目為“詩公”。其詩才大而能恢張,與秀水朱彝尊併為浙派領袖。有《懷清堂集》。臨川傳四夢;武進譽三絕。——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劇作家、文學家湯顯祖(1550-1617),字義仍,號海若。臨咱(今江西省臨川)人。少即有文名。以拒絕張居正延攬,至歷十一年(1583年)始第進士。歷官南京太常博士、禮部主事,後為遂昌知縣,以抑豪強觸怒權貴,被劾歸裡。家居二十餘年,精研詞曲和傳奇,專事著述,所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世稱《臨四川夢》。其中《還魂記》最負盛名,對封建禮教和黑暗政治,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另有詩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聯典指清代詩書畫家湯世澍,字潤之,武進人。國子監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收學米芾,題識精美,時稱“三絕”。-----------------------------------------------------------------〖湯姓宗祠六言通用聯〗姓字高標鼎甲;文章雄列大家。——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劇作家、文學家湯顯祖。下聯典指明代南京國子監祭酒湯賓尹,字嘉賓,宣城人。萬曆中鄉舉第一,廷對第二,授編修。有《睡庵集》。-----------------------------------------------------------------〖湯姓宗祠七言通用聯〗彭蠡毓瀏陽之秀;長沙挹湘水之清。——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江西省臨川人,所居處稱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絕首席大學士(宰相)張居正的招攬。萬曆年間進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宰相申時行,降為廣東省徐聞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縣,後因不依附權貴被免官。曾跟從泰州學派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並與僧人達觀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傳奇《玉茗堂四夢》(《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及《紫簫記》,詩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兩代有戲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詞風格,被稱為“玉茗堂派”或“臨川派”。下聯典指南宋長沙瀏陽人湯壽,字君保,淳熙年間進士,官至大理少卿,進直徽猷閣。為人剛直,多次被人中傷,朝廷有“清風峻節”的評語。東坡居士休題杖;南郭先生且濫竽。——湯東谷撰湯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湯姓歷史名人湯東谷自題聯。(見《分類楹聯寶庫》)。-----------------------------------------------------------------〖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星墮盤中,彩筆生輝光祖澤;圃治山下,竇峰垂訓裕孫謀。——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五代時南唐秋浦人湯悅(原名殷崇義,入宋後因避諱改姓名),博學能文章,李璟時官左僕射,朝中許多檔案都出自他的手筆,後主時升左僕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開寶年間以司空知左右內史事。太宗詔令修撰《江南錄》,太祖開館修《太平御覽》,他都參與其事。相傳曾在夢中見飛星墮入盤內,他掬來吞下,於是文思日進。下聯典指宋代貴池人湯巖起,初任營道知縣,以廉潔著稱,官至徽州通判。後辭官歸家治小圃,隱居自樂。著有《論語義》及詩集。星墮掬盤,吞彩筆生輝光祖澤;風流治圃,禾竇峰垂訓裕孫謀。——佚名撰湯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湯氏宗祠聯。============================================================附錄:【湯姓典故、趣事】〖湯王沐浴〗湯王是中國古代最有德行的聖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們的尊敬,關於成湯王還有一段動人的民間傳說。據說商朝建國不久,亳州連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種辦法求雨都無濟於事。後來巫師卜一一卦,說應當人做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湯王就長嘆一聲說:“求雨是為造福百姓,怎能讓人民作犧牲呢?”過了一會兒,他斷然說科:“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讓我來吧!”於是他選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湯王經過沐浴,剪掉頭髮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臺前禱告:“天呀,我一個有罪,不要連累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個人身上,請上天對我這個罪王進行懲罰吧。”接著由巫師攙扶著登上了一個個高高柴堆,參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圍望著賢王的身影,一個個淚如泉湧,點火的時候到了,巫師們用火把,把柴堆點著了,片刻間濃煙滾滾,把湯王圍在焰火之中,說來也巧,正在這時天空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人們在歡呼中把湯王從柴堆上扶下來,送回宮中。成湯王在位13年,死後葬於亳州。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傳,成湯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讚揚,為了紀念他特在安徽省亳州修建湯王陵公園。--------------------------------------------------------------------------------【族譜資訊】湯 10966【江蘇常州】湯氏宗譜八卷 (清)湯全編輯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懷德堂刊本 八冊 南開大學 注:譜始修於清康熙間,此為四修。 10967【江蘇武進】湯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湯貽汾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十冊 美國 10968【江蘇武進】東載湯氏宗譜十二卷 (清)湯文傑主修 清光緒十一年(1885)活字本 六冊 美國 10969【江蘇武進】毗陵湯氏分譜八卷 (清)湯天狗 湯於全纂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毗陵湯氏懷德堂木活字本 江蘇蘇州市圖 注:譜始修於明洪武五年。 10970【江蘇武進】孟河湯氏重修宗譜十四卷 (清)湯芝楊等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敦本堂活字本 十四冊 北圖 10971【江蘇武進】毗陵湯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民國)袁復堂等修 民國八年(1919)奕恩堂木活字本 八冊 美國 10972【江蘇】溧陽城南湯氏宗譜八卷 (清)湯裕汶 湯仰發續修 清光緒十二年(1886)木刻本 八冊 河北大學 10973【江蘇無錫】梁溪湯氏宗譜 (清)湯鵬舉等修 清順治十一年(1654)刊本 四冊 美國 10974【江蘇江陰】暨陽湯氏宗譜三十六卷附家藏集 選四卷 (清)湯琴青主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1)留餘堂活字本 二十冊 美國 10975【江蘇江陰】暨陽湯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清)沈恆青等纂修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留餘堂活字本 十八冊 北圖 日本 美國 10976【江蘇江陰】暨陽全堂湯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湯獻廷主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光裕堂活字本 十冊 歷史所 10977【江蘇宜興】襄王湯氏宗譜首一卷末四卷 (清)湯載庚等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報本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冊 美國 10978【浙江】蕭山孝湯氏家譜不分卷 (清)湯克敬修 毛觀齡纂 清雍正間稿本 一冊 浙江圖 10979【浙江】蕭山夏孝湯氏家譜 (清)湯金釗等撰 清道光四年(1824)修鈔本 四冊 北圖 美國 10980【浙江】蕭山夏孝湯氏家譜 (清)湯金釗等修 清咸豐三年(1853)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10981【浙江】蕭山夏孝湯氏家譜十卷 (民國)湯聘之等修 民國十八年(1929)良善堂木活字本 十冊 北圖 遼寧圖 日本 美國 10982【浙江鄞縣】四明章溪湯氏宗譜 六卷 (清)俞士磷 湯志合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和堂活字本 二冊 天一閣 10983【浙江鄞縣】四明章溪湯氏宗譜四卷 (民國)湯忠聖 湯雲泰等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三和堂木活字本 二冊 天一閣 10984【浙江象山】丹城湯氏宗譜一卷 (民國)史翰章童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10985【浙江】蘭溪湯氏宗譜十二卷 刻本 浙江蘭溪縣赤溪鄉上湯村 10986【浙江遂昌】湯氏宗譜 清光緒十一年(1885)刊本 六冊 浙江遂昌縣禁源鄉下村 10987【安徽桐城】皖壽賁湯氏宗譜存三十二卷 (清)湯敦善等纂修 清光緒二年(1876)敦厚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冊 美國 10988【安徽桐城】湯氏宗譜十二卷 (清)湯志忠等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1893)湯氏掬星堂刻本 十六冊 南京大學 10989【安徽桐城】湯氏宗譜十八卷 (民國)湯仲伊纂 民國二十二年(1933)刻本 遼寧大連市圖 10990【福建東山】湯氏族譜 民國間纂修本 福建東山縣誌辦 10991【江西】萍鄉東橋湯氏三修族譜 (民國)湯增璧纂 民國十九年(1930)刻本 六冊 上海圖 10992【江西臨川】酉塘湯氏重修族譜 (清)湯阜珍纂 清光緒二年(1876)臨川六都西塘湯氏木活字本 一冊 四川重慶市圖 注:湯雲峰清道光十七年初修。 10993【江西臨川】西塘湯氏三修族譜 (民國)湯誕敷修纂 民國九年(1920)臨川六都酉塘湯氏木活字本 一冊 四川重慶市圖 注:湯雲峰清道光十七年初修,清光緒二十九年 重修。 10994【河南】睢州湯氏家譜七卷 (民國)湯善萃續修 民國三十三年(1944)湯氏鉛印本 河南圖 注:乾隆四年湯沆首次整理。 10995【湖南】三湘湯氏七修族譜□□卷 清光緒五年(1879)紫林雙桂堂活字本 一冊 湖南圖(存卷2) 注:該族散居寧鄉、湘鄉、湘潭等地。 10996【湖南】三湘湯氏七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湯期鵑 湯臣簧纂修 清光緒十七年(1891)木刻本 二十一冊 河北大學 10997【湖南寧鄉】麻山湯氏五修族譜 清雙桂堂刻本 廣東中山圖(存一冊) 注:記事至清乾隆四十九年。 10998【湖南寧鄉】麻山湯氏六修族譜□□卷 清嘉慶二十年(1815)雙桂堂刻本 一冊 湖南圖 10999【湖南寧鄉】麻山湯氏六修族譜八卷 (清)湯期瑛 湯子云等纂修 清咸豐九年(1859)雙桂堂活字本 十六冊 歷史所 注:明嘉靖二十四年湯茂始修。 11000【湖南寧鄉】兜潭湯氏五修族譜 十一卷 清光緒三年(1879)敦本堂活字本 二冊 湖南圖 11001【湖南】湘潭大山湯氏六修族譜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湯昌鎮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丹桂堂木刻本 十一冊 河北大學 11002【湖南】湘潭大山湯氏七修族譜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國)湯期籙 湯虎臣纂修 民國八年(1919)丹桂堂木刻本 十七冊 河北大學 11003【湖南】瀏陽湯氏安惠堂志略二卷 (清)湯煊輯 清光緒十年(1885)刻本 陝西圖 11004【湖南益陽】湯氏四修族譜十七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湯文鬰 湯育才纂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文華堂活字本 十一冊 北圖 上海圖 湖南圖 11005【廣東】新會湯氏族譜 (清)湯晉等纂 清咸豐四年(1854)寫本 一冊 美國 11006【四川成都】湯氏族譜不分卷 (清)湯葆錕等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四川湯氏刻本 二冊 南京大學 11007 渴氏族譜一卷 (明)湯敬吾纂修 湯合昌重修 明崇祉間刻本 上海圖 11008 湯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 (清)湯成烈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活字本 六冊 北圖 11009 茶坊湯氏宗譜三卷 (清)湯利恆 湯穹興等纂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8)木活字本 二冊 四川圖 11010 湯氏續修宗譜二十七卷 (清)湯蓉鏡等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六和堂活字本 三十冊 北圖 11011 湯氏家乘 (清)湯文求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忠義堂重刻本 二十冊 北圖 11012 湯氏家乘 (清)湯文求纂修 民國間忠義堂重刻本 十二冊 北圖 11013 湯氏續修宗譜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湯成基增輯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 二十二冊 北圖 11014 中山湯氏宗譜□□卷 民國十二年(1923)重修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文管(存五卷) 11015 湯氏宗譜五卷 (民國)湯養亭等續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日新堂武昌石印本 五冊 北圖 注:書名頁題《家乘全書》。 11016 湯氏家乘 舊鈔本 四冊 北圖
-
3 # 煙臺北航科技園
湯類--湯,是中醫學最常用的劑型,古稱湯液,現稱湯劑,民間則叫作湯藥。食療上說的湯,是指用少量食物或適量中藥,放較多量的水,烹製成湯多料少的一類湯菜。湯中配用藥物,可採用下述三種不同的用法:一是洗淨後直接放入,或用潔淨紗布包裹放入,待湯燒好後棄藥食用。人參、枸杞子、蓮子等可食藥物及藥食兩用之品可一併吃下。二是先將藥物加水煎取汁,然後在烹製中倒入。三是原料用人參等珍貴藥物的,除切片燒製外,還可加工成粉末,在臨起鍋前放入,以便充分利用,不致浪費。
回覆列表
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當代漢族湯姓的人口250萬,為全國第九十位姓氏,大約佔全華人口的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