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展翅高飛11223

    角度不同,一個是軍事手段角度,一個是國家根本角度,先不說成與不成,蜀漢本就弱,以牽扯園家根本的冒險是不敢輕易開玩笑的,也不具備事成之後的消化和守成能力。即使僥倖成功,必使魏極限提高與蜀的對抗焦點,承受魏40萬全國軍事力量的優先毀滅性打擊。諸葛亮的本意是斷魏一方,經營生休

  • 2 # 過路閒人路過

    應邀。

    直接說子午谷一點勝算也沒有,這不是孔明一向不用險所以不採納,而是毫無勝算,不只那五千兵的問題,是魏延也會必死無疑。

    首先經常說以弱對強不出奇謀的人,請問一下魏延去送死,蜀能扛的起這風險嗎? 子午谷毫無勝算,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都全沒成功條件,純粹是給擁蜀的對於蜀不能統一天下而需要的自我安慰而已,用來握腕嘆息的談資罷了。

    不要與鄧艾偷渡陰平比較,鄧艾能成功魏延為什麼不可?大環經完全相反怎麼比?首先蜀在曹丕篡漢後到滅亡已有四十年,如果連曹操挾天子也算上,已經60多年,百姓大部分都是曹丕篡漢後出生的,他們經過不停的北伐已經元氣全無,要匡復漢室還是要過上好日子?劉備本來就是外來勢力,西川的本土勢力不會為一個外來人讓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生靈塗炭,這是肯定的。當時鄧艾偷渡陰平後先收拾綿竹蜀軍主力才到成都城下,朝中百官討論的不是戰不戰而是該投降還是逃跑,蜀是過了初一也過不了十五,別忘記鍾會還在劍閣牽制著姜維。對比一看,魏延的子午谷可比嗎?中彩票一般的拿下長安城,最後結果也是被曹魏包圍而死。

    魏延的想法毫不實際,成功機會有個萬分之一吧。首先抄小路急行軍能有攻城器械嗎? 能帶多少糧草,路上不用吃嗎?你要把對手嚇跑,也不會讓對方看都不看一眼就逃跑吧? 對方一看稀稀拉拉的幾千人,沒攻城器械,再笨的人也會求援等待吧,長安城不戰而逃跑罪名也不小啊,魏延認為對方聽到自己名字就逃跑是否太過天真傻白甜?耗個幾天必定斷糧,去天堂北伐去吧。而且曹魏統一了天下九州,百姓日子剛穩定,蜀的北伐就是破壞百姓剛穩定的生活,再加上你得了長安曹魏會投降嗎?馬上可以調動數倍兵力把你掉打一頓,等孔明來匯和墳頭草都幾米高了。

    就像二戰的太平洋戰爭,美國軍力對比日本是下風的,但資源不足啊,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就等如強迫不想參戰的美華人不戰不可,這樣日本可以一直南下佔領英美殖民地搶劫資源,但日本一開始很霸氣又如何? 很快形勢就反過來,美國的生產能力,人口,工業就可以把軍需源源不斷的供給前線,蛙跳策略每打一個島都用遠多於日本的兵力去取勝,近代戰爭都是拼國力,更別說冷兵器年代了。蜀魏實力懸殊,我一個打不贏你一個,那我用五個打你一個可以嗎?

    那些吹噓子午谷的人醒醒吧,最簡單的問題都說不出個所以來,整天吹來吹去有意義嗎?

  • 3 # 汐水柔情

    對於子午谷奇謀,我是比較贊同不可行論觀點,具體觀點如下:

    (1)魏延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這個行軍必須在10天內完成。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30天之內到達長安(或者潼關),同魏延會合。

    分析:這個條件是非常苛刻的。全長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兩邊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這樣的路況就連汽車都很難全速前進,更別說人走了,而且整條子午穀道全靠架在岫巖上的棧道通行。遇到棧道壞處便要修復,若壞處較多,則勢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修復,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在這種情況下,魏延這一萬人能保證在10天之內穿過子午谷進抵長安城下?恐怕得打個大大的問號。同理,諸葛亮大軍從斜谷進軍,也要走棧道,也面臨魏延同樣的問題,能否在30天內趕到長安?顯然也是個未知數。

    事實上,兩年後曹真伐蜀時就是走的子午道,“會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戰士悉作”——曹真十天才走完一半路程,其艱難可想而知!

    (2)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懋得知魏延軍突然來到時,一定要棄城逃跑。

    分析:夏侯懋固然怯而無謀,但他會不會怯懦到“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呢?萬一他不逃走,而是據城固守怎麼辦?要知道,長安城可不是一般的小城池,其防禦必然堅固。何況曹魏名將,雍州刺史郭淮近在咫尺,一旦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用最快的速度來救援,魏延這麼點人馬豈不被包了餃子?

    (3)夏侯懋逃跑時還得留下大批糧食。

    分析:前面已經分析了,夏侯懋不大可能望風而逃。退一步來說,即使夏侯懋真的望風而逃,他會不會順手將橫門邸閣的糧食付之一炬呢?要知道,當年曹操打張魯那會,張衛就有這個主張。

    (4)曹魏的關東援軍要在20天后才能到達長安。

    分析:這個判斷可靠嗎?常言道兵貴神速,這是人們熟知的軍事原則。魏延認為“比東方合聚,尚須二十日”,不過是根據常理作出的估計。但軍事活動偏偏就不能拘泥於常理的。我們遠的不說,就說司馬懿平孟達吧。孟達估計司馬少說一個月才能趕到新城。可結果呢?司馬僅僅用了8天就到了,就打孟達一個措手不及。再說魏軍從關東趕往關中,交通方便,一馬平川。而諸葛亮大軍要走斜谷的千里棧道,怎能保證在關東援軍這前到達長安呢?萬一落在了後面,魏軍正好先吃掉魏延,然後封鎖訊息,以逸待勞,把諸葛亮的主力兵團釣出斜谷道,從而一鼓聚殲之。在這之後引發的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果真的這樣的話,諸葛亮的主力兵團全軍覆沒,而曹魏則可挾勝利之威,越秦嶺南下,直撲成都,而成都方面無一兵一卒可供排程,蜀漢將會會提前幾十年亡國!

    不止以上幾點,從當時蜀漢的政治角度分析的話,可以看見,當時的諸葛亮,完全是將劉禪的君主權力掌控在自己手裡,一旦諸葛亮攻下長安,蜀漢定會遷都長安,而諸葛亮的這一系列舉動,會讓世人認為,蜀漢的諸葛亮,會是第二個曹操,由此造成的輿論壓力是非常巨大的,劉禪不可能不知道,從他在諸葛亮死後一系列的舉動來看,劉禪本人對諸葛亮的管頭管腳是很反感的,諸葛亮作為一個智者,肯定會預見到攻下長安後整個蜀漢會因為自己而瀕臨破產邊緣,為了蜀漢的延續,諸葛亮不得不做出了選擇西上隴右的戰略部署,就是希望自己是在不斷北伐而北伐屢敗屢戰,他的底線其實就是不能攻下長安,因為諸葛亮很清楚攻下長安的後果,會引起蜀漢朝廷內怎樣的變故。

    戰例與結果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曹真接替曹休的職位,遷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路大軍攻伐蜀漢。魏明帝採納,但司空陳群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曹真再次上書要求從子午道進攻漢中,陳群有陳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且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甚巨。魏明帝下詔將陳群的意見提供給曹真參考,但曹真卻據此詔書隨即出發,改從子午道入;另遣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後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華歆、楊阜、王肅等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詔撤退。

    東晉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勳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明將孫傳庭對抗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準備出四川至陝西,經漢中後,走的就是子午谷,孫傳庭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最多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最少5萬人)。戰鬥結果,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

    西安事變,王耀武意圖出子午谷奇襲張學良,行軍三天之後就被迫折回,原因有兩個:“一是谷中環境太過險惡,無水源。二是行軍途中得知西安事變已經和平解決,遂退軍。不過即便他真正穿過去了,下場恐怕不會比司馬勳和高迎祥好,因為張學良當時已經察覺到了,雖然嚇了一跳,但已經及時派軍把住了谷口。

  • 4 # 歷史大學堂

    魏延作為一名魏、蜀兩國公認的良將,為何會提出一個看似如此荒誕的“子午谷奇謀”?

    圖1 魏延(?-234年)

    01、真假奇謀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追本溯源”——回到子午谷奇謀這條計策本身。

    此計現存兩個版本:

    一、《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二、《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可以看出,以上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都是魏延打算與諸葛亮分兵,獨自以精兵萬人密出子午谷(《三國志.魏延傳》裡說的是“異道”,經分析應當是子午穀道)偷襲關中,不同的是兩個版本中魏延的終極目標不一致,前者是潼關,而後者是長安。

    圖2 秦嶺四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長時間以來,常用於討論的多是第二個版本《魏略》所載,即以佔領長安為終極目標。若對此進行可行性分析,“前人之述備矣”,不必贅述便可知此計確實如諸葛亮所言太過“縣(通‘懸’)危”,風險過高而絕不可用。文字鬼才馬伯庸先生甚至在其著作《風起隴西》中把“兵出子午谷”戲謔為不可能事件。

    久而久之,子午谷奇謀便漸漸落了個“荒誕”的名頭。

    魏延計劃的全過程是這樣的:魏延率蜀軍精兵一萬,從漢中出發,沿艱險的子午穀道向北進發(速度要快),途經長安等地(沿途守軍對這支突然出現的軍隊來不及作出應對,第一反應當是固守城池),然後毫不停留直奔潼關,搶佔這處天險並堅守二十餘日,只待諸葛亮率主力前來。等到兩軍匯合之日,則關中全境為蜀所有,北伐大獲成功。

    圖3 子午谷奇謀

    要實現這個計劃,只要做到如下條件:

    1.戰術突然性

    2.速度

    3.吳國的配合,吸引關中附近的魏軍重兵團

    4.魏軍在關中防禦準備不足

    5.魏延的一萬精兵必須速戰速決,一戰成功拿下潼關

    這五個條件中,除了第二個取決於天意(魏延出發時子午谷地區不能下雨,當年曹真三路大軍侵入漢中就是一場連綿大雨給澆沒的),其他條件完全可以實現。

    條件1和4:由《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因此魏延的突襲計劃可以滿足這兩個條件。

    條件3:根據史料,諸葛亮對吳國的外交工作很是到位,在後面的五次北伐中,吳國的諸葛瑾、陸遜也給予了多次配合,因此這個條件也不難做到。

    條件5:魏延作為一名實戰經驗充足的沙場宿將,應該是對此十分清楚並且有把握的,不然也不會“動輒”提出這個計劃。因此這個條件也不成問題。

    圖4 諸葛亮北伐線路圖

    除此之外,《魏略》中諸葛亮對此計的態度是“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明確給出了不用此計的理由;而《三國志.魏延傳》中諸葛亮僅僅是“制而不許”,並沒有給出明確不用的理由,這也恰好說明了真正的子午谷奇謀並未被全盤否定。

    綜上所述,歷史上真正的子午谷奇謀其實並不是荒誕無稽的,雖然其風險高,但成功的機率也不小。因此,魏延作為三國名將,能提出這樣的北伐奇策,其實是很正常的。

    文:不識字

    參考文獻:《三國志》

  • 5 # 初心如舊

    不信任魏延讓諸葛亮喪失北伐唯一的勝利機會嗎,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靠譜?

    這個“勝利”只是意念中的,並非真實的勝利。究竟能否取勝,恐怕再也說不清了,只能是支援、反對雙方,各說各有理。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從這個記載看,魏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而且“延常謂亮為怯”,說明魏延提出這想法,可能不止一次。魏延能隨諸葛亮出征,也就自北伐開始,以前要麼作為五虎將副手,要麼是劉備、龐統指揮。這時的背景是,五虎將已經只剩趙雲一人,且年齡偏大,性格上也比較謹慎。

    魏延既善養士卒,又“性衿高,當時皆避下之”,這就有問題了,魏延請求執行的任務,從某種意義說,與後來鄧艾偷度陰平,如出一轍,鄧艾的成功,除鄧艾本身能力,鄧忠、師篡這些得力干將,不可或缺。一萬人的隊伍,魏延自己直接一杆子插到底不可能。而魏延“性矜高”,不合群,誰跟他合作?

    魏延、鄧艾二人的對手也大不相同。鄧艾遭遇的姜維雖精明能幹,但其領導劉禪卻糊塗昏庸。而魏延要對付的,魏明帝曹睿,大將軍曹真,都不是吃素的。在諸葛亮取天水等三郡後,曹睿還御駕長安,這與劉禪窩在成都享樂,天地之別。

    魏延一萬多人馬,不說被堵截在子午谷北口附近黑水峪一帶,就算全部殺出子午谷北口,進入長安近郊,能怎麼樣?張郃救援街亭時,出動大軍是五萬,而且曹軍是精銳騎兵,魏延是疲憊不堪的步卒,兵種、兵力都處劣勢,這仗還能打嗎?如果說要諸葛亮主力配合,就是出陳倉附近,那時西涼一帶是曹魏地盤,陳倉也有曹軍駐紮,魏延獨自根本無法對付長安的曹真、張郃,這豈不是把諸葛亮大軍,也陷於腹背受敵、進退微谷的危險境地?說不好聽點,諸葛亮主力、魏延部隊,都可能被包了餃子。

    諸葛亮北伐,雖然沒取得實質性勝利,但也沒有大的損耗,蜀國雖弱,仍保持了積極向上。如果冒險子午谷,即使只損失魏延的一萬人,那對蜀國,也是極大打擊,會不會被曹軍順勢攻入漢中,甚至滅國都很難說。(026)

  • 6 # 墨白史界

    不信任魏延讓諸葛亮錯失北伐唯一的勝利機會了嗎?子午谷奇謀靠譜嗎?

    就《三國演義》而言,“此人頭生反骨,將來必定造反”,代表了諸葛亮為魏延的態度,註定魏延得不到信任和重用。

    《三國演義》中寫道,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無任何猶疑的就要殺掉魏延,經劉備阻止,給出的答案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在劉備的再三請求下,魏延被放,但諸葛亮也留下狠話: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後來魏延被馬岱依諸葛亮所留之計所殺,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其實,我認為《三國演義》中的奇思妙計都是在詮釋”看透了人心“,看透了人心,所以料敵於先,和《琅琊榜》的人物劇情設定是一個意思。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神“一樣的存在,每每透過分析人物的性格,也就是看透了人心,作出讓後世稱讚及佩服了2000年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這樣的奇智絕謀,一舉奠定三國鼎力的局面。

    至於後期思謀經常無功而返,一者是不能更改真是歷史的要求,二者是其”常用火攻,有傷天和”,但也更好地說明了諸葛亮雖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難違“的情況下,卻與天抗命六出祁山以圖奪取關中地區,為蜀漢開闢逐鹿天下的立命之本,也詮釋了諸葛亮”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大義“之舉,也是《三國演義》中“義”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子午谷奇謀”是什麼?

    《三國演義》中寫道,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相比,未有關於“子午谷奇謀“的過多記載,但可以看到,“子午谷奇謀”其實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翻版。但兩者執行的前期條件卻有很大差別。

    劉邦剛受任漢王到達蜀地時,依張良之計燒燬棧道,既表明無意東進迷惑項羽,又為不受無敵入侵而能休養生息,後實力大增才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但其攻打的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且在專案準備領兵攻打時,張良寄書蒙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即合理解釋了此次行動的本意矇蔽了項羽,又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意在將楚軍注意力引向東部,從側面加強了“明修棧道”的效果,而專案果然上當,放鬆了對關中的防範,從而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因此“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策的施行,首相要有很好的欺騙性,其次計策成功後要把受到打擊的時間拖後。

    先說計策的欺騙性的成功機率。“子午谷奇謀”提出之際,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僅相距300多年,且實施地點相近,其時三國鼎立,情報、資訊傳遞必然快速,一旦資訊洩露,很難讓人不聯想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箭頭直至曹魏人盡皆知,曹魏必然設伏或快速增援,魏延突襲一部必然萬劫不復。

    再說說計策成功後存在的風險。秦末漢初之際是西楚獨大、群雄割據的時代,反觀三國時期,雖說是三國鼎立互相制衡,實則曹魏佔據天下一半有餘,蜀漢與東吳守成不易,出擊更難,且兩者各有算計,東吳不是蜀漢的堅強後盾,在蜀漢與曹魏相持之際,東吳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再者,糧草供應因蜀漢道路的艱險一直是蜀漢伐魏的一大障礙,諸葛亮六出祁山實際四次沒有成行兩次無奈回撤,其中四次都跟糧草供應不上有直接關係。漢中受曹魏佔據多年,與曹魏交通必然無礙,“子午谷奇謀”實施和成功後,曹魏增援必然迅捷,蜀漢短時間能很難保證就地籌糧,必受曹魏全力打擊,能否攻取潼關或守住潼關已是疑問,況且相持之際,外有東吳窺視內有糧草無依,蜀漢難行。

    “子午谷奇謀”全長330公里,之後的戰場案例顯示,短時間無法穿過子午谷,且一旦受伏損失慘重。

    在“子午谷奇謀”提出後,有過幾次利用子午谷突襲的案例,但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子午谷奇謀”兩年後,曹真伐蜀走子午道,“會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戰士悉作”,曹真一月才走完一半路程,最後致使伐蜀戰略擱淺而被迫撤軍,以失敗告終。

    東晉時期,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勳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走子午谷出川進陝,明軍將領孫傳庭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5萬人,結果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

    西安事變,王耀武意圖出子午谷奇襲張學良,一因谷中環境太過險惡、無水源,二因行軍途中得知西安事變已經和平解決,行軍三天後被迫折回。

    彼時蜀漢兵將匱乏,已經不起輕敵冒進導致的戰事潰敗。

    當時,蜀漢最初打天下的一批人已經所剩無幾,連年對外戰事及平定蠻夷,使得蜀漢將才越來越少,“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且糧草供應困難,反觀曹魏後期,良臣將佐人人濟濟。“子午谷奇謀”一旦中途有變,奇襲部隊有死無生,這樣高風險的計策,著實不是中上之選。

    “子午谷奇謀”可行言論的出處,更多的是人民相信了司馬懿的言論。

    司馬懿在評價“子午谷奇謀”時曾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

    首先,當時的長安城經過多次加固,直取長安久攻不下必然使計策失敗多損兵將,不妥。

    其次,貶低諸葛亮,也是一種鼓舞士氣的策略。

    因此,司馬懿的評價可看做“在戰略上輕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綜上,“子午谷奇謀”不具備前提條件,且執行困難,風險高,不是一個完善的計謀,不可取。

    因此,不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首先是“子午谷奇謀”不可行,而非是諸葛亮不信任魏延造成錯失北伐唯一的勝利機會。

  • 7 # 大福讀史

    在《三國志 蜀書 魏延傳》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資料,“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每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後來,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在這段資料下面做了詳細的引注:

    “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大意是已經兵抵漢中首府南鄭的諸葛亮召集蜀軍諸將商議北伐事宜,魏延向諸葛亮請兵萬人沿子午谷奔襲長安。他認為鎮守長安的主將膽怯無謀,聽聞蜀軍從天而降,必將乘船沿渭水東逃洛陽。屆時,諸葛亮率領的主力部隊北出斜谷。那麼,蜀軍便可不戰而輕取關中。諸葛亮聽罷,認為此計過於冒險,不如先佔領隴右,再居高臨下地規取關中穩妥,遂對此計摒棄不用。

    以上便是關於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的全部史料記載。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對此,可以參考下子午道在東漢末年的路線走向。

    秦漢南北朝時期的子午道

    子午道的最早記載見於東漢班固編寫的《漢書》,當時掌權者王莽為宣傳自己已被立為皇后的女兒有“子孫瑞”,便大興土木開鑿了從長安直通漢中的子午道。實際上,子午道的開闢和利用最早可追溯到秦末漢初。現今儲存的《石門頌》清楚地刻著一句話,“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當時的子午道是由今西安市南郊杜城村到長安縣子午鎮附近的子午谷口,溯谷而上直至子午谷與灃峪東側支流的分水嶺土地梁,越梁順灃水支流而下到喂子坪附近南行至石羊關。從石羊關南行,越秦嶺主脊至漢江支流旬河河谷,經江口鎮、沙坪街、月河坪直抵月河,再南渡月河後溯腰竹溝而上,並進入漢江的另一支流池河。循池河南下,經營盤、胭脂壩、新礦、鐵爐鎮進入石泉縣境,經梧桐寺、石佛寺、筷子鋪等地到池河鎮;從池河鎮折西北上過馬嶺關,繞漢江北側的九里十三灣,經石磨鋪、窯灣到石泉縣城;從石泉縣城向西北,經古堰到饒峰街,折西上饒峰嶺至西鄉縣子午鎮,過子午河入洋縣境,向西北繞漢江黃金峽大灣曲,經金水鎮、酉水鎮、龍亭等地進入漢江平原,過洋縣、城固縣城達漢中。

    蜀道北段

    據估計,子午道的總體長度在千里以上,僅次於故道卻超過了儻駱道、褒斜道和連雲棧道。和上述諸道不同,子午道可循行的河谷很短,山間穀道卻長達八百八十里,僅比較行人需要翻閱的分水嶺的數目,就遠超其他各線。更令人苦惱的是,此道沿線居民稀少,自長安至漢中間僅有一個安陽城。後來,西晉時才設立了一個安康縣,唐時又設立了一個石泉縣。因此,從行軍方面的物資供應和安全保障來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存在著很大的漏洞。其實,行軍並不是魏延謀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出其不意才是魏延的殺招。從當時漢中郡的建制來看,魏延的奇謀也不會很順利。

    東漢時期的漢中郡以及蜀魏分界線

    《後漢書》記載,漢中郡為秦時所置,共擁有九城,分別是南鄭、成固、西城、褒中、沔陽、安陽、錫、上庸、房陵。《三國志》記載,215年曹操擊破張魯吞併漢中後,立即”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置太守;分錫、上庸為上庸郡“,此即是後來的東三郡。後來,定軍山之役劉備擊斬夏侯淵,旋即將西城、上庸、房陵收入囊中。可惜,關羽敗走麥城後,東三郡又被孟達獻給了曹魏。不久,孟達欲援應諸葛亮北伐,曹魏大將司馬懿千里奔襲將其擊斬。從此,蜀漢徹底失去了東三郡的控制權,而秦時所置的安陽城(石泉)也成為了曹魏對抗蜀漢的前沿陣地。由此可見,魏延所謀劃的行軍路線基本處於曹魏的監視下,根本難以起到出其不意的突襲意圖,這也是為何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的根源所在。

    1400年多後,一位名為高迎祥的義軍首領帶著5萬名疲憊計程車卒再次經漢中子午谷北返關中,不料卻遭到了陝西巡撫孫傳庭的伏擊。史料記載孫傳庭不費吹灰之力便生擒了飢疲交加的高迎祥本人及其部下領哨黃龍、總管劉哲等頭目。或許,這算是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另一番證明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寶玉和林黛玉為什麼沒能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