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行歲月小記
-
2 # 73神牛
看到這個提問,讓我想起高中時候的一件事。
記得那是我哥哥參加工作不久,單位派他去牡丹江出差。回來的時候,帶來了據說是牡丹江的特產——燒鵝。
他回家的時候我們已經吃過晚飯了!所以他帶的燒鵝,一人就撕了一口嚐了一下!
說實話,我們這裡一般家裡很少吃鵝肉,因為鵝屬於水禽,給大家的感覺都有些腥羶,而且一般吃到的都是不下蛋的老鵝,感覺肉特別老不說,而且還發柴。所以對於鵝肉,我們一般是不喜歡吃的!
不過牡丹江的這個燒鵝,可真是顛覆了我對鵝肉的印象。尤其是給帶來的那個蘸料,不知道是什麼做的,黃黃的、凝結成凍的樣子。撒在鵝肉上一起吃,那滋味說不出來,就是吃了還想吃!
那天吃了一塊鵝肉以後,躺在床上也想著這個鵝肉滋味,竟然半夜爬起來,拉開冰箱門去撕那個鵝肉吃!
一隻燒鵝能有三四斤重,竟然被我吃了三分之二。這是在吃飽了晚飯的情況下,要不是怕家人說,一隻我都能給幹掉。
後來過了很長時間,一直惦念著那次吃過的燒鵝,正好有朋友去牡丹江出差。告訴他不管多錢,一定要給捎一隻回來!不過再試之下,雖然還是比較不錯,但是好像已經沒有了那年的味道。
還有一種美食就是帶餡的食物,只要是包子、餃子,不知道怎麼回事?明明吃了不少,但是感覺總能還吃的進去!而且覺得老也吃不飽!身邊不少朋友也和我一樣有同感! -
3 # 泡麵Sir
食物的味道總是與記憶密不可分。
許多我們念念不忘的食物,雖談不上有多美味,但當與回憶羈絆在一起時,就變得閃閃發光,一直戳在心裡。雖然好久沒吃到了,可能久到記不清它的名字,久到想不清是甜是辣,但每每想到,總會不經意地喚醒心底的某處柔軟。
或許吃遍了川粵魯蘇浙閩湘徽八大系,嚐遍了中國、法國、土耳其菜,點遍了百度、美團、餓了麼。但回想一下,你心裡是否隱著這麼一道忘不了但也吃不上的菜?它有什麼故事?
當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們搜尋的是菜的味道,懷念的卻是人,是城,是時光,在懷念裡,我們也咂摸出了些許人生想躲但難免的離合況味。
有些人,有些東西,
還來不及說再見,就再也不見了
有些地方,光靠近就能讓人流口水,百度地圖導不到那兒,但我們抽抽鼻子,循著味兒,閉著眼就能摸上門去。每次還沒吃完,心裡就已經在盤算著,哪天再來;可當你下一次攥著錢,空著肚子,如約來了,它卻先走了,給你留下一句,“早知道,那時候就多吃點了”。
@zigzag:上大學的時候,東門小吃街有家賣煎餅果子的老店。攤煎餅的是個上了年紀的奶奶,兩塊五還是三塊錢一個來著。錢放在盒子裡自己找,又便宜又好吃。每次買的時候看到黃燦燦的餅上撒滿了黑芝麻,再加上生菜和薄脆,咬一口,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啊。上次和爸媽一塊兒又回去的時候,天特別冷,我手裡攥著錢,屁顛屁顛地跑過去,想讓他們也嚐嚐,滿臉欣喜,抬頭一看,店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賣山東雜糧煎餅的小攤兒,頓時感覺心塞塞,好難過。
@水墨:上小學在學校旁邊一家杭州小籠包,做的極好,經常早餐就在這裡解決了。然後眼看它從夫妻倆人到侄子外甥一起做,眼看它從一間小屋然後外搭一個又一個棚,眼看它從2.5元一籠慢慢漲到6元一籠,上了中學後還幾乎一兩個星期週末專門來回味一次,然後高一準備出國,就在出國前想再回味一下時,發現它被拆了,再也吃不到了。
@Chen.又又:學校東門外面開了一家排骨飯店,一般我們宿舍都是用外賣點回宿舍吃,排骨和土豆燉的軟爛入味,主要是還有好多肉,配著送的小菜和白米飯一塊吃簡直不能再幸福,但是第二個學期回來的時候外賣平臺一直顯示店家打烊,出東門找也找不到了,後悔沒有多吃點,現在還一直懷念那個味道。
@林奈:那位賣麥芽糖的老爺爺陪著我們長大,每次經過都忍不住要買一根吃。後來去上大學,半年才回家一趟。後來…再也沒見到老爺爺了,也再沒有吃過麥芽糖。
有時候,比“找不到好吃的”讓人更喪的是聽人提起或自己說起“以前那有家很好吃的XXX”。
@Pkpkbang:高中時學校門口有一家面叫做董面,對於每天餐費只有20的我來說,一碗麵13塊真的是算比較貴。但是我就是鍥而不捨的吃,因為太好吃了!北方人對面的要求無非就筋道,配料足,好吃,每一項我都可以給它打100分,每天吃一碗那個面簡直是人生最幸福的事。而且他們家非常執著午餐就兩種,牛肉麵和咖哩飯,那個咖哩飯也是好吃到沒朋友。但是,我才吃了不到一個學期,它就搬走了(還是不見了我也不知道它怎麼了就是突然關門)然後就變成了一家賣教輔的。我的內心,痛。
@紫天:初中新校區門口附近的一家小麵包店,只有一個視窗大小,裡面黑洞洞的。只賣一種蜂蜜果醬包,半個拳頭大小,底刷了蜂蜜在鐵板上煎的酥脆,面軟得讓人吃驚,果醬格外溫潤。一開始天天路過沒在意,直到某天好奇嚐了一個,然後就愛上了,每天去買兩個。過了一個假期回來,那店關門了,隔壁的臭豆腐店也開始賣那種麵包,但可惜,再也沒見到當初那種味道了。還有舊校區那邊走路一個站的麻辣燙店,店主是一對老夫婦,因為認識了所以每天都提前給我煮好豆腐。後來有一個學期關門,再後來開門時問老人,他們說是去旅遊了。然而之後我去了外地上學,再回去看時已經完全關了。不知道兩位老人的身體時候還安好?
@Ginger&Fishcakes:小時候特別愛吃一家幹拌刀削麵,只要有錢就去吃一碗,錢多可以來兩碗,再多三碗也吃的下去,那可是西北的大老碗啊,而且那時我只上小學,只要一進店就放不下那麵碗。後來店家不開了。10年後心血來潮的在地圖上搜了一下那家店名,發現在隔壁市有一家,馬上收拾行李專程坐車跑去吃,可惜味道差的太遠啦,再也吃不到那時的味道了。
遠離後,才更知道TA是窗前的白月光,
也是胸口的硃砂痣
也有時候,那些美食都還在原來的地方,卻輪到我們啟程、跋涉,在別處燃起灶火。
@M:小時候特別喜歡一道春天才有的清炒苦筍,切成細條的白翠相間,顏色好看味道清爽苦口,每次都被我一個人解決掉大半盤。這種筍只在家那邊有,外出上學以後跟我媽提起好想念苦筍她說春天才有,寒暑假回家自然吃不上。結果我媽有次在春季買好冷凍在冰箱等我暑假回來吃,她說味道到底比新鮮的差很多但我全吃完了—因為真的太喜歡也真的太好吃!又是很多年沒有吃過,大概會成為記憶裡關於春天最深刻的味道。
每到立春,立夏,冬至,人們見面的招呼就從“吃了嗎?”自動切換成“你家那今天吃啥?”邊說邊開啟度娘,搜一搜“金華鹹湯圓”“潮汕甜丸”“銀川頭腦”……
@桐宮玲:在我家那邊,一些節日和節氣到了,就要吃餃子,過年的時候,有很多說法,動不動就吃餃子。好不容易快開學了,在我家那邊有這樣的說法“出門餃子進門湯”開學了,意味出遠門,要吃餃子。一直在吃餃子,真的有點膩,還在朋友圈發動態“痛恨餃子。”現在在上學,很期待端午回家,吃我媽媽包的餃子和粽子。真的很好吃,無人能及。
以前在家的時候,每天一日三餐地吃這些東西,並不覺得好吃到飛起,但外出上學、工作後,一段時間吃不上了,就讓人想的抓狂。吃不上,哪怕聞聞味兒也好,聞不到味兒,哪怕看看圖片也行。周圍雖然也能找到各種“正宗XXX菜”,但怎麼吃都覺得不是那個味兒,因為坐著的地方不是家,也不是鄉。
@夢雅:自從離開了故鄉的春天,再也吃不到香椿了。 我媽說我出了國像餓死鬼一樣,每天就知道找好館子,研究新菜。回國也天天琢磨去哪吃。大概是太思念家鄉的味道,遍尋不到吧。
@靈均:有很多啊,比如自家醃的鹹菜,撒上香油和芝麻,鹹香的味道一下子就升騰起來,佐一晚白粥,是上學時每個還未清醒的早晨最好的鬧鐘。還有蒲公英揉的菜饅頭,蒲公英本身有一點苦味,但是經過處理再加上花生黃豆等等配件,這一點苦反而顯出好吃來。再有就是糊塗麵條,把細細的面下進糊塗裡,配上胡蘿蔔、芹菜丁、花生米等等配件,一碗下去,冬天吃的渾身發暖精神百倍去上課,夏天吃的大汗淋漓衝個澡就帶走了一上午憋悶的感覺。還有很多很多好吃的,可是我現在吃不到了,因為能做的人,不在了,我也離開家外出求學,很久沒有感受過家裡的春天和秋天。
@捻素歡心 T^T:13年前常常去一條巷子吃一個老奶奶的麻辣燙,離家很遠,但很好吃,是自己每次回家必吃的美食,後來不路過那了,7年前就讀的學校在巷子附近,每晚上課前就去吃麻辣燙當晚餐,依舊的新鮮很好吃,還聽到了很多關於奶奶的故事,一個帶著孩子的姐姐來吃麻辣燙說,她吃了這家店20多年,以前是她的媽媽帶著她,現在是她帶著女兒,但奶奶身體開始不好,也就沒有天天開攤,四年前念高中後就再也沒有吃過巷子的麻辣燙,現在離家千里,不知道還在不在。
總有那麼一段時光,想回但回不去
還有的時候,我們想念的不是那個地方,也不是那個味道,而是想念那些鹹鹽、甜糖、黑醬油裡承載的時光。
@Miss Er:真的難過,小時候同安城裡的碗糕真是我童年的記憶。後來到了廈門島內也會一回同安就去吃。前年就突然不做了,感覺童年記憶裡的城市味道就消失了。最近也越來越不喜歡回同安,感覺沒感覺。雖然夢想總是在變化,口味一直沒變,總會忘記童年的夥伴,胃卻沒有忘記童年的樂趣。
@奔跑的蝸牛:一下就想到了……小時候常常去姥姥家。姥姥給我做米粉肉。高中的時候老屋要拆遷,媽媽把姥姥接過來住,姥姥還提起要給我做米粉肉。我想了好久才想起來,我已經快十年沒吃過米粉肉了,怎麼都吃不出當年兄弟姐妹在老屋院子裡玩累了大塊大塊搶肉吃的感覺了。
更多時候,我們在意的是和誰一起吃……
@王譽霖:在遇到他之前,幾乎沒怎麼吃過學校食堂的香鍋,因為覺得油多吃了會胖。後來認識了他,有一次請他來我們學校吃飯,結果人家瘋狂的愛上了香鍋,而且明明自己學校有,卻每個星期都要來我的學校跟我吃。一開始還挺嫌棄,覺得他拖累了我的減肥計劃,而且有的時候自己都忙得沒時間吃飯,還得抽空來陪他。上個星期,他回挪威了,他走了以後想到的全是他的好,還有我們在一起有多快樂。大概再也不會吃學校的香鍋了吧,因為他不在了,而我也還有兩個月就要畢業了。
@陽鑫康:其實最懷念的是炊事班煮的泡麵,當兵第二年的時候,在青海打演習,因為是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峽谷裡面,而且後勤保障不到位,三十那天沒有把菜和米運進來,炊事班班長就煮了一大鍋泡麵,加滷蛋,火腿,紅燒肉罐頭,牛肉罐頭,只要是還有的東西,全部都一鍋煮了,當全連的人湊在一起吃著泡麵大雜混過年三十的那種感覺,其實也是挺幸福的,畢竟有那麼一群人陪著,可惜去年退伍了,再也吃不到那種大鍋雜混煮的泡麵了。
@芳草無情更在:高中時候校內奶茶屋裡的奶茶,那時一星期連上六天的課,週六下午才能回家,周天還得回來上晚自習,我就在週六中午要一杯奶茶打包,下午等一打鈴馬上衝向公交站牌,回家之後在不引起爸媽注意的情況下偷偷喝掉,畢竟爸媽不讓我喝“這些亂七八糟的”嘛……當然,之前回高中看過一次,門衛大爺沒讓我進校園,因為是“校外人員”……不知道奶茶屋還是不是在開著,我倒是從“校內學生”成為“校外人員”了呢。
上課時,偷偷在嘴裡塞一把跳跳糖,用胳膊肘捅捅同桌,“你要不要來點?”
不管大考小考,甭管考的好差,考完先拐到校門口的小吃攤來上一串骨肉相連。
@三十三石:高中時候,學校附近的一家沙縣,老闆是一對年輕小夫妻。做的滷味和拌麵真的比其他家好吃上幾個檔次。每次考試考好了考差了都會和小夥伴過去約滷味拌麵加冰鎮綠豆湯,吃得捶足頓胸滿足不已。高考結束,奔走他鄉,也漸漸的忘了這家店。直到之後的一次偶然吃上了南京的沙縣真的真的真的很,不好吃,對之前那家沙縣的回憶瞬間勾了起來。於是假期返鄉,約夥擼沙縣,發現小老闆的孩子也已經滿地跑了,也發現自己已經工作飄蕩了兩個年頭了,連回家也越來越少了。 當真感慨萬千:時光荏苒不明理,匆匆匆匆倏地沉澱下來。就這麼在角落裡,靜悄悄懶得翻騰,而真當自己一不小心攪動起來,渾身流水般得濺一身時間泥濘,卻也回不到從前了。
@Wynne:小學時學校附近的小吃攤,那時很奢侈地花五毛錢買一串滷藕。阿姨坐在小板凳上,面前一個圓柱形小煤爐,爐上一個圓形厚鐵板鍋,旁邊又是一個小爐上,小火煨著一口大砂滷鍋裡,裝滿串好的藕片、海帶、豆腐乾等等。一串滷藕拿出來,放在鐵板鍋上,舀一勺秘製醬料,鏟子壓一壓,加熱讓藕再入味,最後撒上芝麻香蔥。在旁邊聞著等的空隙不斷咽口水,那是我兒時記憶裡的美味。
@檻外舊友:小學時校門口的擔擔麵和牛肉酸菜米線。初中時每週四早上和同伴一起吃的熱米皮。高中時航空餐廳的丸子湯和食堂二樓的煎餅果子。大學時狗洞的顧姐螺螄粉和高山土豆。時光帶走了這些美食,也帶走了我們的青春。
最極致的味道是家
當然,最最最想念的還是質樸簡單但天下第一好的家常菜:媽媽的蛋炒飯,爸爸的燉雞翅,爺爺的手擀麵,奶奶的小餛飩,外公的粉蒸肉,外婆的燒茄子……放在一桌,便是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滿漢全席。
@na算什麼:是媽媽做的醃菜雞蛋飯。再也吃不到了。已經離開我們14年了。我也從稚嫩的女孩成了孩子的媽媽,我做的醃菜蛋炒飯永遠都做不出我媽的那種味道。
@莫:外婆做的湯圓,山裡自種的糯玉米,用清水浸泡一週,期間每三天換一次水。一週後用家裡的石磨磨成細膩的乳液,再瀝乾,煮出來的湯圓又嫩又香,每次都能吃下三大碗。可惜外婆年事已高,沒辦法再自己種玉米,也沒辦法做湯圓了。歲月流逝,我在長大,她在變老,那香香甜甜的湯圓也只能留在記憶裡。
@舊事甚歉:記憶中我外婆做的鍋巴飯,有獨特的鄉下竹林和山泉的味道,還有特有的大鐵鍋的黑色鍋底粉末的味道。可是啊,從我外公外婆去世之後,老屋也不在了,菜園也被鄰居佔了一半,竹林也被砍得七零八落了。這道我記憶中的鍋巴飯,永遠只能存在於記憶中了。
只是有時候,無奈於聚散離合,那些美好的味道,只能存在記憶裡,偶爾小心地掏出來給自己暖一暖。
@江湖散人:外婆煮的甜米酒燉雞。爸爸媽媽為了躲計劃生育,就把我給外婆帶。外婆住農村,家裡都養著雞,雞蛋或者雞肉給小孩子們改善改善伙食。外公在世時愛吃自家釀的甜米酒,釀了甜米酒就用來燉雞。自家養的結實的公雞,新釀的甜米酒,碼在大盆子裡,擱在柴灶上咕嘟咕嘟地燉一下午,整個人好像都要被那股子甜香薰暈了。外婆心疼我,偷偷地先撕點雞胸肉給我吃,嘴巴里甜味,鮮味,脂肪的味道,還有甜酒加熱後的那種微微的酒香,一下子就轟炸開了,整個人驚魂失措。讀高中時,跟媽媽提過,想吃甜米酒燉雞,吃到嘴裡的,都失了點東西,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個味道。外婆老了,外公過世了,孩子們都大了走了,再也沒有人需要外婆養幾隻雞等著下蛋來改善伙食,也沒有人催著外婆讓她釀甜酒。
@錦溪:爺爺做的手擀麵,筋道好口感好,碰上爺爺心情好就會和奶奶合力做碗麵,爺爺揉麵擀麵,奶奶煮麵,如今爺爺走了,奶奶老了,面的味道也消失了。
@Joanna:姥姥包粽子的手藝特別好,粽子個兒特別大,能放一個大紅棗和三個小棗。而且姥姥平時沒事就包一堆粽子凍起來,啥時候想吃都有,可以說是一年四季不愁沒粽子吃。 後來就沒有姥姥包的大粽子了。 再後來我也吃到了各種各樣的粽子,不過我一直覺得,一個大棗三個小棗的粽子是最好吃的粽子。
小時候,一到飯點,我們總是追在他們屁股後面問“今天吃什麼?”
長大後,他們總是掛來電話問我們“下班想吃什麼?這次回來想吃點啥?”
@青玉妹妹:爸爸做的燉雞翅。記得小時候做上一鍋,香味四溢時總會叫我過來嘗一嘗熟沒熟,於是在嘗過一塊之後便忍不住一個又一個趁其不意偷吃起來。儘管放多了醬油的燉雞翅顏色一點也不好看,鍋裡也沒有其它的燉時蔬,他走了以後,我再也沒有嚐到過那個味道了。諸如此類的西紅柿炒雞蛋、粉皮靠肉、清蒸魚,我再也沒有吃到過那麼好吃的菜了。
@Rita-katze:還有小時候特別愛吃奶奶燒的紅燒肉,焦糖的色澤裹著微微的甜味,每次都能吃一大碗飯,後來奶奶腦溢血,以前什麼都不記得了,我和爸爸說想吃紅燒肉,但總是沒有當年奶奶做出來的那種味道,估計這種滋味也只能一直存放在記憶中了。
@落晴風:沒有什麼美食戀戀不忘,奶奶熬的粥卻是至今喝過的味道最好的粥。十多年過去了,其實粥的味道我已經忘了,甚至奶奶的聲音在記憶深處也逐漸模糊不清,想奶奶了卻只能半夜在被窩裡偷偷流著眼淚把眼睛哭腫。
學校門口的煎餅攤還是同一個老闆,只是多了點皺紋,但嘗一口煎餅,發現變了的不僅僅是價格。
在飢腸轆轆的深夜曾吃過的一碗麵,價格沒變,但只消咂口湯,就知道少的不僅僅是一味料。
用省下的飯錢買過的戒指糖,料越來越足,但舔一口,會驚訝自己竟覺得它甜得有點膩。
再也吃不到的美食,有些是因為它不在了,而有些是因為當時的我們不在了。隨著年齡、經歷、心境的變化,曾經鍾情於跳跳糖的我們,今天或許已戒了甜;今天熱衷於肥宅快樂水的我們,若干年後或許偏愛的是枸杞紅棗茶,曾經美好的味道也就成了再也吃不上的記憶。
-
4 # 食在一夫
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噢,人本身有很多種條件反應,其中飢飽就是其中一種,我們在比較飢餓的狀態下總會幻想出很多想吃的美食,甚至出現流口水越想越餓的狀態,想必這種情況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朋友說在你飢餓的時候吃什麼都覺得香,反之如果在吃飽飽腹的情況下襬在你面前什麼美食還能讓你有慾望去再把它吃掉呢?
很多朋友會說吃飽了就什麼都不想吃也什麼都吃不下了,但是往往在生活中是這樣嗎?說道這個這個問題上我們還要從不同的人說起,我們生活中會見到各種各樣對食物有不同反應的人,例如有的人再怎麼好吃的東西吃飽就會放下筷子,還有的人似乎食物並沒有那樣美味但是也要吃光才會結束。有人說這個是每個人不同的食慾所決定的,也是判斷是不是吃貨的一個標準,但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絕對。
其實有沒有想過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因素是個人口味呢?例如一個人非常愛吃海鮮,你給他準備一桌肉食菜品,也許他只吃幾口就不想再吃了,反之如果你給他準備一桌海鮮他就有可能橫掃一桌了。
上面說的也許是個性,那麼共性呢?究竟有沒有什麼美食即使你吃飽的情況下還想再吃一點的呢?我覺得是存在的,問過身邊多位資深吃貨,回答都是肯定的即使吃飽了也不會剩下來。接下來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常見的這兩種美食,即使吃飽了的情況下依然還想吃的,相信大多數應該是認可的。
我要說的第一種就是最近幾年各種火的麻辣小龍蝦,是不是很多朋友也想到了,如果你已經吃飽了而恰巧還有幾隻沒有吃掉,會不會突然食慾又來了繼續把這幾隻都幹掉,我想大多數人都會的,這可能就是麻辣帶給人們的誘惑,也可能是小龍蝦本身自帶的美食屬性所決定的。
我覺得很多人是難以抵抗一盆小龍蝦帶來的誘惑的,下面這個要登場的夥伴同樣具備了讓你一吃就停不下來這種特有屬性。
如果能和小龍蝦強大屬性較量一下的我想應該只有螃蟹了,說到螃蟹無論是海蟹還是河蟹是不是都能勾起你的味蕾,至少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會是這樣的,好像沒聽說過誰能吃螃蟹吃飽的,那得吃掉多少螃蟹啊?但是試想一下如果你已經吃飽了,但是桌上還有一隻煮好的螃蟹沒有吃掉,朋友又很友好的將這隻螃蟹夾到了你的碗裡,你會拒絕嗎?其實很多人非但不會拒絕卻恰恰是想要的。
以上是我認為即使吃飽了還想再吃的美食,就像我觀察了很多身邊人都是同樣的情況,聚餐時什麼菜品都有可能剩,但是小龍蝦和螃蟹卻是很少被剩下,就像有位朋友說的一樣就算吃的扶著牆走也要把它解決掉。
-
5 # 起點小廚
有些美食,不僅僅是舌尖上的美味,看到盤中那秀色可餐的漂亮顏色,明明已經吃得很飽了,還會忍不住要伸手。
最經不住誘惑,吃過念念不忘的是,八寶烤串一一烤魚烤蝦烤肉串,烤玉米烤香菇,還有烤雞翅烤尖椒,真可謂是色香味俱全啊。
這樣一盤香噴噴的美味擺在眼前,即使已經吃得很飽了,聞香睹色,饞蟲也會被勾了起來,只能又開吃了,繼續磨牙。
-
6 # 渝媽
蘿蔔乾炒雞蛋+粥媽媽的味道。想媽媽時,就煮上,不停地吃,感覺就像媽媽在世時在旁邊笑著讓我少吃點。媽媽走後,每次吃這個總會一邊吃一邊掉淚
-
7 # 梧桐夜雨180991706
艾草米果
每年的清明時節,雨水充足,艾草長的特別旺盛奶奶就會摘艾草回來做米果。
對於我來說,這是難以忘懷的。小時候家裡窮,唯一的零食都是奶奶做出來的。不像現在有糖果、餅乾。已經有多年不曾回去過了。想念的味道呀!我也不會做,小時候的我只是在我旁靜靜的看著,等待奶奶把米果蒸好。然後我就拿在手上慢慢吃。
發黃的記憶中,奶奶瘦如干柴的手麻利的把一個個米團捏成餃子形狀的,或是搓成長條的米果。
每次我和奶奶說,我想吃啥,她都會給我做,她都會滿足我。
現如今,過春節回去的時候,奶奶腰更彎了,背更坨了。她一看到我,就拉著我的手:“想吃啥?奶奶給你做。奶奶的愛都藏在了那些吃食上。
見一面又少一面,時間流逝的很快。奶奶在我每次離開的時候,都會說“長回來看看,外面的東西哪裡有家裡的好吃。”
-
8 # 省考留級生
一般都是家鄉的美食讓人一直想念,想到流口水,要是身處外地更是想念到不行,回家鄉的時候馬上就想吃飯家鄉美食。我最想吃的就是我家鄉的幾種美食。
涼剪粉是在外的家鄉人回家都會去吃的一種用大米做的美食。
碗兒糕,也是用大米做的一種甜食,糯糯軟軟的。
-
9 # 省考留級生
一般都是家鄉的美食讓人一直想念,想到流口水,要是身處外地更是想念到不行,回家鄉的時候馬上就想吃飯家鄉美食。我最想吃的就是我家鄉的幾種美食。
涼剪粉是在外的家鄉人回家都會去吃的一種用大米做的美食。
碗兒糕,也是用大米做的一種甜食,糯糯軟軟的。
-
10 # 晨86517118
熱愛美食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哈,想吃的很多,比如夏天的冰淇淋、小龍蝦,冬天的烤紅薯、烤板栗、爆米花(原汁原味的那種),這些舌尖上的美味,都讓人慾罷還休
回覆列表
羊肉燒麥是山西大小飯館均有的一個主食菜品,特點皮薄餡多,鮮香味美,形狀獨特,種類豐富,歷史悠久,老少皆宜,製作普及,大眾食品。再配上一碟山西老陳醋,讓人吃了又想吃。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稱作焼売 ,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明末清初起源於北京,人們把它叫做燒賣 。
羊肉燒麥在製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製作原料主要有小麥麵粉、羊肉、大蔥等。蒸出來皮兒是半透明的,可又能不灑湯不漏油,上部呈花狀,極美,皮薄餡大,鹹鮮味美。菜品特色是皮薄餡大,鹹鮮味美。羊肉燒麥是一道精品主食,壯腰健腎食譜,健脾開胃食譜,營養不良食譜。口味,鹹鮮味。工藝,蒸。製作材料,主料為小麥麵粉500克,羊肉(肥瘦)300克。輔料為大蔥100克,姜15克。調料為料酒15克,醬油10克,鹽3克,味精3克,香油20克。製作方法。1. 將麵粉用開水燙一半。2. 用溫水和成麵糰。3. 將羊肉剁成細餡。4. 將羊肉加入鮮湯,邊攪邊加入,使湯充分吸入餡中。5. 將蔥姜及料酒、醬油、鮮湯、精鹽、味精、芝麻油加入餡內拌勻。6. 將面揪成均勻的面劑,擀成片,包入餡,捏成燒麥。
燒麥是非常引人喜愛的特色小吃,據說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北韓)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云:“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裡“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鬥《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裡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滷餡芽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內蒙古有較為正宗的羊肉燒賣,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幹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