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北方人211654638
誰提的問題?沒學過歷史?
宋金之間,沒有檀淵之盟。是宋遼。
檀淵之盟,宋國每年要給遼10萬兩銀,20萬批絹。遼稱宋為兄。邊境互市,就是建2個自貿區。
盟約簽訂之後,北宋每年節省軍費超千萬。政府財政一下就鬆快了許多。
互市通商,北宋是超大的貿易順差。賺回來的,遠遠超過給出去的。
從現代的經濟學角度看,這個盟約,北宋是佔了大便宜。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不好說。盟約簽訂之後,遼國上層迅速腐化。宋國這面,腐化速度略慢一些,但軍隊的戰鬥力下降的速度比遼國快。
百年之後,北宋的徽宗皇帝,野心遠遠高過能力。聯金滅遼,再被金所滅,國破家亡。
北宋國都汴梁,交通便利,軍事上幾乎是無險可守。定都這裡,就要保持進取勢態。
檀淵之盟,使北宋上下沉於安逸,為後來的滅亡埋下禍根。
-
3 # 火器工坊
都是贏家。
首先,澶淵之盟是宋遼,宋金是紹興議和。
對於遼國來說,澶淵之盟簡直就是解決國內矛盾的大福利。原本遼國內部是契丹貴族說的算,後來國內的漢官地位提高,與契丹貴族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矛盾。蕭太后輔政期間,為了提高遼國國力,大力任用漢官,這引起了契丹貴族的不滿。所以爭宋不僅僅是為了擴大領土,因為遼國也清楚,自己沒有實力吃掉大宋。所以爭宋的意義在於贏了就可以安撫契丹貴族。輸了,損兵折將,契丹貴族權勢下降,有利於集中皇權。本來遼國大帥蕭攬達被床子弩擊斃後,遼軍士氣大敗,宋軍士氣高漲,遼軍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了。此時宋軍提議議和,對於遼軍來說也可以鬆口氣了,因為終究是遼軍的勝率高些,所以在提要求上也十分硬氣,因為遼國生產力低下,所以叫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最後只是抬價到了寇準定的三十萬,這筆錢對於宋朝來說,雖然不光彩,但是真的不算什麼。有了這筆錢,遼國皇室就可以安撫住貴族,北方遊牧帝國為啥要打仗,如果沒有特別偉大的理想,也就是想搶個錢花花。
對於宋朝來說,宋軍此時的戰鬥力已經掉下來了,雖然憑藉皇帝的親征,宋軍開始反轉了戰局,但是要想徹底擊敗遼國,還是不可能的。寇準當初要求皇帝親征,某種意義上就是為了議和。所以當遼國同意議和之後,宋朝上下也是送了一口氣。至於後來的貿易優勢,也是宋朝沒有意料到的,說什麼利用貿易戰來穩住遼國,這不太現實,宋朝君臣應該還沒有這麼細緻的研究過中國南北貨幣流通的相關經濟學。但是這種貨幣流通是確實存在的,遼華人拿了錢就要買東西,南方的經濟在北宋已經超過了北方。有很多綢緞之類的奢侈品也只有宋朝才有,因此遼國要買就必須從宋朝購買,所以等於南方的錢間接流入華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貨幣流通鏈。
所以兩國都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因此都是贏家。
-
4 # 科普大世界
北宋初年曾與遼國戰爭不斷,自從簽訂澶淵之盟後雙方才結束了戰爭模式,之後兩國開始和平發展,那麼兩者誰從澶淵之盟獲利,算是該盟約的贏家呢?
澶淵之盟簽訂於1005年1月(宋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宋朝時為宋真宗主政,遼朝為蕭太后和遼聖宗,該和約規定之後宋遼相約為兄弟國,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長,宋朝每年給遼國10萬兩銀子,20萬匹絹;雙方以白溝河(在今河北省保定)為界,雙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因簽訂的地點澶州(今河南濮陽)在當時稱澶淵郡,故史稱此盟約為“澶淵之盟”。
從澶淵之盟的簽訂來看,宋朝好像吃虧了,因為宋朝每年要給遼國歲幣10萬兩銀子,20萬匹絹,這無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對宋朝來說彷彿是一個屈辱的條約,遼朝才是這一條約的贏家,但其實宋朝從這一條約中也得到了很多好處,首先是遼朝實際上在領土上做出了讓步,比如遼朝當時已經攻打到河南濮陽地區,但是澶淵之盟的簽訂卻規定雙方的領土分界線是河北保定地區的白溝河,這說明宋朝在這個條約之後又獲取大片領土,不必再動用軍事力量去奪取,單就這片土地上獲取的稅收,應該基本上就超過十萬兩銀子和20萬匹絹了。
不過這條約也從兩國的法定意義上規定燕雲地區歸了遼國,使得從此之後中原政權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中失去了對燕雲地區的領土和管轄權,直到明朝才收復,但是當時的宋朝,真能把燕雲地區收復回來嗎?其實可能性並不大,當時的遼國正處於興盛時期,宋朝的對遼戰爭基本上沒有佔過多大便宜,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可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雙方再打個幾十年,很可能都沒個結果。
但是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得雙方從此都有了和平發展的局面,這對雙方來說才是最大的利好,條約簽訂之後,兩國都節約了軍費開支,但是在政治和外交上展開對話,經濟的交流也打開了新局面,和平交流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使得宋朝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在之後的100多年間,兩國和平發展,經濟繁榮社會安定,這更是兩國百姓最大的福祉,所以對雙方來說,實際上都是這一條約的贏家。
-
5 # 書中有毒
我們先來看看《澶淵之盟》的主要四條內容:一,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二,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蕭綽為叔母;三,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作歲幣;四,雙方罷兵,各守舊疆。
宋、遼只所以能快速地簽約,並不是什麼宋朝在勝利的情形下云云。而是兩件事天造地合地巧到一起了,世間事有時就那麼“寸”,就象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時本來“假借”突厥來犯之名謀事,沒成想第三天突厥大軍真的來犯了。一件事是宋真宗在寇準、高瓊和將士們的催促下,被逼無奈,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城。真宗一登上澶州北城門樓,將士軍心大振,立刻反攻遼軍,此時,遼軍三面圍城,宋軍就在要害處設定弩箭,遼軍主帥蕭撻凜(蕭太后之弟)帶兵察看地形時,進入了弩箭陣地,蕭撻凜中箭身亡。遼軍見主帥陣亡,立刻潰散逃亡。另一件事是:大遼實際掌權者蕭大後知此噩耗,心痛不已,也開始恐懼宋軍的戰鬥力,而宋真宗馭駕親征率領的部隊也馬上就到城下,雖然遼國20萬大軍就在澶州一帶,但蕭太后再三權衡利弊後下令停止攻城,主動求和。
宰相寇準本來是反對議和的,認為如果遼國想要議和,除非他們對大宋稱臣,並歸還幽州之地,以此保宋百年平安。但宋真宗一心求和、急於求和,便派使者曹利用到遼軍答應談判。最終把和約簽了下來。
從《澶淵之盟》的內容來分析:
第一,對於長期所向披靡的中原王朝來說,這是一個轉折,號稱強大的大宋王朝,卻被契丹族如此壓制,拱手相讓自己的土地,而且與其約為兄弟之國,且歲歲納貢。錢不多,性質惡劣。並非所有的事都是能用錢來衡量的,凡是錢能解決的事那就不是個事;第二,“各守舊疆”的盟約令宋太祖和宋太宇魂牽夢繞的燕雲十六州合理合法地成了遼國的領土。獲得燕雲十六州之地,契丹騎兵便可在華北大平原上直趨南下,從真定到東京,宋朝將無險可守,出現了國防真空;第三,從戰爭的進場看,真宗也明白,宋朝是不戰即潰,但是他不願反擊和作戰,他是在為國計民生考慮?不可能。之後十五年,宋真宗帶領全華人民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以泰山封禪為契機的“天書降臨”運動,數以百萬計的銀子修了道觀。從此,大宋上下都對軍事的發展產生了懈怠,武將的地位一落千丈,文臣則青雲直上。弱宋從此實至名歸。
結論:《澶淵之盟》雖然換來了宋、遼兩國上百年的和平,但大宋是屈辱的,以犧性民族尊嚴換來的苟且,是不牢靠不長久的。
-
6 # 江東汪郎
糾正一下,簽訂澶淵之盟的是宋遼。許多人認為澶淵之盟的贏家是宋,實際上是遼,同時也造成了“弱宋”的誕生,而最終獲利的是金。
北宋缺銀,一年也產出不了30萬兩白銀,但需要每年向遼進貢白銀10萬兩,那都是割肉!
宋仁宗皇祐年間,年產白銀21萬9829兩,這是北宋白銀的高產期;宋神宗元豐年間,產銀21萬5385兩,比皇祐年少了4000多兩,這還是王安石變法期間全國挖礦的產量。
從以上資料就可以想象,景德元年的白銀產量到底有多少了。這也能理解宋使赴遼營談判前,寇準的底線為什麼是30萬兩白銀了。
即使把國內產銀全部給了,宋還能從海外貿易中獲取補足剩下的10萬兩。
但當時的宋,最大的硬通貨是銅錢,海外貿易不一定能流入白銀,可能還是銅錢。
所以一旦和遼談判後是進貢白銀百萬兩,那就有可能真的要了宋的命。當然有人說,白銀不足就用銅錢代替,我只能說你們不懂古代的政治。
澶淵之盟寫得清清楚楚,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如果宋擅自更改條款,用其他代替白銀,就會失去了國家信譽。
一旦沒有了信譽,又有哪個外商還願意來和你貿易?
如果說宋可以透過和遼的榷場迴流白銀,這也是一件棘手的事。
你和遼華人做生意,作為買主你可以壓價,難道對方就不會抬價?透過高價買回遼國的牛羊用來涮火鍋,這筆帳到底值不值。
即使是政治地位,宋也低人一等。
宋遼兩國約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帝,但要清楚的是,遼國的真正當家人不是遼皇耶律隆緒,而是蕭太后。
也就是說,宋朝最高統治者宋真宗趙恆,還得老老實實的叫人家遼國最高統治者一聲“媽”,這種認乾媽買和平的犧牲確實了不起。
澶淵之盟對宋遼的長遠影響。盟約簽訂後,宋真宗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信念,後繼之君的念想也沖淡了很多。
戰爭的陰雲不再時刻籠罩在宋遼邊境上空,使得大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代,軍備鬆懈,兵力荒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對抗西夏),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全部報廢。
朝堂之上,武將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被踢出了權力中心,文官掌握了軍事話語權,最終發生了“慶曆增幣”。
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遼國乘宋和西夏交戰之際,突然陳兵宋境要求割土。
被西夏弄得焦頭爛額的宋二哥,在文官的瞎折騰下,不得不給遼大哥增加歲幣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荒廢軍備的後果就是,公元1125年,強大的大遼被後起之秀金國滅國,宗室耶律大石逃亡西域建立了西遼。
公元1127年,金國兵破開封,掠走了包括宋徽宗、宋欽宗在內的兩千多宗室皇族和百官,留下了靖康恥的屈辱。
趙九王爺一路南逃,在擔驚受怕中重新拉起了宋旗,最後和金國簽訂條約稱臣、納歲幣,將中原上國的地位讓了出去,可嘆!
-
7 # 聽雨喜雨
最大的贏家是宋遼兩國的百姓,也就是我們這些在座者的祖先。
皇帝只有兩個,宋及遼的皇帝。戰爭不管哪一方大勝,受益的無非是獲勝的皇帝及個別將軍。其他人,如果是失敗方,我們這些人的祖先都是作為基層軍民,既要上戰場,去拼命,去殘疾,去戰死,去拖死,家庭還要承擔政府因為戰爭所需要的錢糧開支,還要承擔失敗的責任。而發動戰爭的皇帝只是臉面上難堪一點,不影響他什麼。
戰勝方的百姓一樣逃不掉承擔以上責任,得到好處的無非是皇帝一人及個別將軍,其他人只有空洞的榮譽感。
當然,如果是外來侵略,理應全民抗戰。所以有宋遼戰爭。
宋朝花錢買和平,對不對,我們來看看其他朝代有沒有花錢買和平。
強漢很牛吧,強漢不止,和親不斷。和平除了送公主,還有什麼,當然是大量的嫁妝。
漢武帝很厲害,不過也會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 ,漢武帝派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作為和親公主嫁給獵驕靡,漢武帝賜給車馬和皇室用的器物,還為她配備官吏、宦官、宮女、役者數百人,贈送禮品極為豐盛。
漢武帝一生征伐,人口由5000萬減員2500萬人口,一代人減掉的是兩三代人,2500萬活生生的普通百姓戰死或窮死,或賣兒賣女,苦不堪言。重新休養生息後又要花兩三代人才能達到前面的效果,損失的不僅僅是一代人那麼簡單,因為一場44年的戰爭,前後要花上百年的代價。 而且匈奴後面穩定時間並不長。
漢武帝末年及後面帝王轉為休養生息,匈奴重新興起。 只不過皇帝也開始接受以前的教訓,分化處理,不是一根筋全部諸武力, 東漢光武帝同漢武帝一樣是一個軍事立國的皇帝,他建立東漢是靠他打出來的,對匈奴防禦加和親,王朝常以財物、糧食、布帛、牛羊等贈給南匈奴,供給之費,每年達一億錢以上。這是什麼,客氣的說是送錢。
對北匈奴也予以妥協,答應合市,同時聯合西域各國一起用兵。
唐很厲害,也有歷史上數十位公主和親。特別是唐太宗,橫掃天下,也有文成公主進藏,帶去大量的金銀財寶,帶去能工巧匠,建設西藏。
將安危託婦人,會不會不值得呢,要看你怎麼看。
宋建立以後,以民生立國,以仁義治天下,無論南宋還是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醫學都得到長足發展,華夏之經濟文化趙宋處於歷史頂峰,後面就漸趨衰弱。特別是衡量百姓生活的,百姓人性化方面得到尊重,百姓大部分時間安居樂業,人民言論自由方面較前代有質的飛越,第一次享受到了作為人的尊嚴。
對於那些簡單粗暴,誇誇其談,缺少內涵,眼裡只知有軍事,滿口仁義道德的,覺得宋有問題的無非是說宋用錢買和平。
宋面臨的對手大多都很強大,都處於遊牧民族最強大時期,遼疆域遠大於宋,且建國早於宋數十年。西夏也很強,不但金滅不了,抗蒙古也是二十多年。金能滅北宋及遼,金的強大自然不是過家家者所能理解,蒙古就不說了。
失國之恨,沒有機會翻盤,沒有希望之辱才是最可恥的,那是痛徹心扉,而不是形式帶來的屈辱。
其實和親同助軍旅之需一樣,都是外交手段,能和平為什麼一定要戰爭,宋處於強敵包圍之中,又有誰能確保勝利。宋同遼作戰時,西夏在虎視眈眈,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爭對於皇帝來說可以提振凝聚力,掩蓋矛盾,犧牲的卻是百姓,所謂古來征戰幾人回。
澶淵之盟是以戰逼和,是宋遼戰爭勢均力敵,誰也吃不了誰之下的產物,賜給了的白銀財物是給予遼的助軍旅之需,相當於兩個縣的財政。
遼建國早於宋,地盤遠大於宋,後唐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不是宋失去的。
至於靖康恥常為人詬病作為澶淵之盟的負面產品。
靖康恥是徽欽二帝長期盛世後沒有危機感,荒淫無恥所致,跟大多數王朝三代以後皇帝沒有危機感一樣,才有朝代更替,類似民間的富不過三代。
這是徽欽二帝個人行為,他們罪有應得,跟澶淵之盟沒有多大關係。(假如靖康恥宋滅亡,延續160年的皇朝在中國封建皇朝中時間並不短)
同樣金的滅亡更可恥,因為沒有利用價值,皇帝一天死倆,皇帝如同野物被分屍,整個皇族被滅族,婦女當然逃不過靖康恥。難道皇帝被分屍的恥辱程度還不如徽欽二帝之辱。至於後來宋蒙滅金,宋還是報仇雪恨了!
蒙古滅南宋,蒙古後來也一樣有捕魚兒海之恥。因為蒙古短期的野蠻殺戮搶掠,至今蒙古國仍在為之償還債。
我們還是要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做一個不虛頭滑腦之人,做一個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之人,不要假道義,真虛偽,唱高調。
-
8 # 靜夜史
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是遼國,因為遼國投入最少而收穫最大。
根據教科書的記載,《澶淵之盟》維護了雙邊穩定,北宋雖然每年需要交納歲幣但是透過榷場就可以成倍地賺回來,短期看是北宋每年失去了幾十萬歲幣,但長遠看是遼國給北宋打工。
看起來挺有道理的,不過既然是兄弟之國,那麼如果反過來,讓遼國給北宋交納歲幣,北宋在榷場讓遼華人賺錢行不行?
明明是自己戰勝之後匪夷所思簽訂的城下之盟,在歷史學家眼裡反而成了促進民族融合的光輝案例,也是相當地匪夷所思。
我們看當時宋遼面對的內外形勢,用今天的民族融合眼光來分析確實非常不妥,畢竟今天看當時宋遼都是中國境內的封建王朝,但是在當時遼就是真正的“外國”,拿著今天的概念往古代的民族上生搬硬套,得出的結論當然也不明所以。
1、強化了遼國對燕雲十六州的主權
自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中原王朝就一直想要收回這片戰略要地,因為這不僅是中原的外殼,也是重要的養馬基地。但是自《澶淵之盟》簽訂後,北宋方面是徹底歇菜了。
燕雲十六州作為遼國進入中原的視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透過燕雲十六州,遼國逐漸完成了封建化程序,成為橫亙北方的強大二元制帝國。
《澶淵之盟》的實質,是基於幽雲十六州的現狀而簽訂的一個交易!什麼意思?由於後周世宗先期的北伐,失去的幽雲十六州被奪回了兩州,而這兩州每年貢獻的賦稅,大概是30萬錢。我們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的歲幣數量,剛好也是30萬,是不是很有意思?
所以這個條約的實質是:拿後周柴榮收回來的二州賦稅,來換取遼國放棄幽雲十六州中被奪回的兩州土地!
而條約一經簽訂,北宋就失去了武力奪回燕雲十六州的理由,而《澶淵之盟》完成了燕雲十六州由歸屬未定到被北宋確認的歷史程序。
2、加重了北宋的國防壓力
按理說澶淵之盟的簽訂,就意味著宋遼之間迎來了真正的和平,雙方再也不用擔心被對方侵略了,可謂皆大歡喜,事實上,宋遼邊境也確實實現了和平,所謂“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
但是北宋真的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當然不可以,雖然北宋在經濟實力上遠超遼國,但是在軍事實力上卻經常被遼國吊打,《澶淵之盟》的簽訂,雖說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但北宋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說難聽點,如果遼國不要臉地撕毀協議再次發動對宋戰爭,北宋只能被動挨打而不能做出有效剋制遼國的對策。
靠一紙條約是保證不了國家和平的,所以雖說條約簽訂,北宋卻並沒有放棄軍備,根據記載,北宋在宋遼邊境西段,修建長城等一系列防禦工事,在河北平原地區大量種植柳樹以防備遼國騎兵的突襲,而在宋遼邊境東段,北宋則利用黃河不斷開鑿人工河渠,構成阻礙遼國南下的河網。
誰說《澶淵之盟》給北宋減少軍費開支的,我們都知道,農耕文明一旦轉入被動防守,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對敵作戰的主動性。敵人可以從任何一點隨時發起進攻,而北宋卻不得不常年維繫著龐大臃腫的防禦體系,不敢懈怠,明朝的長城也是一個道理。
而更要命的是,遼國作為主動的一方,雖然不在宋遼邊境搞事,但是條約沒說它不可以支援西夏對抗北宋。西夏的崛起,背後一直閃現著遼國的影子,這讓北宋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疲於奔命。
3、北宋放棄了大一統的計劃
《澶淵之盟》的簽訂不僅僅是兩國實現了和平,還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從此北宋徹底放棄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努力,正式承認了遼國的合法性。
北宋建立之初,軍事力量較為強大, 為了避免北宋成為五代十國後有一個短命王朝,趙匡胤進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終於將北宋的戰鬥力徹底閹割。
其實趙匡胤時代也還可以,畢竟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出身,所以宋軍戰鬥力還勉強可以,這一點從北宋掃平南方諸國就能看出來。但是到了趙光義這裡,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雖然趙光義也有統一中原,重建大一統政權的雄心壯志,但是無奈文官出身的趙光義實在不是打仗的料,兩次北伐遼國失敗讓他患上了嚴重的恐遼症。
這種恐遼心態很順利地延續到了後代身上。在澶淵之盟簽訂後,北宋上下長舒一口氣,畢竟短期內不用擔心遼國入侵了。但北宋徹底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可能,沒有燕雲十六州就不是完整統一的中原,而和遼國約為兄弟之國則等於承認遼國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北宋再也不是唯一的中原正統。
這不僅讓北宋尷尬,也讓後世修史的史學家無語。因為和遼國分享正統,遼國很自然地成為藩貢體系的中心之一,北方周邊各政權都認遼國為宗主,今日俄語中的“中國”依然是“契丹”。
最後,關於宋遼榷場的事,雖然可以成倍地把錢賺回來,但是有錢的北宋買不來遼國的優良馬匹,而和遼國打仗時不能沒有戰馬!最要命的是,你可以成倍賺回去,但是遼國可以趁火打劫要求增幣,比如“重熙增幣”,明目張膽地搶你,你能怎麼辦?
所以,遼國才是最大的贏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9 # 清水空流
首先要指出的宋遼澶淵之盟,而非宋金,至於誰是最大贏家,應該說站在那個角度。對於雙方百姓來說,都是贏家。對於兩國來說,北宋無疑則是輸家。至此以後,北宋徹底地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花錢買平安成為北宋的戰略原則。大遼是最大贏家。
唐與突厥有渭水之盟,然而七年之後李世民滅了突厥。漢朝和匈奴有‘’和親之約‘’。然七十年後匈奴覆滅。北宋建立時與遼國有澶淵之盟但終其一朝與大遼“和平友好”。最終兩國都亡於金國之手。可以說,兩國都亡於‘和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於這兩國太貼切了。之所以有人認為北宋雖然給予大遼歲幣,但完全可以透過‘’貿易‘’賺回來,不吃虧。對比消耗巨大的軍事成本簡直太划算了。但問題是這樣的事情不能這樣算,北宋簽訂盟約屬於被動,是城下之盟。屬於受損害一方,實際上在北宋皇帝與國家核心階層始終認為這是一個恥辱,要不然,宋真宗也不會去‘’封禪‘’了。
澶淵之盟的錯誤在於,兩國的關平等了,過去中原正統王朝可是不認大遼的。現在則正式合法平等了,北宋為兄,但一百年多年以後都是兒子了。澶淵之盟前,北宋始終試圖透過武力奪取燕雲十六州,成為真正的大一統王朝,由於一系列的軍事失敗,宋朝的努力終究功敗垂成。而大遼強大的軍事實力徹底的讓北宋在信心和精神上喪失了進取心。宋朝透過澶淵之盟實現了宋遼和平,但是卻將“遼強宋弱”的戰略狀況一直儲存了下來,最終造成了無窮的禍患。
而且此後北宋不在積極武備。文官徹底掌控軍事力量,北宋的軍事日益疲弊。再無進取之心。按照現代的看法,宋遼在誰都吃不掉誰的情況下,雙方只能找到一個平衡的契合點,而這個平衡點正是雙方多年打出來的也只能接受的結果,盟約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實質上這是一個平衡,雙方能接受的最經濟最合適的結果,但無疑最大失敗者就是北宋。
-
10 # 悟色的悟空
肯定是遼國贏了啊,兩耳光甩下去還有車馬費和精神損失費拿。
某些槓精歷史愛好者會說其實北宋贏了啊 一點小錢就哄得鄉巴佬班師回朝了, 如果要打下去的話不說會輸掉江山 就算不會輸 光打幾仗也比送出去的錢多。
就和被人家收了保護費,還要大肆慶祝 又是一年平安一樣。
照這個邏輯。日倭當年侵略成功。這種人肯定端端正正在書上寫著; 中日戰爭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建立了嶄新的大日本帝國。
“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
一群軟骨頭敗類,毫無廉恥。
回覆列表
何謂“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就是宋朝與遼國經過澶州之戰後,宋、遼兩國簽訂的和約,和約規定:宋朝每年給遼國10萬兩銀子,20萬匹絹;宋遼相約為兄弟國,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長;雙方以白溝河(在今河北省保定)為界,各守疆界,互不侵犯;雙方不得構建針對對方的軍事設施。
因澶州(今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此盟約為“澶淵之盟”。
達成這樣一個盟約,其過程是非常複雜、曲折,而且很艱難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率20萬大軍南侵,與宋朝軍隊展開大規模戰爭,在宰相寇準的極力主張下,宋真宗親征,在澶州與契丹軍隊交鋒,雙方開始打個平手,後來,宋軍使用八牛弩,射殺了遼軍大將蕭撻覽,暫佔上風,宋朝藉機與遼軍和談,兩國最終簽訂了停戰協定。
澶淵之盟,規定了宋朝每年向遼國賠款輸歲幣,納絹,表面看,是個不平等的條約,但從長遠來看,此盟約對宋朝的有利一面,更勝過對遼國的有利一面。一者,此約結束了宋、遼兩國長達數十年的邊境混戰,戰爭的平息,衝突的停止,對老百姓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二者,戰爭停息後,雙方在政治上開展了對話,互通使節,政治上取得互信,沒有過度的軍事防備,國與國之間相處友好,節約了軍費開支;
三者,盟約簽訂後,兩國在農業、商貿、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加強了雙方經濟的往來,兩國的文化和經濟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四者,最關鍵的是,自從雙方簽訂盟約這個時間點起,到北宋末年,宋、金締結“海上之盟”,聯金滅遼、重啟戰爭止,兩國保持了近120年的和平。和平是最珍貴的,對國家來說,和平意味著穩定和發展,對老百姓來說,和平意味著平安,倘無和平,國家不國,家將不家。
還可以對比一下“海上之盟”。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那就是“澶淵之盟”帶來了國家的穩定,“海上之盟”卻帶來了國家的滅亡。
1120年,宋徽宗在太尉童貫的蠱惑下,撕毀與遼國的盟約,聯合金國攻打遼國,雙方約定:宋、金夾攻遼國,宋朝負責攻取遼國長城以南的燕雲地區,金軍負責攻取長城以北地區,遼滅亡後,燕雲之地歸宋,宋將原給遼國的歲幣轉納於金國。結果,遼國滅亡後,宋朝燕雲之地沒得到,反而“去了一匹狼,迎來一隻虎”,金國隨即南侵,短短几年就滅亡了北宋。
所以,就長遠和結局來看,宋金簽訂“澶淵之盟”,最大的贏家是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