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塵彌勒
-
2 # 張建軍176101937
文學創作有它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講,再多人的續寫與《紅樓夢》原著相比也無法同日而語。
一,時代的限制。文學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與繼承性,《紅樓夢》代表了中國文學自《詩經》,唐宋詩詞散文,元明小說及《金瓶梅》等文學發展的總成就。可以說,《紅樓夢》及作者是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的結晶。而《紅樓夢》產生至今,不過二百多年,從歷史的要求與文化的積澱上講,當代中國還不具備產生曹雪芹那樣的文學巨匠的條件。
二,單就個體來講,文學創作是複雜的形象思維過程,它的特點是極富個性特徵,一個人的出身,經歷,修養,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對他如何塑造人物,表現主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這方面講《紅樓夢》的續寫,已經錯過了最佳歷史視窗期。
三,我們現在研究《紅樓夢》的任務,不應放在續寫這類事倍功半方面,而是努力挖掘與發現它在結構安排,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
3 # 蘭空老張
續書還是有的,但有一把尺子,這就是百廿回通行本的後四十回。續書者一般自認為自己的續書超過了這個後四十回,然而大眾能接受這種續書嗎?難。因為語言環境的變化,今人的語言能模仿出乾隆年間的語言就很不容易。那些續書讓人讀著都不好意思,那個囉嗦呀。周立波先生當年說要寫超過紅樓夢的作品,不好意思,這不可能,結果臨了沒寫出來。
以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出版的1921年為界,你會發現此前所見諸多紅樓夢續書,沒有任何一本是從第八十一回續起的。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今天有十幾種有關紅樓夢的手抄本,分別冠名石頭記、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紅樓夢的。夢稿本、蒙古王府本120回,其它均不超過80回。由於手抄本的私密性,因前後八十回的分野是今人的認知,1921年以前的所有紅樓夢續書都是基於百廿回通行本的。我們可以推論,這些續書者壓根兒就沒見過任何一本紅樓夢的手抄本。
上述續書的傾向,幾乎都是大團圓,喜劇收場。簡言之,這是文化傳統。所謂只有悲劇才能震撼人心,那是今人的見識,當然了,也是紅樓夢的脫俗之處。與那些續書比較,通行本後四十回是唯一保持悲劇收場的文字。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紅樓夢程甲本刻板梓行。程甲本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通行本,120回本問世。如果存在續書,那麼這個通行本後四十回則是歷史上最早的續書!公允地講,也是最好的續書,如果存在續書的話。因為手抄本的私密性,一般人能見到其中的本子就很不易了,莫說逮著一本就能在那裡續將起來?
再前推7年,即下一個時間節點是1784年,乾隆甲辰年,……[未完]
………………………………………………………………………………………
設身處地地想想續書的問題,尤其是在手抄本流行期間,也就是1791年之前的情景。假設你看到了一個只有前八十回的抄本,因為故事不完整,即便你有續書的能力,續的好賴姑且不論,你首先得弄清楚,這書有沒有後續文字?因為手抄本的私密性,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太難了!你看不到後續文字,不等於沒有後續文字,貿然就這那裡續起書來,這種行為近似瘋狂。如此,假設你看到的是前四十回,你就得從第四十一回續起,續得太多了,那還是原作者的書嗎。所以說,手抄本傳抄階段,與原作者不想幹的人是不會貿然續書的,牟利者另當別論。
胡適、周汝昌等的高鶚續書說要點在於:1.得到八十回以後的文字巧得像說謊一樣;2.刻印一套只有八十回沒有完整故事的書,不如補全後的書銷路好。邏輯上倒也可通。但是,本人接受今天主流研究成果:高鶚不是續書作者,只是整理者;續書者為無名氏。
進一步分析認為,這個無名氏就是曹雪芹的圈內人。此人知道些作者的創作情況,譬如說後面文字沒有寫出來,或者如畸笏叟說的後稿迷失等等,總有一個補全全書的理由。此人應該對前面的文字、創作意圖等相當熟悉,或者對小說的原型、素材等比較熟悉。唯如此,才能有今天看到的通行本後四十回文字的主體。無名氏創作通行本後四十回文字的年限大概在1763年——1791年之間的近三十年內。當然這個無名氏也包括曹雪芹本人。有人堅持認為不包括曹雪芹在內。
-
4 # 明月照紅樓
曹雪芹只有一個,他十年磨一劍,創作出這本驚世鉅著,然而終因種種原因淚盡而逝,並且只留下未完之做,但這本驚世之作卻屢屢被今人懷疑作者並非曹公,截止今日,已有二十幾個人被列為《紅樓夢》的疑似作者,我為紅樓夢一大哭也!更為曹公一大哭也!
放眼今日之紅學家,真正愛紅樓,真正能讀懂紅樓的又有幾人?懂都難懂,愛都不愛,何來創作的源泉?即便有那麼幾個鳳毛鱗角之人,誰又能潛下心來去十年磨一劍續寫《紅樓夢》?即便真能潛下心來去續寫,但其文字,詩詞的功底及那個時代的文學氛圍又怎麼能稍稍趕的上高鶚之輩?那麼連高鶚之輩都難稍稍趕的上,又焉能與曹公相提並論?即便有幾個自不量力之紅學愛好者,拼其全身心力勉強續寫《紅樓夢》,換來的只是無休無止的謾罵和不屑,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個紅樓夢,誰又能滿足眾人內心對紅樓夢的理解和幻想?
只能說《紅樓夢》只有一部,曹雪芹只有一個,並且曹公已逝,紅樓未完,徒留人生一大恨也!
-
5 # 江上客舟
也有想出的,但為賺眼球瞎說的多。比如有一種說法,賈元春最後被凌遲。,請看第一回,空空道人將石上文字,再細閱一遍,因見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的話,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倫常所關之處,皆稱功頌德,眷眷無窮。應該說,這是當時社會的正能量。
這也是石頭記中描寫最高統治者所用的主色調,如果你的小說不是這一主色調呢?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很正常的生活中事,因有清字,吟詩的這個人被斬首。而紅樓夢書中風俗,器物,大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物徵,你將書中的皇上寫得一忽兒封賢德妃,一忽兒叫人將其縊死,書中又沒寫出元妃明顯失德,這就將皇上寫成既殘忍而且全無信義可言。
十八回脂批有一條,批書人批至此,競放聲大哭,俺先姐仙逝太早,不然何由為廢人耶,說明生活原型也是病死的,恨無常,無常就是陰府催命的那個穿白的。再一點,匕十二回,夏太監等到榮府索賄,也可說明元春此時巳病,而不是後來的突發的縊死。有人因盪悠悠把芳魂消耗而聯想上吊,實際這是作者形容人死的習慣用詞,形容鳳姐也用,描寫迎春的曲子也用,總不會三人同樣這種死法,何況空空道人見石上內容是君仁臣良,眷眷無窮,應是包含元春死的情況,病死應是卻當。
至於那幅畫,凡書中形容其它人命運的畫,有取最後命運實事,如巧姐探春,有取比喻,如有關鳳姐的冰山與雌鳳,妙玉湘雲也是,有又取拆字又取音,如玉帶林中掛,這掛是牽掛,二株枯木取拆字法,=木即林字。元春這幅畫,個人認為取比喻,用比喻曲寫元春一生遭際,應該說,無論畫詩曲,都是著眼整個一生,弓,音宮,同時比喻緊張,二十年來辨是非,每天生話在勾心鬥角中,實際並不舒心,也所以省親幾次流淚。香櫞是佛手,佛手理氣,從書中看,作者很懂醫道的,榴花,孕而無子。虎兔相逢,十二生肖,虎年尾,兔年頭。何苦一定要弄個兕字,第二回稱當時是運隆祚永之朝,太平無為之世。正好好的時光。況且皇帝年富力強,應該大權在握,那有什麼政治勢力能干擾聖上的決策?再說,將皇上刻畫成不能掌控政局的任別的勢力左右的庸主,難道不怕當時的文字獄!
至於乞巧,乞巧是唐皇與楊玉環於匕夕定盟,願生生世世為夫妻,恩寵程度曲中用喜榮華正好,燈謎用_聲振得萬人恐來形容,有人說封賢德妃是欲擒故縱,這臆想恐怕太牽強。但楊玉環死後玄宗請方士上窮碧落下黃泉,排空馭氣奔如電,千方百計要與楊妃見上面,這說明玄宗對她仍是有感情的,至於顏值,大觀院多少女孩兒喜歡寶玉,肯定寶玉是帥哥,弟為帥哥,姐肯定大美人。第二十二回燈迷脂批,才得僥倖,奈壽不長,也沒講是被誰人殺死。為什麼乞巧只是片面解釋為對元春的虐殺,而不是從乞巧的正面去理解,即皇上雖山盟海誓,但仍對無常的來臨這一自然法則全然無奈呢
元妃薨,後來又有對榮府的抄沒。約元妃生前隱有所覺,故批悲險之極。
至於最後悲劇結束,小說主旨是從自身找原因。一到五回很多這樣的內容,是可靠的不是臆想出束的證據。也只有這種寫法,才為當時文化政策所允許。
一些大專家把紅學變成偵探小說,在缺少直接證據的前提下反覆臆想政變兇殺,干擾了對紅樓夢主題的理解,魯迅用十六個字形容該書,如實抒寫,絕無譏彈,獨於自身,深自懺悔。又說,此固為常情所嘉,也正如此,紅樓夢才熠熠生暉
總而言之,天作孽,尚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反映在小說主旨應是自作孽。即使是天作孽,誰也沒膽量寫在小說裡。
-
6 # 高挺真
首先必須要明確的是,我們現代人的智商和情商並不比曹公差。之所以續不出滿意的巜紅樓夢》,是因為我們欠缺曹公具備的三大優勢。
其一是古文學底子。曹雪芹從四歲開蒙,重心攻讀的就是漢語言,十多年不間斷,祖輩留下的大量藏書一一其中不乏經典,又為他博覽群書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打下了紮實的文字功底。而我們現代人達到這個水平的則很少。
其二是第一手材料。《紅樓夢》所講的故事,就發生在作者生活的朝代,其中大部分就發生在他身邊,甚至自己身上。因為是親歷親聞,所以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反映在書中則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能引發讀者心靈的震撼。而我們現代人則只能憑揣測想象,當然難以企及。
其三是貴人、能人相助。怡紅院牆外的綠柳周垂和四個別名的命名,都喑示了同一個問題,這就是有幾個重量級的文人參與了《紅樓夢》的策劃和創作。第一回石頭和空空道人的對話實際就是作者和甄士隱原型在討論書稿的增刪。其他還有孔梅溪和賈政、史湘雲原型等,他們不僅提供材料,還提供寫作手法。比如“風月寶鑑"的設定就是孔梅溪建議的。而我們現代人則大多是單打獨鬥,沒有齊心協力的合作團隊。
其四是我們本身陷在誤區裡走不出來。這些誤區主要有:A,以假為真,沒有一個人不笑話賈瑞好色,只看正面不看反面,可我們自己都不知不覺地正做著賈瑞相同的事,只看美女招手,不看白骨如山。B,走進迷宮出不來,巜紅樓夢》資訊量巨大,玄機重重,使讀者眼花繚亂,被萬花筒迷惑,不能置身事外冷靜地觀察分析它,從而造成當事者迷,不能旁觀者清。C,被清朝偽史料束縛造成誤判。比如大觀園所在的城市,人們依據史料認為,曹家在雍正六年初第一次被抄家後就搬到北京住了,從而認為大觀園原型在北京。但據書中反覆的提示,實際這一次只是抄揀,只沒收了一半的財產和房產等,除曹頫等十多個人住北京外,其餘的人仍然住在金陵,書中設定在北京的是賈家而不是甄(真)家。這個問題的誤判可能導致一連串的誤判。
還有一些誤區,這裡就不再囉嗦了。總之,續寫好《紅樓夢》的前提是把真事搞清楚,而大部分真事就在前八十回之中,因為真事層面是倒敘的。比如第一回就告訴我們,通靈玉已迴歸大荒山恢復原形,上面己刻滿了字,作者己經在討論書稿的增刪了。再比如薛家的結局,已經告訴我們“菱花空對雪澌澌"了,可有人還安排“蘭桂齊芳"呢。原因就是我們不承認第一回交代的這個結局。弄清了這些真事之後,續寫出讓人滿意的《紅樓夢》還是有可能的。
-
7 # 十點書妝
大家之所以想不出來《紅樓夢》的後半部分,是因為根本就沒有讀懂前80回。
大家讀《紅樓夢》全憑想當然,一萬個人讀了一萬部的《紅樓夢》。比如大家都在哭林黛玉,但是哭的根本就不是一個人,這個太神奇了。
曹雪芹的大腦是一個高階的精密的現代化儀器,知識含量又特別豐富,如果一個人一點邏輯推理能力都沒有,只憑一腔勇氣和熱情,續出來的肯定會驢頭不照馬嘴,連狗尾續貂也算不上啊,那是狗尾巴草續貂啊!
高鶚續出來的《紅樓夢》有許多地方是符合原著的精神的,但是最主要的部分竟然不符合,實在太奇怪了。
我也想嘗試著續寫一下,但是時間精力知識儲備明顯不足。我建議大家齊心協力團體合作共同來完成這件事。
但是話又說回來,一旦前80回被大家看破,《紅樓夢》的謎底被揭開就失去了她自身的神秘魅力,就沒有了研究的價值了,續不續後半部分又有什麼要緊呢?
-
8 # 阿丹151014015
首先《紅樓夢》的結局不需要題主所說的“幾十萬紅學家”來想象,在《紅樓夢》第五回已經清楚的交代了《紅樓夢》的結局。
那麼,為什麼“幾十萬紅學家”都想不出來後幾十回呢?
因為,即便是今天“幾十萬紅學家”都知道《紅樓夢》的結局,他們都無法穿越回兩百多年前曹雪芹生活的時代去體驗賈寶玉這樣的官宦世家豪門公子哥的生活狀態和成長經歷。
比如87電視劇現代青年編劇周嶺老師和北京某中學的班主任劉心武老師,他們的生活狀態和成長經歷、人生體驗與曹雪芹本人南轅北轍毫不相干,由他們隔著兩百多年的時空憑想象的那個已經消失了的時代中消失了的人物的生活狀態,把曹雪芹同時代人高鄂通行本的“狗尾續貂”,再變成了老鼠尾巴續貂、塑膠尾巴續貂了。
相信將來還會有一些“偉大的天才作家”去再續紅樓的,說不定會續出一個人工智慧尾巴吧!
-
9 # 十三的三
《紅樓夢》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他能夠經得起時代的推敲。經典作品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我們對《紅樓夢》的認識其實也是對歷史的一個認知過程,而幾十萬紅學家,他們知道自己在續寫經典,那還能寫得好一個好的結尾嗎?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要成為經典只有從以後的歷史角度觀看,才能說明紅學家確實寫得不錯,現代的評論不能說明一切。
《紅樓夢》的續寫是對經典文學的否定《紅樓夢》首先是一個文學作品,在當時的時代被曹雪芹撰寫出來之後,供世人所消費,於是就成了萬千文人打發時光的一個方式。大家對文學經典的虔誠與仰視在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過去式,消費完了紅樓之後,大家還不滿足,還想透過續寫的方式來瓦解紅樓在歷史中的地位。大家為什麼想續寫,不就是覺得高鶚決定不好嗎?但是,要是沒有他,大家能看到今天的紅樓嗎?所以說,續寫是對高鶚的經典文學的一種否定。
現代續寫《紅樓》是個偽命題因為時代的不同,社會意識形態或是個人審美的侷限,包括作者本人的文化視野以及審美上的侷限,每個時期的續寫或許都不符合當時時代的要求。
就好比現代的經典文學作品《三體》,三體是劉大以現在的世界觀來作為基礎進行創作的一個作品,在未來是否經得住考驗,未來的科學發展,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在不斷的變化,是否還會有人開始續寫《三體》?300年後寫得三體又能不能經得起考驗?我們不得而知,這就和現在續寫紅樓一樣,這是個偽命題!
-
10 # 少讀紅樓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世情小說,是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閃爍在《紅樓夢》頭頂的光環實在是太炫目耀眼了,從她問世之日起,就吸引了大批的不同階級、不同身份、不同性別的“粉絲”的狂熱追捧。
由於作者曹雪芹的病逝,作品在八十回便戛然而止了,使其就像斷臂的維納斯一樣,給後世之人留下了無限的研究探討想象的空間。
“紅學”一詞最早見於清代李放的《八旗畫錄》:“光緒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讀之(指《紅樓夢》),自相矜為紅學雲。”
在清代的“紅學”領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脂硯齋、畸笏叟、高鶚、程偉元等。
五四前後,王國維、胡適、俞平伯等人引進西方現代學術正規化研究《紅樓夢》,紅學作為一門嚴肅學問自此正式步入學術之林,被稱為新紅學,與甲骨學、敦煌學並稱20世紀三大顯學。
在現代,“紅學”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周汝昌、馮其庸、蔣勳、劉心武等人。
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止於八十回,現代讀者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通行版中四十回,最初認為是清代的高鶚和程偉元續寫編輯的。但是進入21世紀,這一說法遭到越來越強烈的批判。
2007年始,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全本《紅樓夢》停止使用“高鶚著”、“高鶚續”等字樣,更新為"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
對《紅樓夢》續寫嘗試中,這個清代的續寫者可謂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其續寫的四十回也被眾多“紅粉”們褒貶不一,有的稱讚續的合理完美,有的嗤之“狗尾續貂”。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紅粉”們不能給維納斯版的八十回《紅樓夢》接上一膀完美的玉臂呢?
一是夠不著的高度。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但是有些“活兒”,即使你有金剛鑽,也是幹不好的。續寫《紅樓夢》便是這樣超級難乾的瓷器活。
她的“海拔高度”實在是太高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哪一頂桂冠不是閃瞎世人眼睛的,哪一個高度不是需要仰視才見的。
要想企及這樣的高度,不知道要修煉幾世才能擁有這樣的功力和段位。所以,從縱向來講,後世續不出《紅樓夢》所達到的高度。
二是把不住的寬度。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說:《紅樓夢》,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在藝術成就方面,《紅樓夢》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樣豐富、複雜,而且天然渾成”,它把生活寫得逼真而有味道。
《紅樓夢》裡面的大事件和大波瀾都描寫得非常出色,故事在進行,人物性格在顯現,洋溢著生活的百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
它的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繼承發展了前代優秀小說的傳統。作為一部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的小說,它就是封建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色色俱全、包羅永珍,涉及的知識領域不僅有文學藝術,還有園林建築、服裝服飾、紡織刺繡、中醫中藥、烹飪美食、戲曲表演、民情民俗、佛學道教等等諸多領域。
當然,這與曹雪芹的經歷豐富坎坷的人生經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時代經歷了一段富貴繁華的貴族生活,後來家族被當局者抄沒而家道中落。
依據其自述,《紅樓夢》是依託自己早年在南京親歷的繁華生活而寫作此書。
曹雪芹少年時代奢靡的豪門生活,是其小說創作的源泉,小說中涉及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詩酒茶花、人情是非等等都來自於他的豪門生活經歷。
整部小說呈現了外寬內深的鮮明特點,非親歷者是把握不了那麼形象的描寫和那麼寬泛的領域。所以,從橫向來看,後世續不出《紅樓夢》所達到的寬度。
三是接不上的契合度。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各花入個眼,在文學藝術領域,永遠沒有最好。
古詩有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作為後四十回的續寫者,無論是高鶚還是無名氏,至少他是與曹雪芹處在同一時代、同一社會背景中,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民風民俗、世情百態等等都比後來者瞭解的更多、掌握的更全、感受的更深。
同樣背景的人寫出來的續篇,還被眾人所詬病。有道是近水的樓臺還未得到“十五”的月,更何況距離那樓臺更遠的後世之人就更難得“月”了。
再者,曹公在《紅樓夢》中將故事發展方向、人物命運結局以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妙法,在小說的字裡行間進行了穿插暗示和設點伏埋。
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些“伏埋”,可以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哪一種與曹公對《紅樓夢》的整體構思更貼切、更能無縫銜接,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無解之問。
所以,從“眾口難調”的文學藝術特性來看,後世也續不出與《紅樓夢》十分接近的契合度。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是冤枉紅學研究者了,事情和你預想的恰好相反。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題主給出的幾十萬紅學家還是略顯侷促緊迫。公認的著名研究者也就那麼幾位屬於佼佼者,鳳毛麟角一般奇貨可居。大部分都是打著紅學研究、探佚的旗號,在行自我文學主張之實。全國上下對紅學有濃厚興趣、並能列出一二三四子醜寅卯的絕不在少數,甚至百萬以上,或者更多。
如題主問,這麼龐大的一支紅學隊伍,頂尖的也有,冒名的也算,怎麼就沒有後幾十回的結局呢?
其實是棒子打歪了,也叫做平白無故冤枉人了——不是沒有結果,而是給出的結果成千上萬,各有所屬,各有側重,相互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絡和瓜葛,很難形成統一的口徑和共識,各說各話,各歸各類。索隱派有索引派的後續,考據派有考據派的後續,評點派有評點派的見解,相互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經常是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吵得不可開交,莫衷一是,你的觀點我要推翻,我的觀點你要打劫,各派系之間矛盾衝突劇烈冗長,由來已久,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征服不了誰,就這麼耗著,對峙著,平白的就給後續之作添了堵,設了障,只是在派別內得到認可轉圜,卻不能流到市面上讓廣大紅學愛好者看到。
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文學現象,而是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的爭論與抗衡了。如果你是內部人士,或可看到某派的結局,但很難窺其全豹,也很難流到市面上來公諸於眾。
最為關鍵的,是這些所謂的後續或者結局與原著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使人很難首肯認同,只能這麼繼續耗下去,直到探佚出更為合理的原著風貌。
我們最為熟知的大作家劉心武,就是一個兼職紅學家,在《百家講壇》講解了自己的探佚成果,還據此撰出回目,寫了續書。可惜這部書還沒面世就已經遭致特為嚴厲的質疑和詈罵,即便後來刊印出來了,也是一本櫥窗裡的展示和擺設,並無多少實際價值,沒有多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