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與感悟

    乾隆和他的爺爺康熙一樣,都喜歡微服私訪,唯一不同的是康熙微服私訪是體查民情,而乾隆微服私訪,遊山水,吃百味,戲美女。

    一天,乾隆微服私訪來到一片瓜地,正巧碰到一位瓜農在地裡乘涼。乾隆支開侍衛與這位瓜農閒聊起來。

    瓜農:要等三天。

    乾隆聽後,叫上侍衛就走了。三天後,乾隆又來到這片瓜地。

    瓜農:不好意思,這位先生。這兩天一直下雨,影響了瓜的生長,您過幾天再來吧。

    乾隆聞訊,倖倖的走了。但他還是不死心,又過了一個星期,乾隆又帶著待衛來了,但他沒有驚動瓜農,而是偷偷的來到瓜地,他拿著刀子打開了一個西瓜,發現西瓜早己熟透。乾隆大怒,這個瓜農膽大包天,竟敢戲弄皇上。乾隆命力侍衛把瓜農抓起來,瓜農被帶到乾隆面前。

    瓜農:皇上,草民不知您是皇上,正所謂不知者,不怪罪。

    乾隆:你說得固然有道理,但你欺君之罪,恐難赦免。

  • 2 # 史論縱橫

    乾隆絕對是一位自我營銷做的最棒的皇帝,明明好大喜功,貪圖享樂,完全是一位附庸風雅的俗人,卻成功的塑造出一位賢德明君、十全老人的形象,與康熙、雍正比肩,共稱康乾盛世。其實康熙創下的基業、雍正整肅的成果,在乾隆這一代已經開始走向衰敗了。

    乾隆這一生最喜歡的兩件“雅事”,一個是為先賢的詩畫題字蓋印,另一個就是下江南。而題目中所說的瓜農事件,就是乾隆遊歷江南時發生的故事。

    話說一日,乾隆一行人走到了江南某偏僻村落時,乾隆覺得有些口渴,可隨身攜帶的水也喝的差不多了。遠遠望去前方有一片瓜地,乾隆便差侍衛前去買幾個瓜來解渴。片刻後侍衛空手而歸,回稟乾隆說那片瓜地的西瓜都被富商包下了,瓜農不賣給他西瓜,因為是微服出訪無法表明身份,未免節外生枝便沒有動武。

    瓜農若有所思的看著眼前的賣瓜男子,說只要你告訴我你的名字,家住在哪裡,我便賣瓜給你。乾隆又不能說自己是愛新覺羅·弘曆,只說自己是京城來的客商,叫洪四,人稱洪四爺。瓜農點點頭說你去挑瓜吧。

    本以為會引來稱讚,卻沒想到瓜農不以為然的說:“從中間開始吃瓜,吃的每一口都是餘下中最好的,吃的時候也會珍惜當下的每一口;反之,吃的每一口都是剩餘中最差的,我們都會迫切的嚮往下一口,整個過程就失去享受的意義了。”乾隆聽後覺得這個老人很有思想,當下邀請他去給自己的兒子當老師,被老人婉拒了。

    乾隆繼續趕了一段路,路上越想越不是滋味,對身邊人說這個瓜農如此不同凡響,若是不能為我所用,他日若是與我為敵豈不是大患,遂命人前去殺了那個瓜農。等到侍衛趕回瓜地時,哪還有瓜農的影子,唯留一張字條:“我是一個熟透了的瓜,不想再參與世俗紛爭了。”

    在我看來不過是普通的吃瓜心得,乾隆都能悟出來這麼多,不得不慨嘆帝王哲學的深奧啊!

  • 3 # 苦樂愉

    殺人滅口,出自《新唐書·王義方傳》:“殺人滅口,此生殺之柄,不自主出。”最初的意思側重於殺死他人,後來“口”字主要指消滅殺人的口供。通俗的講,殺人滅口往往是犯了一個錯誤,又用另一個錯誤去掩蓋這個錯誤。

    乾隆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開創了清朝著名的“康乾盛世”。乾隆在位期間,曾經六下江南,留下許多風流故事和軼事典故。

    眾人來到瓜田,發現有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正在田邊的柳樹下乘涼。乾隆上前詢問道:“老人家,我們是過路的客商,因為趕路口渴,能不能賣我們幾個西瓜解渴?”乾隆本以為有生意送上門,老人會高興的賣給自己西瓜,沒想到乘涼的老人一口拒絕了,說西瓜都被城裡的商人預定了,不能賣。

    乾隆並沒有死心,說願意出大價錢買西瓜。老人聽了這話,若有所思的說道:“如果客官說出姓名,報出籍貫,我倒是可以考慮送給你們幾個西瓜。”乾隆當然不能告訴老人真實名字,於是說道:“我是京城客商,姓宏,宏大之宏;名禮,禮儀之禮。”宏禮與弘曆諧音,也不算說假話。

    老人見乾隆說出了姓名,便讓他到瓜田中挑選西瓜,左挑又看之後,乾隆摘了兩個西瓜回來。切開之後,一個半生不熟,一個卻熟的過了頭。乾隆知道自己不懂挑西瓜,於是請老人幫忙摘一個。老人農夫轉身摘來一個瓜,開啟一看,那瓜瓤的顏色,正是早摘一個時辰是生的,遲摘一個時辰是熟過頭的。乾隆讚歎一番,捧起一半,動起勺子便吃。

    乾隆笑道:“我吃西瓜看似簡單,其中蘊含了很深的道理。如果先吃瓜心最甜的地方,那之後每吃一口都會淡一口,而我從外面開始吃,那麼一口將比一口甜。”看瓜老人並不認同乾隆的理論,反駁到:“平常人吃瓜,每吃一口,瓜中所剩都是最好的,自然會更加珍惜;而你的吃法,每吃一口都是瓜中所剩最差的,只會草草吞嚥,哪裡還有美味。”

    回來的路上,乾隆越想越不對,走到一半時突然停下腳步,對身邊侍衛說:“一個賢才,好比利器,為我所用,可殺他人;為人所用,則會殺我!這樣的人留在朝廷之外,世道必亂!你們馬上回去除了這個農夫!”

    侍衛們趕到瓜田之後,到處也沒有找到瓜農,只看見瓜棚中有一幅白繃掛著,上面寫的是:“我乃一過熟之瓜,閒雲野鶴,只想了此殘生。”聽了侍衛的報告,乾隆莞爾一笑,不在追究此事。

  • 4 # 歷來現實

    乾隆要把瓜農殺,吃瓜群眾不吃瓜。話說乾隆七下江南,雖然不是為了吃瓜,但是也有機會接觸西瓜妹的。

    說這次乾隆沒有見到西瓜妹,反而在瓜田見到了西瓜的主人,那是一位老瓜農,微服私訪的乾隆行至口乾舌燥,見到瓜田中的大西瓜後,再也拔不動腿,想買這老頭地裡的西瓜解解渴。

    乾隆聽了老頭的疑問,給老頭端上了一碗心靈雞湯,他說:“吃瓜相當於做人,應該有先苦後甜的覺悟”。

    老頭一臉不屑,反灌乾隆一碗毒雞湯:“你那不是覺悟,是自虐情結,哪兒有吃瓜不先吃中間的?”

    “從中間開吃,吃的每一口都是最好的,永遠擁有最美好的記憶。”

    乾隆震精了,這碗雞湯恰如醍醐灌頂,我怎麼沒有想到啊?人生原來並不總是先苦後甜,而是一甜再甜?

    直到重新上路,乾隆爺還在思索著這個命題,後來,他終於想通了——這老頭是在忽悠他,想通這一點之後,他馬上命令侍衛回去追殺老頭,哪怕是稀裡糊塗的欺君之罪那也不行,必須得讓老頭死。

  • 5 # 福垊

    江南好風景,西瓜“西施”明。乾隆總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不,大熱天,又下江南了。馬一路奔跑,他一路作詩。到了西湖,他和菲傭們轉了好幾圈。楞是沒有桃花運,楞是沒發現西湖版的夏雨荷!為啥?熱!都在家扇扇——練臂力呢!乾隆一拍腦袋——溜西湖不如吃西瓜!萬一有西瓜西施呢?

    走到一片瓜田,乾隆本來想買最近的,因為太熱了,太渴了。但看到一風姿綽約的佳人背影,他突然感覺又飢了,捨近求遠,爺們當堅強,爺們當憐香惜玉不是。乾隆讓他的菲傭們隱身。就小跑到西瓜西施背後問:“敢問小姐姐,瓜錢幾何?”“乾隆通寶十文一斤”這聲音顢頇粗啞。乾隆定睛一看,哎呀,我去,天使身材,魔鬼臉蛋!西瓜西施原來是西瓜東施,還是老的。

    乾隆沒零錢,也不想吃虧,就說:“老闆娘,來兩車。”東施見他掏出的是乾隆重寶的花錢,樂了:“花錢咋花?”尷尬的乾隆拿出二兩銀子。然後,拿著一把刀開始削皮。“哥,你這是削冬瓜還是削蘋果啊?”乾隆疑惑地說:“你找削啊!不削,難道還要就皮吃啊!”說著,沒幹過活兒又很渴的乾隆,從沒削乾淨的西瓜頭部啃著吃,還說真甜。“從中間切開吃,不更好吃,更方便嗎?”

    乾隆在宮裡吃的都去皮的小塊瓜,感覺她說的特有理,但好面子就掩飾尷尬說:“我這是個性,削皮是先苦後甜,還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費。專家說了,西瓜皮有營養,比瓜瓤都高。”東施說“你削還累,手拿著削過的瓜,還不衛生。切開從中間吃,每口都是美好回憶 。人明明有時根本不用吃苦,你為什麼吃瓜非要吃苦——吃沒削淨的皮。營養高?我這就不缺西瓜皮。”

  • 6 # 溼了兩隻鞋

    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都不知道,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最主要的是我們從這個故事裡學到了什麼,前世之事,後事之師而已。

  • 7 # 貓影視劇

    導讀:殺人滅口,出自《新唐書·王義方傳》:“殺人滅口,此生殺之柄,不自主出。”最初的意思側重於殺死他人,後來“口”字主要指消滅殺人的口供。通俗的講,殺人滅口往往是犯了一個錯誤,又用另一個錯誤去掩蓋這個錯誤。

    乾隆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開創了清朝著名的“康乾盛世”。乾隆在位期間,曾經六下江南,留下許多風流故事和軼事典故。

    眾人來到瓜田,發現有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正在田邊的柳樹下乘涼。乾隆上前詢問道:“老人家,我們是過路的客商,因為趕路口渴,能不能賣我們幾個西瓜解渴?”乾隆本以為有生意送上門,老人會高興的賣給自己西瓜,沒想到乘涼的老人一口拒絕了,說西瓜都被城裡的商人預定了,不能賣。

    乾隆並沒有死心,說願意出大價錢買西瓜。老人聽了這話,若有所思的說道:“如果客官說出姓名,報出籍貫,我倒是可以考慮送給你們幾個西瓜。”乾隆當然不能告訴老人真實名字,於是說道:“我是京城客商,姓宏,宏大之宏;名禮,禮儀之禮。”宏禮與弘曆諧音,也不算說假話。

    老人見乾隆說出了姓名,便讓他到瓜田中挑選西瓜,左挑又看之後,乾隆摘了兩個西瓜回來。切開之後,一個半生不熟,一個卻熟的過了頭。乾隆知道自己不懂挑西瓜,於是請老人幫忙摘一個。老人農夫轉身摘來一個瓜,開啟一看,那瓜瓤的顏色,正是早摘一個時辰是生的,遲摘一個時辰是熟過頭的。乾隆讚歎一番,捧起一半,動起勺子便吃。

    乾隆笑道:“我吃西瓜看似簡單,其中蘊含了很深的道理。如果先吃瓜心最甜的地方,那之後每吃一口都會淡一口,而我從外面開始吃,那麼一口將比一口甜。”看瓜老人並不認同乾隆的理論,反駁到:“平常人吃瓜,每吃一口,瓜中所剩都是最好的,自然會更加珍惜;而你的吃法,每吃一口都是瓜中所剩最差的,只會草草吞嚥,哪裡還有美味。”

    回來的路上,乾隆越想越不對,走到一半時突然停下腳步,對身邊侍衛說:“一個賢才,好比利器,為我所用,可殺他人;為人所用,則會殺我!這樣的人留在朝廷之外,世道必亂!你們馬上回去除了這個農夫!”

    侍衛們趕到瓜田之後,到處也沒有找到瓜農,只看見瓜棚中有一幅白繃掛著,上面寫的是:“我乃一過熟之瓜,閒雲野鶴,只想了此殘生。”聽了侍衛的報告,乾隆莞爾一笑,不在追究此事。

  • 8 # 辰奡

    有一次乾隆南巡,路過一片瓜地,想買一個西瓜吃,乾隆特別喜歡吃西瓜,西瓜在當時屬於稀有的水果,普通家庭是吃不到的,瓜農摘下來一個西瓜,送給了乾隆,乾隆吃喜歡的方式和平常人不一樣,他是從西瓜外側往裡面吃,他說“這樣吃瓜,我的下一口永遠比之前的好吃,如果先吃瓜心,那以後只會越來越不好吃”,這也是乾隆做事的原則。

    乾隆南巡在瓜地吃西瓜,瓜農說了一句話,乾隆回宮要殺瓜農 瓜農卻對乾隆說:“這樣吃瓜每一口都是西瓜裡剩下最不好的,如果從內往外吃,每一口都是瓜中所剩最好的,必定是很享受的”。乾隆聽了之後非常吃驚,認為這個瓜農是有大學問的人,就邀請瓜農跟自己回宮,卻被瓜農拒絕了。 乾隆南巡在瓜地吃西瓜,瓜農說了一句話,乾隆回宮要殺瓜農 乾隆回宮之後,很後悔自己沒能邀請瓜農回宮為官,他又想如果這樣一位人才不能為自己所用,還不如殺了他,於是他下令殺死瓜農,不過當他派去的人到當初瓜農的田地的時候,瓜農就已經走了。

  • 9 # 遠元歐巴

    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是清朝很有名的皇帝,所謂康乾盛世就是指的康熙和乾隆兩個朝代。作為乾隆接下爺爺輩已經打好的江山來說,乾隆的路是真的順利。當時的清朝正處於鼎盛時期,沒有戰亂,也沒有奸臣。整個國家處於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乾隆也就有機會出去玩樂了,其中乾隆最喜歡的還是遊山玩水,江南便是乾隆最喜愛遊玩的地方。

    據記載,乾隆一共六次南下去江南遊玩,每一次都玩得滿面春光的回來。其中就有一個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

    有一天乾隆遊玩累了,坐在一顆大樹下歇息,當時正值酷夏,天氣也比較炎熱,乾隆口渴萬分,正好在這時,看到不遠處有一個瓜農在賣西瓜,便想吃瓜解渴。他便讓自己的隨從去買瓜,但是看到隨從與瓜農交涉變天沒有結果。便讓另一個隨從前去問問什麼情況。最後瞭解到,瓜農說自己的瓜已經被人預定了,不賣其他人,雖然非常想吃瓜,但是不能硬來,再說自己還是一國之君,怎麼能如此不講道理,因此,乾隆讓隨從無論如何要買一個瓜吃。沒有辦法,最終隨從透過口舌,終於買來一個西瓜。

    西瓜終於買來了,乾隆命手下趕緊切開,然後大口大口的吃起來。因為都走到瓜農的瓜棚下,所以瓜農注意到乾隆吃瓜的方式,便說:“你這樣吃,不好。”乾隆一聽回覆道:“怎麼不好法?”瓜農手縷鬍鬚的說:“應該從 中間開始吃,這樣吃才對。”乾隆覺得有理照做了,卻是這樣吃,能吃到更多水分,所以,吃完以後乾隆和瓜農聊了很久。但是乾隆在回去的路上,越想越覺得這個瓜農不簡單,不像一個平民百姓,想請到宮中為自己效力。瓜農當得知是皇帝以後還要請自己去皇宮中,瓜農直接拒絕了。這讓乾隆很沒有面子,於是下令殺了瓜農,等到侍衛找到瓜農的住所時,早已人去樓空了。

  • 10 # 三叔小記

    清朝發展到乾隆一朝,達到巔峰,同時盛極轉衰,前中期乾隆表現還行,可就如同是井底之蛙,在中年之後,乾隆好大喜功,四處遊山玩水,大興土木,官吏也更加腐敗,整體素質大幅度下滑。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至今和珅的家產還是個謎,總之很多,那從哪兒來?還不是貪汙腐敗唄,甚至乾隆和他一塊竄通起來“拿錢”。到乾隆晚期,吏治敗壞問題猶如康熙晚期,是一個嚴重問題。

    乾隆一生都在效仿康熙,但都是四不像,下江南也是如此,在他一生,六下江南,每一次無不奢靡,與其說是政治目的,還不如說他主要是為了玩樂。總結起來,下江南就是一個燒錢的專案。

    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乾隆吃瓜,對話瓜農才更有意思。話說在乾隆某次下江南期間,到大揚州時,愛玩的乾隆再也耐不住內心的騷動,連忙帶著和珅微服私訪。

    炎炎時節,酷暑難耐,很遠時,乾隆便瞧見一片瓜田,急不可耐走近,提議去田裡摘點瓜來解解口渴,緩緩疲憊。

    瓜田主人也好客,聽聞來了客,連忙摘瓜來招待。瓜是切好了,瓜農順口說著:“吃瓜有個講究,不知道老爺您知道不?”

    乾隆好奇了,吃瓜不就是拿著就吃嗎?還有什麼講究?一旁的和珅知道乾隆什麼意思,會意說:“你倒是說說,吃瓜有什麼講究?”

    瓜農說:“瓜啊,是中間甜,依舊往兩邊遞減。可不同的人吃瓜不同,一般的人吃瓜往往從中間最甜部分開始吃,而類似你們這種人,則是從邊上。”

    和珅立馬道:“先苦後甜嘛。”瓜農笑了笑,沒有再說什麼。乾隆接過和珅遞過的瓜,沒有在意,吃了起來,吃得很開心。等走了半路,乾隆漸漸回味過來,他怎麼知道我們是當官的,又怎麼會說這種話?

    轉過頭,讓和珅帶人去把他捉來,好好審問,可和珅去時,人沒有見到,卻帶回來了一張紙條。乾隆看後,接連冒冷汗,終止“微服私訪”,返回京城。

    紙上說:“你們找不到我,別找了,就算找到了,也會讓你們後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份酒是按出廠開始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