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瓷都公安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期任職最長的宰相,共19年,並進封晉國公,死後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可見唐玄宗對其的喜愛。據史料記載李林甫精通音律,生性陰柔,精於權謀,與宮中宦官、妃嬪交情深厚,對玄宗的舉動了如指掌,每逢奏對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賞識。至此步步高昇。重用李林甫的唐玄宗在執政後期的怠慢朝政,好風花雪月,故此唐朝從寵信李林甫、楊國忠,誤信安祿山,致使八年的安史之亂,使唐朝走向衰敗埋下伏筆。

  • 2 # 漢周讀書

    李林甫是唐玄宗在位時期的宰相,隴西人,李唐宗室,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王李叔良的曾孫,小字哥奴。

    李林甫雖然不學無術,官運卻一直不錯,先後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等官職,最終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李林甫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代奸相,他為人陰險歹毒,閉塞言路,排擠賢良,致使朝綱敗壞。

    李林甫主張大量任用胡人為將,最終促使安祿山逐漸做大做強,成為“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

    某一天,唐玄宗宣佈李林甫與張九齡、裴耀卿同時任為宰相,面見天子的時候,張九齡、裴耀卿表現出恭敬謙卑的樣子,彎著腰小步向前走。

    李林甫在兩個人的中間,挺胸昂首,眉宇間流露出得意神情,態度十分傲慢。

    大臣們感到很吃驚,私下議論說:“真乃一雕挾兩兔也!”後來,人們用“一雕挾兩兔”來形容三人並列高位,一人挾制另外二人而獨掌大權。

    李林甫在位十九年,期間對反對他的人以及威脅到相位的人殘酷打壓,必除之而後快,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低,所以最嫉恨那些透過科舉進入朝廷的官員。

    李林甫表面看上去是個十分和善的人,但是內心惡毒,屬於典型的豆腐嘴刀子心。

    《資治通鑑》記載:李林甫“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李大人又為世人奉獻了一條成語——口蜜腹劍,形容人陰險狡猾,嘴說的如同蜜一般甜美,實際上是蛇蠍一樣的心腸。

    李林甫在吏部當主管的時候,有個叫嚴迥的候選官員,在判語中寫了“杕[dì]杜”兩個字。杕杜是詩經中的一首詩歌的題目,意思是孤獨的樹上結滿了赤棠梨。

    李林甫不認識這個“杕”字,就把這字讀成了“杖”,還恬不知恥為問身旁的韋陟:“杖杜是啥意思啊?”

    韋陟垂下頭不敢回答,心裡合計:還特麼漲肚呢。後人諷刺李林甫為“杖杜宰相”。

    李林甫的表兄弟太常少卿姜度生了個兒子,李林甫手書賀卡,整了一個詞——“聞有弄麞之慶……”“弄璋”在古時候表示家裡生了男孩子,長大後會執璋做官。

    李林甫把代表玉器的“璋”字寫成了表示動物獐子的“麞”字,前往慶賀的官員都樂噴了,此後,老李又多了一個美稱——“弄獐宰相。”

    李林甫當了宰相,指使酷吏羅希、吉溫等人掌管刑獄,專門以酷刑嚴厲打壓政敵,很多人都難逃這兩個人的魔爪,時人謂之“羅鉗吉網”。

    “肉腰刀”這個詞語的意思是陰謀以軟刀子陷害他人,典出於《開元天寶遺事》:李林甫嫉賢妒能“每奏御之際,多所陷人,眾謂林甫為肉腰刀。”

    關於李林甫,還有“立仗馬”、“李貓”等一些綽號,限於篇幅,不再贅述。

    這樣一個陰險惡毒、不學無術的人,唐玄宗李隆基卻重用了近二十年,難怪大唐從此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天寶十一年(公元753年)冬十一月,李林甫病亡,死後被楊國忠誣告謀反,遭改葬削官,籍沒家產,子孫流放外地。

  • 3 # 趣向雜談

    李林甫(683-753年1月3日),號月堂,陝西人,唐朝宗室。唐高祖祖父李虎五世孫,父李思誨,揚府參軍。小名“哥奴”,性狡獪,無學術,善音律,為舅氏姜皎所愛。林甫的姨丈侍中源乾曜對他評價不好,他說:“郎官須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豈是郎官耶?”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任御史中丞,歷任刑部、吏部侍郎,其中離間中書令張九齡,使之被貶。在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至天寶十一載(752年)間任宰相,追封太尉,揚州大都督。生性陰柔奸狡,人稱“口蜜腹劍”,又稱他為“肉腰刀”。李林甫專權十九年,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助成安史之亂。後世多認為他正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李林甫和明朝的嚴嵩一樣,都是作為各自時代政治責任的背鍋者而存在,承受了時代的所有罪責。

    對於李林甫,應將他置於中古時代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解讀。

    李林甫的政治生涯,無非三大罪:一是擅權亂政,獨攬朝綱。二是縱容邊將,最終導致安史之亂。三是嫉賢妒能,阻礙人才上升。

    1.先說安史之亂爆發原因:

    安史之亂的爆發具有時代的不可逆轉性,它是中古貴族政治終結,文官體系成熟之前特定時段所產生的一種政治現象。隋唐時代既不像之前的南北朝完全由貴族政治(包括士族門閥、地方豪族、胡漢軍事貴族等)主導,也不同於之後的宋、明王朝具備成熟的官僚體系。隋唐政治介於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它是一個豪門貴族影響力不斷下降,各種新興勢力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儘管豪門貴族的力量自南北朝以後不斷削弱,但是在隋唐前期,他們對皇權仍然存在巨大的威脅。隋唐前期,貴族對軍隊保持著相當的影響,軍人不是貴族出身,就是受他們的控制,形成唐前期政治軍事上的關中本位政策,軍事重心的集中導致上層權力鬥爭往往以軍事政變的形式在京都地區頻繁激烈的出現,神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三大政變後面都能看到皇族和貴族的身影,而禁軍在這些政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唐朝歷代皇帝都在不斷削弱和分散禁軍的權力,一方面是皇權的不斷努力,另一方面,隨著貴族力量的衰弱,他們對軍權的控制也逐漸轉到皇帝手中。這一過程大約到唐明皇開元時期得到實現。從郭元振、葛福順等被解除軍權,皇族親王被限制在十王宅,反映出開元時期軍權向皇帝個人集中的趨勢。皇權排除禁軍的威脅結果,就是唐朝的軍事重心開始從關中向邊境轉移,預示著藩鎮和邊將軍人力量的興起,形成所謂的“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雖然這一舉措結束了軍事政變對中央政局的干擾,但是如何控制邊疆地區日漸龐大的軍隊,兼顧他們的利益,成為中唐時期新的政治問題,安史之亂就是在這個問題未能妥善解決的背景下爆發的。

    因此,李林甫做不做宰相,安祿山當不當節度使,都不能阻止安史之亂的爆發。因為安史之亂就是由貴族社會瓦解時期,庶人軍事集團脫離政府控制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個人的影響阻擋不了歷史大潮的來臨。

    2.關於李林甫的擅權亂政

    李林甫的權相地位的確立是以皇權為後盾的,說直白點,李林甫能夠長期佔據相位並控制朝政,就是唐玄宗支援的結果。對李林甫的評價,涉及到唐中宗神龍政變之後中央政治的重大變遷和盛唐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環境的轉變,很難用“忠奸”這種非黑即白的標籤來衡量。

    李林甫執政前的唐朝政治形勢:

    自武則天革唐鼎以後,為鞏固權力,在清除關隴貴族和皇族強勢親王的同時,有意識地利用科舉制度提拔官吏,為新政權培養支持者。其結果是形成兩類人群,一是出身較低,以文翰進階,以顧問身份參與機要的政治群體,和一批從基層被提拔起來的實幹官吏,前者如武周到唐中宗時期的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沈佺期、宋之問),乃至後面的張說、張九齡等人;後者如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宋璟、張嘉貞、牛仙客等,他們不同於以往的關隴軍事貴族,以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入仕,也不同於太宗、高宗時期的山東士族以高門、清要相標榜的進階方式,而是透過參與機要和政變(前者),或是從基層一步步幹起來的官僚(後者)。他們是武則天到唐明皇前期政治活動的主體人群。所謂“政啟開元、治隆貞觀”的真正推動者就是他們。他們本身實力分散,因此從政上的投機特點明顯,除了少數功成名就之人,如三次拜相的張說外,基本都是以政治丑角的形象被載入史書的。以上這些人,連同朝中的貴族和唐朝的元勳後裔,共同對武則天之後唐朝政局的動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一點需要強調,這些人並不是鐵板一塊,各自有自己的獨立訴求,不妨礙相互之間的對立。

    武則天之後,上述人群透過參與武則天繼承人(李顯、李旦、太平公主)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鬥爭,逐步進入中樞權力。李唐復國後,唐中宗(李顯)借用武氏集團和後族外戚壓制新崛起的神龍五王(張柬之、崔玄緯、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和安國相王(李旦)、鎮國太平公主等勢力。中宗猝死後(是否毒死有待進一步確認,實際上李顯是否被毒死並不重要,因為他死了,其他勢力正好以這個契機發難),以上勢力抓住機會再次發動唐隆政變,擁立李旦繼位,清除唐中宗一系的勢力。接著朝中最強的兩股勢力,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東宮)展開爭奪,最後東宮一系搶先發動先天政變,消滅太平公主勢力,並架空李旦,李隆基親自掌權。經過盛唐前夜的三次政變,文翰群體和官僚人群的代表人物紛紛入閣拜相,位極人臣,他們與皇權的互動,共同促成了開元時期的政局走向。

    開元時期的政壇,主要由三類人群構成,一是以張說為首的文翰大臣,包括其提拔的張九齡。二是以姚崇為首的吏治派官僚,這類人群還包括宋璟、宇文融、張嘉貞、杜暹、牛仙客等。三是形形色色的豪門貴胄,如陸象先、鍾紹京、盧懷慎、源乾曜、裴光庭、李元紘、蕭嵩、李適之等人。開元時期,李隆基的執政路數既是任用吏治派成員裁汰僧尼、括地檢戶,修訂律法,充實國庫;任用文翰人群修撰國史以奠定新朝正統,建立麗正書院以羅致人才,封禪泰山以誇耀治平。其間參酌使用第三類豪門貴胄與前二者搭班,相互制衡。

    但是到開元后期,隨著太子李瑛成年,東宮勢力逐漸興起,開始危及皇權。因此,在皇帝與皇儲矛盾日益增長的局面下,李隆基逐步開始調整朝政安排,防堵和壓制太子勢力做準備。開元到天寶年間的政局,是以老皇帝和太子之間的博弈為中心展開的,而李林甫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取代張九齡擔任中書令的。李林甫擔任首相實至名歸,首先論出身,李林甫擁有唐朝皇室身份,天然高貴,能壓高門貴胄一頭。其次,李林甫政治上出身起自實幹官僚,從小吏做起,兢兢業業,曾在宇文融、裴光庭、蕭嵩、韓休手下任職,一步步熬到禮部尚書,並參與主持《唐六典》的編纂,並在開元23年主持精簡繁冗機構,縮減財政開支,工作能力突出。同時,他與開元時期的眾多朝臣關係密切,與宰相源乾曜是姻親,並受到宇文融以及韓休的賞識。綜上所述,李林甫具備別人所沒有的優越條件,在張九齡之後接替首相職位可謂實至名歸。李林甫任相以來,一直秉承李隆基的旨意,壓制東宮勢力,先是支援李隆基廢除太子李瑛,並羅織“三庶人之禍”,拔除李瑛一系的勢力。後又借皇甫惟明—韋堅案、王忠嗣案、杜有鄰案、楊慎矜案不斷壓制正在興起的繼任太子李亨的勢力。同時,配合李隆基的全國軍事部署,完成軍事力量向邊鎮的轉移,在天寶時期對外用兵頻繁的情況下,大唐帝國能夠保持高效的運轉,可見李林甫的執政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天寶以後,邊鎮軍人的地位不斷提高,干預政治的能力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武將捲入最高權力的爭奪之中,皇甫惟明、王忠嗣、安祿山皆是如此。所謂邊將入相,本是開元前期中央大員調整的慣例,胡人入將反映的則是天寶以來邊境募兵制下軍隊胡漢混雜的特殊慣例需要,同時也反映出李隆基忌憚王忠嗣類的人物,孤立東宮,切斷其與軍隊聯絡的一種表現。安史之亂的爆發類似於南朝的侯景之亂,是天寶以來中央各種矛盾積累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結果。唐代歷史在記錄這一階段的史實時,往往突出李林甫的主觀動機和他的行為,而忽略了政治鬥爭的眾力作用。

    3.關於李林甫歷史地位的形成

    李林甫死後,李隆基又扶持楊國忠來替代李林甫的位置,但楊國忠資歷尚淺,又是外戚出身,在東宮和武將勢力已經坐大的情況下,很難達到李林甫的境界。因此,李隆基為夯實楊國忠的地位而倉促佈局,結果打亂自身步調,間接引發楊國忠和邊將的矛盾,進而引爆中央早已存在的政治暗流,促成安史之亂連陷兩京的被動局面。

    安史之亂導致唐朝對全國的統治發生根本改變,尤其到唐德宗建中以後,唐朝希望透過武力解決河北藩鎮,重回天寶時期狀態的努力最後破滅,因此對於這一結果,唐朝君臣需要為中唐變局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畢竟天寶以來的主政者中,為君主諱,皇帝肯定不能背鍋,其他宰相要麼影響力小(韋見素、陳希烈),要麼時間太短(楊國忠),均不適合承擔安史之亂到唐德宗貞元時期的藩鎮引發一切責任,李林甫在任十六年,在位期間又與唐肅宗一系為敵,因此成為這一局勢轉折最好的背鍋者,加上中唐以後,科舉選官成為主流,李林甫堵塞言路、嫉賢妒能的形象隨著他這一系官僚的消亡而徹底坐實。

    實際上後晉修纂的《舊唐書》,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明顯突出李林甫的責任,這並不是後晉修史團隊有意為之。到北宋時期,由政府主導修纂的《新唐書》,在系統梳理唐代史料的基礎上,以綱常史學為指導,對唐代以來的若干歷史問題進行了總結和定調,將李林甫打入奸臣傳,最後奠定了他的歷史背鍋俠地位。

  • 4 # 鴻涵先生
    評價李林甫用五個字可以概括“柔佞多狡數”,他靠著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手段登上了權利的頂峰,同樣殺伐果斷令世人膽寒。李林甫這個人“口有蜜,腹有劍”,心口不一,是一個真小人!

    李林甫小名叫哥奴,他是唐朝的宗室,他的曾祖父和唐高祖李淵是堂兄弟,所以說李林甫是唐朝貴族裡面的第一類,屬於封爵貴族。所以李林甫並不用透過科舉來做官,於是他透過捷徑做了皇宮的內衛小官。

    不過到了李林甫這一輩,已經跟皇朝的核心很遠了,所以他要想出頭還必須透過其他手段,好在他有一個好舅舅姜皎,這個人是唐玄宗登基的功臣之一,憑藉舅舅的幫助,李林甫一路高升來到了太子身邊,很快靠著投機鑽營就成了太子身邊的紅人,連太子也成為了他的說客,經常在唐玄宗的身邊說好話,後來李林甫就被任命為國子監的一名官員。

    這個官一點實權也沒有,但是卻給李林甫助力不少,為什麼呢?國子監雖然只是國家最高的教育機構,但是在國子監裡面唸書的人身份可不普通,首先能到國子監讀書的基本上都是全國的精英,其次,很多王公貴族的子弟在裡面學習。李林甫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時不時的就給這些人提供幫助,還是無償的,所以這些人後來都對李林甫助力很大,這樣他就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根基。

    李林甫這個人沒什麼文化,但是特別會包裝自己,而且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的將其除掉。他忌妒有學問之人,對於有學問的人他表面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他收買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隨時採取各種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

    唐玄宗早期執政的時候,君王和大臣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平等和寬鬆的,政治很開明,可是後期唐玄宗驕傲自滿天天沉迷女色之後,就不再喜歡這種政治關係了,李林甫利用這一點,除掉了宰相張九齡,正式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

    李林甫任職宰相達19年之久,也算是個記錄了。李林甫當了宰相之後力求變法,他向皇帝說明,以法治人,以術馭人,以勢制人。李林甫雖說是個奸臣,但是他主持編修的《唐六典》也為政府提高辦事效率作出了貢獻,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的一項創舉。是中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可以說李林甫也辦了件人事。

    李林甫的一系列改革在行政為官上取得了成功,從另一個角度講,整個國家運轉的也算是井井有條,但是李林甫一人獨大,他的觀點就是聽話就有酒有肉,不聽話就提出朝堂,一時間沒人敢提意見,李林甫一生不是溜鬚拍馬就是進行黨爭排除異己,一些邊疆的漢族將領對他威脅大,他就提議邊疆的節度使要由少數民族將領來擔任,這也是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李林甫透過一系列的政策,打壓了自己的政敵,但是也培養了一大批擁有狼子野心的人,這些人後來都參與了“安史之亂”,大唐帝國最後由盛轉衰!

    李林甫是一個小人,徹徹底底的小人,現實中也不缺乏這種人,嘴上說的好,其實袖口裡面藏刀子,對這種人可不要得罪,還是敬而遠之吧,不怕偽君子,就怕真小人啊!

  • 5 # 作家恩出

    李林甫自幼不學無術,最初只是個千牛直長,後來又改任太子中允。當時宰相源乾曜之子與李林甫交好,曾勸說父親提拔李林甫,但源乾曜一眼看出李林甫並非賢才,於是沒有同意。

    公元726年李林甫得到引薦,先後擔任刑部、吏部侍郎,並有機會巴結後宮貴妃、宦官,以此來揣摩唐玄宗的心思,每次都能猜對唐玄宗的想法,唐玄宗因此認為他機警伶俐,對他十分寵信。李林甫又暗中對唐玄宗寵妃表忠心,表示願意扶持其子將來登基,因此又得到更強的寵信。

    當時唐玄宗有意讓韓休擔任宰相,高力士得知訊息後,便透過武三思的女兒把這一訊息告訴了李林甫,李林甫於是提前告知韓休,因此韓休拜相後對李林甫尤為親近,甚至還在唐玄宗面前舉薦李林甫,稱他是相才。再加上武惠妃等人的推波助瀾,唐玄宗最終被說動,在公元735年正式以李林甫為相。

    李林甫拜相之後,為了進一步掌控朝政,便積極舉薦有賢名無政才的牛仙客,宰相張九齡數次反對,遭到李林甫汙衊,張九齡最終被唐玄宗罷相。

    公元737年,李林甫為了報答武惠妃,又極力蠱惑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廢黜並踢死。唐玄宗此時頭有些發昏,李林甫幹了許多壞事他全然不顧忠臣所言,還封李林甫為晉國公。

    李林甫眼見李亨得勢,極力構陷李亨,但終未成功。為了不讓有功將領拜相以消弱自己權勢,李林甫建議唐玄宗重用番將,結果在後來導致安祿山勢力壯大,為李唐王朝衰落埋下禍根。

    李林甫表面上看似溫文爾雅,但暗中卻包藏禍心,經常在背地裡巧施奸計,將所有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貶謫。因此被人們稱為“口密腹劍”。在他的挑撥下,唐玄宗對許多賢臣產生了誤會,也使許多人才被埋沒。

    在李適之和李林甫兩人共同輔政唐玄宗時,李林甫表面對李適之客氣,其心早想搬倒李適之,從而獨攬大權。由於唐玄宗整日沉迷酒色,窮奢極欲,最後弄得國庫日見空虛,唐玄宗在財政危機下召集兩宰相商量對策,這讓李林甫想出害李適之一條毒計來。 退朝路上,李林甫裝作無意中說出有人在華山挖出金子的訊息。李適之聽後喜悅心情表現到了面部,李林甫知道自己的目的達到。李適之果然中計,急忙回家寫了奏章呈送了皇上。唐玄宗閱後大喜,連忙召李林甫商議,李林甫裝作有難言之隱,急的唐玄宗讓他有話快講。李林甫說:“華山有金礦大家都知道,只是這華山是皇家龍脈所在,一旦開礦就會破了風水,國運難測啊?” 唐玄宗聽李林甫這一番話後臉色都變了,李林甫見機會來了進一步說:“李適之出此下策恐別有用心,莫非想借此亡我大唐?” 很快李適之就被革職查辦了,致使滿朝文武人心惶惶,生怕哪天自己被李林甫所害,唐王朝也越來越亂,直到發生“安史之亂”。

    公元753年李林甫因唐玄宗疏遠而憂憤成疾,不久病情加劇死亡。這時,本來和李林甫狼狽為奸的楊國忠卻上疏舉報李林甫謀反,李林甫的女婿為了自保也出面做證,於是唐玄宗命人劈開李林甫棺槨,取下朝服、珠玉,以庶人隨便安葬。

    說李林甫是徹頭徹尾的壞人,也不完全符合實際,他是個處事謹慎的人。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具有獨到的眼光,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在規劃治國理政方面具有一定的建樹,並辦事利落,敢做敢為,因此才能得到了唐玄宗的讚賞與重用。尤其當了宰相之後力求變法,他向皇帝說明,以法治人,以術馭人,以勢制人。由他主持編修的《唐六典》也為朝庭提高辦事效率作出了貢獻,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的一項創舉。也是中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可以說李林甫還是辦過一些好事的人。

  • 6 # 西門不帶刀

    魏忠賢在世,明朝不會亡國那麼快;

    楊 素在世,隋朝不會亡國那麼快;

    李林甫在世,唐朝就不會由盛轉衰。

    以上三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奸宦。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他們三人活著的時候,他們所處的朝代都是平安穩定的。今天少校只說唐朝李林甫。李林甫當了19年的宰相,大權獨攬,忌賢妒能,絕對是個混蛋的人物。

    1.李林甫活著就不會有安史之亂。大唐便不會由盛轉衰。

    少校這種說法強調李林甫的重要性,有給李林甫翻案的嫌疑。再次重申:李林甫是一個大奸臣。但他活著,安祿山就不敢反。

    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安祿山最怕的就是李林甫。

    我們不得不承認李林甫政治手腕的高超(自古奸雄都有自己的本事,獨特的本事)。

    每次安祿山和李林甫對話,總會大汗淋漓,哪怕是數九寒冬,這是嚇得。安祿山對滿朝文武都不怕,唯獨對李連祖畢恭畢敬,因為李林甫每次都能猜透,看透安祿山的心思。

    連安祿山自己都說:我天不怕地不怕,皇帝老子都不怕,就怕李林甫。所以只要李林甫活著,安祿山就不敢反。

    安祿山沒有反的話大唐便不會由勝轉衰,楊貴妃也不用死,唐玄宗也不用退位。

    2.沒有安史之亂,大唐末期便不會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就不會有後面的5代十國。

    邊患不穩,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農民起義。這是大唐朝滅亡的幾個主要原因。

    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存在了53年,一直到北宋趙匡胤一統國家,才重新建立了大一統政權。

    而在這的53年中,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外族,造成了宋朝300多年來,只能偏居,喪失了養馬之地。

    為後來400多年間契丹,女真,蒙古入侵中原間接的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唐玄宗對李林甫的評價

    唐玄宗,作為李林甫的直屬領導,二人在一起搭班共事19年。唐玄宗評價李林甫:忌賢妒能。舉世無雙。他也知道李連福不是好鳥。

    但他為什麼19年不撤換李林甫的宰相位置呢?

    (1)李林甫專權,但他尊重皇權。對皇帝忠心和對國家忠心,能夠分得很清楚。

    (2)李林甫皇帝辦事。更能讓皇帝集權

    (3)唐玄宗也隱藏著讓李林甫做大後讓太子殺掉他的想法(這一點可以參考乾隆帝時的和珅)

    少校在此要特別說明一點:《舊唐書》中李林甫的形象是中性的。《新唐書》《資治通鑑》後,李林甫的形象就評價非常低了,成了一個小人。

  • 7 # 有文有事

    李林甫, 是唐皇室的遠親, 缺乏文學才能, 卻能在盛唐崇文學的背景下做到宰相的高位, 沒有一定的才幹是不可想象的。安史亂後, 玄宗在逃亡四川的途中與京兆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裴士淹聊天,就稱讚“李林甫之材不多得”。裴士淹也贊同說:“誠如聖旨, 近實無儔。

    (唐玄宗)

    唐玄宗認為李林甫為不可多得之才, 裴士淹也認為其才當時無匹。

    確實,歷史上的李林甫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他的才能首先表現在他能洞悉當時政治、經濟及軍事形勢的變化, 並適應新形勢, 推動和主持了唐玄宗朝後期一系列政策調整和制度改革。

    1、主持修訂均田令,進行財政改革,維護均田制;

    2、主持修訂刑法,主持編修《唐六典》(《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不僅是中國封建立法史上的一項創舉, 在世界中世紀法律制度史上, 也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3、確立了天下定贓的統一標準, 既便於法律的執行, 又能防止舞弊。

    4、提出了由府兵和兵募的徵兵制轉向兵防健兒的募兵制的建議並主持改革;

    5、簡化了國家財政收支計劃的流程,使帝國的財政制度更緊密地切合地方實際情況。

    上述田制、稅制、兵制及邊防體系的改革, 雖自高宗以來即已開始, 但直到玄宗時代才最終完成, 它最終促進了開元、天寶盛世的形成, 而李林甫正是玄宗後期, 特別是開元二十三年李林甫任相以後諸項改革的設計者和主持人。

    但是李林甫不是個有骨頭計程車大夫。我們知道,宰相的定義是“中國君主時代君主的最高幕僚,為百官之長”,宰相所負責的事務,和皇帝是重疊的。歷史上強勢的宰相,引領百官,往往能有效地限制皇權,逼得皇帝不得不讓步。玄宗的宰相,在李林甫之前,都當不長,張說以“引術士夜解及受贓”的罪名罷相,在玄宗朝做宰相不過兩年;還有著名的張九齡,736年玄宗想立牛仙客為相,張九齡反對,即引起玄宗的不滿,認為“事總由卿”,隨後以懷疑其結黨為由罷相。但是李林甫不一樣,他對此看得很清楚,他深知玄宗不喜歡和他唱對臺戲的宰相,所以也曾經勸誡那些“不知趣”的同僚:

    “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毋用多言!”

    士大夫階層作為皇帝統治天下必須依仗的群體,經常集結起來,與皇權形成對立,使得國器不至於淪為私器。在權力鬥爭中,防止一家獨大,也能保證雙方的權益都得到保障。而宰相,既為百官之長,也肩負著這個重任。但是李林甫卻把這個權柄移交出去換取了自己的19年的富貴。他當然很聰明,也很有能力,但是卻一味迎合皇權,是個沒骨頭的宰相。皇權越來越集中,越來越蠻不講理(宋朝稍微好一些),就是因為這些自認為聰明、懂變通的人太多了。

  • 8 # 途越檢車

    李林甫處世謹慎、條理分明,擁有獨到的政治眼光和迅猛的執政能力,得到唐玄宗重用,但當他大權獨握時,排斥賢能,打擊異己,導致綱紀紊亂,成就了奸相的壞名聲。

  • 9 # 益生益

    抗日有功,內戰有失,修前朝史,力求客觀,態度是好的,無非是將李靈甫的罪過加在他效忠的校長身上,何必呢,看來是李靈甫家鄉的人想以此人炒作,做旅遊專案吧,話題敏感,有點作!

  • 10 # 夢圓影史

    李林甫,是一個人稱口蜜腹劍 兩面三刀的奸相,但是他也是個有才能的人,李林甫雖然是唐明皇身邊的大奸臣,對於他的罪過已經聽的很多了。但是,唐明皇既然能認清李白這個詩人沒有政治才華,也一定能看出李林甫身上可取之處。他不至於一無是處,對於盛唐氣象,李林甫確實不錯,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將,這些番將包括安祿山。李林甫時搞得社會矛盾極其激勵,一觸即發,李林甫死後,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當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責任,沒有識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會任何皇帝的致命傷,不應該只是指責李林甫楊國忠或者安祿山。   史稱:自處臺衡,動循格令,謹守格式,百官遷除,各有常度。可見他辦事謹慎,綱紀嚴明,講究效率。如果沒有這一點,恐怕李林甫很難獨攬朝政達十六年之久。雖然李林甫依法辦事的目的在於個人專權,但是完善立法,對於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為什麼天寶時期維持十多年的安定局面,原由在於此。 李林甫李林甫(683-752),小字哥奴,唐玄宗李隆基時的著名奸相。李林甫原為吏部侍郎,奸佞多狡詐,他與眾宦官、妃嬪交情深厚,故而對皇帝一舉一動最先知道。因此他每次都能順皇帝心態奏旨,獲得唐玄宗賞識。當時武惠妃最得寵,其子壽王瑁也最受玄宗寵愛。李林甫謅附武惠妃,因此得以擢升為黃門侍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五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從此李林甫漸漸專權。在他19年為相生涯中,玄宗對他始終深信不疑。李林甫是著名的奸相,喜歡玩弄權術,表面上甜言蜜語,背後卻陰謀暗害。凡被玄宗信任或反對他的人,他總會親往交結,等他權位在握時,便設計去除此人。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人,也往往敗在李林甫的手下。他善音律,無才學,會機變,善鑽營。出身於李唐宗室,是李淵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孫。祖父李孝斌,官為原州長史:父親李思誨,官為揚府參軍。初為千牛直長(宮廷侍衛)。開元初,遷太子中允。不久透過他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關係,升至國子司業。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遷為御史中丞,隸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他已躋身李唐高層統治者行列。其時武惠妃專寵,李林甫極盡逢迎諂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壽王,極得玄宗鍾愛,李林甫託宦官稟告惠妃,“願護壽王(李瑁)為萬歲計”,即是說,他將擁護壽王登上皇帝寶座。惠妃聞稟感激涕零,在玄宗面前經常稱頌李林甫之“德政”。因諂附玄宗寵妃武惠妃,擢為黃門侍郎。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五月,拜相,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十月抱病而終。

  • 11 # 能文善武

    作為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李林甫是個處事謹慎的人。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具有獨到的眼光,在設計制度方面具具有不錯的天賦,並行動迅猛、敢於作為,因此才能得到了唐玄宗的讚賞與重用。

    他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甚至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狼狽出逃的唐玄宗仍然認為李林甫才能卓著,並不認為李林甫是導致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

    雖然李林甫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還重用胡將,唐朝走向衰敗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使他在歷史中留下惡名,但是也必須要承認他的政治才能和顯著政績,承認他是一個很細緻很有調理的人,承認他的閃光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皮蓬認為詹姆斯不配給自己打替補,遭路威反駁把LBJ放在75年可以15連冠。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