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遙lgy
-
2 # 考古軍中馬前卒
漢武帝之所以費勁千辛萬苦也要追求天馬,主要有這個兩個原因:
一·軍事價值根據對出土馬骨的測量以及對漢代陶塑動物的觀察,在漢代最常用的馬匹跟今天的蒙古馬差不多。今天蒙古馬的特點是什麼呢?頭大、頸短、耐粗飼、耐力好,但是在爆發力和身高方面有所欠缺。
▲漢景帝陽陵出土陶馬
根據現代測量,蒙古馬的平均體高只有一米二、一米三左右,這裡說的體高,是指從馬蹄到肩部的高度,而不是從馬頭量。在爆發力方面,根據測算,蒙古馬短跑1000米,用時1分21秒。
而且更要命的是,就這個蒙古馬,漢朝在質量上也不佔優勢。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大軍包圍,發現匈奴騎兵的馬匹實在太充足,據說不同方位的騎兵,馬的毛色都是統一的。所以劉邦回來以後要大力養馬,到了漢文帝漢景帝的時候依然如此,鼓勵民間養馬,以養馬來免除勞役。
▲蒙古馬
根據《史記》的記載,西漢幾代皇帝這麼一努力,馬的數量就上來了,民間到處都有馬。可是,這就夠了嗎?
問題在於,養馬容易,養好馬難。人家匈奴人有那麼大的天然草場,還有幾百年的經驗積累,所以能培育出好馬,而這些在漢朝的廣大地區,都是缺乏的。
別看都是馬,日常用用還行,拉到戰場上,就顯示出差距了。漢文帝的時候,晁錯上書論漢朝匈奴的軍事,他說:
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這就很明白了,漢朝的馬在越野能力上比不過匈奴。
到了漢武帝手裡,跟匈奴開展大規模的戰爭,對馬的需求一下子提高。在這些戰爭中,馬匹的差異一定讓漢武帝感觸良多,提升馬的質量迫在眉睫了。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剛好有人瞌睡遞枕頭了。
第二個就是張騫,他跟漢武帝彙報說西域有好馬。
漢武帝最早命名的天馬來自烏孫國,據說,烏孫馬是今天新疆伊犁馬的祖先。
▲伊犁馬
後來漢武帝得知在大宛國有更好的馬,就先禮後兵,也把大宛馬給拿到了,這是第二代天馬。
大宛馬,就是今天的阿哈爾捷金馬,又稱汗血寶馬。它原產於土庫曼,至今被視為國寶。
跟蒙古馬相比,大宛馬各方面都很好優秀,它身軀高大,公馬體高154釐米。跑2公里,用時僅為2分26秒。
試想一下,比蒙古馬高大,還比蒙古馬衝刺快,騎著這樣的馬跟匈奴人作戰,那優勢一下子就提升了嘛。
二·政治需要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這是漢武帝得到天馬後,專門命人所作的頌歌。在當時的人看來,天馬是來自遙遠西方的神物,有德行的君主才可以獲得。
▲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鎏金銅馬
所以,天馬的意義一下子就不限於軍事了,這是對漢武帝的肯定啊。
史書記載,因為獲天馬、獲白麟、泰山出黃金,漢武帝很滿意,專門讓人鑄造了馬蹄金和麟趾金以示紀念,還把它們頒賜給各地的諸侯王們。
-
3 # 千千千里馬
好像漢武帝就是有馬癖,就是喜歡馬而已。甚至不惜萬里之遙,不惜動用幾十萬大軍組織了兩次“伐宛”之戰,巨大的代價僅僅得到了一千多匹大宛馬而已。
所以,歷史上對漢武帝的好馬評價也是有很大負面批評之聲的。
事實上,漢武帝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希望瞭解世界,進入領先世界雄才大略的一位帝王。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也不復雜。當時,世界出現了新的軍事戰略轉移,這就是從常規的步兵作戰方式逐步向騎兵體系的作戰方式在轉變。
漢武帝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世界格局新變化,所以,對馬就特別重視。
關於漢武帝喜歡馬的記載,歷史上有好幾次。
比如說,不知是什麼原因,根據一個占卜,說“神馬當從西北來”,漢武帝對此非常認真,一直認為會有一種“神馬”給他送來。
敦煌的黑河流域的渥窪水發現一匹馬,非常奇特,漢武帝見了非常喜歡,就把這匹馬叫做“神馬”。
之後,沒多久,西域烏孫國,給漢武帝送了三千匹馬,其中兩匹上好的馬,漢武帝非常喜歡,就稱這兩匹馬“天馬”。
後來,漢武帝第二次攻打大宛取得勝利,得到了三千多匹馬,經過萬里長途跋涉,回到長安以後,這一批馬只剩下一千多匹了。但是,漢武帝大開眼界,感覺,這才是真正的“天馬”,就把烏孫國送的馬改成“西極”,把大宛馬,叫做“天馬”了。
可以說,“天馬”就是漢武帝的發明之一。
漢武帝不是假裝喜歡馬,而是喜歡馬到自己的生命中去了。
比如,漢武帝的晚年的後元二年(前87年),因為生病,所以,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馬,有一次,身體好點了,他親自到馬廄看馬,結果一看,自己的馬怎麼有點瘦了,就這麼點事,把漢武帝氣的火冒三丈,他立刻把未央廄令上官桀找來要斬了他。
上官桀也很不明白自己忠心耿耿的怎麼就該死了,原來是因為馬瘦的原因,就對漢武帝說,我這些日子,真沒對馬操心太多,所以馬瘦,但是,這些日子,我為陛下的病操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所以,罪該萬死。
漢武帝一聽說因為關心我的病,比關心馬更多,也就也就原諒他了。
漢武帝個人喜歡馬,也真不是簡單的個人嗜好。
而是漢代最大的問題,是能不能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的問題。
這些問題早在漢高祖劉邦時代就已經引起了重視。
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帝王也非常重視。
特別是漢景帝時期的政治家晁錯,就給景帝非常清楚地提出,為什麼匈奴作戰非常厲害,因為他們有強大的騎兵。所以,我們也要建立適合新時代作戰需要的騎兵。
漢初從騎兵為零,到漢景帝時代,已經逐步有了自己的騎兵。
而建立騎兵的基礎,就是要有相當數量的馬。
漢景帝晚年,據記載是“巷閭皆有馬”的盛況,而且,漢景帝時代的人,特別注重保護育馬,如果母馬懷孕了,你還騎馬與朋友相會,那朋友要罵你的。
漢武帝的心胸是想建立比匈奴更強大的騎兵,那麼對馬的質量問題,也就有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中國的騎兵,還是不能超過匈奴的騎兵。
所以,漢武帝對好馬的追求,就等於是趕上世界最快的速度。
他日日思念的是“天馬”,而不是普通的凡馬。
漢武帝的“天馬”,開創了中國的絲綢之路上的速度,也開創了中國新速度。
其實,真正作戰的馬,“天馬”並不適合,但是,“天馬”的速度很快,這就在通訊這一環節,有了優勢。
-
4 # 大相無形
與其說漢武帝愛馬,不如說漢武帝愛軍隊。因為他喜愛的原因並非只是天馬本身,而是天馬可以作為種馬來強化漢軍鐵騎基因、提升奔襲的戰力!
但當時所說的天馬並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汗血寶馬”。純正血統的汗血寶馬(上圖)體型較高、四肢修長,頭和頸相對蒙古馬更細。從運動學講,汗血寶馬的這些特徵都十分符合高速奔跑的特性,阻力小、速度快、適合衝刺,因此今天的汗血寶馬基本都是比賽賽馬的首選馬。但汗血寶馬相對蒙古馬,其脖頸細長、鼻孔小,在負重條件下遠端奔襲的耐力和速度都不及蒙古馬;其次,汗血寶馬體型高挑、四肢修長,就意味著重心較高,長途奔襲中騎手的穩定性和疲勞度都不及蒙古馬,這對普遍騎術不及匈奴的漢軍士兵是個很大挑戰。最關鍵的是汗血寶馬十分“嬌貴”,一旦離開故土存活率會大大降低!這也許就是汗血寶馬一直沒有被大量從軍的原因吧。
而匈奴所騎蒙古馬(上圖),身材矮小、四肢粗壯,頭大且鼻孔粗,適應力極強!這些生理特徵說明,蒙古馬具有更好的心肺功能,奔跑時能為血液及時提供更充量的氧氣而減少肌肉痠痛感。因此,蒙古馬在短程內衝刺的速度肯定不如汗血寶馬,但在負重、尤其負重後的遠端奔襲之耐力、勻速和腳程方面,是遠遠好於汗血寶馬的。因其身材矮小粗壯、重心低,高速奔跑時的平穩性極大緩解了騎手的疲勞感,這對於經常要千里奔襲後立即投入戰鬥計程車兵來說,尤為難得、可貴!後來的成吉思汗揮兵橫掃時,蒙古馬的作用是絕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當年張騫在西域大宛國見到大宛馬的體態和速度後驚歎不已並告知了漢武帝,漢武帝大喜!隨即派使臣帶重金前往求購,哪知不但遭到拒絕且,還被其殺死了使臣搶走了金銀!漢武帝盛怒之下派兵遠征大宛,大宛國根本不是對手,隨即答應長期供應良馬。但當時挑選的第一批三千餘匹大宛馬隨軍返回後僅剩餘千餘匹存活,足見大宛馬的適應力是有明顯短板。隨後漢武帝便將這批馬作為種馬與中原馬匹雜交培育,併為此專門建立了一座山丹軍馬場,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軍馬場。
至此,漢軍馬匹得到極大的改良和最佳化,可謂是漢軍征服匈奴的制勝法寶之一。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5 # 古今侃秘史
天馬即是西域的汗血寶馬歐,汗血寶馬乃是大宛名馬和Mustang的交配種,跑的比中國的好馬還快,漢武帝曾為汗血寶馬而出兵西域,才拿回兩隻而已. 漢武帝處心積慮獲得汗血寶馬,是因為漢朝長期受匈奴侵擾,前面的帝王總是用公主和番的下下策來謀求和平,所以一心爭討匈奴,只是苦於將士雖勇猛,卻無速度快,能征戰熬苦的優良戰馬,所以不得不向外取經,取良駒而充實軍力...
其實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是從好的方面看漢武帝取天馬的確是為了改良中原馬種充實漢軍騎兵實力提高戰力以抗擊匈奴 如果是從壞的方面看漢武帝取天馬是為了其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封候而借題髮揮出兵以取天馬為名實為李廣利獲戰功封候而髮動的還義戰爭
-
6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不是漢武帝偏愛天馬,而是漢武帝看到了天馬的潛在軍事價值,世人都知在漢武帝時期匈奴漢朝實力發生對轉,此前一直是匈奴強漢朝弱,漢武帝時代則是漢朝強匈奴弱,很少去了解這背後的原因,而天馬就是背後的原因之一。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除了人之外還有馬匹和兵器,兵器在漢武帝時代有過一次革新,尤其是鐵器的發展,特別是環首刀的出現讓漢兵可以以一敵三(“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漢書》)。兵器有了剩下的就是機動性強的騎兵了,而騎兵的坐騎馬匹則至關重要。
漢武帝聽聞西域有天馬之後,先以禮交換,誰知大宛國不識好歹,不僅不交換,反而將使者帶去的禮品搶劫,漢武帝大怒之下,發兵大宛,天馬就此被引入漢朝。
有了天馬的引入,漢朝的騎兵戰鬥力更上一個臺階。
-
7 # 求圓4
漢武帝喜歡戰馬偏愛“天馬”,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反擊匈奴對漢朝邊境的騷擾、掠奪,而要打敗匈奴,騎兵所發揮的作用最為重要,如果沒有一支英勇善戰的騎兵部隊是實現不了的,騎兵的強弱與戰馬的優劣息息相關,所以漢武帝特別需要尋找良馬,在眾多的馬匹中,要發現和找到良馬,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當漢武帝得到大宛的汗血寶馬後,當然是喜不自勝,對於這樣的良馬肯定是讚賞有加、倍加珍惜。
-
8 # 孝文孝武
好馬是漢武帝的一個夢想。正如現在的男人都喜歡豪車。而且對於古代來講,馬匹還是非常重要的軍事物質。
西漢初年,跟匈奴的馬相比,漢朝出產的馬匹質量太差,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屢屢吃虧。晁錯在給漢景帝的上書中就說到“上下山坂,出入溪澗,中國馬弗與也”。馬種不行,也就意味著打仗的裝備不行,這是漢武帝極為苦惱的一件事。
當時,漢朝已經透過兩次河西之戰佔領了河西走廊,並設定酒泉郡以方便與西域諸國往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回來,還帶來了包括烏孫在內的多國使節。烏孫國不僅來了使者,還向漢武帝獻了數十匹烏孫馬,漢武帝非常喜歡,並將其命名為“天馬”。可見烏孫馬已經比西漢的土馬要好很多了。
可後來漢武帝才得知,烏孫的馬雖然好,但是還不能和大宛貳師城的“善馬”相比。於是漢武帝的心中又長了草,立馬派使臣帶著巨資和金馬去交換。
當時出使西域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所以應徵出使西域的人一般“皆貧人子”,素質都比較差。他們依仗漢朝強大,自高自大,加上道路比較艱辛,經常與西域小國互相攻擊。《史記》記載:“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
且如上文所說,漢軍曾經圍困過大宛,在大宛面前耀武揚威,顯擺大漢軍事的強大。來訪的漢使拿金馬換“善馬”不成,氣憤之下竟然把金馬砸了,還追殺了使者。
漢武帝派使者攜帶重金去求馬,還給大宛別出心裁的做了一匹金馬,可見他對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視的。但是,大宛國竟然如此的不給漢武帝面子,讓漢朝在西域的威嚴掃地。
於是漢武帝兩次派李廣利將軍討伐大宛,終於在第二次取得了巨大勝利。他重新立了親漢的大宛王,又定了雙邊的友好盟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把馬帶走。李廣利一下子帶走了大宛的“善馬”數十匹,中等馬及母馬三千多匹。
漢武帝終於得到了夢想中的寶馬,於是給之前的烏孫馬重新起了個“西極”的名字,把“天馬”的名字給了大宛馬。
-
9 # 薩沙
嚇死你:解放軍裝備過郭靖大俠的汗血寶馬!
看過金庸著作《射鵰英雄傳》的讀者都知道,郭靖有一匹神馬,就是汗血寶馬。這批馬神駿無比,超越了所有武俠小說中的良馬,更奇特的是它流出的汗是血色的。那麼,真實世界有沒有汗血寶馬呢?不但有,解放軍還曾經裝備過。聽老薩說一說吧。
汗血寶馬的歷史
《史記》中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宛國(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中亞三國各一部領土,主要在烏茲別克境內)曾經見過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不但能日行千里,更會從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樣的汗液,故稱汗血寶馬。張騫本想重金購買一匹帶回國去,但大宛國不允許這種馬出境。
回到漢朝以後,張騫將這種神奇的寶馬介紹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為了爭奪這種寶馬,來改善自己的馬種,不惜發動了2次戰爭!
漢武帝得到這些汗血寶馬以後極為興奮,舉行盛大典禮,為馬建造豪華馬廄。
漢武帝得到汗血寶馬的代價是,死於遠征途中的漢人士兵和民夫不下10萬人,大宛國死於戰火的人更是數倍於漢朝。
-----------現代科學家經過研究土庫曼的汗血寶馬,終於得到了科學結論:這種馬並沒有流血,流的是很普通的汗。汗血寶馬的面板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汗水流下來看起來就像血色,被誤認為是血。
真正的寶馬
根據今天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以上歷史完全都是真實的。
所謂的汗血寶馬,就是今天土庫曼共和國的國寶阿哈爾捷金馬。
阿哈爾捷金馬同阿拉伯馬、英國馬並稱世界三大純種馬,具有極為優秀的能力。
出身在沙漠中綠洲的汗血寶馬,具有驚人的適應力。汗血寶馬非常耐渴,即使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也只需飲一次水,特別適合長途跋涉。在1998年一場賽程為3200公里、賽期60天的國際馬賽中,參賽的54匹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
除了適應力以外,它具有極可怕的速度。根據現代測算,汗血寶馬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賽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堪稱世界頂尖。漢武帝說他“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並沒有誇張。今天的汗血寶馬,每天最多可以行軍200多公里。古代長度單位遠遠小於今天,基本可以達到漢武帝的標準。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記錄為,84天跑完4300公里,相當於從巴黎到莫斯科距離的1.5倍。
汗血寶馬還是一種高大的馬。今天經過改良的蒙古馬高度一般在1米2左右,當年就更矮了。汗血寶馬普遍高度為1米5,而古代漢族男人平均身高不過也才1米5幾,馬非常高大!
除去身高以外,汗血寶馬外形非常漂亮。它的體型飽滿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幾乎像一件藝術品。
土庫曼對汗血寶馬極為崇拜,竟然將它放入國徽和貨幣之中。
-------------------土庫曼國徽
汗血寶馬的消亡
有意思的是,沒有多久,這批優秀的汗血寶馬卻從中國歷史記錄上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並不複雜。
汗血寶馬有種種優點,也有一個缺點。
世界上任何馬種都有優缺點,汗血寶馬的弱點在於負重。汗血寶馬的體型纖細,長於速度,卻不能揹負很重的東西。對於普通民間用馬來說,這也許不算大問題,對於軍馬來說就不行了。
即便中國古代的輕騎兵裝備的馬具、衣甲、兵器、行李,至少有幾十公斤的重量。如果是重騎兵,光是裝備的負重就超過上百公斤。汗血寶馬能夠承受這個重量,但負重以後,馬的速度耐力都會有明顯降低,相比蒙古馬也高出不了多少了。
加上汗血寶馬相對比較嬌氣,對於飼料要求較高,一旦餵養不好就很容易生病,不太適合長期用於軍事用途。
也許,這就是汗血寶馬沒有流傳到全世界的原因。
在漢朝隨後百年內,多少還用到一些汗血寶馬。傳說中呂布的赤兔馬,就是這種汗血寶馬。
----------------從外形上來說,它也非常俊美。
今天的汗血寶馬
時至今日,汗血寶馬數量很少,價格極為昂貴,甚至是有價無市。
混血的汗血寶馬,在國際市場一般售價為幾十萬美元一匹,比法拉利跑車還貴。
純種汗血寶馬竟然高達上千萬美元,相當於一艘私人噴氣式飛機,甚至有錢也買不到。
土庫曼將汗血寶馬當做國寶,從不出售,僅僅偶爾贈送給最尊貴的客人。
有意思的是,解放軍居然裝備過汗血寶馬。
1951年,中國為了改良解放軍騎兵部隊的馬匹,曾從前蘇聯引進包括頓河馬在內的大量種馬,包括52匹來自土庫曼的汗血寶馬。
這群汗血寶馬,全部精心飼養在內蒙古錫林格勒盟的種馬場。可惜,當時中國對於馬種培育的知識不足,未能建立完整的譜系管理制度,以保證馬的純種。引進的汗血寶馬自然繁殖,並與當地的中國產馬進行了雜交。這樣做可以改良解放軍的中國產馬品質,但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純種汗血寶馬的退化。短短几十年後,我們在內蒙古錫林格勒盟已經見不到純種的汗血寶馬了。
--------------------曾經的大宛國武士
時至今日,中國一共約有11匹純種汗血寶馬,都是土庫曼贈送給中國曆任總書記的禮物。
汗血寶馬,終於又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了。
-
10 # 歷史風暴
為何漢武帝偏愛天馬,因為,環境影響人!
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喜好,比如今天由於西方文化的強勢,很多人偏愛歐式白人長相。
說到漢武帝為什麼喜歡天馬,這不得不說漢朝時期的馬政和漢朝因為缺少戰馬而遭受的屈辱。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2個大一統的王朝,大漢王朝。
這個王朝建立之後,最大的問題是國內經過多年的戰爭,已經被打成了一片廢墟。別說老百姓,就連天子都找不到4匹同樣顏色的馬,大臣們上朝的時候只能坐牛車。
在這種國家凋敝的同時,北方崛起了一個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匈奴人。
(漢朝初期東亞形勢圖)
匈奴人可以說是華夏族的老朋友了,他們的祖先據司馬遷記載也是夏之後裔,後來殷商推翻了夏朝之後,有一批人不甘於接受殷商的統治,所以向北方遷徙進入了蒙古高原,就是後來的匈奴人。
當然,這種說法是很讓人存疑的,畢竟草原民族沒有記載,而且很多部族會因為天災人禍滅族,
最關鍵的是草原民族沒有歷史記載,稱匈奴人為夏之後裔,可信度並不高。
可能匈奴人中有一些具有華夏族人的血統,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繁衍,這些血統到底還有多少已經不得而知了。
況且,他們已經完全拋棄了華夏文明。
(匈奴人)
到了戰國後期匈奴逐漸崛起,開始威脅中原各國。富饒的南方成了他們搶劫的物件,當時匈奴人已經足夠強大,在和中原各國作戰的時候,甚至逼得中原人不得不修長城,建立烽火臺來進行預防。
(戰國時期形勢圖,北方各國已經開始大規模修建長城)
就在這個時候,匈奴人出了個千古一帝冒頓單于,他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不久,也逐漸統一草原,把匈奴帝國變成了草原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遊牧帝國。
而與此同時,秦朝末年的長期戰爭讓中原人口損失大半,國家打成了一片廢墟,新王朝漢朝衰弱不堪。於是,強大的匈奴帝國決定向漢朝發動戰爭。
漢高祖劉邦率領32萬大軍北上抵禦匈奴,可惜在白登之圍中被匈奴人搞得沒脾氣,不得已採取了和親的政策,不僅送女人還送財物。
(和親)
匈奴之所以能打敗大漢王朝,他們的優勢是有非常多的戰馬,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而大漢王朝那個時候連天子都找不著四匹同樣顏色的馬。
可想而知,幾十萬步兵在和幾十萬騎兵進行對抗的時候,無論從機動性還是情報的獲取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劣勢。
所以,漢高祖劉邦之後,幾任帝王都採取了對匈奴和親的政策,不敢和匈奴發生大規模戰爭。尤其在漢文帝時期,漢文帝專門囑咐漢朝將領,在抵禦匈奴人的時候不要過度刺激他們。
這種屈辱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但是,大漢王朝並沒有坐以待斃。
他們知道打敗匈奴人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
從漢朝初年開始,漢朝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馬政。
經過多年發展,漢朝政府擁有龐大的養馬地,在北方邊境設有36座牧場。
漢朝還非常鼓勵民間養馬,比如漢文帝時期為了讓老百姓多養馬,下令養馬的家庭可以免除徭役。
於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上下已經是養馬乘風,尤其在長城沿線的北部邊境,很多老百姓騎射都非常厲害。
而漢朝對馬政的重視,造成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漢朝人非常喜歡馬。
所以,漢武帝受這個大環境影響,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喜歡騎著馬打獵,不僅鍛鍊了強健體魄,也養成了對寶馬的追求。
所以,當漢武帝聽說大宛國還有寶馬,耐力好速度快,可以日行千里,對他老說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同時,漢武帝時期漢朝政府開始對匈奴人進行了大規模反擊戰爭。
在這個戰爭過程中,馬匹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比方說漠北之戰漢朝出動了14萬匹馬,但是戰後返回中原的只有3萬匹了。漢朝幾十年的養馬政策,雖然積累了反擊匈奴的力量,可是在常年的戰爭中馬匹的損失也已經達到了漢朝人不可承受的地步。漢朝的馬損失大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中原馬抗病能力差,適應環境能力也差。
這個時候,引進優良品種,提高戰馬的質量也成了漢朝馬政的另一個重要任務了。所以,對汗血寶馬的追求,不僅是漢武帝的個人愛好,也是大漢朝的重要國策。
可惜啊,漢武帝時期的西域人並不瞭解大漢王朝到底有多大實力。
所以,大宛華人根本不把漢朝使者放在眼裡。當漢朝使者想要在大宛國購買寶馬的時候,大宛國王不僅沒有賣給漢朝使臣寶馬,還把漢朝使者的財物搶走,因此引發了大戰。
透過這場戰爭,大漢王朝樹立了在西域的絕對權威,以至於到後來漢朝使臣透過恐嚇的方式就能嚇得西域各國噤若寒蟬。
所以,漢武帝對大宛國的戰爭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了!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漢武帝喜歡天馬?是因為漢武帝一生著力於打擊匈奴的征戰!這就需要馬,需要好的戰馬。漢武帝派漢使出西域,為了聯絡西域的國家一起打擊匈奴,再有就是想換回些寶馬(大宛國的漢血寶馬)可是西域那些國家見漢使的東西好,就殺了漢使,奪取了帶去的財物。因為西域人都有個說法是,漢遠,不能至!後來漢武帝派李廣利襲擊了西域的國家,帶回了一片多匹馬!增加了漢軍實力!後來漢武帝又引進新的馬種,用慄米飼養,據說這樣的馬耐力非常好,能直接奔襲匈奴!漢武帝喜歡馬,主要是馬是騎兵的重要代步工具!關係到戰爭的勝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