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毅一影視

    諸葛亮初出茅廬,《三國演義》寫了他兩件事。一件事,是公子劉琦向他三求計,劉表長子不為繼母所容,為求自安,聽從劉備的主意,趁孔明回拜的機會,先邀入後堂,求計未成,又引入密室共飲,再次求計又未成,最後登上小樓,撤去樓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第三次求計,孔明才告訴他,在內而危,在外而安,當乞屯兵守江夏。劉琦依計而行,果然免禍。

      再一件事是博望坡用兵。說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諸葛亮得到劉備給的劍印,調兵遣將,迎擊曹兵,先讓趙雲等人誘敵,然後使用火攻。這一仗是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讓關、張等人心悅誠服。

      這兩件事,第一件基本依史而寫,甚至連登樓撤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等細節也一一見於史載。不同的只是,小說寫劉琦向諸葛亮求計之前,先讓他向劉備求救,又讓劉備給他出主意向諸葛亮求計。小說作者可能認為這樣寫要合理一些,諸葛亮初來乍到,劉琦對他並不瞭解,而劉備則不同,居荊州已六七年,與劉琦關係更為密切,應該由劉備把諸葛亮介紹出來。同時,先寫劉備無計可施,既進一步襯托出諸葛亮的出眾才智,又使情節多幾層波折。《演義》作者是從不會放過每一個表現人物性格的機會的,即使這樣一件小事,也不願讓它有一點平平淡淡。

      第二件事:博望之戰,史有其事,但小說改動甚大。這一戰,《三國志·先主傳》這樣記載:“(劉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燒屯偽遁,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李典傳》也有記載:“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曹操)遣(李)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可見,一、這次不是曹兵先殺奔新野,而是劉表派劉備主動出擊,直到離新野有三百里遠的葉縣;二、這一戰劉備確是設了伏兵,確是把曹兵引到道路狹窄、草木深雜的南道,也確實用了火,但是,用火併不是燒曹兵,而是劉備自燒營屯,目的是假裝敗逃,引誘曹兵上伏擊圈;三、這一戰夏侯惇雖然不利,但因為有李典救援,不至於像《演義》寫的那樣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四、更主要的,這一戰並不在諸葛亮出山之後,而在他出山之前,設伏兵之計大敗曹兵的當然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自己。

      《演義》曾引詩,說博望燒屯驚破曹公膽,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現在看來,這一戰並非諸葛亮之功,而應該功歸於劉備。

      那麼,劉備的功勞是怎樣掛到諸葛亮賬上的呢?

      這得追溯到《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而《平話》、元雜劇又顯然依據民間傳說。在三國故事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博望燒屯就已帥易其主。可能在人們看來,費那麼多周折好不容易把諸葛亮請出山,又一直說他可與姜子牙、張良相比,應該讓他指揮打一個漂亮的勝仗,既一顯他的智略,滿足讀者久存心間的意願,也教關、張這些人服氣,在劉備軍中樹立諸葛亮的威信。但在歷史上,諸葛亮出山之後,並沒有馬上指揮打什麼勝仗。他出山不久,只是遇上曹操大舉進兵攻打荊州,旋即劉表卒,劉琮代立,遣使請降,劉備頓時失去立足之地,只好在曹兵的追趕下倉皇南逃。這一事件當然也可做某些虛構(如火燒新野之類),但這一仗總的潰敗趨勢不便改動。事實上,倉促之間,大兵卒至,劉備又兵微將寡,諸葛亮也無能為力。怎麼辦呢?人們只有把眼光往前看。這便很容易地發現了劉備不久前指揮的博望一戰。人們還驚奇地發現,這一戰讓諸葛亮打真是太合適了:諸葛亮好設伏兵,這一仗恰恰用了埋伏之計;諸葛亮喜歡把敵人引到道狹樹密之處用火攻,而這一仗敵兵恰好走進一條狹窄林雜之路,也有“火”。時間相隔不久,地點就在新野一帶。這已分不清是有意的改動,偶爾的巧合,還是說故事人一時誤記而張冠李戴,總之人們是很自然地把諸葛亮和這一仗看作一體了。

      於是,《平話》裡,當夏侯惇率兵取新野時,隨著張飛一聲大叫:“俺武藝粗鈍,看軍師應當”,諸葛亮便出場調遣兵將了。在諸葛亮的算計下,夏侯惇四處捱打:到山坡下,坡上炮石壘木雨點般打下,那邊又被劫了寨;正待休息造飯,四面伏兵又起;到半夜方依水紮營住下,沒等緩過氣來,諸葛亮又派人放水來淹,夏侯惇狼狽而逃,又被張飛截住殺了一陣。

      元雜劇《諸葛亮博望燒屯》則寫諸葛亮派趙雲詐敗誘敵,劉封篩鑼擂鼓迷惑敵兵,麋竺兄弟放火,關羽白河放水,而張飛則在許昌路攔截敗逃的夏侯惇。

      於是也就有了《三國演義》這樣的寫法。

  • 2 # 歷史怪誕說

    根本沒有諸葛亮什麼事~~這是劉備的第一次北伐!!

    首先,我個人認為,真實的博望坡之戰,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

    “火燒博望坡”,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以後所指揮的第一場經典戰役,也是其成名之戰。

    在此戰中,諸葛亮僅憑劉備手中的幾千精兵,巧設埋伏,借地形火勢,將夏侯惇李典之輩燒得屁滾尿流,十萬來犯的曹軍也損失大半。

    原本不太服氣的關羽、張飛等人,在經過此戰過後也對諸葛亮愈加敬重,從此將相和解,拉開了劉備集團的嶄新篇章……

    當然,演義只是小說,上面的內容不可能太較真。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古代的作戰條件下,幾千人打敗十萬人是幾乎不可能的。

    更何況,諸葛亮是個牛逼的政治家、戰略家,卻不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所擅長的更多是聚兵練兵,而不是戰場用兵。

    再說了,按照歷史時間表,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建安七年也就是公元202年,那個時候劉備才剛剛依附到劉表地盤上不久。

    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是發生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其間有整整五年的時間差。

    所以說,歷史上真正的博望坡之戰,其實與諸葛亮的沒有任何關係。

    即便是當時他已經和劉備會過面,也頂多只是朋友之交,基本上不可能參與戰役指揮。

    事實上,博望坡戰役完全是由劉備負責策劃和指揮的,而且戰役的規模並不大,過程也沒有那麼精彩。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上對博望坡之戰的記載: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雖然只有簡單的兩段記敘,卻正好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記錄下了這場博望坡之戰。

    與《三國演義》中的劇情剛好相反,並非是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博望坡阻擊,而是劉備在劉表的授意下,趁曹操北征袁尚的機會,進軍北伐,一路還打到了離許昌很近的葉城。

    感到大本營受到威脅的曹操趕緊調兵遣將,抽出部分兵力南下,由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率領,與劉備軍大戰。

    最終,雙方在博望坡這個地方對峙下來,都無法再進一步,此時劉備派少數老弱殘兵出戰並故意敗退,爾後又燒燬自軍營寨,製造種種跡象來迷惑敵人。

    果然,夏侯惇誤判劉備無力再戰,決定重兵追擊,當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被劉備的伏兵突然殺出截住,損失慘重。

    正在危難時刻,之前已經判斷出劉備誘敵之計的李典率後軍人馬趕來接應,而劉備見敵人救兵及時趕到,也撤圍而去……

    之後,劉備選擇了退兵,夏侯惇李典等人不敢偏師深入,也並未追擊,於是這場北伐也就這麼結束了,所謂的博望坡之戰,只不過是這次北伐的最後一場戰鬥而已……

    劉備為什麼要發動這場北伐,他的戰役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在博望坡之戰過後又匆匆選擇了退兵?

    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內幕,我們需要剝繭抽絲,來好好分析一下。

    《三國志》上記錄得很明確:“劉表使劉備北侵”,“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這個“使”字已經表明了,發動這場北伐的其實是荊州之主劉表,劉備只是他任命的戰役指揮官而已。

    那麼,劉表為何又要北伐?

    是想消滅曹操,匡扶漢室?

    估計劉表肯定會打著這樣的旗號出兵,但實際原因卻絕不會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劉表雖然坐鎮荊州20年,卻沒有兵權。荊州軍隊的實際掌控者是蔡瑁張允,他們都是當地大家族的代表。

    當初劉表剛來到荊州的時候,奉行的策略是先拉攏這些大家族,靠他們的支援來肅清內外問題,逐漸整頓好荊州的政務。

    直到現在,劉表在荊州的地位堅如磐石,也是拜這些大家族的支援。

    所以,劉表不可能從他們的手中強行收取兵權,得罪他們就等同於挖自己的根基,把自己搞垮。

    然而劉備的到來,無疑是給了劉表一個獲得兵權的絕佳藉口,因為劉備是天子所拜的皇叔,又帶來了所謂的“衣帶詔”,號稱是皇帝徵召天下諸侯去除掉曹操這個奸賊。

    而且現在曹操遠征袁尚,許昌正好空虛,正是出兵討伐的絕好機會。

    於是,劉表任命劉備為先鋒率軍北伐,他的計劃是,劉備順利進軍,威逼許昌,只要是戰局順利,自己就有充分的理由率荊州軍的主力北上,打出威望,擴大地盤,到時候軍隊的控制權唾手可得,原本掌控軍隊的大家族也無話可說……

    劉表這一招就類似於之後諸葛亮在獨攬蜀國朝政過後,連年發動北伐一樣,目的只是為了透過戰爭來牢牢把控軍隊,用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而已。

    除此之外,劉表對劉備也有些不放心,擔心這個傢伙在荊州日益坐大,到時候反而搶了自己的風頭。

    事實上,劉備一到荊州就像以前在徐州一樣,不遺餘力大肆宣傳,以仁義道德的名義四處忽悠人,很多荊州本土名士慢慢在向他靠攏。

    所以,劉表也想趁這次出征的機會,把劉備調離荊州一段時間,令其忙於征戰而無隙去挖自己的牆角,順便還可以借戰爭來削弱劉備的軍事實力,一舉兩得。

    至於劉備呢?

    難到他就看不出劉表派他出徵的真實意圖?

    會心甘情願地被劉表當槍使,拿自己的本錢去幫劉表擴大地盤和爭奪兵權?

    劉備當然不會那麼傻,他心裡也有自己的算盤:

    其一,劉備之前和袁紹定下過南北夾擊曹操的計劃,現在袁紹雖不在了,但他的兒子袁尚等人還在繼續與曹操作戰。這個時候出兵從南面包夾曹操,等於是給袁尚解壓,也算是兌現了之前對袁紹的承諾。這樣一來,顯得劉備說到做到言出必行,在名聲上很有好處。

    其二,劉備手下人馬,本身有一部分就是袁紹派給他的,這些人對他談不上忠心,而且又是北方人,時間長了難免思鄉心切,成為自己麾下的不穩定因素。那該怎麼辦呢?難不成將他們就地遣散?乾脆還不如拉這些人出去打一仗,拼光在戰場上,也算是人盡其用。反正荊州本地不缺兵源,等取勝過後有了名聲,再回到新野招募本地兵也不遲。

    其三,打這樣一場仗能贏得聲望,這對於劉備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新到荊州不久,劉備需要聲望,也需要和曹操大軍明刀明槍幹一場,來表明自己的勇氣和立場,來贏得荊州百姓的信任。順便,這樣也可以震懾遠在江東的孫權,今後在合作共同抵禦曹操南下的時候,可以增加在談判桌上和孫權叫價的籌碼。

    於是,劉備欣然接受劉表的委派,率軍開始了北伐,不過他並沒有按照劉表的劇本來執行,而是根據自己的目的,將劇本修修改改。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劇情:一開始劉備進軍順利,打到了許昌附近;接著遇到了曹軍部分主力回援,陷入了對峙;再接著劉備主動後撤,巧施伏兵之計,夏侯惇中伏……

    就此,劉備的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一來兌現了之前對袁紹關於“夾擊”的承諾,二來拼光了麾下原屬袁紹計程車兵,三來藉助這場勝利在荊州人面前獲取了聲望,四來贏得了和孫權談判的底氣……既然目的達到了,那趕緊見好就收,不然等曹軍主力回援的話,誰勝誰負就很難說了。於是劉備在小勝過後,就藉口兵力不足和敵人強大等原因,不等劉表的下一步命令,就匆匆退兵回到了新野……

    結果,這次北伐就這麼結束了,老奸巨猾的劉備利用這場規模並不大的軍事行動,以微不足道的代價,獲取了自己想獲取的最大利益,精明如劉表都被他給生生擺了一道。

    而劉表原本自以為完美的北伐計劃,削弱劉備,擴大地盤,拿到兵權,結果非但目的一個都沒達成,反而還成全了劉備的威望。

    這一下,劉備成為了荊州人民心中的英雄,荊州的保護神,敢和曹操虎狼之師較量的戰神……這威望簡直都可以和劉表分庭抗禮了。

    而怒火中燒的劉表還不敢表露出來,因為北伐的計劃是他發起的,否定劉備就是否定他自己,加罪劉備等於是在加害功臣。

    更何況,劉備這個外來戶本身也是劉表用來制衡荊州本地軍事集團的重要籌碼,這個時候,他也不敢去動劉備……

    歷史上真實的博望坡之戰,大致經過就是這樣,這只是劉表和劉備北伐中原行動中的一場戰役,和諸葛亮無關。

    這更不是一次幾千人大敗十萬人的戰爭奇蹟,不過是一場幾千人對幾千人的區域性戰鬥,而且政治意義遠大於其軍事意義。認清了劉備真面目的劉表從此又多長了個心眼。

    之後曹操遠征柳城之際,無論劉備怎樣勸出兵,劉表都不允許,徹底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最後機會。而曹操也因此暫時放棄了攻取荊州的想法,而是先盡力安頓北方,給了劉備以喘息之機。

    直到幾年後劉表病死,荊州本土家族主動投降的機會,才率兵南下,並將劉備趕到江夏一代,和江東孫權合作,這才有了後來著名的赤壁之戰。

  • 3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博望之戰是真有其事,劉備這一仗打得也確實漂亮,但是,卻不關諸葛亮什麼事兒,他當時還在隆中種田呢。

    因為從時間上來說,博望之戰是發生在公元202年,五年後的公元207年冬,劉備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那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為什麼要把這一戰之功記在諸葛亮名下呢?有兩個原因:

    一是羅貫中想要諸葛亮閃亮登場的意思,初出茅廬就一戰成名;且使得關羽和張飛心悅誠服,從此之後令行禁止。

    二是藝術化地彰顯諸葛亮的火攻之計用得頻繁用得巧妙,加之火攻須得預知風向,更是刻畫了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神之智。繼火燒博望之後,還有火燒新野(純屬杜撰),孫劉聯手的火燒赤壁,諸葛亮火燒葫蘆峪,諸葛亮火燒藤甲兵,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沖天的火光貫穿著三國的發展史,形成一種戰火連天的戰爭意像。

    言歸正傳,真實的博望之戰是怎樣的呢?博望坡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地勢險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02年,劉表趁曹操正在攻擊袁尚的時機,遣劉備帶兵北伐曹操。劉備從新野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殺到了葉縣,許都危在旦夕。曹操急忙派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迎敵。兩軍對峙。此後某天,劉備燒掉自己的糧草輜重,大軍後撤。待退至博望坡險要關口,設下埋伏。夏侯惇率領人馬就追上去了,李典說:"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不聽,和于禁一起追趕劉備。很快就追到了博望坡一個狹窄的山谷裡,這裡草木茂密,夏侯惇有點害怕有點後悔了,想退出去,卻見伏兵四起,劉備兵砍瓜切菜似的一頓猛揍,把曹兵打得落花流水,幸虧李典救兵趕到,劉備是個不吃眼前虧的主,見好就收,迅速往南撤去。戰爭結束。

    看出來了嗎?歷史的真相是,並沒有火燒博望,並沒有火燒曹兵,只是劉備自燒營盤。

  • 4 # 龍貝特

    博望坡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西南30公里處,北負伏牛山,南面隱山,西倚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現為博望鎮內。博望坡因西漢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於元朔六年(前123年)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封為“博望侯”於此,“博望”之名,由此而得。先為侯國,後為縣,為店,為驛,為鎮。

    三國演義中,躬耕南陽的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把火火燒博望,使博望成為廢墟,博望坡由此進入人們的歷史視野。實際上,火燒博望坡(202年)不是諸葛亮所為,而是劉備所為。202年時,諸葛亮還在南陽臥龍崗躬耕隴畝,207年才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

    博望古戰場遺址尚留存一株柘刺樹,高5.9米,粗2.2米,虯枝盤旋,木質裸露,相傳為火燒博望坡時的唯一倖存之見證。此處曾出土折戟斷鏃和土層中燒壞穀物的灰燼,經考證為三國時遺物。看起來,當年火燒博望坡這場戰役應該是真實的。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一個官吏之家,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公元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後於黃承彥醜女黃月英婚配,曾被當時人取笑,“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但也有一種說法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里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譭她的容貌。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司馬徽拜訪劉備時說:“能瞭解當世事務局勢才算是俊傑,此間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先生,你可以請他們來幫助你。”後來 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你要親自去請。”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極為高興,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形勢,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深感不高興,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入幕劉備後,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的建立可謂嘔心瀝血。208年,為劉表之子劉琦避禍出謀劃策。同年劉備敗走夏口,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見孫權,並在最終說服了孫權,同意和劉備共同抵抗曹操。赤壁之戰後,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賞諸葛亮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221年,漢獻帝被害,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自此,蜀漢政權正式建立。

    222年,劉備在東征失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同年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征中獲得大量的資源,積累了北伐的基礎。史書記載諸葛亮從祁山出兵伐魏僅有兩次,公元234年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歿於伐魏前線五丈原大營,諸葛亮的逝世是蜀漢政權的一重大損失。

    “三分天下諸葛亮”,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有了諸葛亮的存在,才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在未出山之前,諸葛亮便為劉備定下了隆中對的策略。在出山之後,諸葛亮幫助劉備從身無立錐之地到坐擁川蜀之地,後來更是幫助劉備建立蜀國。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秉承劉備託孤之遺志。展開了兩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最終諸葛亮實現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諾言,並不愧賢相之名,為後人所懷念。

     

     

     

  • 5 # 玉米不甜只是香

    《三國志》記載火燒博望坡是劉備親自指揮,諸葛亮此時還在隆中躬耕。

    公元208年劉備勢單力薄不得不依附荊州劉表,曹操命夏侯惇、于禁率大軍進攻荊州新野,劉表讓劉備前去抵擋。劉備設伏兵,假裝逃跑,並且燒燬營地,夏侯惇等人率大軍前來追擊。然而,當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劉備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殺出,夏侯惇應對不及,遭伏兵攻擊,困難時刻,李典指揮自軍人馬前往接應,救出了夏侯惇。而劉備由於兵力太少,也選擇了退軍。

    博望坡之戰無疑是劉備戎馬一生中鮮有的“傑作”,然而就是這難得的勝績,在演義中也被安在諸葛亮頭上,被描述成“臥龍先生”初出茅廬後首功。《三國演義》把劉備描繪成常敗將軍,給世人留下的印象,除了經常哭便是不停地逃跑,其實這是個天大的誤會。歷史上的劉備才略超群,雖然趕不上曹操,但對付一般的敵將還是綽綽有餘,平生也打過一些勝仗。

  • 6 # 雲淡風清29

    <三國演義>中的三把火,是書中的經典情節。其中的火燒博望,是諸葛亮出山之後,親自指揮燒起的第一把大火。此一戰,充分顯示出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燒得曹操的十萬大兵丟盔卸甲,狼狽不堪。此一把大火,從此奠定了諸葛亮在劉備軍中的地位。

    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人物眾多。其中塑造最為成功的,莫過於諸葛亮。<三國演義>的流傳,讓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了智慧的化身。

    但是據史料所載,火燒博忘之時,諸葛亮尚未成為劉備陣營中的一員。博望坡的大火,是劉備親自指揮點起的。於是一些人為劉備,憤憤不平,並懷疑諸葛亮的才幹。其實演義與歷史不能相提並論。如果演義照史實寫出,便會平淡無奇,味同嚼蠟。

    據<三國志>載:劉備投奔劉表後,劉表派劉備屯兵新野,以拒曹兵於博望。兩軍相持了一段時間之後。一日,劉備自燒營壘偽遁。夏侯惇不知有詐,率兵追之,為劉備伏兵打敗。如果這樣的情節照搬到演義之上,<三國演義>還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嗎?正因為有了羅貫中的精心創作,<三國演義>才成為不朽名著。諸葛亮也才成為千古流傳的智慧化身。

    諸葛粉們也無需為此懊惱。沒有博望坡的大火,還有其它的兩把火。及其他的經典戰略。諸葛亮還是一位,名不虛傳的軍事指揮家。從他死後西晉王朝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便可以看出諸葛亮在當時的影響之大。如果諸葛亮沒有兩刷子會得到敵國的追封?因此諸葛亮不僅是傳說中厲害,他是真的很厲害。

  • 7 # 談古論金

    建安七年(202),劉備於是在劉表的指示下發兵北伐,一路攻打到接近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的葉縣(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曹操派遣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反擊劉備,劉備後撤至博望坡與曹軍對峙。

    (上圖起點為葉縣,重點為博望鎮)

    劉備故意敗退並燒燬自己一方的營寨。夏侯惇不聽李典的勸諫,執意與于禁追擊劉備軍,待到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劉備的伏兵突然殺出,在李典的接應,夏侯惇才被救出,而劉備實力也很薄弱,不敢追擊也選擇了退兵。

    博望坡之戰可以說是劉備憑藉並不佔優勢的兵力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但是這只是一個戰術上的勝利,從大的局面看,劉備試圖北伐許都的戰略目標沒有實現——以當時的力量也不可能實現,總的來說,曹軍勝中有敗,劉備敗中有勝。

    另外,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出山的,所以博望坡之戰並不是如《三國演義》所描繪的諸葛亮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也就是說,在劉備打贏博望坡之戰的5年後,諸葛亮才成為劉備的部下——而火燒博望,是劉備自燒營寨示弱誘敵,並不是燒曹兵。

    回到問題本身,諸葛亮確實很厲害,但是真實的歷史上,他的厲害與博望坡之戰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備孕一年多終於懷上了,各位孕媽有沒有什麼孕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