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伯顏廢除科舉,史稱“至元廢科”!
13
回覆列表
  • 1 # 生活問道

    科舉制度自隋朝公元605年問世之後,至1905年最後一屆科舉止,總共1300年曆史。科舉制度使封建統治和發展達到了最巔峰時期後,由於其本身存在的弊端和不合理,也對封建社會的滅亡起到了推動作用。

    隋朝之前,讀書人雖然也屬於官職序列,但都是舉薦為主,實際並沒有獨立存在於社會體系中。科舉制度的誕生,立刻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隋朝歷史雖短,但短短几十年中做出的一系列社會改革都和科舉制度的人才選拔有直接關係。

    但是科舉制度做為顛覆古制的做法在創爭執造巨大價值的同時,也遭來了許多反對聲音。即使在宋代以文治國的時代,在對待讀書人的問題上也發生過尖銳的爭執。

    其實元代發生的廢除科舉制度已經是歷史上第四次發生了。前三次分別發生在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第二次發生在唐文宗、唐武宗時期(公元827-846年)長達19年,第三次發生在宋代,這次被廢除的直接原因是對於如何使用文人的爭執引起的,文人和科舉制度成了這次激烈爭論的犧牲品。

    第四次就是發生在元代。

    元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族統治的時代,元代建立後的早期依舊按照戰爭時期的軍功制和人種論,過度倚重蒙古貴族,打壓漢族群體。其草原思維已經不適合所處政治環境的需要,短短几十年間社會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出現了大幅度倒退。

    公元1313年,元仁宗黃慶二年,仁宗採納漢族讀書人的建議,決定對現有體制進行改革,首當其衝的就是恢復對人才遠拔有直接作用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恢復,由於承認了文人的社會地位,而文人又是統治者執政方針的有效傳播者,元代也迅速從人心慌亂中穩定下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

    但是科舉制度的恢復,最受影響的就是蒙古傳統世族的利益。在社會還沒有恢復到穩定狀態時,世族還可以忍受科舉制對固有利益的衝突,但是一旦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科舉制度勢必首當其衝的受到損害。

    公元1335年,元惠宗元統三年,經歷了七科選舉之後,當時的權相伯顏終於代表世族利益向科舉開刀。伯顏利用一些舉子品行不端為由,力主廢除科舉制,重新恢復到以軍功制和世襲製做為朝廷選拔任用人才的標準。

    伯顏的建議遭到了以參政許有壬為代表計程車子集團的堅決反對。但是由於蒙古貴族的巨大影響力,為了穩定朝廷局面元惠宗還是向世族妥協,下令停止了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停科滿足了傳統貴族的利益需要,但用了二十多年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幾乎崩塌於瞬間。僅僅六年時間,也就是停科了兩年,社會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完全處於崩潰,迫於現實需要,科舉制度不得不在停科兩屆之後於公元1341年再次被恢復。

    發生在元代的這次停科事件不同於唐宋時期,是民族間利益的衝突,透過這次事,民族間的矛盾不但沒能化解,還加深了彼此間的矛盾。

  • 2 # 歷史角落的一滴塵埃

    自世祖忽必烈建元以來,附會漢法還是反對漢法,元朝內廷一直吵個不停。

    伯顏,原是擁戴元文宗上·位的功臣,是當時的頭號功臣,大權獨攬後,便“虐·害天·下”,以其推行的種種反對漢法的政策尤甚。

    朝中有人奏請廢除科舉,伯顏以“舉子多以贓敗”之名廢了科舉;禁止漢人、南人(南宋舊民)、高麗人持兵器,不得蓄養馬匹;禁漢人、南人不得習學蒙古、色·目文字。

    伯顏廢除科舉,是以打壓仇視漢族文化,是因為他們蒙古貴族內心的恐懼,害怕他們人少統治不了廣大人民。從而消除異己,打壓文化,藉以強化中央對帝國的統治。

    伯顏的倒行逆施,愚蠢主張,加快了元朝完蛋的步伐。 元朝曇花一現,只經歷了九十八年的歷史就滅亡了。

  • 3 # 小史館裡的故事

    歷史中皇帝年幼大多都有權臣的存在,如同康熙年幼時有權臣鰲拜一般,元順帝即位時還處於少年時期,大權旁落,當時國家大權基本落入於燕鐵木兒和伯顏兩大家族勢力中。

    先簡單介紹一下伯顏吧,起初伯顏家族勢力是弱於燕鐵木兒家族的,只因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妄圖造反被抓,導致了燕鐵木兒的家族衰落,以至於伯顏一家獨大,權傾朝野,才有了後面廢除科舉制故事的發生。

    科舉制是一種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在歷史的長河中為國家選拔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但是在元朝時期,將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蒙古人地位最高,漢人的地位處於比較低的檔次。科舉制的存在,為漢人的地位提升提供了一條路徑。但當時的蒙古貴族十分輕視漢人,伯顏亦是如此,不屑於讓漢人進入高層社會,甚至下令讓漢人禁止學習蒙古文。

    此外,古代官員十分重視門生故吏,廢除科舉制,讓官員的選拔可以被伯顏一手控制,使得官員皆出自他的門下,是他的門生,這有利於他對朝廷的掌控,便於把權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上。

  • 4 # 大唐安西軍騎兵都尉

    伯顏丞相,是滅掉南宋的最高統帥,常年與南宋軍隊和百姓,進行作戰,對漢人文化的理解,遠比草原上的大汗要深刻。

    漢民族,延續到公元1350年,期間經歷了各種災難。 但是,依舊能夠生生不息,從不屈服,頑強抗爭。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 華夏文明的烙印,已經深深刻在漢、苗、壯等民族的心中,不可磨滅。

    元仁帝,當初選擇“恢復科舉”,一方面是為了安撫北方漢民,另一方面是因為“科舉制度”的先進性,有利於選拔人才。

    既然有這麼好的理由,為什麼被稱為大元朝最英明的丞相——伯顏,卻堅決取締了“科舉”?

    1、擔心大元朝被“漢化”,喪失了戰鬥力。

    2、維護草原的傳統,維護貴族的利益。

    不過,即使伯顏丞相廢除了“科舉”,依舊不能阻止蒙古貴族的整體墮落。因為,中原的各種事物,都對他們有無法抵擋的誘惑力。(文字、音樂、服飾、飲食、娛樂)

    元朝,最後的結局,恰恰證明了伯顏丞相的擔心。僅僅一百多年,就被洪武帝的大軍,趕回了草原。

    後記:

    1、滿清,也是外族入侵,王朝統治卻能夠延續276年,就是汲取了教訓。 更加殘酷和野蠻,摧毀了華夏文明。

    2、美國, 從1996年開始的“奶嘴計劃”, 就是從文化入手,(電影、流行歌曲、生活情調、服飾),逐步侵蝕中國的傳統文化。

  • 5 # 很傾城

    元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天的北京)。享國九十八年,共歷十一帝。首先要說伯顏為什麼要廢除元仁宗恢復的科舉,就要說為什麼是恢復?歷史記載元朝一開始就廢除了科舉制度。原因就要從前朝說起,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起家,為防止兵變,從而造成了宋朝重文抑武。南宋就是因為文臣把持朝政,造成國家積弱從而導致國家滅亡。元朝開國前期的幾位皇帝也皆以宋朝文人治國造成亡國為教訓,故不興科舉。

    元世祖忽必烈曾經這樣說道“科舉虛誕,朕所不取”

    元朝開國皇帝都如此認為,後世的皇帝肯定也不會認為科舉有多好。

    元朝恢復科舉是在元朝元仁宗時期,元仁宗從小生活在中原地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他認為儒家文化可以興國,維持國家統治,讓百姓安居樂業。

    那為什麼伯顏要廢除科舉呢,我想應該有以下幾個問題:

    元朝統治者是從馬背上建立國家了,沒有儒家文化照樣可以統治天下。元朝實行的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方的漢人),科舉是漢族人的舉賢方式,如果大興科舉肯定會威脅到蒙古人,色目人的貴族特權,這是他們不能容忍的。當時元朝的重要職位都是由他們把持的,開科取士對他們而言可有可無。伯顏個人,伯顏當時的權勢很大他排斥蒙古諸王、仇視漢族人,甚至曾經謠言要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的人。伯顏當時是丞相,他任命的官員多向伯顏行賄,臺憲官也都議價得官。為維持自己的利益,他並不支援科舉。

    不過元朝並沒有完全廢除科舉,1340年元惠宗將伯顏廢除。次年,改元至正,宣佈“更化”恢復了科舉制。

  • 6 # 來思酒鋪

    至(元)中葉以後,雜劇家悉為杭州人,……蓋雜劇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豈非以南宋舊都,文化頗盛之故歟。……蓋自唐宋以來,士之競於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廢之,彼其才力無所用,而一於詞曲發之。——王國維《宋元戲曲考》。 相應問題為:依據材料分析杭州成為元雜劇中心的原因。參考答案為:南宋故都;文化繁榮,人才匯聚;廢科舉,儒士移情於詞曲。 題目看似不難,答案從材料中幾乎都能看出,但從學生答題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同學不是寫“廢科舉”,而是寫“沒有考中科舉”從而移情於戲曲。翻翻教材,教材上只是介紹了科舉在隋唐時期產生概況及其進步意義,此外,學生對科舉了解的就是發展到明清時的“八股取士”了,顯然,在學生頭腦裡,從隋唐到明清,科舉制是一脈相承,不斷髮展的。那麼元朝實行科舉制度的情況到底如何呢?戲曲的繁榮與元代的科舉制度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元朝科舉制度實行情況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 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 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蒙古貴族是以弓馬取得天下的,他們重武輕文,在元朝建立後,蒙古人並不看重開科取仕,滅宋後一度不舉辦科舉,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 年)才再次開辦。自仁宗至順帝時滅亡止,科舉時辦時廢,共舉辦過十六次,取士一千餘人。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 (一)元朝科舉制度實行概況 元朝科舉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以元仁宗即位為分界線,在這以前為科舉的停廢時期,在這以後為科舉的改革和創新階段。 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在經過四處征戰,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後,元朝統治者對自身的軍事和武力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忽必烈一向嫌惡金朝儒生崇尚詩賦之作風,他認為“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將何用焉!” ,加之元初保證財力、增強軍力的現實需求,忽必烈對儒學逐 漸失去原有的熱忱和興趣;此外,蒙元貴族長期處於漠北,對漢族的文武之道非常生疏,他們有的以在征戰中戰功卓著而獲得高官厚祿,有的靠舉薦和特權做官,一些色目人則靠對朝廷效忠而擔任要職,這些人從維護既得利益和堅持民族歧視政策出發,對實行科舉不感興趣,有的甚至反對。這些可謂是元初最高統治者對實行科舉制度猶豫未決的主要原因所在。 元仁宗即位,為了整頓吏治,主張以儒治國,重新提出“求賢取士,何法為上”的問題。 皇慶二年(1313 年)末,元廷以行科舉詔頒天下,規定每三年開科考試一次。然而,進行七次科舉考試後,到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年),朝廷裡,以伯顏、車裡帖木兒為代表的蒙元貴族和以許有壬、呂思誠等為代表的已進入元廷的漢族儒士就是否實行科舉一事開展了一場的激烈,這實際是就統治集團內部如何實行權力再分配的問題所進行的鬥爭,結果以後者的失敗而告終,於是,這一年,科舉制被廢止,此一廢就是七年。後來,到至元六年(1340 年),翰林學士承旨庫庫等人提出:古昔取人才以濟世用,必由科舉,何可廢也?元順帝才採納他們意見,再度恢復了科舉制度,一直堅持到元末,只是科舉程式稍有變化。 元代的科舉實際上只設進士一科,元代前後共進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其中有十次是在元朝末代皇帝順帝時舉行的,且每次錄取的名額有限。在元代,透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還不到元代文官總數的 3%;加上科舉考試時民族歧視嚴重,因而元代科舉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遠遠不如以前的唐、宋和以後的明清王朝。 (二)元朝科舉制度的特點 元代科舉制度基本上延續了唐宋舊制,又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遼、金實行科舉制度的某些經驗教訓,它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後漢化程序中主要為籠絡、利用漢族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而採取的一項重大政治舉措,它有著某些先天的不足,表現出了自己固有的一些特點。和實行科舉制度的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元代實行科舉制度的主要特點是: 1.民族歧視政策貫穿於整個科舉制度之 中。如:蒙古、色目人在全華人口中所佔比重甚少,漢人、南人佔了全華人口的絕大多數,但各地參加會試和廷試錄取進士的名額,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南人各佔一半。從考試內容看,蒙古、色目人的試題比較簡單,而漢人、南人的試題就要艱深得多。在很長時間裡,漢人、南人錄取為進士的,不能擔任尚書、御史和憲司官等要職。 2. 科舉取士不是選官的主要途徑。《元史·選舉志序》說:元之選舉,“仕進有多歧,銓衡無定製。”可以說,元代的“入仕途徑雜亂不堪,可謂空前絕後”。在科舉未實行前,官吏的選舉有怯薛任官、恩蔭、國子學出身以及一些臨時性的選拔科。在仁宗行科舉之後,卻出現了“由進士入官僅百之一,而吏致位顯要者常十之九”的怪情況。因此,科舉取士僅構成元代後期下級官吏的組成部分,它不是元代選官入仕的主要途徑。 3. 把程朱理學規定為考試取士的標準。規定以先秦的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且又以宋代理學家朱熹、程頤、程顥等人對儒家經典的註疏為依據,實際上就是以程朱理學作為考試出題的範圍。這種採用程朱集註的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教材,是元代科舉對後世科舉影響最大的一項變動。程朱學說被明確扶上了正統地位,成為科舉考試的權威學說,也成了蒙元政權禁錮人們思想,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強有力的工具,對後期封建社會的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二.元代科舉與元雜劇的興盛 元代是中國科舉史上最低落的一代,但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情況又促成了元代文學形成自身的一些特點甚至是優點,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戲劇藝術—————元雜劇的興盛。 文學創作的主體是知識分子,如果知識分子的普遍地位及趣味與大眾有相當差距,那麼戲曲這種通俗化、大眾化的藝術就難以充分發展興盛。在元滅金宋的過程中,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變動,儒生被俘掠賣為奴,同民眾一樣遭受殘酷的非人迫害。如前所述,蒙元貴族重武輕文,元朝統一中國後,蒙古貴族把人們分成十個等級:一官、二吏、三 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文人排在第九位,他們的社會地位比娼妓還低下,比乞丐好那麼一點兒。元朝還曾一度廢除科舉制度,許多讀書人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轉業工商業又非所長,於是把自己的生活道路轉向下層社會,走上同民間藝人結合的道路。他們本身具有較高的創作技巧和文化修養,懂得戲曲藝術的創作規律,加之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痛苦,同情他們的遭遇,因此寫下了大量揭露現實黑暗政治的優秀劇作,有力地推動 了元代雜劇的興盛和成熟。 此外,元代蒙古貴族的民族歧視政策,元朝科舉制的廢立無常也使一部分文人或自願或被迫放棄“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道路,把時間、精力和思想情感轉而寄託在書畫藝術上,這又給元代文人畫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同時又賦予其特有的時代特徵。 綜上所述,元代科舉實行時間短,規模較小,也不是元代選官的主要途徑。但從元代開始,戲曲雜劇在元代得到了繁榮,程朱理學上升為官方哲學,文人畫也由此興起。

  • 7 # 猴格大人

    首先,糾正有位答主的一個小錯誤,元末權臣伯顏和元初滅宋的名將伯顏不是一個人,滅宋的伯顏是來自八鄰部的伯顏,元末擅權的伯顏則是來自蔑兒乞的伯顏。兩個人只是同名,就像蕭大款和王大款是同名一樣哈。

    元朝自從延祐復科開始到元統元年,一共舉行了七次科舉,隨即在至元元年,科舉考試再次被停廢,停廢期間正是元朝最後一位權臣伯顏擅權時期,在伯顏倒臺之後,科舉得以再次恢復。

    傳統印象中,很多人都認為是權臣伯顏廢除科舉,但其實,至元廢科的主要倡議者並不是伯顏,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就是號稱能臣大員的徹裡帖木兒。

    1,伯顏的至元時代

    順帝妥歡帖木兒在位初期的元統時代,是欽察人燕帖木兒家族和伯顏家族平分權力的時代;至元時代則是伯顏獨柄國政時期,元朝再次廢除科舉考試,就在至元元年(1335)十一月,伯顏剷除欽察家族改元之後。

    元朝最大的權臣,對元武宗一系有再造之功的燕帖木兒,是順帝繼位的最大障礙,至順三年(1332)十一月,元寧宗懿璘質班駕崩,十二月,順帝被嬸母文宗皇后卜答失裡召進京繼位,次年二月入京。

    因為燕帖木兒的反對,順帝遲遲不能登基,一直到五月,燕帖木兒病死,順帝才得以登上皇位,改元元統。

    順帝的元統初政其實就是兩大權臣明爭暗鬥的時期,一家獨大的燕帖木兒死後,屈居其下的蔑兒乞伯顏終於崛起,和燕帖木兒的弟弟撒敦、兒子唐其勢平分權力。

    元統三年(1335)三月,撒敦病卒,剩下勢單力薄的唐其勢明顯不是老伯顏的對手,因此,在當年六月份,唐其勢家族被伯顏連窩端了,權力由兩家平分變成伯顏一家獨大,十一月,改元統三年為至元元年,標誌著伯顏時代的來臨。

    2,廣為流傳的至元廢科緣由

    至元這個年號是元世祖忽必烈曾經用過的年號,伯顏重新使用至元這個年號,很大程度表現了他的政治傾向,就是希望效法世祖忽必烈,把帝國執行的軌道引領到他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上,也希望透過這個年號重現元朝初年的至元盛世。

    《庚申外史》記載了伯顏的兩個段子,第一個是伯顏對順帝說不要讓太子讀漢人的書,漢兒讀書人最會欺負人。“陛下有太子,休教讀漢兒人書,漢兒人讀書好生欺負人。”

    第二個是說伯顏在家蓄養了一個西蕃師婆,叫畀畀,伯顏總是向她求問吉凶,又詢問自己身後事,畀畀說他會死在南人手裡,因此,伯顏才“禁軍器,刷馬匹,蒙古、色目毆漢人、南人,不得回手等事,皆原於此。”

    透過第一個段子,可以推測伯顏曾經被漢人書生欺負過,或者說是羞辱戲弄過,因此對儒生忌恨頗深,第二個段子更具有迷信色彩,不管怎麼說,透過這兩個段子可以知道,伯顏對南人、漢人興趣不大,甚至是討厭。

    被大家認為的伯顏廢除科舉之原因,大致就源自這兩條記載,但是,去翻閱元史就可以知道,至元廢科的倡議者並不是伯顏,而是徹裡帖木兒,廢科舉這個鍋真不能都扣到伯顏頭上。

    3,至元廢科的真正倡議者

    徹裡帖木兒,又譯徹爾特穆爾,姓阿魯溫氏(阿兒渾),自幼沉著,胸懷大志,是一個硬骨頭的能臣。

    天曆年間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遇到黃河水清,地方就認為是吉兆,要當祥瑞上報朝廷,徹裡帖木兒說:我只知道為臣子者忠心,為人子者盡孝,則天下治百姓安,這才是真祥瑞。

    地方鬧災荒,徹裡帖木兒提出賑濟災民,同僚認為必須層層上報到朝廷批示下來才能賑災,徹裡帖木兒說:如今饑民餓死那麼多,還要拘泥於平常的程式,往返幾個月,那又要餓死多少百姓呢?他自管先開倉賑濟,然後上書請罪,元文宗不但不問罪還對他多加賞賜。

    透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徹裡帖木兒親民、務實、有學識、有能力還不極端,的確是能臣,可就是這位大元能臣,在至元元年重回中書後,首倡廢除科舉制度。

    徹裡帖木兒為什麼堅持廢除科舉考試呢?原因很簡單,廢除科舉是為了節約財政資源!神馬?

    徹裡帖木兒在江浙任職的時候,遇到當地舉行鄉試科舉考試,行省動用驛館和緊缺的財政資源,盛宴招待考官,頗有浪費,徹裡帖木兒內心十分不平,當時也有人提議,要把學校貢士的莊田收入用來做怯薛軍的衣糧,徹裡帖木兒就非常贊成這個提議。

    是故他回朝之後的第一要務,就是停罷科舉,還建議把太廟四祭改為一祭,徹裡帖木兒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省錢,為了緩解窘迫的財政問題。

    徹裡帖木兒的建議得到權臣伯顏的贊同,至元元年(1335)十一月,詔罷科舉,並將學校莊田改為宿衛衣糧。

    至元廢科就沒有人反對了嗎?有,漢人官員前赴後繼的反對徹裡帖木兒停廢科舉的建議。

    4,來自漢臣們的反抗

    第一波反對停廢科舉的是監察御史呂思誠等御史臺的三十名漢臣。

    呂思誠等人羅列徹裡帖木兒的各種罪過,合力彈劾他,然而無果,徹裡帖木兒仍然署理中書平章政事,反而是帶頭彈劾他的呂思誠被貶黜為廣西僉事。來自漢臣們的第一波反抗失敗。

    此時,停罷科舉的詔書已經被伯顏寫好,就等用璽了。參政許有壬按耐不住,發起第二波抗爭,他直接找伯顏,請他否定徹裡帖木兒的意見,為此與伯顏引發一場大辯論。

    伯顏聽了許有壬的勸告就懟老許:前幾天臺諫群起攻擊徹裡帖木兒,是不是你指使他們的?

    許有壬回懟:太師提拔徹裡帖木兒進中樞,是因為他是朝廷的宣力大臣。太師覺得御史臺三十人彈劾他是我指使的,那太師的意思是我許有壬的權力比太師你還大?

    伯顏想想也是,老許還不得看我的臉色,頓時怒氣消失,許有壬看他不發怒了,苦口婆心勸告說:如果停廢科舉,天下的人才必然會抱怨的。

    伯顏毫不在乎:那些舉子們多數因為貪贓而身敗名裂,還有很多假冒蒙古人、色目人,朝廷耗費錢財,反得了一堆貪官?幹嘛不停廢啊!

    許有壬反駁說:從前沒有舉行科舉的時候,御史臺中因為貪贓而受罰者還不是一大堆?怎麼能說貪贓盡出於舉子?

    伯顏講不過許有壬,就改變態度,忽悠老許:舉子雖然多,但可用的人才卻只有參政你一個啊!

    許有壬並不接受他的忽悠,繼續反駁:張夢臣、馬伯庸、丁文苑皆可任大事,又如歐陽元之文章,誰又能及?怎麼能說舉子無用?

    許有壬用之前的科舉人才來反駁伯顏說舉子多不可用的觀點,伯顏無言以對就開始胡攪蠻纏:科舉就算是停罷,也不影響士子們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影響他們各自向學,何必非行科舉呢?

    許有壬正色道:有志之士並不是追求溫飽,而是治國平天下,有了科舉,士子們才有進身的階梯啊!

    伯顏實在講不過善辯的許有壬,開始簡單粗暴:科舉考試妨礙我們蒙古傳統的選官之法,必須停廢!

    許有壬簡直要氣死,你們搞個科舉跟過家家似得忽悠我們漢人,錄取那仨瓜倆棗的,好意思說妨礙你們選官?

    老許就砸一堆數字給伯顏:如今選官出身的就有三千三百二十五名,今年從四月到九月,就有七十二人,而科舉三年一次,一次才三十多人,太師,你好好想想,科舉真的妨礙傳統選官之法嗎?

    文化水平不高的伯顏太師被數字砸懵了,沒招了,辯論不過許夫子,伯顏就耍賴說:哎呀!你看這詔書都寫好了,怎麼能中止呢?就這樣吧啊!

    白浪費口水的許有壬氣到無語,伯顏也覺得理虧,就安撫許有壬,誇他能言善辯。許有壬回懟:能言善辯又有啥用?意思說我能言善辯也沒能說服你個老頑固啊!

    徹裡帖木兒一直沒有發言,此時就說許有壬:參政坐吧!別說那麼多了。許有壬說:太師說我指使御史臺彈劾平章大人你,你還願意與我共坐?徹裡帖木兒笑說:我可沒有相信這樣的說法哦!許有壬說:還好你不信,如果真是我指使的,你絕不可能還坐在這裡!

    透過許有壬和伯顏的激烈辯論可以看出伯顏對漢人漢法的不感冒,根本不可能為漢人爭取利益,不過老許也的確盡力了,雖然沒有成功,科舉考試被停廢已成定局。

    5,至正復科

    停罷科舉僅僅兩個月,至元元年(1335)閏十二月,首倡議者徹裡帖木兒就和伯顏鬧翻,耿直的徹裡帖木兒各種看不慣伯顏,伯顏很不高興,御史臺看到他們火拼,趁機重新彈劾徹裡帖木兒,羅織各種罪名,因為停廢科舉得罪了漢臣的徹裡帖木兒被牆倒眾人推,流放到南安。

    徹裡帖木兒被流放後的次年,禮部侍郎忽裡臺覺得倡議者都倒臺了,就請求恢復科舉考試,但伯顏覺得少些漢人聒噪是好事,徹裡帖木兒人走政不息,忽裡臺的提議被伯顏拒絕。

    伯顏不但不同意恢復科舉考試,在至元三年(1338)十二月,還建議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順帝覺得他太喪心病狂了,抵死不從,才沒有施行。

    至元六年(1340)二月,伯顏被傀儡皇帝順帝鬥倒,流放死。當年的十二月,翰林學士承旨庫庫等人就提出:“古昔取人才以濟世用,必由科舉,何可廢也?”

    終於親政的順帝欣然採納庫庫等人的意見,再次恢復科舉考試,在至正二年(1342)三月,舉行大元第八次科考,錄取進士78人,之後到元末一共又舉行了九次。

    6,猴格說

    至元廢科標誌著伯顏擅權拉開序幕,至正復科則標誌著伯顏時代落下帷幕,從科舉的興衰,能看出權臣伯顏的起落,也可以看出元末政局的跌宕起伏。

    從不成熟的戊戌選試,到延祐復科,再到至元廢科、至正復科,元朝的科舉之路走的可謂曲折之極。雖然實行科舉考試,科舉取士制度依舊不是元朝選官的主要途徑,所以說,元朝的科舉並沒有給儒生們創造更多的入仕機會,這就導致了很多自尊心強烈的儒生們遠離科舉。

    那些遠離科舉的儒生們都做什麼呢?

    他們被政治權力邊緣化後,只能投身教育,在文化、文學領域發揮自己的話語權。就是這些遠離政治的文人,反而在田野山林、市井學堂,追求到一種純文人的清雅生活,單純的去讀書繪畫、寫詩唱曲,無意中卻促進了元曲的繁榮發展。

    這種狀態和境界可是很容易喚醒獨立人格意識的,得虧大元和我們一樣言論自由哈!

    就是這樣。

    表系猴格自制。

    圖片系選自網路侵刪,圖片不代表歷史人物。

    參考資料:元史、新元史、元史紀事本末、庚申外史、劍橋遼夏金元史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腐乳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