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槍與戰線
-
2 # 軍武資料庫
一部分戰鬥機有航炮,一部分戰鬥機沒有航炮。
在飛機剛剛現世的時候,由於沒有導彈,所以戰鬥機只能裝備航炮進行近距離的接戰,那個時候,戰鬥機裝備的航炮基本上都是4門以上,航炮也沒有專門設計,基本上都是重機槍改改就放到飛機上了。當然,有一些大口徑機炮也是經過專門設計的。
二戰時期的戰鬥機都是以狗鬥能力見長,就拿P-51Mustang為例吧!
P-51 Mustang戰鬥機,最多裝備了8門機炮,分別是4挺12.7機炮和4挺7.62機炮。
另外還能加裝機炮的吊艙。
裝備這麼多機炮就是為了近距離纏鬥,也就是俗稱的狗鬥。
二戰時期的空戰主要以機槍或機炮為主要武器,這個情況下敵對的兩架戰鬥機都想要進入對方的尾部區域,以瞄準射擊。這個過程彷彿兩隻狗嬉戲打鬧互相追逐撕咬對方的尾巴,所以被稱作狗鬥。
也有說法是纏鬥的英文是dogfilght,所以就之間翻譯成狗鬥了。
不過說到底,狗咬狗一嘴毛,誰都不能保證自己無傷幹掉敵人。
在導彈出現之後,曾經有一段時間,戰機鬥不上機炮了。
這個時期的F-4鬼怪戰鬥機,就是代表。
同一時期的蘇聯也放棄了戰機上的機炮,從而改用空空導彈。
但這就出現了問題。那個時期的導彈技術還不夠先進,所以在戰爭期間出現了導彈打不了的敵人,由於自己沒有機炮而只能被動挨打的局面。
所以到了之後,F-14,F-15,以及同時期的戰機又把機炮裝了回來。
到了現在,導彈技術不斷先進了,關於飛機要不要裝機炮這個問題,熱度又回到了當年。因為五代機的出現,導致裝載機炮造成需要大量的精力來設計機炮隱身艙口。
給五代機裝備機炮,麻煩不說。本來五代機為了保持隱身能力載彈量就略低,再裝備機炮就會進一步壓縮戰鬥機裡面本來就不多的空間。
所以現在也有在考慮,五代機要不要裝備機炮的問題。
畢竟我們的殲-20是否裝備機炮,到現在也是個謎呢!
-
3 # 廣元飛龍
戰鬥機都有航炮嗎?航炮曾經作為戰鬥機的主要武器,大殺四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國參戰的飛機都使用航炮。大多使用12.7mm口徑的機槍,作為飛機的主戰武器。有的飛機使用的航炮口徑更大,口徑達到37mm。一發炮彈就讓敵方的飛機粉身碎骨。
後來伴隨著導彈的發展日新月異,空中格鬥導彈應運而生。航炮的地位也日薄西山。甚至有人認為航炮已經無用武之地了。在現代空戰中都是超視距作戰,航炮完全就是個累贅。美軍曾經有一段時間甚至取消了航炮。但是教訓也是血淋淋的,當飛機發射完導彈以後,飛機如果沒有航炮的保護,完全處於裸奔狀態。直接成為敵方飛機待宰的羔羊。就連美軍最精銳的F22戰鬥機,都有隱藏在機體內的航炮。作為戰鬥機最後的防線。現在航炮在武裝直升機上卻發展的日新月異,成為武裝直升機的主戰武器。
在現代空戰中,雖然各種導彈成為主宰天空的武器。空戰方式和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傳統的航炮依然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不可取代。現在絕大部分國家的飛機都有航炮,少數沒有航空機炮的飛機,可以根據任務臨時加裝航炮。航空專家認為,現代空戰中,航空機炮絕非空戰主力兵器,但可作重要補充,應視具體任務、戰場環境和戰術動作而定,配合主力兵器使用。例如,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遇到惡劣天氣時便可啟用航空機炮;在空中格鬥作戰中,劣勢的一方使用航空機炮進行輔助攻擊,不失為上策。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
4 # 河東三叔
除了美華人腦袋發熱,在導彈制勝論的60年代把F-4早期型號航炮給取消之外,基本戰鬥機都有配航炮/機槍。在一二戰時代由於空空導彈還沒有出場,所以用的都是機槍或航炮,口徑包括機槍的7.7mm、12.7mm,航炮的20mm、30mm等。
早期戰鬥機的材質以及結構強度用機槍完全可以擊落,而大型轟炸機以及更加皮實的戰鬥機出現,就必須採用機炮才能更有效殺傷。比如二戰時的P-51D裝備6挺12.7毫米機槍,備彈1880發,在空戰中以密集的火力優勢可以發揮充份效能。
到了北韓戰爭時期,經常出現米格戰機被美國F-86戰機12.7毫米機槍打的滿身洞,查是可以正常返航修修再戰。因此,在二戰結束後由於現代空戰發展要求,戰鬥機都慢慢裝上了不同口徑的機炮。
然後由於空空導彈的出現,改變了空戰模式,美華人在設計F-4時直接把航炮給取消了,等到了越南戰場才發現。早期空空導彈並不好使,在機動性更佳的米格小飛機面前被攆著跑。有了經驗教訓,以後不管設計多少先進戰鬥機,都必須配套航炮,導彈總有打光的時候,但近格狗鬥是不可避免的。
到了五代機時代,出於保持隱身效能以及更多載重量的考慮,美國現役F-22\F-35都有內建機炮,而中國的殲-20機炮安裝位置確實不好找,但應該不會缺席。 -
5 # 墨墨觀察
答案是:有!
按照國際慣例,軍事強國之間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都活成了對方曾經討厭的樣子,戰鬥機航炮也不例外。無論是三代、四代常規戰機,還是五代重型隱身戰機,除了中國的殲-20戰機之外,其他幾乎所有的戰機都有航炮(含航炮吊艙)。
美軍的“後遺症”在越南戰爭時期,美軍的F-4戰機就沒有裝備航炮,在導彈耗盡之後被落後的米格戰機各種吊打,越戰之後美軍死活都要在所有在役的戰機上安裝航炮。即便是五代戰機F-22和F-35都安裝了航炮與航炮吊艙。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航炮勢必會被鐳射或電磁類武器所替代,換言之,航炮的這種形式被替代之後依然會還是會存在的。
殲-20無航炮解析中國的殲-20是世界上唯一一款悄悄的取消航炮的五代重型隱身戰機,因為殲-20主要執行的是國土防衛任務,對敵機進行的都是超視距打擊,所以沒有航炮也完全符合中國國情。
航炮知識科普航炮的射擊模式有兩種,一種是長點射擊模式,另一種是短點射擊模式。其原理與現代化的自動步槍有些類似,只不過航炮的射擊模式分為固定的兩種。
戰鬥機的航炮射擊距離一般為400-600米,在適當的格鬥距離上行員才會開炮射擊,其射擊的距離一般會小於400米。限制是格鬥距離太近不容易命中,太遠航炮的距離夠不到,所以,航炮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導彈耗盡之後的最後貼身武器,好比一個士兵在打完所有彈藥之後的匕首一樣。
戰機近身格鬥知識科普自從人類發明了戰機之後,在抗干擾與干擾技術之間的抗爭從未停止,隨著干擾技術的不斷革新,空空導彈的命中率也越來越低,在導彈耗盡之後相對靠譜的空空武器還是航炮。
按照空軍的測試資料,但戰鬥機的過載大於8-10G時,戰鬥機的導彈發射可靠性就會大大降低,針對於五代戰機而言,彈艙開啟-鎖定-發射這個過程在過載狀態下很不可靠,近距離而言航炮還是比較實用。
-
6 # 稀星天外
1914年8月15日,塞爾維亞飛行員米奧德拉格•托米奇(Miodrag Tomić)在奧匈帝國上空進行偵察飛行時遇見了一架敵機。奧匈帝國的飛行員和當時空中相遇的標準模式一樣向托米奇揮手致意,後者也揮手回禮。突然之間,敵方飛行員拿起一把左輪手槍,開始向托米奇的飛機開槍射擊。托米奇立即使用自己的手槍並且反擊。在打完所有的子彈後,兩架飛機最終分道揚鑣。這被認為是歷史上飛機之間的第一次交火。幾周之內,所有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飛機都被武裝起來。塞爾維亞人為他們的飛機裝備了8毫米(0.31英寸)施沃茲羅斯(Schwarzlose)MG M.07/12機槍,6個100發子彈的彈藥箱和幾枚炸彈。這意味著一種專門用於擊落敵方飛機,為己方爭取空中行動自由的新式飛機——戰鬥機的正式登場。
圖一 世界上第一架裝有機槍協調器的褔克
E.I
戰鬥機,也是第一架空優戰鬥機
最早出現的戰鬥機主要裝備的機關槍,主要原因是早期的飛機效能比較低下,受不起“炮”的折騰。相比機關炮,機槍的重量更輕,後座力更小,對飛機的飛行影響更低。另外,因為早期的瞄準技術落後,使用更小口徑的槍而不是炮也意味著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增強火力的持續力,以保證能夠擊落敵機。最後,當時的飛機普遍採用木製框架,織物蒙皮,用“炮”也顯得有些火力過剩,機槍就足夠了。
圖二 已知最早裝備航炮的飛機是法國的Voison III,但只要用於對地攻擊
隨著飛行技術的發展,防護力更強速度更快全金屬單翼機的登場。有些飛機,像蘇聯著名的“黑色死神”伊爾-2強擊機,在飛行員周圍安裝了裝甲浴缸,再加上多引擎戰略轟炸機的出現,使得機槍火力顯得普遍不夠用了。航炮漸漸登場成為了戰鬥機的主要武器。因此二戰中,大多數國家的主要戰鬥機都會裝備機關炮。尤其是保守盟軍戰略轟炸之苦的德國,其戰鬥機普遍裝備大口徑機關炮,以求只要少數命中就能對那些皮糙肉厚又渾身佈滿防禦機槍的盟國轟炸機造成致命危險。譬如,福克 沃爾夫的Fw-190後期版本就裝備了兩門20毫米機炮加上兩門30毫米機炮。
圖三 出於對抗美英戰略轟炸的巨大壓力,Fw-190D-11上有四門機炮
至此,航炮已經成為戰鬥機的絕對主要武器。北韓戰爭中,裝備一門37毫米和兩門23毫米機炮的米格-15更是幾乎改變了空戰的格局。儘管其37毫米機炮只有40發備彈,但只要命中一發高爆彈,就能夠搞定一架重型轟炸機。
圖四 機炮是米格-15的主要武器
一直到核子/導彈時代的來臨。當核武器和攜帶核武器的遠端轟炸機登場後,和任何其他新式武器革命一樣,對於防禦者一方的戰術產生了影響。當時的趨勢就是逐漸取消截擊機上的機炮,改用(核)火箭作為主要武器。這裡的一個例子就是諾斯洛普的F-89D/F-89J截擊機。前者使用2個火箭彈吊艙,每個裝有52枚70毫米“強大的老鼠(Mighty Mouse)”Mk4/Mk40摺疊尾翼空射火箭。後者裝備兩枚MB-1(後來的AIR-2)“精靈”核火箭彈和四枚休斯公司的GAR-1/GAR-2“獵鷹”空對空導彈。
圖五 F-89D沒有機炮,在翼尖的兩個大火箭槽中裝了總共104枚70毫米火箭彈
隨著空對空導彈的出現,“導彈至上”論逐漸佔據了空戰理論的主流。在這種理論下,射程更遠能夠自動尋的目標的空對空導彈在空戰中相較傳統的航炮而言,具有全面的優勢。因此,一批不帶內建航炮的戰鬥機出現了。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美國戰後第三代戰鬥機F-4“鬼怪II”戰鬥機。最初F-4的定位是使用AIM-7“麻雀”中程空對空導彈作為主要武器,對敵方轟炸機實施攔截。因此,它和同時代的許多攔截機那樣,沒有設計安裝內部機炮。
圖六 F-4的早期型沒有內建機炮,只能靠機炮吊艙應急
但是,由於當時的導彈技術剛剛起步,很不成熟和穩定,在空戰中缺乏航炮的弊端很快就顯示出來。特別是在越戰中,F-4更多的適用於和敵方戰鬥機交戰以取得空中優勢。在這些空戰中,一旦米格機飛近到和F-4進行空中格鬥的距離,缺乏航炮的F-4就非常被動,只能使用效能有限抗干擾能力差的初期響尾蛇導彈進行攻擊。因此,很快美軍不得不為F-4加上外掛的機炮吊艙,到了F-4E又將內部機炮重新加了回去,也算是亡羊補牢。
也許是有了這樣的慘痛教訓,美國後來的戰鬥機都保留了內建機炮配置,哪怕是最新的第五代戰鬥機F-22和F-35。同樣的,蘇聯/俄羅斯的戰鬥機在米格-25的全導彈配置後,也沒有再拉下內建航炮,包括米格-25的後繼機型米格-31也沒有例外。
圖七 作為遠端截擊機,米格-25也沒有裝備內建機炮
圖八 我們的殲-20有沒有機炮還眾說紛紜,就讓我們耐心等待謎底揭曉的那天
-
7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20毫米口徑以下的稱為槍,20毫米口徑以及以上的稱為炮,戰鬥機從一戰開始投入軍事戰鬥,早期的飛機多是用於偵查飛機上並沒有用於攻擊以及防衛的武器,後來飛行員開始用手槍用來防衛,再後來將機槍搬上了飛機,主要用於攻擊、並驅逐敵人的偵察飛機,所以早期的戰鬥機已被稱為驅逐機。這時候的飛機武器多用.30口徑的陸用機槍,並且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而之後各國軍隊開始研發更大口徑的機槍甚至機炮,而日本零式戰鬥機則是第一個使用20毫米口徑機炮的戰鬥機。
而戰後戰鬥機從螺旋槳步入噴氣式時代,這裡是第一代戰鬥機主要還是以近距離纏鬥為主,所以主武器還是機槍和機炮為主。在北韓戰場美軍的F-80/86系列戰鬥機用的沿用二戰時期的6-8挺.50口徑的M-2重機槍,而中國裝備蘇系米格-15戰機則是使用20毫米以及37毫米機炮,在北韓戰場上的空中格鬥中,蘇系的機炮在面對美軍的機槍時展現了巨大的威力優勢。志願軍的飛機經常被美軍點50機槍打得滿身是孔,但依然能飛回來維修,和美軍的戰鬥機捱了一發機炮之後基本上就被廢了。
而在進入二代機之後,飛機開始使用導彈進行超視距攻擊,但是早期的空空導彈效能比較羸弱,由於美軍F-4鬼怪戰機在沒有裝機炮,所以近距離纏鬥時基本上是被捱打,甚至面對米格15這樣的一代機都能被擊落。所以美軍直到現在大部分戰鬥機都裝有機炮,而各國的四代機甚至五代機都裝有機炮,為的就是在近距離纏鬥時擁有最後的防衛能力。不過中國的殲20在設計的時候並沒有裝機炮,所以也引得眾多網友的猜測,到底是裝機炮好還是不裝機炮好網上也是眾說紛紜,實際的就得看空軍的需求了。
-
8 # 15805500550
二戰時期,戰鬥機大都裝備的是普遍地面機槍的口徑,以及部分大口徑機槍,但要打下一架螺旋槳戰鬥機或轟炸機,平均需要消耗數百發以上的子彈。
戰後,為提高空中格鬥能力,戰鬥機除了少部分依然堅持裝備航空機槍以外,大都裝備了20毫米口徑含以上的航空機關炮,提高了對戰鬥機和轟炸機等機型的殺傷力。
-
9 # 狼煙火燎
圖:沒有機炮的F4鬼怪在越戰中吃了大虧
不得不說,戰鬥機發展到第五代了,航炮仍然如此普及,完全就是越南戰爭的“後遺症”。在越南戰爭期間,號稱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F-4鬼怪戰機就是典型的沒有航炮,當年空戰導彈剛開始普及,“航炮無用論”甚囂塵上,美國空軍認為有了導彈這種遠距離殺傷武器,對航炮這種幾百上千米攻擊距離的武器已經不需要了,因此在F-4鬼怪戰機設計上大膽的取消了航炮,當年蘇聯也保持著同樣的觀點,只是動作沒有美軍來得這麼快而已!
但是剛剛出世的空戰導彈的能力遠沒有今天這麼厲害,越南戰爭空空導彈的命中率還不足30%,越南空軍的一架米格21甚至在一次起飛後躲避掉6枚小牛空空導彈的記錄,而導彈耗盡的F-4鬼怪被更為靈活的米格21各種吊打而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還會被米格17繞後追著打,真可謂狼狽不堪,F-4戰機在侵犯中國領空時也有被落後的殲6給打了下來
圖:F22的機炮艙口。越戰之後的教訓,讓美國在之後的F-14、F-15甚至F-22、F-35四代機上,死活也要安裝上航炮,即使是F35B實在沒有空間安裝航炮,也為這款戰機單獨設計了隱身航炮吊艙!其他國家的後續戰機航炮設計也都沒有納下!
圖:最新型的PL10E近距格鬥導彈
而空空導彈發展到今天,專家們的觀點都變成了:“發現即意味著擊落”,空戰導彈的飛行效能已經遠強於戰鬥機,無論是制導技術的進步,還是速度,更或者機動效能都全面超越戰鬥機,第三代的空空導彈能夠輕易做到40G的機動荷載,但戰鬥機受限於人的承受能力,最大隻能做到9G,巨大的差距讓空空導彈一旦在不可逃逸區鎖定併發射,戰鬥機被擊落的機率基本上是100%,而世界主流的中程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都在50公里以上,即使是戰鬥機近程格鬥,其紅外格鬥彈作戰也在10~30公里左右,戰鬥機利用機炮決戰的機率已經變得很小很小了!
圖:F35的機炮對隱身性和氣動佈局都有較大影響
因此關於“機炮無用論”的討論熱度再次回到了當年,尤其是四代隱身戰機的內建彈倉本身就佔據了極大的空間,造成戰鬥機載油量不足,再裝備體積就不小的機炮佔據更大的空間,美國F22的作戰半徑才740公里本身就說明了很大的問題,而且還要為這個機炮設計專門的隱身艙口,如果把這個空間節約出來,不管是裝載更先進的裝置還是用來裝航空燃油,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
10 # 龍行軍武
由於時代的進步,空戰形式朝著超視距發展,而格鬥導彈已經變得靠譜,中國的殲20、美國的F35B/C隱身戰鬥機,都沒有裝備機炮。
其實戰鬥機不裝備航炮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海空軍主力戰鬥機F4戰鬥機就不帶航炮。悲劇的是,當時的格鬥導彈還屬於新興的“高科技”。F4戰鬥機裝備的美國第一代近距空空導彈AIM4極其不靠譜,根本打不著北越的米格戰鬥機,導致後來美國不得不又為F15/F16重新裝上航炮。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現在的導彈效能早就不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空空導彈相併論了。以世界聞名的“響尾蛇”導彈為例,該型導彈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的AIM9B型空空導彈,只具備尾追大型轟炸機的好本事,而且攻擊速度慢,非常容易受干擾。可是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末,第三代AIM9L服役,這時的“響尾蛇”已經具備全向攻擊能力,抗干擾能力大大增強,最大機動過載從9B的18g增加到了35g,最大速度2.5馬赫。而最新配備F22的“超級響尾蛇”AIM9X導彈,在AIM9L全向攻擊的能力上,最大過載提高到50g,還可以超前發射,而後180°大轉彎,掉頭攻擊身後的敵機。這種能力,是以前的空空導彈不敢想象的。
特別是戰機的進步,現在以F22、殲20代表的五代機,其隱身效能和以前的戰鬥機是不能比的。現在的空戰,已經從緊張刺激的近距狗鬥,轉變為看似有些無聊的“超視距空戰。”雙方戰機甚至不用見面,只發射導彈就能擊落對方。特別是五代機對於四代機以下的優勢,很可能四代戰機沒有發現五代機,甚至沒有察覺到被五代機鎖定就被擊落了。
在這種情況下,航炮對於爭奪制空權的戰鬥機來說就有些多餘。而且戰機體積在那,需要裝備的裝置又很多,所以戰機的發展肯定會有所取捨。在這種趨勢下,使用機率較小的航炮就理所應當的在被淘汰的行列裡。航炮系統還是挺佔地方的,戰機取消航炮後,可相應的增加電子戰能力,或者增加燃油載重係數,這些對於五代戰機來說,提升是巨大的。
-
11 # 環球航空航天
戰鬥機不是都有航炮,比如說中國最新的殲-20,就沒有航炮,美軍的F-4在一開始也是沒有航炮,後來的改進型才有航炮
回覆列表
不是全部都有,但大部分有。
在戰鬥機發展早期那必須有航炮或者機槍,否則沒有基本武器完全無法作戰。二戰末期出現了只帶火箭武器的截擊機,如納粹德國的ba349腹蛇。
二戰結束後一些截擊機也只攜帶火箭彈,比如美國F-89截擊機的後期型號就沒有航炮或機槍。因為這類飛機交戰的目標是大型轟炸機,機炮傷害不足,因此裝備火箭巢、核彈頭火箭或空對空核導彈。
稍後一段時期,因為空對空導彈出現,理論上攻擊力遠超機炮,於是一些制空戰鬥機也取消了航炮。最典型的就是美軍的F-4鬼怪。然而越南戰爭實戰表明沒有機炮的戰鬥機在空戰中攻擊手段不足,此後戰鬥機又普遍重新裝備了航炮。
但這個階段仍有不少截擊機不裝備航炮武器,如蘇聯的圖128、米格25,這些飛機的任務是作為導彈平臺截擊轟炸機,沒有考慮與戰鬥機狗鬥,所以被認為不必安裝機炮。
一般認為機炮給戰鬥機提供了狗鬥時的短程武器,同時可用於對地攻擊,擴充套件了作戰能力。現代導彈可靠性越來越高,空戰中狗鬥用到機炮的時候也越來越少,但絕大多數國家仍不敢取消航炮。因為航炮在心理上是最後的保障和防線,就好比飛行員的佩槍,你可能永遠用不上,但需要的時候你沒有,你會極度被動。
新式戰鬥機裡沒有航炮的據我所知只有亞洲某大國某型機,也許因為技術過於先進確實用不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