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祥ROY

    60多歲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都到了退休回鄉的年輪,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有很多大器晚成之人,田文鏡早年被下放至偏遠之地做縣丞,歷經40餘年才坐到監察御史可謂是試圖坎坷,田文靜出生於北平,祖上是正藍旗人所以地位比較低,小的時候家庭也比較普通算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一般家庭不富裕也不貧窮,他當時多次參加科舉但是都沒有成功一直到後來才考取了個貢生,被推薦到國子監讀書,也正是他做監生的經歷才有機會在畢業之後,被外放到偏遠的地方做了一個縣丞,從他早期的這些經歷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能並不是特別突出甚至還是走的偏門左道才踏入了仕途。雖然田文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沒有獲得很好的升遷但是卻積累了深厚的基層工作經驗,為以後的事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之所以被雍正皇帝重用也十分的湊巧,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清朝的時候為了皇子們結交權臣,就不僅他們培養外臣勢力,當時雍正登基之後身邊沒有可用之人,十分的急缺人才,這個時候身為監察御史的田文鏡走進了雍正皇帝的視線。當時山西發生大面積的饑荒很多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瞞著不上報,而身為監察御史的田文鏡發現了這個情況,反映給了皇上,雍正皇帝當時十分的生氣就命令他前去賑災,他到了山西之後賑災有功所以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讚賞,雍正皇帝欣喜的說有這樣能幹的大臣自己卻一直沒有發現沒過多久他就被封為河南布政使,一年之後又升為河南巡撫,成為一方大員,在河南主政一方之後他積極推進雍正的新政,去除前朝的弊病,他因為廉政愛民,懲治腐敗,很快引起部份官僚和地主階級的不滿,很多人聯合起來對他進行打壓希望可以逼他離開甚至採取了很多措施,當時河南學政張廷璐,就是張廷玉的弟弟,曾經中榮考生聯合罷考向他進行挑戰,他卻根本不顧及張家的勢力,賞罰分明的處理了這件事對他以後的道路樹立了很多的敵人,在河南任職期間雖然很多人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力挺,雍正之所以尊重他可能是跟科班出身的大臣比起來他更加的務實更加的有業績,這番評論足以見得皇上對他的信任之高,在接下來的幾年他又被封為河南總督太子太保等職位,十分的顯赫。當時他年事已高几年之後被迫向雍正皇帝辭職,幾個月後他就在家鄉去世,一代大臣隨風去。

  • 2 # 李雲飛40897054

    田文鏡從不抱怨,對待工作非常認真,看著昔日同窗好友紛紛升職加薪,有些甚至到京城任職,心裡難免有些落差。每當這時候,田文鏡就反覆大聲背誦孟子的一句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此來安慰自己,相信有朝一日可以得到賞識。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田文鏡幾乎原地踏步,一直是知縣、知州這種不起眼的官職。年過四旬的他,頭上平添些許白髮,在基層工作那麼多年,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可惜始終得不到太多晉升的機會。不是田文鏡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人緣不好,而是沒有遇到發現其才能的上司,除了耐心等待,田文鏡沒有更好的選擇。 康熙晚年,田文鏡才從地方官,被調到京城工作,其職位為內閣侍讀學士,這在清朝五品官。與縣令、知縣相比,五品官並不算低,但在高官雲集的都城,稱田文鏡為芝麻小官絕不為過。官職低點沒什麼,只要努力,被提拔也不是不可能,但此時的田文鏡已經六十多歲了,儘管古代沒有退休一說,但年紀太大升遷的機會渺茫。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即雍正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的性格和做事手段很強硬,且不談九龍奪嫡的對與錯,從他日後的所作所為來看,絕對是務實勤奮的帝王,這方面與明太祖朱元璋很相似。此後十幾年間,60多歲的五品小官田文鏡平步青雲,最終逆襲成一品大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方面,康熙留下不少棘手問題,尤其是國庫空虛,雍正需要收拾這個爛攤子,必須重用真正有能力之人,而不是溜鬚拍馬的大臣。在選擇靠譜的大臣時,雍正仔細看了田文鏡的履歷,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他都非常符合雍正的要求,就讓田文鏡祭告華山,不僅是一次考驗,還透過此事告訴群臣:朕要重用田文鏡。

    另一方面,田文鏡辦事能力超強,雍正指哪他就打哪,對於皇帝交代的事情,無論阻力有多大,他都會保質保量完成。當時山西發生天災,巡撫害怕朝廷責怪,居然故意隱瞞受災情況,雍正讓田文鏡前去核實。經過實地走訪,田文鏡弄清楚事實後,一五一十呈報給皇帝,沒有絲毫隱瞞。於是,雍正讓田文鏡主政山西,他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使得山西吏治煥然一新。 田文鏡做事風格比較苛刻,得罪了不少大臣,直隸總督李紱、御史謝濟世屢次彈劾他,但雍正就欣賞田文鏡,為了田文鏡,雍正設定了河南山東總督這一職位。既然有皇帝支援,田文鏡沒有了後顧之憂,不僅彈劾許多貪汙受賄和不作為的官吏,還建議推行耗羨歸公、攤丁入地的政策,增加了朝廷的賦稅收入。

    作為實幹型皇帝,雍正對田文鏡越來越器重,在總督的基礎上,還加封他太子太保,名副其實的一品大員。田文鏡去世後,雍正特賜他葬在泰陵附近,並專門建造祠堂紀念,以表示對田文鏡功勞的肯定。雍正不止一次稱讚他:“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只可惜,乾隆對田文鏡並不認可,下令將他的撤出賢良祠,而田文鏡的墓地也被夷為平地。

  • 3 # 古今通史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對大清政體良性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康熙帝執政時期的吏治、稅收等關鍵遺留問題,果斷且的務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革除弊政,同時也為乾隆帝繼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其執政期間,湧現出不少“能臣”,比如過度到雍正朝後“曇花一現”的年羹堯、隆科多,再有就是得益於特殊選拔機制才得以嶄露頭角的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可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之雍正版。

    大器晚成雖遺憾,卻也不過是培養治世良才的過程較長而已

    鄂爾泰:“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鄂爾泰僅42歲就被重用,不知道他感嘆個什麼勁,年羹堯和隆科多不遺餘力的舉薦他,雍正懷疑其朋黨所以才閒置不用,只是當時他並不自知,相對來說鄂爾泰已經很幸福了,“天下第一巡撫”田文鏡可是62歲才剛剛起家。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田文鏡心志是有的,大志是沒有的,因為他沒有相應的成績來成就他的抱負,甚至您也可以說田文鏡早期根本就沒什麼抱負。

    自己幾斤幾兩,這點自知之明田文鏡還是有的,所以,僅僅21歲的田文鏡就果斷繞路,以監生身份避開科舉,到福建做了縣丞,講真,這個起點並不低,區區監生身份又沒有錢,能坐到副處級就不錯了。

    在縣丞這個基層崗位,田文鏡一干就是九年,此後被調任山西,任知縣,再一干就是十三年,這二十二年時間,為田文鏡累積了豐富且寶貴的基層管理經驗,融入吏制系統,融入社會很重要麼?

    比如,田文鏡的皇家伯樂雍正帝:

    “ 凡是你們這些臣下所做之事,諸如懷著不良目的結黨,相互攀附拉攏關係敗壞綱常吏制,表裡不一陽奉陰違,以權謀私,我都能洞察秋毫,並深知癥結所在。”

    不同於七歲登基的康熙帝,做為散養王爺,他的執政手腕和執行力是要比康熙帝高很多,之所以這樣,也是因為深入瞭解社會以及官吏狀況的原因。

    以上說明了熟知現實政務的重要性,可以說田文鏡的底子非常紮實,身處基層多年,對領導的指示不遺餘力去執行,並且在執行上還遊刃有餘,這是他的優點。

    康熙四十四年,升任直隸易州知州,轉年,授員外郎,勉強算是擠入中層,四十四歲的田文鏡終於迎來了仕途的春天。

    整整二十二年的基層工作、管理經驗,好不容易熬出頭,卻怎比李衛同學捐官出身,起步就是五品員外郎,足足省了20多年奮鬥,不禁令人感嘆: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田文鏡的苦難結束了?不不不,遠遠沒有。

    仿似老天覺得這些工作能力還不足以令田文鏡成為綜合型人才,所以他後續的仕途發展還是慢熱型的,很慢的那種,在吏部員外郎和刑部郎中的位置上,他不光學會了本崗工作內容,與其他各部的銜接,配合上也都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

    後又轉任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學士職位,相當於在民政、司法、人事、組織、監察監督崗位上轉了個遍,這下經驗足夠了吧?

    “清釐積牘,剔除宿弊,吏治為之一新”,這辦事效果,簡直是量身打造的實習課,實操課及格了。

    寵臣的外表之下,都有得受重用的原因

    請注意一個細節:

    鄂爾泰,舉人入仕。

    田文鏡,監生入仕。

    李衛,直捐五品員外郎。

    這三人雖然受過“科班”教育,但可以說都是脫節於科舉頂層錄用系統的,而這也正是雍正目的所在,要想整飭吏治,順利下達政令,就是要少些諸如同期、房師之流的影響和牽絆,不是從這個系統出來的,辦事不需要有顧忌,只會聽命於皇帝,而不受其他關係網左右。這個理由絕不牽強,朝中普通官員的朋黨行為,多出於科舉中的“同學”之誼。

    “正途出身人員,往往結黨營私,擾亂國政,反不若授職富人,籍以牽制科甲,庶合於先聖人立賢無方之意”,好個立賢無方,對“科甲”又豈止“牽制”,其實是雍正帝對朋黨盤結勢力的重重一棒。

    早先,鄂爾泰雖有些根基,但被雍正提點後,便也擔心在朋黨路上翻車,於是主動避嫌,而田文靜和李衛的啟用原因也基本如此。

    康熙帝喜歡“孤臣”,雍正帝也喜歡,“朕當年即是孤臣,並無恃援”,孤臣才能一門心思的為皇帝做事,孤臣才能不顧其他方面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和利益鏈,孤臣甚至可以飽受彈劾而在所不惜,說白了就是隻忠於皇帝,只忠於朝廷,只和皇帝親。

    康熙帝不喜歡朋黨,雍正帝自然也不會喜歡,事實上,沒有哪個正常君主會喜歡朋黨這東西,哪怕完全壓制得住也不行。

    雍正帝直接把朋黨與科甲畫上了等號,需要“牽制”打擊,而田文鏡適時的交給雍正帝一個“彩蛋”,他對科甲帶著“天然”的仇視,田文鏡並沒有坦露胸懷,跟別人提起過他對科甲的仇恨由何而來,可能是因為他做基層公務員的時候,沒少受這些人的氣吧,這些科甲之士大多有個毛病,見面論“道”,哪年的?啥名次?對田文鏡這種人,他們是不屑一顧的,那種蔑視是由內而外的,所以在整飭吏治的時候,別說有大把柄落在田文鏡手裡,哪怕是一丁點小毛病,也是照死裡整。

    嫌疑撇除了,雍正帝要考察就是能力,二十二年的時間足以把田文鏡打磨成優秀的管理者,職責範圍內的政務,不分大小鉅細,均能處理妥帖,而且還輕車熟路,遊刃有餘,不會有外行領導內行之嫌。

    具有優秀能力的官員太多了,僅僅業務能力出色就受到皇帝重用麼?

    只能說,業務能力只是考察專案之一,從脾性角度來看,田文鏡有些近似雍正,僅僅是近似,從風格上來說,田文鏡屬於激進派,做事雷厲風行,“懲貪除暴,不避嫌疑”,壓抑已久的政治抱負可以井噴式爆發,並轉化為工作動力,加上做事風格,可以很好地把雍正的政令不打折扣的執行下去。

    忠於領導,能力突出,雷厲風行就可以成為“寵臣”?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投名狀

    咱們先來看下雍正初期是有多不待見田文鏡:

    雍正二年:“極當勉勵職守,檢點政務,平日輿論甚屬平常”

    雍正三年:“臨事最忌猶豫,尤不宜迎合。設一味揣摩遷就,反致乖忤本意”

    雍正四年:“但近日以來,每聞有人論爾有任性尚氣之疵,當深自省察,切以為戒。” (這個時候,雍正帝已經主觀上認定田文鏡偏袒張球了,所以措辭愈發嚴厲)

    我們再來看下,還是雍正四年,對田文鏡的切責猶在耳畔,雍正帝卻態度大逆轉:

    何罪之有?

    “此等人此等事閱歷一事,亦未嘗無益!”

    “朕心中實不罪汝也,經此一事,間非無益”

    “經歷如是遭遇,正乃上天所玉成於汝也,無須憤口。”

    先是懷疑田文鏡行為不當,後來轉變為憤憤然的抱不平“何罪之有?”

    就在雍正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促使雍正帝對田文鏡的態度大為轉變?

    督撫互參案。

    這又引申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雍正帝要激化督撫互參案?

    此案造成田文鏡榮寵、前途雙豐收,雍正帝自此寵信田文鏡,而田文鏡自此則仕途通達。

    雍正元年,做足功課、備足資料的田文鏡向雍正帝彙報了山西的災情和歉收情況,因為對問題點調研詳盡(曾在山西任知縣13年,本身就有一定地域熟知度),所以雍正帝也就沒再另選他人,任命田文鏡為山西布政使執行賑災任務,任務完成後,令雍正帝比較滿意,適逢雍正帝的整飭吏治計劃亟待實施,所以轉年,田文鏡被任命河南布政使,半年“試工期”後,升為河南巡撫,田文鏡是吏治、河道一起整飭,政績斐然,當然,這在雍正眼中僅僅是及格而已。

    導火索就是田文鏡的“復仇計劃”,在初任布政使的時候就在醞釀,坐到河南巡撫,田文鏡爆發了,我的猜測有三點:

    一、極力迎合最高領導需求,雍正對科甲的態度,就是田文鏡努力下嘴的方向。

    二、長期低位徘徊,只能忍辱逢迎,尤其是調任京師以後,進士出身的人比白菜都多,見天的蹲京城等派任的進士,隨便拉一個都比田文鏡強,在當時那種社會氛圍,尤其是高知、官員環境中,一般來說,田文鏡這種“自暴自棄”的讀書人是非常令人看不起的,五品的京官地位極其低下,又沒個根基,估計田文鏡那時候是受到刺激了。

    三、無目的,為了噴而噴?可是由互參案對壘方直隸總督李紱的話來看,田文鏡確實是有針對性的,所以才會引發互參案。

    田文鏡一封奏疏就彈劾十幾人,大多知州、知縣,不光本地,連京城都驚動了,人們都認為田文鏡容不得讀書人在河南做官,聽這口風,“讀書人”們並沒有把田文鏡歸為同類,可想而知在田文鏡還不是巡撫的時候,他人對其輕蔑,也就難怪田文鏡有此舉動了。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雍正帝

    直隸總督李紱曾經找到田文鏡,一禮未畢,大聲呵斥田文鏡:公身任封疆,蹂躪讀書人,何也?

    回到京城義憤向雍正帝彈劾田文鏡貪贓枉法,禍害百姓等,田文鏡則反告李紱結黨營私

    本來李紱已經點中了田文鏡的死穴:

    “上蔡知縣張球本屬市井無賴,因將姓(此人被野史記為鄔思道,傳說田文鏡能仕途通達,全籍此人,雍正帝回覆田文鏡的請安摺子的時候,也順便要問:鄔先生安否?被電視劇借用為雍親王的幕僚)幕賓薦於巡撫衙門,籍此招搖恐嚇同官”

    市井無賴都能當上知縣?這是栽贓麼?由李紱的履歷來看,我個人覺得李紱的人品和氣節高田文鏡何止幾倍,再讓我們來看看雍正帝的態度,他是個十分嚴謹的人,不會偏聽偏信:

    “有人如此奏你,但朕只保得你居心不肯負朕欺朕,保不得你屬員盡皆不負。保你不愚,你用人再不可護短,擇人不可偏執。如張球,留心察訪,或被其欺未可知也。”

    雍正說的話很官方:有人彈劾你,我是信得過你的忠心,但是你的下屬我可就不知道了,不要護短、偏執,專心查查,搞不好是你傻兮兮的被人騙了。

    田文鏡沒有找到李紱的死穴,但他卻找到了雍正的死穴-----科甲結黨,深惡痛絕,鐵血鐵腕,除之後快。

    田文鏡絕不是被逼到窮途末路才想起來以科甲結黨反制的,因為他到任後就一直秉承著雍正帝的最初的,最堅定的統治綱領-----杜絕朋黨,包括前文所述的一封奏疏彈劾十幾人,這都是深入貫徹領導思想的表現。

    所以到了雍正帝追責的時候,基本不用考慮就可以完全給自己洗脫干係。

    雍正二年,雍正帝撰寫《朋黨論》的目的就是敲打宗室、覺羅、廷臣,朋黨水深,不可輕涉,這段時期如果再朋黨營私,為了排除異己而相互傾軋的話,那我不可能不嚴辦。

    什麼意思呢?我要辦誰你們心裡要有個數,聚眾有所圖謀的看清形勢,及早改變立場不要站到我這個皇帝的對立面去,吃瓜群眾也都抓緊散了,否則誤傷了可別怪我沒提前打招呼,你可不知道我要牽連到什麼程度。

    雍正帝繼位之初還幾次三番,三番幾次的不斷的敲打宗室、廷臣

    “此朋黨之習,爾諸大臣有則痛改前非,無則永以為戒”

    激化督撫互參案的原因:

    雍正繼位之初就開始整飭吏治,更深層的目的是剪除異己黨羽,無論是允禩、允禟、允禵,還是年羹堯和隆科多,這些人都是黨羽眾多,只辦首惡在雍正看來是不能斷除朋黨禍根的,所以首惡除盡後,下面要繼續的就是肅清流毒,既然科甲系不能重用,那就走“親民”路線,鄂爾泰、李衛、田文鏡才得以嶄露頭角。

    田文鏡在揣摩皇帝心思方面是個高手,不但把李紱等人構陷為朋黨勢力,還敏銳的捕捉到雍正帝的態度轉變,順著領導的意圖不斷擴大矛盾,以達到領導的要求和意圖,而本來田文鏡打擊科甲系就是因為要向皇帝邀功買好,這在行動上也是連貫的。

    田文鏡目標:偷換概念,投名狀得

    在科甲系看來,田文鏡的所作所為是與“讀書人”為敵,在這種狀態下,所有“讀書人”哪怕從前有過間隙,現在也會抱團統一戰線,而這就無異於把死穴露給了田文鏡。

    內外兩邊:

    外有被田文鏡彈劾的黃、邵、汪、趙等一干犯官,他們與李紱是同年,田文鏡覺得李紱有朋黨徇私之嫌,任由朋黨做大,則無人敢參。

    內有“讀書人”團體和更多的“同年”,陣營上當然是科甲系佔優,但這其實是取死之道,雍正看這“朋黨勢力”眼暈著呢,不把他們幹掉,如果“整飭吏治”,打擊殘餘朋黨勢力。

    田文鏡的“投名狀”是什麼?為君敢負天下人,只要領導喜歡,我站在對抗科甲繫一線又如何,投名狀所表達的是一個立場,堅定的立場,斷絕自己轉圜餘地和一切退路的不可變更的立場。

    所以,即便雍正私下已經查實田文鏡所提拔、袒護的流氓張球劣跡斑斑,但雍正帝卻明顯倒向田文鏡一方,在寬慰田文鏡這個“孤臣”的同時,開始佈局掃除“朋黨”。

    李紱結黨營私,卸任總督,改調工部侍郎,也冤也不冤,朋黨之說有些過甚,但是說他毫無私心也是不可能的。不過李紱的氣節令人欽佩:

    兩次被威脅死刑立即執行,絲毫不為所動:

    以刀置頸,“此時知田文鏡好否?”

    李紱:“臣雖死,不知田文鏡好處”。

    李紱能活下來,全靠家裡窮的沒邊,雖然不至赤貧,但是老婆的首飾都由純銅打造,這麼摳,也是沒誰了,雍正帝也是人,他也有惻隱心,有幾個官不貪的,看來這李紱身上還是有閃光點的,遂赦免出獄。

    乾隆帝比較聰明,在雍正十三年剛剛登基,年號還沒換過來就直接為李紱平反,安撫天下科甲“讀書人”,安撫科甲系官員,後來又施行一攬子平反計劃,安撫了宗室、覺羅。

    李紱我就不多說了,這個人物出現在這裡,只不過是為了應題-----大器晚成的田文鏡,60多歲還是五品小官,如何逆襲成一品大員?逆襲的路途很漫長,但轉機只有一個,投名狀,督撫互參案。

    經過雍正四年的督撫互參案,田文鏡的仕途如同開掛一般:

    雍正年(1727年),任為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雍正年(1728年),任河南山東總督;

    雍正年(1729年),加太子太保;

    雍正年(1730年),北河總督。

    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死,享年七十二歲。

    縱觀田文鏡一生,雍正帝最在意他的無非兩點

    指哪兒打哪兒的絕對服從性,可謂君臣一體,保持思想高度統一,步調絕對一致。

    極其強烈的感恩心,六十二歲發跡,七十二歲去世,整整十年,於雍正十年去世,可以說他能得以平步青雲,全賴於雍正的重用,他田文鏡本事真的很大麼。

    貌似雍正帝一味維護著寵臣田文鏡,實則雍正帝在保護自己的執政威嚴和既定目標不被幹擾、破壞。反之亦然,“苛政”所帶來的的負面效果、牴觸情緒直接反應到田文鏡身上,體現形式就是諸多彈劾,目標雖然是田文鏡,其實更多的是向背後主使者雍正帝抗議,田文鏡只知皇權,不知其他,正是大刀闊斧推行新政的橋頭堡,吸引了無數火力,也是為整飭吏治衝鋒陷陣的忠勇悍將,所以他被領導重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月曉YB

    田文鏡的逆襲,成功秘訣只有一個,就是把雍正交代給他的事情,辦的比雍正還雍正!

    田文鏡,二十二歲走入仕途,在康熙年間,官位做到最大也充其量是個從四品,而此時的田文鏡,業已年過六旬。

    可人生有時候就是需要些運氣,田文鏡遇到了,也把握住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田文鏡被派往華山去祭拜山陵。轉過年來就是雍正元年,田文鏡這一段路程,恰好走了兩個年號。而雍正元年初,恰逢山西鬧災,這讓剛剛即位的雍正感到很苦惱。更讓人氣憤的是,山西巡撫德音,報喜不報憂,對於山西的災情,瞞報甚至謊報。

    恰在此時,雍正詢問了剛剛祭山陵歸來的田文鏡。田文鏡把這一路之上,所聞所見,合盤告知雍正皇帝。雍正在大怒的同時,也對於這位六旬老漢,刮目相看。

    在整治山西吏治的同時,雍正派田文鏡前去山西賑災,田文鏡再一次出色完成了雍正皇帝交給他的任務。平步青雲,也就此開始。

    田文鏡隨即署理山西布政使,次年出任河南布政使。在河南期間,田文鏡做下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大事。

    第一件事,士民一體納糧當差。這個政策打破了中國古代長久以往的優待士人的政策,因此事情鬧到了雍正那裡,雍正表示不支援。但是,隨即也給到了田文鏡硃批,要其小心辦事。這樣的答覆,田文鏡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心,於是發生了封丘罷考一事。而雍正也在此事當中看到了河南政治上的問題,於是決心重用田文鏡。

    一位封疆大吏,呼之欲出。隨即,田文鏡升任河南巡撫。

    但田文鏡也因此把河南官場的人得罪了一個遍,田文鏡自述,河南官員沒有一個不恨他,不怨他的。

    於是,在田文鏡升任河南巡撫之後,參奏田文鏡的奏摺,如雪片一般飛往紫禁城,但是令人困惑的是,無論奏摺寫的多麼精彩,把田文鏡寫的多麼不堪,哪怕是坐實了田文鏡用人不淑(張球一事),田文鏡都能穩坐釣魚臺,這也足以見得,雍正對這位封疆大吏的信任。這在喜怒無常的雍正身上,還真的是少見。

    原因為何。其一,田文鏡透過自己的幕僚鄔先生窺測出雍正對於隆科多的不滿,因此首先參奏了隆科多一本,也得到了雍正的賞識。

    其二在於,田文鏡對於雍正皇帝的指令,執行起來從來不打折扣。甚至於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三,田文鏡沒有朋黨,干預碰硬茬子。上面已經交代,田文鏡在河南官場很孤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處境,使得非常厭惡朋黨的雍正對田文鏡刮目相看。

    最後,田文鏡對於雍正,屢報祥瑞,投其所好。

    基於以上,田文鏡可以在官場動盪的雍正年間,穩坐釣魚臺。只不過,後世對於田文鏡的評價,要遠不如雍正喜歡的另外兩位封疆大吏,李衛和額爾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要全力阻止北溪一2號管道建設?是北溪—2號會給美國帶來了什麼危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