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笨蛋145256869
-
2 # 清亮人
這要回答此問題很長,恐人倦看,只能概括一二:白居易為人厚道,忠實於朋友,看不慣皇權執政偏狹,具有同情世人之心,從他的詩中便可看出。而韓愈在氣質上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性情燥急偏執且心胸狹窄,無容人之度,在詩裡時常有貶低朋友他人之意,喜吹虛自己。因為文風性格差異,不能成為朋友,應在情理之中。
-
3 # 荒野上的野薔薇
算不上形同陌路吧,兩人還有詩詞唱和,白居易有如下幾首詩跟韓愈有關:《和韓侍郎苦雨》《同韓侍郎遊鄭家池小飲》《久不見韓侍郎》《和韓舍人題楊舍人林亭》《和韓侍郎張博士遊曲江見寄》。另外,《老成》詩有“我有白頭戒,聞於韓侍郎”兩句。而韓愈的《昌黎集》中,儲存了《同張籍遊曲江寄白舍人》一首跟白居易有關的詩。
人各有志,又何必勉為其難,大抵有大才能者都有些持才傲物的脾氣吧,當年魯迅先生還更厲害呢,直接罵郭沫若:“遠看一條東洋狗,近看是郭沫若先生。”,看看這吧,直接開罵,這才叫形同陌路
-
4 # 蓮語齋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人;白居易,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河南鄭州人。韓愈比白大了4歲,出道早,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地位很高,對白有看法也可理解。白擅長白話詩,韓愈以文著稱。
從思想上,白居易倡導新樂府,而韓愈崇尚古文運動。文學觀點不同,缺乏交集,自然關係不咋地。道不同不相為謀嗎?何況文人相輕,關係能好到哪去。
試想下:韓愈是京城大官,文學地位又很高,又是散文界古文運動的老大。看不慣白居易的詩風,也能理解哈!
實際上,韓愈有個學生和朋友叫張籍,是詩人,恰好和白居易引為知己,張籍知道兩人之間不和諧,想修復韓白關係,計劃組織郊遊。但成行時卻只有韓張,白以各種藉口爽約了。韓就寄語白二十二(白居易)說:“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明顯有嗔怪之意。白看到後想韓愈一定是誤會自己了,就回了一首“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行便當遊。何必更隨鞍馬隊,衝泥踏雨曲江頭”一方面不願趨炎附勢,另一方面不願踏雨衝泥去。可見,耿直中難免增加誤會,您看呢?
其實,白居易給韓愈寫過詩,本意也想交好,但因個人性格和種種原因,韓愈回過一次,明顯白臉貼上冷屁股。
白寫詩吐槽說:“近來韓閣老,疏我我心知。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眾所周知,唐時甜酒是農家自釀的待客酒,檔次低,雜質多,詩意比較淺顯易懂。
韓愈愛好喜食丹藥。白就“慰問”道:“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或疾或暴夭,悉不過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遲延。”是不是也有點太過了。
兩人形同陌路,也就好理解了。不知各位客官,如何看待呢?
-
5 # 齊國一柱
一、韓愈其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 。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三、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
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韓愈。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四、白居易其人: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六世祖北齊五兵尚書白建遷居韓城,曾祖又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五、白居易等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運動、詩歌革新運動,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張籍、李紳等所倡導,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作用,強調以自創的新的樂府題目詠寫時事, 故名。所謂新樂府,是相對古樂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
六、白居易與韓愈的關係:
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韓愈則推崇古文運動。兩個人雖然都是同一時代的文學領袖,卻因為文學觀點等原因互相不怎麼友好。
不過,也不象提問中所說的形同陌路。白居易還是想和韓愈交朋友的,畢竟白居易給韓愈寫過五六首詩,而韓卻只給白寫過一首,高冷到不行。白熱臉貼冷屁股,心裡像吃了蒼蠅,寫了一首詩吐槽韓愈:“近來韓閣老,疏我我心知。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
就是說,你韓愈想疏遠我,我早看出來了,你不就是看不起我嘛。此外,白居易還寫了一首詩“慰問”愛服食丹藥的韓愈:“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或疾或暴夭,悉不過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遲延。”我什麼都不吃,我身體倍兒棒。
七、古文運動與新樂府運動的勝負:
中唐古文運動,雖然在當時文壇上取得了勝利,但駢文並未就此匿跡,晚唐以後,它還在繼續流行。
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指正。(下圖一、二韓愈,三四白居易)
-
6 # 天下愚者768
白居易和韓愈同為中唐文壇巨匠。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主張詩文應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民眾疾苦。這方面的詩作甚多:如《賣炭翁》,《琵琶行》,《秦中吟》等。他的詩由於閃容貼近人民群眾,且通俗易懂,形式多樣,頗為民眾喜愛。上至宮庭,下至民間,流傳甚廣。甚至連日本,北韓,越南等國都有傳寫。其《長恨歌》等詩,至今仍為世界文化之瑰寶。
韓愈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起八代之衰。是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以載道"。和柳宗元齊名,世稱韓柳。韓愈以文為詩,其詩文氣勢磅礴,豪邁雄放。但其用語有些晦澀,文化程度稍低者,不好理解。儘管如此,他仍不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巨匠。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白居易和韓愈,由於文學主張不同,寫作方法有異,或許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很少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
7 # 慢談詩詞
中唐時期文壇的兩位著名巨星,韓愈和白居易,其實有不少成為好友的客觀條件:
年齡相近。韓愈出生於公元768年,白居易出生於公元772年,只相差四歲。
登第相近。韓愈貞元八年(792)中進士,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相差只八年。
仕歷相近。都曾在京城、地方上做過官,順逆、級別也大致相當,韓愈做過刑部侍郎,官至吏部侍郎,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退休)。
理想相近。韓愈跟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白居易與元稹發起“新樂府”運動,都有關心現實、革新詩文的理想。
性情相近。都不是離群索居喜歡清靜的宅男,都喜歡結交有文才的朋友,尤其是跟自己性情相近之人,都喜歡提攜後輩。他們各自身邊,都圍繞著一大批詩文朋友。
共同偶像。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思想、藝術上都深受杜甫的影響。
共同朋友。詩人張籍既是韓愈的好朋友,同時也是白居易的好朋友,韓門弟子樊宗師、李翱等人,跟白居易也有交往。其中,張籍曾介紹韓愈、白居易相識。
有過交往。從白居易的幾首詩歌看,他跟韓愈曾同遊長安名勝曲江以及兩處私家園林,一起飲過酒,並有詩歌唱和……
從現存韓愈、白居易的詩文看,白居易有如下幾首詩跟韓愈有關:《和韓侍郎苦雨》《同韓侍郎遊鄭家池小飲》《久不見韓侍郎》《和韓舍人題楊舍人林亭》《和韓侍郎張博士遊曲江見寄》。另外,《老成》詩有“我有白頭戒,聞於韓侍郎”兩句。而韓愈的《昌黎集》中,則只儲存了《同張籍遊曲江寄白舍人》一首跟白居易有關的詩。
有過交往,有過唱和,但是,韓愈與白居易終究只有蜻蜓點水的交情,並沒有成為莫逆於心、詩文創作上互相推崇、呼應的朋友,成就一段文學佳話。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遺憾。
中唐四位最優秀的詩人,孟郊、韓愈、元稹、白居易,分為兩組,韓孟齊名,元白齊名。從文學史的角度講,孟郊、元稹的詩歌成就,畢竟稍遜於韓愈、白居易。若是整合出一個“韓白”配,那才是真正的強強組合。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兩位當時最優秀的詩人,失之交臂,沒能成為好朋友呢?
是他們的政治立場、思想性格上有分歧嗎?韓愈白居易思想性格上肯定是有差異的。
比如說,韓愈更在意自身遭遇,為自己鳴不平,白居易則多關心百姓疾苦,為窮苦百姓說話;韓愈性格剛強激烈,白居易為人溫和從容。但是,並沒有證據可以表明,韓愈跟白居易有政治立場上的正面衝突。事實上,他們兩人都並非心胸狹隘之人,都有惜才愛才的襟懷。而韓愈交友,是可以超越政治立場的。他骨子裡是個文人,政治立場在他那裡不如文才重要。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詩人氣質比韓愈更濃。他最有名的作品,《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上陽人》等等,都是關心社會、關心百姓的新樂府詩歌,而實際上,白居易更多的作品,是表現他生活中的閒情逸致。他是一個有著濃厚的浪漫氣質與名士風度的詩人。
而實際上,韓愈白居易之所以形同陌路,原因可能主要在韓愈方面。比白居易年長四歲、早參加工作八年的韓愈,有太強的好為人師與文壇盟主意識。清人趙翼曾指出:“遊韓門者,張籍、李翱、皇甫湜、賈島、侯喜、劉師命、張徹、張署等,昌黎皆以後輩待之。盧仝、崔立之,雖屬平交,昌黎亦不甚推重。”(《甌北詩話》卷三)
韓愈平生最推重的詩人是孟郊。他曾經向鄭餘慶舉薦孟郊,他列舉歷代詩人時,把孟郊的名字緊接在陳子昂、李白、杜甫之後,他把自己跟孟郊的關係比作李白與杜甫,他希望自己跟孟郊不要像李白跟杜甫那樣,難得在一起,“我願化為雲,東野化為龍”,雲龍相從,不離不棄。
韓愈推崇孟郊,除了孟郊詩風跟他卻有相近之處,都有“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的特點外,恐怕孟郊的遭遇地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孟郊只能是韓愈同情、提攜的物件,不可能成為他有力的競爭者,跟他平起平坐。
白居易在詩集中保留好幾首跟韓愈有關的詩歌,而韓愈在自己的詩集中只保留了一首跟白居易有點兒關係的作品,似乎可以讀出這麼一個資訊:韓愈並不把白居易太當一回事。
須知,白居易可是一個神童詩人,十六歲時就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好詩。白居易青年時期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之前,已經得到前輩詩人顧況的賞識和揄揚。換言之,韓愈不可能不瞭解白居易的詩才與詩名。
白居易一首贈張籍的詩,有這樣幾句:“問其所與遊,獨言韓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倫。”如果這詩作於白居易跟韓愈相識之前,說明白居易對韓愈是敬仰的;如果這詩作於白居易跟韓愈相識之後,那麼,很可能他感覺到了韓愈對自己的冷淡與傲慢。
-
8 # 水果阿蘭
說到中唐時期文壇巨匠,白居易和韓愈都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說他二人形同陌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二人政治觀點不同,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而韓愈則推崇古文運動。兩人雖然都是同一時代的文學領袖,卻因文學觀點不同,互不友好。
二,也不能說韓愈和白居易形同陌路,他們之間也有過互動的,首先,白居易給韓愈寫過五、六首詩,韓愈只回白居易一首,從這裡不難看出他們之間曾經有過的友好關係,白居易與韓愈之間互贈詩歌多少,因人而異。
三,文人之間總是互相攀比,互相比較,比較的過程中不免要暗中觀察,暗中較量。在當時朝代,白居易的詩還是很受歡迎的,他的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韓愈一直看不慣白居易的詩風,還用“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來嘲諷白居易。但是韓愈畢竟是文壇領袖,他覺得有點錯怪白居易,想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幸好,他們之間有一共同的朋友叫張籍。
張想方設法幫助兩個人修復裂痕,便想到了郊遊。但是最後白居易以各種理由推辭,那天成行的只有韓愈和張籍二人,韓愈礙於身份,不好發作,只能寫下一首詩發洩不滿。
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輕陰晚自開,
青天白日映樓臺。
曲江水滿花千樹,
有底忙時不肯來。
白居易看到韓愈寫的這首詩後,馬上回他一首,闡明自己沒有去郊遊的原因。
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後遊曲江見寄
小園新種紅櫻樹,
閒繞花行便當遊。
何必更隨鞍馬隊,
衝泥蹋雨曲江頭。
其實,白居易和韓愈兩個人還是互相尊重的,雖然當時沒有成為忠實朋友,但他們都是性情中人,沒有虛假的成分,也沒有皺眉的態度,好像又都是很可愛的樣子。看到這你還覺得他們二人形同陌路嗎?我到是覺得他們只是觀點不同而已。
-
9 # 嶽坪居士
韓愈和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兩位著文壇巨匠,為什麼沒有成為朋友?我們一起來分析這個問題:
韓愈生於768年,白居易生於772年,他們之間有很多相近之處:年齡相近、登第相近、 仕歷相近、 理想相近、 性情相近、有共同偶像杜甫,有共同朋友張籍,張籍曾介紹韓愈、白居易相識。 有過交往。從白居易的幾首詩歌看,他跟韓愈曾同遊長安名勝曲江以及兩處私家園林,一起飲過酒,並有詩歌唱和…… 但是,韓愈與白居易終究只有蜻蜓點水的交情,並沒有成為朋友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政治傾向不同
在政治上韓愈趨向保守,在意自己遭遇,為自己鳴不平;白居易不滿現實,關心百姓疾苦,為窮苦百姓說話。
二、性格不同
韓愈和白居易都不是狹隘之人,都有惜才愛才的襟懷,但性格卻截然不同,韓愈性格剛強激烈,白居易為人溫和從容。
三、文化創作方向不同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要以“文以載道”的古風古文為主。白居易是中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主要以詩歌形式反映社會現實和百姓疾苦為主。
四、與韓愈的文化氣質有關
韓愈白居易之所以沒能成為聲氣相通、互相輝映的文壇巨擘,筆者認為,與文化人的氣質與清高不無關係。 比白居易年長四歲、登進士第早八年到韓愈,有太強到好為人師和文壇盟主意識,因此沒有太把白居易放在眼裡。而白居易是一位天才詩人,年少就有不菲的成就,感受到韓愈對自己的冷淡和傲慢,肯定不會強求與韓愈交往。
綜上所述,韓愈和白居易這兩位中唐文壇巨匠形同陌路,也就不足為奇了!
-
10 # 鴻鵠迎罡
韓愈(768年——824年)和白居易(772年——846年)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也都是中唐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大家。
韓愈堪稱一代文豪,是中唐時期偉大的“古文運動”倡導者,並且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學地位相當突出。
“古文運動”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反對從南北朝以來流行文壇的“駢文”。駢文又稱作“四六文”,文章中的每一個句子,要麼是四字,要麼是六字,有嚴格限制,並且,還要講究聲律和對仗,在句子中要引用典故,用詞追求華麗,這樣的要求,讓駢文空有形式而沒有實際內容,無法表達真情實感。
(韓愈)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韓愈和同時代的另一個大文豪柳宗元(773年——819年),在中唐時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倡導文學家把先秦、漢朝的散文,作為學習的物件。先秦、漢朝時期的散文,在句子上沒有任何格式上的限制,整體風格質樸自由,活潑生動,非常適合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以及揭示廣闊的社會現實。
在具體寫作中,要求作家主動把儒家精神融入到個人文風裡,推崇“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優良傳統,讓文學作品起到積極的教化作用,成為推進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工具。
(白居易)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到北宋時期,經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文學巨匠的傳承和發揚,達到了頂峰時期。由於韓愈是奠基人,因此,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高。
白居易是繼杜甫之後偉大的現實主義大詩人,被後世譽為“詩魔”,其代表作《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是文學史上寶貴的詩歌財富。
據傳,白居易每寫完一首詩,會誦讀給老奶奶聽,若老奶奶聽懂了,白居易才認為自己寫出了優秀詩歌,若老奶奶沒有聽明白,白居易則會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直到讓任何人聽懂他的詩歌,他才善罷甘休。
(《長恨歌詩意圖》)
從文學改革的角度來說,白居易同樣功不可沒,他是“樂府詩”的積極推行者。
樂府詩又稱作樂府民歌,盛行於漢代,詩人在創作時,延續了《詩經》的優良傳統,大量吸收民間歌謠的元素,內容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極富有生活氣息,風格自由活潑,剛健清新,淺顯易懂,常常把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能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因此,為詩歌寫作開拓出一條非常重要的手法。
白居易正是看到了“樂府詩”裡的許多優點,才主動吸收樂府詩的元素,透過熔古鑄今,在中唐開創了著名的“新樂府”詩歌。
另外,白居易在詩歌理論上也有不少精闢的觀點,比如,他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意思是說,作文寫詩都要以反映時事和社會現實為主要宗旨,並且,詩比文章更容易傳播,要像歌謠那樣聽起來朗朗上口,才可以發揮出詩歌的最大作用。
從對散文和詩歌兩個領域所做出的貢獻來看,韓愈和白居易兩位旗鼓相當,在文學領域都堪稱大師級人物。
他們為什麼不能像李白和杜甫那樣,做一對文壇上的知己,而要形同陌路?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韓愈和白居易的文學主張完全不同,導致他們之間有些分歧。韓愈在819年創作了一首五言長律《調張籍》,前四句為: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意思是說,前輩李白、杜甫的詩歌,如同萬丈光芒讓詩壇熠熠生輝。如今的詩人淺薄無知,拿陳詞濫調去詆譭李杜二人不覺得慚愧嗎?他們如同螞蟻幻想著去搖撼大樹,可笑至極,太不自量力了。我雖然生活在二位前輩之後,寫詩時可以參照他們的經驗,但他們可望不可即啊。
從這幾句詩中完全可以看出,韓愈對李白、杜甫非常崇拜,把他們看作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時,韓愈又認為,唐代詩歌在李白、杜甫兩人的努力下,已經創造了可望不可即的高峰,即使像他這麼才華橫溢的人,也沒有信心超越他們,如果其他詩人再寫詩,究竟能寫出什麼樣的詩歌,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因此,韓愈對同時代寫詩的人,始終抱有一種不屑一顧的看法,這是由於韓愈恃才傲物的性格所致。
因此,韓愈把文學創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散文上,創作出許多經典散文,如《論佛骨表》、《馬說》、《師說》、《進學解》等。即使寫詩,他也是以文為詩,把古文的語言、技巧和章法引入到詩歌中,有效擴大了詩歌的表達功能和表現領域。
對白居易那種以創作詩歌為主的文人,韓愈自然是不願與他為伍了。
其二,文人相輕的習俗在他們身上上演了。
自古文人相輕,在韓愈和白居易身上體現得同樣很明顯。
韓愈在自己24歲,即792年就考中了進士,仕途上還算順利,808年40歲時,做上了國子博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生導師,又加上他在此時發起了“古文運動”,得到許多人的響應,因此,在當時文壇他有很高的威望。
白居易在807年,自己35歲時才考中了進士,於808年上任左拾遺,此時,不論在聲望和仕途上,他都沒有韓愈那麼耀眼。
韓愈由於事事順利,並且性格好強,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當時的文壇盟主,實際上,40歲出頭的韓愈真正做到了這個地位。
白居易為了表示對韓愈尊敬,前後寫了《和韓侍郎苦雨》、《久不見韓侍郎》、《和韓舍人題楊舍人林亭》、《同韓侍郎遊鄭家池小飲》、《和韓侍郎張博士遊曲江見寄》五首詩歌,把韓愈既當做老師有當做朋友。而韓愈在《昌黎集》裡,只有一首詩《同張籍遊曲江寄白舍人》裡邊提到了白居易。
可見,兩人此時的身份差距很大。
後來,白居易透過不斷努力,文學地位不斷提高,但韓愈仍然不願正眼相看白居易。
回覆列表
韓愈主要以文章見長!詩次之
白居易主要白話詩見長!幾乎無文章
二人在不同的路上走向巔峰!
所謂道不同,終點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