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美西子

    電影《綠皮書》可能是1月份國內觀眾看到質量最高的電影了。

    當初首映時,它擊敗大熱門《羅馬》,獲得多倫多電影節觀眾選擇獎。而且收穫了觀眾的起立鼓掌。在金球獎,一舉拿下“最佳喜劇電影”“最佳男配”和“最佳編劇”,成為衝擊今年奧斯卡的最大熱門。

    《綠皮書》的故事內容非常簡單。而且也是以黑人平權為核心。

    但它打破那種型別電影的刻板印象,是一種高階的好,就是讓你不知不覺就喜歡入迷了。

    故事講述,一個優秀的黑人鋼琴家,在一個黑人備受歧視的年代,去南方巡演的故事。

    (主角唐-雪莉,是鋼琴神童,但也是一位備受歧視的黑人。)

    越是南方,對黑人的歧視越是嚴重。所以,這位優雅的鋼琴家,僱了一個義大利的司機兼保鏢。

    這位司機乃是十足的市井之徒,而且自己也對黑人有偏見。

    “綠皮書”就是黑人在南方的旅遊生存手冊,因為黑人備受欺壓,所以只能萬事按照手冊行動,不然就會遭受暴力,甚至連法律都無法保護黑人。

    電影乃是真人真事改編,(編劇是故事原型人物的兒子)主要就是講述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主角一路上的相互交錯,最後又彼此相融的故事。

    綠皮書是一部比較高階的電影。雖然是講黑人平權,但是完全沒有那種苦大仇深的氣氛或是煽情勵志的正劇感。反而整個電影輕鬆幽默,時時令人捧腹。但又巧妙的把核心表現出來。導演跟剪輯對電影的節奏把控可謂歎為觀止。真是講故事的一把好手。從主角出場到建立人物形象,都是大師級別。

    電影從開場到配角臺詞都在暗示衝突,這乃是這部電影最淺層也最吸引觀眾的看點。可電影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對這個矛盾的尺度和兩人的接觸理解,分寸拿捏的恰到好處,簡直讓你不知不覺就代入了角色。

    而至此,兩個人物形象更深層次更立體的一面也就自然的浮出水面。像這種介紹人物的方法,給觀眾的親近感是如此的自然。

    音樂家是一個複雜的人設。性格高雅但卻孤獨,名聲響亮但又因為黑色的面板而被社會歧視,而且還是同性戀。一層層的認識他之後,才發現他有禮有節的外表下,依然有一個孤獨哀默的靈魂。

    Lonestar飯店標識:禁止狗、黑鬼和墨西哥人入內

    而司機雖然粗魯,雖然莽撞偏見,但卻不乏一顆愛人之心。兩個人一同成長,一路結伴,可以說偶有風浪卻無驚險,在沒有炫技沒有讓人疲倦的抓馬之下,人物的弧光就完美的閃耀跳動出來。

    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就是如此的低調而富有內涵,硬是把一個老套的主題拍出了新意。從技法,從劇情,從人物,從故事,都可以一品再品。這種把藝術做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境界的作品,定是大量的經驗才孕育出來的匠心。

    正是因為太低調內秀,所以電影很多優點不被門外漢所察覺,讓觀眾看完覺得略顯平淡,意猶未盡。然後產生了不過如此的想法。這是非常可笑的。就好像吃了特級廚師精心料理的家常菜,然後說一點也不刺激獵奇,要去吃加足了味精的泡麵一樣。

    不過這個優點不為外人欣賞的事本就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好處,不提也罷。

    倒是還有個地方讓我覺得十分有趣。導演雖然分寸節奏極強,處處工整卻又反套路,每到高潮時還不忘記抖個包袱,調皮的炫一下,實在可愛的很。

    這種處處有驚喜的觀影體驗和創作感,真夠人們學很久了。

    綠皮書這部電影看似老套,輕鬆,平淡,實則出類拔萃。尤其是在題材限制之下,依然可以處處都有創新和進步,讓人佩服不已。雖然也難逃今年奧斯卡的保守主義漩渦,但終歸技高一籌。

    《綠皮書》是不可不看的高階電影。強烈推薦給大家。

  • 2 # 一可電影

    今天,整個電影圈都在蹲守這一件事。

    「Oscars」,第91屆奧斯卡。

    而奧斯卡也不負眾望,成功獲得越來越少的關注度。

    2016年的奧斯卡,只有3400萬人觀看;2017年的奧斯卡,獲得3290萬人觀看;2018年的奧斯卡,僅2650萬人觀看…

    每年都被稱之為「災年」,且每年都能毫不意外地重新刷新歷史收視新低的記錄。

    與往年被冷落的狀況不大一樣,雖然本屆奧斯卡被認為是「小年」,但場外紛爭倒是一波三折,跟這些比起來,誰能拿下小金人倒像是無所謂了。

    先是主持人凱文·哈特幾年前的恐同言論被扒出,引發觀眾抗議,哈特退出,成為近30年來第一次沒有正式主持的奧斯卡。

    之後宣佈將最佳攝影、剪輯、化妝造型、真人短片四個獎改到廣告時段頒發,遭李安等100名導演演員及眾多觀眾抗議。

    原本計劃新增最佳流行電影類獎項,被抗議之後,迫於無奈,取消。

    首部入選最佳影片的超英電影的《黑豹》備受質疑,有趣的是,漫威此次有3部電影入圍, 算上最佳動畫長片《蜘蛛俠:平行宇宙》,漫威拿下4大獎項, 而DC顆粒無收。

    這讓原本奔著「最佳視覺效果」而去的《海王》驚了,溫子仁氣得說出:簡直是「tmd恥辱」…

    之後小公舉海王又「口嫌體正直」地走上了奧斯卡紅毯並且開了獎。

    縱觀這屆奧斯卡,依舊是種族、移民、黑人、LGBT、艾滋病、女權…一個都沒落下,可以說是完全切中當下美國社會輿論核心。

    而本屆頒獎禮一句話概括:根據頒獎季前哨的戰況預熱,沒爆冷,不狗血,毫無懸念。

    最佳影片《綠皮書》

    在最佳影片正式公佈之前,《羅馬》幾乎是呼聲最高的一部,領跑10項提名,同時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

    最終,當奧斯卡宣佈《羅馬》為最佳外語片時,也基本意味著,它與最佳影片無緣了。

    而在一個月前,我就膽大妄為地將《綠皮書》奉為最佳影片奪冠熱門,而它也確實成為了本次奧斯卡最大贏家。

    要說《綠皮書》最大的缺點,那就是過於工整,它和所有政治正確的電影一樣,包裹的主題其實有點嚴肅:種族歧視、文化差異、刻板偏見…

    所幸的是,它沒有被「主旋律」所禁錮,沒有成為一篇種族歧視的中規中矩說教文。

    而作為提名電影中豆瓣評分最高,又政治最趨於正確的一部,《綠皮書》贏得毫不意外。

    提名影片:

    最佳導演 方索·卡

    這是繼《地心引力》之後,卡隆再度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

    從2015開始,最佳導演幾乎被墨西哥三傑壟斷。

    除了2017年的第89屆奧斯卡被史上最年輕的的獲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斬獲之外,之後幾年,先後被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的《鳥人》和《荒野獵人》,以及吉爾莫·德爾·託羅的《水形物語》承包。

    就連這次奧斯卡開場都在官方吐槽:我們的贊助商不是墨西哥。

    《羅馬》是卡隆的一部自傳電影,完全基於卡隆兒時記憶,它的視聽語言、鏡頭排程、細節呈現、故事的表現力和把控力,都精準還原了那份童年回憶。

    毫無懸念,實至名歸。

    提名導演:

    最佳男主角 拉米·馬雷克

    有些意外,最佳男主中呼聲最高的克里斯蒂安·貝爾竟然敗給了拉米·馬雷克。

    不過若根據之前的金球獎和美國演員工會獎來看,馬雷克的贏面更大,憑藉著《波西米亞狂想曲》中皇后樂隊的「牙叔」一角,馬雷克把那個才華橫溢又狂放不羈的天才演活了。

    從身材,到動作;從節奏,到神態,再到內在精神的演繹,都是對牙叔的完美還原,他的表演和重現,全面拯救了敘事上的不足,也讓我們徹底原諒了劇情的平庸乏味。

    但私心裡我還是希望貝爾能夠拿最佳男主,因為去年的小金人給了飾演英國首相丘吉爾,「狗爹」加里·奧德曼,而這次貝爾飾演的也是一名政治人物,美國曆史上最有權威的副總統迪克·切尼,或許是考慮到每年要換換口味。

    但相信大部分看過《副總統》的觀眾,都會在心裡為貝爾留一座小金人。

    提名演員:

    最佳女主角 奧利維婭·科爾曼

    名副其實,憑藉一部《寵兒》,奧利維亞·科爾曼幾乎成為了頒獎季的「寵兒」。

    如今這個小金人,無疑成為了一次殿堂級的助力,奧利維亞·科爾曼成為威尼斯電影節、金球獎和金像獎三影后。

    這也是領跑10項提名的《寵兒》獲得的唯一獎項,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歐洲版宮鬥劇的《寵兒》,戲眼幾乎全部在蕾切爾·薇茲,艾瑪·斯通和奧利維亞·科爾曼三個優秀女演員身上。

    憑藉爐火純青和富有層次的演技,今年45歲的奧利維亞·科爾曼首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也算是不負眾望了。

    可惜7次提名奧斯卡的格倫·克洛斯今年又陪跑了。

    提名演員:

    最佳男配角 馬赫沙拉·阿里

    男配花落誰家這個問題,在頒獎之前幾乎全部指向馬赫沙拉·阿里。

    他不僅是演員,也是編劇,出演過《紙牌屋》、《隱藏人物》、《真探3》等眾多優秀美劇,這同時也是馬赫沙拉·阿里的第二次奧斯卡之旅。

    2017年,他曾經憑藉《月光男孩》的優秀表現榮獲第89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如今憑藉著《綠皮書》,再次拿下奧斯卡。

    而且說起來,他並非功能性的配角,在《綠皮書》中,他與男主的對角戲非常多,而由他飾演的天才鋼琴家謝利博士,也因為出色的表現,為影片加分不少。

    提名演員:

    馬赫沙拉·阿里 《綠皮書》

    亞當·德賴弗 《黑色黨徒》

    理查德·E·格蘭特 《你能原諒我嗎?》

    山姆·艾里奧特 《一個明星的誕生》

    山姆·洛克威爾 《副總統》

    最佳女配角 雷吉娜·金

    根據頒獎季前哨戰的預熱,幾乎毫無懸疑。

    這也是她首次提名奧斯卡,首提首中,可喜可賀。

    提名演員:

    雷吉娜·金 《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艾米·亞當斯 《副總統》

    瑪麗娜·德·塔維拉 《羅馬》

    艾瑪·斯通 《寵兒》

    蕾切爾·薇茲 《寵兒》

    其他獎項

    最佳外語片:羅馬| 最佳攝影:羅馬| 最佳剪輯: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混音: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音效剪輯:波西米亞狂想曲| 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 最佳藝術指導:黑豹| 最佳服裝設計:黑豹| 最佳原創配樂:黑豹|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副總統| 最佳動畫長片:蜘蛛俠:平行宇宙| 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 最佳視覺效果:登月第一人| 最佳原創劇本:綠皮書| 最佳改編劇本:黑色黨徒| 最佳原創歌曲:一個明星的誕生| 最佳紀錄短片:月事革命| 最佳真人短片:面板

  • 3 # 電影指導人生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黑人音樂家,為了到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南方進行巡演,僱傭了一個白人混混,一方面給他做司機,另一方面還要幫他解決路上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

    《綠皮書》的立意之所以有趣,是它將我們通常所見的主僕位置進行了一個顛倒,黑人如今做了主人,而白人負起了為黑人服務的責任。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兩種對立,一是膚色上的,二是財富和教養上的。黑人,雪利,更有錢,也更有教養;白人,託尼,混跡底層,不拘小節。

    我們先對比一下兩人在行為舉止上的差異。

    在託尼這裡,幾乎所有的道德禮法都是失效的。為了跟一位有權勢的人交朋友,在飯店做服務員的託尼自導自演了一齣戲:先將這人的帽子拿走,然後在這人大動肝火之後,主動將帽子奉上,聲稱是自己找回的。透過這齣戲,託尼順利贏得了他想要的信任。這位義大利裔美華人的道德劣跡可以說是不勝列舉:打架鬥毆、賭博、行賄、持槍、小偷小摸、說髒話、亂丟雜物、隨地小便,等等。除此之外,他還有著一些在道德上雖然說是無法指摘,但仍然無法上得了檯面的不良習慣:暴飲暴食、話癆、煙不離手。

    雪利與託尼截然不同。他始終留意自己在別人,尤其是在上層階級心目中的形象。他舉止得體,時刻保持衣物整潔;他只演奏高雅的音樂;他不亂吃東西;在演奏過程中為了上一趟廁所,他專門回了一趟賓館;他對自己的黑人身份十分敏感,拒絕去任何不受歡迎的地方。這種行為上的差異尤其體現在他對託尼的規訓上:託尼偷拿了一個店鋪的東西,他責令託尼去付錢;託尼在公路上丟了一個飲料瓶,他逼著託尼撿回來;此外,他還想幫託尼起一個更加“高貴”的名字。

    表面上看,這些只是階級、身份、涵養上的不同,但實際上,它們也體現了一種生命觀上的巨大差異。“做什麼事都要淋漓盡致,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這是託尼的生命觀,簡言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顯而易見,雪利不是這樣,他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考慮的是,我應該怎麼做才合適,我這樣做別人會怎麼看。一個是為自己而活,一個是為他人而活。一個在順應自己的天性,一個在追隨一個理想形象,一個理想的、高貴的白人形象。

    無需贅言,種族解放和平等問題是本片的一個重大議題。就影片向我們呈現的美國南方來看,六十年代的黑人仍然處處受到不平等待遇。一些小鎮在天黑之後禁止黑人逗留;很多餐廳拒絕黑人進入;公共場所的黑人會受到白人的暴力侵犯;衣服店,拒絕為黑人量體裁衣。在這種環境背景下,雪利之所以去南方巡演,主要也是為了拓寬黑人的權利領域。然而,他的音樂在南方只不過是白人們體現自己寬容大度的時髦玩意:一個餐廳雖然邀請雪利演奏,卻不讓他與白人們一同用餐。求平等,求解放,是雪利自己賦予自己的天命。然而他的努力方向似乎打一開始就錯了。他心目中的解放,就是能像白人一樣活著,在由白人定義的主人/奴隸的二元對立中,去佔據以前白人所佔的那個位置。他因此變得裡外不是人,如他自我剖析的那樣:“白人認為他不夠白,黑人認為他不夠黑。”他的尷尬處境,非常像我們以前所說的“假洋鬼子”。他不知道,他不僅沒有在求解放,反而自己給自己套上了一個重型枷鎖。

    這一枷鎖,如我們前面所說,是“像白人一樣活著”,同時也是“人人平等”這一理念。前述雪利和託尼的種種區別,換個角度來理解,就是託尼沒有任何理念包袱,而雪利則處處受到理念的束縛。在這裡,重要的不是人和人是不是應該平等,這個問題我們永遠也得不出答案;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要讓理念去戕害我們的自主性。如果我們處處遵循理念而活,那我們的自由將失去任何施展的空間。“人人平等”是理念,道德也是理念。一場戲裡,雪利因為與一個男性發生肉體關係遭到拘捕。託尼透過行賄讓雪利得到釋放。事後,雪利責怪託尼不該使用這樣的手段。“人應不應該行賄”,這是雪利糾結的問題,而託尼,時時刻刻考慮的只是怎麼有效解決當下的實際疑難。一個在意理念,一個在意效果。

    託尼並不是完全沒有原則。他守諾,雪利擔心託尼撂挑子不幹,主動提出為託尼升職加薪,託尼拒絕,因為之前的職務和薪酬已經說定了。怎麼解釋他在道德上面的這種不一致?實際上,這裡體現的不是理念對自主性的一次勝利,恰恰相反,它表明了自主性在託尼這裡絕對的優先地位。違背諾言,意味著欠債,而欠債,意味著債主對債務人擁有了某種權力。將自己權力出讓給別人,將自己的命運交由別人處理,這對託尼來說自然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事情。

    理念是如何讓我們失去自主性的?以行賄那場戲來說,雪利會認可的事情解決方式,不僅要自己的行為合乎“不可行賄”的理念,而且整個警察系統奉行“不可受賄”的理念,並且,法律還要接受,同性戀是正義的,同性戀和異性戀是平等的,如此一來,在法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前,他便沒有任何行動的理由,留給他的,只有聲張正義、憤怒、委屈一條路途。換句話來說,就是等。然而託尼,不會任由生命就這樣白白浪費。他對理念沒有責任。人人平等也罷,不平等也罷,都只是他遊戲人間的場所。

    這裡牽涉到人的侷限和人的自由之關係的問題。侷限和自由是一體兩面,認識到自己的無能之時,便是自由真正降臨之時。警察,掰不動,那麼就去迎合他。就迎合本身來說,絲毫不牽涉屈辱與否,它是一種行動,至於屈辱,是我們後來加在這一行動上的價值判斷,我們可以屈辱地迎合,也完全可以開開心地去迎合。而一旦認為自己應該是全能的,世界應該是完美的,那麼,自己反而被自己的這種信仰給牽絆住了。在自己全能和世界完美之前,無法行動。

    這一場南方之旅是一堂主要針對雪利的成長課程。在電影將近結束的幾場戲中,他的行事風格開始發生轉變。不是說他放棄了為黑人抗爭,而是說他開始依循自己的心性行事。餐館拒絕他用餐,他抗議不成,索性罷演。他沒有想,“因為我需要提升黑人地位所以我硬著頭皮也要表演”,他也沒有想,“被拒絕用餐令黑人尊嚴掃地所以我拒絕演”。此時,理性失效了。他拒絕演,僅僅起因於他不高興這個事實。之後,在一個黑人酒吧裡,他也放棄了只演奏高雅音樂的原則,而是同幾個黑人樂手一起奏起了歡快的平民樂。這個決定的原因同樣簡單,在當時的情形之下,他樂意、他高興這樣做。

    最後,是兩人開車回北方。託尼累了,雪利坐上了駕駛座。黑人、白人各自回到了原來的位置,白人為主,黑人為僕?或者說,黑人、白人以這種自由的互換實現了真正的平等?毋寧說,友誼代替了是否平等的辯證,平等與否已經失去了意義。一個累了,另一個便接替他開一會兒,就這麼簡單,這麼自然而然,理念、教養、道德統統被他們丟在了一邊,情勢、感受,起作用的唯有這兩個元素。這便是人的自由所在。

  • 4 # 南波灣紅豬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熱門可以說就是《綠皮書》和《羅馬》了,最終《綠皮書》更勝一籌拿下桂冠!兩部電影都不錯,為什麼《羅馬》會輸呢?

    如果僅從製作水平上去判斷,《羅馬》更勝一籌。拍低俗喜劇出身的法雷裡在場面排程和鏡頭選擇上沒發跟阿方索比,一組鏡頭都能順溜的連下來,美學和其他地方也沒有突出的地方,所以這部電影沒有拿到最佳導演提名。

    《綠皮書》勝過《羅馬》的地方,一是劇本,二是演員發揮。《綠皮書》的劇本衝突性比較強,《羅馬》更像是在展示生活中的零散片段,主線相對弱一些。

    Viggo和阿里奉獻了近幾年熒幕上最精彩的演出,細節豐富飽滿。阿里塑造了一個非傳統典型的黑人鋼琴家,他對整個角色的設計是深到骨子裡去的,從走路、說話儀態、甚至是手的小動作都完全改變。而Viggo則在導演對鏡頭缺乏設計的情況下帶動影片整體節奏,普通的正反打也讓人看的津津有味,有好幾段情緒的轉換做的恰到好處。

    好的電影就是藝術品,必須能給觀眾帶來思考,從而產生共鳴,縱觀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可以看出評選機制,《綠皮書》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有助於去觀看影片。

  • 5 # 咖電影

    什麼是綠皮書?也就是,什麼是 Green Book?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講的就是這段真實的歷史時期。

    去年11月,我在華盛頓的非裔美華人博物館,看到關於 Green Book 的展覽。當時,我盯著展板看,旁邊站著一個非裔家庭,有六七個人吧,主婦念展板上的介紹,告訴孩子們,什麼是 Green Book,然後,那主婦的爸爸,一個乾癟的老頭說,他知道 Green Book,他能認出來,當年他就有過這樣一本 Green Book。

    “Let me tell you, kids”,他說。

    當時,我聽得半懂不懂的,但卻異常感慨。後來,知道有同名電影在上映,就非常想去看。

    綠書是什麼?就是黑人旅行手冊。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如果你是非裔,想在美國旅行,這本書幾乎是必備,它告訴你哪些餐廳和旅店是接待黑人的。如果你不小心走錯了,真有可能被打死。

    別看現在加州這麼包容,但在五六十年代,很多餐廳都掛著侮辱性的牌子:黑人請進,如果你不怕我的槍。

    作為電影的《Green Book》,今天下午才看了,非常感動。晚上,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

    我被這部電影深深打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去年十一月,在華盛頓特區的那家博物館,聽那個老人說起過 Green Book,當時這個非裔家庭,就站在我背後。他們講完,就去看下一個展區了。

    旁邊展區是一輛車,可以坐進去開,但前擋風玻璃是螢幕,你一邊開車,這螢幕就顯現美國的公路,兩邊的農場和牧場,以及當你駛入一家餐廳時,服務員毫不客氣地辱罵你的膚色,端起槍,讓你趕緊走開。

    今天,看完電影后,我翻一翻影評,卻感到陣陣寒意。

    很多華人笑話這電影,原因是:政治正確。

    必須要說的是,在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間,我選前者。

    比如這電影裡,平等對待各色人種,這是政治正確,我就贊同這政治正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將侮辱性稱呼加諸有色人種,這哪怕在美國華人圈,也是極常見的,這就是政治不正確,我就鄙視。

    比如,平等對待不同性取向的人士,這是政治正確,我就贊同這政治正確。哪怕在美國,在加州,同性戀合法化後,很多華人痛心疾首,但在我看來,這就是政治不正確,我就鄙視。

    一時間,流行反政治正確,很多人就像應聲蟲一樣,反政治正確。

    比如,支援平權、同情弱勢群體,這是政治正確,有些人偏就反著來,偏就反對平權、侮辱跨性別人士、嘲笑弱勢群體。這些人在中國網際網路上,是佔絕大多數的。

    博愛和仁慈,被華人嘲笑為白左。自私和偏狹,被認為是高明和智慧。這些人好像忘了,作為一個人,總得有點基本的人性吧。

    反政治正確,很多人太用力了,弄得不再像個人。

  • 6 # 橘色斑貓

    一般聚焦種族歧視和LGBT問題都會備受關注。什麼是LGBT?女同性戀(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跨性別者(Transgender).

    影片主要聚焦在種族歧視上,主角是一位黑人Don Shirley,擁有三重博士頭銜,和司機從北到南進行一場全國巡演,拿到了這次演出的錦囊—綠皮書。

    而當時正是種族歧視很嚴重的時候,司機發現老闆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出門被打,進警局等等。用一個白人的視角來看一個黑人收到的不公正待遇。與其他種族歧視的影片不太相同的地方是,《綠皮書》相對很溫情。沒有特別劇烈的人物衝突。

    其他影片我比較看好的是《羅馬》,也拿下了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外語片。這部全程黑白的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女人的覺醒和勇敢。

    其他奪得大獎的不一一敘述,總體我認為《綠皮書》跟《羅馬》不相上下。《綠皮書》難得的就是融合的很多社會問題,又用溫情的視角在慢慢講故事

  • 7 # 大咖說影視娛樂

    還沒去看 聽說影評都非常好 其實個人感覺 如果涉及到關於種族等話題的電影 一般都不會差的 記得大學時期看的那部《撞車》《為奴12年》等奧斯卡影片,劇中不僅有個人的感情更有來自社會的無奈與歷史的遺留,是有社會意義的影片,來回看無數遍仍然不會覺得煩膩,希望我們國家也能出一些真正有利於社會的良心中國產劇,比如《戰狼》等喚醒社會的認知與社會正能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成長的哪個階段適合做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