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打戰就是打經濟,北周自己內亂,人心不穩,李重進他們糧草也不會完全移交,來了圍毆,宋朝不會像冉閔一樣搞得連年征戰沒糧食了麼?
8
回覆列表
  • 1 # 宿不知

    首先我想說下,題目問錯了,北周那是南北朝的朝代,後來被隋代了。趙匡胤代的是後周(看來周這個國號真是取不得)。

    你問這些政權為啥不搏一搏?因為機會很小,他們不敢賭。

    人心不穩是個偽命題,五代到了後周,軍力已經初具“強幹弱枝”之狀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老趙是禁軍統領而不是節度使(別和我槓他也是節度使)。而老趙的優勢便是在此:禁軍中親信極多,石守信等義社兄弟自不必說,慕容延釗也和他頗有私交。而禁軍穩定,那麼節度使若想叛亂,便要仔細思索了。

    這就導致了這次政變除了韓通,並沒有其他阻力。而趙匡胤在兵變之初便已向兵士規定,不得燒殺搶掠,這杜絕了都城內部發生混亂,這也給節度使們叛亂增加了難度。

    最先反宋的是李筠,李筠起先不敢起兵,與北漢結盟後才反宋,結果被宋軍在太行山扼斷退路,兵敗投火身死。

    李重進就搞笑了,李筠起兵以後,李重進派人前去聯絡,結果親信直接改道去了開封,把這事和老趙說了,老趙讓他回去緩住李重進,然後李重進竟然還真被緩住了。後來老趙賜丹書鐵券,李重進這貨還準備著裝入朝。以後更是猶猶豫豫,等到李筠被平定三個月後才起兵,結局自不用說。

    而北漢前幾年剛被柴榮打的氣都緩不過來,無力出兵。北漢的親爸爸大遼,正處於遼穆宗執政時期,軍政腐敗,國力不復當年。

    南唐國力弱小,再加上坐擁長江天險,自保足以,所以開始便放低姿態,朝貢宋國。

    總結下來:有沒有機會?有是肯定有的,但很小,而且越到後邊機會越小,北漢和南唐最佳的機會就是在李筠起兵之初,便發兵相助李筠和李重進,南北兩方不斷騷擾,使宋軍疲於奔命,在李筠被平定後,這個機會已經約等於沒有了。

  • 2 # 江湖小曉生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取代柴宗訓,建立了宋朝,取代了後周王朝。那麼後周有沒有表示反對呢?當然是有的,而且是手握兵權的大將李重進和李筠。

    李重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表哥,也是手握重兵的歸德節度使。李筠是後周開國功臣,昭義節度使,手握重兵在北方抵禦契丹南下。

    所以說陳橋兵變並不是一場和平政權演變的案例,李重進和李筠在趙匡胤登基以後,相繼起兵,只不過都被鎮壓了。

    那麼趁著趙匡胤在後周發動內亂的時候,南邊的南唐和北邊的北漢有機會入侵後周嗎?北漢的確有過這個打算,後來放棄了。而南唐當時是李煜的老爸李璟做江山,這個糊塗皇帝把自己管好就不錯了,還會想到北伐?

    01李重進本打算與李筠共同起兵,奈何所託非人。

    得知趙匡胤造反成功以後,李重進並沒有貿然起兵。他似乎在掂量著新王朝的統治者會對他有怎樣的態度。

    畢竟李重進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後周世宗柴榮的表哥。那這個人按道理肯定是要效忠於後周的,而且他還手握重兵,盤踞在淮南地區。如果趙匡胤依舊重用李重進的話,那麼李重進暫時或許不會叛變,畢竟他的實力相對於趙匡胤還是比較弱小的。可是如果趙匡胤立刻要罷免李重進,那麼李重進必然是要反叛的。趙匡胤登基以後,果然讓韓令坤取代李重進鎮守淮南,將李重進調遣到青州地區。一旦移兵換防,那李重進在當地的基礎可就徹底完了,為此李重進果斷拒絕了這件事。

    既然已經撕破臉皮了,李重進自然是要給自己鋪好後路,他派遣自己的幕僚翟守珣秘密前去昭義節度使李筠那邊,希望李筠能夠跟他南北呼應,一起討伐趙匡胤。

    萬萬沒想到,事情就壞在了這個翟守珣身上,他居然是個吃裡扒外的傢伙。翟守珣出發以後,立刻把這個訊息告訴了趙匡胤,趙匡胤將計就計,讓翟守珣拖住李重進,保證李重進和李筠不會同時起兵。

    李重進謀舉兵,遣親吏翟守珣往潞,陰結李筠。守珣素識太祖,往還京師,潛詣樞密承旨李處耘求見,太祖問曰:"我欲賜重進鐵券,彼信我乎?"守珣曰:"重進終無歸順之志。"宋太祖厚賜守珣,許以爵位,且令說重進緩其謀,無令二兇並作,以分兵勢。守珣歸,勸重進養威持重,未可輕發,重進甚信之。---《宋史》

    翟守珣回到李重進那邊,表示李筠這個人不靠譜,暫時先不要發兵,李重進果然輕信了翟守珣的話。結果等到他發兵的時候,人家李筠已經被趙匡胤消滅了三個月了。

    02李筠聯絡上北漢劉鈞,可惜李筠和後周有世仇。

    昭義節度使李筠也是個英雄人物,他曾幫助郭威建立後周,是後周的開國功臣。後來被任命為昭義節度使,管轄澤州、潞州、邢州、洺州以及磁州等五個地區,他的治所設立在潞州。是後周響噹噹的封疆大吏。

    他跟郭威、柴榮都沒有親屬關係,所以在趙匡胤稱帝以後,不少人認為李筠或許會投靠趙匡胤。其實李筠表面上歸附趙匡胤,暗地裡卻一直打算起兵為後周報仇雪恨。

    劉鈞遂率兵與契丹數千眾來援,至太平驛,筠以臣禮迎謁,見鈞兵衛寡弱,甚悔之,而業已然矣。鈞封筠西平王,賜馬三百匹,召與之語,筠自言受周祖大恩,敢愛死不寤。鈞與周祖有世仇,鈞默然,遂疑之。命其宣徽使盧贊監筠軍,筠心不能平,頗與贊不協,鈞覆命平章事衛融和解之。---《宋史》

    北漢皇帝劉鈞這邊一聽說李筠的態度,立刻就來了興致,打算和李筠一起討伐趙匡胤,兩人聯絡上以後,李筠便起兵反叛了趙匡胤。

    北漢這邊其實也慫,要不慫的話,後周在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南下了。所以北漢這邊又打算取得契丹的支援。

    如果真的三路大軍南下,那趙匡胤還真的要吃不了兜著走了。可是契丹這邊人馬根本就聚集不起來,而劉鈞起兵卻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畢竟他們國家實力太弱小了。李筠與劉鈞會師以後,李筠當時就後悔了,因為劉鈞的這點人馬還趕不上自己的,況且劉鈞和後周可是有世仇的,而李筠對付趙匡胤就是為了恢復後周王朝。所以兩家有隔閡的情況下,劉鈞索性就不出兵相助了。這麼一來孤立無援的李筠只能單獨應付趙匡胤,哪曾想當李筠和劉鈞發生隔閡的時候,趙匡胤已經先下手為強,出兵進攻李筠。

    勢單力薄的李筠自然不是趙匡胤的對手,所以在趙匡胤親征之下,澤州城被攻破,李筠無奈只能自焚而亡。

    03南唐李璟已經到了暮年,喪失了北伐的鬥志。

    李筠是4月份舉兵造反,6月份兵敗自焚。同年的9月份,李重進才舉兵討伐趙匡胤,中間相差了足足3個月的時間,這是他的幕僚翟守珣為趙匡胤爭取下來的時間。

    李重進起兵就有些無厘頭了,這個時候趙匡胤已經平定了北方的李筠,再來收拾李重進,簡直就是探囊取物一般。

    世宗使人謂景曰:“吾與江南,大義已定,然慮後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為子孫計。”景因營緝諸城,謀遷其都於洪州,群臣皆不欲遷,惟樞密使唐鎬贊之,乃升洪州為南昌,建南都。建隆二年,留太子從嘉監國,景遷於南都。而洪州迫隘,宮府營廨,皆不能容,群臣日夕思歸,景悔怒不已。唐鎬慚懼,發疾卒。---《新五代史》

    當時李重進的兵馬囤聚在揚州地區,他完全可以向南方南唐、吳越借兵,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孤身與趙匡胤決戰。

    結果僅僅2個月的時間,李重進的人馬就被趙匡胤給擊敗了。那麼這個時候的南唐在做些什麼呢?

    這一年是公元960年,南唐李璟雖然才45歲,但是已經是他的暮年。由於比較喜歡灑脫的生活,李璟早早就把自己的身體給透支了,第二年也就是46歲的時候,李璟就去世了。

    所以就算李重進派人前來南唐求援,體弱多病的李璟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答應李重進出兵北伐。畢竟李璟只想著安安穩穩地做自己的小國王,沒有吞併天下的雄心,更不敢惹強大的趙匡胤。

    總結:如果李筠和李重進會合,說不定有機會。

    歷史是沒有倒車的,李筠和李重進都是忠於後周的封疆大吏,他們手裡有地盤,有人馬。只要南北同時起兵,那趙匡胤根本就應付不過來。

    他們倆同時起兵,那麼後漢也不會閒著,自然是要分一杯羹的。契丹看慣了中原王朝的內訌局面,每一次內訌他們就能獲利一次,所以在關鍵時刻也會帶兵南下。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趙匡胤真的是要吃不了兜著走了。可惜李筠和李重進起兵,之間相差了5個月的時間,這5個月,徹底改變了歷史。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

    《宋史》

  • 3 # 一朵跳躍的浪花

    陳橋兵變時,我認為南唐北漢,李重進他們一點機會都沒有,理由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陳橋兵變不是內亂,是權力的自然交接,南唐北漢李重進沒有理由打擊。

    陳橋兵變是名義上是士兵們要求趙匡胤代周,實際上是趙匡胤導演的一場精彩的戲劇。當時後周新主年幼,對有功之臣很是忌憚,引起了趙匡胤等人的恐懼。恐懼歸恐懼,世宗柴榮對趙匡胤還是很器重的。趙匡胤也不想明目張膽的造反,可是五代十國時期很少有將信用的,特別是皇朝層面。而當時趙匡胤具備了代周的所有條件,要兵有兵,重要的是代周以後對小皇帝也很好,沒有大規模的進行屠殺,還是很得民心的,這一點不得不佩服趙匡胤。所以陳橋兵變不是內亂,是時勢造就了英雄。權力自然交接,南唐北漢,包括李重進就沒有理由討伐!

    ——圖片摘自傅樂成《中國通史》

    第二個方面,周的實力是很強的。

    在郭威和柴榮的治理下,周的國力有所恢復,老百姓的生活還是相較於其他的幾個國家好一些,人口在北方諸國中也是較多的。當時李重進的實力也不足以與趙匡胤抗衡,選擇沉默也是很好的策略。而南唐當時歌舞昇平,哪有時間管北方的事情;北漢的實力確實有限(如下圖),無法對趙匡胤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第三個方面,趙匡胤的影響力足以更換一個朝代。

    趙匡胤隨著世宗南征北戰,在各個國家中積累了很高的聲望,這在五代十國期間十分重要,沒有聲望就沒人服你。趙匡胤正是憑著自己的聲望和戰功贏得了各個國家的尊重,而且當時五代十國誰也不想與別人主動發生衝突,因為當時弱肉強食,與實力強大的宋掰手腕是兩敗俱傷的事情,沒有人原意當出頭鳥。

    所以當陳橋兵變時,南唐北漢李重進等都是觀望的態度,沒有人出頭自然就很正常了。

  • 4 # 讀未見書

    趙匡胤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是中國歷史上沒有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這個奇蹟的創造者,就是北宋皇帝趙匡胤。

    公元960年,後周國內瘋傳遼國聯合北漢進攻後周的訊息,朝庭一片慌亂,年幼的皇帝和軟弱的太后束手無措,只好向大將趙匡胤問計。趙匡胤乘機索取最高軍事指揮權,帶兵出征。軍隊行至河南封丘陳橋鎮,他便按早已預謀,發動兵變,自立為帝,取代後周。這就是後來黃袍加身的典故。

    南唐的風花雪月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氏在江南建立的正統國家,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後期在後周強大的攻勢下示弱稱臣,到李煜登基後,更是不善治理,醉心詩詞音律,朝庭內部黨爭嚴重,國力衰微。自顧不暇,哪裡還有能力進軍中原,與趙匡胤競爭並取代後周?

    貧弱的北漢

    再說北漢,也是五代十國之一,不過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政權,也是最後一個十國政權,951年劉崇建立,都城晉陽(太原)。聯合遼朝多次攻打後周,曾被後周大將趙匡胤的軍隊打的得潰不成軍。979年被宋滅。

    北漢存國的28年,因土地貧瘠,民困國弱,戰事頻繁,兵役繁重。根本無力自保,更談不上取代趙匡胤。

    缺乏智謀的李重進

    還有李重進,他也是後周將領,地位很高,也頗有戰功。趙匡胤稱帝后,有意削弱他的兵權和勢力,調他到青州任職,他不但拒絕,還密謀起兵抗命。但他用人不淑,不但被告密,反而又中了趙匡胤的反間計,最後兵敗自殺。

    趙匡胤既手握重兵,又足智多謀,有政治見識。他能做到“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在“都城人心不動搖,四方自然寧謐”的狀態下,改朝換代,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更不要說大廈將傾的南唐北漢,和缺乏智慧的李重進了。

  • 5 # 跨界探索者

    郭威本有三個兒子,但被隱帝劉承祐全殺了,因此起兵建立後周。此時,有幾個青年將領成為了未來皇儲繼承人的人選。外甥李重進、養子柴榮,駙馬張永德。此三人一直在郭威左右從軍,披堅執銳,戰功卓著!後來傳位柴榮,終成一代英主。

    張永德因父親張穎與郭威友好,故為威婿。也是有非常能力的人,隱帝殺郭威家人時,他身陷潞州,但鎮定自若地說服昭義軍節度使常思,結果全身而返,被封為殿前都指揮使時年僅24歲;在決定後周命運的高平之戰中率趙匡胤衝鋒,是獲勝的首功之臣,年僅26歲;在世宗時的歷次戰役裡均有突出表現,屢立戰功,顯德三年(956年)冬天,28歲的張永德被提拔為掌握實際軍權的殿前都點檢。他與趙匡胤是世宗最為倚重的將領,兩人十分交好,後來被柴榮在瓦橋關誤會,免職,調離中樞。此人因為沒有政治抱負,所以宋代幾位皇帝都崇信有加,善終,

    李重進郭威四姐之子,累拜殿前都指揮使,掌管殿前親軍,郭威病危傳位養子柴榮,臨終前特命李重進向柴榮行君臣之禮,以免其覬覦皇位,足見其能力卓群,也是有實力爭皇位之人。李重進他身材高大,黑黑的臉,他還有個綽號叫黑大,為人直率耿直,戰功赫赫;曾經被張永德再三誣陷謀反,但最後主動隻身入軍營與後者飲酒和好,世宗雖不納讒言,但心中難免有些疑慮,終被外放,不再掌握軍權。待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暗中聯絡澤潞節度使李筠起兵復周,但所託幕僚翟守珣暗中洩密給趙匡胤,延誤了起兵時間,終於落敗舉家自焚。

    趙匡胤篡位蓄謀已久,此人表面友善,暗中培養勢力,透過義社兄弟籠絡了不少重臣大將,因能力強勁又戰功顯赫,所以頗受世宗重視,屢次擢拔。世宗在瓦橋關發現的刻有“點檢作天子”的木板一定是他的陰謀。耿直而簡單的李重進,李筠等人怎麼會是德川家康式的趙匡胤的對手?何況,五代時期門庭顯赫、著名將領外戚符彥卿(三個女兒分別為周世宗、宋太宗的皇后,即周世宗宣懿皇后、宣慈皇后及宋太宗懿德皇后)也被趙匡胤收服,哪裡有李重進等人的機會呢?

  • 6 # 智曰

    當然有機會,只不過這些政權和勢力並沒有抓住機會 而已。

    先說李重進,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當年後周太祖郭威死的時候,最有希望繼承皇位就是養子柴榮,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然後郭威選擇了養子柴榮繼承皇位,既然 柴榮已死,趙匡胤篡位,以李重進的身份,他當然是有權利起兵的,起兵的名號也是名正言順,只可惜趙匡胤老謀深算,早就將全國大部分的兵力掌控在手上 ,憑李重進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成事。

    再說北漢,北漢自後周建立之時就已存在,一直到宋太宗年間才被滅掉,堪稱一隻頑強的小強,可是,早在柴榮在位時的高平之戰中北漢的部隊就被打殘了, 只能依靠契丹,這樣的實力無法對趙匡胤造成威脅,最多隻能騷擾一下。

    至於南唐 ,除了先主李昪算是一代梟雄,後面的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對於開疆拓土根本不在行,李璟在位的時候已經被柴榮的三伐淮南打怕了,當年後晉被契丹所滅,有人勸李璟出兵中原,李璟都不願出兵,那樣的大好機會都放棄了,今天這樣的機會再度放棄也就不值一提了。

    如果當時這三方力量聯合起來,趙匡胤的大宋絕對會面臨非常嚴重的危機,何況還有契丹這一頭惡狼在一旁虎視眈眈,只不過可惜這三方勢力都沒有梟雄之姿,面對趙匡胤根本無法造成威脅。

  • 7 # 這些歷史要讀

    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只能說是機會非常的渺茫!

    其實,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政變。它基本上做到了兵不血刃就完成了王朝更迭。因此,陳橋兵變壓根沒給其他勢力留下多少可圖之機。

    事實上,趙匡胤代周立宋是整個後周朝廷妥協的結果。公元960年,後周北境突然傳回契丹即將聯合北漢南下入侵的訊息。當時的後周宰相範質未辨真偽,便急命趙匡胤率軍北上禦敵。不料,大軍走至陳橋驛時,趙匡胤便在自己的大帳中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隨後便率軍掉頭殺回京師開封,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

    後來,當趙匡胤的大軍兵臨開封城下時,守將石守信、王審琦也沒作半點抵抗,便開出迎。而且,在對後周柴氏孤兒寡母的逼宮過程中,也不見有幾個人站出來聲討趙匡胤這個不忠不義的“逆賊”。當時的後周朝堂可是相當的和諧,文武百官幾乎都站到了趙匡胤那邊,一致上奏勸符太后母子順應天意。偌大的後周,在其最後時刻就只有禁軍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一人站出來抵抗。

    由此可見,趙匡胤整個陳橋兵變可是經過周密的謀劃和精心的準備的,這使得北宋立國得以避免過去五代政權更迭時期所發生的“伏屍百萬 流血千里”的殺戮,進而極大的保留了後周世宗柴榮打下的國力基礎。

    當然,倘若李重進能夠與李筠聯手反宋,南北呼應,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可乘之機。

    雖然,陳喬兵變在很大程度上將改朝換代的不穩定因素降到了最低。但當時也有個別不服趙宋王朝的原後周的地方節度使,一個是北方的昭義節度使李筠,另一個是南方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當時,北方的昭義節度使李筠與北漢勾結,而南方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則與南唐勾結。按理說,如果這兩股勢力同時反宋,這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對剛立國的北宋來說,也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只可惜,李重進所用非人,他派去遊說李筠的使者翟守珣倒向趙匡胤,成了臥底。回到揚州後的翟守珣,拼命詆譭李筠,說他不足與謀事。結果,李重進果然上當,沒能與李筠勾連在一起,南北夾擊北宋。

    最終的結果是,李筠於960年四月反宋,僅兩個多月便兵敗而亡。而李重進則在李筠覆滅後幾個月才起兵,也是三兩下便被宋太祖趙匡胤給收拾掉。

  • 8 # 楊醫生講健康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取代柴宗訓,建立了宋朝,取代了後周王朝。那麼後周有沒有表示反對呢?當然是有的,而且是手握兵權的大將李重進和李筠。

    李重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表哥,也是手握重兵的歸德節度使。李筠是後周開國功臣,昭義節度使,手握重兵在北方抵禦契丹南下。

    所以說陳橋兵變並不是一場和平政權演變的案例,李重進和李筠在趙匡胤登基以後,相繼起兵,只不過都被鎮壓了。

    那麼趁著趙匡胤在後周發動內亂的時候,南邊的南唐和北邊的北漢有機會入侵後周嗎?北漢的確有過這個打算,後來放棄了。而南唐當時是李煜的老爸李璟做江山,這個糊塗皇帝把自己管好就不錯了,還會想到北伐?

    01李重進本打算與李筠共同起兵,奈何所託非人。

    得知趙匡胤造反成功以後,李重進並沒有貿然起兵。他似乎在掂量著新王朝的統治者會對他有怎樣的態度。

    畢竟李重進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後周世宗柴榮的表哥。那這個人按道理肯定是要效忠於後周的,而且他還手握重兵,盤踞在淮南地區。如果趙匡胤依舊重用李重進的話,那麼李重進暫時或許不會叛變,畢竟他的實力相對於趙匡胤還是比較弱小的。可是如果趙匡胤立刻要罷免李重進,那麼李重進必然是要反叛的。趙匡胤登基以後,果然讓韓令坤取代李重進鎮守淮南,將李重進調遣到青州地區。一旦移兵換防,那李重進在當地的基礎可就徹底完了,為此李重進果斷拒絕了這件事。既然已經撕破臉皮了,李重進自然是要給自己鋪好後路,他派遣自己的幕僚翟守珣秘密前去昭義節度使李筠那邊,希望李筠能夠跟他南北呼應,一起討伐趙匡胤。

    萬萬沒想到,事情就壞在了這個翟守珣身上,他居然是個吃裡扒外的傢伙。翟守珣出發以後,立刻把這個訊息告訴了趙匡胤,趙匡胤將計就計,讓翟守珣拖住李重進,保證李重進和李筠不會同時起兵。

    李重進謀舉兵,遣親吏翟守珣往潞,陰結李筠。守珣素識太祖,往還京師,潛詣樞密承旨李處耘求見,太祖問曰:"我欲賜重進鐵券,彼信我乎?"守珣曰:"重進終無歸順之志。"宋太祖厚賜守珣,許以爵位,且令說重進緩其謀,無令二兇並作,以分兵勢。守珣歸,勸重進養威持重,未可輕發,重進甚信之。---《宋史》

    翟守珣回到李重進那邊,表示李筠這個人不靠譜,暫時先不要發兵,李重進果然輕信了翟守珣的話。結果等到他發兵的時候,人家李筠已經被趙匡胤消滅了三個月了。

    02李筠聯絡上北漢劉鈞,可惜李筠和後周有世仇。

    昭義節度使李筠也是個英雄人物,他曾幫助郭威建立後周,是後周的開國功臣。後來被任命為昭義節度使,管轄澤州、潞州、邢州、洺州以及磁州等五個地區,他的治所設立在潞州。是後周響噹噹的封疆大吏。

    他跟郭威、柴榮都沒有親屬關係,所以在趙匡胤稱帝以後,不少人認為李筠或許會投靠趙匡胤。其實李筠表面上歸附趙匡胤,暗地裡卻一直打算起兵為後周報仇雪恨。

    劉鈞遂率兵與契丹數千眾來援,至太平驛,筠以臣禮迎謁,見鈞兵衛寡弱,甚悔之,而業已然矣。鈞封筠西平王,賜馬三百匹,召與之語,筠自言受周祖大恩,敢愛死不寤。鈞與周祖有世仇,鈞默然,遂疑之。命其宣徽使盧贊監筠軍,筠心不能平,頗與贊不協,鈞覆命平章事衛融和解之。---《宋史》

    北漢皇帝劉鈞這邊一聽說李筠的態度,立刻就來了興致,打算和李筠一起討伐趙匡胤,兩人聯絡上以後,李筠便起兵反叛了趙匡胤。

    北漢這邊其實也慫,要不慫的話,後周在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南下了。所以北漢這邊又打算取得契丹的支援。

    如果真的三路大軍南下,那趙匡胤還真的要吃不了兜著走了。可是契丹這邊人馬根本就聚集不起來,而劉鈞起兵卻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畢竟他們國家實力太弱小了。李筠與劉鈞會師以後,李筠當時就後悔了,因為劉鈞的這點人馬還趕不上自己的,況且劉鈞和後周可是有世仇的,而李筠對付趙匡胤就是為了恢復後周王朝。所以兩家有隔閡的情況下,劉鈞索性就不出兵相助了。這麼一來孤立無援的李筠只能單獨應付趙匡胤,哪曾想當李筠和劉鈞發生隔閡的時候,趙匡胤已經先下手為強,出兵進攻李筠。勢單力薄的李筠自然不是趙匡胤的對手,所以在趙匡胤親征之下,澤州城被攻破,李筠無奈只能自焚而亡。

    03南唐李璟已經到了暮年,喪失了北伐的鬥志。

    李筠是4月份舉兵造反,6月份兵敗自焚。同年的9月份,李重進才舉兵討伐趙匡胤,中間相差了足足3個月的時間,這是他的幕僚翟守珣為趙匡胤爭取下來的時間。

    李重進起兵就有些無厘頭了,這個時候趙匡胤已經平定了北方的李筠,再來收拾李重進,簡直就是探囊取物一般。

    世宗使人謂景曰:“吾與江南,大義已定,然慮後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為子孫計。”景因營緝諸城,謀遷其都於洪州,群臣皆不欲遷,惟樞密使唐鎬贊之,乃升洪州為南昌,建南都。建隆二年,留太子從嘉監國,景遷於南都。而洪州迫隘,宮府營廨,皆不能容,群臣日夕思歸,景悔怒不已。唐鎬慚懼,發疾卒。---《新五代史》

    當時李重進的兵馬囤聚在揚州地區,他完全可以向南方南唐、吳越借兵,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孤身與趙匡胤決戰。

    結果僅僅2個月的時間,李重進的人馬就被趙匡胤給擊敗了。那麼這個時候的南唐在做些什麼呢?

    這一年是公元960年,南唐李璟雖然才45歲,但是已經是他的暮年。由於比較喜歡灑脫的生活,李璟早早就把自己的身體給透支了,第二年也就是46歲的時候,李璟就去世了。

    所以就算李重進派人前來南唐求援,體弱多病的李璟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答應李重進出兵北伐。畢竟李璟只想著安安穩穩地做自己的小國王,沒有吞併天下的雄心,更不敢惹強大的趙匡胤。

    總結:如果李筠和李重進會合,說不定有機會。

    歷史是沒有倒車的,李筠和李重進都是忠於後周的封疆大吏,他們手裡有地盤,有人馬。只要南北同時起兵,那趙匡胤根本就應付不過來。

    他們倆同時起兵,那麼後漢也不會閒著,自然是要分一杯羹的。契丹看慣了中原王朝的內訌局面,每一次內訌他們就能獲利一次,所以在關鍵時刻也會帶兵南下。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趙匡胤真的是要吃不了兜著走了。可惜李筠和李重進起兵,之間相差了5個月的時間,這5個月,徹底改變了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蓋頭下面一個九念什麼?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