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學問
-
2 # 鑑鏡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東林黨人在被打壓的這段時期,東林黨人表現出一身正氣,清廉正直,錚錚鐵骨,可以說代表著當時明朝知識分子的“脊樑”,是人們同情、愛戴、擁護的物件。
自從崇禎皇帝繼位打擊魏忠賢及其黨羽以後,東林黨人趁機站上了明朝的核心政治舞臺,可是他們並沒有為這個國家帶任何來改變,在國家連年戰爭、國庫空虛之際,他們卻反對徵收商業稅(官商√結,和商人們串通一氣),支援加重農業稅,從而直接導致了明末轟轟烈烈的農民歧義。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擋爭發展得愈演愈烈,所謂“擋同伐異”,絲毫不顧國家利益,最終徹底淪為了一個為個人謀取利益的政治團體。而且在明朝國破家亡的時候,他們(當然還包括有著“小東林”之稱的復社成員)還在和“秦淮八豔”打得火熱,其中大部分人都已經丟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節操:闖王來時,迎闖王,滿清來時,投降滿清,如此“東林黨”,著實讓人失望不已(當然也有一部分守節殉國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後來李自成兵圍北京的時候了,國庫虧空,崇禎向朝臣們借錢,個個都沒有了。平時激昂高亢的愛國詞。是他們沒錢?不是。李自成一進京,從他們身上就收刮到七千萬。他們是寧可國破,也不肯出錢。
教導大家禮儀的禮部老大錢謙益,59歲娶了23歲江南名妓柳如是,非議四起,婚船上被人扔了很多磚塊,這個人號稱明末文壇領袖,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為江左三大家,當清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拉住。最後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多鐸迎降。時人有詩“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這個人後來居然在清朝也貌似當了禮部侍郎。
或許,這才是他們的本來面目吧,之前的所謂一身正氣,清廉正直,錚錚鐵骨,不過是偽裝出來的而已。看看今天的學界,看看今天的一些學者,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
3 # 澤儒天下
首先談一下對東林讜最初的認識,小時候在家看過一本老版的《時文選粹》,裡面有一篇文章記憶猶新,說的是以楊漣,左光斗為代表的東林六君子,因為在朝中與魏忠賢的閹讜進行抗爭,遭到閹讜迫害,六位正直的大臣被折磨致死的事蹟。
時隔多年,依舊記得那些文字描繪的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場景,六君子被拷打致死,不允許下葬,屍首就扔在牢房,以致收容之時僅有殘骨數根,血衣碎布數片......。最令人髮指的還是閹讜爪牙們將六人的喉骨剔出,送給魏忠賢,最後被太監們化為灰燼,灑在酒裡爭吞而盡。
東林讜,留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鐵骨錚錚,慷慨壯烈
然而,後來再去透過各種文獻史書去了解這個團體後,卻逐漸發現自己昔日的觀點太過於片面。東林讜並非只有他們刻意展示給世人的一面,真正的東林讜,熱衷的並非是興國安邦,朝正大局,而是一個封建王朝的拳利遊戲中一顆特殊的棋子,附著在皇拳上,既是一味良藥,也是一顆毒瘡。
明朝最靠不住的清流—東林讜,我們首先要明白這不是一個正讜,這是一個朋讜。正讜是有自己的正治主張和正治理想的,但是朋讜不一樣,朋讜是利益集團,為了某些共同的利益聯合在一起,排斥異己,爭奪拳力,朋讜成員之間的關係,用勾結最為恰當。
東林讜誕生之初還是很有正面意義的,萬曆三十二年,東林書院在名士顧憲成等人的修復下,成了當時江南士大夫階層的聚集地,大家聚在一起針砭時弊,倡導廉正清明。總的來說,這些人代表著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承載的是千百年儒家正統思想潮流。但是,一個組.織,先不看他的性質,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成員和利益階層。
當時參與進東林讜講學活動的,大多數都是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但是,這些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科舉不順,沒當上人,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考不上科舉,心中自然聚集了大量的不滿和怨恨,這種情緒彙集,矛頭對準的必然是當拳者,朝廷。
再者,東林讜起源於江南,那裡自古以來便是商賈富庶集聚之地,一個團體想要生存下去必須找到一個財力上的依靠,作為回報,這個財力提供者的利益便成為了那個團體的捍衛目標。
因此,東林讜初期便有一顆不良種子種下,此後幾十年,隨著這顆種子漸漸發芽,開始扭曲這個團體的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風尚的理念開始被一種名為正治鬥爭的方式所取代。
清流很快便成了一張虛偽的畫皮。
萬曆年間,朝廷中的東林讜勢力對抗的是皇拳,萬曆皇帝想廢太子,結果遭到了東林讜的口誅筆伐,東林讜堅決反對萬曆皇帝的主張,他們的理由是祖制,立長不立賢。太子朱常洛是長,無論如何該為太子儲君。這場大爭鬥,最終以東林讜獲勝而告終,同時也讓東林讜嚐到了正治鬥爭的甜頭,皇上都服軟了,天下還有誰與爭鋒?
當閹讜誕生後,東林讜自然不可避免的與其展開了博弈,在正治黑暗的天啟朝,閹讜大拳獨攬,狠狠壓制了東林讜。我們且不說二者好壞,閹讜實際上是皇拳的代表,東林讜則是主要文人代表,二者在封建王朝這盤棋中,形成的是微妙的平衡。這個平衡雖然不能保證國家興旺,卻能保持朝局穩定。這個時期的明朝雖然已經氣息奄奄,但是尚可堅持,邊患與社會矛盾還不至於拖死王朝。
但是,這個平衡在崇禎登基後卻被打破了,崇禎拿下閹讜的那一刻,不是收回朝正大拳,而是臘手將朝正大拳相讓於東林讜。至此,東林讜一家獨大,開始顯露出清流背後的迂腐和黑暗,成為一柄暗劍,架在大明王朝的脖子上。
東林讜當正的那些年,朝中再難出現救國危難的名臣,反而出了一堆高談闊論的正治白痴,瘋狂的攝取拳益,崇禎是個想辦實事的皇帝,但是面對這樣一群昔日慷慨陳詞,是報國恩的大臣,他無奈的發現這其中竟然沒有靠得住的。
撤,殺,換。一朝換了50個大學士,諷刺的是崇禎,但是誰又能想到崇禎一次次滿懷希望的提拔新人,一次次的又失望透頂的無奈。1644年,明朝滅亡的那一天,朝中大臣,那些清流們有誰去給這位苦命的皇帝說一句公道話。沒有,只有李自成進京後,爭先恐後地去闖王那裡報名,以期保全自己的富貴。
一年多後,南京城破,帶頭跪在城門口迎接清軍的正是東林讜領袖錢謙益。那一刻,文人尊嚴又何在?幾十年前東林書院中的慷慨激昂實際上就是這般下作?
因為之前的東林讜一直跟魏忠賢對抗,所以從整體實力上東林讜跟魏忠賢的勢力幾乎不相上下,但是隨著魏忠賢被捉進大牢,很多跟隨魏忠賢的朝中大臣,為了尋救活路,開始轉投到了東林讜的懷抱中。
說實話這個時候的東林讜因為以前一直被魏忠賢壓制,所以急需在朝中站穩腳跟,於是不論之前是哪個派系的,全部都被收攏到了東林讜的範圍之中。
以前因為有魏忠賢,說這個太監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他多少還會為了國家作出一份努力,畢竟這些太監主要實力就是來自於皇帝,所以整個大明的好壞與這些太監的拳力大小有著直接的關係。
也就是說魏忠賢以前的所招攬的那些朝中的大臣們,是好事能幫上忙,壞事也偷偷乾的那種,這就好像達到了一種平衡,也正是這種平衡讓整個大明不會直接滅亡。
而東林讜這邊跟魏忠賢幾乎是一樣的,也是好人與壞人共存,但是他們之間因為有竟爭,所以每當魏忠賢跟東林讜鬥爭的時候,就會把那些幹壞事的人拿出來說事,然後趁機打壓對方。
所以他們兩幫人相互鬥爭的主要動力其實就是他們當中的壞人,也可以理解為只幹壞事,不幹好事,其實就是對國對民都不利的哪些人。
可是隨著魏忠賢的失勢,這些人總要找一些靠山吧,也可能當是家族裡的某一個人是魏忠賢的人馬,而現在家族裡換一個成員然後就轉變成了東林讜的成員,這不是不可能,其實就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然而等崇禎成為皇帝后,魏忠賢沒有了,可是崇禎又沒有培養出可以制約東林讜的勢力,比如說自己的太監勢力。
-
4 # 巴州刺史
客觀的說,東林黨人可以功過相抵,明朝大廈將傾,他們也無能為力。從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開始,到明朝被滿清替代,東林黨前後存在將近半個世紀。
一、政治主張合理東林黨人要求改變宦官專權亂政的局面,主張“政事歸於六部,公論付之言官”;反對皇帝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進行瘋狂掠奪、橫徵暴斂;既重視農業,也重視工商業,要求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反對明末的科舉舞弊行為,主張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加強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積極防禦滿洲貴族的進攻等等。這些政治主張是比較合理的,也反映了當時明王朝存在的諸多問題。
二、維護法統和皇權在明末幾大案中發揮了作用,維護了法統和皇權。梃擊案中,不畏懼萬曆皇帝、鄭貴妃、內閣首輔的巨大壓力,保護皇長子朱常洛,維護法統。紅丸案、移宮案中,頂著壓力,在光宗死後保護朱由校順利登基。
老實說,要沒有東林黨的據理力爭,任由朱常洵那樣的人登上皇位,明朝估計會更早玩完。
三、對明末黨爭負有一定責任東林黨人雖然初衷很好,但對於由此帶來的劇烈黨爭,他們是無法預料和控制的。甚至到了後期,東林黨人中,也淪落到為了爭而爭,徹底陷入黨爭的泥潭不能自拔。由此而愈演愈烈的黨爭,東林黨人肯定是有責任的。
東林黨人由於地位相對不高,很難掌握大權,也沒法對剿滅流寇、平定遼東這樣的大事,做出直接的幫助。可是統兵大將卻需要朝廷支援,無論是閹黨還是誰,都必須要結納。這個時候,東林黨一味攻擊這些統兵在外的人,就是不顧大局,純粹黨爭了。
總體來說,東林黨人有功有過,就算功過相抵吧。但是,他們的氣節也確實值得尊重,耿直、剛烈。當然也有像錢謙益這樣的,但畢竟是少數。
-
5 # 聽白處
事實上,東林黨既救不了大明,也毀不了大明,今天,對這一問題,我們作四個維度的分析。維度一:東林黨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
東林黨有具體的章程嗎?沒有!
東林黨有明確的組織嗎?沒有!
東林,儘管還有一個黨字,但其並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政黨,說它是一個政治派別其實更為準確。
既沒有組織也沒有章程,所以東林黨是不具有行政能力的,沒有行政,即意味著黨不是成員的工具,而是成員的屬性。
舉個例子,東林黨沒有所謂的組織,就好像一個生物體,沒有明確組織,也就沒有承擔具體職能的分工,充其量只是一堆細胞的堆積,就算它是一個人,也只是一個植物人,並不具備行動的能力。
維度二:論黨爭;東林黨消極的一面有一說是這麼說的,“明亡於東林黨”
結論肯定是絕對的,卻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東林黨的誕生,可以說是一種黨爭異化的表現,我們知道,唐朝有群相制,宰相之間有制約也有鬥爭,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表面來看,皇帝的權力收歸一體,壟斷一體,但實際上,皇帝就像國家的中樞,行政還是要靠軀幹,也就是文官集團來進行,所以,朱元璋死後,他的後代們其實又將權力還給了文官集團。
到了正德,嘉靖(包括他倆)之後,皇帝的執政能力每況愈下,且體制失靈,於是,更多的權力被分潤給了宦官,文官、勳貴這些人。
如此大背景之下,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反映到朝堂中樞之上就是文官集團內部的傾軋,就好像今天A是首輔,B是次輔,到了明天,B鬥倒了A,當上了首輔,過些時間,C又鬥倒了B,D又鬥倒了C,完完全全就是王朝更迭的個人版。
而B透過鬥爭上臺,肯定就要培養勢力,進而就產生了黨爭。
黨爭產生後,呈現的就是一種愈演愈烈的態勢。
東林黨消極的一面。
正如英國著名漢學家崔瑞德所言:“當東林運動的成員決意捲入朝廷的人員考核過程時(黨爭主要透過京察來互相攻訐、黨同伐異),他們明顯地暴露了運動的狹隘而有偏見的性質。”
狹隘在什麼地方?
具體表現為政治的空想,限於幾個思維定式(如下)的影響,東林黨認為道德宣揚可以代表制度變革,所以他們組織了一個在野黨(東林黨),同議會(朝廷)中獲得絕大多數席位的執政黨,像什麼徐階,張居正這種權力壟斷集團進行鬥爭。
鬥爭的方式其實很幼稚,多集中在道德勸勉上,比如所謂的國本之爭,東林黨絕對是主力。
為什麼?利益嗎?不!因為換太子不符禮法!所以東林黨就要以道德的理由勸諫皇帝。
偏見在什麼地方?
舉幾個思維定式
個人道德=公共道德道德修養擴大到社會交往中,進一步又擴大到公共事務中,道德好=能力好=人際交往強禮法﹥法律正史中有關社會史的部分很少,所以今天,我們拿《紅樓夢》,作第一手的社會史資料,去說明一個問題。
有一回目,賈寶玉閒來無事,拿手碰了王夫人的侍女,金釧兒一下(具體情節自已看《紅樓夢》),於是,金釧兒便被趕出了賈家,不久,金釧因不堪道德指責,跳井自殺。很難想象,一個社會要靠人治而不是法治來維續,道德審判的權威性甚至比司法審判還高。
人>制度禮法>人社會性>人性就是這樣的情況,人可以比制度大,偌社會風氣、政治生態都好的話,制度還可以發揮他的作用,但如果不進行制度建設,人就會腐蝕制度,破壞力肯定是無限大的。
維度三:大環境我們必須知道,東林黨只是明末黨爭中的一個黨,類似東林黨這樣的政治派別還有楚黨、齊黨、閹黨,東林黨從來沒有完完全全地把持過朝政,再加上其結構鬆散,根基多為年輕人,所以不能說它對政局有多大的主導力量,就好像那時的文人都自詡孔子的弟子,但朝政肯定不會因為被孔子的弟子把持,就姓了孔,東林黨充其量只是一個標籤,能影響到大局的還是什麼東林黨、其他黨的頭部、內閣的閣老,六部的主事,監察系統的主事這些人罷了。
權力與責任是相等的,東林黨的力量不大不小,所以說明亡的鍋東林黨不會背也背不動。
維度四:論東林黨的正面作用客觀一點地講,明滅亡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即社會兩大階層之間矛盾的大爆發,誘因就是國家的財政問題,患寡而不患均,土地兼變,財政收入不足,社會分配不公,這都是矛盾表現出來的具體形式,,有一個觀點認為,東林黨代表的是南方大地主的利益,所以其實質上阻礙了明朝的自我變革。
這實際上是一種謬論,一定程度上東林黨與明朝統治階級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東林黨也不是一個政黨,即使代表了誰,也沒有執政的能力。
東林黨初期的確是想救這個國家!
1851年,戶部尚書張學顏為萬曆皇帝呈上一部《萬曆會計錄》,這部書的內容是關於國家資源最全面的會計概要,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為國家決策層級出臺一部有關國家偌幹財政問題的白皮書。
《萬曆會計錄》“承認了很多有所改變的財務單位和特殊的會計手續,暴露出一種可悲的現實,即整個帝國普遍存在的差異絕不可能全部併入一種統一的管理模式。”(引自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517頁)
這部書歷時兩年編成,主要的編輯有十四人,其中有三人是東林黨人士,這三人分別是顧憲成、趙南星、李三才。
可見,東林黨內的部分人士,已經從宏觀層面預見了國家的問題。
從這幾點看,東林黨對國家是有正面作用的。
總結,還是文章開頭那句話,東林既救不了大明,也毀不了大明,甚至東林黨自己,也是自救無方,自戡無門。 -
6 # 四季文史
東林黨人是救大明還是毀大明?為什麼?
個人觀點是,東林黨人在潛移默化中推動了大明的滅亡。當然,我們在看到其反面助推的同時,東林黨也有積極性的一面。所以我們得客觀的去分析評判。
一、東林黨人,是一群什麼人。東林黨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它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東林黨由顧憲成創立,前後歷時近40年。
那麼顧憲成又是何許人呢,為什麼會創立此“黨”呢。顧憲成是明代思想家,明萬曆年間走上仕途,先後任京官,授戶部主事。期間因為上疏申辯,進而遭到排擠,逐步被削去官職。回家後的顧憲成同弟弟顧允成一起修繕東林書院,宣講一些自己的政治主張。幾年之後,由東林八君子發起東林大會、制定會約,東林黨初具規模。按照現在看來,這等民間組織屬於非法組織,是不被民政系統認可的。然而正是這一群人,樂此不彼地整天諷議朝政,乃至朝廷想重新錄用顧憲成的時候,他仍然不務正業,幹他的講學議政活動。
二、東林黨人到底動了誰的乳酪。東林黨的存在,一方面朝廷會有所察覺,另一方面也給有心之人以可乘之機。對於此等不被認可的民間組織,自然會蛋裂有腥味。
雖然東林黨人是講學議政,但總得來說是維護大明利益,是替老百姓代言的。他們主張改變宦官專權的局面,主張減少賦稅,重視農業、興修水利。他們中不光只有官運不濟之人,也有朝廷要員,聚在一起想來也是為了暢談理想、抒發抱負志願,能無拘無束暢談時局等等。所以要說東林黨是烏合之眾那是無中生有、無稽之談。那麼大明的覆滅與東林黨人有直接關係嗎,還是大明的覆滅東林黨是引路人呢,真相併非如此。
三、東林黨人是大明的掘墓人嗎。要說大明王朝,繞不開宦官專權這個話題。東林黨的存在威脅到了宦官魏忠賢的利益,而且陷入了無休止的黨派戰爭當中。在顧憲成組建東林黨的時候,其他官僚集團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也相繼成立了不同的黨派。代表性的有:齊黨、楚黨、宣黨、昆黨、浙黨。對於這些黨派之爭尚可平息止亂,但觸動了宦官魏忠賢的利益,註定了東林黨的命運不濟。
魏忠賢是誰,是東廠第一主帥,他權力之大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林黨的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以及反對礦稅這三條主張中,前兩條明顯衝著大太監魏忠賢去的,東廠還能容下東林黨嗎。為了打擊東林黨,魏忠賢開始纂修《三朝要典》,意在透過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來正面打擊東林黨。
1625年(天啟五年),明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次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打擊,楊漣、左光斗等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都遭到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殺害。直至1627年,隨著崇禎帝繼位,魏忠賢被貶,東林黨餘人才免遭罪責。兩年後,崇禎帝為東林黨恢復名譽,為顧憲成平反,並下令修復東林書院。
由此不難看出,東林黨並非大明的掘墓人,在某種程度上說,雖然東林黨在朝廷議政上,有觸動階級利益,但其初衷和動機是為了大明利益和百姓利益,所以我們看待東林黨不可鑽進以偏概全的牛角。
-
7 # 愛吃魚的酸菜
大明活,則是東林黨人的功勞。大明毀,則是東林黨人的鍋。
大明的最後時期,朝中的官員基本都是東林黨人。
-
8 # 閱史銘心
由於史料並不全面,後人無法確切的知道所謂東林黨的物質性強不強,有無行動綱領,政治藍圖等政黨的基礎性內容,明萬曆年間顧憲成因為太子之爭,被萬曆皇帝消除官籍,趕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之後,他整修了東林書院,開始了“講學”的生涯,他並不只是單純的講學,實際上是以講學為名評論時政並傳播自己的政治主張,漸漸的許多和他觀點相同的人不遠千里而來,影響力越來越大。開始有組織的利用科舉京察制度影響官員升遷和去留,從而影響朝局,和他們觀點相左的人和政敵開始稱他們為“東林黨”。他們自己有時也以“東林黨”自稱。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認為東林之人是一群觀念相似的個體組成的鬆散的群體,他們大部分飽讀詩書學富五車,通曉儒家經典,常常以先聖孔子的當世弟子和代言人自居,不僅要求自己遵守儒家行為規則,更是試圖要求天下人和皇室也遵守儒家行為規則,根本不考慮這些2000年前的規則的適用性,更不考慮由於他們的固執復古而產生的嚴重的後果。就拿創始人顧憲成堅持支援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件事情來來,並不是因為朱常洛賢良,而僅僅是因為朱常洛是嫡長子,事實上不能說出來的考慮是:如果朱常洛在他們的堅持下成功的登上了太子之位,將來登基,自己又擁戴之功。從而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萬曆皇帝最終雖然妥協了,但是雙方僵持了二十多年,由於,高拱,和張居正都是擔任太子的老師,從而在新帝繼位時撈取了很大的政治好處,所以爭奪太子之位期間萬曆皇帝數次拒絕了為兩位競爭者選老師的請求,帝國未來的兩位接班人朱常洛,朱常洵等皇子以己他們的後代的教育工作都被耽誤了。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萬曆之後大明帝國的掌權者能力的低下,朱由校,朱由檢,甚至南明諸帝沒有一個拿的出手的,既不懂軍國大事,也懂用人之道,民生經濟更是一竅不通,而一切的源頭就是萬曆時期的太子之爭。
關於東林黨還有很多和這件事差不多的表面上看高大上實際上夾雜著私貨遺害無窮的事,比如光宗去世爭奪朱由校,由於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分析了。他們主觀上確實沒有毀掉大明的意思,但是卻有意無意的做了許多毀傷大明的事。他們飽讀詩書,就是不讀兵書,農書,要說他們救大明,他們實際上是沒有這個能力的。
回覆列表
《五人墓碑記》相信大家在高中課本中都學過,其中一句,“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讀之有感當時社會的黑暗。“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該更是頌揚了蘇州市民敢於向閹黨進行鬥爭的英勇事蹟,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
以楊漣,左光斗為代表的東林六君子更是不顧生死與閹黨鬥爭,楊漣等六君子被殘害身死後,魏忠賢仍不肯罷休,命令打手們用利刀將他們的喉骨剔削出來,各自密封在一個小盒內,直接送給魏忠賢親驗示信。……他竟然把楊漣等人的喉骨燒化成灰,與太監們一齊爭吞下酒。流氓嘴臉,小人心態,由此可見一斑。東林黨,留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鐵骨錚錚,慷慨壯烈。“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東林黨代表了正義的一方。東林黨人是一群以拯救天下為己任的清廉的官員。然歷史上真實的東林黨是什麼樣的呢?
明朝的史書是清朝編撰,而清朝修史的這幫人就是東林黨投降清朝的貳臣,所以,我們看明史,就會留下:“明朝皇帝多怪癖,東林黨人多君子”。其實最初,萬曆三十二年,東林書院在名士顧憲成等人的修復下,成了當時江南士大夫階層的聚集地,大家聚在一起針砭時弊,倡導廉政清明。總的來說,這些人代表著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承載的是千百年儒家正統思想潮流。當時參與進東林黨講學活動的,大多數都是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但是,這些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科舉不順,沒當上官,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考不上科舉,心中自然聚集了大量的不滿和怨恨,這種情緒彙集,矛頭對準的必然是當權者,朝廷。萬曆年間,朝廷中的東林黨勢力對抗的是皇權,萬曆皇帝想廢太子,結果遭到了東林黨的口誅筆伐,東林黨堅決反對萬曆皇帝的主張,他們的理由是祖制,立長不立賢。太子朱常洛是長,無論如何該為太子儲君。這場大爭鬥,最終以東林黨獲勝而告終,同時也讓東林黨嚐到了政治鬥爭的甜頭,皇上都服軟了,天下還有誰與爭鋒?
當閹黨誕生後,東林黨自然不可避免的與其展開了博弈,在政治黑暗的天啟朝,閹黨大權獨攬,狠狠壓制了東林黨。我們且不說二者好壞,閹黨實際上是皇權的代表,東林黨則是主要文官代表,二者在封建王朝這盤棋中,形成的是微妙的平衡。這個平衡雖然不能保證國家興旺,卻能保持朝局穩定。這個時期的明朝雖然已經氣息奄奄,但是尚可堅持,邊患與社會矛盾還不至於拖死王朝。
但是,這個平衡在崇禎登基後卻被打破了,崇禎拿下閹黨的那一刻,不是收回朝政大權,而是拱手將朝政大權相讓於東林黨。至此,東林黨一家獨大,開始顯露出清流背後的迂腐和黑暗,成為一柄暗劍,架在大明王朝的脖子上。
東林黨人代表的是資本家和官僚階級的利益,他們嘴上忠義無比,大罵對手是閹黨,實質上根本不關心百姓死活,他們主張的取消對工商業的稅賦,卻贊成對農民徵收重稅,結果終於釀成李自成造反。而且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以後,這些平素滿口忠義的人跑得是最快的,那些沒來得及跑掉的,向李自成投降也是最積極的,並且後來滿清入關之後,東林黨的很多成員連同他們的後代又主動投入清朝的胯下。
東林黨只是一方利益的代表,魏忠賢不是好東西。朝堂關鍵在於地域平衡,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