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大玄機

    魏忠賢少時家境貧窮,混跡於街頭,不識字,但卻懂得射箭與騎馬,喜歡賭博,迷戀酒色,魏忠賢經常和一群惡少年賭博,有次,他賭博大輸後感到很苦惱,便恨而自宮,改姓名叫李進忠,因早與宮中太監熟識通融,謠傳因此未淨全身,仍有一粒睪丸。後來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賜名為魏忠賢。魏忠賢自萬曆年間被選入宮,隸屬於太監孫暹,靠巴結他進入了甲字型檔。他又請求做皇長孫的母親王才人的典膳,巴結上了魏朝。魏朝多次向王安稱讚魏忠賢,王安也就善待他。

    長孫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這就是所謂的對食關係,到魏忠賢進宮後,客氏又與他勾通,客氏於是冷遇魏朝而喜愛魏忠賢,兩人結成了很深的關係。

    說起魏忠賢,大家第一反應便是這是明朝二百多年的神一般的奇葩人物,但是明熹宗在臨死前曾專門叮囑他的弟弟朱由檢(後來的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當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年久,對政事已感到厭倦,章奏多不批閱。廷臣逐漸建立起門戶,他們以過激驚人的言論為時尚,借國本之爭,指斥宮禁。宰輔大臣被言官彈劾攻擊,常常被迫稱病引退。吏部尚書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海內士大夫多依從他。“東林”之名從此而始。後來“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發生,整個朝廷如同在打官司。與東林黨相對抗的,眾人便把他目為邪黨。

    天啟初年,大臣幾乎全被罷免斥退,有識之士已擔憂搞得過激將要發生變亂。到魏忠賢勢力形成後,他的黨徒果然圖謀要依靠他排擠東林黨。而徐大化、霍維華、孫杰首先依附魏忠賢,劉一火景和尚書周嘉謨都被孫杰彈劾而離去。但當時葉向高、韓火廣正在輔政,鄒元標、趙南星、王紀、高攀龍等都官居高位,左光斗、魏大中、黃遵素等人在言路,他們都全力主持清議,魏忠賢沒能得逞。

    天啟二年(1622年),朱由校評修慶陵功,蔭封魏忠賢的侄兒為錦衣衛指揮僉事。給事中惠世揚、尚書王紀評論沈翭與魏忠賢、客氏交通,結果都被貶職。正好初夏下冰雹,周宗建說冰雹下得不合時令,是魏忠賢讒言和邪惡造成的。修撰文震孟、太僕寺少卿滿朝薦也相繼這樣說,都被罷免。[6]

    天啟三年(1623年)春,魏忠賢引薦私人魏廣微為大學士。令御史郭鞏攻訐周宗建、劉一火景、鄒元標以及楊漣、周朝瑞等人保舉熊廷弼,說他們袒護奸邪之徒,誤了國家。周宗建反駁郭鞏受了魏忠賢的指使,御史方大任也助宗建攻擊郭鞏和魏忠賢,但都不獲勝。這年秋,朱由校詔令魏忠賢和客氏的兒子侯國興所庇廕的錦衣官准予世襲。兵部尚書董漢儒、給事中程注、御史汪泗論紛紛勸諫,朱由校不從。

    魏忠賢更加肆無忌憚,將內操軍增加到一萬人,內穿甲衣出入宮禁,恣意作威施虐。他假傳聖旨將朱常洛的選侍趙氏賜死。裕妃張氏有身孕,客氏陰謀殺死了她。又革除成妃李氏的封號。皇后張氏妊娠,客氏施計將她墮了胎。朱由校因此缺乏子嗣。其他被害的還有馮貴人等宮嬪,以及太監王國臣、劉克敬、馬鑑等人。禁宮事秘,無法詳盡瞭解。這年冬,魏忠賢兼領東廠事務。

    天啟四年(1624年),給事中傅木魁交結魏忠賢的外甥傅應星為兄弟,上書誣告中書汪文言,並且連及左光斗、魏大中。汪文言被投進鎮撫司監獄,並將被大行羅織罪名。執掌鎮撫司的劉喬接受葉向高的教導,不給汪文言定罪。魏忠賢大怒,將劉喬撤職除名,用私人許顯純來代替他。這時御史李應升就內操的事進諫,給事中霍守典因魏忠賢乞求祠堂匾額而進諫,御史劉廷佐以魏忠賢濫加蔭封進諫,給事中沈惟炳以設枷鎖進諫,魏忠賢都假傳聖旨給予斥責。於是副都御史楊漣非常憤怒,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

    魏忠賢也不是史書上記載的無惡不作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在崇禎手上滅亡的,而崇禎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幹掉魏忠賢,魏忠賢都死了,為什麼明朝還會滅亡? 明朝只亡亡於流寇,歸根結底,亡於東林黨。你可以查查,天啟皇帝在的時候,有名的民變只有一次,就是蘇州的那一次,五人墓碑記記載的就是那件事。而崇禎帝后期,那都不叫民變了,直接是造反,有名的人太多了,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是什麼闖王,闖將,闖塌天,無奇不有。這時就要問了,為什麼天啟帝在世時魏忠賢亂政那麼厲害人民卻不造反,而崇禎後期卻那麼多人造反,要知道,天啟帝是愛木工,不理朝政,而崇禎卻是不貪財,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衣服上還打的補丁。所以說,看歷史不僅要看書,還要用大腦去想。魏忠賢貪不貪?貪!!!

    但是魏忠賢貪還是辦事的,大家都知道萬曆朝張居正時工商業得以迅猛發展,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魏忠賢上臺的一項政策就是收收工商稅,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稅,為什麼要收?因為國家沒錢,當時遼東後金那一幫子鬧騰的正歡實(事實上也沒怎麼消停過)邊防和軍隊是要錢的,魏忠賢透過大力征收工商稅使得邊防的錢得以著落,而且天啟的時候國庫的錢還是逐步增加的。而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上臺了。

    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讓皇帝收工商稅,每當皇帝說沒錢要徵稅的時候,他們就會說“朝廷焉能與民爭利”之類的話,舉一個例子:天啟帝的時候江南光茶稅一項就有20萬兩進賬,而崇禎帝的時候連十萬兩都收不上來。那麼不徵工商稅打仗的錢哪裡來?這一筆稅就算在農民的頭上了,而且東林黨還取消了礦稅。 所謂煤老闆不交稅,資本家不交稅,每年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苦哈哈卻是連年加稅,而且東林黨一幫子還取消了各地的驛館,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個叫李自成的人。所以你看為什麼天啟帝蘇州發生民變,而陝西那裡的窮苦之地卻沒有,因為蘇州那邊的人有很多資本家,魏忠賢的政策已經觸犯了他們的利益,而且你看五人墓碑記裡面有幾個人就是商人。

    陝西那邊,魏忠賢沒有加那些農民的稅。有飯吃誰去造反?有人可能會說,崇禎那是遇到了小冰河時期。哪朝哪代沒有災難?為什麼天啟帝的時候沒人反,到了崇禎帝的時候造反的人那麼多? 好,就算是退一萬步說,都小冰河時期了,農業大幅度減產,為什麼朝廷還是往農民頭上加稅,而不收資本家的稅? 光種地要收稅,開礦不交稅?做生意不交稅?有人說東林黨清廉啊,從不妥協啊,為國盡忠啊什麼的,東林黨真的清廉?清朝入關的時候錢謙益家的錢連滿人都為之瞠目,為國盡忠?後來他投降了,東林黨從不妥協?就是因為他們不妥協才使得明朝喪失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當時楊嗣昌說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後金談判,盡全力把流寇剿滅了再說,然後就一幫子東林黨人說什麼天朝安能屈服於蠻夷之類的話,明朝不是東林黨弄沒的是誰?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的,而唯一一個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只有一個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崇禎死前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這句話說的非常對,當年明月都說過,崇禎時候的大臣有兩種,一種是混蛋,一種是王八蛋,魏忠賢在的時候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委以重用,魏忠賢死後,孫承宗被罷,袁崇煥被殺。有人說魏忠賢爭過孫承宗,但不管怎麼說,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孫承宗下去了還能起來,魏忠賢死後,好,下去就起不來了。所謂耳聽是虛眼見是實,你歷史把魏忠賢說的在混蛋,明朝起碼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把東林黨吹的那麼偉大,明朝就是亡在他們手上。但不論你怎麼吹,事實是不能被改變的。

    魏忠賢去世十幾年後,明朝也跟著滅亡了。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真的是這樣嗎?魏忠賢應該算是中國厲害上最出名的太監之一了,魏忠賢頂峰時期就相當於是半個皇帝,掌管整個朝中大事,也和當時的皇帝不作為有關。但魏忠賢執政的功績又是怎樣的呢?實際上魏忠賢的治國能力是要打個問號的,因為他並不是一位讀書人,也不是拿過戰功的人,頂多就是搞搞人際關係,這樣的人從政也是不可能長久的。

    這種說法,最早出自於馮夢龍的筆記史料《燕都日記》。原文是這樣的:“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

    其實馮夢龍的這個記載,成了後世的一段公案。不只是這個說法,還有一個說法,李自成進京的時候,是不是曹化淳給開的門。

    有人說,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曹化淳已經回鄉六年,不可能給崇禎皇帝說那個話,後來也不可能給李自成開門。但是馮夢龍在《燕都日記》中寫得很清楚:“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先有人伏內,通太監曹化淳弟曹二開門內應。”也就是說,曹化淳確實回鄉了,但崇禎皇帝又把他叫來了。開門的並不是曹化淳本人,而是其弟弟“曹二”。

    不過這個書也有問題,比如說“化淳昔事忠賢”,這顯然並非事實。再說了,當初崇禎皇帝清理閹黨的時候,就是主要由曹化淳來完成的。他既然打擊了魏忠賢,能說這個話嗎?而且按照崇禎皇帝的性格,他可能突然“收葬忠賢骸首”嗎?那不是自己打臉嗎?

    當然了,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不是探討這個話是不是曹化淳說的。因為這不僅僅是曹化淳的觀點,也是當下很多網友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對嗎?

    先說為什麼有人會認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

    假設魏忠賢不死還不行,還必須假設崇禎皇帝不管事。因為崇禎皇帝一旦管事,魏忠賢就得死。這是古代君權與臣權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的。

    如果崇禎皇帝不管事,魏忠賢不死,那麼朝廷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面呢?將是“閹黨”的天下。無論是東林黨,還是其他黨派,都不會得勢。這樣,朝廷的所有命令,將由魏忠賢一人發出,不管是抗擊滿清南下,還是抗擊農民起義,都將由魏忠賢和他的“閹黨”來完成。

    這樣一來,明末將不會出現黨爭的情況,不會出現明朝官員相互內耗的情況。這確實解決了一大難題,避免了造成明朝滅亡的一個大矛盾。

    那麼,避免了“黨爭”這個大矛盾,是不是就能解決明朝末年的其它問題呢?

    第一,閹黨執政,能否振興國內經濟,解決賦稅過重,引起民變的問題?

    明朝末年,之所以農民起義蜂起,是因為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老百姓活不下去。再加上為了戰爭,賦稅過重。

    閹黨如果執政,他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至少,在朱由校當皇帝而閹黨執政的時候,我們沒有看到他們為解決這個問題做過什麼努力。相反的是,他們窮兇極惡,反覆欺詐老百姓。對於這樣一批人來說,不貪汙不搜刮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是靠巴結賄賂上司(尤其是魏忠賢)起家的,他們要收手,顯然是不可能的。

    閹黨被打擊下去後,東林黨和其它黨派互相傾軋。但是東林黨人在廉潔上,那是比閹黨要好許多的。至少他們不會搜刮老百姓,不會引起更大的民憤。

    第二,閹黨執政,能否找到解決雙線作戰的辦法?

    明朝最終滅亡,主要是陷入雙線作戰之中,既要和滿清打,又要和農民軍打。無論是滿清,還是農民軍,都不願意罷手。這可以說是明末的一個死結。閹黨執政,能解開這個死結嗎?很難。

    而且,由於是宦官專政,無論是李自成,還是皇太極,都更有理由和明朝交戰。因為他們可以有個“清君側”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魏忠賢身份問題,很難在外交上有所作為。

    第三,魏忠賢取代崇禎皇帝發號施令,能不能不像崇禎皇帝那樣多疑且刻薄寡恩?

    崇禎皇帝性格多疑而且刻薄寡恩,因此造成大臣們怕做事,不敢做事。敢做事的,會被崇禎皇帝殺頭。比如袁崇煥,他想整肅紀律,殺掉毛文龍,就被崇禎懷疑而殺頭。其他不敢做事的,本來是優秀人才,最終也變成了庸才。

    如果是魏忠賢執政,他可能不會多疑,但是他肯定會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他用的,只能是馴服他的那些人。但是,如果一個人丟掉氣節,馴服一個宦官,這個人本身可能能力就非常有限。能力非常有限的人,能打贏和滿清與農民軍的戰爭嗎?

    第四,魏忠賢治國有沒有能力?

    魏忠賢是一個沒什麼文化的人,他在宮中的表現,除了黨同伐異,結黨營私,就沒幹過治國理政,振興國家的事情。要靠這樣的人來解決明朝末年積壓的那些矛盾,可能嗎?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一點。崇禎皇帝不是朱由校,他不可能把權力讓給魏忠賢,他們不可能相容,魏忠賢不可能不死。所以,一切假設,都只能是假設罷了。

  • 2 # 三上歷史

    大明的亡國之君是崇禎,他是歷史上大家公認的一位賢明的末代皇帝。

    他初即大位,就逼死了"九千歲"魏忠賢,並把其“閹黨”一網打盡,這是崇禎的一大重要政績,但就是他的這一政績,讓大明滅亡了。

    為什麼呢?

    難道殺一個太監就滅國了嗎?我們往下看。

    魏忠賢是明朝末期權傾天下的“閹黨”領袖,與士大夫的"東林黨"相爭。

    雖然在朝堂之上和“東林黨”爭的是烏煙瘴氣,但是,在魏忠賢的領導下,大明朝在前線的形勢非常好,打仗很牛。在遼東,魏忠賢堅決支援袁崇煥,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袁崇煥最顯赫的戰功,幾乎都是在魏忠賢掌權時建立的,所以,實際上大忠臣袁崇煥說了不少大奸臣魏忠賢的好話。

    對內,魏忠賢在稅收上也是做的非常好。他在發達的江南地區設立了工商稅、海稅。收稅幹什麼,支援關外作戰。而且魏忠賢收的是商業稅,不是農業稅,沒有增加農民負擔。

     

    在非常時期,魏忠賢抓住了帝國的命脈,就是打勝戰爭,可以說是非常的精準。而打倒魏忠賢后,東林黨上臺,完全反了魏忠賢的政策。江南的稅不收了,遼東也沒軍餉了,最後天下糜爛。

    就在李自成即將攻破北京的前幾天,崇禎的太監曹化淳對他說: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魏忠賢要是還在的話,天下大事哪會搞到這個地步。

    崇禎這時也是想通了,心中追悔莫及,還秘密派人收葬了魏忠賢的屍骨,專門祭奠了一下。

  • 3 # 讀史使人明智

    作為一個歷史學學生,我覺得魏忠賢的死與明朝的滅亡是有一定關係的。明朝末年,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水火不容,互相攻擊。在我們大家的印象裡,都覺得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是禍國殃民的,應該徹底剷除。但一向以“正人君子”標榜自己的東林黨人在徹底剷除掉閹黨後,難道就沒有將明朝進一步推向滅亡嗎?而恰恰是把閹黨徹底剷除後,明朝更快的來到了滅亡的邊緣。我們都懂得在朝堂上各股政治勢力要互相制衡,不要一家獨大,這樣政局才能夠相對穩定,而閹黨沒落,東林黨勢力迅速膨脹,導致的結果就是明朝的滅亡。當然明朝的滅亡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下面我給大家列出一些重要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

    內因:

    1、皇帝昏庸無能。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

    3、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甚至還勾結敵國。

    外因:

    1、天災人禍。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

    2、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3、滿清的崛起明朝沒落的時候北方的少數民族後金卻慢慢崛起,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在到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北方滿族的勢力一天天壯大。

  • 4 # 小龍了

    魏忠賢去世十幾年後,明朝也跟著滅亡了。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真的是這樣嗎?魏忠賢應該算是中國厲害上最出名的太監之一了,魏忠賢頂峰時期就相當於是半個皇帝,掌管整個朝中大事,也和當時的皇帝不作為有關。但魏忠賢執政的功績又是怎樣的呢?實際上魏忠賢的治國能力是要打個問號的,因為他並不是一位讀書人,也不是拿過戰功的人,頂多就是搞搞人際關係,這樣的人從政也是不可能長久的。

    崇禎皇帝性格多疑而且刻薄寡恩,因此造成大臣們怕做事,不敢做事。敢做事的,會被崇禎皇帝殺頭。比如袁崇煥,他想整肅紀律,殺掉毛文龍,就被崇禎懷疑而殺頭。其他不敢做事的,本來是優秀人才,最終也變成了庸才。如果是魏忠賢執政,他可能不會多疑,但是他肯定會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他用的,只能是馴服他的那些人。但是,如果一個人丟掉氣節,馴服一個宦官,這個人本身可能能力就非常有限。能力非常有限的人,能打贏和滿清與農民軍的戰爭嗎?

  • 5 # 不能說政治

    沒有天啟的默許魏忠賢不敢這樣,說魏忠賢有本事不如說天啟更有本事,天啟被文官嘲諷沒有大學畢業證,但是不畢業不代沒有文化!他爹死後,因為東林黨的移宮案導致天啟繼偉,從心裡,天啟很感激東林黨是事實。但是上任後東林黨一家獨大,完全不能上通下達,皇帝的命令就當放屁!這就是為何崇禎17年換了無數的官員都沒用!都是一個公司的假貨,換來換去都一個樣。國家沒有錢,文官好不容易忽悠晚年的萬曆取消工業稅,為了士族的利益破壞國家穩定。天啟上任後沒有錢怎麼辦?想起掙得的劉瑾,嘉靖的嚴嵩。養一條聽話的狗去咬一咬,就算沒有魏忠賢,還會有李忠賢,楊鏈為首的東林6君子告發魏忠賢,結果自己被查封疆案,告發魏忠賢沒有證據,意思就是說他有罪我沒有證據,但是他就是有罪。這樣的庸才都能當官,國家還有希望?還有當年袁崇煥面見天啟提出的對後金方案直接被天啟駁回問的他啞口無言。最後在崇禎上臺後實行,結果呢賠本500萬白銀,萬曆一年稅入才200多萬。如果天啟沒有識人的本事,會給毛文龍御賜尚方寶劍?會不知道魏忠賢的事?在國家利益面前,這些都可以忽略不計。

  • 6 # 音樂小妖

    大家好我是虎頭山小妖,朋友們喜歡我的話記得點關注啊。

    很多人都說明朝最後撐不下去,其實跟崇禎皇帝殺掉了魏忠賢有著很直接的關係,為什麼要這麼說?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當時因為崇禎的哥哥突然去世,然後整個明朝出現了群龍無首的局面,可以說在古代的時候是不可以沒有皇帝的,所以崇禎就被推到了那個位置。

    因為當時是由朝中東林黨把崇禎推著這到了皇帝這個位置,所以在剛剛成為皇帝后,崇禎為了表示一下自己的立場,果斷下令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全部消除,可以說這個行動一下得到了朝中百官的好評。

    但是這些朝中的東林黨不太滿足於這一點,畢竟把魏忠賢給消理掉就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崇禎在自己剛剛成為皇帝的時候也不太懂,所以就下了很多命令,比如說商業稅這種東西就不在收取了。

    用朝中文官們的話說,就是不要與民爭利,這句話說的好大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礦產稅之類的東西全部被取消了,可以說就這麼幾條就讓崇禎的聲望達到了一個人生的巔峰,但是也讓大明的國庫掉到了深淵。

    隨著小冰河的到來,當時的大明朝從百姓手中收到的稅收根本就不足以支撐整個大明的運轉,而魏忠賢還活著的時候,雖說這個太監因為心理和生理上的種種問題,所以在腦子和行為上都與常人不同,說他殘暴都算是輕的了。

    但是就這麼一個不是好人的太監,卻在暗中一直為大明的國庫著想,當時的錦衣衛名聲不好聽,主要原因除了監查朝中文武百官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在京城的各種商鋪中收取大量的稅收。

    雖說這些所收取的稅收當中有幾乎一半左右都跑到了太監與錦衣衛的這些人手中,但是還有一小半會進入國庫,千萬不要小看這一小半,也就是這一小半的銀兩讓大明之前的那些皇帝可以開開心心的在宮中胡作非為。

    說實話在京城還有各地的商戶因為以前沒有商業稅,所以大多數的商戶的利潤都相當的可觀,也正是因為這麼大的利益,所以這些商戶們一定要與朝中的百官有著聯絡,不然是幹不下去的。

    魏忠賢與錦衣衛這些人可以說把朝中那些文官們的利益都給搶走了,他們當然不開心了,所以一直以來朝中這些人與魏忠賢爭鬥不斷。

    但是魏忠賢又因為是一個太監,所以想法與這些朝中的大臣是不一樣的,這些大臣們當官就是為了讓自己過著人上人的生活,所以錢財對於他們來說太重要了,而魏忠賢也同樣很在意錢財,但是魏忠賢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皇帝是自己的根本,如果沒有皇帝,自己什麼也不是,就連自己手中的錢財也保不住。

    所以說魏忠賢看起來貪財到了一個很誇張的地步,但是卻多少還會留給皇帝一些錢財來支撐整個大明,而朝中的大臣們就不一樣了,自己如果不能當官,只要錢財還在手中,回到自己的家鄉一樣過的很是開心,所以朝中的大臣們從來就沒有想過會留給皇帝一些利益。

    那麼問題就這樣出現了,當魏忠賢這群人被崇禎給消理掉之後,朝中的大臣們相當的開心,終於沒有人和自己搶利益了。

    但是崇禎有點想不明白了,明明自己這麼努力,可是怎麼大明的國庫越來越窮,剛剛成為皇帝的時候,還多少有點錢財可以使用,可是隨後發現錢一直在少,從來沒有增加過,說實話這些事崇禎也在私底下問過這些大臣。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些所謂的忠心的大臣們會不會告訴崇禎皇帝事實的真相,而且崇禎的內心一直認為是太監們誤國,所以自己成為皇帝后,幾乎就沒有信任過太監。

    崇禎沒有信任的太監,所以能為國庫帶來收入的方法,崇禎一直都不知道,只能認為現在是小冰河到來,讓大明受到了很大的損失,所以國庫才會因為沒有稅收而空虛。

    但是崇禎卻從來沒有想過以前也是這個樣子的,而且以前的皇帝都不帶管理朝政的,可是國庫裡一直有花不完的錢財。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犯這樣一個錯誤,也就是所謂的燈下黑,用高大上的一句話來講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正因為崇禎皇帝所處的位置,再加上魏忠賢被消除,可以說整個大明最可以跟皇帝講實話的人已經不存在了。

    而朝中的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只能把黑鍋往崇禎皇帝身上推,誰也不會大公無私的把自己的那一份利益獻出來,不然得罪就是整個大明的官僚集團。

    當然也有可能在崇禎最後快要失敗之前,也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為時已晚,城外的李自成已經打算要攻破了,而關外的滿清也隨時打算入關,崇禎看著眼前陪自己一起去送死的老太監,終於問到了大明國庫沒錢的這個問題,而明知必死的老太監也把實話講了出來,可是已經晚了,如果自己能重新回到十七年前,說什麼也不會讓魏忠賢這麼輕意的死掉,要不然就重新培養一個新的錦衣衛這樣的機構。

  • 7 # 有得觀史

    魏忠賢的死和明朝滅亡是有關係的,有人說“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忠賢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節操,第二大特點就是沒有那麼大疑心。

    崇禎懷疑袁崇煥所以殺了他,擔心孫傳庭割據陝西所以不停逼他出關與李自成作戰,孫傳庭準備不足戰死沙場。崇禎這樣的事兒幹多了。魏忠賢不會幹這種事,大明朝不是他家的,他不擔心大臣們覬覦皇權,他是個權臣,只要手下聽他的話,他是不會隨便殺人的。魏忠賢的凝聚力是有的,不會像崇禎那樣到最後離心離德,成了孤家寡人。

    魏忠賢打擊異己,排擠東林黨,他手下的人才相對會少一些,但是打擊農民軍對抗清軍還是能對付一陣子的。退一步說,打不過農民軍和清軍他還可以跑嘛,跑到南京去!遷都對崇禎來說是一件天大的難事兒,對魏忠賢來說簡直是小事一樁,北京地區沒有魏忠賢的祖宗陵墓,丟掉半壁江山,丟的也不是魏家家業,他到南京去沒有絲毫障礙。至於天啟皇帝,那也不是障礙,做通他的工作對魏忠賢來說是小意思。總之,天啟當皇帝,魏忠賢掌權,大清不會滅亡。

    假如天啟皇帝死了,崇禎皇帝能像天啟皇帝那樣天天只做木匠活,把國家全權交給魏忠賢打理結果也是一樣,明朝不會很快滅亡。但是崇禎皇帝不想做傀儡,他殺掉了魏忠賢,有心勵精圖治,結果大名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了。

    有人說他可以不殺魏忠賢,實際上沒那麼簡單,內憂外患,大敵當前,只有一致對外才有生存的希望,閹黨和東林黨矛盾日久,積怨太深,不可能摒棄前嫌,停止爭鬥共同對敵。崇禎把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家幹掉,都必然造成另一家的一家獨大,導致最終不受皇權制約。所以,無論把兩黨都留著搞平衡,還是殺一方留一方,以崇禎的能力都是搞不定的,都避免不了大明滅亡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好,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的症狀是什麼,持續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