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秋正義

    勝敗乃兵家常事,但若是兵力、武器裝備、後勤都處於下風,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作戰,除非有必死的信念,不然只會是一場屠殺。

    這裡我十分敬佩明末將領盧象升,他的最終一戰十分壯烈,是典型的明知必敗卻義無反顧地參戰。

    崇禎二年,身為知府的盧象升募兵一萬進京勤王,親眼目睹了金兵在京郊燒殺搶掠,袁督師被自己人千刀萬剮,一切都那麼刺眼。隨後,他更是懷著滿腔熱血,胸懷平天下的志願,在北直隸一帶以親緣關係為紐帶招兵買馬,練就了明末一支強大的軍隊——天雄軍。

    從名字上看,這支軍隊霸氣無比,盧象升配的起這支軍隊的統帥,因為每逢開戰他都站在隊伍最前邊。在與農民軍戰鬥的時光裡,多次重挫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大有趕盡殺絕的意思,但無奈清兵屢屢破關,盧象升回到了北方,並在那裡完成他人生的歸宿。

    崇禎十一年,清兵再次入關,京城再次戒嚴,同往常一樣,清軍大肆搶掠,豎起“官軍免送”的牌子,各地勤王軍也很識相地堅守不出(不敢出擊)。

    而這一次唯一的不同在於,盧象升主戰,和他過去九年那樣為國南征北戰一樣,他看不慣大廈將傾卻無人挺身而出,他總領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儘管兵力只有兩萬,但身為大明的臣子,國家有難,豈能不戰!

    最初盧象升選擇了夜襲,“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盧閻王展現了他兇狠的本色,給予了清軍極大的打擊,但是宦官高起潛從中作梗,居然撤了盧象升的後軍,導致夜襲最終失敗。

    此時朝廷瀰漫著議和的氛圍,清軍入關已有四個月,大有賴著不走的意思,再過一月就該在京城底下過年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嗣昌為首的大臣一心企圖與清軍議和,暫時讓清軍退去,從戰略上來講,無可厚非,但是對大明王朝來說,這事有傷國體,畢竟大清已經自立單幹了,與大明對等,堂堂天朝上國向建奴低頭,難道大明再無可戰之人了嗎?

    盧象升不接受,也不願妥協,儘管此時他手裡只剩下五千人馬(其餘被楊嗣昌、高起潛節制),但清軍攻破高陽城,一手締造寧錦防線的孫承宗殉國,極大地刺激了盧象升的內心。作為大明的總督,他屢受國恩,一心以平天下為己任,即便孤身一人,九年前他也募集一萬人馬進京勤王,何況他手下還有他親手打造的五千天雄軍。

    朝廷不想戰,各地勤王軍不敢戰,大明的臣民在天子眼皮底下被北虜燒殺淫掠近四個月,如何能夠視而不見?

    盧象升決定為國做最後一次衝鋒,以大明總督的身份。沒有糧草、沒有後援,他如實地把情況告訴他的部下,正如六年前他追擊高迎祥斷糧三日一樣,他和部下同甘共苦,手下士兵十分敬仰這位儒雅而兇猛的將軍。駐地周圍的百姓聽聞有這麼一支軍隊竟然敢於向清軍發起進攻,紛紛簞食壺漿,為他們的忠義貢獻一分綿薄之力。

    願戰者隨,願走者留,1638年12月11日,五千天雄軍在鉅鹿遭遇三萬清軍,在這個項羽曾經破釜沉舟的地方完成他們最後的盡忠。

    盧象升身穿孝服居中排程,左右兩軍結陣迎敵,清軍精騎反覆衝殺,從早上直至傍晚,天雄軍炮盡矢絕,與當年戚家軍、白杆軍的結局一樣,孤軍、彈盡,清軍用車輪肉搏最終擊垮了這支大明精銳。盧象升拒絕了部下的撤退請求,親自提刀殺入亂軍之中,手刃數十清軍,身中四箭三刀而死。

    天明雄起,此時距離明朝滅亡還有6年。

    盧象升力戰而死,然而楊嗣昌卻百般刁難,堅決不同意追認其烈士身份。甚至逮捕盧象升的部下,嚴刑拷打,希望得到盧象升沒死投敵的供詞。但他失敗了,他不明白這些跟著盧象升出生入死的天雄軍的骨氣,與他的怯懦、議和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年後楊嗣昌圍剿張獻忠不利,畏罪自殺。盧象升被追認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得到了英雄應有的結局。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盧象升完美呈現了作為大明忠臣應有的樣子,他本可以像吳三桂、左良玉一樣,擁兵自重,儘管實力懸殊,但他毅然選擇與清軍決戰,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大明仍有願戰敢戰之人。

  • 2 # 悟空說史

    歷史上的“必敗”戰役有很多,明知“班師”必亡還義無反顧班師回朝的將領也有很多,但這都建立在王朝存在的前提下!但有這麼一場戰役,不是為了王朝和皇帝,只為了反抗統治,維護尊嚴!

    今天就講一下江陰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三公的“必敗”戰役

    這場戰役發生在滿清入關之後,當時的江陰城已經向滿清投降,本來大家都相安無事,只是把本來應該給明朝士大夫的東西給了清朝罷了,但隨著清朝頒佈的“剃髮令”一出可捅了江陰人的馬蜂窩了。

    對歷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古代中國對於髮膚都是十分的愛護的,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說法,所以儘管明朝的“水太涼”們二話不說因為“天熱”剃掉了自己的頭髮,但對於底層百姓來說,這樣的“剃髮令”還是難以接受的。

    所以清朝的統治者們頒佈了“剃髮令”之後,江陰人的反抗情緒也一下子高漲,於是陳明遇、馮厚敦兩個人就率先開始了起義,但這兩個人都是秀才,對於大局的掌控力還是有缺乏,所以最後聯合了江陰典史閻應元開始了讓人“淚目”的江陰八十一日。

    這也是一場從事情發生就註定結局的起義,當時的江陰城面臨的是四面清軍的包圍,閻應元手中既沒有揚州一品大學士史可法的十萬兵馬,也沒有什麼顯赫的前朝地位,只是一個小小的“前典史”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人物”卻在江陰城中煥發了巨大的光與熱,在這短短的八十一日中,不僅和江陰城中的男女老少同仇敵愾抵抗清軍,還詳細的做了兵力部署,將江陰城中每一個力量都緊密團結了。

    在被清軍包圍的“江陰八十一日”中,十萬餘江陰百姓面臨著二十四萬清軍兵馬,兩百多門紅夷大炮,血戰孤城,擊斃清軍七萬五千餘人,包括親王三名,大將軍十八名,儲存了大明朝最後的八百里河山。

    但一個孤城又如何抵擋清軍的鐵蹄呢?最後還是沒有避免城破的結局,清軍也把積攢了數十日的憤怒都發洩在了江陰百姓的頭上,開始了屠城!最後全城僅僅只有53人倖免於難,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被後世稱為“江陰抗清三公

    明知大勢已去,孤城難支,卻還是義無反顧的開始反抗滿清的道路,只為了一個尊嚴,也告訴了清政府,江陰人的尊嚴是不能被侮辱的。

  • 3 # 這些歷史要讀

    1、陳家谷口之戰;

    北宋初年,宋太宗為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發動了雍熙北伐。結果,由於指揮失利,曹彬所率領的東路宋軍在岐溝關之戰被遼軍擊潰,致使中、西兩路宋軍也被迫撤軍。至此,北宋的雍熙北伐戰爭宣告失敗。

    戰爭的最後,朝廷命令西路軍護送掩護雲、應、寰、朔四州百姓內遷。可潘美和王侁卻不聽楊業的勸阻,強迫楊業率部北上,直奔雁門迎擊遼軍。

    楊業深知此戰凶多吉少,出征前便對潘美哭訴,以此明志。而楊業所部將士,雖然也自知此戰必敗,但還是義無反顧的追隨楊業,拼死力戰。血戰過後,楊業率殘部突圍至陳家谷口,當此時的潘美和王侁兩人居然見死不救,沒派一兵一卒接應楊業。楊業眼看突圍無望,遂率殘部回頭繼續與遼軍死戰。最終,楊業傷重墜馬被俘,絕食而死,所部宋軍將士全軍覆沒,無一生還!

    2、蔡州之戰;

    蔡州之戰是金國的最後一戰,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圍城戰之一。公元1232年正月,金蒙兩軍在三峰山展開決戰,結果金軍慘敗,完顏合達和完顏陳和尚等金國最後的名將戰死,金軍最後的主力也損失殆盡。次年,宋蒙聯軍包圍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慘絕人寰的蔡州之戰正式打響。

    儘管當時的金國早已無力迴天,但守城金軍依舊同仇敵愾,死戰不降,擋住了宋蒙聯軍數個月的輪番強攻。然而,在長時間的缺水斷糧和宋蒙聯軍的次瘋狂進攻打擊下,蔡州城最終演變成人間煉獄,白骨、殘肢、鮮血、硝煙、殘垣斷壁交織其中。

    城中守軍為了繼續活命,為了繼續戰鬥,開始以人為食。先是以城中老弱為食,後來老弱不夠吃了,又開始不斷將敗軍全隊斬殺,充當“軍糧”。到最後,活著的人甚至連死者留下的骸骨都不放過,是謂“人畜骨和芹泥”以為食。蔡州之戰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金軍將士仍舊血戰到最後一刻。

    金國的最後一天,金哀宗完顏守緒不想淪為亡國君,於是倉促傳位給金末帝完顏承麟。隨後,金哀宗獨自來到幽蘭軒,自縊殉國。金末帝在草草完成大典後,隨即率軍衝殺,最終死於亂軍之中,在位時間不足兩個時辰。

    宰相完顏忽斜虎率領殘存的一千多將士,與宋蒙聯軍展開巷戰。最終因寡不敵眾而被逼入絕境。最終,完顏忽斜虎及以下將士和金國僅存的文武官員,全部跳入汝水,壯烈殉國!

    3、崖山海戰;

    當年南宋參與滅金的蔡州之戰,目睹了金國滅亡的慘況。可不知道他們是否有想到,幾十年後,這一慘況也同樣應驗到南宋身上。崖山海戰,是宋元之間的最後一戰,隨著崖山海戰的失敗,南宋也正式覆滅,蒙元統一整個中國。

    和蔡州之戰一樣,崖山海戰之前,南宋也早已山河破碎,敗局已定。當時,元朝大軍已基本完成對中國大陸的佔領。南宋只能退守崖山,作最後的掙扎。

    當時,南宋軍民也都知道已無力迴天,但還是義無反顧的與元軍拼死一戰。最後,隨著南宋水師的戰敗,左丞相陸秀夫眼看突圍無望,於是揹著年僅八歲的宋幼主趙昺投海自盡,隨行的十餘萬南宋軍民也相繼跳海殉國。

    4、寶山保衛戰;

    此戰,姚子青將軍及其所部500餘名壯士,明知敵眾我寡,自身孤立無援,但還堅守寶山,死戰到底,最終全部壯烈殉國,用自己的鮮血構築起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

    五百健兒齊殉國,中華何止一田橫!寶山守軍以500人之兵力,抗擊數倍於己的日軍和敵寇強大的海空火力,堅守孤城七天。期間,姚子青將軍率部擊退日軍十幾次進攻,最終寡不敵眾,姚子青將軍及以下500餘將士全部殉國,僅9連士兵魏建臣因出城向團長報告戰況得以倖免,成為寶山保衛戰唯一倖存的歷史見證人!

  • 4 # 度度狼gg

    許多人知道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的事蹟,卻鮮有人知為什麼這位手裡掌握著三個軍重兵的集團軍總司令,怎麼就會被幾千名鬼子所包圍,直至力竭而死。其實,張將軍率部投入的是一場必敗的戰役,而他兵敗犧牲的責任,大部分要由李宗仁來負。

    (黃琪翔)

    1940年5月的棗宜會戰,日寇第11軍集中了第3、第6、第13、第39和第40等師團的全部或一部,總兵力接近20萬,戰役目標是在漢水以東尋殲李宗仁第五戰區主力,然後順勢佔領宜昌。園部和一郎首先指揮日軍在漢水東岸連續擊破黃琪翔“中央兵團”和張自忠“右翼兵團”各部,然後主力轉向直撲宜昌。

    日軍這是變線進攻而不是撤退,但是漢水東岸槍炮聲沉寂下來後,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出現了錯判:他認定日軍沒有攻取宜昌的能力,現在一定是見好就收正在“反轉”中。為了追擊敵人,李宗仁下令各部實施反擊,而為了彌補兵力不足,還強令郭懺的江防軍必須調出兩個軍加入反擊作戰。

    (張自忠)

    右翼兵團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接到出擊令時,正在漢水西岸快活鋪的指揮部裡,身邊只有第55軍的一個團加總部特務營,滿打滿算不超過3000兵力。而他的集團軍各部第55軍、第59軍、第77軍都在東岸,並且在日軍的打擊下四分五裂,全部與集總暫時失去聯絡。

    這個時候遵令過河是非常不明智的決定,首先是敵情不明,戰區長官部關於日軍撤兵的判斷缺乏根據,其次是我情不明,各軍各師的位置都不掌握,總司令部貿然過河逼將成為一支孤軍,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問題是,日軍已經能夠破譯五戰區的通訊密碼,這已經在之前的戰鬥中顯露徵候。

    (黃維綱)

    集團軍參謀長李文田反對張自忠過河,他認為只需要派出偵察分隊和通訊參謀即可,張自忠應坐鎮河西整理部隊和恢復建制,然張將軍不依,堅持親自過河尋找部隊和組織反擊。他認為既然上峰已經下達命令,那就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渡河,5月7日,張自忠義無反顧地率領3000人的小部隊東渡漢水。

    次日黃昏尋得第38師黃維綱部,這個老部下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總司令,局勢兇險”,張自忠沉思片刻回答說:“渡河以來,我已抱定與敵血戰之心”。夜裡經過反覆呼叫,集團軍司令部終於聯絡到第179師、第180師、騎兵第9師餘部等三支部隊,於是張自忠決定分頭行動。

    (第五戰區高階將領)

    他命令黃維綱率部去接應第179師,並統一指揮這兩支部隊,自己率集總去與第180師和騎9師匯合,再共同發動反攻。5月11日,張自忠到達指定會師地點方家集,然而只看見了殘缺不全的騎9師,而劉振三的第180師卻杳無音信,電臺也聯絡不上了。次日凌晨,就在張自忠望眼欲穿時,截獲33集團軍電報的日軍,已然掉頭撲來。

    第11軍司令園部認為,張自忠將軍已經成為一面抗日的旗幟,所以在掌握33集團軍司令部出現在方家集的情報後,下令第13和第39師團暫停原有任務,全力合圍方家集。5月14日,鬼子第39師團主力與騎9師在宜城東北15公里的南瓜店、長山一帶遭遇,雙方立刻陷入血戰,張自忠一面將自己身邊的步兵團調上去增援,一面緊急呼叫第180師迅速向司令部靠攏。

    (張自忠殉國場景)

    1940年5月16日上午,日軍第11軍通訊隊再次截獲並破譯了張自忠的電文,偵知第33集團軍司令部的具體位置在南瓜店與長山之間的溝沿村,立即命令第39師團長村上啟作派出兩個步兵大隊前往奔襲,於是張將軍陷入巨大的危機中。因為總部特務營多為短槍兵,在2000多日軍的打擊下很快傷亡慘重,而附近又一時沒有可以增援的部隊。

    戰至5月16日下午,在日軍飛機的轟炸和步兵進攻下,沒有重武器的特務營已犧牲殆盡,且戰且退的張自忠身邊只剩下12名官兵,參謀長李文田請求張自忠撤離自己帶人掩護,戰場經驗豐富的張自忠苦笑道:“看現在的情況,日軍是有備而來,我目標太大,想走不易,你撤吧,不要再說了”,傍晚四點,張自忠已兩處中彈,遂命令左右快走:

    (張自忠上將)

    “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十分鐘後,一個小隊的日本兵衝上山坡,張自忠再中一槍一刀,轟然倒下,犧牲極為慘烈。日軍將屍體抬往20多里外的第39師團部辨認(師團參謀長專田大佐見過張自忠),確認身份後葬於後山,立牌“中國大將張自忠之墓”,黃維綱第38師直到夜裡才知道張將軍死訊,全師大怮,乃拼死奪回遺體。

    張自忠陣亡時是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被追晉為陸軍二級上將,是全面抗戰八年中,中國軍隊戰場犧牲職務和軍銜最高的將領。5月28日,將軍遺體運至朝天門碼頭,重慶萬人空巷,除那位委員長親自接靈外,林森、馮玉祥、何應欽、徐永昌等莫不到場,馮玉祥的輓聯是:“藎忱不死”!

    (棗宜會戰形勢圖)

  • 5 # 歷史吐槽機

    天下皆降闖不降

    清康熙三年春(公元1664年),定西將軍圖海、靖西將軍穆裡瑪引兵出湖廣,四川總督李英國領兵出四川,近10萬大軍將湖北興山縣西北的茅麓山圍的水洩不通。料峭春寒中,山險林密的茅麓山顯得格外幽深。

    在茅麓山上的是整個大陸最後一支打著明朝旗號的軍隊——小闖王李來亨,毋庸置疑的是他已經毫無希望。南明政權已隨著兩年前永曆帝被殺而徹底覆沒,清朝早已確立了正統,敵軍數倍於己且擁有近乎無限的補給。不會再有援軍、不會再有轉移空間、不會再有任何補給,也不會再有任何奇蹟,這是真正的絕境!

    吐槽機以為那時的李來亨應該是迷茫的,因為他連戰鬥下去的理由都沒了。為了大明?別開玩笑了,作為李自成的侄孫,父祖窮盡一生都在顛覆這個腐朽王朝。為了知遇之恩?更別鬧了!自己歸順後非但好處沒有半分,處處被人排擠,還得屢屢出兵拯救那個小朝廷。

    為了那個不再納糧的夢想?別逗了!苦戰一生,傾覆天下後才發現,貪官汙吏依舊魚肉百姓,苛捐雜稅半分未減。為了報仇?闖王的親侄孫都跑緬甸改姓隱居了,他這個養子怎麼看都名不正言不順。

    如此看來投降似乎也不是個難以接受的選項,晉王李定國一世英雄,兒子李嗣興該降照樣降;沐忠顯世受明恩,該投降時候一點也沒猶豫。李來亨這個夾心餅乾似乎真的沒必要搭上身家性命和過萬手足的將來。

    然而最終他還是沒有投降,帶著糧盡援絕的軍隊反覆拼殺,從5月打到8月,終於全軍覆沒。李來亨舉家自殺,縱火燒掉了茅麓山上的一切,這個生不知何年的人,親自選擇了死亡的方式。

    吐槽機沒法定義李來亨的行為是圖個什麼,殉國?殉道?殉義?殉忠?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總之他帶著最後的闖軍和最後的明軍坦然走向了死亡,或者我可以相信那是為了生而為人的自由。在明末歷史中看慣了士大夫們的無恥,卻總能在匹夫身上看到光輝,這可能也算一種黑色幽默吧......

    打響抗日第一槍的警察們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燬南滿鐵路柳條湖段的一部分鐵軌,隨後誣指是中國軍人破壞,開始猛攻北大營的駐軍。睡夢中的駐軍當場被炸死300餘人,但駐軍旅長王以哲接到不準抵抗的命令,撤出了瀋陽城。

    軍隊走了,平時維持治安的警察們卻並不想把家鄉拱手相讓,遼寧省警務處長兼瀋陽市公安局長黃顯聲下令開槍還擊,誓死抵抗。其實黃顯聲也知道靠這點缺槍少彈的警察打不過關東軍,但還是存萬一之念違令還擊。

    於是一個挺黑色幽默的場景發生了,之後鬼子的戰爭片裡關東軍攻城,對手清一色是穿著藍色制服的警察。可惜打仗總歸拼的是實力,19日凌晨3點,付出重大傷亡的警察部隊被擊敗,撤退到新民重新集結,日後成了抗日義勇軍的主力。

    黃顯聲這隻小胳膊終究沒擰過國民政府加小六子那兩條大腿,在遼西打了3個月後,他被強令撤回關內,東北還是丟了。入關後他四處奔走請求抗日,又屢屢碰壁,對國民政府極端失望之下,他在1936年8月秘密入黨。

    盧溝橋事變後他終於可以率兵抗戰,在漳河與日軍連翻血戰,所部損失極其慘重。就在黃顯聲整軍準備再戰的時候,又一出黑色幽默發生了,1938年春這個堅決抗日的軍人被捕了,逮捕他的還是國民政府......

    之後他的餘生就在只能在漫長的關押中度過,喜歡雕刻的黃顯聲給自己做了一方印章,上書“騎富士山頭展鐵蹄,倭奴滅,踐踏櫻花歸”。1949年11月27日,他被特務楊進興殺害,唯一可告慰的是他已知曉家鄉光復,鬼子投降。

  • 6 # 鹹魚閒聊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人征戰幾人回。

    每每讀到這些詩句,總會被古代邊關將士們的豪情悲愴所感染而泫然泣下,也許對他們來說,置身這蒼涼蕭瑟之中才是最好的歸處,他們平靜的承受著歲月的枯燥與風沙的侵蝕,甚至享受著死亡的一步步逼近,而對於我們來說,這卻是無法訴說的甚至近乎蒼白的敬佩,雖然我們想要給予他們更多,但時光荏苒,我們終究還是給不了他們什麼,除了一聲長嘆。

    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明朝以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第二年楊鎬坐鎮瀋陽,兵發四路圍剿努爾哈赤,薩爾滸之戰爆發,面對明軍的來勢洶洶,努爾哈赤採取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的戰術,先後擊敗三路明軍,只有李如柏因沒有按時到達戰場而倖免於難,薩爾滸一戰,明軍主力盡失,遼東局勢急轉直下,而努爾哈赤則趁機佔領遼東大片土地,並繼續西進。

    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於渾河血戰再敗大明,其中明末著名女將領秦良玉率領的白杆軍也在此役中損失慘重,還有戚家軍也在此戰中全軍覆沒(當然了此時的戚家軍並非戚繼光時期的戚家軍),而努爾哈赤也相繼佔領遼陽,瀋陽。

    此戰過後,以遼河為界,明軍駐守遼西而努爾哈赤則幾乎佔領了整個遼東並整頓兵馬準備隨時跨過遼河以奪取更多的土地。

    公元1622年,努爾哈赤率先發起攻擊,那麼他的首要目標是哪裡呢?就是位於遼河以西的廣寧城,廣寧城是通往錦州城的咽喉要道,而錦州城又是防衛山海關的重要屏障,過了山海關則可直達京師,所以廣寧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當努爾哈赤渡過河後,橫亙在他眼前的不是廣寧城,是城外一個叫西平堡的明軍要塞。當時駐守在西平堡的是一個叫羅一貫的副總兵,而他此時的兵力只有區區三千人,但包圍這座小小的西平堡的後金部隊卻有足足六萬之眾,執意堅守無異於自殺,況且西平堡位於平原之上,根本無險可守,如果在後金部隊包圍之前,羅一貫還有機會撤退,可是他並沒有選擇這麼做,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明軍一敗再敗,一退再退,軍心不穩,鬥志全無,看著大片土地落入敵手,羅一貫痛心疾首,他不明白在這國破家亡之際,為何大明的子民不能勠力同心,一致對外呢,在這恍惚之間,他似乎快要放棄了,但內心深處卻還是生出了一絲希冀,他期盼著能用一場勝利或者死亡來喚醒大明朝的醒悟,死不可怕,可怕的是屈辱而死,羅一貫絕不允許自己這麼死去,於是他拿起手中的刀,堅決的站在了西平堡矮矮的城門之上,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他想他已然清楚明瞭了.......

    一貫憑城固拒,用炮擊傷者無算。大清樹旗招降,且遣使來說,一貫不從。又明日,騎益眾,環城力攻。一貫流矢中目,不能戰。火藥矢石盡,乃北面再拜,曰:“臣力竭矣。”遂自剄

    努爾哈赤下令全力進攻,被羅一貫多次擊退,後金曾勸他投降,羅一貫不為所動,最終彈盡糧絕,刎頸而死,死前他面向京師大呼“臣盡力了”。

    “臣力竭矣”,多麼的令人無奈而又心酸,然而羅一貫的這一聲悲嘆並沒有喚醒腐朽的大明王朝,沒多久,廣寧城陷,努爾哈赤繼而南下攻取錦州,之後企圖攻陷寧遠,雖然於寧遠兵敗,但後金的崛起之路才剛剛開始。

  • 7 # 歷史微點

    “中原突圍”,皮定均和戰友們臨危受命,明知面對十幾二十多倍於己的敵軍,在幾無生還希望的情況下,卻義無反顧勇擔重任,以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率部與敵周旋,但最後出現的頗有戲劇性的結局,卻又著實出人意料。

    1946年,美國特使馬歇爾信心滿滿的前來為國共勸和,劍拔弩張的兩個陣營,雖然表面上都樂於接受,但彼此還是相互戒備,各有打算,而且蔣校長暗中調兵遣將,為內戰做充分的準備。

    6月下旬,國軍對我中原解放區不斷蠶食,步步逼近,並以近30萬部隊將我中原軍區李先念部5萬餘人,包圍在狹小地區,伺機而動。面對十分嚴峻的狀況,中原軍區請示延安,準備立即突圍,以防不測。

    接到電報,主席徹夜難眠,反覆斟酌,如果同意中原軍區突圍,那就等同與國軍徹底決裂,而此時兩個陣營實力相差懸殊,一旦開戰,我方將承受極大風險,但如果中原軍區不突圍,又無異坐以待斃,可能造成又一個“皖南事變”。經過艱難的抉擇,主席覆電“同意立即突圍”。

    為了不引起敵人的警覺,中原軍區極其隱蔽的集結部隊行動,甚至為了麻痺敵人,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在已經離開總部15公里後,又連夜拍馬趕回,會見美軍軍調小組人員,事後又立即策馬而去。

    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召見軍區第一旅旅長皮定均、政委徐子榮,向他倆傳達了突圍計劃,並強調為確保主力部隊突圍成功,必須有一支精銳部隊迎著強敵猛打猛衝,虛張聲勢偽裝主力,以吸引敵人,這樣這支部隊必會遭到十幾二十多倍敵人的攻擊,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王樹聲介紹完後沉默了一會兒,此刻他不能沒有顧慮,掩護主力是讓人送死的任務,不但難以開口,而且他也不能確定兩位部下是否能勇於接受這個任務。

    從副司令員難以啟齒、十分為難的表情中,皮定均與徐子榮己猜到了自己的任務,當王樹聲徵尋他倆是否願意擔當這個掩護任務時,皮定均徐子榮決然而堅毅的保證,“請領導放心,一定堅決完成任務”。

    皮定均徐子榮的第一旅是全軍區戰鬥力最強的隊伍,軍區領導為了數萬人得以生存,只能忍痛讓他們執行九死一生的任務。面對生還渺茫的戰鬥,突圍的時候,32歲的皮定均、39歲的徐子榮和基本上由太行山子弟組成的全旅官兵,都已準備為掩護主力撤退而犧牲。

    為了吸引敵人,他們向敵重兵防禦部位方向突圍。三天之後,當掩護任務完成時,第一旅已深陷重圍,但令所有人不曾想到的是,這支部隊竟然用神奇的戰術和驚人速度的強行軍,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竟能在損失不大的情況下悄然而退。

    最終,第一旅成為整個中原軍區最先成功突圍且儲存最完整的部隊,當他們穿過數道敵人阻擊防線到達解放區的時候,全旅沒有太大的損失,只是數千官兵蓬頭垢面,身上衣衫襤褸,腳上纏著的是滿是汙泥和血漬的破布,雖然軍容不整,但卻鬥志依舊。

    從此,“皮旅”成為我軍聲名顯赫的一隻勁旅,並在皮定均的率領下屢立奇功。1955年我軍授銜,主席在審閱名單的時候,見皮定均被授予少將軍銜,便提筆批了6個字“皮有功,少晉中”。遺憾的是,1976年62歲的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在指揮軍事演習時,因飛機失事不幸殉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學平面設計難嗎,有什麼要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