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步武堂
明神宗朱翊鈞(明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這個事,一直是史學家和史學愛好者熱議的一個話題,以我個人淺見無外乎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逆反心理,小的時候被他娘,張居正還有馮保這幾個有來頭、有勢力的長輩壓制,甚至到了他做了皇帝也不得自由,唸錯一個字都要被張老師嚴厲批評,不敢貪玩,惡作劇了一回,就被強行申飭,甚至用“霍光廢帝”來嚇唬他。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一旦那些可以管他,壓制他自由的人死的死,走的走,他的反彈是必然的,所以,他在張居正死後不久,就開始“反攻倒算”,而且欲鞭屍解其心中憤懣。進而以“想不上朝就不上朝”的態度來宣示自己作為皇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威。
第二,惹不起躲得起。明朝的一大特色就是“吐沫滿天飛”,言官上罵天下罵地,中間罵空氣。萬曆自己也不能倖免,被罵的體無完膚(萬曆十七年,大理寺評事雒於仁上疏,大罵萬曆“嗜酒、戀色、貪財、尚氣”),對皇帝尚且如此,可見朝堂之上會是一個什麼情景?萬曆把這個大理寺評事給罷了官,但估計也不濟於事。萬曆乾脆惹不起躲得起,不搞“朝堂議事”這一套了,有什麼事寫下來,想看就看看,不想看就扔一邊去豈不更好?
第三,眼不見心不煩。明朝黨爭自萬曆始,這幾乎是一個有一定共識的規律,因為在稅收制度上的分歧,東林黨和皇族之間開始了無休止的爭鬥,這種爭鬥是以東林黨為一派,以支援皇族的勢力為一派(有的時候是宦黨有的時候是浙黨)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明爭暗鬥(東林黨代表的是士大夫利益,或者說是工商派利益)。萬曆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為皇室搜刮財富,什麼稅油水大好收就收什麼稅,同時,萬曆年間一直把收稅的重點放在工商稅(包括礦稅)方面,主要是收斂財富的速度和效率高而已。
兩派之間的爭鬥你來我往,東林黨總的來講不太佔上風,主要是萬曆不聞不問,只管收稅。包括帶領王公貴族以及朝中重臣們兼併土地。為了乾的痛快,對於反對的聲音採取的是“眼不見心不煩”的策略。不上朝誰也沒脾氣,所以,萬曆不上朝也是最先被東林黨詬病才有後世議論。
第四,賭氣。在立太子(爭國本)的問題上,萬曆和內閣產生了分歧,恰恰這種分歧誰也不肯讓一步,當然,最終還是以內閣代表的“士大夫”集團贏了,但是,萬曆的面子受損,賭氣乾脆不理他們了。
總之,萬曆不上朝這個現象至少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朝堂議政”這種形式對萬曆已經沒有任何吸引力了,不但沒有,他是在極端排斥這種“議政方式”。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現象背後的本質,是“皇室”和“士大夫”之間的矛盾開始進入不可調和的狀態。也就是“士大夫階層”開始有了可以不用依附於皇權的利益,工商業的興起就是最根本的標誌。
無法在朝堂之上達成共識,萬曆上朝幹什麼?在他後面的幾位皇帝,在朝堂之上又做了那些有意義的事呢?他的孫子輩兩個堂兄弟在朝堂之上就幹了兩件事——堂哥重用宦黨,重用了魏忠賢,堂弟上臺把他殺了。(萬曆的繼位者太短命幾乎沒給他時間乾點什麼)。
有很多人認為明朝亡於萬曆,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因為萬曆不上朝,是因為在萬曆年間朱翊鈞這個皇帝實在是沒有能力洞察在他的年代,中國的社會形態已經在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最終導致的就是皇權的顛覆,而不是“改朝換代”,同時東林黨們也沒有意識到這個變化,拿已經擁有的依賴皇權(封地和賞賜)之外的利益看作是皇權的延續。這才是根本。
東林黨是在不配做代言人的條件下做了一次代言。而至於皇權,姓朱還是姓“愛新覺羅”有什麼值得遺憾或憤怒的?
-
3 # 靜夜思160519196
明朝的國家政治權利架構已經完善,皇帝辦公不一定要上朝,其實大臣更希望皇帝不管事,就像如今,領導插手的事情都會很麻煩,領導不管事反而大家各司其職,工作效率更高效。像我以前單位領導開會只要半小時,他說完話就全體解散,不會有一個傻逼上臺來說,我補充一下。
-
4 # 左說春秋
謝日暮鄉關提問!你們幾位回答很好!蒙再垂問,只得再把背景和原因再系統羅索一遍。
明神宗朱翊鈞執政48年,有30年不臨朝聽政。通常多數人以懶惰名冠青史。根據《明史》記述,早期作過一些有益事情。
第一、早期政績。明穆宗去世後,為萬曆留下較好的施政基。內閣中賢臣當國,人才濟濟,大學士張居正、高拱、高儀等都是正直之土,極善謀略。內宮也和睦、融洽。只是萬曆年輕,但他很聰明,放權於張居正等,勵精圖治。
首先推行新政,任張居正為內閣首輔,支援張的變法改革。這個年輕皇帝對老師兼首輔恭敬有加,言必稱先生,從不稱呼其名。冬天上課,讓太監在張居正腳下墊厚毛毯。張生病,皇帝親自煎藥。張居正為知遇之恩,事必躬親,將大明治理井井有條。其中一條鞭法惠及明清兩代。而張居當權時得罪不少人,張死後的萬萬十年,追查張居正,掘墓並流放其子。
其次,萬曆三大徵。擺脫張居正控制後,開始獨裁統治。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寧夏副總兵造反;五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同時西南播州楊應龍叛亂。萬曆被迫派兵三路出征,歷時IO年完成。雖然取勝三大徵,但喪師10萬,耗銀千萬兩,國庫空虛,百姓遭難。朝政和國力自此日衰。明亡始於萬曆即指此時。
第二、罷朝三十年。罷朝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貪戀酒色。張居正死後,大權獨攪,私慾膨脹,嗜酒戀色。萬曆十年三月大選嬪妃,一天娶"九嬪",另外還玩小監"十俊","寵十俊以開幸門"。萬曆十七年雒於仁上書批評酒、色、財、氣,獻"四箴"。萬曆暴跳如雷。二是厭倦朝會。親政之初便閒置內閣,結果每朝會群臣爭議不斷,常"頭暈眼黑,力乏不興"。內宮淫蕩傷身,外朝爭議煩神,乾脆罷朝三十年。萬曆因病不朝屬實。1958年挖掘其墓發現一腿變型短小。萬曆四十八年,因長期酒色無度,一病不起。又因遼東慘敗,一命歸天,終年58歲。
-
5 # 衣賜履讀通鑑
這個問題,如果細摳,可能要談得太多。我個人認為,簡而言之,是朱翊鈞自己認識到自己不過是一個庸才。張居正在的時候,一切由張大大說了算,張居正死了之後,萬曆先是突然感到自由了,壓在身上那種無形的壓力突然沒有了,體會到了自由的快樂之後,對張居正這十年帶給自己的痛苦有了重新的認識,逐漸勃然大怒,在張居正死後,開始收拾張居正。收拾完了之後,他開始親政,發現,不是那麼簡單,不是像晚上想找哪個妃子陪翻個牌子就行了,實際上,政事的複雜遠遠超過了他的想像,也遠遠超過了他的能力,幹著幹著,受不了了,一賭氣,爺不幹了,你們愛咋咋地。但是,人事權和財權,始終拿在自己手裡,雖然在他這一代明朝沒亡,但他已經把柴堆點著了,他一死,後面誰上來誰擦屁股,誰受煎熬。
-
6 # 德厚致遠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自幼聰明慧敏,從小接受教育,其母要求嚴格,稍有懈怠,李太后則罰他長跪,即位時年僅十歲,就面臨局勢動盪不安,內閣傾軋張居正想升任首輔,宦官爭權馮保鑽營秉筆太監加東廠總管,李貴妃盼望尊為皇太后,三方合謀進行倒高拱事件。內閣首輔高拱被貶放,並且驅逐了萬曆寵信太監張誠,透過政治變故,三個獲益者自然結成盟友,成了對幼年萬曆影響最大的監護。一是李太后每天督責萬曆讀書,如出差錯便要罰處。一是馮保專橫狂傲,萬曆有了過錯,馮保就去報告,成為太后耳目。一是張居正乃萬曆師傅,管教難免嚴厲,令萬曆暗地裡卻十分惱怒。不過萬曆畢竟年幼,對張居正還言聽計從,大權悉以委居正,也給了張居正革除弊政、變法創新的機會。張居正也不孚眾望,後世尊稱他為救時宰相,政治上考成督察,選賢任能,事必躬親。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統一稅役,攤丁入地,軍事上整飭軍備,加強邊防,整頓器械,屯田墾荒,精選將領,任用戚繼光,重用李成梁,平定外患,挽回大明頹勢,贏得萬曆褒揚,出現萬曆中興。
常言道: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罪在內宦太監張誠,張居正死後,萬曆的少年玩伴太監張誠重新進宮,出於報復與仇恨,首先羅織罪證拿馮保開刀,說是馮保家資饒富,勝過國庫,萬曆下令將馮保逮捕,逐出宮去,查抄家產,繳獲金銀百萬、珍寶無數,結結實實地讓萬曆嚐到了權力的威武和抄家的甜頭,也發洩了少時被挾制的憤懣和怨怒。
張居正人雖能幹,政務上也有建樹,可改革變法必竟侵犯了士紳豪強利益,得罪不少權貴。張居正也沒能庸潔自好,張誠等人乘機詆譭誣告,萬曆受更大貪慾驅使,對張居正進行清算,反攻倒算,徹底拂去了張居正的政治威勢在他心理上造成的陰影,也為自己總攬朝綱樹立權威。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罪在繼張居正以後晉升的首輔申時行,萬曆親政之初,言官抗疏、檢舉彈劾的奏章紛紛揚揚,擾得萬曆非常頭疼抱怨,擅長揣摩奉承的申時行趁機教他‘’留中‘’。對奏疏置之不理,試了幾次也沒出亂子,此後君臣二人將留中推行改進,萬曆就開始沉溺酒色,縱酒作樂,動輒逢酒必醉,醉必打人,更沒人敢勸誡阻止,萬曆漸漸的學會了抽大煙,玩花鳥,賭博戲,並很快上癮沉迷,倦怠朝政,連朝也不上了。
萬曆皇帝在位期間,衰敗的明王朝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活潑和開放,明朝的經濟處於當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外國傳教士也紛紛來華,利瑪竇就覲見過萬曆帝,開始西學東漸,整個社會也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個性解放的精神。萬曆是個商人氣很重的皇帝,講究盈虧補缺,節流開源,節流做不到,就設法開源撈錢,增設鹽礦稅,有錢好辦事,不僅維持了明王朝統治,還取得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先後舉行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在西北邊疆,啟用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任命李如松、麻貴在北韓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亂的播州之役。
萬曆朝的黨爭嚴重,從建儲之爭開始,多股勢力參與其中,表面上諷議時政,斥責時弊,實際上是地主商人支援的官吏相互傾軋排擠、爭權奪利。而對國家大事置之不理,直接的威脅和危險,是北部邊陲,努爾哈赤統一滿蒙,萬曆竟是一無所知,等到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伐明,告急羽書抵京,萬曆才著了慌,下令逮捕巡撫兼總兵李維翰,匆忙應戰,結果薩爾滸之戰慘敗。
到了後世崇楨,聽從清流忽悠,取消富商豪強礦鹽稅,導致朝廷財政拮据,又把稅賦轉嫁窮苦百姓頭上,增加額外負擔,官吏趁機借勢強徵暴斂,官逼民反。更可悲的是戰士缺欠兵餉,袁崇煥剛上任就趕上遼東士兵譁變,袁崇煥為樹威維持局面,錯斬毛文龍,國將不國,越來越亂。
-
7 # 捍衛中華魂
歷史上面很多英明的皇帝,給人的印象都是勵精圖治,上朝也是明君每天的工作。不過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卻連續28年都沒有上朝。讓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而且雖然這麼久沒有上朝,但是在明神宗統治的期間,國家依然安然無恙,沒有發生較大的動亂。所以很多朋友就會好奇,這麼久不上朝是為何?這期間明神宗都幹了啥?
明神宗朱翊鈞生於1563年,是明穆宗的第三個兒子。隆慶六年,年僅10歲的朱翊鈞登基,從1572年到1620年,明神宗一共做了48年的皇帝。明神宗的母親是李綵鳳,是歷史上非常賢德的代表,參政但是不亂政,秉國但是不貪權。
明神宗自小就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深得父親明穆宗的喜歡。雖然明神宗年少登基,不過他的父親卻為他留下了非常好的朝廷班子,還有賢能的太后和一眾名臣包括內閣首輔張居正,等人的輔佐。
皇帝身邊的太監,大部分人的印象大多是玩弄權術。但是明神宗的貼身太監馮保卻是歷史上難得的賢宦,張居正和太后以及馮保的關係,都很融洽,這也讓明神宗的統治毫無後顧之憂。
這三個人中,對明神宗影響最大的就是張居正。作為皇帝的老師和臣子,張居正都完美的發揮了自己的作用。明神宗即位之後,很多朝政大事都是張居正和明神宗一起處理,和諧的君臣關係,給明朝帶來了“萬曆中興”的繁榮局面。
張居正在明神宗在位的前十年中,從政治經濟上進行了很多的改革。軍事上加強裝備,重用了戚繼光等名將,明朝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倉庫中的銀子多到發黴。
但是張居正去世之後,明神宗因為之前馮保,張居正對他的束縛過嚴,加上政敵的彈劾,使得明神宗不但撤銷了張居正的封號逼死張敬修,而且還罷免了馮保,將張居正提拔的人才通通罷免。
讓明神宗不想上朝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明朝文官集團的失望。雖然明神宗長達28年沒有上朝,但是在這期間社會穩定,無論是內外戰爭都大獲全勝。
雖然明神宗沒有上朝,但是並不代表他不處理政事。明朝的內閣制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皇帝不上朝,但是內閣依然可以主持日常事務,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皇帝只需要重用幾個能夠做事的人就行了。
不過雖然明神宗統治期間,前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但是後期明神宗漸漸懈怠政事,又缺少像張居正,馮保這樣賢能的人才,加上強徵礦稅,使得明朝逐漸開始走向衰亡。
還有人猜測明神宗不上朝的原因,據說他是個瘸子。不上朝是為了掩飾他的生理缺陷。不過這只不過是一種猜測並未得道證實。
-
8 # 流浪歲月912
萬曆大哥不上朝,是因為宰相張居正死後,他對群臣失望透頂,再加上立太子的問題,讓他徹底死心了,以後的歲月裡就不去上朝了,都是看奏摺辦公!
-
9 # 燃先生
萬曆十五年開始,原本勤政的皇帝開始不上朝並持續幾十年這個事確為歷史一大謎團,明神宗的不作為對二十多年後的明朝滅亡是否負有重大責任歷來也是頗有爭議,竊以為,這件事還要從明朝立國的政治格局走向開始去進行分析。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遊戲規則,明朝猶是特例。顧誠先生在對明朝社會研究中即表示不可從一始終,明朝社會的前期和後期有著巨大的政治差異,社會形態亦是迥然。洪武大帝開國後屠戮文臣,廢除宰相,皇權集身的模式是一種類似後來滿清的皇帝獨乾的格局。洪武可謂勞動模範,為他自己量身打造的朝廷執行模式還能維持著皇權全面壓制文官,這種情況從成祖開始發生變化。成祖起成立內閣,作為彌補相權缺失的方法,但也成立東廠,讓宦官進入核心權力層用以互相制衡。此時宦權、文官權力皆出自皇權,皇帝同時有功勳後代的力量作為拱衛,皇帝是此時的核心權力者,可以說一不二。這種情況在仁宣得到繼承和鞏固,而後,事情起了變化......宣宗死的早,英宗年幼上臺,隨後而來的土木堡事變,直接導致了拱衛皇權的功勳勢力的大流血,皇帝北狩,于謙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立 代宗,而後迎回英宗,而後代宗死,英宗重新上臺,等等。這中間的一系列變化看似最後以英宗繼續得以終續一朝而結束,但其中皇權明顯的弱化了下去,功勳勢力不再,原本被完全掌控的文官團體甚至嚐到了自立新君的滋味,加在其身上的枷鎖終於開始動搖。文官的權力達到一個高峰是在弘治朝。作為一個替父親擦屁股的皇帝,弘治在位十八年的主要功績便是垂拱而治,說白了便是各按本分做事。皇帝與其說是立志在勤政愛民,不如說是被文官團體構建的那個執行機制駕著在勤政愛民。史料記載弘治唯一得以早朝請假成功的一次是皇宮失火,弘治沒休息好,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方得以罷朝一日,文官此時的權力已經可見一斑。正德不甘心於被文官如此牽著走,各種荒誕不經,試圖打破沉悶的政治環境,最後英年早逝,死因是落水受寒,真是詭異。一個可以兩次率軍作戰的皇帝竟然死在水冷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讓皇帝身邊的近衛背上密謀弒君的黑鍋,史料記載也真是夠有趣的。終於,文官團體又立了一位皇帝上臺,可惜這次的皇帝還真不是個吃素的,年紀輕輕便在大禮議的爭執上對文官團體贏得了勝利。嘉靖雖然是有名的神棍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深知權術制衡的皇帝,嘉靖在位的後二十五年雖然不上朝,但尚能運用權謀之術掌控已然成熟的文官團隊。即便如此,在最後的歲月裡,嘉靖依舊感到了自己對權力控制的力不從心: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紛至沓來,至其死後的隆慶一朝,隆慶完全成了弘治第二,由於他本人能力不夠,權力重心一再向著文官們的方向移去,這種現象在年幼的萬曆皇帝上臺,張居正擔任首輔時終於走向了巔峰。好的,簡短的回顧了一下萬曆之前的歷史,你們發現了什麼?
明朝從土木堡之後起中央便一直在發生著皇權與文官權力之間的爭奪,並且隨著文官團隊的越發成熟,皇帝越來越無法與這個日益強大的團體抗衡。
本以為從張居正的改革團隊那兒收回了權力,以為終於能夠主政的萬曆突然發現,原來自己被愚弄了,自己不過是被當成了文官黨爭的工具,自己雖然貴為天子,竟然連選擇自己心愛的皇子做儲君的權力都沒有。萬曆皇帝沒有正德那種勇氣去硬碰硬的頂撞整個強大的文官團體,他選擇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方法去對付,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與他自己的性格有關,但當時的主流,已經將歷史的走向大致定下,萬曆的個人選擇無關大明朝最後的結局。
-------------------------------------------------------------------------------------------------------------------------------------------
當然,萬曆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管事了。內閣在遇到無法依規矩行事的事情時,還是要去奏請得到皇帝的旨意。北韓被日本亡國的時候,滿朝的大臣均表示無需干涉,但萬曆皇帝還是看到了出兵的重要性,最後明朝出兵北韓可謂是萬曆的個人意志作出的決定。同樣,萬曆皇帝派遣大量太監前往各地徵派礦稅、鹽稅、關稅等,瘋狂為國庫斂財,同時摳門的發放三大徵所需的軍餉,不同於後世對萬曆三大徵導致明朝元氣大傷的看法,萬曆直到死時,亦給後面人留下了相當可觀的錢財。萬曆年間,明朝進入著名的“小冰河期”,農業逐漸荒蕪,文官們黨同伐異,明朝可謂是漏洞百出,疲態盡顯。萬曆憑藉張居正改革留下的財富,搭上自己被文官寫入史冊的“與民爭利”遺臭萬年的罵名,尚且能夠延續國祚,沒讓江山毀在自己的手裡,這本身也是需要一點手腕的。 -
10 # 藍白旗幟
萬曆帝是一個本有熱血卻屈服文官體系的隱士皇帝,不上朝是他的消極抗爭。明代的皇帝除了個別非常牛逼的皇帝,比如洪武帝、永樂帝,這種刀口舔血殺出大明江山的帝王,其他的皇帝往往被文官體制所鉗制。也就是雖然你是天潢貴胄,但是你就是叫不動這些官僚,以至於洪武帝動不動就把官員宰了。
你想想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然而國家並沒有崩潰,這是為什麼?當時有內亂(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有外敵(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但是國家依舊平穩運作,因為帝國的命運大部分不掌握在皇帝手中,而是在文官階層中。
萬曆帝並不是一開始就頹廢不想做事的人,但是年幼繼位,政權大部分被張居正所把持,(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成功幫助大明續命)。長大了,擺脫張居正的影響,但是他發現自己看似是整個帝國的老大,不過只是個空架子,皇權根本不能喝官僚體制相對抗,或者對抗以後自討沒趣。
首先,他沒有話語權,說話其實也不算什麼,文官把持著話語權,就算有文官指著萬曆帝的鼻子罵,說他是無道昏君,他也殺不了,甚至官僚們還會幫腔說這位文官是忠臣,可昭日月。這不是讓人生氣嗎?可是又無可奈何。
其次,他是個紫禁城囚徒,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想去哪其實去不了,只要皇帝一想出門,勸諫的奏摺就會如雪花般飄來,皇帝還得一個個耐心回覆,不然來的更多,在這的情況下,這個皇帝索性三十幾年不出門。
第三,飽受監視,一言一行都會被這些好事的文官緊緊抓住,逼他做一個道德模範,而這些好事的文官們呢?花天酒地、徇私枉法,皇帝卻控制不到,但是又不得不依靠這個文官系統去治理天下。開國的洪武帝想要搞官僚系統,他廢了宰相,子孫還是要早創了首輔,這顯然是換湯不換藥,為什麼呢?因為事永遠不可能皇帝一個人做,也做不了,宰相這種輔助機關是禁不了的。
所以在心灰意冷下,乾脆就不上朝得了,反正少了萬曆帝,官僚們只是少了一個圖章而已,並不妨礙帝國的正常執行。
回覆列表
萬曆皇帝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他10歲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小時候還是很不錯的,在老孃孝定太后李氏和老師張居正的督促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儼然一副三好學生的模樣,彼時張居正工作賣力,盡職盡責,搞出個“一條鞭”法,把國家治理的僅僅有條,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詭異的是,從萬曆十四年(1586)開始,萬曆皇帝就開始陸陸續續不上朝,到了萬曆十七年元旦後,這位老兄就徹底變成宅男,再也不上朝了。
為什麼不上朝,後世又很多推斷,總結下來主要有這樣幾點:
(1)身體不好
1958年,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被挖掘,開啟他的棺材之後,歷史學家發現萬曆皇帝右腿彎曲。經過復原後,還發現萬曆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說明萬曆皇帝患有嚴重的足疾。萬曆腿腳不好這事歷史卻有記載,明代申時行《詔對錄》中寫到萬曆皇帝為自己不上朝做出的辯解——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艱難。如果不是有確鑿證據,大家多半會認為他在撒謊,現在看來可能是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雖然萬曆皇帝活了58歲,在皇帝中算說得過去,但足疾一直伴隨他,生活質量不高,上朝也就因此被取消。
(2)心情不好
經歷早期和大臣的蜜月期後,萬曆皇帝的日子就難過起來,明代學習宋代,推崇言官制度,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說好聽是言官,難聽點就是沽名釣譽的噴子,一天到晚吹毛求疵,抓住一點小問題往死裡罵,上朝就像潑婦吵架一樣,大家對著噴,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以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把人性的卑劣發揮到極致,當然,皇帝也不能獨善其身,萬曆對這種環境產生了厭倦,逃避是不上朝一個重要原因。
(3)懶
身體不好逃避是沒有辦法,心情不好逃避是神經不夠強大,但懶絕對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萬曆十歲繼位,早年在老孃老師的逼迫下做這做那,壓抑自己的個性,成為大臣眼中的乖乖仔,但他天性是什麼樣子從來沒有人關心過,這種長期被壓抑的個性在他掌握權力以後完全釋放出來,24歲按說已經過了叛逆期,但絕對的權力延緩了他叛逆的時間,讓他更加肆無忌憚挑戰規則,不上朝就可以看做是他對二十餘年來生活不滿的一種集中發洩,而當這種發洩成為一種習慣,叛逆變成了懶惰,酒色財氣取代了勤政愛民,不上朝也就變得習以為常,
後人對萬曆皇帝的評價不一而足,各種說法都有,總體來說,他的前半生評價還是不錯的:勵精圖治,王朝中興,即使不上朝以後的10-15年,也還有“萬曆三大徵”這種比較拿得出手的政績,但後三十年總體來說慘不忍睹,沉迷酒色的罪名是跑不掉的,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明亡亡於萬曆,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當然,萬曆也算不上昏君,幾十年不上朝,卻沒有出現官員造反,太監專權,朝政牢牢把持在自己手裡,這種政治手腕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