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有我的歷史觀

    “卓越”軍事才能?那我的觀點是對你狠狠的打臉。縱觀整個戰爭過程,其戰術連雕蟲小技都談不上,而只是夜郎自大,自以為是而已,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自取滅亡、自掘墳墓罷了!

    小和卓木不懂感恩,走錯第一步。

    1680年,噶爾丹叛亂,發兵12萬,消滅了葉爾羌汗國,將元朝的後裔統治的部眾,全部趕到天山以北居住。

    1697年,噶尓丹兵敗暴亡。阿帕克和卓之子瑪罕木特在咯什噶爾、葉爾羌的“伯克(封建主)”支援下,企圖建立一個汗國。趁機興兵作亂。在伊梨拘禁了瑪罕木特,並將其二子布拉呢敦(大和卓木)、霍集佔(小和卓木)作為人質,囚於地牢達數年之久。

    乾隆閱過來使薩喇爾呈送的大、小卓木願意向大清求降投誠的奏摺。知其“羈留於準噶爾為人質”,“未經放回”,感其“情甚可憫”。

    清廷平定了準噶爾叛亂,將大、小和卓木解救了出來。遣大和卓木布拉呢敦回葉爾羌,“使統其舊部”;留小和卓木霍集佔駐伊梨。

    在處理與清朝的關係上,兩兄弟產生了分歧。大和卓木對清朝感恩戴德,表示願意歸附清朝。但小和卓木“奸詐異常”,不僅不肯甘居人下,而且有野心,欲獨擁疆域。

    1755年秋,阿睦爾撒納叛亂,小和卓木無視清朝救命之恩,助阿叛逆。使朝廷的這次平叛行動失敗,使阿順利進入了伊梨。

    這是小和卓木走錯的第一步——忘恩負義。

    小和卓木走錯的第二步——看不清自己,夜郎自大。

    1755年12月,清廷平定了阿的叛亂,收復了伊梨。他又逃往兄長處,並竄掇兄長一起反清。

    哥哥勸道:“以前受辱於厄魯特,若非清朝,焉能迴歸故土?不予回報倒罷,豈能對抗”?

    但弟弟不以為恥,不以為然,執意與清廷對立。並給哥哥“打氣”:

    莫若與中國抗拒。地方險遠,內地兵不能即來。來亦率皆疲憊,糧運難繼,料無奈我何。且準噶爾已滅,近地並無強鄰。收羅各城,可以自立。

    對於小和卓木的反叛行為,乾隆為了民族大計,沒有追究,而是忍耐著採取“招撫”的方式,並囑咐軍機大臣,不到萬不得已,不可剿殺。“若明系別生異心,即應派兵擒拿”。

    此為小和卓木犯的第二個錯誤——兩兄弟被準噶尓羈押於地牢數年而不得自由。清廷輕而易舉平叛準噶爾,解救二人。難道平定你兄弟二人又豈在話下?

    小和卓木的第三個錯誤:終於邁出了危險的一步——正式反清。

    1756年,右副將軍兆惠派阿敏道率數千兵卒前去招撫二和卓木。但由於兆惠得到的報告內容失實:“地方並無故事,毋用多帶兵前往”。

    致使阿敏道全無戒備之心,僅帶滿兵百人前往庫車城內,結果被小和卓木抓住並拘留。次年5月殺害了阿敏道,公然反清了。

    這是小和卓木犯的第三個錯誤——不知懸崖勒馬。這就叫“不作不會死”。

    雅爾喻善的失策,讓二和卓木僥倖逃脫。

    乾隆終於對二和卓木失去了耐心,於1758年5月,任雅爾喻善為“靖逆將軍”討伐二和卓木。

    先是進攻哥哥固守的“庫東”。弟弟趕來迎救。清軍沒能抵擋住其攻勢,讓其攻入了城內,與兄會合。

    清軍多有傷亡,卻久攻不下。主帥此時又想不出很好的攻城辦法,軍中鬥志便鬆懈了下來,致使兄弟二人突圍出去。兄長逃往喀什葛爾,弟弟奔往葉爾羌。

    這就是題主所說的“卓越軍事才能”?這只是清軍主帥太過大意,沒有積極進攻,而只是一味地消極圍城,待其自斃。兄弟二人才有突圍逃出城外的機會。

    這與小和卓木有無軍事才能有關係嗎?

    由於乾隆的輕敵,二和卓木暫佔優勢。

    8月,乾隆再派兆惠平叛。兵臨城下,頗斯特、和闐伯克霍集斯先後請降,乾隆以為大功告成,便停止續派清軍。又令車布登扎布帶兵迴游牧地休息,再令副將軍富德等候訊息,不必支援。

    小和卓木堅壁清野,大和卓木據喀什葛爾,兄弟二人互為犄角。由於葉爾羌城周圍十餘里,四面12個門。兆惠兵弱,久攻不下,便在有水草處安營紮寨,等待援軍。

    現在高潮到了——黑水河之戰。

    說小和卓木無軍事才能,並不代表他沒有撿到便宜的機會。

    兆惠在黑水河岸邊紮寨屯營,一為等待援軍,二為充實軍需。聞知山下有羊群,便率千餘騎奪橋過河。剛過四百有餘,橋轟然斷裂。

    敵方騎兵四五千、步兵萬餘前後夾擊。清軍慘敗,總兵、副都統、護軍都統、監察御史、侍衛俱陣亡。

    我們現在來看看題主認為“小和卓木的卓越”,究竟是如何的“卓越”程度。簡直是愚蠢至極!

    ①膽怯不攻——他們早就聽說兆惠帶兵兇悍勇猛,於是不敢強攻。他們雖然數倍於清軍,也只是對“黑水營”形成了層層包圍,企圖進行長期圍困。

    這就是你口中的“卓越”?——本土作戰,畏縮不前。

    ②“奉送”軍需。——疆民有掘地藏糧等習俗。兆惠令清軍在營中林地挖掘,果得“粟米百石”。

    敵軍既不敢入林進攻,又無耐心耗戰,遂引水灌營。清軍反而幸得充足水源,增加了“耗戰的資本”。

    就這樣,清軍奇蹟般地堅持了三個月之久。

    後副將軍“富德”率援軍趕到,大小和卓木兵敗逃遁。

    路末途窮,命歸西天。

    清軍對二和卓木一路窮追猛打。1759年6月,大小和卓木逃往巴達克山。8月,清軍以強制態度逼迫“巴達克汗”交出他們。

    生者縛送,死者驗屍。過期不到,馬上增兵。

    於是阿達克汗誅殺了二和卓木,並通知清軍。

    平定了大小和卓木,清朝最高統治者幾代人實現對西北邊疆的控制和保證西北邊疆長期和平穩定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題主現在還認為二和卓木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嗎?雖然在人數上和開始的戰爭條件下,佔有絕對的優勢。後來呢?算盤一步步打錯。

    哪能與乾隆相比,運籌於帷幄之內,決勝於天地之外。

    哪能與兆惠將軍相比,反敗為勝。

    可惜了,朝廷因考慮民族大計,而對他們的一次次寬容!

    可惜了,乾隆一開始對他們“招撫”的善意!

    可惜了………………!

    可惜!自作孽,不可活!

  • 2 # 二郎的遊戲試玩

    黑水營之戰的前奏

    1. 庫車之戰

    乾隆二十年(1755 年),清軍出師伊犁平定準噶爾部,被準噶爾部拘禁的大小和卓獲得解救,率當地維吾爾人歸順清朝。但是獲得解救的大小和卓在回到南疆後非但沒有感恩,還組成了反清叛亂勢力。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平定準噶爾大局已定,乾隆帝宣示霍集佔罪狀,指責大小和卓兄弟忘恩負義,調派靖逆將軍雅爾哈善率滿漢官兵一萬人,哈密、吐魯番兩地的維吾爾首領隨行參贊軍務,南下討伐。五月,清軍圍攻庫車,在庫車以東的託和鼐(今託和乃)設伏殲敵,取得了首戰殲敵二千四百人的勝利。乾隆帝有詩 《託和鼐行》 紀其事,詩中說:“剿賊二千四百餘,傷我十數忠堪嘉。是為徵回第一戰,遂叨天佑威荒遐。”

    託和鼐一戰慘敗後,霍集佔只率八百人進入了庫車城,清軍如能一舉聚殲,方可擒獲霍集佔,南疆本可不戰而定。但是,歸順的庫車伯克鄂對向將領雅爾哈善進言分析局勢並認定霍集佔必將突圍,雅爾哈善並未理會,致使霍集佔趁夜率兵從城西出逃。清軍圍城了數月,最後僅得一座空城。庫車之戰,用將不當,乾隆帝寫下《得庫車城志事》,抒發自責和憤懣。

    按《大清律》 將雅爾哈善等人以失職罪正法,命定邊將軍兆惠、副將軍富德迅速進軍南疆,軍隊士氣為之一振。

    2. 阿克蘇和烏什歸附

    霍集佔逃出庫車後,欲進阿克蘇城,原來的伯克本是霍集佔任命的心腹,但已被城內的維吾爾民眾團結起來將其驅逐,新任阿克蘇首領毛拉阿舒爾緊閉城門拒絕。霍集佔等又繼續向南逃竄到烏什,烏什首領霍集斯請其進城,準備赴宴時乘機擒拿,霍集佔覺察逃竄。庫車一戰後霍集佔雖得以逃脫,但越來越多的判眾不願追隨大小和卓,阿克蘇與烏什相繼投誠。兆惠在阿克蘇頭目毛拉阿舒爾和烏什首領霍集斯的歡迎下,順利取得這兩座城市。乾隆帝有詩《阿克蘇城回眾投降,詩 以紀事》 及 《烏什城酋長霍集斯伯克攜回眾獻城降,詩以紀事》。阿克蘇、烏什歸附後,兆惠留下副將富德清剿餘賊,自己則率軍去追剿霍集佔等叛匪,從而拉開了黑水營之戰的序幕。

    二、黑水營之戰的經過

    庫車之戰一役結束,定邊將軍兆惠在乾隆帝的催促下,只率領八百人匆忙趕到阿克蘇,未等軍隊集結完畢,就由烏什首領霍集斯隨軍參贊,帶領四千士兵西進,進抵葉爾羌(今莎車) 城下。小和卓霍集佔在此堅壁清野,與坐陣喀什噶爾的大和卓布拉尼敦作犄角之勢。清軍人少不足圍城,面對如此不利形勢就在城郊葉爾羌河畔有樹林水草處立營自固。當地人稱葉爾羌河為黑水河,故稱此為黑水營。

    1. 通古思魯克之戰

    黑水營之戰前有通古思魯克之戰。十月初十,兆惠遣兵前往堵截喀什噶爾要路,親自領兵至通古思魯克,欲渡河向葉爾羌城南進兵,收取霍集佔的存糧地英峩奇盤山。不料剛過五百人,橋就斷了。霍集佔從城中派出騎步兵兩萬人,把渡河的清軍團團圍住。《清史稿·兆惠傳》 中記載:“霍集佔挾數千騎出,師且戰且涉水,士卒殊死戰,五晝夜殺賊數千人。諸將高天喜、鄂實、三格、特通額皆戰死。兆惠馬再踣,面及脛皆傷,乃收兵築壘掘濠以為衛,賊亦築壘與我師相持。布拉尼敦自喀什噶爾至,助霍集佔困我師。”

    這場激烈戰鬥持續了 5 天,形勢危急。兆惠派五人各攜告急文書,突圍赴阿克蘇求援。

    乾隆帝有詩 《通古思魯克之戰》 以紀念攻伐葉爾羌城之初遇險苦戰這件事:“兩回酋昔困莎車,得地忘恩應翦除。赤翟蜂屯助白翟,僑如狼顧庇榮如。渡河騎率五百耳,背郭賊將二萬餘。守壘竟同援兵返,忠誠回憶益欷歔。”詩中說:兆惠將軍渡河的五百勇士與敵二萬進行殊死決戰,退回黑水營堅守三個月,待援兵趕到時,突出重圍。忠誠的將士回憶起通古思魯克苦戰的往事,聽者無不為之感嘆抽咽。

    2. 呼爾璊大捷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 正月,清軍副將軍富德、參贊大臣舒赫德領兵由阿克蘇趕赴支援兆惠。正月六日行至呼爾璊(今巴楚縣阿克薩克馬熱勒鄉),與小和卓霍集佔率領的騎兵五千餘人在此激戰。清軍多是步行且馬匹缺乏,在交戰中處於劣勢。適逢此時,參贊大臣阿里袞督解馬匹及時趕到,眾將士同仇敵愾,大敗叛軍。此戰持續五天四夜,大和卓布拉呢敦受重傷返回喀什噶爾,小和卓霍集佔逃回城中。清軍取得了呼爾璊大捷。乾隆帝有長詩《我師》講述這場戰事,“鏖戰五日夜,斬將搴旗幟。副將軍富德,參贊及軍士,同心成巨功,殲賊數千騎。”詩中說:此戰激烈地進行了五天四夜,將士們同心協力,大獲全勝。這是眾將士的辛勞。

    3.黑水圍解

    呼爾璊大捷之後,清軍兵抵葉爾羌河,直壓叛軍營壘。兆惠在營中聽到槍炮聲,知道是援軍到達,率部奮勇出擊。富德、舒赫德領左翼,阿里袞、愛隆阿領右翼,兩路大兵共擊回眾,使其渡河逃走,黑水之圍得以解除。乾隆帝有詩《黑水行》 反映黑水之圍的激烈戰

    鬥和危險情形,“喀喇烏蘇者,唐言黑水同。去年我軍薄迴穴,強弩之末難稱雄。築壘黑水待圍解,詎人力也天帡幪。……匪今伊昔蒙帝佑,覲揚前烈勵予衝。詎人力也天帡幪,大清寰海欽皇風。”以此讚歎黑水營孤軍固守三個月,終能化險為夷的奇蹟。詩中說:定邊將軍兆惠率部孤軍深入,長途跋涉,在黑水陷入重圍,結營固守,等待增援。副都統明瑞快馬加鞭,疾行一個月趕回京城,向我彙報軍情,可謂火急。聽了他的講述我肅然起敬。叛軍在葉爾羌河上游決水淹灌,我軍挖溝排水,化險為夷。叛軍密集施放鳥槍,彈丸打在樹林中,我軍砍木為柴,獲彈丸數萬,得以反擊,解決了缺乏彈藥的困難。築營掘地時又掘得大批窖藏糧食,解決了軍食之需。還有詩《圍解八韻》紀其事,“圍解萬里遠,懷紓午夜頻。將軍誠

    善守,天意本先仁。少挫終能勝,知難在審因,勞哉惟眾士,予曰有良臣。更議搗虛策,相籌應變神。”詩中說:黑水營得以固守,歸功於將軍兆惠的謀劃指揮,還有上天的保佑。此戰雖前有挫折,但終能險中取勝。以上三場戰事,在《乾隆西域戰圖之七·通古思魯克之戰》 《乾隆西域戰圖之八·呼爾滿大捷》《乾隆西域戰圖之九·黑水圍解》 中,都有直觀而形象的再現。

    三、黑水營之戰所反映的民族關係

    筆者認為黑水營之戰所反映出的民族關係,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黑水營之戰,清軍將弁歿於陣者固多,兵丁傷亡尤夥。”眾多的將士浴血奮戰,同仇敵愾。在兆惠抵葉爾羌之前,先遣偵察的侍衛璊綽爾圖身受重傷被俘,怒目圓睜,大聲唾罵,霍集佔氣急敗壞,下令將他用鐵鉤裂開四肢而死。乾隆帝有《固濟爾巴圖魯璊綽爾圖盡節詩》 稱讚:“為齒睢陽張,為舌常山顏。古有今豈無,詩錄其人傳。”

    在兆惠渡河的當天,新任命接替雅爾哈善的蒙古族將軍納穆札爾與參贊大臣三泰,率領兩百名士兵趕往前線,奉旨往代兆惠,中途遭到叛軍三千人圍攻,寡不敵眾,全部被害。特別是納穆札爾竟被手腳釘在葉爾羌城門上,壯烈慘死,乾隆帝有《雙義詩》痛悼。後被列入清朝平定西域紫光閣五十功臣之四,乾隆帝為畫像親筆讚辭:原靖逆將軍三等義烈公工部尚書納穆札爾:“我懷賢勞,命將往代。正值黑水,猖獗鼠輩。以二百眾,陷萬賊中。因緣殉節,勇濟以忠。”

    黑水營之戰中,除了兆惠依靠滿蒙八旗,漢軍綠營,同仇敵愾,智勇兼濟,得以固守三個月外,還有乾隆帝對西域上層維吾爾伯克的信任,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後被列入平定西域紫光閣功臣的維吾爾族地方首領,有吐魯番的額敏和卓、烏什的霍集斯、庫車的鄂對、哈密的玉素富、和闐的阿什默特、喀什噶爾的噶爾默特。而與黑水營之戰最為密切的是烏什伯克霍集斯。在格登山大捷後,霍集斯遵照清軍檄文,將南逃的達瓦齊等七十餘人全部擒獲,縛獻伊犁清軍大營,得到乾隆帝嘉獎。在庫車之戰後歸附清朝,以陳進兵路線封公品級,又晉固山貝子品級。清軍被圍黑水期間,霍集斯亦在營中,隨時向兆惠出謀劃策。黑水圍解後,霍集斯奉命隨將軍富德進援,解救被圍困於和闐的鄂對等,乾隆帝授霍集斯為和闐六城阿奇木伯克。富德由和闐進兵葉爾羌,霍集斯繪圖呈覽,並統領和闐六百五十名維吾爾官兵從軍

    追擊。在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中,霍集斯與鄂對等執旗大呼招降,來投者紛紛。戰後,被乾隆帝晉封為多羅貝勒,加郡王品級。後被列入清朝平定西域紫光閣五十功臣之三十,乾隆帝為畫像親筆讚辭:“郡王霍集斯:奉元戎檄,擒達瓦齊。後稍觀望,旋迎我師。同大軍進,被圍黑水。回部望族,居之京邸。”

    自乾隆至清末,清朝對霍集斯家族一直恩寵有加,體現了對霍集斯功勞的肯定。乾隆帝對西域民族關係的準確把握和政策實施,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重點發揮上層人物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首惡,以恩惠爭取民心。黑水營之戰的勝利不僅有乾隆帝的雄才大略,力排眾議,運籌帷幄,在今天看來更重要的是有西域各民族維吾爾、哈薩克、布魯特(今柯爾克孜族) 的支援。譜寫了一曲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歷史讚歌,是新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戰爭見證。在大小和卓叛亂時,葉尓羌的首領伊克和卓不願意依附他們跟著他們一起叛亂,被小和卓霍集佔殺死。在黑水營被圍二十天後,不肯附和霍集佔叛亂的和卓家族額色尹(其侄女後來成為乾隆帝的容妃,俗稱香妃),便帶著自己的弟弟帕爾薩及侄子圖爾都、馬木特提前遷居到了布魯特 (柯爾克孜),攻打喀什噶爾,並襲擊英吉沙。大和卓布拉尼敦認為這是與清軍的聯合行動,很是驚惶,立刻從黑水營撤兵回師喀什噶爾,使得叛軍的兵力被分散,大大減輕了黑水營被圍的壓力,同時派人向兆惠求和。兆惠遵照乾隆帝以前的諭旨,令其擒送霍集佔,這是布拉尼敦做不到的。和議未成,清軍仍困守在黑水營中。在黑水營之戰勝利後,乾隆皇帝還論功行賞,晉封爵號,獎勵了額色尹等人。清軍追擊大小和卓進入帕米爾高原後,正是由於有柯爾克孜人充當嚮導,所以能克服險峻的自然條件。後追至塔什庫爾幹後,塔吉克伯克穆喇特將全區戶口田畝呈報清朝政府,在此設立色勒庫爾回莊,歸葉爾羌辦事大臣管轄。

    四、對黑水營之戰的評價

    1. 清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乾隆帝將黑水營之戰與薩爾滸之戰相提並論。筆者認為可以與格登山之戰並列為統一西域戰爭中兩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但是各有不同。格登山之戰是在準噶爾總檯吉達瓦齊所部萬人士無鬥志,風聲鶴唳的情況下,遇阿玉錫二十五勇士乘夜搗營就立即崩潰。而黑水營之戰是在大小和卓堅壁清野、以逸待勞、人多勢眾的情況下,被圍困了三個月。前者是有征無戰,兵敗如山倒。而後者則艱苦卓絕,叛軍兇惡。在之前的通古思魯克之戰中,定

    邊將軍兆惠受傷,手下的四員大將戰死,所部三千人又陷入小和卓霍集佔二萬叛軍的重圍之中,黑水營似乎岌岌可危。小和卓霍集佔認為攻破黑水營指日可待,就在黑水營外安營紮寨,或進攻,或偷襲,但都被兆惠所率高昂士氣的官兵從容對付,一一擊退。《平定準噶爾方略》記載:“閱今三月,晝夜攻戰,賊人初引水灌營,我兵即掘壕宣洩;又以葦埽蔽體來犯,即用火焚燒;又掘溝伏身前進,即乘高擊退。”叛軍雖數倍於清軍,包圍了黑水營卻無法攻

    破。黑水營之戰最終化險為夷,成為乾隆帝統一西域戰爭中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2. 黑水營成功的解圍對之後清軍安定南疆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水營解圍之後,清軍撤回阿克蘇休整數月。二十四年(1759 年) 夏,三萬兵馬,兩路出擊。定邊將軍兆惠由烏什進攻喀什噶爾,副將軍富德則先往援和闐,再攻打葉爾羌。黑水營之戰極大地提升了清軍士氣,極大地打擊了大小和卓的氣焰。兆惠率軍到達前,大和卓布拉呢敦劫持民眾和牲畜,已於六月二十七日逃離喀什噶爾,小和卓霍集佔隨後於閏六月二日逃離葉爾羌,兩路回合後,由今阿克陶向帕米爾高原西竄。清軍兵不血刃地進入兩城,所至望風歸附。南疆的社會秩序很快安定下來。乾隆帝嚴令必獲首犯,清軍窮追不捨,在霍斯庫魯克(新疆阿克陶縣鄰近的塔吉克東北部哈爾古什)、阿爾楚爾 (今塔吉克東北部阿爾楚爾山)、伊西洱庫爾淖爾(今塔吉克雅什庫裡湖),三戰三捷,最後豎旗招降,敵陣中紛紛來投。

  • 3 # 論史

    霍集佔第一誤:忘恩負義,錯誤估計清朝的軍事實力以及統治全疆的決心。

    其實,清朝在乾隆二十一年基本平定準噶爾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之亂後,對於回部來說,清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的上是解放者,乾隆皇帝對於對抗清王朝70餘年的死敵準噶爾汗國可謂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秉持著祖傳的“此賊不滅,天下不安”的想法,其平定的過程中充滿了血腥手段,清軍凡是“可漁獵獮資生之地,悉搜剔無遺”,凡至一部“呼其壯丁出,以次斬戮,寂無一聲,駢首就死”,除降後始終未叛的杜爾伯特部,其他三部都幾乎被整個抹去,使厄魯特蒙古從此失去了反抗清廷的能力。

    《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裡間無瓦剌一氈帳。

    而對長期遭受準噶爾汗國壓迫的回部,清廷一改以往對準噶爾汗國的嚴酷肅殺,採取了優撫政策,而大和卓木波羅尼都,小和卓木霍集佔就是清廷推行優撫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在清軍擊敗準噶爾汗佔領伊犁後,解救了身陷地牢的大小和卓木,在兩兄弟被解救之後,清軍廷對兩兄弟加以禮遇,指望著他們能用自己在回民當中的號召力為“天朝”效力,於是派兵護送大和卓木波羅尼都返回葉爾羌統領其舊部,而小和卓木霍集佔就在伊犁管理回民事務。

    而對待回民問題上一反準噶爾的苛政,讓回民各安生業,“其仍給回民世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廢除了準噶爾汗國時期的苛捐雜稅,就比如說喀什噶爾城,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一年就向其地徵糧40898帕特瑪,而一帕特相當於清制4石5鬥,合計184041石糧食,而清朝每年的正額糧食僅10466石,相比於準噶爾汗國敲骨吸髓的剝削,清朝之政策實在是寬和許多。如果霍集佔兄弟能與此時全盛時期的清廷合作,實在不失為一個好的出路,至少可以像額敏和卓和鄂對和卓一樣世有爵祿,但是還是利令智昏,自釀苦果。

    在兩兄弟造反前,曾經有過分歧,大和卓木波羅尼都表示清廷對兄弟兩個有救命之恩,造反實在是有點良心上的不安,表示:“我家三世為準夷所拘,蒙天朝釋歸,得統所部,此恩可忘也?”,但是,霍集佔表示要擺脫清朝統治,對他脫離清朝統治理由,我做一下原文羅列,以突出其判斷戰略形勢上的短視。

    《聖武記·乾隆勘定回疆記》:若聽朝廷處分,必召兄弟一人留質京師,如準噶爾之例。我祖宗世以此受制於人,今幸強鄰已滅,無逼處者,不以此時自立國,乃長為人奴僕,非計。中國新得準部,反側未定,兵不能來;即來,我守險拒之,饋餉不繼,可不戰挫也。

    這段話看上去可謂是振振有詞,頗有見地,其實真是蠢到家了。

    首先,誤解了清朝對回疆的政策,其實從清廷的政策來看,清政府欲回部和喀爾喀蒙古一樣成為清朝的藩部,基本仍然以和卓伯克管理回疆,也不會剝奪和卓的自由,更不會像準噶爾汗國一樣搞人質制度。

    其次,低估了清朝的戰爭能力,有著一廂情願的主觀性。乾隆二十年左右,清朝實力正值鼎盛,所能調動的財力、物力、人力、兵力巨大,不是霍集佔所能想象的,而且自阿睦爾撒納之亂後,將新疆地區併入版圖是既定方略,清朝是絕對不允許這個地區有另外一個霸權存在的。

    就比如大小和卓叛亂爆發後,乾隆皇帝立刻命令兆惠、富德率軍平叛,而清剿準噶爾餘部的任務立刻轉到了喀爾喀三音諾顏部臺吉車布登札布(其父親策稜親王在光顯寺之戰中大敗準噶爾軍)手上,這就說明清朝的國力可以對準噶爾和回部同時開戰。

    可見,霍集佔以上理由就是不經任何調查的胡說八道了。

    霍集佔第二誤:任人惟親,將士離心,自廢武功。

    回軍戰鬥力本就不是上成,所謂“回人素怯懦”,結果霍集佔還只信任他的伊犁舊人和投附他的厄魯特人,結果導致了眾叛親離,以至於眾多回人在與清軍戰鬥中出工不出力,一個好的領袖必定是賞罰分明的,很顯然霍集佔棋差一著。

    《嘯亭雜錄·平定回部本末》:以伊犁同歸之人及厄魯特避兵來投者為親兵,故其竄也,皆相率隨之,舊部人莫有從者。

    其實問題不僅僅出在霍集占身上,從黑水營之戰前的庫車戰役就可以看到霍集佔失敗的影子,這場戰役集中的反映了回軍戰鬥力整體差於清軍的事實。

    在庫車城被清軍保衛之後,霍集佔派兵萬人來援從阿克蘇戈壁捷徑飛速而來,“揀精兵萬餘人,攜最遠、最準之鳥槍八千杆之戈壁捷路而來”,先頭部隊被清軍副都統愛隆阿截殺擊退,後霍集占親自率領5000人大隊前來,又被愛隆阿所率領的吉林和索倫馬隊1000人截殺,回軍被大量逼入水中,死者高達3000餘人,前後死者6000餘人。

    《清史稿·愛隆阿》:霍集佔將五千人續至,愛隆阿等率吉林及索倫兵千騎逐賊至鄂根河側,與戰,迫敵入水,死者三千餘人,拔其纛,驛致京師。

    大家看到第二戰兵力差距高達1比5,回軍依然戰敗,可見與清軍戰鬥力之差距。

    具體到黑水營之戰,霍集佔對這場戰役的籌劃也並非一無是處,此次兆惠確實是立功心切,未等大隊出發,就帶領4000人的兵力進發攻打葉爾羌城,所攜帶糧草必然不多,霍集佔堅壁清野,正好掐中了兆惠軍的軟肋,使兆惠軍“無可掠”。

    兆惠在攻城不下的情況下,只好在葉爾羌城東黑水河紮營,又分出800兵力堵截喀什噶爾的援軍,實際上兆惠能指揮的只有3200人。兆惠在缺糧的情況下探知在城南的奇英盤山下有霍集佔的牧群,就領兵800人過橋渡河到達彼岸,不料橋斷,城中回軍15000人猛然出動(騎兵5000,步兵10000),騎兵攻兩翼,步兵正面攻擊兆惠軍,將兆惠軍分割包圍。

    我判斷這絕對是霍集佔利用兆惠急需糧草的心理定下了誘敵之計,誘敵—斷橋—優勢兵力分割包圍,環環相扣,如意算盤確實打的好。

    但是,千算萬算霍集佔沒有算到回軍的戰鬥力和戰心確實讓人“吃驚”,明明已經以極大優勢的兵力分割包圍清軍,居然還是無法將清軍殲滅,兆惠就憑著800人居然殺出15000人的重圍與大部隊在黑水營會和,回軍的戰鬥力實在低得令人髮指。

    然後是也許忌憚清軍的肉搏能力,失去了正面剛的勇氣,面對守備工事簡陋的清軍,在攻打五晝夜後,居然就圍困了三個月,期間只敢以鳥槍射打清軍。在相持階段,反而是兆惠率領的索倫兵和健銳營士兵頻頻出擊搶奪回人為食,“各兵每乘間出掠回人充食”,有賴於回軍的戰力不佳,兆惠的軍隊奇蹟般的撐過了三個月,等來了援軍。如果這15000人的回軍戰鬥力能像關寧軍或者準噶爾軍一樣,恐怕兆惠的墳頭都得長草了。

    就我看來黑水營之戰霍集佔的表現是中規中矩的,雖說算不上優秀,但也沒有多大失誤。但是由於回軍戰鬥能力不是很強加上他治軍能力薄弱,導致了黑水營之戰懸而未決,進而大敗虧輸。正應了《孫子兵法》一句話,“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沒有這個實力,就不要作死嘛!

    引用文獻:《清史稿》、《嘯亭雜錄》、《回疆通志》、《清朝藩部要略稿本》、《聖武記》

  • 4 # 史海悠遊閭春暉

    恰恰相反,我以為正好體現了小和卓霍集佔不通軍事、剛愎自用的弱點。

    早在清軍開始清剿大小和卓之亂開始時,小和卓霍集佔自以為己方人多勢眾,率主力自葉爾羌傾巢而出與清軍在庫車城外會戰,結果是大敗,損失六千餘精銳後,被困於庫車城內,後因清軍統帥雅爾哈善翫忽職守,才被其乘機逃遁。

    乾隆帝震怒下,以名將兆惠替代雅爾哈善指揮全軍,可兆惠卻以對方是“烏合之眾”,而存輕敵之心。僅以三千不到的人馬就直取葉爾羌城,結果在葉爾羌河南岸遭遇霍集佔万餘人馬的圍攻,其後,大和卓布拉尼敦也從喀什葛爾帶兵五千前來助戰。

    面對數倍於己之敵的圍攻,兆惠意識到了情況危急,若突圍而逃,必將在漫漫荒漠中全軍覆沒。因此,他決心利用地形、奮力血戰、以待援軍。兆惠為此選擇了一片樹林,作為立營的基礎,節約糧食及彈藥、弓箭,竟與優勢之敵相持達三個月之久,直到清軍取得“呼爾㙢大捷”,大小和卓被迫潰圍而逃。

    小和卓霍集佔在圍攻兆惠的“黑水營之圍”的過程中,犯下過三個致命的錯誤。其一,曾掘開葉爾羌河的河堤,企圖水淹清軍,不想正好幫助清軍解了飲水之困;其二,叛軍每天漫無目標地對著樹林射擊,大量的鉛丸彈都打在了樹上,清軍每砍一木,即墜落無數,得以補充自己的彈藥;其三,由於一心想俘獲兆惠,大小和卓的叛軍主力猥集於黑水營附近,導致其它地區防禦力量薄弱,被清軍輕易收復,並最終形成多路圍攻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荒,求各位大佬推薦幾本小說,不要種馬文,小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