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快4歲的孩子老是黏著媽媽,生氣就不好好說話,動不動就哭 。
9
回覆列表
  • 1 # 壹父母

    很多時候,孩子愛發脾氣和太黏家長,也不一定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還有一種可能是,家長會因為過度擔心孩子,覺得怕孩子做不好某件事而想助孩子一臂之力,總事事包辦。

    哈佛的學者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記錄了一些孩子小時候受挫折的次數和特徵,並對孩子們未來的升學和職業成就方面的表現做了追蹤對比,結果發現,相比曾經一帆風順的孩子,受到一些小挫折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取得大的成就。

    所以,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自主地完成某一件事,並得到一些成長。要學會對孩子“逆向關懷”。

    所謂逆向關懷,與主動式的關懷是對立的,即讓孩子體會到逆境。否則就會很容易教出有玻璃心的,顯得軟弱的孩子。

    如果凡事都由家長包辦,孩子就會失去認識世界的機會。剛開始,家長包辦可能會給孩子掃清小的障礙,但是等孩子長大後,還會遇到大點的障礙,這時候,孩子就會變得手足無措或是自暴自棄。而對於孩子可能遇到的苦,也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承受。有些彎路是一定要讓孩子走的,這樣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在不停的探索中,增加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念,更好地面對自己。

    對於一些涉及原則性的錯誤,我們也應該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學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逆向關懷還在於戳痛點,讓孩子去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主動糾正完善。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完整起來。

  • 2 # 父母學點心理學

    孩子越小越愛黏著媽媽。甚至六個月以前,母嬰都是屬於共生關係,也就是說黏如一人。

    但隨著孩子的長大,共生關係會變成我和你的二人關係,依然很黏,但是中間有了間隙。這階段也被稱為依戀階段。

    依戀階段,有些孩子屬於安全依戀型,表現為孩子與媽媽分離時很容易,相見時很親密。但有些孩子是不安全依戀型的,與媽媽分離時很艱難,見面時很糾結很憤怒。

    這樣的孩子又往往缺乏表達情緒的能力,有的孩子動不動就哭,有的則會用推打媽媽的方法來發洩情緒。

    如果孩子是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會比較辛苦。因為孩子心理上還卡在共生階段,他還沒有做好適度分離的準備。父母要給他更多的時間,支援他比別的孩子在這個領域要成長地要慢一些。

    行為上,首先要允許孩子表現出來的所有狀態,如黏、憤怒、悲傷、哭鬧。允許度越高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會越好。

    其次,父母要教會孩子識別情緒、命名情緒、描述情緒。這裡不是讓父母來問孩子你現在什麼感受啊?孩子是說不出來的,此時的父母要做一個讀心師,就是父母來猜:你現在是不是很悲傷,是不是很害怕……透過這一過程,父母就是在教會孩子識別並命名情緒。

    當孩子內在的感受能夠說出來的時候,他就不用藉助黏和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了。同時他理解自己和管理好自己感受的能力會增強的。

  • 3 # 土豆媽媽育兒

    性格軟弱且黏媽媽的小男孩,絕大部分的原因,來自家庭的溺愛。從小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就連吃飯,都是端著碗追在後面喂,喝個水,也是一個勁的唸叨,“慢點喝,別嗆著了,”出門不是坐車就是抱著、揹著。孩子玩什麼、要什麼更是無條件滿足,太多的溺愛,讓孩子覺得離開了媽媽,都是不安全的,只有緊緊跟著媽媽,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否則,張口就哭,讓你總是無條件妥協,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越來越黏媽媽。

    站在孩子的角度,這是很正常的思源。因為他知道怎樣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應該要為孩子的成長著想,孩子總要長大,總要學會獨立。多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多認識朋友,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以及感興趣的事可做,就能減少孩子對媽媽的過度黏性。

    有位小男孩,外表看起來酷酷的,很高冷的那種,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那只是他的表象。當你跟他認識並相處後才發覺,他比女孩子還黏父母、爺爺奶奶。已經上二年幼兒園了,但孩子依然沒有多少進步。比如吃早餐,只有你說得他高興了,他才張嘴吃幾口,否則一概不吃,有什麼事,他也總是用哭泣的方法,哪怕上廁所都是如此。每天上學,不是媽媽抱著來,就是爸爸扛著來,甚至奶奶揹著來……面對孩子,老師各種無奈,打不得,罵不得,跟家長溝通,家長直接說沒事……

    老師的無奈,源自於家長的不配合,全家人圍著他一個孩子轉,真的像“太上皇”,寵得孩子的世界,只有自我,遇到什麼事的第一反應是找媽媽。如果家長能夠配合好老師,對於孩子的成長不無裨益。

    1、放下擔憂孩子餓肚子的心,讓孩子先學會自己吃飯。孩子之所以總是要別人餵飯,不是他不會吃,而是他知道,只要他有不吃的想法,家長就會千方百計地哄他吃。父母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哪怕吃得滿身、滿地都是,哪怕弄髒了衣服也不要管。只有經過鍛鍊,孩子才能學會自己吃飯。

    2、放下總是擔憂孩子會摔跤的心思,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路。在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中,父母總是提前預防孩子可能面對的鴻溝,比如搬離前面的障礙物,比如路面不平坦時乾脆抱著他走,比如爬樓時怕累著、摔著孩子,揹著孩子爬上爬下……保護太過的孩子,成長在沒有任何挫折的環境下,孩子又怎麼能進步?多給孩子一點信心,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3、把心軟變成“心硬”,讓孩子學會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總用哭泣去達到自己的目的。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愛,往往讓孩子有不同的人生。我們在面對孩子的眼淚時,總是心軟得一塌糊塗。又怎麼能讓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現代,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當孩子哭泣時,告訴孩子,哭只是發洩情緒的一種方法,解決事情途徵的最好方法,就是想辦法自己解決,而不是什麼事都求助別人。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就要捨得使喚孩子;就要硬的起心腸,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就要在孩子摔倒時學會冷眼旁觀,教會孩子自己怎麼爬起來,而不是每次都心急火燎地抱起孩子;就要在孩子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哭泣時無視他的眼淚,讓他明白哭泣不是萬能的,更要讓他明白,適當的時候,學會等待與獨處……

  • 4 # 愛叨叨的寶媽媽

    我覺得這其中爸爸佔很大一部分原因,科學研究證明孩子爸爸在孩子性格形成過程中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由於媽媽的不可替代性,比如餵奶,孩子對媽媽依賴性會強一點,但隨著孩子長大,開始不止於生理需求的時候,就需要爸爸的登場了,爸爸對於孩子來說就相當於一座高山,可仰望可依賴,有了爸爸的參與,孩子的安全感才足,我覺得媽媽可以適當放手給爸爸,哪怕他粗心,哪怕他照顧不周,隨著時間增長,他會獲得從你這獲的不到的,也會讓他的性格漸漸開朗起來

  • 5 # 誤解無解悟界無界

    黏媽媽,不一定性格軟弱。

    黏媽媽是正常的,4歲小孩,真的不大,現在20多歲的小男人都還有很多黏媽媽的。

    過分的,強迫性的讓孩子獨立,反而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更黏媽媽。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媽媽應該陪伴而不包辦。

  • 6 # 風吹不倒的秋草

    4歲了已經進入幼兒園了吧,媽媽可能生完孩子一直在家帶,除了媽媽再就是爸爸,所以在上幼兒園期間,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陌生的面孔,不能施展孩子玩耍的興趣,也就是隻有媽媽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所以總是粘著媽媽,這很正常。時間長了大一大就好了,幾乎媽媽帶大的孩子,從小都這樣的。

  • 7 # 積木育兒

    您好,在對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如果爸爸參與的少,會容易造成孩子膽小、怯懦的個性,因此建議爸爸多多參與到孩子的教養中來,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帶孩子做一些“男性”優勢的遊戲,比如賽跑、踢球等。爸爸對於男孩子的榜樣作用,會令男孩子更加堅強、勇敢、果斷。

    其次,對於快4歲的孩子而言,若非常的黏媽媽,和媽媽有分離焦慮,那就說明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家長一定要了解,無論何時,孩子的安全感均來自父母無條件的關愛,媽媽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關愛和有效陪伴。有效陪伴是指要做到專心、投入地陪孩子游戲、看書、郊遊、交流等,不要在陪伴的過程中做別的事情或是看手機,並且,陪伴不是包辦,而是遇到困難時,在保證孩子安全、健康、不傷他人的情況下,協助孩子完成。

    而當孩子出現哭泣、不開心等情緒,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宣洩,表達需求不被滿足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時候媽媽首先要持接納和包容的態度,並共情孩子的情緒,比如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難過”這是和孩子共情的話,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於自己情緒的理解。說話的同時可以抱一抱、拍一拍孩子,透過肢體的接觸更能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再陪伴和鼓勵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後別忘了稱讚孩子的好行為。用鼓勵和成長代替斥責和懲罰,才是幫助孩子建立好行為、鞏固好行為的方法。

  • 8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小男孩太黏媽媽,其實也不算大問題,因為畢竟孩子對媽媽是有心理依賴的。但一生氣就不好好說話,動不動就哭,這就是很大的教育問題,家長應該重視起來。

    對於題主所說的問題,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加強孩子的意志力培養。

    一方面是不要過於溺愛孩子,碰到問題的時候儘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思考問題,而不是依賴父母或長輩。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長沒有必要急著去把孩子扶起來,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但是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媽媽應該鼓勵他,你是一個小男子漢,媽媽相信你能去把問題解決好,更多的學會放手,而不是幫孩子包辦。

    另一方面,要加強孩子的意志力培養。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成功人士並不是智商特別高,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非常強的毅力。孩子的意志力是應該從幼兒階段就要開始有意識的培養的,一旦錯過了最佳的培養期,孩子就會變得懦弱和缺乏忍耐力。

  • 9 # 白沙踏歌隊

    孩子的正常反應,性格是不開朗,但是沒問題,很聰明,懂得保護自己!

    孩子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缺乏獨立的表現,不是性格柔弱。請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貼,重視孩子需求,理性對待這個善於思考的“小精靈”。

    他黏媽媽,說明思維很清楚,依賴性減少不安全感。

    愛哭的問題,覺得不是性格懦弱,很多是聰明的讓大人妥協。

    這是一個聰明,冒失,需求穩妥的孩子。也許他不夠勇敢,不夠有人緣,但是不影響他的優秀。

    我家兒子也是這樣,幼兒園期間老師也不喜歡,但是小學後,學習很好,自控力強,非常省心。

    這樣性格的孩子,懂得保護自己,懂得深思熟慮,懂得控制自己行為,不活波,但是很聰明,挺好的!

  • 10 # 媽媽充電屋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分三方面來考慮。

    4歲的孩子黏著媽媽,有沒有問題?

    生氣不好好說話,有沒有問題?

    動不動就哭,性格軟弱,有沒有問題?

    黏著媽媽

    孩子喜歡跟媽媽玩,是正常的表現。但黏著媽媽這件事情,要看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的反應。

    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就跟媽媽玩,媽媽不在身邊,也能跟其他人好好玩,就說明孩子安全感很充足,沒有問題。

    但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表現出明顯的不安、焦躁,無法正常的和其他人玩耍,家長就需要注意了,應該想辦法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媽媽外出時,告訴孩子何時回家;多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多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玩;到陌生的環境陪著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有依靠。

    生氣不好好說話

    這個我倒覺得沒什麼問題,大人有時候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氣了尚且語無倫次,大吵大鬧,更何況小孩子呢?

    孩子生氣的時候,讓他充分發洩自己的憤怒,再慢慢引導孩子,用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性格軟弱

    性格軟弱,動不動就哭,也就是經常說的“抗挫折能力差”。這個是需要家長注意引導讓孩子提高的。現在的孩子,家庭溺愛都比較嚴重,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家長要人為的給孩子製造點“挫折”。

    孩子已經4歲了,可以制定一定的規則來約束某些行為,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比如孩子想買的玩具,約定購買玩具的頻率,比如兩個月一個玩具。孩子想看的電視,約定好只看半小時,看完就關掉。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能做的事情不包辦,孩子願意“幫倒忙”也別打擊孩子,哪怕浪費些時間,也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我家孩子很喜歡做媽媽的小幫手。儘管有時候,他幫我拖地,我還要多拖一遍,幫我晾衣服,比我一個人還慢。但做家務的過程,也可以當成遊戲的過程,多好的親子互動的機會呢。

    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比如孩子玩積木總弄不好,哭鬧發脾氣。家長要有耐心,陪著孩子慢慢來,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裝“傻”,故意搭錯,讓孩子糾正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以前孩子搭積木弄不好的時候,,我總是給他做示範,想告訴他並不難。但這樣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後來我就乾脆裝傻,不經意的提示一下,讓孩子自己主導,他就更願意玩,搭更高難度的。

    孩子的很多表現,對映的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採取的行為。孩子的問題,大多要從家長的身上找原因。慢慢來,孩子會慢慢長大,時間會證明一切。

  • 11 # 閒捻光陰

    估計和媽媽呆的時間長,如果爸爸有時間,應該每天讓爸爸帶男孩一段時間。帶孩子是夫妻倆個人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如果爸爸工作忙,沒有時間,那麼媽媽就要改變自己帶孩子的方式。可以鼓勵男孩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比如武術,比如球類運動,讓男孩和媽媽保持一段距離,鼓勵孩子獨立學習。媽媽平常帶孩子時,不要什麼都包辦,可以讓孩子出門購物,爬山,鼓勵孩子勇敢,即使摔跤讓他自己爬起來,不要扶他。

    也可以讓家裡男性親戚多帶孩子玩。或者小區裡和勇敢的男孩交朋友,這樣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性格,其實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模仿力也強。古時孟母三遷,就是為了孩子有一個最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夥伴很重要,多和勇敢的孩子交朋友玩耍,孩子會變得勇敢起來。

    最後想說,媽媽勇敢,媽媽快樂,孩子也會受影響,所以媽媽也要改變性格,這也非常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靖身為唐朝的名將,為何會成為商朝時期的陳塘關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