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噶珊達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話說元末兩大梟雄朱元璋和陳友諒為了爭奪“帶頭大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結果陳友諒經過幾次大敗後,退守武昌,但並沒有從此消沉,而是在勵精圖治,經營著他的地盤。一是摧富益貧。將富人的財產和土地平均分給貧苦農民,做到有衣同穿,有地同耕,有飯同吃。二是屯田積糧。大力開拓荒田,大興水利,廣大士兵戰時為兵,閒時為民,大力重視糧食生產。三是大力擴軍。因為有了糧食,陳友諒提出當兵就有糧食補給的條件很誘人,因此,很快,陳友諒的軍隊進入了跨越式發展,很快達到了60萬。這個數量是朱元璋望塵莫及的。

      朱元璋向安豐進軍,露出了致命的“命門”。陳友諒那雙洞若觀火的雙眼早已把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沒有再猶豫,馬上傾盡自己60萬大軍,向朱元璋進軍,他把攻擊的目標選在了洪都(也叫龍興)。

      事實上,朱元璋命門真正所在是集慶,如果此時陳友諒直接揮師向集慶進軍,那麼,這將是對露在外面的朱元璋的命門致命一擊。然而,陳友諒在這個關鍵時刻,卻沒敢直接打朱元璋的七寸,而是選擇了試探性地打朱元璋的“三寸”洪都。

      集慶空虛,為何陳友諒不攻打,反而繞道攻擊洪都呢?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怕了。陳友諒想退而求其次,透過拿下洪都來提振自己的信心。然而,陳友諒不會料到,就是因為這個錯誤的軍事決定,導致的結果是白白錯失了一舉擊潰朱元璋的戰機。

      因為洪都守將叫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雖然剛剛二十出頭,但擁有的官銜卻不小——大都督。他雖然遺留下紈絝子弟的放蕩不羈和風流倜儻,但關鍵時刻卻是個錚錚鐵骨的硬漢。此時他在洪都擁有的兵馬不足一萬。一萬VS六十萬,六十打一,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PK,這是一場實力懸殊太大的比賽。也正是因為這樣,陳友諒站在“巨無霸”的戰艦上,豪情滿懷,激揚文字,指點江山道:“踏平洪都,直搗集慶,擊潰朱元璋。”

      對此朱文正卻以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堅決回擊道:“NO。洪都不是你想來就能來,想走就能走,想擺平就能擺平的。”說完這句話,他立即來了個雙管齊下。一是統一思想、提振信心。他迅速召集部將進行了緊急總動員,提出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口號。在他的感染下,眾人紛紛表示,誓和洪都共存亡,誓展朱軍雄風,誓死保衛洪都。二是明細分工、明確責任。他派大將鄧愈扼守洪州的要道撫州門,趙德勝守宮步、士步、橋步三門要地。派薛顯守章江、新城二門。牛龍海守琉璃、精臺二門。朱文正自己率兩千精兵全面指揮,全盤調動,支援配合各部。

      朱文正剛部署好,陳友諒的大軍已吹響了總攻的集結號。陳友諒之所以敢誇下海口,一是擁有壓倒性的兵力,二是擁有超級鉅艦等先進裝置和武器,三是擁有“水漫金山”攻克太平的歷史記錄。細心的讀者都記得,上一次陳友諒之所以能攻克太平,利用的是江水上漲,從船上直接領導架梯攀附城牆,很快把太平給踏平了。因此,這一次陳友諒也準備來個故伎重演,對洪都也採取相同的辦法。

      然而,陳友諒一到洪都城下才發現自己想得太美,太天真了。他太低估朱元璋的能力了。朱元璋吸取了太平被攻破的教訓,對洪都果斷地採取了“退它三尺又何妨”的措施,拆毀了原來的城牆,改為離江退後三十步開外修築新城牆。這樣一來,陳友諒想再利用鉅艦登城的計謀被朱元璋一招料敵在先率先防範住了。

      投機取巧是沒門兒了,陳友諒只好棄船登岸和朱文正展開真槍實彈的攻防戰。

      正如朱文正所部署的那樣,陳家軍攻得最猛的是撫州門。而守撫州門的鄧愈也是一個硬角色,在陳友諒利用先進的炮彈技術炸開了城牆一個三十餘丈的口子的關鍵時刻,他沒有慌張,鄧愈命火炮向陳家軍進行了最猛烈的還擊。結果炸得敵軍血肉橫飛,炸得敵軍驚恐萬狀,炸得敵軍不敢再貿然進軍。就乘敵軍“打盹”之時,鄧愈一馬當先,親率士兵們豎起木柵,擋住了那三十餘丈寬的城牆缺口。

      當然,陳家軍不是吃素的,他們見狀,又立即組織兵馬向缺口進軍。幸好這時,朱文正親自帶領增援部隊趕來。結果在朱文正的掩護下,鄧愈用了整整一夜的時間終於將缺口給補上了。末了,鄧愈不忘說了這樣一句幽默的話:“我補的不是缺口,是天。”

      就在鄧愈在取得撫州門保衛勝利的同時,堅守在新城的薛顯顯示了強大的勇氣和大無畏精神,在防守的空縫,居然還能反擊漢軍,他率敢死隊衝出城門,出其不意地斬殺了陳友諒的大將劉震昭。

      如果說鄧愈拼死守住了撫州門讓陳家軍體會到了什麼叫“撼山易撼朱家軍難”,那麼薛顯斬殺劉震昭卻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效果和作用,讓陳家軍體會到了什麼叫步步驚心。

      雙方儘管死傷慘重,但洪都城還是那座洪都城。對此,最氣憤的莫過於陳友諒,他很快改主攻撫州門為全面進攻,要來個各個擊破。這樣一來,朱軍防守起來更加難辦了。結果朱文正用士兵的屍骨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勝果也失去了。漢軍先是猛攻宮步、士步兩門,結果成功擊斃兩門守將趙德勝。隨後漢軍攻克琉璃門,斬殺牛海龍、李繼先、陳國勝等大將。接著,再攻破新門,斬殺徐明等大將……

      洪都已到了強弩之末,眼看靠自身實力再也無法支撐下去了。危急時刻的朱文正充分發揮年輕人的豐富想象力,馬上想出了“雙管齊下”的盤外招。

      第一招:天外飛仙。朱文正派心腹之人張子明趁著夜色潛出城去,目的是去找朱元璋搬救兵。

      第二招:瞞天過海。朱文正派了一個綽號叫“捨命王”的人舉著白旗會見陳友諒,目的是以詐降的方式來忽悠陳友諒。

      事實證明,朱文正的盤外招非常管用,很快收到了實效。張子明藝高人膽大,乘著夜色,潛出城後,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在漢軍大本營裡穿梭自如,成功突圍而去。而“捨命王”也果然人如其名,他早已把生存置之度外,出了城,便信誓旦旦地對陳友諒表示朱文正已準備歸降,正在安撫手下計程車兵,並強烈要求他們停止進攻,給他們一點點投降的準備時間。

      結果,陳友諒相信了“捨命王”的話,停止了對搖搖欲墜的洪都的最後一擊,選擇了靜候佳音。然而,到了約定投降日這一天,洪都城裡卻無半點動靜,陳友諒走上前一看,不看不要緊,一看氣得直想吐血。城裡已乘休戰的機會,重新修築了城牆,此時正對他們嚴陣以待。

      “你小子敢忽悠我,娘希匹,活膩了是吧!”陳友諒說完這句話時,“捨命王”的人生便走到了終點。

      捨命王是高尚的,是值得讚賞的,他犧牲了自己,不但為朱文正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更重要的是為朱元璋的回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 2 # 多臻貴

    歷史告訴我們,戰爭的勝負,始終圍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

    天時指陳友諒出兵的時間,是1363年4月,這是初春的季節,江南即將耕種,而軍糧儲備不足!

    地利是指洪都位於鄱陽湖邊,雖有利於陳友諒水軍的協助攻城,但也便於朱文正進行補給運輸尋求外部援助!

    人和指陳友諒的上位,是透過政變手段,用血洗清自己的地位,麾下將領雖臣服,但底層的反抗情緒始終存在!

    反觀朱元璋方面,首先,憑藉堅固的城池進行防守,以逸待勞傷亡比巨大,長期的圍困導致陳友諒軍隊士氣低落!

    守將朱文正用兵如神,因其與朱元璋的身份,帶領麾下部將誓死抗爭,凝聚成強大的戰力!

    最後,在戰事進行過程中,朱元璋是有足夠的迴旋餘地,而陳友諒孤注一擲,使得戰爭消耗過大,為後來的戰敗埋下隱患!

    洪都正是城小,堅固,儲備充足,而陳友諒軍隊雖規模龐大,但無法全部施展開,又消耗著鉅額的糧草!

    失去戰略的突然性,再面對回師的朱元璋主力,因此即便攻克洪都,也無法再對南京發起進攻!

  • 3 # 妙眼看歷史

    洪都之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天下,發動的潘陽湖之戰的開端。洪都之戰,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歷時85天,愣沒攻破僅兩萬守軍的洪都。其原因,一方面陳友諒輕敵,另一方面遇到了罕世防守天才朱文正。

    先來介紹一下三位主角: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原是一個漁民,後來參加元末農民起義,成一方諸侯,是洪都之戰的攻方統帥。

    朱元璋,濠州鍾離人,字國瑞,初名重八,放過牛,當過和尚,參加起義軍後改為朱元璋,是洪都之戰的守方統帥。

    朱文正,朱元璋的親侄子,風流成性、嗜酒如命、夜夜笙歌,在洪都之戰以前被公認為紈絝子弟,在陳友諒強敵壓境時,他突然就變了,並馬上展現出了卓越的防守天才。朱文正是洪都守城的主將。

    陳友諒,舉全國之力,率六十萬大軍,二百餘艘鉅艦,進攻朱元璋,首攻洪都。朱元璋派侄兒朱文正堅守洪都,為自己反攻爭取時間。

    洪都,在陳友諒強軍壓境時,朱文正迅速的接受了洪都全城的防務並重新進行了安排。洪都因城門眾多不宜防守,而朱文正將各城門守將安排完畢之後,還多留下了兩千人做為機動部隊,足見其精打細算,排兵佈陣的軍事天才,正真將有限的兵力發揮到極致。

    陳友諒大軍抵達洪都城下,發現原本臨江的城牆後退數里。原來戰前朱文正為避開陳友諒的堅艦利炮,拆除臨江城牆後退數里後重建。這使陳友諒的鉅艦瞬間失去了價值。

    陳友諒發動進攻,採用重點進攻的策略,主攻方向首選鄧愈所防守的城門,這一點也證明了朱文正的先見之明!戰鬥開始後鄧愈指揮麾下士卒有條不紊的展開防守,他們用箭矢、橫木、滾油等向城牆下傾瀉,阻止陳友諒士卒的進攻。朱文正對鄧愈的安排,使陳友諒首攻受阻,銳氣頓挫。

    數日,陳友諒雖然死傷慘重卻始終沒能攻上城牆。面對這樣的情況,陳友諒改變了策略,既然不能登上城牆那就破壞城牆,憑藉著人多,將洪都城牆弄塌了數段。而朱文正的應變能力了得,他在城牆缺口的後方埋伏好了火銃手,當敵人從城牆缺口湧入的時候,用火銃射擊敵人,而陳友諒士卒擁擠在缺口處根本無處躲閃,多被射殺。待敵人暫時撤退,戰事平穩後,邊修補城牆邊作戰,阻止了陳友諒的進攻。

    陳友諒攻城受阻後,嘗試從水道進攻洪都,卻被朱文正提前設下的伏兵打了個伏擊戰。

    陳友諒再次改變策略,不在重點進攻,利用兵多優勢,四個方向全面進攻。朱文正將兵力發揮到極限後,採用詐降等手段拖延時間,組織抵抗。

    朱文正更加瘋狂的卻是在如此極端劣勢的情況下竟然多次出城發動游擊戰。朱文正安排猛將薛顯以騎兵部隊殺出城去進行突擊,得手後利用騎兵的機動性立即撤回城中。而陳友諒多次攻城部署就是被薛顯的游擊戰給破壞的。

    洪都之戰就這樣持續著……,朱文正一直堅守到85天后,朱元璋趕來救援,陳友諒撤退。

    洪都之戰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沒有攻克洪都的原因,除了陳友諒自己戰前輕視,對洪都城防、守將不瞭解外,最大的原因是遇到了天才守將朱文正。

  • 4 # 讀書悟道

    這次戰爭是陳友諒同朱元璋之間的一次較量,沒有攻下洪都,最終導致他在鄱陽湖大戰中以失敗告終,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元末天下動盪,在天災人禍的迫害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後脫穎而出,影響力較大的有三支: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這三人率領的起義軍,成為了與元政權抗衡的實力派。

    朱元璋最早跟隨郭子興征戰,郭子興是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領袖,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為起義軍的統帥。他奪取集慶(南京),更名應天府,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成為逐鹿中原的一支勁旅。

    陳友諒原是徐壽輝的部下,徐壽輝是長江中上游紅巾軍的首領。後來陳友諒將徐壽輝殺死,自稱皇帝,國號漢,擁兵數十萬。

    張士誠以平江(蘇州)為都城,控制了長江三角洲,自稱誠王,國號周。他不屬於紅巾軍系統,對元政權時降時判。

    這些割據勢力相互爭戰,搶地盤,最終目的都是想取元政權而代之。陳友諒和張士誠不斷暗中來往,企圖聯手滅掉朱元璋。朱元璋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集團中間,時刻面臨著來自兩軍的攻擊。

    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勢必要與二人展開激戰。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率先向朱元璋發起了攻擊,他率10萬水軍越過池州(安徽貴池),攻佔太平,奪取採石,並私下聯絡張士誠,企圖上下夾擊朱元璋,一舉將其吞滅。

    但是這次進攻失敗了,此後,陳友諒逃回了江州(江西九江)。一心求勝的陳友諒,兩年後又一次向朱元璋發起了攻擊。這就是題主所說的親率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但是,最後不但沒能進取,反而走向了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即戰略指揮上的失誤,陳友諒的個人因素,以及人才競爭。直接原因--戰略指揮上的失誤

    從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陳友諒率60萬大軍圍攻一個小小的洪都,在戰略上就是一個失敗的策略。也可以說,他的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略指揮上的失誤。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張士誠圍攻小明王的據點安豐,此地是應天的屏障,救安豐就是保應天。於是朱元璋率主力兵渡江救安豐。陳友諒也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趁江南空虛,親率60萬水陸大軍圍攻洪都。

    如果陳友諒沒有第一時間強攻洪都,而是以小部分兵力對洪都進行牽制,將主力軍放在攻取空虛的應天上,那麼,陷入被動局面的就是朱元璋,受制於張和陳的夾攻。

    但陳友諒把矛頭對準了小而堅的洪都,導致了數十萬大軍在狹小的地域難以施展,而且沒有派兵固守要塞,可以說連退路都沒有準備。屯兵城下,苦戰三個月,勞神勞力,士氣低落。相反,數十萬大軍拿不下一個小小的洪都,這對守城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鼓舞。雙方相持不下,再加上朱元璋及時回撤,陳友諒便不得不離開洪都了。

    戰略指揮上的失誤,可以說是他失敗的直接原因。

    間接原因--個人因素

    在金庸的小說中,陳友諒就是一個嫉妒心重、心狠手辣的小人。在歷史上,他的為人也的確不怎麼樣。

    在中國文化當中,仁義道德,忠和孝,在人們的心中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心所向。對於一場戰爭而言,天時地利人和全佔固然是好,即使不能佔全,佔到人和也等於是佔據了要塞。

    在陳友諒的眼中是沒有道義可講的,他的起家就是殺害了自己頭領徐壽輝,這在江湖上是沒有道義可言的。他得來的地位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並不符合主流價值觀。

    其次他疑心重,為人忌能護短,喜歡使用暴力解決問題。比如他手下有個驍將,名叫趙普勝,人稱“雙刀趙”。此人原是徐壽輝的部下,陳友諒殺了徐之後,原來的部將有不少人投降了朱元璋。“雙刀趙”曾攻陷朱元璋的軍事重鎮,是個勁敵。為了消滅勁敵,朱元璋手下的劉基運用反間計,不費吹灰之力,陳友諒中計,把趙普勝給殺了。他的這種暴力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得軍心,容易導致將帥不和,士氣低落,對穩定軍心沒有益處。

    事實證明,在關鍵時刻,也沒有人願為他賣命。最後他手下的將軍帶領軍隊投降了朱元璋,士兵們對他也不滿,紛紛逃亡,不願再效忠於他。在他的行為模式中,暴力演變成了暴政,沒有仁義道德可講。這也是他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再次,私慾過早外洩,不得民心。1359年,陳友諒建立大漢,自己早早當上了皇帝。他的這一舉動給人們的感受是,他率眾起義並不是真心為百姓服務,而是為了自己能享受榮化富貴。一己私慾過早的外露,不利於戰局人心。

    第三個原因在於人才的競爭

    朱元璋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但收復了民心,而且擁有了大批人才。

    他禮賢下士,吸收馮國勝兄弟及李善長等下層知識分子加入自己的隊伍,後來,又有範常、陶安、李習、宋思顏、潘庭堅、王愷、汪廣洋、夏煜、楊憲、孔克仁、秦從龍、陳遇等一批儒士前來投奔。攻下浙東後,劉基、葉琛、宋濂、章溢等四大名士應聘到應天,還特地築禮賢館,請他們住在裡面,做自己的顧問。

    此外,他手下還有驍勇善戰的大將,如常遇春、徐達、李文忠、傅友德、廖永忠、馮勝、郭興、鄧愈、湯和、趙德勝等諸多天才名將。

    洪都守城將領,大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其中有鄧愈、趙德勝、猛人薛顯、還有牛海龍、趙國旺等。守城的領軍人物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雖是個會計出身,但卻是個軍事天才,把守城的兵力調配得井井有條。

    洪都能夠守住離不開身經百戰的眾多將士,離不開朱元璋營造的人才氛圍,也離不開名士們在關鍵時刻對戰局利弊的分析。

    這也從反面證明了,陳友諒的失敗與手下人才稀疏有一定的關係。

    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陳友諒一個也沒有佔到,註定了他必然走向失敗。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元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親率大軍、號稱六十萬猛攻長江重鎮洪都。洪都守軍面對陳友諒車輪式的攻擊,堅守了整整八十五天!為明太祖朱元璋贏得了充足的反應和準備時間。最終,“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大敗陳友諒,奠定了大明王朝開元建國的基礎。提起“洪都保衛戰”就不能不提一個人,他就是朱文正。

    朱文正何許人也?朱元璋的親侄兒,他是朱元璋長兄朱重五的兒子,也是元末亂世之中老朱家除了朱元璋以外唯一活下來的男丁。在隨母親投奔朱元璋之後,朱文正就一直被朱元璋當作親兒子一般撫養,親自教導、指點並放手歷練。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文正也逐步成長為了朱元璋麾下獨當一面的將領,其軍事素養甚至不亞於明王朝的另一開國元勳——岐陽武靖王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歷經整整八十五天也未能攻下洪都的原因。個人認為,大致有這麼幾個:

    朱元璋用人得當

    我們首先看看洪都守將的培植,除主帥朱文正之外還有鄧愈、趙德勝等,都是朱元璋麾下能征善戰的武將元戎!尤其值得一說的是朱文正,這位爺仗著是朱元璋的親侄兒,平日裡吊兒郎當,跟手下的將領關係都不太好,手下人也覺得這位“少爺”是位紈絝子弟。

    可是,戰爭的號角一響,朱文正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這位爺索性對手下將領說:“我知道你們看不上小爺我,說實話,小爺我也瞧不上你們。但咱這都是恩怨是私怨,有什麼都等打完這一仗再說。咱可以死,洪都城不能丟!”不得不說,朱文正的軍事素養還是相當高的。據史料記載,朱文正麾下的洪都守軍數量本就不多,但是在朱文正的居中排程之下,安排完各門守軍之後,朱文正手中居然還留下了兩三千人的機動預備隊。

    在朱文正與鄧愈等人的完美協同配合之下,陳友諒硬是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整整八十五天,洪都城內外屍體堆積如山,可洪都城卻牢牢掌握在朱文正手中。一代梟雄陳友諒使出了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最後只得撤圍。與此同時,朱元璋二十萬大軍溯江而上,直逼洪都,不久之後“鄱陽湖之戰”爆發,陳友諒折戟沉沙鄱陽湖……

    洪都糧秣儲備充足

    自古以來破城的案例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糧草不濟,斷糧、斷水,不用敵軍進攻,自己首先就亂了……在這方面,洪都具備天然優勢。朱元璋很早便看到了洪都的戰略意義,將其視為了將來與陳友諒對抗的前沿補給站,在洪都城內囤積了大量糧秣輜重。此舉無形中幫了朱文正大忙,別說是朱文正手裡那點兒人馬,再多人來,洪都的存糧也足夠他們吃的。酒足飯飽了,洪都守軍自然有精力和陳友諒對抗!如果沒有這一點,整整八十五天,不用陳友諒打,估計洪都守軍自己就全部餓死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文正才更加要拼死守住洪都城,因為城內囤積了大量糧秣輜重,四叔朱元璋把“棺材本”都交給了朱文正,他如果臨陣脫逃,等於是將四叔朱元璋推上了絕路。這或許也是朱文正能夠堅守八十五天的原因所在,他沒有退路!洪都一丟,陳友諒勢必順流東下,朱元璋的結局恐怕又是另外一種景象了,朱文正就算逃脫了又如何?朱元璋如果敗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朱文正為四叔朱元璋拼命,其實就是為自己,不是嗎?

    親侄坐鎮、將士用命

    洪都城之所以能堅守八十五天,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朱文正本身。對於將士而言,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兒,連他都堅守在洪都城中,誰還敢不用命?誰還敢輕言棄城?“老闆的親侄子陪著自己一起死,值了!”這或許也是洪都守軍打得如此英勇頑強的一個原因。

    同樣因為朱文正,守城將領等於是處於了朱元璋的直接監視之下,如果棄城,根本找不出任何搪塞的理由,因為朱文正親眼看著呢!他們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別無選擇。朱文正不撤退,誰也不能、不敢撤退!

    洪都城易守難攻

    洪都即今南昌,“襟三江而帶五湖”、地勢易守難攻,不利於大兵團展開。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很早便意識到了洪都的重要性,很早便對洪都城的城牆進行了加固。本就不適合大兵團展開,又易守難攻,陳友諒進攻洪都受挫也是可以預見的,這或許也是陳友諒久攻洪都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友諒急於求成

    陳友諒進攻洪都說白了並不是要洪都這個地方,而是為東下與朱元璋決戰接觸後顧之憂。因此,他等不起、也不能等。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反倒是讓一線將領無所適從了。尤其是在進攻不順利的情況下,一線將領的日子更加難過,哪裡還有心思放在進攻上。最終,陳友諒不能再等下去了,只得放棄圍城。而這一攻,整整耽誤了陳友諒整整八十五天時間,為朱元璋贏得了充足的準備期間,陳友諒的敗局也因此註定了……試想,如果不是陳友諒迫於時間和朱元璋壓力不得不放棄,又或者朱元璋遠沒有準備好,朱文正還能不能繼續撐下去,恐怕就真的很難說了。

    綜上所述,陳友諒之所以親率六十萬大軍也沒能攻下洪都城,是多重因素聯合造成的。或許上天在跟陳友諒開玩笑吧,轟轟烈烈東下與朱元璋決戰,結果卻讓一個小小的洪都城給絆住了,最終落得個兵敗鄱陽湖的慘淡結局……時也、命也!

  • 6 # 清蒸歷史

    洪都之戰,堪稱洪都的奇蹟,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都沒打下這座城池,以致於損兵折將,間接導致了後面潘陽湖之戰的失敗。

    當時洪都的鎮守將軍是朱文正,這個人是朱元璋的侄子。

    關於朱文正這個人,在洪都之戰之前,大家對他的評價是紈絝子弟,花花公子,整日飲酒的大少爺。也確實如此,他一來到洪都就流連於煙花之所,城池部署之事,一概不過問。洪都這個位置,其實很重要,所以對於朱元璋這一安排,好多人都不理解,但也沒人敢質疑。​

    關於陳友諒這一戰的失敗,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朱文正是個軍事天才

    當朱文正得知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他走來時,平日裡不正經的他一下子正經起來了。洪都門很多,一共八個,撫州、宮步、土步、橋步、章江、新城、琉璃、澹臺,此外,還有水道門,所以這也證明了洪都的繁華。

    整個城池雖然人不多,但朱文正卻能根據每個將軍的特別做出最合適的分配,撫州(鄧愈);宮步、土步、橋步(趙德勝);章江、新城(薛顯);琉璃、澹臺(牛海龍、趙國旺)。八個門都分配好後,朱文正發現還有2000人可用,那麼,剩下的這些人,便用於隨時支配。

    二、朱文正臨危不亂

    面對陳友諒一批又一批的進攻,朱文正摔將士誓死抵抗。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也正是朱文正不懼怕陳友諒大軍,戰爭中給士兵以鼓舞,全軍上下才會一鼓作氣,抵擋住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在這期間,有一件事情,最能體現出朱文正的臨危不亂。那就是撫州門的戰役,也就是鄧愈鎮守的撫州門,這也是陳友諒首先選擇攻佔的城門,因為陳友諒覺得此門四面開闊,十分適合進攻。然而,陳友諒的軍隊在此連續攻佔了三天,卻沒有能夠前進一步。但是吧,陳友諒也有點收穫,那就是把撫州門的城牆衝出了一個大口子。面對此情形,朱文正命令士兵一邊修牆一邊作戰,最終,牆也修好了,敵人也退去了,當然,朱文正也損失慘重。

    三、陳友諒戰略上的失誤

    其實關於陳友諒為何要攻佔洪都,史學家們也一直在猜測中。他如果用大部分士兵去攻擊應天,那麼陷入困境的就是朱元璋了,而陳友諒卻選擇60萬大軍攻佔小小的洪都,事實證明,人多了也不好,施展不開。其實這一點在後來的鄱陽湖大戰中也有所體現。

    屯兵城下,苦戰三個月,所有軍用物資匱乏,士兵們士氣低落。能抵抗住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這對於朱文正這邊來說,也是莫大的鼓舞。最終,朱元璋及時回撤,陳友諒陷於朱元璋前後夾擊的尷尬局面中。

    四、洪都的地理優勢,易守難攻。

    洪都,即現在的南昌,“襟三江而帶五湖”、地勢易守難攻,不利於大兵團展開。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很早便意識到了洪都的重要性,很早便對洪都城的城牆進行了加固。本就不適合大兵團展開,又易守難攻,陳友諒進攻洪都受挫也是可以預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庭院能養金銀花嗎?如何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