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半豫
-
2 # 叫我闊汗
三國(不分演義和正史)文武雙全猛將TOP10
NO.1 關羽
榮譽:中國武聖,五虎上將
擊殺猛將:管亥(黃巾軍第一猛人),華雄,顏良,文丑,龐德
主要戰績:固守荊州,水淹七軍
逝世:被呂蒙擊敗於麥城,逃亡中遭馬忠伏擊擒獲,後被孫權下令處死
NO.2 趙雲
榮譽:常勝將軍,五虎上將
擊殺猛將:鞠義(河北第一猛人),高覽(河北四庭柱之一),張繡(北地槍王),另殺偏將不計其數
主要戰績: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守公安,督江州
逝世:病逝
NO. 3 曹操
榮譽:魏王,開建立安文學
擊殺猛將:呂布,高順
主要戰績:消滅群雄,官渡之戰,遠征烏桓,平定涼州
逝世:病逝
NO. 4 孫策
榮譽:小霸王,孫討逆 ,桓王
擊殺猛將:無
主要戰績:佔據江東六郡 一統江東
逝世:遇刺身亡
NO. 5 姜維
榮譽:諸葛亮門徒,開明王
擊殺猛將:徐質
主要戰績:姜維北伐,連結羌胡,據守劍閣,洮西大破王經
逝世:兵敗降於鍾會,說服鍾會謀反,敗露後連同鍾會一起被誅殺
NO. 6 周瑜
榮譽:周郎,平虜伯
擊殺猛將:無
主要戰績:輔佐孫策平定江東,赤壁破曹操,南郡敗曹仁、提出征伐益州方案
逝世:病逝
NO. 7 張遼
榮譽:剛侯,晉陽侯,五子良將
擊殺猛將:蹋頓(烏桓首領),陳武(江表之虎臣)
主要戰績:陣斬蹋頓,大破烏桓;合肥之戰,威震江東
逝世:病逝
NO. 8 徐晃
榮譽:壯,陽平侯,周亞夫之風,五子良將
斬殺猛將:眭固(黑山軍首領)
主要戰績:大敗韓猛;獻計平關中;擊破關羽,解樊城之圍
逝世:病逝
NO. 9 鍾會
榮譽:陳侯
擊殺猛將:無
主要戰績:興兵伐蜀,平諸葛誕之叛
逝世:受降於姜維,意圖與其共同起兵,敗露後連同姜維一起被誅殺
NO. 10 張郃
榮譽:壯侯,五子良將
斬殺猛將:無
主要戰績:江陵破吳,街亭敗蜀
逝世:與諸葛亮對戰時被箭矢射中身亡
-
3 # 愛尚文史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也就是“儒將”!
三國英豪,文武雙全者大有人在;若要讓我列舉出十個排名,毫無疑問,東吳大都督周瑜首當其衝;
第一名:周瑜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不正是在說周瑜為“一代儒將”嗎?膽略非凡,氣概豪邁;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能使曹老闆的戰船灰飛煙滅;
那麼?為什麼把周瑜排在第一呢?實際上週瑜並非“演義”裡那個氣量狹小、事事料於孔明後的周瑜;正史的周瑜,年輕有為,文采風流,性度恢廓,江山美人兼得,春風得意,是個十足的儒將;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乃世之奇才,江東之國柱;
奠定東吳政權:
從歷陽帶兵加入孫策之後,周瑜屢立戰功,助孫策一掃江東,成立孫吳政權;故此!孫策視周瑜為骨肉“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孫策得兩絕色美人大喬、小喬,還不忘與周瑜分享,二者各娶其一,諧也!可以說!孫策能建立東吳政權,周瑜當屬首要功臣;同時,周瑜還是孫策起事的大股東,如果沒有周瑜,孫策不可能如此順利;一救東吳:周瑜第一次拯救東吳,可能很多人不大清楚;實際上,在赤壁之戰前,周瑜還有一次拯救東吳的記錄;孫策死後,孫權執政,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輔佐孫權;建安七年,曹操剿滅袁紹,兵峰日盛,故而修書一封,要求孫權送子為質;孫權請群臣商議,張昭、秦松等一干老臣迫於曹操威勢,皆猶豫不決;唯有周瑜力排眾議,說服孫權以及眾臣,拯救東吳於水火;自此,吳母視周瑜為子,孫權視周瑜為兄;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孫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視之。”遂不送質。二救東吳: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一封書信,差點嚇破東吳之膽;“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看完書信之後,所有人都嚇傻了;啊!曹操有八十萬水軍,怎麼辦?怎麼辦?張昭第一個站出來,勸說孫權趕緊投降,眾大臣皆附議;孫權猶豫不決,唯有魯肅極力勸阻孫權,不能投降曹操;但二人之威望,不足以服眾,怎麼辦呢?請周瑜回京商議大事;所以!東吳抗曹的決定,是周瑜回來之後,才說服眾人一力抗曹的;周瑜沉著穩重,冷靜思考,斷言曹操必不可能有八十萬之眾;而且他列舉出了曹操的四條兵家大忌,分析問題頭頭是道,所有人都為此折服;周瑜斷言,僅需五萬軍馬,即可大破曹軍;結果孫權給了他三萬兵馬,在黃蓋的建議下,周瑜使用火攻,大敗曹操;除此之外,周瑜曾經還提出過一個二分天下之計,並且得到了孫權的大力支援,只不過在行軍途中病逝了,所以計劃只能擱淺;另外!在對待劉備的問題上,周瑜的建議與魯肅截然相反,周瑜建議不借荊州,以豪華宮殿,聲色之娛麻痺劉備,將劉關張各自分調一方,使其力量難以凝聚;結果孫權採納了魯肅之言,這件事在幾十年後,孫權是極度後悔的,孫權明確指出在對待劉備的問題上,乃是魯肅之過;太和三年四月,孫權登基稱帝,把主要功勞歸功於周瑜;張昭表示不服,也想讓孫權表功,被孫權一頓臭罵,嚇得伏地流汗;
吳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黃龍。百官畢會,吳主歸功周瑜。綏遠將軍張昭舉笏欲褒讚功德,未及言,吳主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參考,《資治通鑑》所以!在三國“儒將”中,周瑜當屬第一;
第二名:陸遜
第三名:呂蒙
第四名:夏侯惇
第五名:鄧艾
第六名:陸抗
第七名:姜維
第八名:鍾會
第九名:曹真
第十名:張郃
-
4 # qzuser236573348
曹操,司馬懿,諸葛亮,周瑜,魯肅,陸遜都是各政權核心精英人物,戰略眼光不缺。也全都獨自領兵作戰過。其中魯肅單刀赴會及榻上策都被三國演義抹殺了。我記得歷史上堆土成山攻城就是魯肅搞出來的。
還有杜預杜武庫那是上過文武雙廟的,咋沒人選。。。還有羊祜和陸抗這對好基友。還有鍾會、姜維和鄧艾也不錯。
-
5 # 劍膽琴心01
魏(5人):曹操、張遼、張郃、鍾會、鄧艾。
曹操是著名文學家,詩人,代表詩歌有《觀滄海》、《龜雖壽》等名篇,開一代建安風骨,他精通兵法,結合自己行軍經驗還註釋了《孫子》十三篇,曹操平定北方,剿滅群雄,文采武略為三國第一。
長江之上,皓月當空,江波盪漾,曹孟德橫槊賦詩,慷慨激昂,欲平吞天下的豪邁,可謂氣壯山河。
張遼,魏國名將,授命防守東吳,獨當一面,敗孫權於逍遙津,使江東小兒不敢啼哭,從此天下揚名。
張郃,跟隨曹操履立戰功。在街亭打敗馬謖,阻擋了諸葛亮的北進。張郃雖是武將,卻好儒風雅,喜歡和儒仕交往,他品德高尚,備受魏主曹睿讚賞。
鍾會,著名書法家鍾繇之子,自幼才華橫溢,其書法造詣很高,深得魏國君臣上下器重,與鄧艾聯手成功滅蜀。
鄧艾,智勇雙全,頗有謀略,魏滅蜀之戰,鄧艾偷渡陰平,料敵機先,奇襲成都成功,其輝煌戰績被載入史冊。
吳(3 人):周瑜、呂蒙、陸遜。
周瑜文武全才,俊雅風流,在音樂造詣上成就很高,世稱“周郎”,赤壁之戰大敗曹操,為東吳第一名將。
呂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成語說的就是呂蒙,他知恥後進,謙虛好學。軍事上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為東吳開疆擴土做出貢獻。
陸遜本為一介書生,然而他臨危受命,後發制人,大敗劉備於夷陵,使東吳轉危為安。陸遜深謀遠慮,剛正不阿,備受孫權器重,一生出將入相,為東吳一代人傑。
蜀(2人):關羽、姜維。
蜀漢勢力比較弱小,文武雙全的帥才不多。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奉命坐鎮荊州,他揮師北進,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是蜀國實至名歸的第一戰將。
姜維,蜀國後期名將,最後的頂樑柱,軍事謀略深得諸葛亮真傳,並繼承武侯遺志,多次北伐,久經沙場,直到最後策反鍾會事洩被殺,以身殉國。
英雄遲暮,時事所然。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文能出謀劃策,武能上馬攻城,不就是說的文武雙全嘛,三國中還是有不少文武雙全的將領和統帥的。
三國文武雙全的將領和統帥,我作了一個先後順利的排名分別是:
曹操、諸葛亮、陸遜、周瑜、司馬懿、關羽、鍾會、鄧艾、魯肅、程昱。
下面依次來講這些文武全才的人物:
第一名:曹操
曹操算是中國歷史上少數稱得上下馬治國、上馬打天下的統帥人物,曹操能文亦武,在文學上,曹操是與建安七子齊名的三曹之一,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槙。
三曹在文學上的成就並不亞於當時的建安七子,曹操不僅是建安文學風氣的開創者,又是三曹的開創者,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龜雖壽》、《觀滄海》等。
當然了,文武全才中的”文“不僅僅是指文學,還有謀略的意思,曹操也是一個善於謀略和用兵的軍事家,曹操的特點在於多謀善斷,當機立斷,能夠聽取手下謀士的正確意見,並快速實行。
曹操依靠自已的謀略水平、用人水平、軍事水平,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九州之地,為曹魏政權奠定了基礎,是曹魏政權當之無愧的開創者。
第二名:諸葛亮
諸葛亮更是中國歷史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幾千年來更是鼎盛不衰,其特長不僅僅在於治國,而是全面開花,諸葛亮堪稱三國時期,綜合能力最強的人,沒有之一。
諸葛亮是文學家,作品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文學作品,諸葛亮是政治家,善於治國,領導並編制了蜀漢第一部法律《蜀科》,在蜀漢實行依法治國,蜀中路不拾遺,百姓家居樂業。
諸葛亮是發明家,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亮連弩等;諸葛亮是軍事家,有多部軍事著作,如《南征》、《北伐》、《便宜十六策》等,而且還親自領兵五次出祁山,以弱勢兵力、國力對強大的曹魏發動進攻,曹魏雖然實力強盛,面對諸葛亮的進攻,仍然要採用守勢,在軍事行動中,實力弱的一方主動發動進攻意昧著什麼?只要懂軍事常識的都會明白。
並且諸葛亮在去世之後,其軍事才能得到了後世歷朝歷代的尊重,並進入武廟十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大家之一。
第三名:陸遜
陸遜是一名儒將,其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以名不見經傳大敗身經百戰的劉備,為孫權守住了荊州,並將蜀漢勢力徹底趕出荊州。
陸遜在夷陵之戰的表現堪稱完美,先是戰備退卻,然後在夷陵固守,接著一步一步引誘劉備犯錯誤,最後利用劉備放棄水軍,在密林中紮營的錯誤,發動全面反攻,擊潰了劉備的大軍,差一點就殺了劉備,陸遜居功至偉。
除了夷陵之戰,陸遜還有石亭之戰,用詐降計之計大敗曹休,這是東吳在赤壁之戰後,取得的對曹魏最大的勝利,而這一切是陸遜的功勞。
陸遜最早是個書生,以一介書生成為統領東吳軍隊的大都督,陸遜可謂是文武雙全的一代儒將。
第四名:周瑜
周瑜出身士家大族,最早隨孫策起兵,因其文武全才,成為孫策的左膀右臂,在孫策被刺身亡後,周瑜將兵赴喪,大力輔助孫權,第一個對19歲的孫權行君臣之禮,周瑜對於孫權,可謂仁至義盡。
周瑜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聽取了黃蓋的正確意見,以詐降計+火攻計,大破曹軍,徹底擊潰曹操的水軍,阻止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周瑜是第一人。
接下來的南郡之戰,周瑜領導孫劉聯軍,聽取了呂蒙等人的正確意見,用了一年時間擊敗並趕走了曹仁,佔據了南郡。
周瑜一生文武全才,不難身材高大,長相俊美,而且對音樂有相當高的造詣,當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意思是周瑜能夠聽出曲子中的錯誤,然後回過頭來指出錯誤,周瑜也是相當了不超的儒將。
第五名:司馬懿
雖然對司馬懿沒什麼好感,但也不得不佩服司馬懿的文武全才,司馬懿出生河內司馬氏大族,自幼熟讀經書,在曹操晚年出仕,在曹操奪取漢中後,曾向曹操提出過取益州的建議,在襄樊之戰,向曹操建議聯合孫權共同擊敗關羽。
司馬懿最歷害的還是領兵打仗,8天急行軍1200裡斬孟達,一年內平定遼東公孫氏,當然了,還有與諸葛亮在關中及隴右的較量,司馬懿雖然在滷城之戰中,被諸葛亮打成縮頭烏龜,但最後還是以消耗戰磨死了諸葛亮。
不得不說,司馬懿也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可惜心術不正,得國不正。
第六名:關羽
都知道關羽是武將,但很少有人知道關羽也是讀書的,關羽讀的書叫《春秋》,這是孔子編寫的一本編年體史書,是儒家的五經之一,關羽常年累月的就在看這一本書,也算是非常不容易了。
關羽的戰績更是有目共睹,萬軍之中斬顏良,南郡之戰絕北道,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尤其是威震華夏的形容,史書上僅關羽一人有此評價。
第七名:鍾會
鍾會出身潁川鍾氏,典型的世家大族出身,有著良好的背景,自幼熟讀經學,精通玄學,一步一步依靠出身和才能成為司馬昭的寵臣,鍾會在早期大部分是以謀士和文官為司馬昭出謀劃策的,得到司馬昭的信任。
在263年的伐蜀之戰中,鍾會首次以軍事主帥的身份指揮三軍,居然做到毫無違和感,步步進逼,在鄧艾的協助下,逼降了蜀漢,立下大功。
第八名:鄧艾
鄧艾出身寒門,無背景,靠著個人能力的優秀表現,被司馬懿提拔上來,鄧艾在內政、軍事、地理上都有建樹,鄧艾是屯田兵出身,因為功績步步高昇,最成後成司馬氏手下重要的軍事將領。
在263年的伐蜀之戰中,鄧艾是鍾會的副將,但卻是滅亡蜀漢的首席功臣,憑藉著對地理知識的掌握,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計策,不畏艱辛萬苦,翻越數百里的無人區,到達成都外圍 ,如天兵天將一般,將蜀漢嚇得不輕,鄧艾在擊敗諸葛瞻的最後一戰,逼降了蜀漢。
第九名:魯肅
魯肅出身世家大族,喜歡讀書和騎射,為人豪爽,有膽識,在首次面見孫權之時,就用孫權提出爭奪天下的“榻上對”,這可比諸葛高的隆中對早了七年,魯肅是三國時期,第一個完整為孫權提出戰略規劃的人。
魯肅不僅僅是個戰略家,在周瑜去世後,接任了周瑜的職務,成為孫權在荊州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魯肅絕不是個老實人,也絕不是個文弱書生,而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要知道“單刀赴會”與關羽見面的可是魯肅,說明魯肅是非常有膽識的,身為軍事統帥,敢一個出營面對關羽這種猛將。
第十名:程昱
程昱是個非常冷門的人物,很多人只知道程昱是個謀士,卻不知道程昱很早就是為曹操帶兵打仗的人物,程昱不僅是曹操手下五大謀士之一,同時也是曹操手下唯一會用兵的謀士,並且多次帶後打仗。
曹操徵徐州,後方被陳宮聯合呂布端了老巢,是程昱一個人出走東阿、範縣,一個人靠一張嘴就穩定了2個縣。官渡之戰期間,程昱率領700人守衛鄄城,並拒絕曹操的援兵,成功守住了鄄城,黎陽之戰,程昱隻身招收一批山賊及亡命之徒,收編為軍隊,與李典一起擊敗了袁軍。
後為程昱向曹操移交了兵權,表示不再帶兵打仗,否則程昱也是一代儒將。
-
7 # 傲視蒼穹39
曹操、孫策、劉備、孫權等屬於主、帥兩職,不屬此列。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應該以武將為準。司馬懿、魯肅、周瑜、陸遜、諸葛亮等都是帥,個人沒有武力。騎著馬也不是為了作戰,不過是“小轎車”而已。龐統不信邪,被射死了。周瑜不信邪,也被射成重傷,最終估計也是死於此傷的發作。
為主帥、主公出謀劃策過的武將,有張郃、張遼、曹仁、于禁,甘寧、魏延。自己親自籌劃攻城略地的,有關羽、張飛、夏侯淵、馬超、呂蒙。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位;仍然是關羽。他是自為大將主動出擊,並能充分利用了天時、地利,全殲了于禁軍團三萬餘人。厲害的是,連對方主將、先鋒大將一股腦全殲了。並逼得天下第一雄曹操都肝膽俱裂,要遷都以避。三國中除了曹操,沒有人取得過這樣輝煌的戰績!而且,劉備以往的每次出征,都是帶關羽,都是與關羽商議戰策。證明關羽還是可以為劉備出謀劃策的,只是沒有特別值得一書的謀劃罷了。荊州之失,非戰之罪!他是以一人之力,獨抗兩家傾國之兵,而且還是盟友的背後捅刀。
第二位;我認為是甘寧。個人勇武就不用說了,他曾獨自分身攻上城頭、百騎劫魏寨。主要是,他曾為孫權策論過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他對荊州的分析,比周瑜、魯肅都要全面,精闢。並且,為孫權謀劃了奪取江夏的整個戰役規劃。東吳按照甘寧的謀劃,順利的奪取了江夏,斬殺黃祖。我認為甘寧是有帥才的,沒能成為“帥”,是東吳的損失,也是甘寧的不幸!呂蒙取荊州,靠的是陸遜的謀劃,和對盟友的欺詐。功勞雖然比甘寧大,但實際能力無法和甘寧比!
第三位;應該輪到張遼了。張遼智勇足備,但非常可惜的是;他的成就是防守,而不是進攻。儘管以弱勝強極其難得,但也是因為佔據了地利的優勢取得的。勇斬蹋頓是他的武力巔峰,但身為主將,被關羽這位副將獨自衝陣,斬顏良奪了首功。樂進是合肥的主將,卻聽從了他的謀劃、安排,幾乎活捉孫權。也算是“出謀劃策”了!
第四位;我認為應該是張郃。他不但是勇將,而且還是智將。多次為司馬懿出謀劃策,儘管司馬懿沒有完全接受張郃的建議,但證明張郃是有出謀劃策能力的。被張飛幾乎全殲是他人生的最大敗筆。可他卻以五萬兵力,遠距離馳援隴西,在街亭一舉擊潰馬謖,迫使握有優勢兵力的諸葛亮撤軍。當時的三國,幾乎沒有幾人有這能耐!張遼雖然以八百抗十萬,難度比張郃大。但真正謀略比,張郃似乎還要略勝一籌!于禁、樂進雖然治軍有方,但比之二張,還是有相當差距的。
第五位;我認為是魏延。魏延出身於行伍,劉備半奴才性質的親兵。他不但自己獨守漢中近十年,漢中有如銅牆鐵壁,曹魏不敢正視。連王平都是用他的方法,以弱勝強,擊潰曹爽的十六萬大軍。並曾西入羌中,以弱勢兵力,大破曹魏名將郭淮、費耀。此外,在四伐時,諸葛亮命他率高翔、吳班去阻截司馬懿大軍。他卻把司馬懿打得大敗而逃,斬獲甚重。令司馬懿從此不敢出戰。很多人說司馬懿怕的是諸葛亮,我認為不全對。此戰魏延雖然是諸葛亮派出,但任務只是“赴拒”;就是阻擋司馬懿大軍而已(如果是決戰,一定是全軍壓上,絕不止僅派兩人跟他一起去)。諸葛亮並沒有指望魏延,能一戰而破司馬懿大軍。魏延對敵,終身未嘗一敗。除此之外,他還多次為諸葛亮獻“異道會於潼關”之策(不是“子午谷奇謀”),足見魏延之能,當時三國中無人能及!
第六位;徐晃。潼關之戰,給曹操建議西渡黃河,分馬超、韓遂之勢。並親率數千人渡河成功,為曹操的潼關之勝奠定了基礎。此後,救曹仁戰關羽,戰術得當,擊破關羽的圍成部隊。令關羽不得不撤圍樊城。能擊破關羽之圍,連曹操也大出意外。因為曹操估計徐晃也不可能解樊城之圍,充其量是能支援曹仁,不使樊城陷落而已。所以,張遼的第三批樊城救兵,已經在路上了。當時敢跟關羽正面硬抗的,還真沒幾人!
第七位;夏侯淵。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把馬超打得失魂落魄,無立錐之地。此等能耐,也是沒幾人能做到的。
第八位;鄧艾。能打得有“麒麟”之稱的姜維毫無還手之力,此等能耐無人能及。更兼他率數千人奇襲成都,一戰而滅蜀。能力不用詳說了!
以上是按《三國志》、《漢晉春秋》等史料為基礎,不是《演義》。我認為能入圍的,就上述八人,其他的瞭解不深,故此空缺二人。張飛不入圍,是沒有記載過張飛有“出謀劃策”的能力。趙雲的“雲別傳”與《演義》沒多大區別。馬超名氣很大,打的仗也不少,可無一勝仗(某場戰鬥的獲勝,於整場戰役的勝負意義不大),屬於“常敗將軍”!曹仁名氣大,一是沒有他“出謀劃策”的記載,二是沒有他攻城略地的記載。他的名氣,主要來源於防守。還不像張遼屬於進攻性防守,曹仁屬於死守之類。姜維對鄧艾,戰場上無一勝績。呂蒙靠的是陸遜,其他的乏善可陳。其他武將都是屬於武夫、猛將之列,能“出謀劃策”的武將,還真沒幾個。黃權要是武將,有資格上榜。可沒記載他能上陣衝殺,故此不敢列。王平其實是有資格的,他規勸馬謖,也屬於出謀劃策。兩次弱勢下,令張郃灰頭土臉,還大破曹爽。但姜維沒上,上他好像有點說不過去。故此也棄用。猶記得的朋友,不介意的話,補充一下吧!
-
8 # 三國逐鹿
東漢末年,漢室衰頹,諸侯紛紛起兵爭奪天下。如此亂世,必有千萬英雄爭雄稱霸。而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一代領導者,相互爭權奪利,機關盡算。其中也冒出了許多謀士武將,為各自的良主而赴湯蹈火。
但是千萬將領雖然武藝高強,豪氣沖天,然而其中智勇全才卻寥寥無幾。俗話說"術業有專攻",能在謀略或武藝方面達到頂尖的地位,確實十分不易。而文武雙全的人才更是難得一見。那麼其中排名前十的人才又有誰呢?
第十名,張飛。歷來張飛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都是武藝高強,智慮不足。但實際上,張飛此人並不像其表現的那樣魯莽。無論是義釋嚴顏,還是當陽橋上,設下疑兵之計,一聲怒吼喝退百萬曹軍。都體現出他的智慧。而張飛在與紀靈、馬超、許褚、張郃等許多大將的對陣中,也從有過敗績。但張飛雖有文采,終究不是他最突出的特點,文輕武重,因此將其放在第十位。
第九名,鄧艾。個人認為,鄧艾是個不折不扣的文武全才。他深諳兵法,在滅蜀之戰中,偷渡陰平,直搗蜀國腹地。而其在內政也頗有建樹,鄧艾在受命治理魏國西方之時,政績卓著。鄧艾在軍營中,與將士們同甘共苦,以身作則。而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勇做表率。但鄧艾雖文可指揮作戰。武可身先士卒,卻不善自保。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第八名,姜維。姜維原是曹魏中郎將,後歸降蜀漢,被諸葛亮收為親傳弟子。他曾跟隨諸葛幾齣祁山,與鄧艾,郭淮等名將多次交手。又繼承諸葛之謀略,以攻代守,伺圖中原,恢復漢室。可堪第八之位。
第七名,陸遜。陸遜性格忠誠剛直,深謀遠慮,極得孫權器重。猇亭和石亭之戰中,他的戰略思想體現的十分明顯。然而又固守江陵,可見其攻守得當。陸遜一生出將入相,被時人贊為“社稷之臣”。但其晚年不幸,遭受猜忌,抑鬱而終。
第六名,張遼。張遼本身就是魏國不可多得的一位武將。在曹操親率大軍東征西戰的過程中,張遼始終都是地位較高,鎮守軍事重地的將軍,可見曹操對其的信賴。而在未跟隨曹操之前,張遼曾先後追隨丁原、何進、呂布等人,幾度易主。且當丁原被董卓所害時,張遼非但沒有為主報仇,還同呂布一起隨了董卓。可見其並不忠義。當張遼跟隨曹操,征戰南北時,四處皆可見其的身影。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都有其的參與。
第五名,關羽。關羽雖然出身不高,但卻身有謀略,頗識大體。論其文韜,曾單刀赴會,非逞匹夫之勇,而是膽識過人。他有謀略,在面對呂布等人時,能屈能伸,顧全大局。談其武略,又有曾一回合斬殺黃巾大將程志遠,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與紀靈大戰三十回合,逼得紀靈不敢再戰,等等許多的戰績。足以使他位列第五。
第四名,周瑜。周瑜自21歲跟隨孫策,同赴戰場平定江東。之後又率軍與劉備軍隊聯合,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並以此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基礎,足可與諸葛亮平分秋色。而周瑜不僅有將帥之風,用兵如神,"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更精通音律,熟讀詩書。時人有歌謠唱道:"曲有誤,周郎顧。"文武皆習,因此將其排名第四。
第三名,司馬懿。當司馬懿擔任守城大將一職時,成功擊退諸葛的無數次北伐進攻。又能做出正確的防禦措施,既是曹魏之謀士,又是不可多得之武將,能文能武,實乃全才。
第二名,曹操。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雖為人不恥,但這其實也不失為一種策略。更何況其精通兵法,又擅謀略,作戰經驗豐富。三國時期的文武雙全之人,第二名非其莫屬。
第一名,諸葛亮。諸葛亮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文武全才,三國第一。他發明木牛流馬,改造連弩,六出祁山親伐魏;奪荊州,取益州,平定南蠻,文韜武略盡顯神通。可以說他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的首席推動者。就連後世都評價諸葛亮為“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可見其文武雙全。
由此可知,個人認為三國時期排名前十的文武全才分別是張飛、鄧艾、姜維、陸遜、張遼、關羽、周瑜、司馬懿、曹操、諸葛亮。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
9 # 路遙lgy
首先感覺曹操應該是文武全才,提槊吟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槊在古代是重兵器,可見曹操文武都很牛。
周瑜,周瑜雖然沒有有名的文化作品留下,但是“曲有誤,周郎顧”,以及後來的“羽扇綸巾”,再加上他赤壁之戰種表現,足以是人有無限的遐想了!
姜維,姜維是三國後期湧現出來的很出色文武全才,曾多年跟隨諸葛亮熟諳兵法,並衝鋒陷陣。後來自己統領蜀軍多次北伐,是蜀國後來重要軍事領導。
關羽,關羽曾夜讀春秋,不知是否屬實。但其早年曾刀斬顏良,又坐鎮荊州多年,又發起襄樊戰役,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鄧艾,三國後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率軍首先攻入四川,接收蜀國投降。
是張遼,張遼坐鎮合肥,威震逍遙津。使東吳潰不成軍,顯些要了孫權的性命。
呂蒙,東吳都督,逍遙津戰鬥中力保孫權,被封虎威將軍。後被孫權重用,白衣渡江偷襲荊州,俘虜關羽。
陸遜,東吳第四位功績卓著的軍事家,政治家。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使劉備無力再進攻中原。
鍾會,魏國名將。與鄧艾分兵進攻蜀國。是蜀國滅亡,後來要自立被部下所殺。
趙雲,蜀國名將!跟隨劉備戰爭一生,幾無敗跡。被稱為最完美的戰將。
回覆列表
文武雙全必須是都督 姜維 郭淮 曹真 曹休 呂蒙 陸遜 陸抗 田豫 鄧艾 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