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法師莫西
-
2 # 我行異
主要的危機是本來朱元璋是想防止出現權臣,加強皇權,反而導致了明朝的皇權低落,除了少部分有能力的皇帝,都被首輔或內閣大學士控制了,終明一朝,皇權卻長期積弱,可以說是歷史的諷刺。
宰相或丞相,總之就是相權,在秦漢制度本是重要的一環,在秦朝,分內廷,外朝,也就是我們常說我朝廷。
內廷主管著皇族和皇帝的生活,向以宦官為主,外朝則是真正的國事政治決策,以宰相為主,秦始皇時代就是趙高主內廷,李斯主外朝,兩人構成了國家的決策中心,秦朝是以內廷平衡外朝,達成皇帝對外朝的控制,但日常處事以外朝為主。
漢武帝為抑制相權,將大將軍召入內廷,自此之後,內廷就掌控了軍事力量,所以看到那些宦官經常掌握了軍隊,成了監軍,就是因為中國的軍事力量本來就掌握在以宦官為主的內廷之下。
在漢武帝之後,外朝只是負責了民事之類的政策,連一部其實事務的決策權都分給了內廷的尚書令。
在中國的政權演變就是皇權不斷的削弱相權,但名義上皇帝還是要尊重宰相,宰相可以在議政時,坐在椅子上,但到了趙匡胤時,就搬走了丞相的椅子,正式在尊嚴上也抑制相權。
到了朱元璋時代,在胡惟庸案之後,就直接取消了丞相這個職位,由皇帝獨攬大權,好處是以後都不用再跟丞相分權,問題是得到權力的同時,工作量也大增,朱元璋是個工作狂,可以應付,但之後的皇帝呢?連明成祖也吃不消大量的工作量,結果要組建內閣,幫助皇帝處理政事。之後的皇帝更是倚重內閣,內閣大學士就成了變種的丞相,相權也正式回歸,但問題是以前宰相或丞相頂多一至兩人,現在的內閣大學士則最多有七人,人數變多好像是分割相權,但卻造成了朋黨效應,為了爭多一份的相權就鬥個你死我活,聰明的皇帝還會搞平衡,搞分化,不聰明的就等他們一人或一黨獨大,張居正和東林黨就是這些鬥爭的產物,他們當政之時,就是皇權旁落之時,以致後來的明思宗要逃個難,都要看這群大臣的臉色。
-
3 # 方圓讀書
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明朝宦官數度為害朝政,從早期的王振、劉瑾到後期的魏忠賢,對國家的破壞程度令人瞠目結舌;又比如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的禍害,在歷史上也屬奇特;再比如晚明時期罕見的連年災荒對農民生活和朝廷財政的衝擊非常嚴重,導致雪上加霜。
但是綜合來看的話,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則只有這兩個,即“文武之爭”和“黨爭”。造成文武之爭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早期對武將權力的鎮壓,隨後使得武將的地位變得低下,從而不能很好的掌控軍權,所以在國家面臨重要戰事的時候,武將不能掌權,文官又不懂軍事。在兩者這樣無休止的紛爭下,明帝國的軍事實力則隨即減弱。
第二便是“黨爭”。與“文武之爭”相同的是,黨爭問題也是由朱元璋造成了。而造成黨爭的最根本原因則是因為朱元璋時期取消了宰相制度。
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為何會導致國家滅亡呢?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取消宰相制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誰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成為一大難題。而這個時候,就促使了各種政治力量開始對權力進行角逐,於是便形成了黨爭。縱觀歷朝歷代,黨爭問題一直都是消耗國家實力的罪魁禍首之一。
而後來的南明政權正是因為未能擺脫這種制度上的缺陷,從而走向了滅亡!
那麼,這種黨爭具體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明朝,文官集團雖然瞧不起武官,但是在他們內部,也都存在著一種身份認同的難題。而這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因為明朝沒有了宰相制度,所以誰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就成了這些文官爭鬥的重要原因。
同時,也因為這個身份比較模糊,所以就有很多人自認為只有自己本派的政治力量才有資格站在皇帝身邊,管理國家大權。這種複雜的關係攪混在一起,使得明朝及後來的南明政權內鬥不休,黨爭不斷。
當然了,我們上面說了,這個問題是朱元璋造成的。
要知道,大明帝國原本是有丞相的,例如什麼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都是明朝有名的丞相。但是朱元璋這個人猜疑心特別嚴重,他總擔心丞相會一點點的吞噬掉他好不容易才打下來的江山和自己牢牢掌握的權力,於是他便以各種理由將這些丞相都一一給除掉了。同時還廢除了宰相制度。
從那以後,在六部尚書之上,就只有皇帝一個人處理各種龐雜的政務。不過,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政治強者,所以他自然能抵禦住這些龐雜的事務。但是明朝以後的皇帝可不是人人都像他這麼厲害。於是到了後來,誰來輔助皇帝這個問題,就悄然誕生了。我們知道,後來也逐漸冒出一個角色來幫皇帝分擔工作,這就是——"大學士"。
但其實,最初的時候大學士們只是負責草擬詔書,但是隨著皇帝們一代不如一代,於是便逐漸發展成了替皇帝預先做決定,然後等著皇帝批准。後來,這些大學士們便逐漸變成了內閣。而伴隨著內閣對權力的攫取,黨爭就開始出現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黨爭裡面的主角往往是一些“有道德問題”的人,他們喜歡抓住道德問題不放,整天將祖訓和規矩掛在嘴邊唸叨,強調所謂的精神力量,卻從不考慮現實問題,不懂得什麼是變通之計。如果有非自己黨派的人做了某個重要官職,那麼就會立馬遭到他們的攻擊,有時候是不符合祖訓,有時候是這個人能力不行,只懂得逢迎獻媚等等,總之,理由一大堆。
但實際上呢?他們巴不得將自己黨派的人拉上去,佔領朝廷的各個位置。
漸漸地,明朝黨爭問題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即便是後來明朝滅亡之後,這種矛盾仍然延續到了南明時期。
史料參考:
《明史》
《南明史》
-
4 # 拙見歷史
簡單來說,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為了加強皇權。但是廢除宰相制度最為嚴重的後果是,明朝的國力日漸衰微,導致宦官專權禍亂朝堂和黨爭,最終直接葬送了明朝的大好江山。
說起宰相的來源,那要從秦朝說起。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輔之的中央官制為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首為丞相,丞相在整個國家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此自秦後,各朝各代都在變相的削弱相權。相權的終結或者說宰相制度的終結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那麼,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為何在明朝時期會被廢除呢?
原因呢,就是說來話長。那麼,就長話短說,這跟一個人有關。他是明朝宰相胡惟庸。胡惟庸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也是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龍鳳元年(1355年),胡惟庸在和州投奔朱元璋,後在朱元璋帳下任過多職,於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被朱元璋任為右丞相,大約過四年後,也就是洪武十年(1377年)時,被任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胡惟庸憑著朱元璋對他的寵愛,越發無法無天。有些事未經過朱元璋便擅自實行,這些事朱元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不予以追究。壞就壞在,朱元璋對他的寬容只換來了他更加大膽的測試,那就是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來進貢,胡惟庸選擇不上報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後大怒。並於次年,下令處死胡惟庸,廢除宰相制,宣佈永不再立丞相,權分六部。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他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據記載: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這8天的時間立,從各部門上呈到朱元璋手裡的章奏共有1160件,同時還有3291件事需要由皇帝親自裁決。朱元璋一個人怎能承受如此高強的工作量,這也是設立內閣大學士的原因。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一方面是加強了皇權,使得全國各類大小事都集中再皇帝一人手裡,使得皇權得到加強;另一方面是增加了皇帝的工作量,危害皇帝的身心健康。當然,朱元璋的這一決策,對於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好處大於壞處;但對於後世來說,壞處是居於第一位的。
明成祖朱棣時期,設立內閣。內閣實為皇帝的私人秘書,為皇帝在批閱奏摺時提供一些建議。發展到後來,為減輕皇帝的工作量,便發明了“票擬”和”批紅“,也就是說,此時的皇帝已經不看奏章了,由內閣批閱,後提出意見和建議,上交皇帝,皇帝覺得可以便用紅筆批示,便成為了一道新的施行聖旨了。“票擬”和“批紅”最為昌盛是在萬曆年間,居然在20年的時間裡,皇帝不上朝,大臣也見不到皇帝。
此時的明朝已經在逐漸走下坡路了。內閣遇到的如果是較為勤政的皇帝,發揮的作用也還有限,但是如果遇到的是無所作為的皇帝,那麼內閣首長就會有所大為,就比如張居正和魏忠賢,直接導致明朝的大好江山葬送他人。
-
5 # 阿離小栗子
每個入朝為官的人心裡都有一個宰相能,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朝堂之上有著較高的話語權,宰相從我們第一個封建王朝成立以後就有了,雖然在後面一直變化著名字,但大多王朝都還是保留了宰相制,除了明朝,在朱元璋時期,宰相制度被完全廢除,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何繼承多年的
宰相制度會在朱元璋一代被廢除?
其實這就要從朱元璋是怎麼奪得天下說起了,朱元璋本也是朝廷裡的權臣,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年幼,手中又沒有什麼權利,朱元璋才能夠藉此機會攛掇皇帝的位置,所以朱元璋為了不重蹈覆轍,自己有一天又被拉下皇位,所以大量削減那些臣子的權利,朝廷裡的大臣基本上對他沒什麼威脅,對此宰相作為朝廷上所有官員的首領,除了皇帝以外權利最大的人,朱元璋對此自然不能容忍。
所以朱元璋逐步分解了宰相權利,開始本來是把宰相的權利由一個人,分成了多個人,畢竟這個制度已經沿襲了這麼久,一步一步來才是最正確的,後來朱元璋等到時機成熟以後,就直接把這個制度廢了,宰相制度廢除以後,朱元璋的權利達到了頂峰,朝廷所有事基本上朱元璋一個人就可以決定,朱元璋把朝廷大事全部包攬在自己一人身上,在那個時候,朱元璋的權利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但這對明朝來說究竟好不好呢?
其實這對朱元璋來說,是有利的,畢竟沒有一個人能夠威脅自己的地位,但對明朝長遠的發展來說真的適合嗎?朱元璋自己勤奮,不要宰相也可以一個人處理完所有事,但朱元璋的子孫也能保證和朱元璋一樣勤奮嗎?所以這樣看來,廢除制度是大不利的,不過朝廷之人都知道朱元璋的心思,誰又敢提出有什麼不好的呢?
廢除宰相制度之前,帝王有什麼過錯都會由宰相指出來,宰相也制約了帝王做錯事,在宰相制度廢除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對帝王進行約束,也沒有人能夠改變他的心意,而且朱元璋的子孫後代也不是全都如朱元璋一樣勤奮,沒有朱元璋勤奮,又沒有人來幫助他們,那些後面的君王自然就把權利交給了其他人,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明朝的權利都在太監手裡,所以後來太監執掌權利也和朱元璋有一定關係。雖然在當時看來,這件事是對朱元璋有利的,但從明朝長遠發展來看,這是很不利的,明朝後來朝廷權利混亂也和廢除制度有不了分離的關係。
-
6 # 圖騰君
朱元璋廢除宰相的目的就是擔心朱家的天下被旁落,因此,製造了胡惟庸案,冤殺了胡惟庸,廢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一職。所以朱元璋很累,什麼事都親歷親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改革了政體,設立六部即吏、戶、禮、工、刑、兵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後來又設立內閣首輔幫助皇帝代旨傳達皇帝的意見,內閣掌握有制約皇帝的“票擬”權,朝中知識份子集團和君權開始對立。六部利益集團和內閣慢慢的削弱了皇帝的權利,六部和內閣也相對立起來,形成了三股勢力,朱家子孫已經不能完全掌握大權,什麼都要聽大臣的安排,皇帝沒有了實際的權利,基本就不能參與朝政,深居後宮。
後來,皇帝開始想要回皇權,開始利用另一個集團打壓朝中大臣,這個集團就是以魏忠賢等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對內閣的打壓,因為宦官得到皇帝的寵幸,所以變得無所顧忌,最終導致後來的明朝在政治上,經濟上難以統一,走向衰敗。朱元璋廢除丞相精心設計的政治體制最終沒能讓明朝延續。僅一家之言。
-
7 # Alonsey
明朝,一個極度黑暗並且專制達到了無比強化的朝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廢除了許多不利於自身統治的制度,其中就有丞相制。丞相制度從秦朝開始延續了千年,至此就被朱元璋廢除。
作為強化皇權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消弱甚至消滅大臣權利,而只有廢除丞相制,才能徹底消滅相權,從而鞏固自身的統治。
明初連續出任了四位丞相,朱元璋對他們都不滿意,但是一直沒找到時機搞掉存在已久的丞相制,到了第四位丞相胡惟庸,終於讓朱元璋抓住把柄。
胡惟庸過於獨斷,又結黨斂財,有人告他謀反,朱元璋趁機逮捕了胡惟庸和一大批官員,從此不再設丞相,並把原來丞相的權力一分為六,由六部分管,直接效命於皇上。
至此,朱元璋廢除了中國歷史上的丞相制
-
8 # 蘑菇雅說
這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自從秦朝設立丞相制度以來,到明朝,已歷經1000多年的時間,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朱元璋卻廢除了丞相制度,並且讓子孫後代永不立丞相。
至此延續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就此廢除。那麼我們說丞相制度的廢除有利有弊,它的弊到底在哪裡呢?
君主專制加強,對皇帝個人能力要求變高丞相的廢除,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使得相權和君權合二為一,皇帝大權在握,這就使得對皇帝的個人能力要求變得更高,絕大多數的事務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若皇帝英明,則國家安定,若皇帝昏庸,則國家動亂。由於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最終在洪武十五年九月罷四輔官,仿宋殿閣制設內閣。
丞相的取消,催生了另一種專權丞相取消,使得皇帝處理政務的壓力變大,這讓皇帝往往會選取身邊之人或位置相對低之人,讓他們進行輔佐。這便催生了一系列如明朝宦官、內閣,清朝的軍機大臣等官微而權重之人。
若皇帝勤勉朝政,而那些人可以從旁輔助,若皇帝昏庸,他們則有可能假借信任,最終大權在握,成為另一種程度上的丞相,所以雖然丞相制度被取消,但與皇帝一人終究難以處理繁多事物,最終丞相制度不過是有另一種方式存在罷了。
-
9 # 風中小草59
明朝為什麼說是皇權的頂峰
最重要是標誌就是取消了丞相
簡單點說,在明朝之前,六部對丞相負責。而丞相對皇帝負責,剔除丞相後,六部只向皇帝負責
再說說內閣制度
明朝的內閣制度出現在成祖時期,到宣帝時候將披紅權給了太監,內閣制度基本成型
明朝權利的頂峰,內閣出現後為什麼還是權利的頂峰呢
就是因為內閣不同於以前,比如唐朝三省,宋朝的中書和樞密院都是中央決策機構,而內閣不是
明朝六部和內閣沒有統屬關係
這麼說吧萬曆罷工時期,內閣在當時天下人眼裡就是閒差,一個七品芝麻官內閣沒權利任命,農業水利包括地方有災情了,內閣只能看著,實際萬曆怠政時期算是徹底將內閣的底褲給扒下來了,時人發現內閣既沒決策權也沒任命權,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秘書機構
簡單點說,明朝將以前三省或者中書丞相的審議決策任命權力都收到皇帝手裡,實際上內閣成了純粹的皇帝輔助的師爺
-
10 # 小孔來說事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對皇帝來說,還是有利的,加強了中央集權,沒有人能威脅到皇帝的地位。朱元璋也是吸取了以前的教訓,不讓大權旁落,看透了官僚的黑暗,想盡辦法去削弱文官的權力,將行政、司法、軍事權力集於一身。要知道,以前的宰相權力是非常大的,如果皇帝懦弱無能,宰相便能行使權力,自行處理朝政事務,甚至廢立皇帝。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也是加大了自己的責任和權力,什麼事情都要自己處理裁決,要求皇帝需要特別能幹、精力旺盛,不然大權就容易落入離皇上最近的人手中。這也是為什麼明朝宦官猖獗一時的原因所在,像魏忠賢這種權傾朝野的人大有人在,明朝設立東廠西廠、錦衣衛,其中宦官數量就佔據了大部分,權力也是非常大的,甚至只聽命於皇帝。
從明朝開始,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也是一句空話,這就導致了明朝的人才是越來越少,明清官場靠著慣性維持,缺乏自我更新與完善的動力,扼殺了讀書人的銳氣、才華,大臣們也缺少責任心和愛國感,皇帝雖然可以幾十年不上朝而政權在握,遏制了大臣大將發動的叛亂,但是國家也是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很容易墮落在時代替換中。
總而言之,朱元璋廢除宰相制有利有弊,從長遠角度來看,是弊大於利,如果遇到皇帝不勤政愛國,就容易引發暴亂起義。
回覆列表
廢除宰相,中國帝王都想削減宰相的權利,,秦漢時期,每次上朝,皇帝要給宰相鞠躬行禮。
到了隋唐時期,宰相的權利也很大,上朝時都是坐著的,與皇帝同等。
到了宋朝就開始,宰相上朝只能站著了。
朱元璋是搞的胡維庸案和藍玉案波及到了上萬官員。這也是為什麼沒人敢站出來反對朱元璋。
廢除宰相,皇權得到了擴大,宰相制度就是為了防止皇權獨大而建立的。以唐朝為例,皇帝想幹一件事,百官不準,皇帝不聽要下聖旨。三省六部不蓋大印,皇帝也只能乾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