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休驛站

    趙匡胤是“黃袍加身”得到皇位,擔心鎮不住大臣,就把前朝的坐朝議事改為站朝議事,也就是朝廷上只有皇帝一個人能坐著,所有皇親大臣都坐著。既是彰顯至高的地位,也提高了開會效率。

  • 2 # 165263793

    中國古代丞相的地位很高,宋朝初年官員和宰相可以和皇上一樣坐而論道。趙匡胤為了中央集權杯酒收了兵權就開始收攏政權了。以看不清奏摺為由讓宰相來身邊念給他聽隨後就讓公公把宰相椅子撤了。宰相回去發現椅子沒了就知道皇上看自己不爽了,伴君如伴虎雖不殺士大夫但其他的自己也受不了就只好站著了。宰相都站著了其他官員還敢坐著嗎?就全都站起來,公公們就把所有椅子全都拿走了。從此以後站而論道。明清就跪而論道,相權越來越卑,皇權越來越尊。

  • 3 # 國史記聞

    先是,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命坐面議之,從容賜茶而退,唐及五代猶遵此制。及質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劄子進呈,具言曰:“如此庶盡稟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從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廢坐論之禮。

    上面這段話引自《宋史·列傳第八》,意思是在宋朝之前(包括五代亂世)宰相和皇帝議論國家大事之時,皇帝都會給宰相賜座,並且還有茶水喝,是為“坐論之禮”。這其實是丞相崇高地位的一種象徵,也是皇帝對丞相的尊重。

    但是事情到了宋朝發生了轉變——一方面是由於宋太祖趙匡胤的確英明神武,整個人的氣勢就不一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臣太弱了,尤其是宰相範質(周世宗柴榮的託孤大臣,也曾經是後周的宰相)在北宋建立之後因為沒有擁立之功,卻居宰相之位,常常覺得理虧,所以他便不再直接進宮與皇帝面談,而是寫好奏摺送進去,他的解釋是這樣做才更謹慎,避免閒談帶來的失誤。

    宰相都這麼做了,其他官員自然也跟著學,就像現在面對面仍然要在網上聊天一樣,漸漸的趙匡胤收到的奏摺越來越多,卻沒人再跟他當面聊天了,於是“坐論之禮”便逐漸廢除了。

  • 4 # 未鳴讀史

    趙匡胤透過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后,對朝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汲取了唐朝藩鎮勢力坐大導致割據的教訓,把軍權都牢牢抓回自己手裡。那些功臣也樂得用兵權換來美女田地和皇帝的放心,安享太平。

    至於趙匡胤如何把坐朝議事改為站朝議事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原後周的宰相範質沒有參加“陳橋兵變”,沒有擁立新皇的功勞,但是趙匡胤還是讓他繼續當宋朝的宰相,所以他誠惶誠恐,有事情不敢直接找皇帝談,只是透過遞摺子等方法向皇帝報告。在朝堂上也不敢端坐和喝茶,其他大臣見宰相都這樣,也都不敢坐了。所以後來坐朝議事就改成了站朝議事。

    第二種說法是趙匡胤有一次故意說眼睛昏花了,有幾個字認不清,就叫宰相範質上前辨認,範質回到座位發現凳子被拿走了,以後就只能站著議事了。

    我覺得第一種可能性比較大,趙匡胤雄才大略不會玩第二這種小把戲。

  • 5 # 秉燭讀春秋

    趙匡胤是歷史上得天下最容易的一位皇帝,幾乎兵不血刃就做了北宋的開國皇帝。

    當初他和他的“義社十兄弟”對小皇上柴宗訓謊報軍情,說:“契丹要侵略後周!”小皇上年幼無知,命令趙匡胤帶京城禁衛軍前去迎敵。

    這正中老趙和眾兄弟計謀,手中有了軍權和士兵,發動政變豈不輕而易舉嗎?

    當老趙率領軍隊夜宿陳橋驛時,當晚老趙和眾將領喝了一點兒小酒,然後趙匡胤就睡去了。

    當他醒時,將士們把一件黃袍(龍袍)披在他的身上,跪在他的面前山呼萬歲。

    其實這些都是老趙和“十兄弟”事前商量好的,“十兄弟”裹挾眾將擁立老趙為皇帝,史稱“陳橋驛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

    <黃袍加身>

    趙匡胤稱帝后,夜晚總是失眠。他想:“將領們今天能擁立我當皇帝,一旦他們不高興,同樣能擁立別人當皇帝,這可怎麼辦呢?”

    就在犯難的時候,他的好朋友趙普向他獻計說:“這些武人好對付,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趙匡胤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說:“就照你的辦!”

    這就是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的計謀。

    趙匡胤設了一場酒席,然後邀朝中的重臣喝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老趙開門見山地說:“我希望老哥幾個退休回家養老,我給你們錢財,多置辦點田產,多納幾房小妾,做個安樂公豈不美哉?”

    眾臣不敢有其他意見,知道皇上懷疑自己了,唯恐以後受到迫害,於是紛紛請辭退休,老趙一併允許。

    辦完這些,老趙總算舒了一口氣。

    親們看到了吧?當個皇帝也不容易,整天算計來算計去,還不如我一天“三飽一個倒”來的灑脫呢!

    別以為老趙這就滿意了,他還要折騰。他要樹立絕對的權威,要從心靈深處征服眾臣。

    慢慢老趙心中不爽了:“這不是和官家平起平坐了?不行,我得想法讓大臣們站著,我坐著議政,這樣才能顯出尊卑。”

    有一天上朝,群臣上折回原位坐好後,老趙拿起一份摺子看了起來,不一會抬起頭招呼宰相範質過來一下,老趙指著一個字說:“老範啊,我眼花,你看這是個什麼字啊?”

    老範低頭一看說道:“皇上,這是座位的“座”字,老趙說:啊,明白了,你回座位去吧。”

    老範回座位一看,自己的凳子不見了。原來趙匡胤安排人偷偷把他的凳子撤了。

    老範也是明白人,他馬上想到自己沒有參加陳橋兵變,沒有擁立之功,這是皇上對自己不滿,要懲罰我,讓我站著議事。

    老範就這樣乖乖站著議政,茶水也撤了。

    群臣看宰相都站著,自己再坐著有點不像話,於是紛紛主動撤座站著議事。老趙滿意的點了點頭,從此宋朝坐著議政的傳統改為了站著議政。

    順帶提一下,老趙為了防止群臣站著議政時交頭接耳小聲嘀咕,他發明了長翅紗帽。官稱“長帽翅”。

    它是用鐵片、朱篾做骨架,外面用絲綢裹起來的一種長翅,官員戴著這種帽子,只要交頭接耳,就會碰到別人的臉。趙匡胤就是用這樣辦法禁止群臣私下議論朝政。為了鞏固帝位,老趙可謂挖空心思!

  • 6 # 哼哈二將兮

    話說說,趙匡胤有天上朝,他與宰相範質,王溥等大臣坐著議事,當他們都稟報完時,趙匡胤說:“我的眼睛花了。把你門的奏摺拿近一點吧。”範質站起來,把奏摺交給他時,然後轉身坐下,發現座位已經不見了。從那時起,丞相在朝廷上就沒有座位了。這種說法不可信。從趙匡胤一貫的表現來看,玩這樣的幼稚把戲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範質是前朝的大臣,不是現王朝的直接勢力人員,他相當的不踏實。因此,他主動提出在朝廷上不設有座位或有茶可喝。趙匡胤更是順水推舟,不再設有座位,站在朝廷上奏事就成了以後的慣例。

    之所以能改為站會,也是因為經過唐朝節度使割據後,貴族勢力,門閥勢力減弱的緣故

  • 7 # 歷史名將錄

    趙匡胤是如何把官員的坐朝議事改為站朝議事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善於動腦筋,搞創新的人,他最著名的創新成果就是“黃袍加身”登上皇帝寶座。其實,“黃袍加身”把戲的真正發明人是他的上上任領導人--後周太祖郭威,他只不過是照葫蘆畫瓢模仿前輩而已,只是因為趙匡胤後來的名頭比郭威的響亮,“黃袍加身”的創新成果也因此落到了趙匡胤的頭上。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即後周太祖“黃袍加身”的十年後,七歲的後周幼主柴宗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北漢。大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利用市井傳言和被部下“黃袍加身”的把戲,開創了史上最溫和宮庭政變的先河。“黃袍加身”的他,在極少流血犧牲的情況下,順利地登上了趙宋王朝皇帝的寶座。

    趙匡胤年輕時,喜歡舞槍弄棒,且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在舞槍弄棒的過程中,居然搗鼓出兩項創新發明來。一項創新是拳術,江湖稱《三十二勢太祖長拳》。據說這套虎虎生風,招招致命的拳法,均來源於戰場上生死相搏的格鬥經驗,很實用。另一項創新是兵器,江湖稱盤龍棍,又叫梢子棍,盤龍棍又分為大盤龍棍和小盤龍棍。大盤龍棍一端較長,一端較短,專門用來打擊敵軍的馬腳或打擊身著厚甲的敵兵。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使的就是那條大盤龍棍。小盤龍棍用於近身搏擊,經過不斷地改良,就成了後來的雙節棍。一千多年以後,經過李小龍“嘿!嘿!”功夫片的演譯,雙節棍風靡全球。再後來,因為周杰倫的歌,雙節棍就成了“哼哈嗬嘿!”。這倒是趙匡胤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項創新是“杯酒釋兵權”。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也就是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的第二年,他吸取了李唐王朝藩鎮軍將坐大後,直接威脅朝廷的教訓,用設宴喝酒的創新辦法,兵不血刃,輕而易舉的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軍權,從而解決了潛在的軍事政變的隱患,極大地保證了趙家江山的穩定性。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們,雖然沒了兵權,但爵位和封地還在,可以回家當大地主,仍然有吃有喝有錢花。能夠如此和平、快捷又穩妥地處理好開國功臣的皇帝,從秦朝以來,除了唐太宗以外,再也難找到幾個了。不過,此項創新雖然解除了軍人坐大後對皇權的威脅,但,此後有宋一代在軍事上再也沒有過揚眉吐氣的時候了。

    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二項創新是“站朝”。這項創新改善了會風會紀。在宋代以前,大臣在朝堂上還是有座位的。當然,不是所有官員都能在朝堂上坐著,只有級別夠高的才行,至少要到宰相這樣級別的,才有資格被賜座。譬如,東漢末年,曹操上朝時,漢獻帝就要給他讓座;東晉的第一任皇帝司馬睿登基時,就拉著丞相王導與他同坐。雖然這些事都發生在臣強君弱的特定時期,但,即使到了隋唐時期,宰相在朝堂上,依然是有座位坐,有茶水喝的。

    野史說,趙匡胤正式登基的第二天,在朝堂上與宰相範質,王溥等大臣坐著議事,當範質,王溥等奏事時,趙匡胤說:我的眼睛花了,把你們的奏摺拿近來一點吧。待範質等起身遞上奏摺,再回身想坐下時,發現座椅己無蹤影。從此以後,宰相在朝堂上就再也沒有座位了。這種說法不可信,從趙匡胤的一貫表現來看,還不至於玩這樣幼稚園式的小把戲。實際情況是,範質是前朝的顧命大臣,不是當朝的嫡系部隊,宰相當得不踏實。因此,主動提出上朝不再設座,也不喝茶,趙匡胤樂得順水推舟,沒了座位,站朝就成為以後的慣例了。

    創新出了“站朝”以後,朝堂上就只有宋太祖一個人坐著,既凸顯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大大改善了開會風氣,提高了辦事效率。但不久後,趙匡胤又發現了新問題。

    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三項創新,是發明了宋朝特有的官帽“長帽翅”。一日早朝,趙匡胤在聽取大臣奏事時,發現朝堂兩側有不少官員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趙官家心裡很不爽,看來站朝還沒有完全改變會風會紀。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後,一項新的創新計劃橫空出世了,這就是宋太祖的第三項創新--宋朝的“長帽翅”(長帽翅就是用鐵片、竹篾做骨架,外面用布帛裝飾的帽翎)。趙匡胤令掌管服裝的官員,把長翎加在官員們幞頭紗帽的兩邊。戴上這種帽子以後,行走極不方便,一不小心,帽子就會歪了,甚至掉了。如此一來,官員們只能面對面說話,想和旁邊的人嘀咕就困難了,更別說交頭接耳,因為,官員們不但要擔心帽子歪了掉了,還要時時擔心長長的鐵帽翅別把同事給刺著了。從此,大臣們在朝堂上再也不敢隨便交談了。

    大臣們為了在上朝時保持帽子的平衡性,平時在家裡就要經常練習,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生怕帽子會碰著別人的習慣。

    很多年後的一天,宰相寇準打扮成讀書人的模樣,進行微服私訪。途遇一老翁,便上前施禮交談,老翁對寇準甚為卑恭。寇準很奇怪,問:“老丈,我乃一窮書生,你為何如此卑恭?”老翁答:“切勿誆我,你是官爺!”寇準又問:“你是如何識得?”老翁答:“你方才經過窄巷,側身左顧右盼,生怕碰掉了你的帽子,不是長年戴長翅帽的官爺,哪裡會有這種習慣動作呢?”

    新建的大宋王朝在宋太祖趙匡胤創新精神的帶動下,大宋臣民掀起了創新發明的熱潮,科學技術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以外,活字印刷術、指南針以及火藥這三大發明都起源於宋代。當然,宋代的發明創新還遠遠不止這些,除了軍隊被“杯酒釋兵權”戰鬥力不如漢唐外,有宋一代的科技、文化、經濟水平都遠遠領先於當時的全世界。

  • 8 # 被埋藏的歷史

    宋朝時,武將出身的趙匡胤在加強君權方面動了不少心思。

    對於武將,是“杯酒釋兵權”,對於文臣則是“忽悠撤座位”。

    那個時候,坐的姿勢已經跟現在一樣了。

    老趙詐稱自己眼花,要求丞相將奏章送過來。等丞相起身上前的時候,內侍趁機撤去了凳子。

    丞相回頭再坐的時候發現凳子已經沒有,只好站著。其他大臣見狀,也只好老老實實站起來。

    從此,坐了千百年的文武百官,被老趙一聲忽悠,終於站起來了。

  • 9 # 月下冷風吹

    趙匡胤是如何把官員的坐朝議事改為站朝議事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善於動腦筋,搞創新的人,他最著名的創新成果就是“黃袍加身”登上皇帝寶座。其實,“黃袍加身”把戲的真正發明人是他的上上任領導人--後周太祖郭威,他只不過是照葫蘆畫瓢模仿前輩而已,只是因為趙匡胤後來的名頭比郭威的響亮,“黃袍加身”的創新成果也因此落到了趙匡胤的頭上。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即後周太祖“黃袍加身”的十年後,七歲的後周幼主柴宗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北漢。大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利用市井傳言和被部下“黃袍加身”的把戲,開創了史上最溫和宮庭政變的先河。“黃袍加身”的他,在極少流血犧牲的情況下,順利地登上了趙宋王朝皇帝的寶座。

    趙匡胤年輕時,喜歡舞槍弄棒,且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在舞槍弄棒的過程中,居然搗鼓出兩項創新發明來。一項創新是拳術,江湖稱《三十二勢太祖長拳》。據說這套虎虎生風,招招致命的拳法,均來源於戰場上生死相搏的格鬥經驗,很實用。另一項創新是兵器,江湖稱盤龍棍,又叫梢子棍,盤龍棍又分為大盤龍棍和小盤龍棍。大盤龍棍一端較長,一端較短,專門用來打擊敵軍的馬腳或打擊身著厚甲的敵兵。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使的就是那條大盤龍棍。小盤龍棍用於近身搏擊,經過不斷地改良,就成了後來的雙節棍。一千多年以後,經過李小龍“嘿!嘿!”功夫片的演譯,雙節棍風靡全球。再後來,因為周杰倫的歌,雙節棍就成了“哼哈嗬嘿!”。這倒是趙匡胤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項創新是“杯酒釋兵權”。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也就是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的第二年,他吸取了李唐王朝藩鎮軍將坐大後,直接威脅朝廷的教訓,用設宴喝酒的創新辦法,兵不血刃,輕而易舉的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軍權,從而解決了潛在的軍事政變的隱患,極大地保證了趙家江山的穩定性。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們,雖然沒了兵權,但爵位和封地還在,可以回家當大地主,仍然有吃有喝有錢花。能夠如此和平、快捷又穩妥地處理好開國功臣的皇帝,從秦朝以來,除了唐太宗以外,再也難找到幾個了。不過,此項創新雖然解除了軍人坐大後對皇權的威脅,但,此後有宋一代在軍事上再也沒有過揚眉吐氣的時候了。

    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二項創新是“站朝”。這項創新改善了會風會紀。在宋代以前,大臣在朝堂上還是有座位的。當然,不是所有官員都能在朝堂上坐著,只有級別夠高的才行,至少要到宰相這樣級別的,才有資格被賜座。譬如,東漢末年,曹操上朝時,漢獻帝就要給他讓座;東晉的第一任皇帝司馬睿登基時,就拉著丞相王導與他同坐。雖然這些事都發生在臣強君弱的特定時期,但,即使到了隋唐時期,宰相在朝堂上,依然是有座位坐,有茶水喝的。

    野史說,趙匡胤正式登基的第二天,在朝堂上與宰相範質,王溥等大臣坐著議事,當範質,王溥等奏事時,趙匡胤說:我的眼睛花了,把你們的奏摺拿近來一點吧。待範質等起身遞上奏摺,再回身想坐下時,發現座椅己無蹤影。從此以後,宰相在朝堂上就再也沒有座位了。這種說法不可信,從趙匡胤的一貫表現來看,還不至於玩這樣幼稚園式的小把戲。實際情況是,範質是前朝的顧命大臣,不是當朝的嫡系部隊,宰相當得不踏實。因此,主動提出上朝不再設座,也不喝茶,趙匡胤樂得順水推舟,沒了座位,站朝就成為以後的慣例了。

    創新出了“站朝”以後,朝堂上就只有宋太祖一個人坐著,既凸顯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大大改善了開會風氣,提高了辦事效率。但不久後,趙匡胤又發現了新問題。

    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三項創新,是發明了宋朝特有的官帽“長帽翅”。一日早朝,趙匡胤在聽取大臣奏事時,發現朝堂兩側有不少官員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趙官家心裡很不爽,看來站朝還沒有完全改變會風會紀。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後,一項新的創新計劃橫空出世了,這就是宋太祖的第三項創新--宋朝的“長帽翅”(長帽翅就是用鐵片、竹篾做骨架,外面用布帛裝飾的帽翎)。趙匡胤令掌管服裝的官員,把長翎加在官員們幞頭紗帽的兩邊。戴上這種帽子以後,行走極不方便,一不小心,帽子就會歪了,甚至掉了。如此一來,官員們只能面對面說話,想和旁邊的人嘀咕就困難了,更別說交頭接耳,因為,官員們不但要擔心帽子歪了掉了,還要時時擔心長長的鐵帽翅別把同事給刺著了。從此,大臣們在朝堂上再也不敢隨便交談了。

    大臣們為了在上朝時保持帽子的平衡性,平時在家裡就要經常練習,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生怕帽子會碰著別人的習慣。

    很多年後的一天,宰相寇準打扮成讀書人的模樣,進行微服私訪。途遇一老翁,便上前施禮交談,老翁對寇準甚為卑恭。寇準很奇怪,問:“老丈,我乃一窮書生,你為何如此卑恭?”老翁答:“切勿誆我,你是官爺!”寇準又問:“你是如何識得?”老翁答:“你方才經過窄巷,側身左顧右盼,生怕碰掉了你的帽子,不是長年戴長翅帽的官爺,哪裡會有這種習慣動作呢?”

    新建的大宋王朝在宋太祖趙匡胤創新精神的帶動下,大宋臣民掀起了創新發明的熱潮,科學技術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以外,活字印刷術、指南針以及火藥這三大發明都起源於宋代。當然,宋代的發明創新還遠遠不止這些,除了軍隊被“杯酒釋兵權”戰鬥力不如漢唐外,有宋一代的科技、文化、經濟水平都遠遠領先於當時的全世界。

  • 10 # 尋根拜祖

    古代大臣面君議事,從坐而論道,過渡到站立回話,再到跪以奏事,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大臣們在皇帝面前的“身高”,卻越來越矮!史學家吳晗說,這是君主專制的產物。

    從史料記載看,趙匡胤是這個重大轉變的“始作俑者”,正是從他開始,大臣們跟皇帝沒有了平起平坐,只能侍立一旁。這件事從何而來,還有一個小故事:

    範質有一次向趙匡胤奏事,行完禮剛要入座,趙匡胤說:“朕進來眼花,看不清東西了,麻煩你把奏疏遞到朕的面前來。”範質起身照做,回到座位旁一看,茶座沒了,只好站著回話。從此,大臣議事就再也沒有座位。

    不過,很明顯這個故事是編造的,邏輯不通。範質難道坐在茶座上向趙匡胤展示奏疏,搞得趙匡胤抻脖子看不清,要他遞近一點?奏疏在範質手上就不存在“看不清”,而是“聽不清”,奏疏在趙匡胤手上,就不需要範質遞近一點。

    另外,趙匡胤也不需要這種近乎侮辱的方式,讓範質難堪,他只需要上朝時不設座,沒有大臣敢跟皇帝要座位。

    明顯是後人編造的假故事,如果誰手上有相關原始史料記載,請麻煩轉給我一份!

    這個故事是被後人改編了,原文在《宋史範質傳》:

    “先是,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命坐面議之,從容賜茶而退,唐及五代猶遵此制。及質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札子進呈,具言曰:‘如此庶盡稟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從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廢坐論之禮。”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宋以前的唐朝和五代時期,宰相和皇帝議事是“坐而論道”,小茶喝著,屁股坐著,你一言我一語,就像朋友談天說地,氣氛相當和諧,君臣關係很平等。

    讓這件事發生變化的不是趙匡胤,而是範質。範質懼憚趙匡胤的“英睿”,每次奏事不敢馬虎,要提前在家做功課,把所要談的事預先寫成奏札,見到皇帝不再是漫不經心地現想現賣,直接呈交奏札,省去了坐而論道的輕慢。

    看清楚沒,那時候宰相跟趙匡胤談國事,根本就沒有奏疏,不存在什麼“眼花,看不清”。遞交奏疏,從範質才開始。

    趙匡胤一看,這個好,效率提高了很多。於是同意了範質的奏請,從此坐論之禮被廢除。

    請注意以下幾點:

    一、廢坐論之禮初衷並不是顯示皇權獨裁,而是提高辦事效率;

    二、廢坐論之禮並非出自趙匡胤,而是範質主動的行為,並推而廣之;

    三、廢坐論之禮僅是指宰相獨立奏事,而非公開朝會之禮;

    大臣議事或朝會,至少在漢朝,還都是坐著的,不過那時候沒有椅子,是席地而坐,跪坐。到了宋朝以後,大臣們沒了座位,變成站著奏事。到了明清,大臣奏事就必須跪奏,君臣之間的尊卑差距越來越大。

    從坐到站,究竟以哪一件事為分水嶺?其實根本不是故事中講的那樣,一次撤座就完成,應該是個漸進的過程。範質主動由“空口白牙”坐而論道,主動變為以奏札奏事,是這個轉變重要標誌。

    範質的這個示範作用,被趙匡胤批准,以後宰相奏事,都要提前在家做功課。到皇帝這裡來,奏疏一上交,直奔主題,很快就處理完了,根本用不上茶座漫談。所以,導致坐論之禮慢慢被廢除,絕不是一道政令,或者一次撤座的效果。

    連宰相奏事都提前做功課,都沒了座位,朝會中的大臣們待遇總不能超過宰相吧?由此朝會站著議事逐漸變成了慣例。

    這個轉變裡面好像沒有皇權的獨裁嘛?其實不然,範質之所以發生主動變化,其實就是出於對趙匡胤的敬畏,對皇權的畏懼。只是範質恐怕沒想到,正是他的這個主動變化,讓大臣們在君權面前,從此越來越矮化!

  • 11 # 劉全坤書法

    從坐朝議事,到站朝議事,再到跪朝議事,皇帝專權越發嚴重,專制體制越發腐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到大蒜種植季節了,農民種植大蒜施什麼底肥好?蒜田管理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