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歸心52

    ^秦王朝在戰國七雄中勵精圖治變法圖強短短九年能夠統一六合!完全靠得是歷史基奠和大國謀略!他們在河西走廊並不富繞的三秦之地求生存謀發展!逐步狀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靠合眾聯橫分裂楚齊等六國勢力!秦人獎勵耕織發展生產!建立軍功制軍功爵位可以世襲!大大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秦人在當時戈連弩箭簇車馬等兵器都是最先進的!秦人廣招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相張儀李斯魏徵呂不韋等都是毛遂自薦的客卿為大秦獻計獻策出謀劃策!王安石商秧變法!諸子百家講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後續統一貸幣文字度量衡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完全依靠得是厚積博發歷史積累基奠!

  • 2 # 蜀北一

    對於類似的問題,之前也有過回答,還是那句話,秦始皇之所以能夠滅掉東方六國,最終統一中國,是因為自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始,並經過後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召襄王等諸多秦王的勵精圖治。他們繼承商君之法,南滅巴蜀,東征長平,又滅掉周王室,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對外戰爭,不斷的進行對外的戰爭及外交,為秦國的強大爭取到諸多利益。在秦始皇繼位之前,秦國諸王的治理已經使得秦國的國力對東方六國形成了壓倒之勢。俗話說量變引起質變,當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質變。而秦始皇繼位後,只是繼續將這種優勢擴大,並最終在強大的國力支援下,相繼滅亡東方六國,完成質變。所以說,秦始皇只是順勢而為,因為到他繼位的時候,天下一統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是他創造了歷史,卻也是歷史選擇了他。

  • 3 # 武丁仗劍決雲霓

    謝軍事一點通師友邀!

    我以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現略作修改,發給你,請軍事達人師友指正。

    秦統一六國,雖然是在秦始皇手中完成的,但準備工作卻是從其先祖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截止二十世紀中葉以前唯一的一次取得輝煌成果的變法,每一項都隱藏著以後滅亡六國的玄機,主要內容有以下十一項:

    1 強迫人民學習最低程度的禮儀。

    2 統一度量衡制度。

    3 建立地方政府系統。

    4 建立社會基層組織(保甲連坐制)。

    5 強迫每一個公民都要有正當職業,遊手好閒的人,包括貴族和富豪子弟,如不能從事正當職業,一律當作奴隸,發往邊疆墾荒。

    6 用優厚的條件招請移民。不分國籍,凡到秦國從事墾荒的,九年不收田賦(類似今天的招商引資和爭取人才)以求增加人口和財富,在古代,糧食就是財富,人口就是兵源。

    7 鼓勵生產。人民耕田織布特別好的,積存糧食多的,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勞役。

    8 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強迫分居(增加生產和人口)。

    9 人際間爭執,必須訴諸法律,不準私人決鬥。

    10 對敵作戰是第一等功勳,受第一等賞賜。

    11 必須作戰有功才能升遷。貴族的地位雖高,商人的財富雖多,如果沒有戰功,不能擔任政府官職。

    從以上十一條可以看出,變法的意義不僅是單純的改變法令規章,也不僅是單純的改變上層建築,而是從軍事,政治,政府組織,社會結構,風俗習慣,道德標準到人生觀念做全方位徹底地改變。商鞅變法是人類智慧所能做的最驚心動魄的魔術,它把一個弱小愚昧的西方小國,只用不到二十年時間,變成超級強國,實力比之前的東方強國魏國雄厚幾十倍。

    雖然商鞅最後遭車裂之刑,但他推行的變法制度卻沒有廢止,而是繼續推行,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到公元前三世紀七十年代,東方六國滅亡的內在和外在條件都已具備。內在條件是,六國統治階層(貴族集團)日益腐敗無能,連年戰火,人民窮困日益加重,渴望變天的心理日益強烈。外在條件是,秦王國的實力更加強大,野心日益膨脹,更主要的是雄才大略的贏政親政,掌舵秦帝國這艘巨輪,毫不留情的向東方六隻破船衝撞過去。

    消滅六國的時間,順序,發生的戰役,何人掛帥以及當中發生的各種故事,讀者都知道,就不重複了。只說幾個關乎戰爭勝敗的要素,這其中有些常常被歷史學家所忽視:

    1 秦國士兵既是為國而戰,但最主要的是為自已而戰,戰鬥意志倍增(見變法中之其中幾條)。

    2 間者的作用不可忽視。明者外交、離間,暗者,收買、使詐、散佈謠言、刺探情報。已經形成系統的諜報網。

    3 兵器先進。冶鐵技術領先,戈、箭、甲、盾等武器裝備已實現制式生產,流水作業,且戈長而鋒利,弩硬而連發,對陣之時,優勢明顯。

    4 作戰方式先進。兩軍相接,秦軍常裸體(上身)格鬥,速度快而出手狠,而其它六國軍隊還沿襲老戰法,士兵穿著笨重的防護甲,氣喘吁吁,時間一長連步子都邁不動。

    5 全民皆兵。無論前線多遠,都能保證幾十萬大軍的後勤供應。

    6 軍用壓縮食品。秦人發明了“鍋盔”,一種烘乾水分的圓型大餅,幾十天也不變質,士兵隨身攜帶,餓了順口就吃。而東方六國則食麵條或米飯,戰爭間歇,才壘灶燒水做飯,很耗時,及至未熟或未食,秦軍一個反撲或衝鋒,便作了餓死鬼。

    7 贏政的英明(放手不干涉前線前帥)和將帥的出色。

  • 4 # 劉一千五

    在這個問題上,先要帶出個大粱人尉繚來。他給秦王政建議,用金錢去行賄六國的當權的腐敗分子。讓他們從自己國家開始爛起,這樣就好收拾他們了。第二就是,不要讓他們聯合起來,合得緊了,就不好對付。要各個擊破。重申遠交近功。秦王政一聽有理,就讓國庫出30萬兩黃金,給六國腐敗分子送紅包了。

    南韓是個受氣包,受了百多年的氣,到韓王安時,他派韓非入秦,不想斷送了韓非,南韓於秦王政十三年(一234年),歸順了秦國,成了藩臣。

    秦王政十七年(一230年),秦內史騰出兵破滅南韓,俘虜韓王安,吞併其土地,設穎川

    郡。

    秦王政十八年(一229年),進攻趙國,王翦攻下井陘,楊端和圍邯鄲。次年,王翦奪取趙國大片土地,佔據東陽城,俘虜趙王。秦王政到出生地替母家報仇。趙公子嘉逃向代地,自稱代王,聯絡燕國,對抗秦兵。

    秦王政二十年(一227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不遂,秦王大怒,派王翦,辛劇攻燕,次年丹李信殺太子於衍水。燕王逃往遼東。

    秦王政二十二年(一225年),王賁挖堤壩引黃河水灌大梁,大梁城牆淹塌,魏王請降,魏國滅亡。

    秦王政二十三年(一224年),秦王命蒙恬,李信,王翦等先後攻擊楚國,俘虜楚王負芻,殺死後楚王昌平君,大將項燕自殺。楚國滅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一222年),秦王發大軍滅燕,順便把代王趙嘉抓住。燕趙兩地徹底平定。同年,降服越君,設立會稽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一221年),齊王派兵護住齊國西方邊境,並與秦斷絕往來,秦王派兵教育,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利用各種資源,把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給消滅了,完成了統一國家的宏偉大業。

    秦王政於公元前221年稱帝,自譽為始皇帝,即秦始皇帝。 他在十年間堅定不移地完成了歷史賦於他的歷史使命。為後代創造了不世之功,澤被千秋萬代。

    秦始皇帝是"千古一帝″。

  • 5 # 衣賜履讀通鑑

    戰國的凜冬——六國紛紛覆滅,宛如風中落葉

    衣賜履按:從前359年商鞅變法,到前230年南韓亡國,歷129年;之後,到222年齊國亡國,六國覆滅只用了8年時間。用129年時間做準備,最後閃電般出擊,不得不說,秦國真的很厲害。這129年間,秦國共打仗91場,勝85場,負6場(我數的,也許有誤,但出入不會大,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勝負記錄啊!)。今天擺一擺六國的滅亡,這時到了戰國時代的嚴冬,秦軍如同呼嘯的寒風,所過之處,六片枯葉,隨風飄落。

    第一名:南韓

    前230年,秦國內史勝(姓不詳),率軍攻陷新鄭(韓首都,河南省新鄭市),生擒韓王韓安,南韓亡國(前333年至前230年,立國104年)。南韓之亡,使戰國時代急劇結束。這是六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國,從此形勢大變,十年之內,其他五國,一掃而光。

    衣賜履說:南韓早就被打慫了,何時亡國只是個時間問題。前246年,為了消耗秦國國力,無法東征,派水利家鄭國去秦國修鄭國渠,在仲山(東仲山,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境)開山掘道,引涇水沿北山注入洛河的灌溉渠(鄭國渠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南,注入洛河,東西長一百五十餘公里)。修渠過程中,秦國發現了南韓的陰謀,打算誅殺鄭國。鄭國說,修渠確實能夠為南韓延長几年壽命,但是這條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國將享受萬世的福利。秦國覺得他說的有理,命他繼續主持這項工程(秦國的這種肚量,讓人欽佩)。用挖出的泥土填高低窪地區,並覆蓋在鹼質土地上,使荒蕪之地變成良田,多達四萬多頃,每畝的收成都高達六斛四升,秦國更加富庶。南韓的“疲秦良策”真是如同抱薪救火啊!

    第二名:趙國

    前228年,王翦破邯鄲,生擒趙幽繆王趙遷。前太子趙嘉(趙遷的哥哥),集結殘兵敗將,跟皇族數百人,投奔代郡(河北省蔚縣),繼承王位,稱代王。趙國逃亡官員紛紛投奔,跟燕國部隊結盟,駐防上谷(河北省懷來縣)。

    前222年,秦將王賁攻擊趙國首都代郡(河北省蔚縣),生擒趙王趙嘉,趙國亡國(前326年至前222年,共立國105年)。

    衣賜履說:我寧可把趙國算作第二個滅亡的,代王趙嘉建立的小朝廷,就如同大明亡國之後,永曆帝朱由榔在西南邊陲成立的南明小朝廷一樣,把它當成大明還存在的理由實在太牽強了。實際上,六國中唯一有實力而且願意和秦國拼一下的,就只有趙國,我在李牧那一章裡已經講過,李牧死,趙國亡;趙國亡,六國摧枯拉朽。可以說,前228年趙國滅亡之後,秦國剩下的事情就是收拾殘局,無非多用幾年時間而已。

    第三名:魏國

    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攻擊魏國,堵截黃河水,淹沒魏都大梁(河南省開封市)。三月,城垣崩塌,魏王魏假投降,立即斬首,魏國亡國(前369年至前225年,立國145年)。

    衣賜履說:魏國和南韓的情況類似,也是殘廢一個,隨時準備挨收拾。可惜了大好的一個信陵君,當時的情形,只有他能夠振臂一呼,其他幾國響應,大軍出動,立即把秦軍趕回函谷關。倘若他不是王子,沒準兒他哥魏安釐王魏圉還能用他,可惜啊可惜,呵呵

    第四名:楚國

    前226年,秦將王賁進攻楚國,攻陷十多座城。秦王嬴政詢問將軍李信說,我想要奪取楚國,根據你的推測,需要出動多少人的軍隊才夠?

    李信說,二十萬。

    嬴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人的大軍不可。

    嬴政說,老王啊,你是真老了,膽子都沒了!

    於是派李信、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稱病,返回故鄉頻陽(陝西省富平縣)。

    前225年,李信進攻平輿(河南省平輿縣),蒙恬攻擊寢城(安徽省臨泉縣),大破楚軍。李信再攻鄢陵(河南省鄢陵縣),再破楚軍。於是率軍西進,與蒙恬在城父(安徽省亳州市東南)會合。但楚軍尾隨在後,秦軍三天三夜無法休息,楚軍大破李信軍,攻陷兩個營寨,斬殺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逃奔回秦國。

    嬴政聞訊,暴跳如雷。暴跳之後,想了想,還是親自前往頻陽向老王翦道歉,說,老王啊,我沒有采用你的建議,李信果然大敗受辱。現在雖然你患了病,但難道就忍心拋下我不管嗎?!

    王翦仍推辭說,我實在病得不能領兵打仗了。

    嬴政說,行啦行啦,趕緊起來,我聽你的不就行了?

    王翦說,大王,你非要讓我去打楚國,非六十萬人不可!

    嬴政咬著後槽牙說,靠!就這麼說。

    於是,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出發,嬴政親自送行到霸上(陝西省西安市東霸河畔)。王翦說,大王,我這一去啊,又危險又辛苦,我家的老宅子又漏雨了,我還沒來得及修呢,我家的地也不長莊稼,你看是不是給我整點好地好房子啥的?

    嬴政皺了皺眉,說,老王,你現在應該想的是打仗,打了勝仗難道我還會虧待你不成?

    王翦說,身為大王您的將領,戰功再大也封不了侯,所以趁著現在您還待見我,要點賞賜田宅,為子孫留下產業啊。

    嬴政聽後哈哈大笑。

    王翦率軍抵達武關,又陸續派遣五位使者向嬴政請求賞賜。有人說,將軍啊,您這樣向大王討吃要喝的,是不是有點過分啊?

    王剪說,幼稚!大王心性粗暴而多猜忌,我這次出來,帶了全國的兵馬,大王能放得下心嗎?我若不借多求賞賜田宅為子孫謀立產業,表示我不過想當個富家翁,大王就會懷疑我是不是要謀反了。

    柏楊先生注:專制體制下,從沒有過真正的精誠團結,領袖每天都在擔心部下背叛,部下也每天都在擔心被領袖懷疑背叛。這種心理狀態構成的政治舞臺,自然充滿詭譎詐欺。因為這種緣故,貪汙腐敗不能絕跡,領袖希望部屬貪汙腐敗,以轉移他對政權的野心。部下也用貪汙腐敗表示志僅於此,來保全保家。當然,必須有背叛能力的官員,才能這樣。否則,一旦貪汙案發,還是要吃官司。其中自有微妙的分際,不投入實際官場,不易明瞭。

    前224年,王翦奪取陳丘(河南省淮陽縣)以南土地,抵達平輿。楚國動員全國所有可以動員的兵力迎戰。王翦下令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楚人多次到營前挑戰,秦軍始終也不出戰。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洗沐,搞好伙食,並親自與他們共同進餐。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調查,軍中進行什麼嬉戲啊?回答說,官兵經常比賽投擲石頭,已超過軍中規定的距離了。王翦說,軍隊可以作戰了。楚軍既然無法與秦軍交鋒,就揮師向東。王翦率軍追擊,大敗楚軍,直追到蘄縣(安徽省宿州市南)之南,斬楚國統帥項燕(陳勝、吳廣起義時,就打著項燕的旗號),又佔領不少城市。

    前223年,王翦、蒙武生擒楚王羋負芻,設立楚郡,楚國亡國(自前741年至前223年,共立國519年)。

    衣賜履說:楚國的面積是七國中最大的。楚國難滅,不在其強,而在其大,20萬大軍進入楚境,略一分散,就如同湯鍋裡撒胡椒麵,一下子就不見了。王翦要60萬大軍,估計是有考慮,一方面與楚軍打仗,另一方面,佔領的城市勢必要分兵把守。至於與楚軍的決戰,總覺得文學性高於史料性。

    第五名:燕國

    前227年,荊軻刺殺失敗後,嬴政暴跳如雷,派王翦進攻燕國,在易水(海河支流,流經河北省易縣南)以西跟燕趙聯軍會戰,大破燕趙聯軍。

    前226年,十月,王翦攻陷燕國首都薊城(北京市),燕王姬喜跟太子姬丹,率軍突圍,退保遼東(郡政府設襄平【遼寧省遼陽市】),秦將李信緊追不捨。代王趙嘉寫信給姬喜,要求交出姬丹。姬丹逃亡,躲在衍水(今地不詳)中,姬喜派人殺掉姬丹,把人頭獻給秦軍。

    前222年,秦將王賁急攻遼東,生擒燕王姬喜,燕國亡國(前333年至前222年,共立國111年)。

    衣賜履說:所謂燕趙聯軍,趙國就是代王趙嘉那點人馬,已不足慮。看姬喜和姬丹這父子兩個都什麼東西。燕國亡國較晚,沒別的原因,就是距秦國遠而已。燕國國君,除了燕昭王姬平(用樂毅的那位)之外,一個比一個爛蒜,提都提不起來。

    第六名:齊國

    前265年,齊襄王田法章逝世,子田建繼位,年紀還小,由太后主持國政。齊國東靠大海,不與秦國相鄰。而那時秦國日夜不停地進攻韓、趙、魏、燕、楚等國,這五國分別忙於調兵自救,無暇他顧,所以齊王田建即位四十多年未遭逢過戰亂。太后即將去世時,告誡田建說,群臣中可以任用的是某某。

    田建說,請讓我把名字寫下來。

    太后說,好。

    但等到田建取來筆和木牘,準備記下她的話時,太后卻說,我已經忘記了。

    衣賜履說:田建當齊王都四十多年了,還不知道該任用誰,朝廷上下就那麼幾個人,還得用筆記下來,這段對話彷彿是一個小品,讓人啞然失笑。我猜,記這段故事的人可能與田建母子有仇,所以把他倆寫得狀如白痴。

    太后去世後,後勝出任齊國的宰相,他大量接受秦國為挑撥齊國君臣關係而送給他的金銀財寶(後勝就是齊國的郭開,)。而齊國的賓客進入秦國時,秦國又給以重金,使這些賓客回國後都反過來為秦國說話,勸說齊王去朝拜秦王,不必整治、修建用作攻戰的防備設施,不要去援助那五個國家進攻秦國。秦國也即因此得以滅掉了五國。

    前221年,秦將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突然攻入都城臨淄,齊華人沒有敢於抵抗的。秦國派人誘降田建,約定封給他五百里的土地,田建於是便投降了,齊國亡國(前359年至前221年,立國139年)。但是秦國卻將他遷移到共邑(河南省輝縣市),軟禁在松柏樹林之間,衣食不繼,最終被餓死。

    衣賜履說:看田建的下場,再回頭想想燕國太子姬丹夢想脅迫秦王嬴政退還各國土地,不是痴人說夢嗎?齊國在最後的四五十年間,始終與秦國保持友好關係,對其他五國的求救從不理會,包括長平之戰時趙國借糧,被太后斷然拒絕。我們說,齊國短視,最終被秦國所滅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換個角度看問題行不行?比如,瑞士,幾百年來,不管誰和誰打,它始終保持中立,國際上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定在瑞士,重要的會議也在瑞士召開。都是中立,為什麼瑞士可以生存,而齊國就滅亡了呢?呵呵。

  • 6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能在短短的九年時間一一消失六國,統一華夏,除了他個人的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從秦孝公開始的六世七王給他打下了堅實基礎。六國之亡已成歷史定局,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他輝煌人生的一個起點而已,在嬴政的諸多功績之中,最不重要的就是消滅六國,他的功勞最大處在於國家制度建設與統一思想深入人心。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在秦始皇繼位之前,六國就已經被歷代秦國國君打得無還手之力了,各國政治腐敗,軍隊戰力不足,始皇帝如同一陣颶風就把他們給滅了,實在談不上什麼重大功勞。

    魏國是戰國第一霸,他是秦國的百年世仇,在齊魏馬陵之戰後,魏國精銳主力魏武卒被消失乾淨,之後衛鞅發起的河西之戰把魏國最後一支魏武卒殲滅了。之後魏國為了逃避秦國鋒芒,遷都大梁,魏國霸權衰落。之後歷代秦君都對魏國鯨吞蠶食,打得魏國國窮兵疲,最後嬴政派王賁伐魏,用黃河之水倒灌大梁城,魏國投降被滅國。

    趙國是戰國中後期崛起的一個強國,他以東方六國第一強國自居,處處與秦國作對。因為南韓的上黨地區歸屬問題,秦趙之間暴發了長平之戰,這一戰趙國元氣大傷,直到被滅國都沒有恢復過來。之後的三年邯鄲之戰儘管趙國勝了,但是趙國的實力更虛弱,其後各代秦君也是多次攻打趙國,最終王翦利用反間計除去趙國最後一根支柱李牧,然後趙國就被滅了。

    楚國在秦昭襄王時代就被白起打殘了,最後儘管拼籌了60萬大軍與秦軍決戰,但是綜合國力罷在那裡的,楚國跟秦國打不起消耗戰,最終被王翦攻破項燕軍,楚王投降而被滅國。不得不說楚國確實地大物博,十多年秦朝也沒有把楚國完全消化,最後還是楚人把秦朝給滅了。

    南韓從申不害死後就開始衰落,最終成了秦國的小弟弟,內史騰將軍在新鄭城下一喊,戰或降,南韓就降了。燕與齊兩國相互毀滅,最終兩衰,滅這兩個國家如同秋風掃落葉,秦軍入臨淄城後,齊軍士卒都不戰而降,莫敢與之格。

  • 7 # 歷史風暴

    秦始皇能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在他之前,秦國的君主們勵精圖治,為他解決了統一的所有障礙。

    北方的勁敵義渠已經成了秦國的一部分,經過3代人的同化,義渠人已經完全歸附。

    南方的巴蜀在將近100年的建設之後,已經成為秦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為前線秦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給養,保證秦軍能夠持久作戰。

    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的100多年的時間裡,秦國已經得到了天下的一半。而東方各國沒有一個能夠像秦國一樣保持持續百年的強盛,所以秦國已經具有統一天下的基礎。

    為什麼秦始皇9年就能統一。

    秦始皇統一時間點找的很好,這個時候正是山東各華人才匱乏的時刻。而秦國卻人才濟濟,王翦、蒙恬、王賁等大將隨便拉出來一位就能指揮數十萬大軍。而山東六國在這個時候的將領能力還是要差一些的。齊國自不必說,自從五國伐齊之後就已經廢了。趙國李牧也在反間計之下被殺死;南韓倒是有個能人張良,可惜還是個青少年;燕國國內在太子丹這個愣頭青的領導下,只會搞搞刺殺,打仗根本就不值一提;楚國雖然有項燕,但是面對秦國的傾國之兵的時候,還是不行的,而項羽那時候剛剛出生。

    所以,秦始皇正好趕上六國無人的視窗期,在統一的程序中阻力自然就小得多了。假如秦始皇把統一交給下一代,那麼等項羽、張良等人成長起來後,很可能會永遠失去統一機會。

    以上!

  • 8 # 鑑史馬後炮

    秦始皇能在短短九年掃平六國只是他的祖先努力的一個結果,秦始皇能實現統一,完全是站在先祖的“肩膀”之上。秦始皇的統一可謂坐收他歷代祖先之功,有一句話說得很到位,就是“奮六世之餘烈”。秦人崛起不易,兩百年易來秦人一次次平內憂外患,一次次與危亡擦肩而過。自商鞅變法起,六國分秦、甘龍之亂、五國伐秦、六國伐秦,義渠作亂、季君之亂、外戚擅權……可謂跌蕩浮沉。歷代君王在位秦國雖強大,卻內外之敵數次與亡國擦肩而過,秦始皇的祖先在一次又一次的跌蕩起伏中,都為秦始皇的統一這個結果打下了哪些基礎?

    秦人不是尋常部族,不是周天子封出的血統諸候。他們的封國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是在粗衣簡食中磨出來的,在馬背上搖出來的強悍諸候,歷代秦人在戎狄部族的重重包圍下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和發展,秦人長期血戰的傳統已經深入了秦人的骨髓。

    在歷經秦孝公時期困難艱阻重重二十年才初見成效。商鞅變法抓住了富國強兵的根本就是人力物力財力,他透過夜革廢除了與當時不適應的春秋舊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推動了秦國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真正實現了富國強兵。

    其次是秦華人口的爆增,商鞅變法後各國大量的民眾“耕戰策”的中不論身份貴賤論功評爵的強大吸引力紛紛從善如流的湧入秦國,使得秦國在短時閃國內人口數量遠超過列國。

    秦惠文王二十年的奮鬥透過謀東出與各國展開邦交拉鋸,平定義渠攻佔巴蜀後的一系列努力才使商鞅變化在秦國的富國強兵道路上名符其實。其中最重大的舉措就是攻佔巴蜀,它不光是秦國往後統一強大國力來源的戰略支撐,也是秦國軍事領域“得蜀便得楚,得楚天下並”的戰略制高點。

    秦武王在位四年,“通三川,拔宜陽”開啟秦國東出通道,為秦國弱六國提供了地理之便。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拔“三強”“遠交近攻”六國為秦國一統華夏打下堅實基礎。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他的曾祖父秦昭王是功不可沒的,沒有秦昭王在位長達半個世紀的文治武功,就沒有秦始皇這一代統一華夏的可能。

    五國合縱攻強齊,首破“三強鼎立”局面。公元前293年秦軍在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佔魏韓五城,經此一戰魏韓兩軍元氣大傷。此後連年征戰至公元前288年,魏韓楚燕四國實力大大削弱,此時的戰國處於秦、齊、趙三強鼎立之局面。

    公元前284年齊湣王在蘇秦的鼓動下,做了各諸候朝思暮想卻又不敢做的事,滅掉了宋國吃掉宋國這塊表面肥裡面毒的肉。結果因獨吞“肥宋”招至列國忌恨,由秦國牽頭,燕國大將樂毅統領的兩路大軍打得齊國雞飛狗跳險些亡齊。經此一戰,合縱聯軍在樂毅的統領下連破齊國72個城池並攻入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出逃。

    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秦人以白起為將率秦軍深入楚國腹地攻下楚國鄢郢之地,重創楚軍主力獲得楚國大量國土,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極大的削弱。此時六國中,五個諸候國淪為弱國無力與秦國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決歷時三年,最後秦將白起圍困趙軍46天趙將趙試圖突圍,結果身死長平,趙軍40萬人也隨之葬身長平以秦軍的勝利而告終。從此,戰國七雄再無一國能與秦國匹敵。

    秦昭王去世後,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相繼在位,可在位的時間不長,總共才三年,因而作為不大。直到秦始王繼位,繼續沿著秦昭王的足跡完成了一統大業。

    秦始皇之功,完全是建立在他的祖先奮鬥的基礎之上,我們看通常看到秦始一掃六國的雄偉壯觀氣勢,往往很容易忽視其先祖在崛起的路上,兩百年來一次次平內憂外患,一次次與危亡擦肩而過的幸運與艱辛。

  • 9 # 林屋公子

    一方面,秦始皇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奮六世之餘烈”,他的事業是奠定在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的基礎上。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奪回河西之地。秦惠王任用司馬錯、張儀,攻滅巴蜀,縱橫捭闔。秦昭王任用白起,攻破楚國郢都,殲滅趙國軍團。秦莊襄王任用呂不韋,滅亡東周政權。實際上到了秦昭王的時候,六國就完全沒有與秦抗衡的能力了,所以秦始皇的統一基本是摧枯拉朽。

    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秦始皇的個人能力。對王翦等大將放心使用,並任用李斯、頓弱等人開始間諜戰,用金錢策反敵國官員,加速了六國的滅亡。

    還有在此之前,秦國外戚勢力一直很大,往往造成對君權的干預,甚至還會阻礙滅亡本國。最典型的就是昌平君,楚公子出身,擔任秦國丞相。但是在楚國即將滅亡之際,昌平君居然被楚人擁立為王反叛,還給予秦將李信慘痛一擊。這些外戚勢力被剷除後,秦統一再無干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BA調整外援註冊人數從2人增加到4人,並且不限制球隊更換外援的次數,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