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在看雍正王朝,突然對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太子感興趣了。
7
回覆列表
  • 1 # 野叟雜談

    在中國古代,最高權力一般都是在一個家族內部傳遞,而父子相承是最高權力傳遞的常態。而太子,往往就是法定的接班人。根據宗法制,選擇太子的原則是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往往被認為是第一順位的法定繼承人。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皇帝制度確立以後,嫡長子即位的太子並不是很多。

    漢高祖劉邦畫像

    第一個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就是漢惠帝劉盈。漢高祖劉邦早年在民間鬼混過一個兒子,他就是漢高祖的長子劉肥。但是,後來劉邦正式娶妻之後,劉邦的正妻呂雉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劉盈,就成了劉邦的嫡長子。劉邦在即位之後,劉盈就成了第一順位的繼承人被立為太子。雖然劉邦曾經想過要換太子的念頭,但是由於阻力太大,最終劉邦放棄了這樣的想法。不過,漢惠帝即位後,受制於自己的母親呂太后,並沒有什麼作為。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第二個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是漢景帝。漢景帝的父親漢文帝劉恆,在呂后去世後的血雨腥風之中即位。漢文帝即位之前的爵位是代王,他的王后竇氏所生的長子劉啟就是他的嫡長子。漢文帝稱帝后,群臣主動提出陛下該選擇繼承人了,漢文帝象徵性地推辭一下,就立嫡長子劉啟為太子。做了二十多年太子之後,劉啟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為皇帝,他就是漢景帝。漢景帝相對來說也還算是中國古代帝王之中比較清明的一個,他不僅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而且也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漢朝的大好局面得到延續。史稱文景之治。

    影視作品中的漢武帝

    在漢景帝之後即位的是漢武帝,不過漢武帝的嫡長子身份卻有些勉強。漢景帝原來的皇后薄皇后沒有生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漢景帝沒有嫡子。後來,漢景帝立長子劉榮為太子,劉榮的母親慄姬就成了皇后最熱門的人選。後來漢武帝的母親王美人和漢武帝的姑母長公主劉嫖等人一起搬到了慄姬和劉榮,之後,王美人被立為皇后,作為王美人唯一的兒子,劉徹被立為太子。至於劉徹即位後是否稱得上明君,那就更是另外一回事了。

    影視作品中的漢元帝和王政君

    第三個以嫡長子即位的漢元帝。漢武帝去世後,他的小兒子即位,這就是漢昭帝。漢昭帝二十一歲去世,沒有兒子,最終選擇了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為帝,他就是漢宣帝。漢宣帝早年在民間的時候,與許平君結為夫妻,他們生下一子後,劉病已陰差陽錯地當了皇帝。漢宣帝即位後,不忘舊情,立許平君為皇后,最為皇后的長子,漢元帝雖然經歷了一些兇險,最終即位。漢元帝即位後的作為,與其父親相比,就要遜色地多了。

    影視作品中的漢成帝

    第四個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是漢成帝。漢元帝在即位前就已經娶了王政君,後來他和王政君生了第一個兒子劉驁。等到漢元帝即位後,王政君成了皇后,劉驁也被立為太子。最終,劉驁即位,這就是漢成帝。漢成帝比父親漢元帝,老鼠生兒子,一窩不如一窩!

    光武帝劉秀

    然後西漢就沒有嫡長子即位的皇太子了。東漢,兩百年之中,以嫡長子即位的皇太子就只有一個,漢明帝劉莊!他的嫡長子身份也多少有些勉強。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皇后是郭聖通,劉秀即位後就立郭聖通所生長子劉強為太子。到了建武十七年,劉秀廢黜了郭聖通的皇后之位,立陰麗華為皇后。這樣,劉強就不再具有嫡子的身份了。劉強堅決推辭,過了兩年,建武十九年,劉秀終於同意劉強辭去太子之位,改立陰麗華的長子劉莊為皇太子。劉莊即位後,就是漢明帝。相對來說,漢明帝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之中,也還是比較清明的一位,延續了劉秀光武中興的局面,開創了明章之治。

    西晉王朝的疆域

    第五個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就是傻子皇帝漢惠帝司馬衷了。司馬炎登基稱帝建立西晉以後,根據禮法立嫡長子司馬衷為太子,但是太子不聰明的訊息早就全天下皆知了。司馬炎舐犢情深,最終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傻兒子。結果導致天下大亂。

    之後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還有:晉成帝、晉穆帝、劉宋前廢帝劉子業、齊武帝、齊廢帝東昏侯蕭寶卷、陳廢帝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魏孝明帝、周宣帝、北齊廢帝高殷、北齊後主高緯、北齊幼主高恆、唐順宗、遼聖宗、遼道宗、宋欽宗趙恆、宋恭帝、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武宗。

    後面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其即位後的功業,我就不再一一羅列了。總之,嫡長子的身份看似非常明確,少了很多的爭議。但實際上,嫡長子能夠即位的並不多。身為嫡長子的他們,一方面要提防著父親的疑心,另一方面更要小心著兄弟們的暗箭。當太子,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至於非嫡長子身份的皇太子,等回頭我們慢慢梳理吧!

  • 2 # 夢露居士

    說幾個明朝的。

    明仁宗朱高熾,《明史》評價他: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但是《明史》卻說他在用人執政方面的優點多得寫不下,而且相信如果他能活得長久,可以同漢文帝、漢景帝比肩,而這兩位皇帝可是開創了有名的“文景之治”啊。

    明仁宗為政寬仁開明,赦免建文帝舊臣,廢除前朝苛政,讓老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文化也得到了復興。

    明宣宗朱瞻基,《明史》贊曰:

    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朱瞻基是朱高熾的兒子,是祖父朱棣欽定的接班人。據說朱棣傳位朱高熾就是因為喜歡朱瞻基這個孫子。

    雖然民間說宣宗是促織皇帝,但《明史》認為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皇帝,到宣宗朝大明走過了六十年,開始展現出治平之象。

    朱高熾、朱瞻基爺倆在位僅十一年,短是短了點兒,卻開創了史書稱讚的“仁宣之治”。這父子倆可稱一對明君。

    明孝宗朱佑樘,《明史》說他:

    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

    《明史》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和仁宗、宣宗比肩的賢君,明朝皇帝裡除了太祖、成祖就數仁、宣、孝三宗了。

    孝宗的形象是一位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守成之君,沒什麼突出之處,但是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開創了弘治中興。

    不過他在位的時間也不長,僅十八年。

    其實說句實話,當個明君不難,難的是當一輩子明君。那些執政幾十年的皇帝,也許前期勵精圖治,到了後期可能就耽於享樂了,是人都會累嘛。如唐玄宗、嘉靖、萬曆、乾隆等等都是這麼回事。所以明君在位的時間往往不長,歷史上沒有幾個執政幾十年還被稱為明君的皇帝,如果嘉靖、萬曆早逝,也會被視作明君的。

  • 3 # 孝陵衛小校

    最名正言順的太子朱瞻基,母親是仁宗張皇后,正兒八經的仁宗嫡長子,而且爺爺直接封的皇太孫。從皇太孫的角度論,朱瞻基要比別的皇帝更名正言順,因為他爸爸沒有權力廢除他(他爸爸能當皇帝也是虧了自己這個好聖孫)。

    明君的標準有點寬泛,但有一些人是當之無愧的明君(基本上沒有什麼汙點),朱瞻基就是這種人。作為少有的盛世皇帝,他的賢明就更無可挑剔了。

    《明史》讚譽宣宗:

    “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清人對宣宗的評價很高,基本也沒有什麼不實之處。

    朱瞻基也是少有的文韜武略兼備的皇帝。他從小就跟著爺爺北伐蒙古,跟隨一大批名將學習戰陣,自己也有比較高的軍事造詣。在永樂年間,20歲的朱瞻基已經成為北京留守,坐鎮北邊,迅速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明代傑出的賢臣三楊陪伴他的左右,身邊不是經驗豐富的政治家就是博學多才的鴻儒,這些人對朱瞻基的成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朱瞻基不僅是一個賢君,還是一個博學多識、藝術造詣極高的皇帝,這是其他很多皇帝比不了的。他不僅擅長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各種球類、馬術等體育專案也非常精通,可以說這是一個有生活情趣的皇帝。

  • 4 # 憤怒的尼采

    漢明帝劉莊

    東漢王朝第二位皇帝(57—75年在位),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為光烈皇后陰麗華。

    母親是皇后,很順利的繼承大統,最主要的他是陰麗華的兒子,娶妻當娶陰麗華,大家都這麼說,劉秀本就是個破落貴族得到陰麗華的幫助才能有機會。所以他才更愛他的妻子,那麼便愛屋及烏的喜歡她的兒子,而劉莊也的確很爭氣。

    在位期間,治國有方,打壓倚仗權勢的外戚貴族,比如護羌校尉竇林、大司空竇融,這個竇融跟我們知道的竇漪房有什麼關係呢?原來他的七世祖先竇廣國是竇太后的弟弟,大家知道竇氏一族在漢武帝時期就很囂張。

    永平二年(59年),竇林以“欺君罔上、貪贓枉法”之罪下獄論死,竇融也因罪自縊。這個行為有殺雞儆猴之用,於是,群臣皆恐,朝廷肅然,都不敢結黨外戚了。

    人事制度方面劉莊杜絕走後門,比如他的姐姐館陶公主想給兒子謀一個差事,可是劉莊不許;包括自己的岳父,他在位時,他的三個大舅子、小舅子馬廖,馬光,馬防都位不過九卿。因此全國有才之人都誇讚皇帝的清政。

    在軍事方面,劉莊在位期間,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邊遊牧民族侵擾的威脅。永平十六年(73年),劉莊命竇固、耿忠征伐北匈奴。

    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後,竇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

    總的說來,劉莊在歷史上在史官筆下是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有史學家評論他像雍正的作風。劉莊執政期間,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有才之人皆有用武之地。

    康熙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也是個名正言順的太子,雖然母親佟佳氏並不得寵,不得不說康熙很幸運,但是自己也很聰明。

    幸運之一:老爸順治24歲就死了,還沒有立太子(要是順治在世的時候立太子估計康熙是沒機會的)。

    幸運之二:出過天花大難不死,還有了抗體,然後巧的是清朝有一個皇帝很看重的外華人官員湯若望,不得不說清朝很多皇子都是因為天花而死,這使他對當時這種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終身免疫力。而他出過痘竟成了他將來繼登帝位的一個有利因素。

    幸運之三:有個好祖母,孝莊太后,史上有名的好女人,他對康熙悉心教導,並且也沒把持朝政,教育他仁政待民。要是遇上慈禧這樣的奶奶大概就沒有他親政的日子了。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早期平三藩、擒鰲拜。軍事上統一臺灣,驅逐沙俄,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那時的版圖最為完整,清朝空前絕後的強大,列強都匍匐在清朝腳下。

    說到這裡康熙還很喜歡外國文化,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也是科學發燒友,但是他僅僅把科學當成自己的個人興趣愛好,沒有鼓勵全民教育。

    雖然他是名正言順的,但是不幸的是,他的下一任雍正大帝未必是名正言順繼承皇位的,為什麼沒有肯定的說呢?因為在歷史上康熙的死已經成了謎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被謀權篡位的四阿哥逼死的。

    曾身臨其境的義大利 人馬國賢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據義大利人馬國賢回憶說:皇上駕崩的夜間,園內有異常混亂的現象。這就是說,即使沒有投毒之類事,也是發生了什麼突發之事。

    野史中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康熙臨終時召大臣入宮,久無人至。猛地一睜眼,發現皇四子胤立在跟前,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擲向胤。不久,康熙便駕崩了。胤拿出經過篡改的遺詔,向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佈父皇已經傳位給自己,並以佛珠為證。

  • 5 # 沉墨I方之城

    朱高熾(明仁宗)、朱瞻基(明宣宗)父子倆是歷史上根正苗紅的太子繼位,而且非常賢明的一代帝王。

    如果單從題目來說,既是名正言順,還是太子,而且繼位後還非常賢明,那麼久排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弒兄奪位)、雍正皇帝(從一開始並不是太子)、永樂大帝朱棣(造反所得)這些千古大帝了。

    從一開始就被立為太子,且中途沒有任何更改的,而且登基後,都有相當建樹的皇帝非朱高熾、朱瞻基倆父子皇帝莫屬。

    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明仁宗是朱棣之後的大明第四任皇帝,他為人寬厚,待人溫和。他的性格與朱棣完全相反,朱棣和朱元璋是型別的皇帝,都喜好強權政治,鐵血手腕,而朱高熾卻要寬容得多。

    朱高熾非常尊崇儒家思想,對待民情非常體恤,朱棣遷都北京後,其實國庫是比較空虛的,而且人們賦稅相對很重,甚至發生了大量的流民被賦稅被逼離開住地,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後,立刻頒佈相應的法令,減免甚至取消了一部分稅賦,對於離地流民是直接免去稅務,令其流民重歸故土。

    朱高熾諡號“仁”,是因為他登基後,立刻為靖難時期的建文帝前朝官員平反,釋放發配的前朝政治遺犯,並妥善的安排,這一點非常的不容易的,也就是直接的打了他爹朱棣的臉,但作為一個賢明的皇帝,這點胸懷是一般皇帝不具備的。

    明仁宗朱高熾改組了內閣,而他遴選的內閣成員楊博、楊士奇、楊榮在大明王朝是非常著名的三楊內閣,為後續的明宣宗繼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非常可惜的是明仁宗朱高熾只在位了一年時間,如果他在位時間更長些,可能大明王朝發展得更好。

    明宣宗朱瞻基

    大明王朝有名的仁宣之治只有短短的11年,而仁宗朱高熾只在位一年時間,明宣宗也只在位了10年,但就這短短的11年,卻是大明王朝最為繁榮,社會最穩定,經濟最發達的11年,當然,仁宣之治由仁宗朱高熾開創,卻是由宣宗朱瞻基發展起來的。

    宣宗朱瞻基和仁宗朱高熾非常的相像,所以關於仁宗的很多的國策得以完全的貫徹執行下去,而且在很多方面做得比仁宗更為徹底,朱瞻基非常的重視農業發展,在很多的法令和政策上都偏向於農業經濟,他深化了大明一直以來的招農墾荒政策,甚至親自出於民間地頭,與勞作的農民深入交談,瞭解民情和賦稅情況等等。

    明宣宗在政治上非常的開明,重用賢臣,整治吏治,特別是把貪腐成風的督察院進行整改,替換貪腐御史,讓清廉的文官擔任御史監察工作,並首次對監察工作進行了量化,讓督察院真正起到了監督的作用。

    整個明宣宗朝代官吏相對很清廉,這和宣宗的仁政愛民,機構改革分不開的。當然,也是宣宗時期設立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一職,開創了大明王朝太監干政的局面。

    整體來說,仁宗和宣宗作為名正言順的太子登基,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仁宣之治,他們多不失為一位賢明的帝王。

  • 6 # 理工男讀歷史

    我梳理一下唐朝的情況吧。

    唐王朝共計21位帝王(含武則天),其中太子繼位的有10人,算得上明君的只有2人。

    這10人分別是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僖宗李儇,見下表。

    算得上明君的只有唐代宗、唐憲宗2人

    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亂,努力支撐抵禦吐蕃入侵,並逐漸恢復國力,是戰時領袖;

    唐憲宗基本解決了藩鎮作亂問題,在位期間史稱元和中興,是中興之主。

    唐高宗、唐玄宗、唐肅宗、唐德宗4人功過參半,不算明君也不算昏君,或者先明後昏。

    唐高宗李治初期延續李世民做法滅百濟、高句麗、西突厥,但後期寵信武則天,不但破壞了唐王朝政治生態環境造成君權獨大,還使唐王朝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有利局面被破壞殆盡。李治、武則天時期,是唐王朝的第一個低谷,很多重大問題都起源於這個時期;

    唐玄宗李隆基同樣功過參半,前期積極進取、英明果決,親手打造了大唐盛世。後期多疑、保守、任用奸人、不思進取,釀成了安史之亂,親手終結了大唐盛世;

    唐肅宗李亨發動馬嵬驛之變殺了楊國忠、楊玉環一黨,從唐玄宗李隆基那裡奪得皇位,為平定安史之亂奠定了領導基礎。但其自身能力有限,又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精力都用在鞏固自身地位上,對平定安史之亂造成一定阻礙,雖然算不上昏君,但也和明君二字挨不上;

    唐德宗李適初期急於削平藩鎮,造成藩鎮集體反叛,唐王朝中央權威進一步下降。但後期集中精力在吐蕃方面,用了二十年時間合縱連橫削弱吐蕃,基本解決了吐蕃問題,為唐王朝之後又延續了百多年奠定了基礎。

    (被小看的唐德宗)

    唐順宗在位時間太短,唐僖宗就是個傀儡皇帝,都算不上明君

    唐順宗繼位時就已經重病,在位時間不足一年,積極進行全面改革,史稱永貞革新,改革雖然失敗,但也為之後唐憲宗中興奠定了基礎;

    唐僖宗繼位時才12歲,是標準的被宦官控制的傀儡皇帝。在位期間發生了王仙芝、黃巢起義,藩鎮重新興起,唐王朝的統治基礎被嚴重破壞。但唐僖宗有名無實,這些問題都是他父親唐懿宗在位時期胡作非為引起的,唐懿宗才是唐朝最差的皇帝;

    唐穆宗、唐敬宗是比較有名的昏君

    唐穆宗、唐敬宗是中興之主唐憲宗的兒子和孫子,這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沉迷享樂、不理朝政,還都年紀輕輕嗑藥求長生,好在在位時間都比較短,沒對唐王朝的統治造成嚴重破壞,但也都是唐王朝有名的昏君。

    (傀儡皇帝唐僖宗)

    唐王朝能算上明君的,除了唐代宗、唐憲宗二人之外,還包括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武宗、唐宣宗4人,都不是太子繼承皇位。

    綜合分析,唐王朝的太子繼承製度有利有弊,不是影響唐王朝興衰的決定性因素。這是中國古代一姓天下傳承製度固有的弊端,可供選擇的繼承人人選就這麼多,又沒有前代皇帝退休制度,繼承人選擇就是在賭博。

    賭對了,就是明君或中興之主。賭錯了,就葬送了整個王朝。

  • 7 # 鄧海春

    太子,是指皇帝的指定繼承人,按理說,等皇帝去世,太子就能夠登基為帝。不過,正因為太子的位子十分尊崇,所以常常引得他人覬覦,許多太子最終沒辦法成為皇帝,而許多代替原來太子稱帝的人,都不算名正言順。那麼,歷史上有哪些名正言順的太子,繼位後是一位明君呢?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數不勝數,但稱得上“明君”的卻不算多,許多有作為的君王因為其汙點而不被認可,筆者姑且按照大眾的標準,尋找繼位前是無可爭議的太子,繼位後是賢明君主的幾位來說說。按照時間順序來說,筆者認為符合條件的有周武王姬發。

    姬發是周文王姬昌十五歲時生下的,是嫡次子,而姬發的嫡長子是他十三歲時生下的伯邑考。後來,紂王將伯邑考殘忍地做成肉羹,並賜給姬昌吃掉,這也埋下了周朝反商的伏筆。伯邑考死後,姬昌作為嫡出且年齡最長的孩子,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太子。

    姬發繼位時,周已經積蓄了很強大的實力,諸侯們也紛紛歸附,在此基礎上,姬發對內任用姜太公為軍師,總領事務,又重用周公旦、召公等賢臣,對外則交好各諸侯,組建伐商聯軍。後來周朝滅商而正式建立,姬發分封諸侯穩定天下,又強調禮法,構建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對後世影響頗深。

    大約九百年後,中原大地上又迎來一位明君,那就是與其父共同締造“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和姬發類似,劉啟原本也並非漢文帝的嫡長子,在劉啟出生前,漢文帝還是代王,他和代王后已經生下四子,所以說劉啟在漢文帝兒子中的排名可以說是很靠後了。

    不過,早在漢文帝被立為皇帝前,代王后以及其四個兒子都相繼去世,於是漢文帝即位後,眾臣請求立太子,劉啟因為是剩下的兒子中最大的,於是成為了太子。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漢文帝去世,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繼位不久,為了維護統治,劉啟先向同姓諸侯國中的吳國下手,吳王劉濞不願坐以待斃,便聯合其他幾個諸侯王一同起兵,史稱“七國之亂”。劉啟任用周亞夫,平定了氣勢洶洶的藩王們,並趁機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日後漢武帝將諸侯問題徹底根除打下了基礎。

    漢景帝在位期間,大體沿用了漢文帝的治國方針,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策略。他不但鼓勵農桑,還將土地貧瘠處的人民遷徙到土壤肥沃處。此外,他還多次減輕賦稅、推遲徭役並減輕徭役工作量,縮短服役時間,以此減少對耕作的影響。

    筆者認為,朱元璋原本選定的太子朱標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話,也能夠毫無壓力地入選這份名單,因為朱元璋對他的教導無微不至,而他也表現出過人的治國能力和品德。歷史上許多太子其實和朱標類似,他們從小受到治國教育,但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施展,實在是造化弄人。

  • 8 # 木鐸人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漢明帝劉莊,他是漢光武帝的太子。他是名正言順繼位的太子,繼位之後也成一位明君。

    漢明帝 劉莊

    劉莊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從小就聰明伶俐很懂事。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很出彩得到了劉秀的青睞,所以在建武十九年(43年)劉莊就被劉秀立為皇太子。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駕崩,劉莊即位是為漢明帝。劉莊登基後繼續奉行他老爹劉秀的政策,並且加大了刑法對官員的懲處,一步步整頓吏治。對於民生方面也是勵精圖治,放寬賦稅,休養生息。所以在劉莊和其子的治理下有了“明章之治”的盛世局面。

    那同樣,他的兒子明章帝劉炟也是一個名正言順即位的太子,剛好也是一位即位是明君的皇帝。

    漢章帝 劉炟

    劉炟是劉莊的第五子,也不是嫡長子哈。他是在漢明帝永平三年被立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即位。在位十三年,三十三歲去世。漢章帝和他父親一樣,繼續著休養生息的政策,一邊也勵精圖治。這時候政治清明,經濟活躍,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發展。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再次對中原稱藩。因此也就有了“明章之治”

    所以這對父子還是很滿足名正言順的太子繼位又 是一代明君這個要求的。

  • 9 # 歷史隨筆

    我從秦朝開始到清朝結束,先梳理下歷史上比較有成就的皇帝有哪些:

    秦始皇、漢高組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徇、漢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祐樘,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靠武力奪取政權,從而成為太子或者並不是太子直接成為皇帝的。

    比如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雍正帝(武力奪取政權)

    漢文帝劉恆、漢宣帝劉徇、隋文帝楊堅(實在沒有人選了,被推上皇位的)

    剩下的就是先做了太子然後再順理成章成為皇上的,應該算是名正言順的,雖然有的皇帝在成為太子之間手段並不光明

    這裡面有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唐玄宗李隆基、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祐樘,康熙帝、乾隆帝

    漢景帝劉啟算是還名正言順又成就還不錯的一個皇帝,主是他爹漢文帝給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繼續他爹的未盡的事業,實現了國家富足,社會安寧,“文景之治”說的就是這父子倆。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太子,但他並不是嫡長子,不過因為這政權是他和太平公平一起發動政變得來的,皇位是他打下的送給他爹李旦坐了一陣子,於是理所當然他就是太子,也還算名正言順吧,前大半生國家治理得也不錯,“開元之治”便是說他,因為在他之前太宗李世民和武則天給他打的基礎很好,他接著幹也不錯,不過到年老了犯糊塗,加上制度到了一定程度不適應國家發展了,爆發了“安史之亂”。

    漢武帝劉徹這太子之位來得不光明,他母親和館陶公主一起商量了婚姻交易,共同搞掉了先太子,然後他成為了太子,他這皇帝功過參辦吧,打跑了匈奴,擴大了國土面積,不過也耗光了國庫,把人民搞得苦不堪言。打匈奴的物質基礎是前面幾任皇帝給他攢下的,他的作為就在於培養和發掘了不少名將,好歹錢花了也算是沒白花,不像隋煬帝錢花了還盡打敗仗。

    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 這是一對名正言順且頗有成就的明君,“仁宣之治”說的就是他倆,跟文景帝父子差不多,父親打下基業,兒子接著發揚光大。

    明孝宗朱祐樘是法定的太子,朱祐樘跟他爹朱見深從小生存境遇類似,從小躲在角落生長,不受人待見(萬貴妃統領後宮,大家都怕她),所以比較懂事,做了皇帝之後自然國家也是治理的挺不錯,“弘治中興”說的就是他,可惜就是命太短。

    康熙帝、乾隆帝這兩位皇帝就不用說了,清朝皇帝一貫的勤勞,借籤前朝的經驗,要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能自己累點,他們執政期間雖然沒有出現大的經濟上的爆發(甚至有點停滯不前,他們不想改變),不過也沒有經歷大的紕漏,還算穩定。不過清朝的皇帝是真的能生,繁衍能力太強了,每個皇帝基本都有數十位妃子,幾十個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賭博總抱有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