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秘密

    在我們的認知裡,古人造反一般是為了功名利祿,靠性命拼出一個前程給子孫後代留份家業,這是人之常情,可是在明朝卻有這麼一個奇人,幫助主子造反成功後,卻什麼也不要,簡直讓人匪夷所思,這個人就是——道衍和尚。

    姚廣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朱棣登上皇位,論功行賞,道衍功勞第一,朱棣要給他封官,他堅持不要,朱棣只好封他個全國和尚,尼姑的最高領袖——僧錄司左善世。後來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時,繼續對他封賞,命他鬚髮還俗,恢復俗姓,並賜名廣孝,他還是不肯,賜給他良宅美女,他又都不要,平常仍然住在廟裡。有事上朝穿官服,下朝仍然穿僧衣,所受銀錢賞賜全部賑濟家鄉,一直到八十三歲病故,也以和尚的禮儀安葬。道衍和尚,不圖名不圖利,不近女色,沒有子女,那麼他為什麼跟著朱棣造反呢?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道衍潛心鑽研各種有用之學,本來想一展身手,但是他可能還在觀望或者還沒有學成,天下就被朱元璋平定了,等他學成了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

    然後他去參加朝廷舉行的和尚考試,以求能發現什麼異動的機會,直到四十八歲碰到朱棣,敏銳的捕捉到朱棣的野心,而太子朱標性格文弱,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更是平庸,朱棣又是藩王大鎮,鎮守北邊,手握重兵,他斷定朱元璋死後,會有好戲上演,他感覺到他的機會來了。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明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這裡就有個問題,為什麼道衍成功後,一直拒絕做官呢,拒絕榮華富貴呢,辛辛苦苦半生,好不容易輔佐朱棣上了位,卻不圖榮華富貴,仍然還做他的和尚,那他圖什麼?做和尚的話,不造反也不一直做和尚呢嗎,為什麼還要唆使幫助朱棣謀反奪位,造反風險那麼大。

    後來他的姐姐解開了這個謎。到了老年,道衍苦心作著,寫了許多反對先賢的文章,他姐姐有些不解。於是偷看了他的文章。

    道衍雖然對先賢有些質疑,但對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寫的“立德”、“立功”、“立言”十分崇拜,視為自己的“三不朽”名言。“立德”,即樹立道德;“立功”,即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

    道衍和尚追求的就是這種精神價值,道衍不顧一切的努力唆使朱棣造反,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他的才華,他的激情,他的智慧,所有的一切來幫助朱棣,朱棣最後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他享受的只是這個過程。功名利祿,富貴榮華對於他來說都是過眼雲煙。

  • 2 # 南門裡老鵰

    建文帝繼位後,實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被廢除藩國,本來朱棣就對侄子當帝心存不滿,至此之際,姚廣孝作為朱棣的謀士揣摩出朱棣心思,故密勸朱棣起兵。後推薦了袁珙等人,更加堅定了朱棣起兵造反的信心!可以說沒有姚廣孝,朱棣不會起兵更不會成為後來的明成祖。姚廣孝應該是那個朝代的高人。。。

  • 3 # 最大玄機

    朱棣造反是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將們造反是為了開國功臣的身份和榮譽地位,姚廣孝造反就是為了造反。他的眼光從來就沒有被金錢權位牽制過,他有著更高的目標。姚廣孝是一顆子彈,四十年的坎坷經歷就是火藥,他的權謀手段就是彈頭,而朱棣對他而言只是引線,這顆子彈射向誰其實並不重要,能被髮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願望。

    說起姚廣孝,他是明初著名的政治謀略家、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僧人。至元元年(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今江蘇吳縣,姚廣孝出生時恰逢亂世,但他從小勤奮好學,擅長吟詩作畫。十四歲時姚廣孝剃髮為僧,取名道衍,奇怪的是,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拜了一位道士為師,學習陰陽術數之學。早年的姚廣孝喜歡遊歷四方,與當時的名士楊基、宋濂等人往來頻繁,所以也被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姚廣孝真正步入仕途是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時候,這時候朱元璋從民間挑選十位僧人給諸王講經,姚廣孝經人舉薦進入了燕府輔佐當時的燕王朱棣。據說二人初次相見時,朱棣曾詢問姚廣孝為何會選擇他,姚廣孝回答“因為我會送王爺一份大禮,一頂白帽子。”姚廣孝進入燕王府後,極力說服燕王起兵,朱元璋去世後,朱棣對皇位有覬覦之心,姚廣孝深知朱棣內心的想法,因而以占卜的方式鼓動朱棣起兵。此外,姚廣孝還在王府內積極訓練軍士,監督打造兵器,以作軍事準備。

    靖難之役中,姚廣孝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其一,姚廣孝在促成朱棣起兵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督促朱棣早下決斷。其二,姚廣孝以“天命攸歸”為說辭,幫助朱棣掃除心中的顧慮,據說朱棣起兵前誓師時,碰上天色大變的情形,讓朱棣內心十分不安,姚廣孝隨機應變,將此天象解釋為“飛龍在天,風雨從之,元吉。”一時間鼓舞了士氣。其三,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起到了軍師的作用,在戰略部署方面運籌帷幄,充分顯示出了謀略者的氣概。他建議燕王輕騎挺進,直接進攻南京,而他留守北平,擊潰了朝廷的北伐之師。因而清代學者朱彝尊曾評價姚廣孝是“武居靖難諸臣之首”

    正是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的出色表現,朱棣即位後賜予他僧錄司左善世的官職,後又加授為太子少師,並賜名廣孝。不過姚廣孝深知進退之道,雖地位尊貴,但不改僧相,仍居僧寺,擔任太子、太孫的老師。姚廣孝還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明實錄》等,人稱“黑衣宰相”,此外他自己還著有《逃虛集》十卷、《逃虛類稿》五卷等。永樂十六年(1416年)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死後加贈少師,入明祖廟。

    忽悠朱棣打江山,功成名就把身退,朱棣成功路上的和尚

    明朝有兩個有名的和尚。分別服務於一父一子,一個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一個是朱棣的謀士姚廣孝。作為帝王成功路上的助力者,劉姚的結局卻不相同。劉伯溫被皇帝殺了,而姚廣孝卻壽終正寢(還成為朱棣一輩子唯一的一個朋友),這究竟是為何?究其原因,一切因果皆在兩人的追求上。在我看來,姚廣孝的獨特之處在於,能捨得。

    朱元璋駕鶴後,皇位由朱棣的大哥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侄子朱允炆繼承了。作為一個有能力,有夢想的藩王,在自己被侄子效仿劉徹施行推恩令時,朱棣有了想要拍死他侄子想法。但苦於沒一個合適的藉口以及足夠的勇氣就沒幹(主要是當時朱棣的利益還沒受多大損失,朱允炆還是很念舊情的)。但是朱棣反抗不代表他侄子背後的文官集團不敢對藩王們下手,要知道文官集團一向是看不起武官的。

    被壓迫的太久總會有人反抗的。一個合格的謀臣,不僅要能掐會算會出謀劃策,還要看的清局勢下的了黑手。姚廣孝一直對朱棣煽風點火,忽悠他有帝王之相。世界上最合適的組合莫過於你情我願,在朱棣被姚廣孝成功洗腦後,他倆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帝王奮鬥歷程。

    招兵買馬,打造兵器,出謀劃策,臨危勸諫,姚廣孝在靖難中可謂是建功立業,就這樣一個功勞大大的大功臣在功成名就後做出了令人稱奇的決定。白天在朝做高官,晚上回寺當和尚。

    一代奇人就是這麼任性,就是這麼特立獨行。關於姚廣孝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我想應該是不低的。從朱棣在外出門,把朝政交給姚廣孝和朱高熾就可以看出,朱棣對姚廣孝的信任還是蠻高的。

    在各種演繹中,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故事,但是歸結起來會發現,姚廣孝確實是朱棣一生中唯一的一位朋友。帝王之心是難測的,但是姚廣孝很好的把握了帝王之心,並且功成身退,把自己演繹成了不愛功名利祿的人。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逝在慶壽寺,朱棣為紀念他還廢朝兩天,為他追加了好多名頭(這些都是後話了)。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姚廣孝是唯一以文臣身份位列功臣配享的人,這足以見姚在明的特殊地位。

  • 4 # 手機使用者張12345678

    有的人不貪權不戀權,也不貪財,但貪名,自己有真材實學欲施展開,求得施展抱負以求功名的機會,姚廣孝就是此類人

  • 5 # 我心動不亂浮生

    在這個社會上,要問人為什麼活著,有的回答,為了吃的好,把天下的好吃的,都吃了,有的說就喜歡穿漂亮的衣服,把天下最好看的衣服都穿過,有的回答,我就喜歡住在高樓大廈,漂亮的房子,有的說我就喜歡旅遊,把全國最好的旅遊景點都走到,還有的人,我活著,就喜歡美女,……等等,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我們在說姚廣孝,他的職業就是個和尚,他的工作就是念經拜佛,可惜,他走錯了他的人生方向,他有其更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喜歡政治,尤其是幫人謀反,命運也眷顧他,與朱棣走在一起,其實要說他有多厲害,未必,從我們研究的歷史來看,朱棣謀反成功,不是姚有多厲害,而是,朱允炆手腕不夠狠罷了,如果建文帝有其爺爺一半的心思,朱棣斷然不會來到南京,姚廣孝和朱棣只是點好而已,但是朱棣成功後,姚也很知趣的離開了,因為他知道,和尚才是他的本質工作

  • 6 # 遺產君

    姚廣孝生於1335年,蘇州人,其家世代行醫,祖輩事佛積善,很受鄉里敬重,他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要幹就幹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受家人的影響他對佛學尤其感興趣,17歲就在杭州的妙智庵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人們俗稱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四海為家,廣交天下文人雅士,高僧名道,拜著名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易經》、方術,尤其對排兵佈陣、用兵伐謀感興趣,並與文學大師宋濂、高啟等人結為詩文好友,使其政治思想逐漸成熟。

    道衍經常與他們探討、交流、切磋,完全不像一個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個胸懷天下的政治家。但他的才智很少為外人所熟知。

    明朝建立後天下太平,一切循規蹈矩,想幹番大事業的道衍和尚空有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不免有些失落,後來遇到相面大師袁珙,經過他的一番指點,從此信心滿滿。

    太平無盛世,亂世出英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廣尋天下高僧,分配給各皇子,為已故馬皇后誦經祈福,經人舉薦道衍和尚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道衍和尚隨同朱棣來到北平,在大慶壽寺做住持,經常出入燕王府,共商驚天動地的大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道衍感覺機會來了,他想方設法幫助朱棣樹立信心,慫恿他儘快起兵奪取皇位,朱棣雖說覬覦皇位已久,但還是猶豫不決,道衍和尚推薦相士袁珙給朱棣,袁珙以占卜等方式並通過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朱棣堅定信心。又在燕王府後院打造兵器,操練士兵,為起兵作準備。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道衍和尚留守北平,輔佐燕王世子率萬人固守北平,擊潰了朝廷數十萬北伐之眾;

    道衍和尚認為,朱棣與朱允炆的帝位之爭,與普通老百姓、甚至眾大臣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是對都城南京的爭奪,因此他建議朱棣輕車簡從,直取南京,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正是有了道衍和尚的正確決斷,朱棣才能輕易地奪取帝位,不然的話要是一個一個城市的攻打,那可就是一場持久戰,到時鹿死誰手難以預料;這是一場皇位爭奪戰,又不是改朝換代,只要奪得南京,奪得皇位,其他的城池自然就歸順了。

    朱棣繼位後,認為道衍和尚是第一功臣,可以說沒有姚廣孝的策劃,朱棣未必能舉事,沒有姚廣孝的謀劃,朱棣也未必能成事;朱棣恢復他的姓,賜名廣孝,給他封官、送豪宅、美女,他都婉拒了,他每天上朝,下朝後回到他的寺廟裡享受他的青燈木魚生活。

    姚廣孝還承擔太子、太孫的輔導講讀,為朱棣培育下一代;晚年還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撰。

    有人說姚廣孝是奸僧和陰謀家,有人說他是政治家和軍事家,但不論如何作為一個精於權謀的高僧,他影響了明初的歷史程序。

    歷史上的姚廣孝有許多奇怪之處,他生自醫家卻偏愛謀略,他不為生活所迫卻自幼出家,他既入空門卻熱心政治,他不輔洪武、建文,卻偏助朱棣,他未受十年寒窗苦卻主編《永樂大典》,他無書不精,無物不曉,每言必中,算無遺策,這位披著袈裟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風雲際會中以其功勳卓著而留名青史。

  • 7 # 三觀粉碎機

    有句話叫做"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作為朱棣的謀士,姚廣孝在朱棣上位之前撐死了也就一王府僧人,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那姚廣孝這輩子青燈古佛,在歷史長河中與一粒塵埃區別不大。但是朱棣一旦成功,姚廣孝就可以被稱為千古一僧!這和當年長孫無忌勸李世民弒兄奪位,楊輔國勸李亨逼宮稱帝都是一個理。

    為什麼呢?首先我們看,姚廣孝本身是內心懷有大報復的僧人,早年就作下: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能寫出這樣的詩句,肯定不甘於一生平淡,所以當1375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的時候,姚廣孝就前往應召,後來又在皇家天界寺謀僧職。要知道,這些僧人已經算是朝廷供奉,不是清心寡慾的普通僧人了。可惜姚廣孝並沒有得到重用。後來馬皇后去世,朱元璋挑選僧人隨侍諸王,姚廣孝就特意接近諸王中實力最強的朱棣,並隨其回燕京城。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姚廣孝是想做一番大事業的,不然他不會挑實力最強的朱棣,畢竟朱元璋有那麼多兒子。

    於是他等啊等,終於等到朱允炆削藩,這就是給朱棣最大的機會,也是給姚廣孝自己最大的機會。所以當朱棣說,民心不向我啊,姚廣孝會解釋:我不管民心,我只管天意。所以,如果說是姚廣孝幫助朱棣造反,倒不如說姚廣孝是為了自己逆天改命,並最終成功了。

  • 8 # 大美自然

    謝謝悟空邀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百思不解的怪人,他不貪圖金錢名利,不貪圖榮華富貴,飽讀聖賢之書,身在佛門,精通儒,道,兵諸家之書,懷揣驚天動地的抱負,謀劃參與殘酷的血雨腥風皇權爭奪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偉大理想,他就是幫助朱棣爭奪取皇位,有人評價他野心家,有人評價他政治家的姚廣孝。

    姚廣孝元未明初的政治家,詩人,高僧,元至正十二年十四歲的他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自己也想當劉秉忠似的人,做一位開國建業的功臣,為成大業不斷努力和苦奔。有幸結緣燕王朱棣,朱棣也有野心奪取皇位,但在猶豫中,自從姚廣孝結識朱棣,兩人很投緣,兩人經常密談,姚廣孝認為發揮自己的才幹到了,在朱允文削藩時,鼓動朱棣起兵造反,他策劃了靖難之役,出謀奇攻京城爭奪皇位,取的成功。

    朱棣坐上皇帝大封姚廣孝,但他不受封賞,豪宅,美女都不受,受封的金銀也分給鄉親,讓他還俗他也拒絕了,皇帝無奈封他國師,姚上朝穿朝服,下朝回寺院穿僧衣,讓他擔認皇子,皇孫的講師,晚年還主持《永樂大典》《明成祖實錄》的修撰工作。八十三歲病故,朱棣厚葬姚廣孝並刻碑立傳。姚廣孝的一生,不受金銀財寶,不受高官厚祿,只為一個遠大的抱負,可以說史上第一人。

  • 9 # 學之味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作為一個僧人,他為何要策劃“靖難之役”,救世還是為一已私利?

    姚廣孝石像

    【才高志大】

    姚廣孝出家後曾遊嵩山,遇一相面人,說他眼成三角,形如病虎,性喜殺伐,屬劉秉忠之流(劉秉忠是元初僧人,曾為忽必烈謀劃立功)。姚廣孝聽了,不怒反喜。又某次過北固山,姚廣孝賦詩懷古述志,其中有“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句,同行批評他,這也是僧人說的話麼?他笑而不答。

    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並請求被帶走,答應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策劃靖難之役】

    姚廣孝勸燕王朱棣起兵,燕王說:“民心向他(建文帝),奈何”?姚廣孝說:“我只知天道,論什麼民心”。一語既出,驚世駭俗。何為天道?天道即天理,天意,事物發展的規律。用到人事上,則指朝代政權的興衰更替。要說姚廣孝知天道,豈非成了神仙?好在天道幽遠虛無,摸不著,看不見,道不明。故在姚廣孝眼中,天道只是強者手裡的一團麵粉,要什麼樣,捏什麼樣,哪有什麼真正的天道。如果硬要說有,則便是霸道,強者之道。在這樣的“天道”面前,民心又算什麼。孔孟提出“為政以德”,“得民心者得天下”,話誠不錯,然用之於世,則行不通。且不說孔老夫子為之碰得頭破血流,翻翻歷史,歷朝歷代,開國治世,憑的只是武功霸道。秦始皇一統,靠的可是民心?朱棣乃父治國,靠的可是民心?由此推演,夏商周大約也如是,遠古的禪讓制也未必可信。在大多時候,並非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說穿了一句話,成者為王敗者賊。姚廣孝可謂洞悉了中國政治生態的奧秘,是對中國傳統觀念的一個顛覆。姚廣孝以此為燕王壯膽,慫恿燕王起兵,為“靖難”製造理論根據。事有湊巧,就在燕王決定起兵之時,忽風雨大作,簷上瓦片墮落於地,燕王見之色變。姚廣孝反應奇快,連說:“恭喜恭喜,這正是上天預示的吉兆,飛龍在天,風雨相隨;青瓦落地,將換黃瓦”。燕王遂起兵。

    塔墓

    【眾叛親離】

    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回故鄉,拜訪友人王賓,王賓不見他,遠遠地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兩次看望姐姐,姐姐亦不見,只是罵他。在他們眼裡,姚廣孝雖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更是道義上的失敗者。一方面從正統觀看,朱棣屬篡權謀位,另一方面建文帝即位,確也一變太祖威猛治國理念,改用仁厚寬恕,以德治國,輕徭薄賦,施惠於民,民心之向背已從燕王口中道出。故朱棣起兵,既是犯上作亂,更是悖逆民心。而姚廣孝不遺餘力為燕王效勞,無疑被他們看成是助紂為虐。

    此外,即姚廣孝的身份問題與他做的事不符合。姚廣孝雖為僧人,但又跟道士席應真,學陰陽術數;還與高啟、王賓、宋濂輩為伍,研習儒家經典。在他們眼裡,他不僧不道不儒,根本就不入流。作為僧人,卻與佛理背道而馳,鼓動策劃“靖難之役”,雖未直接殺人,然挑起三年戰爭,間接傷人者又何至百萬。

    【保持向佛之心】

    讓世人不解的是,姚廣孝卻還有令人稱奇的一面。若說他不持僧道,卻不迷戀富貴。功成名就後,成祖命他蓄髮,他不肯;賜給他府弟及宮女,他拒絕;出去賑災,將皇帝賜他的金銀布帛,都散發給鄉人。他仍舊住在寺廟,穿著僧服,只有在皇帝召見時才穿上官服。他對佛學頗有造詣,曾著《道餘錄》,對程朱理學詆譭佛教枉抑太過者,予以分辨駁斥,為佛教正名。他似乎並不貪權、貪色、貪財,不慕榮華富貴。若說他缺仁寡恩,生性嗜殺,也不盡然。姚廣孝曾為大儒方孝儒懇求朱棣,京城破,此人必不屈,但萬不能殺,若殺此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又,傅洽有私藏建文帝的嫌疑,被朱棣一關就是十多年,姚廣孝臨死,皇帝問他還有何事要吩咐,他唯一要求就是請求赦免傅洽。這裡,他又有好生之德,變成仁慈寬宏的長者。

    姚廣孝實在是個複雜的人,矛盾的人。有人說他“奸邪”,也有人說他“正義”。顧炎武評價他:“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李贄說:“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但看他寧願揹負眾叛親離,也無所畏懼的樣子,可見與比常人不同。除了施展其才華這一私心外,公心又何其之大:編纂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之作《永樂大典》等,不滿於邪盛道微的風氣,以正佛堂,甚至於他能看出建文帝軟弱政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難以預計的後果?於是以朱棣之力推翻了建文朝廷。

  • 10 # 向敬之

    朱棣謀反,發動靖難一役,不但得到了姚廣孝的幫助,更主要是得意於他的勸說。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姚廣孝這個人。

    他本是一個和尚,法號道衍,俗名姚廣孝,雖是出家人,卻精通儒學,還師從道人學得陰陽術數之學。他通曉儒釋道,但是一個不安分的出家人。相士袁珙稱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明史•姚廣孝傳》)。

    劉秉忠,最初也做過和尚,無書不讀,尤精通天文、地理、律歷和占卜,遇到忽必烈後,誓死相隨,助成忽必烈成為元世祖,為之規範政治體制和典章制度,規劃設計元大都,成就了大元帝國。他死後,被元朝統治者追贈國公藩王。有元一代,漢人位列三公者,唯劉秉忠一人耳。

    姚廣孝雖對權勢利祿慾望不大,但他有兼濟天下的瘋狂夢想。他要為大明王朝成就一個改天換地的霸主,而不是普通的明君。

    其次,姚廣孝是一個治世大才。

    姚廣孝不但有劉秉忠嗜殺宰相的面相,也有劉秉忠治平天下的大才。建文帝即位不久,採取對諸王削藩,意在對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動手。朱棣有心反抗,又投鼠忌器,是姚廣孝以“只知天道、不管民心”,幫助朱棣下定決心造反奪位。

    當然,姚廣孝深得朱棣倚信。

    姚廣孝不但為朱棣運籌帷幄,還推薦了不少奇才,並自願帶著少量的兵力留守北平、為前方解決糧草,穩定朱棣的大後方。朱棣不但對其禮遇如師,還請他教導世子朱高熾,聘為皇太孫朱瞻基的師傅。

    他死後,朱棣不但追贈其為上柱國、榮國公,為之親撰神道銘,還將其配享太廟,使之成為有明一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特例。這也是朱棣對其力勸造反、成就帝業的感激。朱棣評價說:“廣孝德全,始終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後世。”(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國家拒絕了英國的邀請, 不願意與俄羅斯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