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密探—潮

    太陽與所有恆星一樣,是靠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的。在核聚變反應發生時,存在質量的損失。

    太陽質量如何損失,損失快嗎?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E=mc^2計算,每“燃燒”1千克氫,就能放出6.4×10^14焦耳的能量,相當於燃燒19000噸煤所產生的能量。按照太陽目前的總輻射量計算,每秒鐘有6億多噸的氫被轉化成氦。這聽起來很多,但其實只是太陽質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陽質量若取整數,大約是2×10^33克,或2×10^27噸。太陽每秒把6×10^8噸的氫轉變成氦,每年“燒”掉不到2×10^16噸的燃料。

    按此計算,太陽質量每年就會減少不到1000億分之一。

    但是完全不用擔心會對地球或我們產生什麼影響。按照這樣的消耗速度,100億年也只用掉2×10^26噸的氫,只有太陽總質量的10%。太陽在50億年的漫長時間中,只消耗了不到5%的質量。

    對於一顆恆星來說,雖然氫所佔的量下降20%,該恆星就會顯露出“老態”,而按照目前太陽因核聚變反應速率計算,太陽足可以穩定地“燃燒”上3.32×10^17秒,約10^10年,即100億年,因此說太陽現在剛到“中年”。它還可以穩定“燃燒”50億年以上。50億年後太陽可能停止放出光和熱量,會變成紅巨星,之後又會變成白矮星,但是它還是存在的。

    太陽質量減輕導致對地球引力會減弱,所以束縛地球的力會減小,地球則會離太陽越來越遠。但是太陽演化會使太陽膨脹變大,也會造成地球與太陽之間距離的減小。太陽剛剛誕生時,其大小隻有現在的87%左右(計算出來的)。經過了50億年的演化,太陽已經變大超過10%。這樣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將會越來越近。不管是越來越遠還是越來越近,在不適宜人類居住之前還至少的數億年。

    每個物種在地球上都有生存週期,人類也不例外。但在地球不適應人類居住之前,也許人類早已在外星球埋下了種子,恐龍滅絕的歷史將不會在人類身上重演。只不過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想讓人類的香火源遠流長,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2 # 寶樹白石

    我們經常看見夜空流星劃過。

    我們也看見了月球上的隕石坑,我們會想一想,地球是不是增加了重量?

    或者說增加了質量。

    增加了質量地球會不會改變軌道呢?

    億萬年來,生機盎然的地球仍然是生機盎然。

    那麼這些流星增加的質量到哪裡去了呢?

    我們的太陽,土星,木星,巨大的吸引力,每天要吞噬許多的天外來客,這些天客來客到那裡去了呢?

    它們化作了能量,在土星,木星中沸騰燃燒然後以另一種形式放射到太空中去。

    月球,地球引力小,天外來物都被引力大的星球搶去,被土星搶去,被木星搶去,被太陽搶去。

    這些天外來客向著太陽系最大的星球太陽撞擊,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也是接受流星最多的星球。

    每時每刻新增到太陽中,就像不斷的加柴火的爐子一樣。

    每一顆流星被太陽搶去之後都會化作能量,化作光和熱,向太陽以外空間放射。

    地球在太陽系中很小,不能吸引更多的燃料,許多的流星撞擊太陽溶化在太陽裡面。

    太陽就像一個不斷加柴火的爐子,永遠能夠得到補充,而永遠發著燦爛輝煌的光。

  • 3 # 恢復新北京共識綠色引

    現在的物理學家,天體生物學家、天文學家也不知道可不可信,表面理論、實際測量與公式計算哪裡出錯真不好講,但人類越來越清楚很多答案都是無解的,因為一百年內我們肯定飛不出去,根本找不到答案人類就要滅絕了,就象霍金三個預言都是錯的。事實上現在全球都在變暖,我現在廣州就熱得夠嗆。

  • 4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關於太陽燃燒,詩人已經明確指出,那是物質三態迴圈演化的一種形式,既沒有質量損耗,所謂的愛因斯坦質能公式,只是描述宏觀物質和微觀物質三態迴圈演化中釋放出來的渺觀物質多少,並不是說那些渺觀物質憑空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當然,那些渺觀物質恢復自由身,就不會老實的呆在太陽那裡,它會向太空輻射,這些輻射對地球等太陽系裡的天體來說,就是人類所謂的熱能。

    但是,這些渺觀物質逃不出太陽系,畢竟太陽系裡的天體織下一個天羅地網,尤其是小行星帶,和奧爾特雲等。

    既太陽系整體質量不會變。

    詩人認為,萬有引力只是物質相互作用的一個表象,偏偏又被牛角尖化,既具體物質之間具體的吸引,實際上,在物質集團內,具體的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很弱,集團對具體的物質的相互作用才最強大,這也是一個物質集團能穩定持久的主要因素,也是太陽系裡的所有不可思議的現象的本質所在。

    所以太陽即使燃燒質量減輕,地球的軌道、速度不會有太多影響,而能影響地球軌道、速度的是地球自身的渺觀物質多少。

    太陽、地球以及整個太陽系,它們都是在物質三態迴圈演化進行中,所有的變化都在物質三態迴圈演化正常範圍之內,地球上的人類也是物質三態迴圈演化的一部分,所以人類現在考慮的是怎樣突破物質三態迴圈演化法則束縛,而唯一能利用的優勢就是物質三態迴圈演化的最高階——智慧,願人類沒有辜負自己的智慧吧。

  • 5 # 古今336

    太陽燃燒!那麼地球接受到的又是磁電,磁電是燃燒製造的嗎?反之燃燒可以產生磁電嗎?又說太陽是核聚變,燃燒的是氫,變成閡,閡到那裡去了?為何地球接受到的不是核福射卻是磁電呢?還說宇宙是大爆炸起源,然後宇宙一直在超光速澎漲,那麼澎漲,恆星與行星就會拉大距離,行星之間也會拉大距離,反而說太陽離地球越來越近,地球又在變暖,那麼,宇宙倒底是在澎漲擴大還是在縮小呢?這些既賣矛又賣盾的學說,哪是正確的?又那是錯的?這就叫做現代科學嗎?

    為何現代科學成了無頭蒼蠅亂碰亂闖呢?說明現代科學已走入死衚衕。新的科學革命與轉型即將到來!新的更高階的科學方法才是出路。

  • 6 # 白興長

    太陽燃燒損失很大質量,須看你怎樣理解太陽是燒的什麼物質,把太陽理解成燒的是油汽,就說太陽全身都是油汽,它能燃燒多長時間,有的認為宇宙有幾十億年,還有認為幾百億年,太陽有多少燃料燒不盡,在說在地上一個油灌著火還發生爆炸,太陽通身是火為什麼不爆炸,說太陽燃燒油汽是不科學的。還有的認為太陽是核聚變,在地球核外漏汙染多大面積,如日本核洩漏世界人都受影響,如果太陽是核聚變,它能不會影響地球人,如果是核聚變它對宇宙汙染有多大。所以太陽也不是核聚變形成的火。真正的太陽之火還是天地兩個球供給它的。天球供陽電,地球供陰電,兩電接觸形成太陽,用不盡,燒不完,使太陽永久發亮,而且推動地球常年圍著天球轉。

  • 7 # 天問736

    影響肯定是有的!消耗了能量,則其餘星球所接收的熱量就會慢慢減少!其星球的溫度就會降低!直至其星球核心冰冷!

  • 8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核聚變反應,釋放巨量的光和熱,其質量也在不斷地損失,那麼地球軌道會不會越來越遠呢?

    太陽是一個由氫和氦組成的氣體星球,太陽內部在高溫高壓下,持續地發生著由氫向氦轉變的聚變反應,以太陽目前黃矮星的體量,這個氫的核聚變型別目前還是質子—質子的鏈式反應,即4個氫原子核聚變為1個氦原子核,由於聚變過程中1個氦原子的質量要比4個氫原子少,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質量的差異會釋放一定的能量,根據測算,每一次質子—質子鏈式反應,可以釋放大約4*10^(-12)焦耳的能量。

    然後,我們根據測算出的太陽輻射功率,可以計算出太陽單位時間執行鏈式反應的次數,從而得出每秒釋放的能量值約為3.8*10^26焦耳,按照質能方程,推匯出每秒鐘損失的質量為4.2*10^9千克,即420萬噸,看上去很大,如果和太陽的總質量2*10^30千克相比,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即使把太陽形成46億年所有的質量損失加一塊,也不過6*10^26千克,不到萬分之三。

    我們再拿太陽46億年質量的損失,推導地球軌道的變化,主要依據地球公轉環繞速度公式和角動量守恆定理,理論上可以推匯出在太陽質量減少萬分之三的情況下,地球軌道遠離太陽不到20萬千米,這與日地距離1.5億千米相比僅增加了千分之一,影響微乎其微。

    太陽在50億年以後,由於氫元素的消耗殆盡,太陽體積將持續膨脹,由於質量損失還是不大,地球軌道向外推移的幅度也及其微小,那時要應對的不是地球軌道外移變冷,而是太陽體積膨脹地球變熱的問題了。

  • 9 # 魅力科學君

    太陽不停地“燃燒”,必定會消耗掉自身的一些物質,關於這一點,科學家告訴了我們一個數據:平均每一秒,太陽就會損失其自身大約400萬噸的質量。

    但是等一等,既然人類並沒有強大到可以親自去稱出太陽的質量變化,那麼“400萬噸”這個資料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是透過相關資料和公式計算出來的,具體過程是:首先透過精密儀器測量出太陽在地球軌道上單位面積的平均輻射功率,然後再透過球體表面積公式(S = 4πR^2),計算出以太陽為中心,日地距離為半徑的球體表面積,並將其與地球軌道上單位面積的平均輻射功率相乘,就得到了太陽輻射的總功率,這樣我們也就知道了太陽在每秒鐘輻射出的總能量,最後再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 = MC^2)就可以計算出太陽在每秒鐘消耗的質量了。

    太陽“燃燒”損失了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地球軌道會越來越遠嗎?

    大家都知道,太陽是以其強大的引力束縛著地球繞其公轉,而引力的大小又與質量成正比,因此可以推測出,由於太陽質量的持續損失,其引力也會隨之減弱,地球肯定會因此而遠離太陽。然而從理論上來講這種推測是成立的,實際上的情況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對此,喜歡較真的科學家將目光投向了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

    2004年08月03日,“信使”號水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它於2008年1年14日抵達水星附近。在經過三次飛掠之後,2011年03月18日,“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正式進入水星軌道,並在隨後的4年多的時間裡一直圍繞著水星執行,期間給我們帶來了非常詳細的有關水星的資料。在對其發回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後,科學家得到了在這些年內水星軌道的細微變化量,並據此計算出了太陽的日心引力常數(引力常數與太陽質量的乘積)在以每年 (6.13 ± 1.47) x 10^-14 的速度減小,需要指出的是,這比理論計算值略小一些。

    我們可以看到,太陽的引力確實在持續減弱,這就意味著太陽系內的所有天體都在以某個速度遠離太陽,根據以上結果,科學家計算出了太陽系中所有天體遠離太陽的速度,即:天體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每增加一個天文單位(指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其遠離太陽的速度就會增加1.5釐米/年。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地球正以每年1.5釐米的速度遠離太陽。

    為什麼這個數值這麼小呢?答案很簡單,400萬噸的質量與太陽自身大約2000億億億噸的質量相比,實在太渺小了。一般我們都會認為,雖然這個速度很低,但日積月累之下也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於是我們又有了一個問題。

    未來的地球會變冷嗎?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原因有二。第一,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約為1.5億公里,而以每年1.5釐米的速度,即使到了50億後太陽消亡的那一刻,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也僅僅增加了7.5萬公里,如此小的距離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個原因就厲害了,因為科學家發現,從太陽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在不停地變亮,大約每過10億年,太陽的亮度就會增加大約10%,也就是說,在過去的日子裡,太陽在單位時間內向外輻射出的光和熱一直在增加。

    科學家推測,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的生成物——氦不能參加進一步的核反應,因此這些氦就會在太陽的核心大量堆積,這個現象會導致太陽內部的反應殼層持續增厚,反應殼層增厚了,在單位時間內,就會有更多的氫參與到核聚變中,於是就會釋放出更多的能量,太陽也就越來越亮了。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儘管地球正以每年1.5釐米的速度遠離太陽,但未來的地球卻不會變冷,與之相反,我們更應該擔心未來的地球會越來越熱的問題。

    在10億年以後,太陽的亮度又會增加10%,科學家推測,到那個時候,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達到50攝氏度,屆時的人類將無法繼續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 10 # 彭曉韜

    首先,太陽燃燒損失很大質量的說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因為太陽內部的核聚變使氫變為氦的過程好像會減小質量,但這個核聚變過程中的質量到底是真還是假還不能肯定。所謂質量轉化成了能量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能量只是帶質量物質運動狀態和存在形式的表達方式之一,與動量類似。沒有獨立存在的、純粹的能量!電磁場本身並不攜帶任何能量,只是一種力的傳遞方式而已。因此,核聚變過程中的質量差可能是生產了一種質量較小的新的粒子,且這種粒子以接近光速向太陽外部運動,從而導致太陽總質量的減少;

    其次,太陽質量的變化可能並不像目前多數觀點所描述的那樣大。雖然太陽風會帶走部分太陽物質使其質量減少,但很太一部分太陽風攜帶的物質最終還會回落到太陽中去,只有少部分被行星或彗星或太陽系最外部星雲所捕獲。同時,銀河系中心噴射的各類物質也會被太陽捕獲而增加太陽的質量。因此,太陽的質量變化可能並不很快;

    再者,地球當然會因太陽的質量減少而逐漸遠離太陽。但這也是有前提了,只有在地球總質量不變且公轉速度也不變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遠離太陽。如果地球的公轉速度降低的速率大於太陽質量的減少速度,則地球就不會遠離太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間是詞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