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世界環境日前夕的冷思考:野生大熊貓會從地球上消失嗎?
1
回覆列表
  • 1 # 守護熊貓村

    Hot

    滾情諮文第1輯

    世界環境日前夕的冷思考:野生大熊貓會從地球上消失嗎?

    文 | 滾情局

    猜猜每年的6月5日是啥節日?

    查查日曆,你並不一定知道答案,因為沒有標註。

    這個節日趕不上春節全家總動員那樣的火爆,更比不上情人節那樣受年輕人的青睞,甚至就連各大小商家營造聖誕節氛圍的待遇都還沒有。

    世界環境日,沒錯,一個正在或即將影響你及家人生活質量的陌生節日。

    從沙塵暴到霧霾,又從城市看海再到冬天過了就是夏天,若是回味下這些遭遇,你或許逐漸在意識到優良的生態環境對不移民的華人來說有多重要。

    科學家研究稱,由於地質災害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全世界平均每天有75個物種在滅絕,每個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當大部分物種都滅絕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會變成啥樣?人類又將何去何從?

    “全宇宙最強治癒系,我不是開玩笑,熊貓滅絕了我會死。”原來度娘、知乎等上已經有數十個有關大熊貓是否會滅絕的提問,從情感上來講幾乎所有的大熊貓粉絲都不希望這一天的到來。

    大熊貓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也很在乎。

    有專家研究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野生大熊貓的主食竹子會滅絕,因此萌主們最終會消失。

    ▲冷箭竹是野生大熊貓主要的食用竹

    也有專家對此不以為然,糞便DNA證實大熊貓仍具有進化潛力,擔憂大熊貓會滅絕為時尚早。

    ▲2013年2月,在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較新鮮的大熊貓糞便。圖/中國網

    雖然兩年前大熊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降級了,受威脅等級從“瀕危”下調為“易危”,然而討論野生大熊貓是否會從地球上消失的問題關乎大熊貓物種的生存與繁衍,關乎大熊貓棲息地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和數百萬熊貓村村民的生存與發展,更關乎全球億萬大熊貓粉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研究下大熊貓的“修煉使”和野生大熊的生存現狀,說不定能找到守護大熊貓的九陰真經。

    Ⅰ 大熊貓2000多萬年修煉出了什麼?

    滾情局贊同一個觀點,儘管目前野生大熊貓僅有1800多隻,但是大熊貓並不是進化史上的失敗者。

    始熊貓是現代大熊貓的祖先,那始熊貓又是從哪裡來的?

    ▲始熊生活的漸新世、早中新世植物地理分割槽已經比較明顯,在中國可分為華北區、華東沿海區、西藏高原區和西北區,野生大熊貓採食的竹子主要集中在西藏高原區。

    2000萬年前

    經過對大熊貓的血液和其他細胞進行了化驗,又將其與普通熊類的相比較,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大熊貓的確屬於熊類。

    科學家們認為,始熊貓、熊、浣熊擁有共同的祖先,是生活在2600萬-4000萬年前的一種動物,滾情局將這種動物稱之為“始熊”。

    ▲圖為戴氏祖熊頭蓋骨和復原圖,跟現代大熊貓有幾分相似。2006年7月,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官坊鄉槐溝村附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邱佔祥院士等科學家發現了現生熊類最近祖先化石“戴氏祖熊”。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唯一完整的帶有下頜骨的早期熊亞科化石。圖/百度百科

    始熊生活在中新世早期及以前,彼時第五次物種大滅絕已經在地球上肆虐4000萬年左右,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便是在這一時期滅絕的。

    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是造成前五次物種大滅絕的主要原因。

    ▲據統計,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圖/百度百科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始熊在進化中生存了下來。

    大約距今12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始熊一支分化出始熊類、始熊貓類和早期的小熊貓類,另一旁支演化為半熊。

    後來,浣熊和小熊貓朝著一個方向進化,早期始熊貓和熊則向著另一個方向進化。

    再後來,早期始熊貓與熊分道揚鑣,獨自演化。可以肯定地推測,早期始熊貓的食物是以肉食為主的。

    ▲晚中新世的熱帶雨林

    800萬年前

    始熊究竟是如何一步步進化為早期始熊貓的?這個不得而知。

    197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雲南祿豐褐煤礦井中,發掘了祿豐始熊貓化石。

    ▲晚中新世始熊貓伴生動物“安琪馬” 繪圖/Michael Long

    ▲晚中新世始熊貓伴生動物“庫班豬” 繪圖/Mauricio Antón

    ▲晚中新世始熊貓伴生動物“鏟齒象” 繪圖/李榮山

    對祿豐始熊貓化石進行地質年代測定和研究分析,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現代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就已出現在地球上,生活在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溼森林的邊緣。

    ▲始熊貓三維復原圖

    觀察祿豐始熊貓化石三維復原圖可以發現,當時的始熊貓個子不大,只有一隻肥胖的狐狸大小。

    繼祿豐始熊貓問世之後,1987年又在雲南省元謀盆地北部小河、竹棚等地發現了元謀始熊貓化石。

    據研究,元謀始熊貓生活在距今700萬年前,比祿豐始熊貓。

    ▲2014年12月4日早上,鹽津縣普洱鎮龍臺村村民王某兄弟用火藥槍將一隻野生大熊貓射殺,並將約35公斤的大熊貓肉及4只大熊貓腳掌以4800元的價格出售給李某某。圖為黑白相間的大熊貓皮毛,被烤成了棕褐色。這是雲南出現有記載以來第一隻野生大熊貓,雌性。圖/雲南資訊報

    遺憾的是,由於天災和人禍等原因,如今的雲南再也見不到大熊貓的蹤跡,2014年12月一隻野生大熊貓在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普洱鎮龍臺村發現並被獵殺除外。

    自晚中新世以來,大熊貓大致經歷了始發期、成長期、鼎盛期和衰敗期這四個進化過程。

    ▲葛氏郊熊貓化石及三維復原圖

    中新世末期

    在進化過程中,始熊貓的後代發展成了兩個支系,一個旁枝叫葛氏郊熊貓,一個主支叫大熊貓小種。

    ▲始熊貓的旁支“葛氏郊熊貓”3D模型圖,放置於蜂桶寨自然保護區博物館。圖/hannah

    透過研究化石發現,葛氏郊熊貓分佈於現在的匈牙利和法國等地的潮溼森林,在中新世末期滅絕。

    這也是大熊貓起源地時常會產生爭議的原因。

    ▲圖中紅點系發現葛氏郊熊貓牙齒化石的魯道巴尼奧鎮位置示意圖。圖/觀察者網

    比如最近的2017年,加拿大和法國科學家在《地球生物》期刊(Geobios)發表文章稱,他們在匈牙利境內的魯道巴尼奧鎮發現了一組1000萬年前的牙齒化石,根據形狀判斷它們屬於古大熊貓,由此佐證了大熊貓歐洲起源說。

    化石的發掘,證明歐洲大陸曾經也有野生大熊貓生活過,但中新世末期後數百萬年來那裡已不在是大熊貓的棲息地。

    ▲更新世時期,大熊貓小種與劍齒虎、劍齒象等生活在一起。圖/中國科普博覽

    200萬年前

    2007年6月18日,中美科學家釋出研究報告說,一年半前研究人員在中國南方一處喀斯特地貌考古點首次發掘出了“大熊貓小種”的頭骨化石。

    ▲小種大熊貓”的頭骨(左)約為現代大熊貓的一半

    經測定和分析,大熊貓小種生活在距今大約200萬年前的更新世初期,是由始熊貓經過約600萬年演化而來的一個支系,體長約0.9米,像一隻胖胖的狗,其體格比現代大熊貓約小一半,堪稱大熊貓的“小祖先”。

    ▲大熊貓小種三維復原效果圖 提供/金昌柱

    從大熊貓小種的化石牙齒推測,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生活區域開始向亞熱帶潮溼森林延伸,並取代始熊貓廣泛分佈於雲南、廣西和四川。

    近年來,大熊貓小種的化石陸續在廣西柳城、廣東羅定、四川巫山縣、陝西洋縣和雲南元謀等地發現。

    70萬年前

    歷經100多萬年的演化,在進一步適應亞熱帶竹林生活,大熊貓小種體形逐漸增大,巴氏大熊貓便是其進化的一個亞種。

    ▲位於中國臥龍大熊貓博物館演化廳內的巴氏大熊貓化石標本

    科學家分析化石發現,巴氏大熊貓比現代大熊貓大及粗壯,長約2米,頭骨粗短,吻部不長,軀幹粗壯,四肢強健。

    巴氏大熊貓是部分小型大熊貓在新的條件下獲得新的適應而逐漸形成的,其體型比大熊貓小種大約一倍。

    ▲大熊貓化石分佈圖,北至北京,南至越南、緬甸 圖/中國科普博覽

    在長達70萬年的更新世中期至晚期,大熊貓進化到了最鼎盛時期,其分佈範圍和種群數量達到空前繁盛,廣泛分佈於北京周口店、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雲南16個省市以及國外越南和緬甸北部。

    據統計,在已經發現的大熊貓類化石中,80%以上均為巴氏大熊貓。

    ▲九寨溝熊貓海,第四紀冰川遺蹟。九寨溝是重要的大熊貓棲息地,截至2013年末該熊貓縣生存著31只野生大熊貓。

    然而,自70萬年前更新世中期起,北亞熱帶的自然環境發生鉅變,氣候出現多次冷暖交替,這又是一個物種大滅絕的時代。

    受第四紀冰川影響,劍齒虎、劍齒象等大熊貓的伴生動物逐漸衰敗直至滅亡;大熊貓雖然逃過了劇烈環境和氣候變化的劫難,可其演化歷史也進入了衰退期——秦嶺以上的大熊貓絕跡,秦嶺以下的大熊貓棲息地也驟然縮小。

    更新世晚期,現生種大熊貓主要殘存在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深谷中,體型比巴氏大熊貓小約1/8,而且依賴竹子為生。

    6000年前至今

    在“火爐”重慶境內,科學家們找到了6000年前的大熊貓骨骼。科學家們認為,因為氣候變暖,導致大熊貓的主要食物冷箭竹生長範圍逐漸縮小,才讓現今種大熊貓逐步遷移到青藏高原東麓高山峽谷區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裡。那裡常年空氣稀薄,雲霧繚繞,氣溫低於20℃。

    ▲闊別百年,大熊貓“奧運”和“韻韻”於2016年10月重回湖北神農架。 圖/荊楚網

    甚至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現今種大熊貓在湖北、湖南和四川三省邊界上七八個縣的山地中仍有分佈,比如湖北的竹山、巴東、秭歸、長陽等,至清光緒年間絕跡。

    ▲現今大熊貓分佈示意圖 繪圖/Li et al

    2015年2月,國家林業局釋出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有1864只野生大熊貓分佈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17個市(州)、49個縣(市、區)、196個鄉鎮,共有大熊貓棲息地面積258萬公頃,潛在棲息地91萬公頃。

    ▲圖為野生大熊貓。當下大熊貓不僅是中國“國寶”,還是地球人都追逐的世界級“動物明星”

    與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相比,當下野生大熊貓數量比10年前增加了260多隻,野生大熊貓分佈縣增加了4個,野生大熊貓分佈鄉鎮增加了2個。

    但是與1970年代的全國第一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相比,當下野生大熊貓數量比40年前減少了590多隻,野生大熊貓分佈縣減少了2個。

    這時期造成野生大熊貓數量動態變化的原因,除了地質和氣候變化,最關鍵的是採伐森林等大規模人類活動的干擾。

    Ⅱ 有進化潛力突圍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縱觀2000多萬年的演化史,不得不承認大熊貓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物種進化的贏家,每次地質災害和極端氣候來臨時都會逢凶化吉。

    可就此斷定,大熊貓具有強大的適應和進化能力,不會從地球少消失,則為時過早。

    “沒有任何一種物種會永遠存在於地球上,它總會被新的物種所替代,熊貓也不例外。”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研究員直言不諱。

    ▲在地質史上,由於地質變化和大災難,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是現代人類真正經歷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目前,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瀕危的野生大熊貓面臨著哪些生存挑戰?面對天災人禍,野生大熊貓還有幾成的進化潛力?

    ▲有研究稱,由於冷箭竹營養不足等限制,野生大熊貓媽媽一胎只能養育一隻幼崽,若一胎生兩隻會養一隻丟一隻。

    想要再次突破物種滅絕的魔咒,野生大熊貓面臨的內在不利因素主要有單一的食性、苛刻的伴侶甄選及繁殖能力以及只撫養獨仔的育幼行為,所面臨的外在不利因素包括人類干擾及棲息地碎片化、氣候變暖。

    ▲大熊貓的前掌上的5個帶爪的趾是並生的,此外還有一個第六指,即從腕骨上長出一個強大的籽骨,起著“大拇指”的作用,這個“大拇指”可以與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東西、爬樹等。這是大熊貓為適應食竹進化而來的“大拇指”麼?

    從始熊進化到始熊貓,又從始熊貓進化為大熊貓小種,再從大熊貓小種演化成巴氏大熊貓,最終進化成為現今大熊貓種,有個有趣的現象,一代代大熊貓在面對外在生存威脅時,都是在從內在進化去適應新的環境。

    那麼現在野生大熊貓面對著怎樣不利或新的生存環境呢?

    一方面,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大熊貓棲息地出現嚴重的碎片化現象,形成互不聯絡的孤島,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目前有24個局域種群具有較高的生存風險,小種群可能隨時滅亡。人為干擾,包括放牧、採藥、割竹打筍、耕種、打獵、礦、水電站、交通道路、高壓輸電線、屬地管轄等大大小小的10餘種人類行為。

    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自然野生竹林大範圍消失,影響大熊貓覓食,從而導致大熊貓數量下降。多項研究顯示,未來幾十年內的氣候變化將導致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消失超過三分之一。考慮到其食物99%來源於竹子,這對大熊貓的生存可能造成災難性影響。

    有關氣候變化對大熊貓棲息地影響的論文頗多,比如四川省氣象局氣候中心的一項研究認為:根據目前大熊貓棲息地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未來10至30年,這些地區將越來越不適合大熊貓生存繁衍,而西北方向的邛崍山系則會因為氣溫的升高,降水明顯增加,變得更適合大熊貓生存,成為大熊貓棲息地氣候適宜區,次適宜區將由東南向西北轉移,因此大熊貓未來將會向西北遷徙。

    ▲大熊貓棲息地內森林被砍伐 圖/騰訊新聞

    家園還在破碎,食物可能短缺,野生大熊貓有何內在進化潛力來化解生存危機?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糞便DNA證實大熊貓仍具有進化潛力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採用群體遺傳學的研究方法,對現存大熊貓種群遺傳多樣性與變異、種群遺傳結構與基因流、種群動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實地研究,發現現今大熊貓種群仍然保持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長期續存的進化潛力。

    換句話說,這項研究發現修正了長久以來對大熊貓前途命運的認識,表明大熊貓並非是處於進化歷史盡頭的動物,他們仍具有蓬勃的進化潛力。

    Ⅲ 阻止大熊貓滅絕,我是行動者!

    3月23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發布2018年環境日主題“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倡導全社會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攜手行動,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大熊貓棲息地天然林被剃頭 圖/騰訊新聞

    保護旗艦物種大熊貓不僅是保護其本身,還保護了大熊貓棲息地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也為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做了超級示範,更為治癒億萬大熊貓粉絲守護了“愛豆”。

    因此,突圍全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大熊貓不是也不應一個人在戰鬥,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眾和熊貓村村民都是行動者。

    ▲成都百花潭動物園,大熊貓幼崽“大新”在這裡度過生命的最後19天。圖/成都動物園

    1953年1月17日,四川灌縣(今都江堰市)4位村民和成都百花潭動物園救護病餓大熊貓幼崽“大新”,開啟了新中國大熊貓保護與科研之路。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63年最早建立的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之一,總面積約70萬公頃,主要保護西南高山林區自然生態系統及大熊貓等珍稀動物。

    65年來,黨和國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大熊貓保護工作,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建立了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864只,棲息地和潛在棲息地面積約350萬公頃。

    ▲大熊貓國家公園將於2020年設立,將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野生大熊貓種群高密度區、大熊貓主要棲息地、大熊貓局域種群遺傳交流廊道合計80多個保護地有機整合劃入國家公園,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圖/四川線上

    2020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將正式建立,相信野生大熊貓及“鄰居”們的保護與發展終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野生大熊貓突圍全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有了國家力量的支撐。

    ▲大熊貓國家公園包括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區、科普遊憩區、傳統利用區4個功能分割槽,其中核心保護區覆蓋現有的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涉及大熊貓及區內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 圖/騰訊新聞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熊貓國家公園不是公園,而是一種自然保護地形式,與傳統的自然保護區相比,國家公園最大特點是保護面積更大、保護力度更強、棲息地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更高。在此基礎上,可恢復大熊貓棲息地之間的聯絡,擴充套件大熊貓生存空間。

    ▲秦嶺老人照顧野外救護的大熊貓幼體 攝影/梁啟慧

    在川陝甘3省51個熊貓縣198個熊貓村(野生大熊貓分佈鄉鎮),除了生活著1864只野生大熊貓(含“零星熊貓”),還生長著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以及居住著100多萬的農戶。

    ▲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科學發現地寶興縣熊貓村藏族村民照顧大熊貓幼崽

    65年來,作為一線“熊貓村守護使”,熊貓村農戶也為守護野生大熊貓及其伴生動植物傾注了心血和力量。然而,時間和貧困消磨著他們的激情,壓彎了他們的脊樑……

    ▲1980年代,北京大學教授、大熊貓專家潘文石在秦嶺考察研究大熊貓

    1980年代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國際、大自然保護協會、桃花源基金會、幸福銀行(成都市慈善總會綠生活基金)等國內外社會組織,陸續透過支援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建設以及建立大熊貓棲息地自然保護小區、自然保護地、社會公益型保護地等多種方式,推動野生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熊貓村社群的可持續發展。

    ▲年輕時的大熊貓專家胡景矗野外考察研究大熊貓,他今年已90高齡

    作為企業,節能減排、捐贈支援野生大熊貓保護與熊貓村社群發展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我為熊貓村代言——尋找高校熊貓村守護使,招募51組熊貓村守護使,深入51個熊貓村開展熊貓村生態保護與社群發展衝突調查研究。

    作為公眾,又能為野生大熊貓突圍全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做些什麼呢?

    比如參與新浪微博“熊貓守護者”,網路種竹子,保護大熊貓棲息地。

    再比如,參與政府、其他社會組織等組織的各類野生大熊貓保護行動。

    其實最簡單的是,從衣食住行娛等點點滴滴養成綠色生活方式,就能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守護野生大熊貓食源添磚加瓦。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隻16歲野生大熊貓。攝影/Ami Vitale

    這一次突圍,大熊貓本身具備進化的潛力,若再有各方力量的助攻,相信野生大熊貓在看得見的未來是不會從地球上消失的。

    守護大熊貓,我是行動者!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包括國家林業局《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幸福銀行《首次“零星熊貓”民間調查研究報告》、李彬彬《熊貓,到底是進化史上的敗筆,還是贏家?》、唐逸《傳統觀點認為大熊貓走到進化盡頭——糞便DNA證實大熊貓仍具有進化潛力》、晏婷婷等《氣候變化對邛崍山系大熊貓主食竹和棲息地分佈的影響》等。

  • 2 # 快樂是最強的武功

    可以肯定的說,不會。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釋出的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稱,大熊貓已經不再瀕臨滅絕。

    下面介紹下大熊貓顛覆想象的歷史,和原因:

    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釐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大熊貓的標準中文名稱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一樣的熊”。

    大熊貓的祖先戰鬥力其實很強大,黑熊都打不過他,能夠捕獵其他動物的雜食猛獸。但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他們進化成了主食竹子的特殊物種,與其他食性的動物錯位競爭,與此同時他們的生理結構和行為習性都為此而大幅改變,為了提高繁衍後代的速度和逃命的速度,不得不進化為生出早產兒,這個腦回路也很厲害啊,並能夠完美地適應在高山森林中以竹子為主食的生活。

    現在進化後的雖然看起來笨重可愛,但其實大熊貓會爬樹,在山地森林中奔跑速度超過人類在田徑場上的短跑速度。身體強壯力大無比,仍然保持著熊類的強大戰鬥力,在大熊貓棲息地中只有羚牛和亞洲棕熊能比大熊貓戰鬥力更強,而豹和黑熊都不敢招惹熊貓。

    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只,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瀕危物種,所以很多人都會擔心大熊貓會滅絕。

    大概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內部因素:1.大熊貓的繁殖能力確實很差,一胎只能產崽1-2只

    2.雌性大熊貓每年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2-3天,發情時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過了就得再等一年

    3.由於竹子營養太低,大熊貓寶寶是早產兒,剛生下來只有150g左右,在野外,如果出生的是雙胞胎(圈養下,大熊貓產雙胞胎比例近50%),大熊貓媽媽通常會忽視或拒絕較弱的一個,這能保證至少一隻成活。

    4.由於近親繁殖不可避免,使得大熊貓致隱性基因的純合,後代生命力降低,甚至畸型或致死。這種現象在動物園內人工飼養的大熊貓中也是一個嚴峻的問題,絕大多數個體是來自於同一野生地區,使很多在動物園中繁殖的幼仔在出生後出現畸型或者發育不良,大部分早期夭亡,種群難以得到維持和發展。

    但其實這樣的繁殖能力完全足夠大熊貓在野外健康地繁衍下去,除非地球的氣候和環境突然發生劇烈變化。

    外部因素:1.由於人類破壞和侵佔他們的棲息地,導致它們棲息地減少,棲息地質量下降,棲息地破碎化,不同碎片之間的大熊貓無法自由婚配,導致大熊貓近親繁殖。正是這些因素導致大熊貓越來越稀少。

    2.大熊貓減少的同時,和大熊貓一起生活的羚牛和水鹿這些大型且成群的食草動物在區域性地區已經消失,而云豹、豹、豺這些食肉動物在大多數的大熊貓棲息地中已經消失了。

    為了保護大熊貓賴以生存的森林以及大熊貓的鄰居們。中國成立了大量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這種以保護棲息地和野外種群為主的保護方式稱之為就地保護,是野生動物保護的主要手段。中國在成都,臥龍,碧峰峽,都江堰等地建立大熊貓繁育研究機構,開展遷地保護。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重要輔助手段並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國際保育組織表示說:“這些成就是中國應得的。過去30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努力保護大熊貓,他們不會讓大熊貓滅絕。”

    現在大熊貓已經不是瀕危物種,但是中國還有很多動物屬於瀕危物種,所以保護大熊貓的意義在於既保護了大熊貓,又以保護大熊貓為名而保護了大片森林及其中生存的其他野生動物。這大概是大熊貓作為一個旗艦物種的重要意義吧。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請不要以愛之名玩弄它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指紋身怎麼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