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心蔚藍

    與晉文公有關的成語有那些?有臨危不懼,行將就木,重耳及難,割股談君,危猶累卵,志在四方,好善不厭,投璧於河,險阻艱難,汗馬功勞,竭濟而漁,退避三舍,一站而霸,背城借一,取信於民,不得不說晉文公好歷害,這麼多成語故事他都擁有了不起。

  • 2 # 無梁殿Mr訾

    與晉文公相關的成語典故有☞春秋爭霸

    兵不厭詐 ,退避三舍,一戰而霸,師直為壯,取信於民……

    【春秋爭霸】歷史上又稱【春秋五霸】

    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後做過霸主。

    【退避三舍】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就是晉文公;在晉楚城濮之戰中率兵退避了九十里。晉文公避君三舍,後來就用“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或迴避。

    【師直為壯】出師有理,則士氣壯;無理則士氣不振,亦不可能取勝。

    【一戰而霸 】意思就是說晉文公晉楚城濮一戰而做了中原霸主。後多以“一戰而霸”比 喻一舉成功。

    【取信於民】即取得人民的信任。

  • 3 # 伊耆角木

    非常多。我瞭解的有貪天之功、退避三舍、師直而壯、秦晉之好、渭陽之情、竭澤而漁、兵不厭詐、志在四方、人莫予毒、行將就木、艱難險阻。

    (介子推與母親被燒死)

    1、貪天之功,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重耳流落在外十九年,終於回國成為國君,身邊近臣都獲得加封,唯獨當年曾在晉文公最困難時割自己大腿肉給晉文公吃讓他渡過難關的介子推被重耳忘記了。介子推回家侍奉母親,母親說別的人都獲封賞了你為什麼不去討封,介子推表示重耳歸位是天意,那些臣子是貪天之功,堅決攜母親歸隱,就是這個成語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的還有兩個典故。說介子推攜母歸隱山中後,晉文公派人尋訪,介子推堅決不出山做官,晉文公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被燒死全其志。重耳後悔,紀念介子推,每年那段時間不吃熱食,是為寒食節由來傳說之一。另外,據說晉文公砍下介子推臨終抱著的那棵樹上的木頭做了木屐,常常看著腳下,感嘆“悲哀足下”。據說這就是“足下“一詞的由來。

    (退避三舍)

    2、3兩條一起,退避三舍,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直為壯,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重耳流落在外,輾轉來到楚國。楚成王善待重耳,問重耳將來回國,如何回報楚國。重耳表示,如果晉楚兩國交戰,晉軍退避九十里(一舍三十里,三舍為九十里)。楚國大臣惱怒重耳無禮,楚成王卻欣賞他直爽。後晉楚城濮之戰,晉軍大臣狐偃表示要遵守當年的約定退避,其他人不同意,狐偃說師出有名才能士氣壯,如果理虧則士氣低迷。晉文公採取他的意見,後退九十里,楚軍以為晉軍害怕,志得意滿貿然進軍,最後被反撲的晉軍擊潰。重耳一戰成功,奠定霸業。

    4、秦晉之好,出自元雜劇《玉簫女》,典故是秦穆公為求圖強,向中原大國晉國求婚,晉獻公將女兒嫁予秦穆公。後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殺了自己的太子申生,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另外兩個公子夷吾與重耳也遭到迫害逃出國。後來奚齊繼位後被大臣裡克所殺,秦國幫助夷吾回國繼位,是為晉惠公,誰知夷吾不思報答,繼位後發動對秦國戰爭,又被秦國打敗,送來兒子公子圉做人質。秦穆公為了將來打算,不計前嫌,又將一個女兒嫁給公子圉。誰知公子圉聽說晉惠公病重,竟逃回秦國繼承王位,之後斷絕與秦國往來。秦穆公決定再支援重耳,又將另一個女兒嫁給重耳,幫助他歸國登位。秦晉兩國多次聯姻,後世將夫妻結合稱為“秦晉之好”。

    5、渭陽之情,出自《詩經·秦風·渭陽》。說的是秦穆公助重耳回國登位,派自己與重耳姐姐的兒子公子罃送重耳歸國。公子罃送至渭水河畔,作詩“我送舅氏,曰至渭陽”。後來罃繼位為秦康公。渭陽之情用來形容甥舅之間的親密感情。

    6、7兩條一起,竭澤而漁,出自《呂氏春秋·義賞》;兵不厭詐,出自《韓非子·難一》。這兩個成語也都是講的城濮之戰。晉文公問狐偃和雍季如何對敵,狐偃表示對仁人君子要講誠信,但臨危對陣用詐取勝並無不可。雍季則表示用欺騙的辦法打仗等於把水抽乾,明年就達不到魚了。最後晉文公採用了狐偃的計謀,用退避三舍引楚軍深入,再用虎皮蒙馬,馬後拖樹枝洋氣塵土讓楚軍搞不清晉軍實力,軍心大亂,最終被擊破。但最終論功行賞時,晉文公將雍季列為首功,認為狐偃雖勝一時,但雍季說的是百年大計。

    (齊姜)

    8、志在四方,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講的是重耳公流落到齊國,收到齊桓公款待,還把宗女齊姜嫁給他。重耳難得生活舒適,不想再離開。但隨行的狐偃等人認為重耳應該歸國,討論時被一個女奴聽到,報告了齊姜,齊姜非但沒有舉報丈夫,還殺了女奴隱瞞此事,對重耳說你有四方之志,她聽到了,我殺了她,你趕緊走。重耳不願意。齊姜與狐偃等商議將重耳灌醉送出齊國。

    9、人莫予毒,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講的還是城濮之戰,楚軍主帥為令尹子玉。楚軍貪功冒進,最後慘敗收場,子玉自知無法交差,自刎而死。晉文公知道後,志得意滿地說“莫余毒也”(沒有人能再傷害我了)。

    (季隗)

    10、行將就木,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講的是重耳逃出晉國後到了狄國,娶了妻子季隗。後夷吾繼位派人刺殺重耳,重耳不得已逃離狄國,臨行前對妻子說如果二十五年不回來你就改嫁。季隗笑著說二十五年後我都快進棺材了談什麼改嫁,但我還是會等你。

    11、艱難險阻,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講的是重耳出國逃難十九年,歷盡艱難險阻,終於回國繼承王位。

  • 4 # 楊朱學派

      晉文公是春秋時期,頗具傳奇色彩的君主。晉文公重耳奔走八國,顛沛流離十九年。最終回國繼承君位。併成為一代霸主。

    與晉文公相關,最著名的成語典故,無疑是退避三舍。鄙人卻要講兩個鮮為人知的成語典故。希望對大家有所裨益。

      一、樂不思晉

      重耳流亡至齊國時,齊桓公以女妻之,並贈其車馬二十乘。重耳便安逸於享受奢華。姜氏勸說重耳,稱其若安逸享樂,就會功名盡毀。公子弗聽。姜氏便與子犯合謀,將其灌醉後,帶離齊國。重耳酒醒後,發現自己已經離開齊都,便拿起武器,追打子犯——居然拆散我與嬌妻,不讓俺在此享樂。打死你這個混蛋!

      最終,重耳被追隨之人連拉帶拽,極不情願的離了齊國。

      鄙人覺得,樂不思蜀的成語應該改為樂不思晉。

      二、俯首帖耳。

      重耳至秦後,秦穆公也厚待之。將女兒懷嬴嫁之。懷嬴本是晉懷公之妻,後來懷公逃歸晉國。懷贏被擱置於秦。重耳納懷嬴,相當於娶了侄媳。因此心中不快。一次,懷嬴捧著水盆,讓公子洗手。重耳洗完手後,故意把水甩到其臉上。以表達心中不滿。懷嬴怒斥丈夫:君流亡於秦,秦厚待汝,何以卑我?重耳擔心此事被秦穆公得知,而加罪於己。便脫去上衣,把自己捆起來向懷嬴叩頭謝罪。

      先故意侮辱妻子,之後又致使自己受辱。此時的重耳很像一條咬傷主人後,趴在地上等待處罰的狗。

      由上可知,公子重耳之智不及中人,志可比阿斗,謀不及婦人。但有眾多賢能之士輔佐,晉文公這塊爛泥終於被抹上牆,併成為符合儒家標準的賢明之君。最具代表性的是棄原守信之事:

      晉文公攻打原邑,與朝中群臣約十日之期而歸。至十日,原邑不克。欲罷兵。有人勸阻道:“原邑糧草將盡,三日即下。”文公曰:“吾約十日之期,不去,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隨罷兵而去。原人聞後,主動歸降。

      透過重耳的一貫表現可知,如此高明之策並非出自他本人。當是其麾下賢臣之謀。晉文公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聽人勸。使得其回到晉國繼任君位。並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霸主。此後晉國稱霸長達130年。

      下面把話題扯遠一點:

      韓非為了證明以儒家思想治國是行不通的,在《五蠹》中的一番言辭,說的儒生們無言以對,君主們心悅誠服:

      仲尼,天下聖人也。周遊列國宣揚其德,世人讚美其仁。但能夠追隨他的,僅有七十人。魯哀公,一個平庸的君主。境內之民,莫不臣服。是因百姓屈服於權勢。君主治國,用法家思想,還是儒家學說呢?若用我法家,只要不失威信,掌握好誅殺和賞賜的權柄。即使魯哀公那樣的平庸君主,也可以把國家治理的很好。若用儒家,就要求君主的德行達到聖人孔子的境界,平民百姓都達到其七十門徒的水平。這可能嗎?!

      (吾不僅感嘆,幸虧韓非是口吃。否則他的雄辯之才,可比肩孟子比。)

      實踐出真知,透過重耳這塊爛泥抹上牆的事例證明。韓非之論是偏頗的,以儒家思想治國,君主不一定要達到聖人孔子的境界。即使智不及中人,志可比阿斗,謀不及婦人者,也能成為符合君道之君。

      與晉文公形成賢明對比的是楚平王,平王不但比重耳賢能,更有振興楚國之志。但因被佞臣費無極的矇蔽,使得楚國賢良無辜枉死,太子出奔。分崩離析的楚國最終被吳攻陷郢都。楚平王死後,更被伍子胥鞭屍。需要強調的是,楚平王也具有重耳的那一優點——聽人勸。遺憾的是這個人不是子犯,而是費無極。

      透過爛泥抹上牆,以及賢能之君被矇蔽的兩則事例。使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聖人之言:“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又該如何辨析益與損呢?孔子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 5 # 晉公子

    本期話題

    01

    離開齊國之後,應該向何方勢力求助,才能實現回國執政的心願呢?此時的重耳已經不再像17年前剛剛逃離晉國的時候那樣盲目,他不再需要卜卦問天,求取前途了。

    5年的齊國經歷讓重耳對天下大勢有了更真切的觀察和更深刻的理解。這一趟從齊國出來,重耳先後訪問了6個國家:衛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和秦國。將這條路線標註在地圖上,應該是這樣的:

    儘管《國語》和《史記》並未詳細說明重耳為何選擇這樣的一條訪問路線,但分析仔細公元前640年前後的國際形勢以及重耳等人在各國的訪問經歷,我們似乎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在上述六國當中,只有宋國、楚國和秦國是重耳的目的地,取道衛、曹是為了赴宋,離宋後過鄭是為了入楚。

    齊桓公去世之後,宋襄公與楚成王先後會盟諸侯,執政壇之牛耳。而秦穆公雖然偏居西方,卻對晉國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晉國的現任國君晉惠公就是他扶立的。

    重耳應該是先後將返國執政的希望寄託在了這三個國家的身上,至於其他的諸侯國,比如近在咫尺、還與晉國有著宗親之誼的魯國,因為在中原政壇的影響力太弱,重耳就忽略過去了。

    對比17年前首次逃亡時一傢伙扎入白狄,荒廢12年光陰的往事,不得不說,此時重耳的眼光老練了許多。

    能幫助自己返國執政的人,重耳的首選是宋襄公——沒辦法,住在齊國的這5年裡,宋襄公露臉、露大臉的機會太多了,他在齊國政壇的存在感可遠比楚成王、秦穆公要強。

    《史記》載:

    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殺其君無詭。齊人將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與齊人四公子戰。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徵之。

    ——《史記·齊太公世家》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後,六子奪嫡,內戰爆發。公子無虧在佞臣豎刁和易牙的支援下篡權作亂,齊太子昭無法嗣位,被迫逃亡宋國。

    因為宋襄公曾受齊桓公和管仲的顧命之託,於是便聯合曹、衛等諸侯,武裝護衛太子昭返國登基。迫於聯軍的聲勢,齊人殺了公子無虧,準備迎奉太子昭。

    但其餘四位公子的黨徒又不同意,聯合起來在磚地狙擊太子昭的護衛軍隊,結果被宋襄公一戰擊潰。戰勝之後,太子昭終為宋襄公所立,是為齊孝公。想當年,重耳也曾期待過齊桓公能在返國執政的道路上扶他一把。

    桓公作古之後,齊國太子是宋襄公扶正的,附屬於齊國的若干小諸侯國也已投靠了宋襄公的麾下。重耳返國要借重靠山,他當然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這位以齊桓公的霸業繼承人自居的宋國元首。

    但重耳來得不巧。他抵達宋國的時候,宋襄公剛剛遭遇了泓水之戰的慘敗。不但襄公本人在戰場上負了傷,宋國脆弱的霸權也被楚國的兵鋒擊得粉碎。

    對重耳的來意,宋襄公應該是知道的,甚至重耳可能也當面對他有所表示。這可以從《國語》和《史記》中的這兩條記載作出推斷。

    《國語》載:

    (襄公)贈以馬二十乘

    ——《國語·晉語四》

    重耳當年投奔齊國的時候,齊桓公就曾贈與馬車二十乘,以此籠絡重耳,把他攥在手裡,當成一枚影響晉國政治,奪取天下霸權的棋子。

    現在宋襄公仿效齊桓公的故事,也贈與重耳二十乘馬車,說明此時的宋襄公雖然已經被楚成王從霸主的寶座上掀了下來,但好高騖遠的心氣兒還沒落下去。

    一舉手,一投足,都還迷戀著齊桓公當年那套大國外交的氣派。可襄公雖有雄心,宋國大臣們卻已經沒了壯志。和狐偃有點兒交情的宋國司馬公孫固私下向狐偃透底:

    “宋小國新困,不足以求入,更之大國。”

    ——《史記·晉世家》

    不是宋國不幫忙,而是小學力弱,幫不上你們的忙。你就當面求了也是枉然。可放棄了宋國,該去哪兒呢?公孫固指點狐偃要“更之大國”。

    宋國的霸業已經被楚國奪去,原先從屬於宋國的諸侯紛紛雁行於楚。誰是“大國”還用問嗎?去楚國碰碰運氣吧。

    02

    《國語》載:

    遂如楚,楚成王以君禮享之,九獻,庭實旅百。

    ——《國語·晉語四》

    楚成王給予重耳一行人的接待規格之高是史無前例的。他以接待他國元首的禮儀隆重地迎接重耳,宴會上光是獻酒就獻了九遍,贈與重耳的禮物堆滿了整座庭院。

    乍一看,素未謀面的楚成王似乎對公子重耳有一見如故的知遇之感。但如果你真這麼認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縱觀重耳這一趟周遊列國的行程,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衛國、曹國和鄭國這三個弱國的國君都不拿這位流亡公子當回事兒,反倒是宋國、楚國和秦國這三個有志圖霸的強國的元首都給予了重耳極高的禮遇。

    對前面三個弱國來說,他們在列強爭霸的夾縫中艱難求生,環境逼迫他們不得不勢利。對重耳不屑一顧,正說明他無權無勢。要是到了楚成王這個“南霸天”的跟前兒,上趕著獻殷勤的鄭文公還不得跑得屁顛兒屁顛兒的。

    可是對重耳,做奴才的鄭文公不殷勤,楚成王這個當主子的反倒殷勤起來了,這不是太反常了嗎?事出反常,中必有妖。

    當年逃出晉國的時候狐偃說過,楚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除非你對他稱霸天下的宏圖遠略有幫助,否則他才不會在你身上下本錢呢。

    現在楚成王以君禮、九獻作注,在重耳身上投資了。這世上可沒有免費的午餐,你知道他楚成王對這筆投資的回報預期是什麼嗎?就這麼冒冒失失地伸手拿他的好處,將來你還得起嗎?

    所以,面對楚成王獻上的殷勤,重耳的第一反應是要推辭。但這一回,狐偃攔住了他。狐偃說:

    “天命也,君其饗之。亡人而國薦之,非敵而君設之,非天,誰啟之心!”

    ——《國語·晉語四》

    公子你只是一個流亡者,楚王卻待以國禮。你的身份與他相差懸殊,不能匹敵,他卻殷勤陳設,送來了這許多東西。楚王的眼睛多尖吶,他已經瞧出來了,你將來必定要執掌晉國。既然人家這麼看好你,你怎能妄自菲薄呢?推辭就是認慫,萬萬不可以!

    狐偃鼓勵重耳要自信一點,就踏踏實實以客主之禮與楚成王平等對話。楚成王就擔心你不接受他這份兒殷勤呢。他不光眼尖,還嘴刁,拿了他的好處,接下來就該談談交易了。

    果然,酒過三巡,楚成王說話了:

    “子若克復晉國,何以報我?”

    ——《國語·晉語四》

    不愧是南蠻出身的大國領袖,全沒有中原諸侯的虛偽客套。就這麼單刀直入,赤裸裸地問你,將來回國執政,怎麼報答我今天的招待?

    這才是雙方第一回合的交手。強賓不壓主,更何況楚王“殷勤”相待,怎麼的也得客套一番不是?

    於是重耳謙卑地回答,美女、寶玉,您有的是;象牙、犀皮這些物產,晉國還得仰仗您的餘息,我能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報給您呢?

    聽完回答,楚成王接下來說了這麼兩句話:

    “雖然,何以報不穀?

    ——《史記·晉世家》

    古人寫文章最講究“文氣”。所謂“文氣”,就是要從死的文字元號上傳遞出鮮活的語氣和表情來。司馬遷寫的這兩句七個字,語氣、表情那可就太豐富了。

    論物產之豐富,經濟實力之雄厚,此時的楚國很可能是壓倒晉國的(關於這一點,張正明先生在《楚史》中已經做出過相關論述),但重耳說晉國的貨物流通還要仰仗楚國的富餘,這明明白白是對東道主的恭維和客套。

    但楚成王接過這份恭維,可沒有一點兒謙讓的意思:“雖然”——“話是這麼說,沒錯”。只在這兩字之間,楚成王的自信、高傲和不可抑扼的優越感躍然紙上,將他之前的殷勤和禮貌衝得煙消雲散。

    但這還沒完。“何以報不穀”——“你今後要怎麼報答我呢”。楚成王既然已經攤牌,明示他和重耳,甚至是他和晉國之間都處於我強而你弱的不對等地位,不平等的談判雙方簽訂的一定是不平等條約,因此楚成王的回報預期也絕不止於君禮、九獻而已。

    可以推想,他真正想得到的該是重耳的承諾,一個重耳即位之後將會向楚國讓渡政治利益甚至表示臣服的承諾。

    那接下來,面對著亮出底牌的楚成王,重耳又該如何應答呢?

    楚成王的這兩句話讓我禁不住想起《三國演義》裡那個青梅煮酒的曹操。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那也是攤牌,而劉備呢,是這麼應付的:

    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筯,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大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筯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三國演義·曹操煮酒論英雄》

    劉備最大的本事是韜晦,也就是找一具柔軟的軀殼把自己平步青雲的志向藏起來,所以後人說他“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韜晦的劉備有志向,可惜不夠大。

    在逐鹿問鼎的過程中,劉備一直小心翼翼地走在曹氏父子的身後:曹操先封了魏王,劉備才敢自稱漢中王;曹丕篡漢自立以後,劉備才終於圓了朝思暮想的皇帝夢。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聽一聽就算了吧。

    因為面對楚成王的追問,重耳是這樣回答的:

    “若以君之靈,得復晉國。晉、楚治兵,會於中原,其避君三。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國語·晉語四》

    倘若沾您的餘福,有朝一日真能返國執政,晉楚交兵中原,我將退避三舍。如果這樣都還聽不到您退兵的命令,那我只能左挽強弓,右挈箭囊,陪您上場走幾招了。

    重耳這番回答等於當著楚成王的面表態,今後他一定會領導晉國挑戰楚國的霸主地位。要知道,自晉獻公死後,晉國長期內亂。因為韓原戰敗,割地質子,此時的晉國甚至略同與秦國的附庸。

    但重耳不但沒有像楚成王期待的那樣表示改換門庭,棄秦投楚,反而直截了當地對楚國發出挑戰,他當真不怕死嗎?

    事實上,重耳這番話一出口,楚國令尹子玉當即就起了殺心:

    ——《史記·晉世家》

    《三國演義》裡說,當初劉備投奔曹操、寄於籬下的時候,荀彧也曾建議曹操早點兒結果了他,以絕後患。

    但郭嘉卻不同意:

    “明公提劍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招羅俊傑,猶恐其不來也。今備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遽行加害,是以害賢為名,天下智士各啟危疑,別圖擇主,主公與誰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也。”

    ——《三國演義·呂奉先轅門射戟》

    和曹操一樣,楚成王也有鴻鵠之志,那便是圖霸。所謂春秋霸業,意思是恩威並施,雙管齊下,將中原諸侯統統納入楚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去。只有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楚國才能博得天下諸侯的真心擁戴。

    堂堂楚王因為酒桌上的一句“失言”便對落難公子痛下殺手,這話要是傳揚出去,楚國“蠻夷之邦,不識華夏禮義”的非議又將甚囂塵上。

    晉國公子的這條賤命不足顧惜,但楚國的國際形象卻受不得半點玷汙。重耳是號準了楚成王的脈,才敢在筵席之間如此“放肆”的。

    作為春秋歷史上稱霸時間最長的兩大國,晉、楚兩國政治高層的正面交鋒正是從楚成王為重耳擺下的這一桌接風筵開始的。

    雖然在與楚成王的第一次交鋒中沒讓對手佔到便宜,但“退避三舍”一出口,楚成王也就明白了:重耳不會像當年晉惠公夷吾割讓河西八城換取秦國的即位支援那樣同楚國進行政治交易,因此他也就不會採取實際行動幫助重耳返國執政。

    雙方的談判陷入了僵局,重耳和他的隨行大臣們滯留在楚國,一籌莫展,時間長達數月。

    但是重耳無須焦慮,因為秦穆公派來迎接他的使者,這時已經在南下的路上了……

  • 6 # 戴草帽的小老鼠

    講一個與春秋晉文公有關的成語。

    春秋時期,晉獻公忽然性情大變,對王室成員大肆屠殺,就連自己的孩子也不放過。於是,作為晉獻公兒子的重耳不得不逃亡在外。

    後來,重耳到了楚國避難,楚王一看重耳的相貌,感覺這個人日後必是個人物,於是對重耳禮遇有加。

    一天,楚王與重耳喝酒聊天。楚王心想,一直對他這麼好,也該問問了。於是,楚王忍不住問重耳,日後要怎麼回報他。重耳當時以為楚王在開什麼玩笑呢,於是馬馬虎虎應付說,要是以後打仗,只要是遇到楚國軍隊,我們晉國軍隊一定會“避退三舍”,躲得遠遠的。那時候,一舍是三十里,三舍就是大概九十里的距離。楚王聽後很滿意,怕我們楚國就對了嘛。

    沒想到,重耳後來真的成了晉國國君。後來,晉國與楚國發生矛盾,於是準備打起來。

    晉文公藉口履行當年的諾言,把軍隊後撤了九十里。楚軍不知是計,跟著晉國軍隊走,結果走進了晉國、齊國和秦國聯合軍的包圍圈,於是楚軍大敗。

    成語“避退三舍”就是出自這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拿買房的錢幫弟弟還了網貸,該怎麼跟老婆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