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楊永厚說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的文化寶藏,是最有價值和教育激勵作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及教材。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使命與任務。學校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1.制定弘揚、傳承教育計劃。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教育需要整體設計,制定科學的工作計劃,作出全面的安排。

    2.融入課程課堂教學之中。課程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課堂是主要陣地與途徑。學校要在課程課堂教學中有機、有序、自然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做到進課程、進課堂,使傳統文化內容與教學內容結起來。

    3.開展生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學校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結構化、主題化、序列化,與傳統節日及重大慶祝活動結合起來,設計、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的、專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感染、薰陶及教育。

    4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學校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鑲嵌、植入學校的環境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辦學思想體系建設及教師專業發展等中,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承氛圍,發揮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 2 # 呵呵說吧

    無疑,學校是孩子們從父母的言傳身教,到系統學習的進階培養,是對孩子們以後能夠獨立、自主的融入社會,提供的是一個基礎的教育培養。

    按照培養學生的目標,德智體美勞,目前的社會反應比較大的,是隻突出在智的上面,專注於課業知識,而且還只是主修課,所以稱為了應試而學習,有形式主義的樣子。這些,需要同社會一起,補償。

    孩子是未來,是希望。教育考察,不能只是單一門類知識的掌握度,也需要知道如何獲取知識,自主的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方面的培養。

    不能小看孩子之間的遊戲。遊戲其實就是社會體驗的一種,所缺的是組織引導,規則的建立過程。民主集中制屬於中國特色的一種,需要熟悉,成為平常。

    應該講,學校無法脫離社會,不受社會的影響。但學校對社會的影響,卻是從根本上的影響。

  • 3 # 京領新國際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創新的視角看,我們有很豐富的資源,創新也會受到傳統文化思想上的阻礙。那麼到底怎麼看這樣傳統和創新之間的關係呢?如何在學校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針對這一問題京領說曾經邀請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碩士研究生導師陸士楨教授發表他的觀點,現轉發於你,供你參考。

    陸士楨教授籌建了國內高等院校第一個社會工作系;撰寫、編輯了關於青少年、兒童、社會工作方面的書籍、教材十餘種,在海內外的相關報刊上發表過上百篇有關青少年和兒童工作的學術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個問題,我想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說是一種社會財富,它維繫了這個民族幾千年的生存與發展。到了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傳統都是這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

    從中國文化傳統來講,我覺得它的核心是幾部分:第一部分我把它歸結為“人”,華人其實跟西方相比,對“神”的崇拜和信賴其實是差一些的,我們相對的是信“人”。所以中國講究“以人為本”,這些年也透過開放,吸收了很多西方的“人本主義”的思想。但是一定意義上來講,中國傳統文化上的“人”,它可能更團體性、更社會性,跟真正意義上的“個體為本”的“人”可能還有些差距。

    其次我們講“和”。大家都知道,東方文化“和”是個很重要的東西。我總說中國文字很有意思,這個“和”字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禾苗”的“禾”,其實對老百姓來講就是吃飯,還有一個是“口”,其實對百姓來講就是要“說話”,你不讓我說話、不讓我參與、不讓我表達,我吃飽了飯以後這事兒就難受了。

    “人本教育”

    那麼教育這方面,我覺得“人本”的教育最核心的,其實對人來講,第一,要讓他有在這個社會獨立勞動獲取基礎的食物的本領——勞動能力;第二,就是它要參與社會,作為社會人,透過科技、透過藝術、透過日常生活來作為社會的一份子表達自我,這可能是人本教育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第三,我們講“禮”,大家都知道其實“仁”“義”“禮”“智”“信”這5個字,實際上是我們中華名族傳統美德的核心。當然,現在很多人說當代中國的最大問題也是道德問題,那是因為改革開放、社會變遷、市場經濟等等,我們可能需要應對一些東西。

    那麼,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上來看,這個傳統文化本質的東西無疑是好,但是它一定面對一個新時代的挑戰。傳統文化怎樣應對現實,我想先介紹一下我們國家中央方面的相關精神。國家領導人一個特別重要的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他其實同時提出了兩個方面:繼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軟實力,強調文化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他同時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立足傳統文化。

    那就是說,首先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繼承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的轉換、創新型的發展,所以事實上,創新是中國的國策之一。要堅持創造性文化、創新型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是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主導思想。要深入挖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符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

    所以這裡面談到的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更多的是精神層面、道德層面、觀念層面的,這些層面對一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的穩定和有效治理,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說我們要繼承,同時必須創新。

    那麼,在這樣一個精神的指導下,可以把傳統文化的精華概括成這8個方面:

    第一,就是“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中國領導人一直講以人為本,其實這個以人為本更多是一種管理上、政治社會管理學的概念,其實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二,就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學,這是華人一個特別重要的思想。華人講“和”,其實有四個維度,包括“我”、“他人”、“社會”與“自然”,要和一。

    第三是“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其實要說起來,古代華人有些“烏托邦”,要建立一個沒有剝削的“天下為公”的世界。

    第四個是我們現在特別需要繼承的一個思想,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每一個普通人都要有擔當國家民族的責任和義務。我做青年工作經常和年輕人講,一個人最大的價值就是把自己和國家民族的利益連線到一起。

    我有時候會給他們舉例子,比如說有兩個領導,他們出身一個是木匠、一個是瓦匠,五、六十年代,還是青年突擊隊的隊長,他們把自己的生命和國家民族發展的大業連在一起,留下了物質成果——中國的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同時兩個人都實現了自己人生的輝煌,一個是國家領導人,一個是北京市的領導人。

    我總跟青年人說,你總想自己是不夠的,你把自己和這個時代連在一起了,才有機會實現你自己人生的輝煌。每個年輕人都要面臨兩個詞:際遇和機遇。際遇其實是你所碰的那個環境的約束,一定背後有機會,這個機會和際遇主要是時代發展。所以我們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實際上是人生追求。

    第五,“君子喻於義“,講的是以德為先的做人標準。

    第六,“言必信,行必果”。你說的話要有信用,做的事的結果要明示的,講的是一種誠信的態度。

    第七是“仁者愛人”、 “與人為善”, 這是講讓好人愛別人、做善事,講的是社會參與和人文關懷。

    最後我們強調“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其實是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走到哪裡都要互相做朋友。這其實強調的是一種社會融合,強調社會責任。這些我個人認為是人類思想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在今天面臨著市場經濟的衝擊,面臨著社會變遷,如何繼承?必須創新。

    新時代:科技、資訊化背景下的傳統文化

    第二方面,十九大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新時代”。那麼在新時代的科技資訊化背景下,傳統文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第一,是現在社會上經常提到的:一個叫“文化創新”、一個叫“創新文化”。“文化創新”,是指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從創新的角度講,它是文化的本質,文化的發展本身必須創新,而且它也是文化發展內在的動力。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我個人覺得“文化”其實是“人化”,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表達。所以我自己覺得文化創新的根本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還有一個概念,是“創新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創新和創新管理活動中,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包括價值觀、準則、制度、規範、創新物質文化環境等。創新文化非常重要的是它能夠喚起新的能量、新的熱情、新的主動性,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特別高興的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比如故宮,很多故宮的文創產品都非常有意思。還有網路上一些新的詞語、概念、形象,它實際上都是一種跟大眾生活相關的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本身包括怎麼創新、創新當中往哪創新,價值觀在創新當中最重要,還有準則,依據什麼規律來創新。我之所以介紹這兩個概念,是因為它們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關於文創,指的是文化、文藝創新,實際上是文藝作品創新,它很多用於一些傳統文化標識的商業用途。文創本身的商業性很強,但是它很多創意是很有意思的。我們講它是“利用原生藝術品的符號語言、美學特徵、人文精神、文化元素,以現代人的視角和現代生活的視角,來重新解讀和重構原有的那種文藝作品。

    我給大家介紹幾個例子,一是故宮,這是一個頸枕,它用了中國古代人的髮髻,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這個實際上就是在原有的文化符號加入現代生活元素。另外一個是太和殿的脊獸做成了一個遊戲,小動物排序、形象和名字都不對,需要兒童將它們做成正確的排序。它實際上是普及了古代文化,但是用了當代人比較喜歡的一個模式。

    在中國的文化創新當中,非常突出精神。所以另外我想舉得一個例子是賢二,源自於北京郊區的寺廟,裡面全是高學歷的出家人。這個賢二是一個美術學院的碩士生,畢業後出家,在寺廟創造出了這樣一個漫畫形象。它活躍在網路和社會上,針對現代人的思想困惑傳播禪學,比如它的語錄,“孤獨是想自己太多,心裡裝的人太少”。它實際上對現代人有治癒的效果,提示你去想一些問題。

    另外一個是“生活沒有你想的那麼黑暗,只是自己的感覺出了問題”,這個其實是引導心理的除錯。還有比如說,“難道追逐金錢地位有什麼不對嗎?”賢二問他的師父,他師父說“這些都是無常的,即使能帶來暫時的快樂,也是不能長久的”。這些話很簡單、很白話,但是確實傳遞了如何引導老百姓想問題,啟迪人們基礎的想問題方式,有很強的教育和引領的意義,但是用了一個賢二的小和尚形象。

    另外寺廟裡學計算機的和尚,還創造了一個機器人,很先進,可以與人對話。機器人是最先進的一個東西,它用機器人做了一個古代的中國的和尚的形象,來回應現代人想不通的一些問題。

    這些都是中國當前文化創新當中幾個較為典型的例子,像這樣的例子在科技化、資訊化急速發展的今天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編者:接下來陸教授還會繼續分享她對“傳統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的看法,我們將會在未來的京領說中繼續發出。

    將創新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將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納入教育方針

    說到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第一個很重要的是把創新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同時把創新發展的教育納入了國家的教育方針。比如十九大中明確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把創新當做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其次,就是這麼多年,我們明確提出了“創新教育”這個概念。一般的來講我們就說“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明確指出核心是在我們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著重研究和解決在基礎教育中如何培養中小學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意識是從興趣出發想問題、愛琢磨,創新精神就是我們說的發散思維,以及創新能力,這三個角度。

    最後,是制定政策,推進創新教育。從2017年中辦、國辦釋出的最新的一個檔案,在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發展創造性思維、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 把我們國家中小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變成一個規定內關鍵培養目標。

    另外從13年到現在,從中央層面至少釋出了22份檔案促進創新創業。這些檔案的內容都很具體,比如說對大學生創業有稅收優惠、培訓補貼等。除了創業給予的支援之外,明確要求大學必須實行創新人才培養的計劃,要開發開放創業創新教育課程,要提供強化創新創業的實踐資源,同時還提出了,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創業創新,要實行彈性學制評價體系改變等。

    積極推進傳統文化創新教育

    其次,就是積極推進傳統文化創新教育。其實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德國的文化教育其實與我們的文化教育存在一些差異,中國講文化教育一般講的是傳統文化教育,德國講文化教育更多講的是是一種教育哲學,包含教育所有的概念。所以在核心上我們是可以形成共識的,就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教育的核心是“人本”,“以人為本”,你只有“以人為本”,才能“一切從仁”。其實在中國,我覺得創新教育最大的障礙,在於我們的人本精神的不透徹,中國傳統文化會把“人”當成被塑造的物件。中國的孩子在中國文化當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華人關注家庭、關注下一代,但是很少真正把下一代當成一個獨立的有自主能力的獨特的人

    華人有一句俗話,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為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我們說一個人不孝有三條,最不孝的是沒有後代。這個無後絕不僅僅是生理性的,它是社會性的。華人更希望下一代傳承自己的家業、精神價值,包括文化。其實華人很重視孩子,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精神追求、事業發展的某種工具。

    所以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產生一個很重要的詞,叫“塑造”。我們把孩子當做一個課題,我們來塑造他,塑造他能夠符合傳承我的所有一切的要求。這個思想其實是創新和人本最大的障礙。這些年來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去突破。

    在剛剛召開的教育大會上,我個人覺得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的根本問題上,所謂“樹人”就是“以人為本”。而創新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喚起個體內在的動力、積極性、獨特的個人才能,這是創新的本質。這些年我覺得我們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努力。比如說,我們進一步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我覺得我們在整個創新教育當中,深刻理解傳統文化中的人本基礎。我們創造和積累各種寶貴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其實凝聚的是思想價值、經驗認知、智慧技能、其實也凝聚著人類的寶貴情懷。傳統的這些東西,不僅是一種文化表達,我認為最精華的部分是歷時幾千年積累下來的人性。文化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人性最充分的表達,所以它的人本是基礎。

    那麼我們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創新教育的新形勢、新途徑。比如,第一,倡導“致良知”,側重品德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服務“立德樹人”的目標。第二,倡導生活化,傳統文化一般比較高深,跟現代的語言和文化價值有區別,所以我們強調不能都是陽春白雪,也要貼近現實。第三,倡導“知行和一”,文化是一種抽象的定義,但是一定要重視行為、重視實踐。第四,倡導現代化,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我們的數字化、資訊化技術,其實目的就是開放和共享。

    我簡單的舉幾個例子,在上海一所小學,學生在學刺繡,將上海的新景以中華民族傳統刺繡的方式呈現。第二個例子是新疆的一所小學,他們每天進行晨誦、午讀、暮寫。早上起來唸詩,中午讀一些古典文學作品,晚上要寫字,堅持數年。第三個例子是濰坊,他們把文化滲透到課程體系和學科建設中,從藝術課程、活動學科、社團課程、等七個方面來推進傳統文化創新和教育。

    傳統文化創新中的創新教育

    那麼第三個角度,傳統文化創新中的創新教育怎麼進行?這也是現在中小學實踐當中需要重點抓的幾個方面。創新是一種高度複雜的智慧活動,所以,很多教育者都提出了,創新一定不能用原有的評價體系,如分數等,來遏制學生,而是一定要建立輕鬆、自由、民主的氛圍,讓孩子身心放鬆,才有可能激發出他原有的求知慾,激發他創新的意識和行動,強調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評價體系和生活氛圍。

    比如說,第一是怎樣創設情境,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新興趣,要讓他們覺得有意思。我們現在教育孩子經常是給他們講大道理,而這些離他們太遠,真正能激發學生興趣我覺得其實就兩條:第一,求知慾望,他覺得好玩,想要知道。第二是成功慾望,他的學習過程、創新過程能夠獲得肯定。這兩個是最關鍵的。

    第三,是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夠展現自己的創新成果。這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給孩子實踐操作的空間和自我表現的機會。

    第五,是要推動自覺,這方面我們可能有所忽略。

    第六,是一種情趣引導,幫助學生形成一種體驗創新帶來的愉悅感,就是說創新使他高興,給他帶來一種內在的滿足,才能推動他創新習慣的養成。

    第七,就是多鼓勵,改變評價標準。

    第八,是特別要注重師生關係的營造,營造創新性的思維環境,客觀地說,我們其實在這個方面還有很大的距離,還需我們更多的努力。

    結語

    最後,我一直覺得國家領導人的這段話對我和教育界影響很大,他說“未來中國,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而是道德與信仰的危機。誰的福報越多,誰的能量越大。與智者威為伍,與良善者同行,心懷蒼生,大愛無疆。”

    這裡說到一個“智”,說到一個“善”,其實對人來說,有智,你才能發展,有善,才能永生。從創新的角度來講,有智你才能有創造,有善,你的創造才能有方向。那麼我想,這次教育大會上國家領導人說的,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是教育最根本的

    他提了這麼6條:堅定理想信念、後執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我認為這6條是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我們教育需要非常努力的地方。

  • 4 # 意識的宇宙

    中華傳統的“和文化”也即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的內涵為理論基礎的文化體系,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是建立和諧社會與建立和諧世界的前提條件。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範疇。時至今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飽含傳統“和文化”意蘊的用語仍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建設和諧文化。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上,我們要正確認識、科學運用中國傳統的“和文化”。

    國家在大力倡導綠色發展和生態修復,就是要營造全社會的大“和”環境,大力推廣“和”文化,讓它深入人心、人人傳誦、個個推崇,形成以“和”為主的社會氛圍,則治安問題、發展問題、行業管理、國家治理、人際關係、國際交往,都將無“和”而不利。

    中華文化的普及更應該從小抓起、從學生做起,比如臺灣就有專門開設的國學課程,如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在馬雲看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文明程度,不在於大城市和精英階層,而在於鄉村做得多好。農村教育發展水平如何,貧困地區所受的教育資源是否足夠,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重要標準。“扶貧真正的目的是去扶人,鄉村教育振興了,這個國家的教育才會振興。”馬雲對鄉村教育的觀點,引來全場掌聲。

    本人認為學校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陣地!是優先考慮進行中華文化軟體和硬體建設最適宜基地。

    首先,在教材中要基於中華民族認識世界的本原和發展規律來形成的行事處世方式——即“和文化”,而重點介紹“和文化”,學習“和文化”,這是我們的祖先在順應自然、征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所形成的中華傳統的文化,更是一種樸素的哲學與科學,何況文化與科學本就不應嚴格區分,文化包含科學,科學來源於文化。建議在中學開設“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文化”等為主的中華文化普及教程。身為華人卻不熟悉中華文化,實在說不過去。如果說小學生不足以理解有關的學說和理論,那麼中學生必有足夠的知識來理解。所以可以在中學開始就要設立獨立的中華文化教程。

    其次,要建設相應的硬體設施,如中華文化宣傳欄、文化長廊、文化公園、文化書院、圖書館等等。就是要人處處感受中華文化的底蘊和氛圍。尤其是“和文化”的氛圍。而且在社會上也要建設相應的中華文化設施,這樣能讓每個華人從小能感受、讓更多的華人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和文化”的涵義。從而人人認識“和文化”、推崇“和文化”、踐行“和文化”。從而養成和諧文化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以中華文化尤其“和文化”的教育建設、社會建設還能使每個華人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增強每個人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還能讓更多的臺胞、海外僑胞等炎黃子孫迴歸華夏文明圈。也能為臺灣迴歸貢獻重大意義。特別是在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大勢下,讓中華文化紮根中國、走向世界,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十八大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首先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

    我們現正走在為實現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讓“和文化”鋪滿我們前進的道路,讓“和文化”深耕中華大地,讓“和文化”遍地開花從而桃李滿天下,是現在每一個華人攜手共赴的目標。

  • 5 # 大鵬飛歌楓醉美

    謝邀!我就簡單談三點:一是營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名人名言搬上牆,經典語錄有人講,哲理故事人人傳,優秀作品有的看…二是培養和提高人們對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情。好之則愛之,愛之則樂之,樂之則廣播之…三是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緊密聯絡起來,透過開展各鍾種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自覺自願,樂在其中…如此,傳承與弘揚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也!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賽蟹肉怎麼做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