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今天小編要講的是清朝的一個異姓王,我們都知道清朝在建立之初,分封了幾個異姓王爺,其中被人們熟知的就是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三人,可是清朝封的異姓王不止這三人,還有定南王孔有德,義王孫可望這兩人。其中定南王孔有德在和南明的作戰中被擊敗,後來自殺而亡,所以在清朝完成統一之後,沒有實權的異姓王就只有一個義王孫可望了。那麼這個孫可望和吳三桂等人一樣都是異姓王,為什麼不能割據一方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義王孫可望。

    提起孫可望,估計是沒有多少人能夠知道他到底是誰,是個什麼樣的人。孫可望原來的名字是叫做孫可旺的,後來在老家實在是太過於清貧,再加上地方官吏的橫徵暴斂,活不下去的他只能是選擇參加了起義軍,慢慢的因為人比較機靈,而且還識字,所以便被張獻忠給收養了,是他手下四個養子裡面的老大。這樣一來,也就跟著張獻忠改姓張了。

    在張獻忠可以的培養之下,孫可望是逐漸地成長起來了,每次上了戰場,都能夠根據實際的情況沉著應對,所以打的勝戰也就比較多。而他的部下也都非常的認可自己的這位起義軍首領,跟在孫可望的後面也是幫助一起建立了不少的功勳。在公元1644年的時候,張獻忠建立了大西政權,孫可望的功勞排在了所有的文臣武將的最前面,所以張獻忠也是很不吝嗇的封自己的養長子作為平東將軍,另外還讓他監軍,管理所有的文武大臣,換個說法就是除了張獻忠之外,他就是老大。

    跟隨在張獻忠後面南征北戰了不少的歲月,隨著張獻忠在川北的一次戰役當中犧牲之後,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是率領著大西軍隊剩下的人馬攻佔了雲南貴州一帶,並且是堅持與大清政權作對。後來,實在是沒有多餘的錢糧可以支援這支部隊了,只能是帶領著部隊一起投靠了永曆政權,並且是用自己強橫的實力挾持了永曆朝廷,讓其為自己服務,其實也就是說孫可望是一個擁有實權的太上皇。

    隨著野心的膨脹,一開始孫可望也只是謀取一個秦王的封號,為了能夠得到南明朝堂的支援,他硬是不顧李定國的意見,將那些不支援他的三十名南明大學士全部都給斬殺了。自此之後,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就再也回不到當初了。即使孫可望最後成為國主,但是朝堂之上卻是分成了兩個派系,一撥人支援孫可望,希望可以讓其封賜做大官,一部分人支援李定國,希望可以繼續抗擊清朝。

    雖然孫可望是有繼續派出將士抵抗清朝的數次圍剿,但是隨著李定國外出奪取地盤的時候,孫可望卻是在背後不再使勁了。大西軍隊聯合了南明的勢力之後,一開始是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並且是收復了很多的州縣。但是孫可望跟李定國在聯合南明抗擊清朝的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即使是大家聚集到一起開會,準備是來一個舉手投票解決的。可是所有的將領基本上都是站在了李定國那一邊,導致孫可望一時之間無人支援他。

    因為孫可望知道此時的大清王朝已經建立了,再繼續聯明抗清的話,最終也是無法收復中原地區的。面對如今日益強大的大清軍隊,能夠保住目前的地盤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但是李定國看到他這樣的無動於衷之後,便是要自殺,其他人便是趁機阻攔住了他。孫可望看到目前眾多大將的心裡都開始朝向李定國了,再不同意也是枉然了,只能是同意了李定國的計劃,但是孫可望開始懷疑李定國的心思了。

    隨著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加深了,李定國很快就迎走了南明的皇帝去了昆明。沒有了李定國的軍隊,孫可望很快就開始自食其果了。清朝派了幾十萬大軍前來圍剿孫可望,這一戰真的是將孫可望直接給打蒙了,損失相當的大。無奈之下,不僅是手中再也沒有多少兵馬的孫可望是直接選擇投降了清朝,並且是準備從清朝借兵幫助他自己來複仇。

    等到孫可望投降了清朝之後,首先便是在湖南長沙冊封了他,之後便是召他去京城面見皇帝。孫可望到達京城之後很是受到了隆重的歡迎,順治也是親自接見了他。除此之外,更是賞賜了很多的金銀財寶以及其他的寶物給孫可望,一時之間使得孫可望就成為了大清朝廷非常紅的人物。

    由於孫可望投降了清朝,便是徹底將李定國和西南地區的軍情全部都出賣了,使得李定國和西南地區的抗清武裝最終是失敗了。大清朝廷因為收復失地,便是很大方的賞賜他做了一個義王。但是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孫可望的家人也逐漸開始囂張跋扈起來了。順治帝便是很快就接到了史官的彈劾,也是給了孫可望下達了一份在措辭上面非常有講究的聖旨,最終孫可望是沒有能獲得一個善終,具體到底是怎麼死的那就沒有人知道了。

  • 2 # 榆木菌

    孫可望在軍事上能力還是有的,但是政治上智商卻不是那麼高的,提起孫可望,許多人都拿孫可望來和李定國相比。李定國自然能完勝孫可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李定國是抗清英雄,至死不渝,而孫可望則是可恥的投降派。

    軍中“一堵牆”

    孫可望小時候家裡是一貧如洗,最底層的百姓,連飯也吃不起。張獻忠的起義可以說是給孫可望黑暗的生活帶來了一絲曙光,這個時候孫可望的唯一目標就是推翻腐敗的明王朝。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群將之首,以平東將軍,另加監軍,節制文武。由此可以看出,張獻忠非常看重孫可望,而孫可望的能力也是出類拔萃的,要不然僅僅靠著長子的身份也不會被張獻忠賦予節制文武的權力。孫可望(圖片來源:影視作品)

    作為張獻忠養子們中的老大,孫可望被張獻忠給予了很高的期望,與李定國不同的是,孫可望作戰善用陰謀詭計,狡詐多變,沉著冷靜,善於指揮,時人稱之為“軍中一堵牆”。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新建立的政權,武將作用是遠遠大於文官的,而張獻忠所看中的,正是軍功以及軍事才能,被稱為“軍中一堵牆”的孫可望自然為張獻忠所看重,所以在此時並不能看出孫可望的政治智商問題和心胸狹窄。

    張獻忠的死成為轉折點

    清軍入關後,農民軍和明朝的矛盾實際上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清朝的統治,此時的戰爭已經從農民軍和明朝的社會矛盾上升到滿漢的民族矛盾。大順三年,公元1647年1月2日,張獻忠和清軍作戰時中箭身亡。在張獻忠死後,權力的交接問題必定成為大西政權的新一輪政治鬥爭,孫可望作為張獻忠養長子,和其餘三個養子: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共同掌管大西政權,雖然李定國的人緣比較好,但此時的大部分話語權是掌握在孫可望手中的。張獻忠(圖片來源:網路)

    後期孫可望與李定國的矛盾也在張獻忠死後逐漸爆發,除了權力問題,矛盾的集中點是戰略部署的不同。孫可望主張繼續與明軍作戰,而李定國的主張則是聯合明軍共同抗清。雖然孫可望不得已採用了李定國的戰略,但執行起來卻是一拖再拖,由此可見,孫可望心胸實在是狹隘。

    李定國兩蹶名王,孫可望卻是越發嫉妒猜疑,兩人矛盾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在李定國戰情不利,向孫可望求援的時候,孫可望不發一兵一卒,更是派兵斷絕李定國後路,在抗清的道路上為大西軍設下重重阻礙,這些矛盾足以證明孫可望戰略眼光的短缺。一場戰術的勝利並不能決定天下走勢,而一場戰略的勝利卻很有可能逆天改命,孫可望看不到這一點。

    後來孫可望終於做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儼然把南明當成了自己家的了,但他卻沒有曹操的本事,以至於成為眾矢之的,最後變成無道的孤家寡人。

    兵敗降清,下場悽慘

    南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孫可望親自率十萬大軍向大西軍二把手李定國發動進攻,矛盾終於到了兵刃相向的地步了,內戰開始了。戰鬥一開始孫可望的手下將領就臨陣倒戈了,原因是不願大西軍內鬥,導致孫可望此戰失利。李定國(圖片來源:網路)

    連手下都明白的道理孫可望不明白,可以說孫可望的投降並不是被清軍打敗,而是被大西軍打敗,更是被他自己打敗。失敗後的孫可望不甘心被李定國打敗,投降了清朝,此時的孫可望顧不上自己的臉面和投降的恥辱,想以清朝的力量來消滅李定國,他對清朝把自己所知的大西軍戰略部署和盤托出,導致了大西軍抗清失敗。

    孫可望的結局印證了那句話:自古以來背叛自己同胞的人都沒有好下場。南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孫可望突然暴斃,具體是怎麼死的,清朝官方給出的訊息是病死,實際上很可能是他對清廷已經沒有太多用處了,所以必須秘密死亡。

  • 3 # 歷史名將錄

    孫可望,他兒時十分貧窮,經常吃不飽飯,因此他心中對明朝是有憎恨的,這種憎恨夾雜著野心,才使他後來做出了投靠滿清的事情。張獻忠起義的時候他便加入了起義軍其中,張獻忠十分喜愛他,便收他為養子,改姓成了張,不過一般而言,人們在提到他的時候,還是稱其為孫可望。

      張獻忠征戰多年,孫可望也一直忠心耿耿的陪伴著義父,立下不少功勞,張獻忠四個乾兒子裡面他是老大。建立大西政權之後,孫可望也水漲船高,成為了平東將軍以及監軍,同時也是大西政權中張獻忠之下的第一人。後來張獻忠被清軍射中不久後病死, 孫可望在眾人的推舉之下就成了大西軍名義上的掌權者,但對於他而言,這樣卻遠遠不夠滿足他的野心。

      張獻忠曾立下遺願,說若是他身死,那就讓大西軍聯合明朝共同對抗清朝。孫可望掌權後本來是不樂意的,因為他想自己單幹,想著憑藉大西軍他可以在清明之間渾水摸魚,最後榮登大寶。但由於大西軍一干將領的推動,因此大西軍最終還是跟南明綁在了一起,清軍在中國版圖上的推進也緩慢了下來。

      孫可望的野心真的非常的大,他曾多次想自立為王,為此還曾殺過南明的官員。只不過他的行動屢次被李定國所阻擋,因此他對李定國心懷不滿。李定國也是張獻忠的乾兒子,在大西軍中同樣位高權重,威望絲毫不輸給孫可望。

      而且李定國還是南明抗清大將,他曾擊殺過清朝一位親王尼堪,還多次擊敗了清朝大軍,是一位民族英雄。雖然新會之戰之後,李定國的勢力有所縮減,但他整體實力尚存抗擊清朝仍有餘力。但此時孫可望卻折騰了起來,他對李定國早有不滿,於是率兵攻打李定國,開始了窩裡鬥。不過由於李定國更得人心,因此孫可望的部下背叛了他,孫可望大敗,一氣之下的他轉投清軍,引清軍入四川,貴州。

      經過了孫可望這麼一鬧,大西軍內部四分五裂,再也沒有了能夠抵抗清軍的實力,清軍入四川貴州後也是迅速推進,絲毫不給大西軍反撲的機會。不久後南明永曆皇帝被殺,李定國重病時得到了這個訊息,更是病上加病,不日後就撒手人寰,大西軍也被清軍所滅,明朝最後的抵抗也消失殆盡。

      當年孫可望若是不跟李定國窩裡鬥,一心跟南明聯合抗擊清軍,那麼勝負還真的很難說,就是他這麼一鬧,才讓清軍最後獲勝的如此容易,因此說他為壓垮明朝最後一根稻草絕不為過。孫可望投降清朝之時受到了極大的優待,清廷不僅加封他為義王還賞賜給他金銀綢緞無數。

      不過孫可望當了兩年的義王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他的兒子孫徵淇襲封義王幾個月後也病死了。孫可望的死在清初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清初有人甚至直言孫可望是被清廷害死的。總而言之,孫可望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手握重兵曾有想取代南明皇帝的不軌之心,後來被孫定國擊敗狗急跳牆投降了清朝。就在清朝在剿滅南明的前夕,卻傳出孫可望突然離世的訊息。這不禁令人推測孫可望降清只是給他換了個兔死狗烹的結局罷了。

  • 4 # 一枝青荷

    前言:孫可望是南明唯一能夠驅逐滿清,恢復明朝江山的領軍人物。

    如果孫可望胸懷寬廣,深明大義,那麼,他一定可以帶領南明軍民打敗清軍,恢復大明天下的。

    (孫可望畫像)

    孫可望是明末陝西延長地區的人。因家庭貧窮,孫可望參加了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與官軍的戰鬥中,孫可望表現出色,深受張獻忠的器重。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以孫可望為諸將之首。

    1647年,清軍進攻四川,張獻忠遇襲而死,大西軍傷亡慘重。在危急關頭,孫可望會同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將領,同心協力,殺出重圍。經過四將軍會商,決策衝出四川,進軍貴州、雲南。

    大西軍順利攻取了雲南。從此,孫可望展現出了驚人的政治才幹:

    首先,孫可望在雲南建立了穩固的統治,使得雲南成為大西軍以後抗擊清軍的堅實堡壘和後方根據地。

    大西軍平定雲南之後,孫可望改變了張獻忠以前的濫殺政策,積極爭取雲南士紳階層的支援;同時嚴明軍紀,對民眾秋毫不犯;鼓勵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經過兩三年時間的恢復發展,雲南秩序井然,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雲南成為當時中國亂世之中的一片淨土。

    大西軍也得到了休整;孫可望與李定國等將領一邊加強軍隊訓練,一邊與雲南的少數民族搞好民族團結,招納大量少數民族勇士加入大西軍,並且在他們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天下聞名的戰象部隊;在孫可望的努力之下,大西軍恢復並增強了戰鬥力,成為一支後來令滿清朝廷膽戰心驚的反清武裝。

    (南明軍隊的象陣)

    反觀同一時期的大順農民軍,在李自成犧牲以後,群龍無首,混亂不堪。雖然後來也採取了聯明抗清的政策,加入了南明朝廷。但是,大順軍始終不懂得建設根據地的重要性。他們歸附南明以後,南明朝廷的官僚們對他們百般歧視,既不給他們安排駐軍之地,也不供應他們糧餉;一旦大順軍就地籌糧,南明官僚立即給他們扣上“搶掠地方”的罪名,嚴加彈劾。

    聯明抗清之後的大順軍餘部,數十萬大軍進退失據,最後四分五裂;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建立自己的後方基地,來提供人力、物力的充足保障。

    其次,孫可望作為大西軍的領軍人物,他具有遠大的戰略目光,並不滿足於割據一方。孫可望從全國大局著眼,決意率軍北上,與滿清爭奪天下。

    孫可望分析了天下形勢,為了取得各地反清軍民的支援,他決策聯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曆朝廷。

    孫可望的聯明抗清政策,並不像大順軍餘部那樣被動;而是保持了大西軍的高度獨立性。

    在加入永曆朝廷以後,孫可望沒有受制於南明官僚,反而對腐朽無能的南明官僚階層進行了大力整治。在大西軍北上途中,孫可望對割據地方、不事抗清、禍亂地方的南明軍閥也毫不手軟,命令大西軍對這些軍閥勢力進行嚴厲的改編整治,不服從改編命令的,一律就地消滅。

    就這樣,孫可望透過嚴厲的整治手段,使得南明朝廷做到了政令、軍令的暢通無阻,有力地保證了抗清鬥爭的勝利進行。

    而同一時期的大順軍,在聯明抗清之後,處處受制於南明官僚,喪失了自我,被腐朽的南明官僚輕易地擺佈於股掌之中。

    大順軍由於政治經驗嚴重不足,被南明官僚分而化之,四分五裂。郝搖旗、王進才等部竟然成為了南明官僚何騰蛟的鷹犬。在反正將領陳友龍奮力進攻清軍之際,郝搖旗竟受何騰蛟的指使,從背後偷襲陳友龍的軍隊,打垮了這支反清生力軍,導致寶慶等地得而復失。事後,南明官僚推卸責任,紛紛指責大順軍“賊性不改”,破壞抗清大業。

    而李過、高一功在率領大順軍包圍長沙,即將攻下城池的時候,何騰蛟又私慾膨脹,想讓自己手下的南明軍隊取得首功,於是,何騰蛟利用自己督師的身份,強令李過、高一功等人撤往江西,放棄對長沙的圍攻。李過、高一功竟然毫無反抗之力,遵令而去。結果何騰蛟拼湊的南明軍隊毫無戰鬥力,被清軍打得大敗而逃。罪魁禍首何騰蛟只剩孤身一人,束手就擒,被清軍斬殺。

    南明的反清鬥爭中,大順軍作為一支力量雄厚的軍隊,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大順軍中沒有一位像孫可望這樣政治才華出眾的領軍人物。

    1652年,在孫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軍為主的南明軍隊對清軍展開了大反擊。劉文秀率軍橫掃四川,所向披靡,幾乎收復了四川全境。李定國進軍廣西,攻取桂林,逼死了滿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

    由於大西軍將領劉文秀驕傲輕敵,在保寧兵敗,孫可望調令李定國會師湖南,迎擊從北京趕來增援的正牌滿洲八旗精銳。

    於是,李定國率軍轉回湖南,與清軍血戰多天之後,佯裝不敵,設伏圍殲了輕敵冒進的滿清八旗兵,斬殺了滿清敬謹親王尼堪。

    大西軍強悍的戰力,令滿清朝廷膽戰心驚。大西軍的反擊,一度打得滿清朝廷打算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劃江而治。

    (訓練有素的南明軍隊)

    可是,就在此時,孫可望身上的弱點暴露出來了。

    1.孫可望心胸狹隘,他對屢立大功的李定國非常妒忌,竟然想要除掉李定國;從此埋下了內訌的禍根;

    2.孫可望看透了永曆朝廷的腐朽不堪,在身邊部將以及一些無恥的南明官僚的攛掇之下,竟然起了自立為帝的野心;

    由於孫可望未能審時度勢,一心想要當皇帝,最終與李定國、劉文秀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嚴重削弱了南明抗清的軍事力量。

    其實,孫可望完全可以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待到擊敗清軍,平定天下之後,再進行廢立之事。可惜,孫可望太心急了,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自己只落得個千古罵名。

    結語:孫可望是文武兼備的軍政全才,擅長處理政務;軍事能力次於李定國;而李定國軍事能力強於孫可望,但是,在政務處理上,李定國遠遠不及孫可望。

    如果孫可望與李定國精誠團結,同心協力,那麼,滿清是一定不能肆虐中華的。

    可惜,歷史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改變。

  • 5 # 仁者厚德載物

    孫可望本來可以與李定國一樣成為名垂青史的抗清民族英雄,至少可以為南明保住半壁江山。可惜孫可望利慾薰心,不顧大局,最終投降滿清,成為被清朝兔死狗烹的漢奸。

    公元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起義,而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孫可望就參加了張獻忠的部隊。因為孫可望這個孩子聰明伶俐,辦事又有頭腦,很快引起了張獻忠的注意,在加入義軍沒多久,張獻忠就將孫可望收為了養子,他也是張獻忠收養的第一個義子。

    成為張獻忠的義子之後,孫可望在義軍中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先是被封為了平東將軍,帶領士兵數萬。

    孫可望有了自己的軍隊,就開始為張獻忠建功立業了,在當時的作戰中,孫可望總是能出其不意的想出不一樣的策略,加上李定國的驍勇善戰,可以說兩人為張獻忠打下了一片江山。

    在張獻忠的軍隊中,孫可望善於謀略,李定國善於作戰,兩人很快脫穎而出成為了張獻忠的左膀右臂。

    1644年,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建立之後,孫可望就成為了張獻忠手下的第一大臣,節制一切軍政事物,是大西政權名副其實的二號人物。

    但是僅僅過了一年之後的1645年,清軍就開始大舉進攻張獻忠控制的四川,這個時候的張獻忠已經有了悔悟,他認為明朝始終是中原的正統,所以他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就時常叮囑養子們以後一定要和清朝做對到底。

    1646年張獻忠在與清軍作戰中中箭受傷而死,孫可望和李定國就成為了大西軍中主要的兩個首領,因為孫可望名義上是李定國的哥哥,而且在當時的官職上也是孫可望較高,所以孫可望實際上就代替了張獻忠成為了大西軍的領袖。

    就在孫可望掌權之後,大西軍內部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分歧,當時孫可望想要繼續延續大西政權,但是李定國則主張聯合南明對抗清軍。兩個領袖之間發生了分歧,甚至還很激烈的爭吵了一次,最終很多將領支援李定國,加上孫可望的謀士為孫可望提出了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所以孫可望就答應了李定國的提議,聯合南明開始一致對抗清朝。

    雖然表面上達成了一致,但是李定國和孫可望兩人始終不是一條心,兩人之間就自然產生了很多不愉快,甚至孫可望還找介面打了李定國五十軍棍。

    1652年,在孫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軍為主的南明軍隊對清軍展開了北伐戰爭。

    劉文秀率軍橫掃四川,所向披靡,幾乎收復了四川全境。

    李定國進軍廣西,攻克桂林,大破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被迫全家自殺,李定國收復廣西全省。

    由於大西軍將領劉文秀驕傲輕敵,在保寧兵敗,孫可望調令李定國會師湖南,迎擊從北京趕來增援的正牌滿洲八旗精銳。

    於是,李定國率軍轉回湖南,與清軍血戰多天之後,佯裝不敵,設伏圍殲了輕敵冒進的滿清八旗兵,斬殺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滿清敬謹親王尼堪。 大西軍強悍的戰力,令滿清朝廷膽戰心驚。大西軍的反擊,一度打得滿清朝廷打算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劃江而治。

    李定國斬殺孔有德、尼堪兩個清朝名王,全天下為之震驚,一時間李定國的名聲大噪,隱隱有了超越孫可望的架勢。

    孫可望表面上為李定國高興,其實心裡十分嫉妒李定國的功績,於是就開始設計除掉李定國。

    孫可望是南明永曆政權後期的頂樑柱,但孫可望能力固然出眾,政治野心亦是超乎常人。他先是逼迫永曆帝封其為秦王,其後更是滋生篡位稱帝的不臣之心,而且私下裡定國號為“後明”;最後竟同室操戈發動內戰。

    公元1656年,孫可望將自己的軍隊集結,開始大舉進攻李定國,但是因為手下人的叛變,使得孫可望一敗塗地,為了保命,孫可望就帶著自己的的部下投降了清軍。

    清朝知道孫可望的重要性,於是順治帝親自召見了他,並且加封他為“義王”,孫可望在這個時候正式成為了清朝的異姓王。

    此時的孫可望顧不上臉面和投降清朝做漢奸的恥辱,想以清朝的力量來消滅李定國,他對清朝把自己所知的大西軍戰略部署和盤托出,導致了大西軍抗清失敗與南明王朝的瓦解。

    但是自古都有“飛鳥盡,良弓藏”的說法,在南明政權瓦解之後,孫可望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所以清朝就開始打壓孫可望了。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下旨痛斥孫可望放高利貸,孫可望雖然沒有得到懲罰,但是實際上已經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他雖然是王爺,但是沒有自己的軍隊,也沒有實際的戰功,所以和吳三桂等人不一樣,他沒有自己的駐守的地方,也一直在京城,命運完全掌握在清朝的手裡。

    1660年,孫可望去世,有傳言孫可望是與順治帝一起打獵時被清軍暗殺,也有傳言說是病死的,總之孫可望的結局非常不好。

    以孫可望的威望與才能,與李定國同心協力,精誠團結共保南明,本可有一番大作為,同李定國一起成為精忠報國的抗清民族英雄。只可惜孫可望有才無德,權令智昏,叛國投敵,最終落了個身敗名裂的悲慘下場。

  • 6 # 麒麟閣論史

    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我認為用三種能力:工作能力+交往溝通能力+抗挫折能力,來評價孫可望,更能全面看清他的能力。

    我認為孫可望的工作能力可以打90分,孫可望在張獻忠死後,先後佔據了川黔貴三省,嚴肅軍紀,不濫殺無辜,贏得民心;輕徭薄賦,減輕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緩和了社會矛盾;實行團結少數民族的政策,鞏固了政權;發行貨幣,促進商業的發展;降低鹽的價格,打擊鹽商哄抬價格,保障了民生,同時發展手工業,這些政策使得落後的川黔貴得到了發展,成為抗清的基地,完全擺脫過去流寇主義的做法,相比當時的南明政權,政治、經濟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把黔貴建成了抗清的最堅實的堡壘,這也是後來抗清能夠取得最大戰果的根本原因。孫可望這樣的能力讓我想到很像劉邦手下的蕭何,治國、處理民政的能力非常高超,每當劉邦在前線被打敗,總能及時的輸送給養、兵源,所以我覺得孫可望在工作能力還是挺高的。

    我認為孫可望在交往溝通能力上能打60分。

    與副手不能齊心協力,張獻忠死後,大西軍由四個人來領導,平東將軍孫可望,安西將軍李定國,撫南將軍劉文秀,定北將軍艾能奇,其中李定國威望是僅次於孫可望的,一次軍隊在集合時,李定國先到軍營,士兵就升起了帥旗,孫可望到了之後非常生氣,說:“在軍中只有主帥到了之後才能升帥旗,為什麼我還沒到,帥旗就升起來了”(隱含的意思是李定國搶了他的風頭)最後對李定國實施了杖刑,為以後孫李的分道揚鑣、內鬥埋下了種子。

    與下屬離心背德。孫可望看到李定國在湖南、廣西收復失地,兩蹶名王,抗清事業取得很大勝利時,功高震主,威脅他的地位時,妄圖解除李定國的兵權,導致兩人徹底交惡,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孫可望部將白文選、馬文新倒戈,投靠了李定國,最終孫可望大敗。

    不能團結領導。在孫可望和李定國爭鬥過程中,永曆帝偏向李定國,原因是孫可望非常跋扈,在孫可望請封一字王這件事情上已經引起了永曆帝的不滿,後來永曆帝到了雲南之後,在偏僻的安龍建了一個小小的行宮,每年只給白銀八千兩 、 米六百石,永曆帝生活難以為繼,這些事件都激化了永曆帝和孫可望的關係,使孫可望在和李定國的爭鬥過程中失去了道義上的支援。

    唯一可稱道的是,在入川黔過程中,能夠團結百姓,贏得民心,能夠和南明將領處理好關係,最終迅速佔領了滇黔,並建立以抗清的根據地。

    我認為孫可望在抗挫折能力上可以打0分。

    孫可望被李定國打敗後,沒有劉邦屢敗屢戰的勇氣,和部下說:“從前有人給我進獻了一塊石頭,說我來時觀音面,去時老僧頭,我現在才明白我入川時是國主,被封為一字王,離開是讓我剃髮向清朝投降。”部下說:“不是這樣的,是讓你當和尚。”孫可望不聽,後投降了清朝。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孫可望抗打擊能力非常弱,甚至還不如劉備,劉邦屢敗屢戰,從來沒有想著投降項羽,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孫可望遇到一次打擊,就沒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實際上這樣的人往往也成不了大器。

    綜合起來看,我個人覺得孫可望非常像《三國演義》裡的周瑜,有能力,但是氣量小,最終三國演義裡的周瑜結局悽慘,孫可望的結局也很悽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孃家弟弟結婚和老公弟弟結婚給的份子錢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