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道人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阪泉之戰發生於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的阪泉之戰,黃帝戰勝了炎帝,從而形成了炎黃部落大聯盟。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

    而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龍山文化正好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符合到現在五千年這個傳說。假如黃帝是龍山文化的開創者,而在龍山文化產生之前,存在於中原的地域比較廣泛並且留存時間較長的文化群體正好有三個:

    1、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

    2、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

    3、黃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這三個文化族群應該是歷史上傳說的伏羲、女媧、神龍三個文化族群。

    在這三個族群中,我們可以給他們定位為:仰韶文化--伏羲氏蚩尤;紅山文化--女媧氏炎帝;大汶口文化--神農氏。

    黃帝龍山文化的產生,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幾乎在同時消失,而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有相當多的共同傳承內容,這說明我們的傳說是很有歷史依據的。

    黃帝和炎帝聯手對蚩尤的涿鹿之戰,仰韶文化(伏羲氏蚩尤)消失。黃帝和炎帝阪泉之戰,紅山文化(女媧氏炎帝)消失。自此黃帝龍山文化的地域向西發展。人文三祖的華夏文明後續戰爭,大汶口文化(神農氏)消失、融合,這也就是為什麼炎黃二帝都有神農氏傳承的說法。

    所以說炎黃是兩個部族集合,不是具體的人,更不是什麼親兄弟。他們之所以在阪泉發動了華夏第一戰,也不過是社會的發展需求,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已。

  • 2 # 歷史流域

    黃帝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母為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

  • 3 # 塞外福來土特產批發部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據傳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傳記

    姜氏族為西戎一支,原為遊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一說北京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充套件,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雲『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炎帝一生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用木材製造兩種翻土農具,教農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第四,炎帝時發明紡織技術,使赤身裸體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炎帝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炎帝在中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

    傳說

    因為在炎黃時代並未有完整文字,故多為口耳相傳之傳說。而有關炎帝的傳說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話般的形式提及到炎帝的一些事情。

    《易經‧繫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世本》「神農和藥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之先祖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活了五百歲。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神農氏是一個氏族,與黃帝合併之前,在黃河流域已經發展有一個農業民族在生活,並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他們已進入原始社會的末期,當時有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而所謂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和神農氏,其實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四個不同進化階段。 而神農氏相傳姓姜,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

    炎帝之後人

    炎帝被打敗後,部落分散了,部份被趕出中土,部份受黃帝所統治。被趕的神農部族,文化水平本來較黃帝部族為高,但因為其後來遠處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為了化外之民。鄂、湘、貴間均有苗族生活,因先祖以務農,故而見稱,因此有人認為他們是神農部族之後。湖北西部山區,也有一地稱為「神農架」,或許亦與此有關。

    有說神農被稱為炎帝,是因其焚林闢地有關,古藉有所謂「烈山澤而焚之」,而神農氏之族民亦稱為「烈山氏」及「共工氏」,被後人奉為稷神及杜神。

    炎帝故居

    相傳炎帝出生於烈山,而「炎帝神農故居」 為順應國內外炎黃子孫的意願,便「修建」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里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 「炎帝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一為穀物藥村貯藏,一為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神農洞和神農碑

    距離隨州市區五十五公里處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歷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一座,儲存至今。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曆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華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華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 4 # 毛驢兒談歷史

    他們不是兄弟。炎帝名叫軒轅,是黃河以南的部落首領。黃帝是統領黃河北部的部落首領。

    他們之所以打仗,其中是因為出現了一個魔神蚩尤。

    相傳,炎帝聽說黃河以北有一個同樣強大的部落,便派出使者前往聯絡。當使者來到黃河北岸時,被一心想要統治世界的蚩尤所殺害。

    不明真像的炎帝異常憤怒,立即組織力量討伐黃帝部落。黃帝雖不明白因為什麼,但是有人來犯,也只得派兵出戰。

    就這樣,雙方不明不白卻打的兩敗俱傷。其中尤其是共工和祝融兩位大將以打到了天邊。這時候,等待多時的蚩尤出現了。他率領手下魔兵輕而易舉的打敗了,炎、黃兩個部落。

    在明白了事情真像後,炎帝萬分後悔,只因自己的衝動,而使兩個部落就要不屠滅了。他找到黃帝,承認了錯誤並將自己的部落托付給黃帝,而後自殺式獨戰蚩尤,終究寡不敵眾戰敗而亡。

    黃帝無法只得繼續與蚩尤做戰。然而因兵力不足只能節節敗退。忽然一道洪水從天而降,使交戰雙方死傷無數,只得各自退兵。

    這道洪水從哪來?原來是共工與祝融交戰,不幸戰敗,惱羞成怒後,頭撞不周山,使得天河洩漏。

    洪水的泛濫引起了上古正神女媧的注意。她來到人間收服了蚩尤,堵住了天河水,並令其和黃帝分管黑夜和白晝,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不在夜晚活動的原因。

  • 5 # 老王春秋觀史

    黃帝和炎帝是同一時代的人,同處於新石器時代。皇帝和炎帝是親兄弟的說法來自於《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這是關於黃帝和炎帝是親兄弟說法的最早記載。作為親兄弟的兩人為何會在阪泉發生戰爭呢?

    皇帝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領

    按照史籍記載,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按照《史記》的記載,黃帝是有熊部落首領少典的兒子,後來成為有熊氏的首領。但有的書認為黃帝是少典國的國君,少典是當時的一個部落的名稱,並不是人名。有熊是地名,少典國在有熊(今河南新鄭)。但不管怎麼說,黃帝都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

    在歷史上號稱炎帝的不止一位,第一位炎帝就是中國上古時期有名的神農氏。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犛,犛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

    和黃帝處於同一時期的炎帝則是第九位姜姓部落首領榆罔。至於黃帝和炎帝究竟是不是親兄弟,為什麼會是不同的部落的首領,關於這一點的記載在史書上查不到,再加上黃帝和炎帝都是上古時期的歷史人物,距離我們已經想當遙遠,當時的事情已經塵封在歷史之中,不為我們所知。也許黃帝和炎帝是親兄弟,只不過炎帝去了姜姓部落成為了首領。也許兩人根本就不是親兄弟,也不是同一個部落的。真相究竟如何,我們已經無從得知。

    黃帝和炎帝為什麼會在阪泉發生戰爭

    在上古時期,根本沒有國家的存在,也沒有國家觀念,人們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和生存的。既然有了部落,為了部落的利益,為了部落的生存空間,部落和部落之間就會發生矛盾,那麼部落之間的戰爭也就不可避免。

    根據《國語·晉語》的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黃帝的部落生活在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旁邊,炎帝的部落生活在今陝西寶雞清姜河旁邊。兩個部落可以說捱得很近,因為部落的利益和爭奪生存空間,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就成了必然。因此,黃帝和炎帝之間在阪泉發生戰爭就很容易理解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部落聯盟的原因。黃帝時期,神農氏已經開始衰落了,各個部落之間由於利益的關係相互征伐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作為當時的部落首領的神農氏已經掌控不了部落聯盟。黃帝為了平息部落之間的爭鬥,因此開始對外征戰,而這時的炎帝部落雖然開始衰落了,可是依然強大,經常欺負其他小部落,因此被黃帝討伐。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坂泉之戰是上古時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也是華夏走向部落融合,華夏民族形成過程中的一場戰爭。華夏民族的形成,也才有了我們後來的炎黃子孫。

  • 6 # 古史微

    回答你的問題,需要先解題啊。你開頭就是一句反問,說明你對炎黃和黃帝是否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兄弟關係是有疑惑的。換句話說,如果炎帝和黃帝不是兄弟關係,你的第二個追問也就是所謂的阪泉之戰何以發生的問題其實是不會發生的。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確?首先,我要對你的這種質疑表示讚賞,比起一些學者不加辨析地用現代意義來理解“兄弟”的古義,你的質疑極其寶貴。根據我對先秦文獻的解讀,這裡的兄弟表示的是通婚關係,而不是現代意義的兄弟關係。現在試著解釋一下:

    炎黃和黃帝為兄弟的說法,出自先秦文獻《國語·晉語四》裡面司空季子的話:

    同姓為兄弟。……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根據李玄伯的解釋,姓有圖騰的意義。這裡的同姓,是指炎黃二族已經結盟,開始共同崇拜同一種圖騰。古代的結盟,通常是建立在婚姻基礎上的。正是因為炎帝集團和黃帝集團之間存在著通婚關係,所以《國語》裡面才會說炎黃二帝“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如果不是通婚關係 ,《國語》裡就不可能有“男女相及以生民”之類的話。

    說兄弟是通婚關係的證據,在先秦文獻中是比較多的。比如《韓非子·說難》記載,鄭武公把女兒嫁給了胡國,而把胡國稱為兄弟之國;又比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秦惠文王把他的女兒嫁給了燕國太子,而稱燕國為兄弟之國;再比如《魏策二》記載,張儀為了幫助秦國破縱連橫而說楚懷王以秦楚聯姻之計,也以“兄弟”之稱來叫秦楚關係。所以,賈逵《國語》注才會說:“兄弟,婚姻之稱也。”這是非常正確的。當然,春秋戰國時代的通婚背後涉及很多政治算計與訛詐,這是另一回事,不影響我們對“兄弟”古義的理解。

    真正把炎黃二族視為現代意義的兄弟關係來理解的,首先見於賈誼。他在《新書》卷一《益壤》說:“皇帝者,炎帝之兄也。”這裡的皇帝,就是黃帝。又卷二《制不定》說:“炎帝者,黃帝之同父母弟。”這都是明顯的曲解胡說。

  • 7 # 小仔觀天下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炎黃二帝可以說是我們華夏民族的老祖宗,哪怕至今我們都還有著“炎黃子孫”的說法,並且炎黃二弟也是關係親密,黃帝還曾經幫助過炎帝與蚩尤進行過大戰並且還徹底是滅了蚩尤一族。

    那麼問題來了,炎帝和黃帝不是親兄弟嗎?可是為何這麼好的關係卻發動了華夏民族內部的第一次大戰呢?且聽老梁一一分析:

    黃帝和炎帝的關係

    《國語·晉語》中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個意思就是說黃帝和炎帝都是以前的少典氏娶了有蟜氏,然後生下了黃帝和炎帝。

    然後黃帝和炎帝分兩條道路遷徙,前者順姬水,後者順姜水,並且都有了很大的影響,積攢了深厚的恩德,所以後來這也成為了黃帝和炎帝兩脈的姓氏。所以,從這點來看的話,黃帝和炎帝是親兄弟是無疑了。

    黃帝和炎帝的情誼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族曾經“北逐葷粥”,而在《逸周書·嘗麥》說炎帝族和原居於魯、豫一帶的蚩尤族發生激烈衝突,並最終被蚩尤族所打敗。後來炎帝便請求自己的兄弟幫忙,隨後黃帝部落便和蚩尤部落(九黎部落)展開了曠日已久的戰爭,史稱蚩尤之戰。

    這一戰可以說是打的昏天黑地,《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最終黃帝大敗蚩尤,合併了蚩尤部落,更加強大!

    親兄弟間的間隙

    黃帝自從大敗蚩尤之後,在中原地區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少部落種族歸順稱臣。這時侯原本的“主人”炎帝便內心不爽,畢竟他也有逐鹿中原之心。

    炎帝族圖謀與之爭奪在各個部落間的主導地位,這便與黃帝產出了衝突,哪怕是親兄弟,在部落種族面前都是渺小的,已經初具規模的黃帝部落發動了討伐炎帝部落之戰。

    理由都找好了:以“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這大致的意思就是說我黃帝一族為了修天下德行而不得不發兵,主要還是為了萬民的和諧安全以及平定度化四方叛亂,所以才準備統一氏族部落,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史稱:阪泉之戰!

    此戰之後,黃帝勝出,炎帝一族盡數歸順臣服,從此,華夏氏一族似一顆新星,正式於世界萬族中徐徐升起,此後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曰華夏氏!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叫炎黃子孫!

    阪泉之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正是以為此戰而促成了我們民族的融合和完整,更為後世的萬世基業奠下了基調,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為之驕傲!

  • 8 # 道易心成

    黃帝和炎帝不是親兄弟。

    軒轅黃帝是女媧的直系後代,擁有神族的血統。炎帝所屬常陽氏族是神農氏族的一個分支,也叫烈山氏族,但炎帝本人是女媧座下的神龍投胎。這樣說來,兩人雖然不是親兄弟,還是有一定族群淵源的。

    蚩尤戰敗被殺後,殘部向東、東南逃竄,黃帝背信棄義,炎帝不光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還因為他的領地是蚩尤所屬的三苗進入中原最直接的通道,雙方長期混戰,最後炎帝主動出擊,率部追擊三苗到蒼梧,最後客死他鄉。

    而黃帝趁火打劫,大量侵佔關中及中原一帶炎帝的領地,炎帝的部下及後代這才幡然醒悟,聯合三苗共同抗擊黃帝的後代,也就是華夏一族,這才發生了後來的阪泉(還是在黎山腳下)之戰。

  • 9 # 心智玩家

    按照“橫向意識活動”的解釋,是因為各個部落的人口規模不斷髮展,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各個部落之間的生存空間產生了擠壓,於是,就有了戰爭。

    其實,我們只要把軒轅黃帝那個時代的部落數量、各個部落的分佈位置,以及在各部落中人口規模,放到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華大地上,就能發現這種解釋是不成立的。

    那麼,軒轅黃帝為什麼要對炎帝、蚩尤發動兩場大規模的戰爭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軒轅黃帝……

    黃帝是一個能夠洞悉“重疊結構世界”的人,並且,練習“心智系統轉換”也練到了最高層次。

    這樣一個人,他自然能明白他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所以,在發明了“源頭甲骨文”與“禮、樂”之後,還在自己的部落中廣泛推廣了“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方法,透過這樣的推廣,黃帝部落中的精英人才輩出,部落的綜合實力也會快速超越其他部落……

    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文化的普及都離不開戰爭的作用,沒有戰爭的催化,任何優秀的文化都不可能被普及。同樣道理,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人類“終極文化”,也必定是依靠戰爭去推廣、普及的。

    所以,軒轅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爭,就是為了統一中華大地、推廣黃帝所開創的人類“終極文化”。一種文化如果要在一個地方傳承數千年,這種文化沒有一定的人口規模來傳承是不行的;這種文化在這些人群中,不一家獨大也是不行的。

    所以,戰爭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

    ============================

    《郭店楚簡·老子甲》是老子用“源頭甲骨文”字義寫下的,關於“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方法、步驟,以及老子自己練習以後的心得體會,與給後世練習者的提醒。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子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程序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

    對“源頭甲骨文”感興趣的網友可在百度閱讀、噹噹雲閱讀、京東讀書、kindle、掌閱中搜“老子真經”。

  • 10 # 百里不奚

    黃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氏的兒子,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

    但是當時人們起名字非常隨便,炎帝由於是在姜水出生就姓姜,而黃帝先姓公孫後改姓姬,也是因為他的部族活動於姬水之濱。這兩位向來並稱華夏民族的先祖。在我們心裡,黃帝和炎帝應該和平共處才對。但是在這之前他們卻是敵對的雙方。

    涇水和渭水十分接近,兩個部族經常互相通婚,所以起初雙方的關係十分融洽,原來居住的地區已經容納不下龐大的人口,於是兩個部落都開始了向東的遷移活動。在傳說中,黃帝扛起了正義的大旗,而炎帝年老,逐漸失德。兩個部落向東遷移的過程中名聲大振,各個部族都來歸順他們。這時炎帝部落依仗人多勢眾,侵略其他部落,而這些受侵害的部落紛紛到軒轅那裡求救,要求軒轅出來阻止炎帝的侵略行為。黃帝部落也在征戰中日益崛起,實力不斷壯大,他決心維護正義,給炎帝部落一點教訓,他在部落內部推行德政,訓練士卒,鼓舞士氣同時號召百姓積蓄糧食,以備戰時需要。他還安撫四方的部落,希望他們同心同德與炎帝氏族做鬥爭。經過長期的準備,黃帝終於和炎帝在礬山鎮西南、涿鹿山以北的阪泉之野發生了大戰。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漢代賈誼《新書》雲:“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呂氏春秋·蕩兵》也記述雲:“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chū]、虎為前驅,雕、鶡[jiè]、鷹、鳶為旗幟。”《大戴禮·五帝德》則雲:“(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從上述文獻記載來看,他們不僅調動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聯合了其他部落作為盟軍,在這方面黃帝表現得更為出色。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dào]”之旗,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黃帝的大臣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建立文明國家。他命令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

    在阪泉河谷中,黃帝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也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計程車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黃帝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幌子,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忽一日,黃帝兵將在炎帝后方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表示願意幫助黃帝開荒墾田,治理天下。阪泉之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形成了今天華夏民族的主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高宗四大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