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剛看圖說史

    教子之道:曾國藩如何跳出富不過三代的週期率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37歲任禮部侍郎,後任總督,任大學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是曾國藩的家教家風更是令後人傳誦。

    一、曾國藩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歷史週期率

    曾國藩在家中是長子,他的教育思想對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響。

    長子紀澤精通詩文書畫,他刻苦學習英語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處理西北邊境危機中,曾紀澤憑著其鬥志和談判藝術舌戰強敵,從沙俄口中奪回了伊犁城,從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勝利。

    次子紀鴻喜愛自然科學,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數,著有《對數詳解》《圓率考真圖解》,還計算出100位的圓周率。

    難得的是不僅其子成才,其孫輩曾寶蓀、曾約農等也都成為教育家和學者。

    俗話說“富貴不過三代”,但據調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餘年間,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餘人,沒有出一個紈絝子弟。

    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原因當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國藩教子的六項內容

    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 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 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歸納起來,曾國藩教子的內容主要有六項,即“勤、孝、儉、仁、恆、謙”六字。

    1、勤。

    曾國藩認為子女教育中“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奮學習、勤勞工作,反對奢侈懶惰,“不可厭倦家常瑣事”。針對子弟生長於富貴家庭、慣於養尊處優的特點,曾國藩特別強調戒驕奢、倡勤儉、主敬恕、不忘本。他認為“ 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從不准許子女睡懶覺。在家裡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府時,他規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為先。”曾國藩提倡“盡孝悌,除驕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

    3、儉。

    曾國藩認為“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家事忌奢華,尚儉。”他自己的日常飲食,總以一葷為主,非客到,不增一葷。其穿戴更是簡樸,一件青緞馬褂一穿 就是三十年。他不準子女積錢買田,衣勿華美。對子女的婚姻,他認為品德為上,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曾國藩深刻認識到:“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 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飢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質有好逸惡勞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積足夠的錢物讓子女花銷,他為什麼 還去吃苦呢?結果坐吃山空。如果“一無可恃”,則逼得他們去奮鬥、去謀生、去立業,結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國藩教育子女仁義待人,認為“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曾國藩深刻地指出驕奢的害處,“蓋達官之子弟,聽慣高議論,見慣大場面,往往輕慢師長,譏 彈人短,所謂驕也。由驕而奢,而淫,而佚,以至於無惡不作,皆從驕字生出之弊。”為此他告誡子弟:“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人人須記此二 語也。”“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聲罵僕從為首,戒惰以不晏起為首。吾則不忘蔣字街賣菜情景,弟則不忘竹山坳拖碑車風 景。昔日苦況,安知異日不再嘗之?自知謹慎矣。” 他要求紀澤、紀鴻等日修“四課”,“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讀家風,不要有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添茶。”不許子女斥罵僕傭,不許輕慢鄰居,不許仗勢欺人。

    5、恆。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窮,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觀海,如牛蛙之窺 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於此三者,曾國藩特別看重有恆。他教導紀澤“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恆也。“學問之道無 窮,而總以有恆為主。”做到有恆,既是易事,又是難事。說易,因為人人可以做到。說難就在於難堅持,堅持幾天可以,支援幾個月就難了,堅持幾年、十幾年, 一輩子更難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獲得成效。曾國藩結合自己的體驗,對兒子說:“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蓄養,日見其大而不 覺耳。”因此,他反覆要求兒子“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謙。

    曾國藩一生謙虛誠敬,謹慎持重,整肅端莊,他教育子弟也要藉此修身,“以勤勞為體,以謙遜為用,以藥佚驕”。在對子弟的為人教育中,他多次強調主敬 恕。他說:“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說:“作人之道,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國藩寫的歧求詩中有“善莫大於恕,德莫兇於妒”二語,他教育 子弟待人寬厚、寬容,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叮囑:“子侄輩須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 氣,恕則不肯損人利己,存心漸趨於厚。”

    三、曾國藩教子的六種方法

    曾國藩將“勤、孝、儉、仁、恆、謙”六項內容,透過訓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師教等六種方法,全面深入地傳授到子女身上、灌輸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裡。

    1、訓教。

    曾國藩善於提煉家訓,以培養淳樸的家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從而有利於後代的健康成長。他將祖父星岡公治家之方提煉為“八個字”:“考、寶、 早、掃、書、蔬、魚、豬”,又將其不喜歡的東西概括為“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醫藥(指補藥、保健藥之類)、不信僧巫”,還將自己立身處世治學做事的 體會歸納為“八本”(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 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國藩給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訓。他認為“無論治世、亂世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之八字與餘之八本,總不 失為上等人家。”他反覆叮囑子弟“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諄諄告誡諸弟子侄謹記家訓。他把家訓、家風與家運聯結在一起,認為家運取決於家中氣象 ——生氣和斂氣。“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2、信教。

    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閱讀子女書信,並及時回覆,細加指點。

    3、言教。

    曾國藩只要跟紀澤、紀鴻等子女在一起時,總是精心指點做人之道、讀書之方、習字之法,無微不至。如“看生書宜求速”,“溫舊書宜求熟”,“習字宜求恆 ”,作文“宜若思”,讀書要“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讀經典“猛火煮漫火溫”以及“讀書須勤作札記,詩文與字宜留心摹仿”。他還對紀澤、紀鴻因材施教:“ 澤兒天資聰穎,但過於玲瓏剔透,宜從渾字上用些功夫。鴻兒則從勤字上用些功夫。”針對紀澤“語言太快,舉止太輕”的缺點,要求“力行遲重”,即“走路宜重,說話宜遲。”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這天,曾國藩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 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扶 進屋時,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這時全家人都已圍攏來,曾紀澤雙手把遺囑展開,以顫抖的聲音念道:

    “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年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 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 方,守身之先務也。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 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 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 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 有不悅而歸之者乎?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 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 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荻,引為餘 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此四條為 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兒子唸完,曾國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紀澤紀鴻一齊說:“我們一定把父親的教導牢記在心!”曾國藩臉上露出一線淺笑,便溘然長逝了。

    曾國藩遺囑對子孫的影響是深遠的。曾家後裔恪遵遺言,沒有一個帶兵打仗的。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不仕,專研數學;孫子 曾廣鈞雖中進士,長守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無一涉足軍界、政界,全部從事教育、科學、文化工作,不少成為著名專家學者,飲譽五洲四海,為人 類的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身教。

    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勤奮工作,從不懈怠給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事教。

    曾國藩善於從家務勞動入手整飾家風,即使富貴及頂時,亦告誡子弟切不可喪失鄉間以勤儉治家的根本。同治三年,曾國藩夫人、女兒、媳婦來到安慶督署,他 “共辦紡車七架,每日紡聲甚熱鬧。”貴為總督家屬,卻要自紡棉紗;堂堂督署後院,終日響著紡車聲,可見曾國藩治家之嚴與曾家家風之淳厚。從生活學習中教育子女,用具體的事物教育子女,這樣的教育最生動、最深刻,一生都銘記,一輩子都受用。

    6、師教。

    曾國藩自己尊師敬賢,對子女重視“擇良師以求教”。

    曾國藩的教子之道、曾國藩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中國教育思想的瑰寶;對我們今天的現代教育,仍有著強大的指導意義。

  • 2 # 甲第1998

    富不過三代理論上是一個大機率問題,只有數量樣本足夠大的時候才會顯示出一個規律,就像數學中的正態分佈一樣,絕大多數分佈在中間,但兩邊也有,並不是意味著這是一個週期率。

    再者說只要經營得好別說三代,幾十代都能享受富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古代的皇家,一個朝代延續幾百年的很多,並不稀奇,還有一些世家,他們的富貴歷史都可以寫成一本編年史了,如果經營的不好,別說三代,一代都會過不去,一些人暴富之後又迅速貧窮下去的數不勝數。

    而曾國潘最出名的就是打仗和教育了,曾國潘的家書聞名天下,自然有自己的教育理論,子女也會成長的很好,再加上他本人留下來的人脈啊,關係啊,還有搭建的平臺啊,子女稍稍有點努力就會富貴一生,對於曾國潘來講“富不過三代”大概只是個笑談吧。

  • 3 # 小崔聊收藏

    首先我們說所謂富不過三代,一般是第一代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業。第一代人辛辛苦苦創業,其實積累了好多珍貴的創業經驗,但是也確實吃了不少的苦。他們一般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再這樣苦,所以儘量給後代多留下錢財,讓他們不為生活憂慮。但是正是這種縱容,讓下一代人潛意思裡就認為,好多東西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的。所以第二代人一般都好面子、講排場、不務實。但是這代人往往還有一大部分時間是和第一代創業人生活在一起的,所以表現的還有所收斂,故此這代人也算是能把基業守住。到了第三代,由於沒有了一代創業人的監督,富二代又沒有什麼成功務實的生活經驗,所以敗壞家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曾國藩是怎麼教育後人的。資料記載曾國藩的後人200多年出了二百多位傑出的人才,涵蓋數學、化工、文化藝術、軍政、實業、醫學、農業等各個領域。這是什麼原因呢:

    1.曾國藩出身貧苦,依靠讀書取得功名。所以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性,教育後代多讀書。

    2.曾國藩經常教育孩子要勤勉,以懶惰為恥。

    3.教育後代要節儉。

    總結:一個孩子如果勤勉、節儉、好學,那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是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部曾國藩家書向我們詳細展現了曾國藩對子女的要求和督促,對於一個日理萬機的清朝一品大員,都能隔三差五的寫信督促孩子勤勉篤學,這對於現在好多父母說沒時間教育孩子是一種諷刺。而且曾國藩還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終結成家訓,督促後輩不斷努力。可見曾國藩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聖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後世學習的楷模,值得現代人很好的學習。

  • 4 # 兇猛青史

    關於家學傳承,是一門不傳之密。

    人類的知識,可以劃分為公開傳授的,和秘密傳授的。

    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書籍,這些公開的知識,我們應有盡有,可以隨意獲取。

    但是,還有一些知識,是私自傳授的。比如,如何在當地開一家小店,這隻有開小店的父母,才知道從哪裡進貨便宜,要注意開店哪些細節,如何與當地人搞好關係,這些細節經驗,是非常寶貴,又高度保密的,一般是口頭傳授,根本不可能寫在書本上,更不可能公開出版,所以這部分的知識,是公眾接觸不到的。

    自古以來很多知識,都是私下傳授的,比如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為官,如何識人,這些秘密知識,都是高度的智慧總結。

    曾國藩,其人被稱為近代的半個完人,內聖外王,幾乎達到了傳統士大夫的最高境界,他本身的修為是非常高的,關於為人處世的思索極深。

    曾國藩,將大量的興亡思考以及對世界的看法,透過口授或者私相傳授的方法,教給了曾氏後人,因此曾國藩家族的子弟,受到了良好的家學教育,所以他們能夠走得更遠。

  • 5 # 南朝居士

    這句完整句子為“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富過三代的多了去了,你看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那些門閥士族,十幾代人的大貴族多了去了,

    東漢的貴族,大多都可以追溯到西漢開國,比如弘農楊氏,可以追溯到赤泉侯楊喜,也就是殺項羽封侯的那位,八世孫楊震,十一世孫楊彪,十二世楊修,二十二世孫隋文帝楊堅,

    其實吧!俗話都說了,三代出一個貴族,如果富不過三代,那些貴族哪裡來的呢?

    要想成為貴族,至少得三代,他的文化底蘊才能培養起來,第一代無惡不作,人血饅頭髮家,第二代修橋鋪路、買功名,第三方就有子弟身居高位,成為貴族。你要說你是二代,你都不好意思說貴族,超過三代,才能算貴族。

    像錢家,從北宋到現在,都是數一數二的貴族,無論朝代如何更替,他們家都屹立不倒。

    像某港的huo,超過三代了,也就成了貴族了,估計以後的三百年,他們家也是倒不了的,甚至做地區的老大 ,

    富人想掉下他們的階級,其實是很困難的,除非是政治上的牽連,不然基本不可能,窮人想上升到富人的階級,也是非常困難的,三代才能擠進去。

    富不過三代,對於真正的富人,其實是偽命題,富人貴族對子女的培養,是你想不出來的,以為他們都是紈絝子弟,那是你們的意淫,培養出來的,大多都是精英,無論格局還是智商、見識,都比普通人強,想敗家,沒那麼容易,

    而且你要知道,富人會設定各種制約機制,只要你敗家,是無法繼承家業的,平時也只會給你小錢,讓你去自己奮鬥,有能力了,你不需要家產,沒有能力,給家產你你也敗了,也就不會給你了。

    而那種突然經商富貴的人、或者拆遷、意外之財,這樣的小土豪,沒有什麼文化底蘊,也不知道如何培養子弟,不會守財,才會很容易返貧,不需要三代。

  • 6 # 使用者張廣範

    曾國藩後人傳富,未必包羅所有後代。如此專注觀查,調研者真是煞費苦心。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何況一驕勇武夫,一隻大清走狗。曾國藩其功德何在?

    曾國藩連家書都公諸於世,又有何密藉?能培養精英、國粹。

    難道濫殺亂砍的劊子手,竟有如此修為?如此被人一直吹捧到共產主義。

    不講迷信,不信侫語。

    看共和國的國運,看無產階級的紅色江山,怎麼竟和封建社仕子的家江山,並駕齊驅?

    令人費解。非要用封建道德,綁架現實(社會主義的、共產主義的)道德才是當今社會的星光大道嗎?

  • 7 # 御史而行

    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官宦之家、豪門大族、世家子弟都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厄運,這似乎是一個魔咒,很難跳出這個怪圈。

    然而,曾國藩及其家族卻跳出了這個怪圈,曾氏家族,綿延了190餘年,仍然屹立不倒,期間有名望的人才240餘人,而且未出一個紈絝子弟,如此興旺長盛不衰的家族,世所罕見,我們來探究其原因:

    第一,曾國藩作為晚清重臣,位極人臣,顯赫一時。他從小便聰敏好學,熟讀四書五經,接受了正統良好的思想教育,繼承了古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夢想。對於自身和家族子弟的要求非常嚴格,從他的遺囑和家書可以看出,曾國藩要求家族子弟務必做到:勤、孝、儉、仁、恆、謙六字,並且曾國藩身體力行,用行動做好了這六個字,為家族做好表率。

    第二,曾國藩作為朝廷重臣,平時的事物是非常繁忙的,極少能夠回家,都是奔波在為國為民的路上。雖然對家族子弟有嚴苛的要求,但是自己監督不了,四個兄弟,其中有三個都是為國效力,也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到家裡,這裡不得不說對家族長盛不衰作出重大貢獻的老二曾國潢,曾國潢一生都沒有入仕,而接手主持曾家事務,在他的操持下,曾國藩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並且曾國潢將曾國藩對於家族子弟的要求一絲不苟地執行下去,所以曾氏家族出了那麼多人才,跟二弟曾國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所以,富不過三代只是對一個家族由盛變衰的一個藉口而已,而如果從家風,家教去著手,家族是可以長盛不衰的。

  • 8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曾國藩如何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歷史週期率,曾國藩1811年至1872年,37歲任禮部侍郎,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有獨到見解,特別是應該學習他的家教家風,但是曾國藩就跳出富不過三代的週期率,曾國藩是家中長子,他的教育思想對其兄弟子女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曾國藩當然注重言傳身教,長子曾紀澤精通詩文書畫,還刻苦學習英語成為外交官,次子曾紀鴻精通天文,地理,而且精於代數,著有對數詳解,圓周率真圖解,還計算出100位圓周率,曾國藩的孫輩曾寶蓀,曾約農都成為教育家和學者,都說富貴不過三代,曾國藩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多年,共出有名望人才240人,沒有出一個紈絝子弟,如此長盛興衰之家,古今中外實屬罕見,這和曾國藩持家教子有關係,可謂言傳身教,曾國藩教子主要六字,勤,孝,儉,仁,恆,謙。曾國藩特別強調戒驕奢,倡勤儉,主敬恕,不忘本,人往往忘本,從不準子女睡懶覺,在家裡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曾國藩任兩江總督,規定妻子女兒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如此,就憑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織麻到深夜,有幾個富貴家庭能做到,幾乎沒有,而且天天如此,教育子女在家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人的本質有好逸惡勞一面,如果父母蓄積足夠錢物讓子女花銷,他們為什麼還要去吃苦,其結果就是坐吃山空,曾國藩認為居家之道,不可有餘,對子女婚姻,認為品德為上,不必定富室名門,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飢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則逼得他們去奮鬥,去謀生,去立業,結果能成大器,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告誡子弟,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人人須記二語也,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聲罵僕從為首,戒惰以不晏起為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讀家風,不要有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添茶,不許子女斥罵僕傭,不許輕慢鄰居,不許仗勢欺人,教育兒子,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做到有恆,既是易事,又是難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有恆,自如種樹蓄養,日見其大而覺耳,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善莫大於恕,德莫兇於妒,教育子女寬厚,寬容,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子侄輩須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恕則不肯損人利己,存心漸趨於厚,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他把家訓,家風,與家運聯結在一起,認為家運取決於家中氣象,生氣和斂氣,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家儉則興,人勤則健,永不貧賤。

  • 9 # 小編虎哥

    過去我們說中國式的大家族啊,往往是富不過三代,是吧,子孫後代到了第三代開始就不爭氣了,但是曾國藩價不一樣。那麼根據有關方面的這個調查統計啊,當今曾國藩兄弟的後人當中,還有240多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麼曾國藩的家教有什麼特殊之處呢,第一個特點就是不願意子孫當大官,只希望他們成為君子。他認為科舉很害人,為什麼呢,因為科舉這個事兒它難度確實是太高了,要走通這條路,偶然性很大,不是說你只靠努力或者你只有天才就肯定能走通這條路。為什麼曾國藩父子考秀才都考那麼難呢,曾國藩考七次,他父親考了十七次呢。因為當時考秀才的錄取率就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98%的人通不過這一步的考試。所以你要想科舉成功,你這一生至少要投入十多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全力攻讀範圍極窄的那的本應是教材,那麼很多人浪費了十幾年也不見得成功。你比如另一位晚清的名人左宗棠他也是位天才。他比曾國藩聰明得多了,但是一直沒能考中進士。那麼如果科舉不成的話,大部分人就會高不成低不就,成為肩不能肩手不能提的一個廢人,這輩子就廢了。不見得所有的科舉不成的人都能做成左宗棠是吧,所以曾國藩一直說科舉一事誤人太深,太耽誤事兒。那麼即使科舉成功,讓你走入仕途你當了官又怎麼樣呢,曾國藩自己就是官場中人,他對當時官場的這個勢力和虛偽實在是太瞭解,他看到大多數讀書人在官場上沉浮多年,結果是混到了功名利祿,發了家進了級,但是呢,丟失了初心和人品,可以說大部分官員都成了貪官。那麼曾國藩認為一個人一生快不快樂不在於他做多大的官,賺多少錢,而在於你找沒有找到心靈的歸宿。那麼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明理,只有明白的道理人生才快樂。所以曾紀澤十六歲那年,曾國藩在家書當中說,我已經決定了不讓這個孩子學八股文。

    那麼不光這樣,因為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總想讓曾紀澤學八股,所以曾紀澤在老家呢也開始開啟書本,準備學做八股。這個時候呢,曾國藩專門寫了封信給曾紀澤,囑咐他說千萬別聽你爺爺的別學八股,應該說曾國藩本身是個孝子,但是在這一點上他頂住了他父親的壓力。那麼不做大官,做什麼呢。做君子!君子在任何環境下不管是窮還是富,都能找到內心的快樂和寧靜。這些快樂和寧靜跟財富地位權力無關。

    那麼同治元年,曾紀澤已經24歲了,曾國藩呢給他寫封信,說既然你不願意當官,那麼你這輩子呢不妨效仿王羲之,陶淵明那樣,就在家裡盡情享受讀書的樂趣。金運瀟灑,終老田園,這樣過一輩子也很好。我們看像曾國藩這樣不功利的家長,不僅當時非常少見,今天也是難能可貴,是吧。我們今天的家長很多人都要求孩子非得成功,那什麼叫成功呢,掙大錢,當大官,住大房子,開好車,哎這成功。但是曾國藩的標準不一樣,他的成功是指孩子能夠不憑外物不平外在的東西就能夠找到內心的快樂和寧靜。這一點呢,我想對我們今天的家長應該有所啟發。這是曾國藩家教的第一個特點,從小讓孩子有一個高遠的胸懷,注重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希望他們成為紳士,而不是執著於世功層面的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病亡,留有一幼子,兒媳不願撫養,奶奶有義務撫養小孫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