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挑姑蘇十里春

    一、吳起在所建立的功業、取得的成就都是暫時性的,並沒有得到鞏固,最終都很快煙消雲散、功虧一簣。比如他在魏國取得的成就,隨著他的離開魏國的霸業開始衰退,秦國的河西之地很快被秦國奪走,魏武卒也在馬陵之戰中全軍覆沒。至於吳起在楚國實行的“吳起變法”只能說是剛剛開始就結束了,在楚悼王死後,楚國貴族發動叛亂,殺死了吳起,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二、吳起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才能、個人目標遠遠不能匹配!吳起可是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有如此稱號的五千年的中國古代史上能有幾人?而且還是和商鞅齊名的變法先鋒!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天下聞名!就是王翦父子滅戰國五國也是青史留名!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等。吳起呢?雖然有這麼多的頭銜,何曾建立了偉大的功業?也正是因為此,雖然人們都說只有第一名被歷史記住,但是吳起作為中國歷史上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一生無敗績的將軍、就是因為沒有能拿得出手符合他身份標誌的功業,所以導致了吳起不太被世人熟悉。

    吳起的性格悲劇就是他太貪圖功名了,好男兒渴望建功立業是滿滿的正能量,但是一過頭就不好了,吳起不僅僅是過頭,而是為了功名他簡直是喪心病狂!吳起本來家庭是很有錢的,但是他就為了當官弄得傾家蕩產,而且還沒有如願。村民有人嘲笑他,他就殺了三十多人從此闖蕩天涯去。從此他的心裡就只有功名兩個字而已!

    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他都不回家奔喪!幸虧他是生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不然就憑這一點他就永遠休想出人頭地,不被凌遲處死就燒高香了!

    吳起最開始投奔的魯國,有次齊國來犯魯國,吳起就渴望建立功業,怕因為自己的妻子是齊華人,擔心魯國國軍不信任自己就回家殺了妻子!對!這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每當看到這裡,我都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我真心希望這並不是真實的。魯國作為是周公的封地、周禮傳承最好的地方,怎麼會重用吳起這樣的人呢?不久吳起就去了魏國,在魏國吳起受到了重用,吳起也為魏國建立了非常大的功勞。但是吳起的毛病又犯了,他覺得他的功勞就應該做丞相,對於魏國沒有讓他做丞相,他耿耿於懷而且表達了出來,換來的是魏武侯的不信任,後來吳起就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到了楚國他就急匆匆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法,換來的結果就是在楚悼王死後,楚國貴族發動叛亂,吳起被殺,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可以這麼說吳起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功名的路上,是功名讓他變得喪心病狂!是功名造就他的性格悲劇!是他的性格悲劇造成了他的失敗的人生!

  • 2 # 朗照千江月

    遭人唾棄估計說的有點嚴重了,對於吳起,後世確實對他有很多的爭議,他的軍事才能不容忽視,但是他確實被世人看成是“不義之人”,世人甚至將吳起的殺妻求將同楊廣的弒父篡位、易牙蒸子媚君並列來看了。

    這不得不所是吳起的一個悲哀。為什麼後世之人對這樣一個軍事家有如此的評價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故事來看看。根據史書記載,吳起出生在群雄混戰的戰國初期,他的祖國衛國經常受到其他國家的欺凌。吳起剛剛出生的時候,家庭還是比較富裕的,可是在他少年的時候,家道中落了。

    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這一遭遇讓吳起形成了求勝心強、熱衷功名的性格特徵,這種心理之下還有一種狹隘易狂的特徵。而史料上的一些記載,也證實了吳起的這種性格特點。

    據史書記載,吳起為了仕途,不惜重金送禮,為了送禮吳起竟然將不富裕的家庭所有財產全部送了出去,可結果並不是吳起想的那樣,他是一個官都沒有賺回來。這件事情對吳起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同鄉都嘲笑他,結果他將三十個說他壞話的鄉鄰全部殺死,之後吳國離開自己的國家,前往了魯國,在逃亡魯國之前,吳起說,自己不做到卿、相的位置,就一定不回來。

    還有一件事情也讓後人對吳起很有爭議,吳起後來拜到了儒學大師曾子的門下,儒家是非常講究孝道的,吳起的母親去世了,需要回去丁憂,可是吳起不回去,結果被曾老師逐出師門了。

    本來想透過學習當官的,可是就是行不通,之後吳起開始學習兵法,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吳起主動請戰,可是魯國認為他岳父家是名門,不願意重用吳起,吳起為了得到重用,竟然將自己妻子的頭顱砍了下來,雖然吳起後來成為了將統軍,但是也揹負了千古罵名。

    一個有才的人是值得人們尊敬的,但是一個有才的人道德上有缺陷,他即便再有才,很多人都是敬而遠之的。而吳起受人爭議,就是因為這個卓越的軍事家身上有道德的瑕疵。

  • 3 # 喜怒無償

    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法家、兵家。一生先後為魯國、魏國、楚國效力。在楚國進行了“吳起變法”,楚悼王死後,被楚國貴族殺死。吳起軍事成就很大。著有《吳子兵法》。是較早主張重視政治和軍事和結合的軍事家。其愛民如子,有超強的統帥能力,料敵如神。另外他還是改革家,透過他的改革使得魏國、楚國軍事力量增強。為何其遭人唾罵。吳起貪戀權力地位、功名利祿、殺妻求將、母親死了不回去奔喪,為子不孝。其為了成功不擇手段。此外吳起暴力殺伐之心頗重、不近人情,所以被很多文人墨客唾棄。當時儒家頗興,吳起的各種做法不溶於社會百態。也證明其為了成功,不擇手段,不近人情。與當時儒家天地綱常,仁義孝道這些思想背道而馳。吳起為了功名利祿向魯穆公表忠心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為了達到自己事業的高峰不肯回家給母守孝,因為這個他的老師曾申和吳起斷絕了關係。用現在的話說,吳起的人非常功力,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可以放棄一些不重要的東西。在他眼裡只有虛名和麵子。他打仗帶兵都是一把好手,對權力的貪婪,對自己慾望的執著。徹底毀了自己。一味的急功近利,招來身邊人的妒忌和怨恨。其在楚國變法時就得罪了所有楚國的貴族,貴族以殺他為日後快。

  • 4 # 絃歌難忘

    英雄之悲,不僅在於其生時命運多舛,更在於其死後,其行為被人刻意曲解,推動歷史的正面作用被說成了負面,無端加之在臉上的墨汁,說不得,抹不得,越說越抹越不是人,堂堂英雄變成了跳樑小醜,煌煌事業變成了垃圾糟粕,一腔熱血變成了毒腹蛇心。此類英雄,吳起當算其一。

    吳起所處的時代乃戰國初期,群雄並起,國王性格對統治集團變革乃至國家興衰有重要作用。一國因國王知人善任而興,一國應國王廢人棄法而衰,不絕於史。當然,更有不思變革,渾天了日,窩窩囊囊,以期苟延殘喘的國家,魯衛就是這樣的。吳起就出生在衛國,學得用兵之法,舉世無雙。

    吳起學成兵法想為魯國出力。當時是,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國君想讓吳起領兵抗齊,而吳起多舛的人生從此拉開帷幕。

    (2)殺妻案

    吳起的妻子是個齊華人,魯國一些人以此為口實,說吳起可能不會真心為魯國效力。此論剛出,而吳起的妻子剛好又在此時死了。然後,魯國以吳起為將,把齊國打了個大敗而歸。

    但是,司馬遷在敘述這段時有些不厚道,他記載到“吳起娶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像是整個魯國群眾都懷疑一樣。其實,懷疑吳起的還真是魯國“群眾”,但是“群眾”的概念隨著時間的不同,含義是不一樣的。在當時的魯國,群眾也就是國君周圍的貴族,是下文中造吳起謠的一小撮但能量不小的人。此為司馬遷不厚道一,混淆概念,以寡說眾,以小代大。第二個也是更大不厚道,則是“吳起於是想出名,所以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史家之筆,板上定釘,不容置疑,吳起欲哭無淚。首先,吳起妻子是齊華人,但是不是貴族?如果不是齊國貴族,一個齊女有什麼政治影響力;如果是齊國貴族,吳起沒有走夫人路線去齊國當官,而是選在衛國的兄弟之國魯國,說明他有愛國心。再者,吳起妻子死了是個事實,但是不是吳起殺的?應當不是,又是那些代表魯國群眾意志的貴族說的,還把原因說出來了“他想出名,想當官”。但他們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吳起當時已經有名了,到任何一個想振興的國家都能當官,不一定要死守魯衛這兩個兄弟之國。第三,可憐的吳起妻子,其死可有五種版本:一是無良丈夫為求官而殺妻;二是吳起為國而棄小家,殺妻;三是吳妻為成就吳起的報復而自殺;四是魯國貴族暗殺吳妻而嫁禍吳起;五是吳妻因病等死亡。五種可能的版本,多個反映吳起性格的版本,直書史實的司馬遷選擇了第一種。

    這也說明了沒有不帶立場而純粹書寫史實的歷史,歷史是有其立場的。司馬遷所處的立場是不會同情吳起,乃至為吳起唱讚歌,叫冤屈的。

    (3)五宗罪

    吳起並沒有因為大敗齊軍而為魯國所用,因為魯君周圍的利益集團細說吳起為人,從五個方面加以否定。

    首先,從性格上予以否定。“吳起為人猜忍”。這招夠狠,性格是給人的感覺並由人表達出來,無處查證,哪說哪了,“不管你怎樣認為,反正我和我周圍的很多人就是感覺吳起這人猜忍”。

    然後,從成長史上予以否定。本來吳起年輕的時候家裡挺富有的,但是他到處遊說著想當官,錢花光了也沒弄著個一官半職,鄉親們笑話他,結果他把笑話他的三十餘人全殺了。殺完人準備跑路時,向他母親發誓“不當卿相不回家”。看看,野心不小。只能理解為野心不小,不能理解為“不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

    進而,從孝道上予以否定。吳起拜曾子為師(當然不是學兵法),沒過多久,吳起的母親去世了,但他竟然不回家守喪。大大的不孝呀,曾子都厭惡鄙視他的為人,斷絕了和他的師徒關係。這點上一定要理解為沒人性,不能理解為“為國而忘家,成就大我,犧牲小我”。

    第四,從道德上予以否定。吳起學成兵法想在魯國為將,但魯君懷疑他有二心,他竟然殺了自己的妻子,太不道德,太沒人性了。至於他妻子怎麼死的,絕對是吳起殺的,不可能有別的版本,不要再追究另外的可能了。同時,還順帶著把此事因何而來的責任推給了魯君,“是魯君懷疑吳起的”。

    最後,從魯國的“切身利益”出發打動魯君。“咱魯國是個小國,今天竟然打敗了齊國,小心其他的大國來打咱們,雖然衛國比咱還不如,但吳起是衛華人,咱用了他,小心魯衛兄弟反目。”魯君這個糊塗蛋,絕對不會想到“沒有哪個國家會主動的招惹強大的國家”,秦用衛鞅也沒見衛去打秦。魯君心裡就想著得過且過,魯國不應強大,不能強大,不敢強大,不會強大。

    在這五點誅心之說下,魯君決定不用吳起。吳起的魯國之行也就就此結束,轉而開始他的魏國之行,也是他的人生輝煌期。

    (4)貪而好色的帽子

    吳起的魯國之行以出力不討好結束,但為“一展所學,出人頭地”,吳起聽說魏文侯比較賢明,就來到魏國,想為魏國出力。魏文侯先問了問身邊的謀士李克“吳起為人如何?”,“吳起這個人嘛,我也沒有接觸過,但聽人說他小節上不是太好,有些貪婪,並且好色。不過在用兵上,就是大軍事家司馬穰苴也比不過他”。李克的回答夠狡猾的,但魏文侯還是比較賢明的,讓他為將攻打秦國,實地的檢驗一下吳起的軍事才能。吳起沒有讓魏文侯失望,攻取了秦國的五座城池,打下了根基。

    吳起在魏國的開頭不錯,雖然頭上頂了個“貪而好色”的帽子,但大家都不去深究是不是真的貪而好色,都在忙著稱讚文侯用人不求全責備,知人善任。

    其實,吳起的行為還真與貪而好色扯不上關係。作為領導的魏文侯評定吳起廉潔、公平;作為同僚的田文認為吳起文治武功樣樣在行;作為政敵的公叔評價吳起廉潔並愛好自己的名聲。但是,貪而好色的帽子還是可以當作玩笑話給吳起戴一戴的,過過嘴癮嘛。至於後世會不會當真,那就管不了這麼多啦。

    (5)聽兵媽媽講故事

    在領兵當將軍時,吳起的表現絕對是將軍們的楷模:與最普通計程車兵一起吃飯,一樣背贏糧,睡覺不鋪席,出行不騎馬。士兵生病長瘡流膿了,吳起親自給他們吮吸。在這樣的將軍手下當兵,在那個時代應該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跟著吳將軍打仗,那叫一個痛快,勝仗一個接著一個”,“跟著吳將軍打勝仗倒在其次,關鍵是他把俺這些士兵當人看,當兄弟。”這應該是吳起營中士兵們的普遍想法。

    但是評價一旦普遍,往往就沒有新鮮感、刺激度。這些評價遠遠沒有兵媽媽講的故事感人,流傳廣泛。

    您看,鏡頭對準了那個被吳起吮吸其瘡膿計程車兵的母親,一個淚流滿面的特寫,跟著有人問道:“大娘,您這麼流淚,是因為像吳起這樣的大將軍能親自給你兒子這樣的小兵吮吸瘡膿,而感動嗎?”

    “哎,別提了,你想到哪去了。”那位兵媽媽悽慘的說道:“您不知道呀,當年呢,也是這位吳將軍,俺家老伴跟著他當兵,老伴身上受傷長瘡、流膿了,吳將軍二話不說,親自為他吮吸傷口。等到再打仗時,俺老伴像打了興奮劑,只知向前衝,不顧性命,不知悠著點,最後戰死沙場。現如今,吳將軍又為俺兒子吮吸傷口,我這老婆子都不知道誰給我送終了。哎,嗚……”

    (6)兵媽媽故事的由來

    “他吳起這樣做,讓我們這些當將軍的怎麼辦?我們家世代公侯,靠祖上福廕,今天我們出來當個將軍,準備在軍中擺擺譜,過過癮,鍍鍍金。在家中,我們奴婢成群,在軍中就應該把士卒當奴婢般驅使;在家中,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軍中就應該讓士兵像當爹的一樣孝敬我們。”原來是反感吳起的一些魏國將軍們聚會發牢騷。“小卒小卒,小嘛;大人大人,大嘛。現在倒好,他吳起這個窮人家出身的當起了將軍,不按套路出牌,本末倒置,倫理顛倒,讓應該當爺的我們為小卒們吮吸傷口,他瘋了吧他。”

    “但他有文侯撐腰,也確實用兵如神、愛兵如子、百戰百勝,我們明面上動不了他呀。”一個將軍說出了大家的憂慮。

    “想編他的故事,桃色新聞啦、貪汙受賄啦……誰想到他一不貪錢,二不好色。氣死我了。”另一個將軍表明了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

    “呵呵,不怕,吳起最終還是會栽在我們手裡,因為我們有兵媽媽的故事。你們聽我說……”一個智謀超群的將軍出了個好點子。

    “妙呀!吳起,我們不管是戰爭就會有傷亡,我們也不論春秋戰國時,經常發生的斬首八萬,坑二十萬,坑四十萬,我們先也別說當兵是勇往直前戰死光榮,還是畏戰後退被長官當逃兵殺死或被俘坑殺光榮,我們現在就說這麼個老婦人,你怎麼對的起她吧!”、“你吮吸傷口是別有用心,你想讓士兵死心塌地的為你賣命,你個小人。”……

    就這樣,兵媽媽的故事廣為流傳,又經司馬遷的記載而傳世不衰。

    (7)西河論道

    所幸,這些不滿者的看法並沒有影響魏文侯。畢竟,大爭之世,能打勝仗很重要,並且吳起又清正廉明,士兵對他死心塌地。於是,魏文侯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來對抗秦國、南韓。吳起在魏國終於打出了片天地。

    魏文侯去世了,魏武侯即位。吳起接著跟著魏武侯幹,還是當西河守。一天,魏武侯在吳起等人的陪同下,乘船沿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對周圍的人說“真好呀,山河固若金湯,這是咱們魏國的寶貝。”

    吳起回答道“在德不在險”,並列舉了三苗、桀、紂等故事,說他們的國防也很堅固,但國內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方面一塌糊塗,結果全部都亡了國,所以結論是“在德不在險,如果國君您不修德,不好好地研究問題、處理問題,舟中的人就都會是您的敵人。”

    武侯對吳起的回答非常滿意,連加讚賞。

    贊成德政的司馬遷將此事詳盡的記錄下來,著重指出了吳起反覆提到的“德”,併為吳起在實踐中強調“法”,沒有踐行“德”而感到痛心。其實,吳起的“德”與司馬遷的“道德標杆”不同,是讓人按法度行事,順時順勢而為的意思。

    此是吳起在魏國的鞏固期,過得還不錯。西河守當得有滋有味,朝野上下甚有好評。

    (8)論功辯論賽

    西河論道沒多久,魏武侯立田文當相主政,吳起認為自己樣樣比田文強,為什麼不讓自己當相?為此,吳起找到了田文,想開展一場論功辯論賽。田文表示同意。

    辯論賽開始。

    吳起從三個方面讓田文評價他們兩個孰優孰劣。一是將三軍,使軍隊無敵的武功方面;二是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的文治方面;三是實施把好魏國西大門,使秦國不敢來犯,使趙國、南韓成為魏國跟班,從而讓魏國成為霸主的國家戰略方針的方面。結果,田文表示自己這三個方面都不如吳起。吳起就問“既然你也承認這些方面都不如我,為什麼還接受武侯的任命,而不推脫呢?”田文給吳起解釋了以下當前的國家政治形勢“國君剛剛即位,位置還不穩固,國內各方勢力正在觀望,大臣還未真心輔佐,百姓還不信任國君,如果這個時候,讓你這個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民,文治武功樣樣在行的強勢人物當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國家有利嗎?對你個人有利嗎?你想想,現在這相之位,是你當合適,還是我當合適?”吳起仔細地想了想,認可了田文的說法,表示擁護田文當相。

    辯論賽結束。田文也很有自知之明,說“我也僅僅是因為目前微妙的政治形勢,才當的這個相。”

    從始至終,吳起並沒有認為自己比不過田文,但是在傳記中,司馬遷幫助吳起說了句吳起既沒說過、也不認可的話“吳起知道自己比不上田文”。

    其實,讓田文當相也是當時政治形勢下最好的選擇,田文這人還不錯,沒有排擠吳起。吳起也想明白了,繼續好好的當西河守,為魏國把好西大門。

    (9)最佳編劇

    樹欲靜而風不止。沒多久,田文死了,魏國宗室公叔接任為相。公叔此人又娶得魏國公主,與武侯親上加親。可惜公叔身上也有一般貴族都有的嫉賢妒能的毛病,想擠走吳起。“肉食者鄙”,公叔自己想不出個主義,就找底下人商量。公叔的一個僕人滿有把握地說“趕走吳起,很容易的事情嘛。”公叔忙問“說具體點。”僕人將計劃對公叔和盤托出。

    “要想趕走吳起,首先得對吳起有個正確的認識。吳起這個人,廉潔,有自制力,並且十分愛好自己的名聲,這是優點,也是軟肋。第一步,您先去對武侯講:‘吳起,賢人啊,但咱魏國小,又與強大的秦國為鄰,小池塘養不下蛟龍,恐怕吳起不願再在魏國幹下去呀。’到時,武侯就會問‘那該怎麼辦呢?’您就告訴武侯‘可以以下嫁公主給吳起為名,試探吳起。如果吳起想繼續為魏國效力,必然欣然接受;如果他有二心,勢必推脫。’待武侯同意此法後,您立即請吳起到家做客,席中您與夫人演個雙簧,故意讓夫人當眾數落您,讓您下不來臺,並私下向吳起大倒當駙馬的難處,使吳起認為所有的公主都是一樣的悍婦。等到武侯正式向吳起提出下嫁公主時,吳起怕結婚後有人說他是妻管嚴,一定會推辭到這門婚事。到時,武侯肯定對他心存芥蒂,還會用他嗎?”

    當主僕二人得意的笑時,吳起可能打了個噴嚏,但他並不知道黴運又一次地降臨到他身上。隨後的發展,在以僕人任編劇,公叔任導演兼男一號,公叔妻子出演女一號,吳起演男二號,武侯友情客串的真實話劇中,各位演員十分到位,絲絲入扣,條理清晰。影片以武侯不再信任吳起,吳起離開了魏國結束。公叔僕人也獲得了當年度的戰國最佳編劇獎。

    (10)楚國變法

    英雄鬥不過小人的暗箭,吳起敗給了公叔及他的僕人,離開了魏國。寶石終歸是寶石,楚悼王聽說吳起的賢名,就請吳起來楚國當相。

    吳起的人生開始了新的輝煌。雖然魏文侯也信任吳起,但主要的是看重吳起的軍事才能,讓他當將軍,鎮守西河。楚悼王也信任吳起,給了他更高的平臺,當相,可以行使自己的變法主張。

    吳起沒有讓楚悼王失望,他以法家的變法思想為基石,結合楚國的實際,大刀闊斧的實施變法,主要有四點。一是明確法律,審查政令,加強中央集權;二是裁撤冗官,縮減貴族人數,節省開支,提高辦事效率;三是改革用人制度;四是以強兵為國策,堅定思想,不為任何外來學說干擾變法實施。在這幾點的貫徹落實下,楚國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併陳國、蔡國,打敗南韓、魏國、趙國,討伐秦國,成為了新興強國,展現了有望成為新霸國的風姿。

    (11)吳起之死及死後復仇

    與當時所有主持改革者一樣,吳起感到了內外雙重壓力。外部,各諸侯國不希望楚國強大;內部,損害既得利益的集團無時無刻了不想報復吳起。

    如反對勢力所願,機會來了,楚悼王死了。在老王已死,新王未立,政局不穩,權力真空的時機,被吳起壓制已久的一部分宗室大臣集體作亂,在楚悼王的靈堂內攻擊吳起。吳起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快速躲到了楚悼王遺體的後面,實施自己死後為自己報仇的計劃。果然,作亂的宗室大臣已被複仇思想佔據了頭腦,他們竟然命令自己的黨徒向吳起和楚悼王的遺體開火、放箭。結果,吳起死,死得很慘,他的遺體和楚悼王的遺體因為箭的穿通力,都分不開了。

    吳起就這樣死了,也以此完成了自己為自己報仇的目的。因為楚悼王的兒子上臺後,在吳起變法勢力突然消失,宗室大臣力量未復但已相對強大的時候,以犯上作亂、侵犯楚悼王遺體的罪名,夷滅了殺吳起的宗室七十餘家,穩定了政局。

    (12)《吳子兵法》

    後人瞭解吳起為人、做事,主要是透過吳起的《吳子兵法》和司馬遷的《孫子吳起列傳》。《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司馬法》、《三韜》、《六略》等很早就被列為古代為將者必修兵書。其中,《吳子兵法》是吳起在學習先人兵書戰策的基礎上,與自身的戰爭實踐相結合寫成的不朽兵家著作。《吳子兵法》是本工具書,在什麼樣的人手裡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大將、名將能夠活學活用,碌碌之將能夠中規中矩,呆將、蠢將死搬硬套、畫虎類犬。但總的來說,大家對《吳子兵法》沒有異議,都是認可的,讚賞的,同《孫子兵法》一樣。

    但為什麼對這兩本皇皇鉅著的作者,後人給出的看法卻如此不同。對吳起的評價遠遠不如對孫武的評價。這主要是因為吳起在軍事才能之外,還展示了他的為政才能,他的人生經歷也是留給後人的又一寶貴財富。

    (13)你的性格誰做主

    其實,這種從人性角度出發,研究人生軌跡、事業、結局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錯誤的。除了人的性格會隨著閱歷的豐富、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外,另一主要方面就是:你的性格誰做主?

    “事情你辦了,但嘴長在我身上,我用言語造你謠,編你的段子,把你弄得暈頭轉向,還不明就裡”,這是造謠者的心聲。“謠言三遍就是事實”。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事件的描述者層層加碼,事情已非本原,流傳下來的人物面貌多樣,甚至不能相容。吳起就是例子。

    在短短的《吳起列傳》中,描述吳起性格的人何其多,吳起老鄉、魯國貴族、魏文侯、李克、魏國貴族、公叔僕人、楚悼王、楚國貴族。有的評價是玩笑性質的,如李克的“吳起貪而好色”;有的是莫須有的,如魯國貴族轉述吳起老鄉的“吳起隱忍”;有的是蓄意栽贓,如魯國貴族“吳起殺鄉人以洩憤”、“吳起殺妻以求將”;有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如公叔做媒“以吳起娶公主為名試探吳起”;有的是顛倒黑白,如魏國貴族炒作的“聽兵媽媽講故事”;有的是欲加之罪,如楚國貴族“吳起亂楚”。

    與這些大量的負面言論成對比的,正面評價有三個。一是魏文侯“吳起廉平,盡得軍心,可為西河守”,二是楚悼王“吳起賢,可為相”,三是公叔僕人“吳起廉節,愛好名聲,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巧設連環計,將他趕出魏國”。

    (14)變法的結局

    既然人的性格評價不是客觀的,那麼以人為捏造的人的性格缺陷為口實,藉以否定他的事業,更是大錯特錯,甚至誤國誤民。

    縱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主持變法者死在支援變法的國君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善終,如管仲;主持變法者死在支援變法的國君後面的,基本上都是境界堪憂,非死即傷,甚至被五馬分屍,如吳起、商鞅。這說明當時社會變革極其劇烈,變法者與反對變法者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只有在強勢國君前才能取得暫時的妥協。一旦國君身亡,反對變法者就會在權力真空期內製造事端,阻撓變法。

    在變法與守舊的鬥爭中,結局一般有三種。有些是保守貴族集團勝利,變法者身死,變法措施廢除;有些是變法者與保守貴族集團同歸於盡,但變法措施廢除全部或一部分;有些是變法者與保守貴族集團同歸於盡,但變法措施全部得以保留。

    總的來說,堅持變法不動搖的國家,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走向強盛;堅持一部分變法成果的國家能夠維持;絕對不想或不能變法的國家,只能被人打死。

    (15)刻暴少恩為哪般

    司馬遷是史學家,留下了史家之絕唱《史記》,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並且對許多人物給出了自己的考語。在他的考語中,“刻暴少恩”全部給了實施變法的法家人物,吳起、商鞅、韓非等。

    為什麼司馬遷對他們會有這樣的認識。原因在於,司馬遷所處的時期是封建社會鞏固期,社會各階層相對穩定,矛盾比較緩和,解決矛盾的辦法可以相對溫和。他以他所處的時代來衡量吳起、商鞅、韓非等變法所處的時期,認為吳起等處事過於極端,不講人情,應該改變策略,講求中庸之道,讓各方面都滿意。但是司馬遷沒有考慮到在吳起等變法的形勢,吳起接手過來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內部矛盾交織尖銳、外部環境險惡詭異的殘局,要實施變法圖強,不犧牲到那些不想前進、不會前進、不敢前進的人是不行的,照顧到方方面面的“溫良恭儉讓”的做法只能是抱殘守缺、一事無成。

    歷史人物的悲哀,往往反映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想過太平日子,都想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是如何致太平,太平如何保持而不失去卻很少去思考。當有人指出了致太平的道路,帶領大家前進時,又因為拔掉了已經看順眼的雜草、拆除了已經住習慣的草屋、幹掉了已經受他們壓迫習慣的落後權貴而感到一些不習慣。再加上一些同情已經失勢的、落魄的落後權貴的人的鼓譟,局勢愈加撲朔迷離,令人煩躁。一些糊塗的人會得出還不如住草屋、睡雜草、受壓迫來得習慣的結論。

    群眾如何看待、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也是現實社會進步、發展到何步的一個標杆。

    吳起之殤,英雄悲歌,醒世鳴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侄女要結婚了,但大舅哥沒有專門給我說,婚宴我該參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