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6
回覆列表
  • 1 # 劉怯之

    老子的政治觀點及治國主張從不隱諱,本章講得一樣的直接,絲毫不加遮掩。因為良藥苦口,真言(理)逆耳,所以老子的思想理念,很難被統治者接受,即便偶有接受,統治者也不願點明出處,多半遮遮掩掩。

    我們不妨看看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中講得有多直白。

    第五十八章原文為: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若用今天的話來理解,大概意思應為:

    悶悶的政治似乎感受不到政府存在,但民風淳樸讓人如沐春風;察察的政治似乎體現的是政府英明,但道德缺失使人既羞且愧。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究竟是禍是福?實無正確答案。明明是陽的瞬間變成了陰,明明是善的轉眼成為了邪。

    決策者的迷惑,歷時甚久。為此聖人提倡用方而不割(傷)、廉(稜)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方法以解迷局。

    可見,老子如此講話,領導者確實很難掛得住臉面,這就是老子在歷史上不受皇家待見的真實原因。但皇家表現得很有水平,始終把老子捧成玄學大師,讓普羅大眾不敢讀也讀不懂。其實老子一再宣告"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皇家學術狗腿子不斷強調老子是玄學,誰還敢讀?即使讀懂了,誰又敢講?

    現在好了,沒有皇權的控制,沒有學閥的霸凌,我們想怎麼讀老子就怎麼讀,當然,最好還是按老子的明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來閱讀、來理解、來領會。

  • 2 # 詩驀詩書畫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老子借政治來襯托為人處世之道。人性皆有善與惡矛盾體,所處的環境是最能誘發和凸顯,但善與惡沒有穩定性,所以,智者都會遵循客觀規律。解釋:做為統治者治理國家,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國泰民安;政治黑暗,處處苛刻,殘酷無情,人民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也就怨聲四起。災禍與幸福就在一念之間,正忽然轉化為邪的,善忽然轉化為惡,人性善惡不可估量,哪有壓迫哪就是反抗,這是天性。因此,得道的聖人一般為人方正,坦誠直率,即便有稜角也不隨便傷人,即便頭頂上有光環,也光亮不刺眼。啟示: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你對生活什麼樣子,生活就會回饋你什麼樣子,這是常態,物極必反是客觀規律。蹦蹦床,大家知道吧,你跳得力度越大,它將你彈得越高,你是不是覺得很嗨,你可能還沉醉在其中無法自拔,但你不知道下一秒就摔得人仰馬翻!總結:人啊,做俗人,發俗願,對待名利少貪戀;能把日子過得慢,能把江湖看得淡;容得下別人的風光,摁得住自己的囂張。不漂泊,不彷徨,還追美詩和遠方。見慣秋月春風,歷盡是非不平,不再大驚小怪,保持尚好心情。這才是真理。

  • 3 # 網聞博報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政治寬厚大度富有彈性,老百姓自然就純樸忠厚。法規精細政令嚴苛,老百姓會狡黠應對怨聲載道。因此,得道的聖人大方無隅高深莫測,敏銳犀利而不傷人,坦誠直率而不放肆,光照人心而不刺眼。禍中有福,福中有禍,誰能夠看清楚究竟是什麼兆頭呢?難道就沒有正邪之分嗎?正面轉過去就是反面,善的另一面暴露出來就是惡。人們被有形之象的變化所迷惑,已經很久了!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明知什麼是“高大上”的陽剛強勢,自己卻固守“下小低”的陰柔弱勢位置,就像是天下最低的山澗溪水。不過,誰甘願做天下最低的山澗溪水,就不會喪失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天德,從而復歸於嬰兒般的自然純真。明知什麼是得寵的榮耀,自己卻固守經常遭人鄙視的平凡狀態,就像是天下最深的山谷溝壑。誰甘願做天下最深的山谷溝壑,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天德就會自然充盈,從而復歸於淳厚朴實的本性。明知道什麼是物質世界奢華享受的有形之象,自己卻艱苦樸素固守精神本原的無形之氣,甘願以身示範為天下樹立先知先覺的新生活樣板。

    甘願做天下先知先覺的新生活樣板,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天德就不會有差失。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天德就沒有差失,就會復歸於“致虛極守靜篤”的“沒身不殆”。淳樸本原的無形之氣經過運動轉化,就可以變成有形之象的器物。得道者能夠這樣不斷創造出百姓生活需要的實用產品,才有資格成為治理一方的領導。因此,天下大治的大智大慧,就體現在這樣一個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統良性迴圈。

    以經解經,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悟性好的上等智力者聽了道理,馬上就會努力地去做。悟性一般的中等智力者聽了道理,總是半信半疑猶猶豫豫徘徊觀望。悟性差的下等智力者聽了道理,則會大聲嘲笑這簡直是落伍而又不切合實際的蠢話空話廢話。如果不被悟性差的下等智力者嘲笑,那就反而顯示不出大道的高深玄妙了!所以古時候得道者就曾經說,明白道理的人看似很愚昧,修道進步看似乎在倒退,平坦安全的道路卻看似充滿著坎坷磨難。具有上德之人總是虛懷若谷知白守黑,幫助別人滿腔熱忱不求回報自己生活卻總顯得很窘迫,時刻心懷天下克己奉公卻總好像是偷懶耍奸只顧個人逍遙自在。

    越是質樸純真就越是盡顯混濁瑕疵,越是純潔坦白就越是盡顯汙漬,越是廣闊高遠的空間就越是沒有邊框稜角,最有用的器具人們往往是最晚才能夠發現,最大的響動反而是沉默寂靜無聲無息,最大的有形之象反而是無形之氣,大道原本就無形無名。然而,只有大道才能夠讓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迴圈往復,並且始終彰顯著生而不有不求回報的天德。

    再聯絡上下文來看,此所謂“聖人方而不割”的“大智不割”,就體現在“夫唯道”的“善貸且成”。對於老子傳承“三皇”時代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常人們一般都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現代人是這樣,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同代人也大致如此。因為從“五帝”時代開始,就已經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了。特別是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就正式轉變為奴隸制小康社會“天子分封建藩”君臣父子等級禮法的常道。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大道,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大道既隱天下為私”是常道,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名可名非常名”。顯然,在“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時代,要想讓常人們理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道,肯定是難乎其難的“玄之又玄”。不過,人類畢竟是具有主觀意識能動性的高階智慧動物,能不能打通現實環境有形之象與理想境界無形之氣的思想經脈,這也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心善淵”。

    事實上,人們總是處在現實環境有形之象與理想境界無形之氣的自我調節運動中。每個人所經歷的一切,都只是自我調節運動的過程,而絕不是最終結果。包括成功與失敗和生存與死亡,也都是歸於自然宇宙世界“和其光同其塵”的系統運動能量守恆。即便是同樣在“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環境下,人們也常常會面臨社會現實與個人理想的落差和矛盾衝突。這些矛盾衝突,就必然會給人們造成各種各樣的挫折、困惑和迷惘。如果是以封閉僵化的常規慣性思維來看待這些挫折和困難,就必然產生“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消極情緒,從而喪失改變現實的精神動力和鬥爭勇氣。反之,如果是以系統運動的創造性思維來看待任何挫折和困難,就能夠體會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奧妙。如此“知其白守其黑”,就能夠透過“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社會現實有形之象,繼續接通“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道理想無形之氣。這時,對於“下士聞道大笑之”的“太理想太天真太幼稚”云云,自然就會“明道若昧”一笑了之。

    所謂“不知常妄作兇”,常人封閉僵化的“大道既隱天下為私”常道慣性思維,卻反而認為自己最尊重客觀現實的時代變化,特別是最注重科技創新無止境的最先進生產力。由此可見,就是對於“封閉僵化”和“運動變化”的概念標準,也同樣存在著“名可名非常名”的核心價值觀之爭。事實上,從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的有無相生,直到“二生三”和“三生萬物”,宇宙自然世界萬事萬物永遠是處在系統運動的變化過程中。所謂“術萬變而道不變”,從石器時代到網路資訊時代的科技創新“術萬變”,都只是“術為道之用”層面的生產力發展變化。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到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以來,“術為道之用”的科技創新“術萬變”,也只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術萬變而道不變”。如果認識不到這個“道為術之本”的“變”與“不變”,就很難理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與“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公私之變”,更難理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術萬變而道不變”。

    追根溯源,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個“道為術之本”的“道不同”,分岔口就在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公私之變”。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便是“西學東漸”的西方哲學,若是離開了物質與意識主客觀矛盾對立的“一分為二”運動思維基石,所有的認識論、實踐論和方法論統統都無從談起。現代物理學和化學的科技創新千變萬化,同樣離不開陰極陽極正負相對的“一分為二”運動思維基石。數學機率統計測算模型和計算機資訊科學,照樣離不開奇偶正負的“一分為二”運動思維基石。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這個“一分為二”運動思維基石,就是“公私之變”的“道為術之本”,也就是“天之道”與“獸之道”非黑即白的零和博弈。離開了“道路之爭”的“一分為二”運動思維基石,再談什麼科技創新“術萬變”的生產力發展階段和時代變化,就必然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封閉僵化常道慣性思維的自我催眠,更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混淆黑白自欺欺人的“不知常妄作兇”!

    環顧當今世界,錢奴的噩夢就是,貨幣已經悄然變身為金融殖民的魔爪。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金錢貨幣本身只是商業社會資源配置的工具手段,而且是私有制階級社會歷史階段的商業化資源配置工具。簡而言之,就是人類道法叢林法則“獸之道”的“術為道之用”。君不見,當年食肉恐龍與食草恐龍“牙齒爪子決定資源配置”的生存競爭食物鏈,就是原生態的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以來,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貨幣就是憑藉主權國家暴力統治機器收取“通貨膨脹稅”和“鑄幣稅”的財政金融工具。再經“君權神授”的古羅馬帝國軍事殖民擴張和中世紀基督教“神權專制”的“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又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貨幣霸權”就已經成為宗主國進行金融殖民統治的魔爪。當年的“鴉片貿易戰爭”,背後就是一場金融殖民侵略的“顏色革命”文化戰爭和“貨幣貿易戰爭”。

    驀然回首,從“牙齒爪子決定資源配置”食物鏈,升級到“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衍生“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的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就是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的“術萬變而道不變”。特別是在當今“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下,一個國家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控股權出讓,就是本國貨幣主權和經濟主權的淪喪。在這個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貨幣迷信的“紙牌屋遊戲”時代,美國華爾街私人資本寡頭集團的金融殖民統治魔爪,現在已經伸進來了,中國的錢奴們該從拜金主義迷夢裡幡然醒悟了!

    此便是,《大風起兮魂歸來》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

    宛若夢中,神魂遊蕩。

    世路惶惶,我心迷惘。

    身不知處,魂歸何方?

    驅魔亂舞,鈔票飛揚。

    風動旌動,原是心狂。

    鬼使神差,東奔西忙。

    羊顧吃草,卻是喂狼。

    錢奴拜金,人財兩傷。

    拯救美國,養活西方。

    大國錢奴,世界夢想。

    全球責任,鐵肩獨扛。

    年年輸血,不堪思量。

    若無私慾,何來錢殤?

    計劃經濟,自主自強。

    迴歸大道,人心所向!

  • 4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讀

    上章講要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所謂正,合於天道自然謂之正。所謂奇,不合天道自然謂之奇。所謂無事,百姓依天道自然而生而化,故不需要用人的智巧,自以為是的去幹預 擾亂和指導他們。否則,以違背天道而以人之智巧去治國,整個國家就會昏亂滅亡。

    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政悶悶,聖人以道治天下,任百姓合乎天倫而自然,不去畫蛇添足敗事有餘地以人助 天,這樣的的政治,統治者什麼也沒做,看上去好像是“悶悶”的樣子。 其民淳淳,聖人以正治國,任百姓合乎天倫而生息,憑天運而自然,那麼天下百姓,就 會行不離天,而葆其真。他們看上去,都是那樣的天真而淳樸,是謂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統治者以人智治國,就會建立起來紛繁複雜的法度體系,來規範百姓的工作、生活。這 樣的體系,其複雜程度是沒有盡頭的,因為天下的事情,總會是不停的冒出來新事物新花 樣,人們也總是要製造出來新事情,每一件事,都要條條框框的去規定好,這個應該怎麼做, 那個應該怎麼做,生怕有個疏忽錯漏,而導致天下人失去行為依準,這樣的政治,就是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以人智治國,便是以人助天。法度不和天倫,則百姓喪其天真之德,他們依 循一套人為的,人造的規範去生活,上無道而下缺德。統治者無道,百姓就會缺德,此謂其 政察察,其民缺缺。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福禍二字,都是祭祀用語。說文解字,福,佑也。禍,神不福也。華夏民族的祭祀,並不是像其他民族那樣,祭祀物件是一些妖怪一樣具有超能力的人格化的超自然的鬼神。華人祭祀的物件是天地、自然神和祖先。禍兮福之所倚。緊接著禍的,可能就會是福。就像陰天過後,明天就有可能晴空萬里一樣。道德經通篇都在講物極必反的道理,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為什麼沒有終極呢?其無正也。天所垂象,是變化無窮的,人並不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左右天地的造化之功。不可能因為你喜歡好天氣就是好天氣,這是不符合天道的,所以說,其無正也。天道有常,而人慾無正。什麼是欲呢?合乎大道為性,過了則為欲。比如吃飽是人之性,而吃撐則是人之慾。因為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故而無法達到恆道的境界。所以開篇說:道,可道,非恆道!比如如今的中美之爭焉能不是福禍相依之理!

    3.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在治理國家上,如果失道而以人智治國,那麼你說你的對他說他的對,今天對了明天又不對,反覆往常不停的變革,因為人們無法窮盡並囊括時空萬物變化的永恆的數理公式,這就是正復為奇。 與時俱進是道但非恆道!善復為妖。有道則正,用道則善。無道則奇,用奇則妖。人發明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學說, 久而久之,在奇的治理國家路上越走越偏就成了妖,於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乎焉!你想的是種大米得大米,可種下去收的卻是玉米稱之為妖,國家亦是一樣,你想長治久安可卻逃不出週期律!

    4.人之迷,其日固久。說文解字,迷,惑也。 人沉迷於正、奇之分,時間已經很久了。為什麼呢?老子認為,這些人之所以 會這樣,是因為他們離失了道。過於執著於分別心,以為自己是正別人是奇,你是福別人是禍,其實你才是奇是禍,人們總是“二元對立”非好即壞、非對即錯,其實都是不對的。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站位問題,比如: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侷限於時空,侷限於無道之教。井底的青蛙,不可能和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與它們談論冰雪,是因為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士,不可能與它們談論大道,是因為受到教養的束縛。

    5.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說文解字:割,裂也。劌,利傷也。直,正道曲行也。正道直行謂之肆,正道曲行謂之不肆。所謂方就是合道大制不割,雖有原則但不割裂與外在的聯絡;廉而不劌是說雖有稜角但不害人;直而不肆就是正道曲行而不要學屈原、魯迅那樣正道直行;光而不耀是說明亮而不刺眼,寓意不要因為自己強而打壓別人。這句總的說就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

    上一章講治國要正、要善,可老子擔心我們會走極端,馬上就給我們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福禍相依的道理。中和才是他老人家想告訴我們的恆道,最好的是無對亦無錯,無福亦無禍,超越性的需求為欲,有欲則有分別心,有了分別心便會迴圈往復,不可能達到恆道的境界。

  • 5 # 大雪2006

    唯物史觀認為,任何觀點,思想,理論都是前人的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不會超越當時的時代,其來源就是易經成熟之後,經過5000年執行,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廣泛而深入的發展,老子繼承,補充和發展了易經的“道論”,發展出他的天道,人道,道經,德經。在氣生萬物,陰陽變化,天人合一,五行生剋四大哲學理論方面,進行了深刻而全面的闡述。

    58章闡述的是陰陽變化這方面的哲學思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相變化。事物發展總是向相反方面轉化。經過量積累之後,物極必反。智者看清事物的規律後,要有定律,有智慧,沉著應對。這就是當政人擁有的智慧和能力。國家政治混濁,他的人民就醇厚,國家政治清明,她的人民就狡猾。說的是,國家出現動亂時,要相信人民的力量,大多數人民還是正義淳厚的。國家政治清明,要防止有一小部分人,陰謀,狡詐,動亂,進行搗亂,破壞。這是規律。禍兮福所倚,災禍裡面有幸福,災禍包含著幸福,災禍過後,就是幸福。福兮禍所伏。幸福裡面就埋藏災禍,幸福來臨的時候,就預示著災禍的種子已經誕生了。誰知道它的終極道理呢?它沒有一個正常的準則嗎?正常的人可以變為反常,善良的人可以變為妖孽(在社會變化面前,人也是充滿變數的)。治理國家的人對於這種現象已經迷惑很久了(這是因為這些人不懂陰陽變化辯證法)。所以,治理國家的人,心裡必須方正,有定律,懂得這方面的規律。要採取一定的措施。但要外圓內方,採取這方面措施時,又不要傷害無辜的人。雖然有稜角,起到一定震懾治理就行了。不要傷害更的人。雖然直率,話當然要說出來,看到問題看的清,但並不放肆,閃爍出智慧的光輝,又並不是耀眼的光芒(不傷害人)。這就是老子治理社會方面的辯證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順利時看到他的危險,挫折時看到他的光明。何事情都要看到它的前景,包括不利因素,都要有應對的措施,有計劃的防止事物向不好的方面轉化。從而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前程光明。按照道的辯證法,把國家治理好。

  • 6 # 愛悟道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的解讀在網上查詢一下即可知,在這裡主要說一下給我們的啟示:

    1.從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可知,老子其實想表達的是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保持適宜是最好的,超過了度,事情可能就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2.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就是正和奇,善和妖矛盾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轉化的,相互滲秀的,如果外在條件變化,可能就促使矛盾兩方面實現轉化。告訴執政者,制定政策不能隨意,要符合實際,不然好人也可能變壞人。

    3.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正、反兩個方面都要考慮到。既考慮到有利的一面,也考慮到有害的一面,多做有利的事,避勉有害的事,這樣事情才能保證成功。

  • 7 # 毛彥民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你對別人的要求是寬鬆的,別人對你就會敦厚質樸。你對別人苛刻,別人就會對你疏薄詐偽。災禍與福報互為因果,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化。禍與福的轉化有個穩定的終點嗎?沒有,它們是無常的。常態會變為非常態,善良也會變為邪惡。所以,聖人堅持原則,但不會以原則為由去傷害他人。聖人品行方正,但不會因自己的稜角而去劃傷別人。聖人正直無私,但不會因此而肆無忌憚,恣意妄為。聖人光茫四射,但不會因光茫而眩人眼目。

  • 8 # 馬振廷1

    其政悶悶,政務衙門無事幹,古代的官收收糧,升堂斷案,應酬上司,別無什麼雜事。不向現在管的事多。是管理的好,民淳淳風氣好,互愛互助分爭少,官司少。其政察察,正天忙的不可開交,查案察案,問官司。整天盯著百姓的錢袋子,衙門口朝錢開,有錢有理撈外快。其民因貧窮偷搶成風缺物缺德。互相爭奪也。

    方是正,穩也。不割,割了就不方穩了。直而不肆,官正直不放肆,以正直為官公平處理政務,不拐彎強暴謀取民財。劌者,減也,不減廉潔,光明正大,不弄虛作假,眩耀誇大事實。不以眩耀報功為目的地升官發財。

    以下是複雜的變證關係,居安思危的管理摸式。

    看是說的政務,其目的是指導人修行所持的態度,下面福生禍,禍藏福,正復為妖,是修煉中出現邪魔的狀態,和處理辦法,清靜為天下正。天下,國,聖人等都是說的修行人自己的代號。出家人不會關心紅塵事的。因為伊喜老子辭了官,父母,老婆子孫皆不顧,還會顧民俗王事嗎?

  • 9 # 南途北尋

    怎麼解讀?先從“依文解字”開始解,而後才能讀。老規矩,先呈上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 · 道德經 · 五十八章

    說是“依文解字”,但是關鍵字詞一定要聯絡文中意思,不能脫離。否則風馬牛不相及了。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悶悶:溫順、平和。意指為政者治理手段。與下句“察察”呼應。

    淳淳:淳厚、樸實。意指治下百姓沒有怨尤。與下句“缺缺”呼應。

    察察:嚴格、苛刻。

    缺缺:斷缺,失離。

    淺釋:為政者治理國家若平和、仁惠,百姓便沒有怨尤,服從政令愛戴之。若理想過於高遠,要求過於嚴苛,讓百姓行力所不及之事,百姓就會敬而遠之,甚至人心背離。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這句話就不用解釋了吧,婦孺具有所聞、童叟皆有所知。簡單來說,就是告訴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咱中國老大娘常說的一句話:壞事纏身,要往好的地方想;好事臨頭,要留意壞的發展方向。就是這個意思。“塞翁失馬,焉卻非福”是也。

    孰知其極。

    對上一句的延申。極:交界,交叉之點。

    淺釋就是:人們是無法判斷福、禍之事的因果轉換的確切之時。所以做事一定要“未雨綢繆”,行事有度。否則,則會“過猶不及”。現在的我們,“福事”來時,貪求享受,不做“福盡禍臨”之打算;“壞事”臨時,則又自暴自棄,怨天尤人,不肯積極起而應之,故“福”愈遠矣。

    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無:不可,不能

    正:剛,硬是也。無正:釋為不可太過。(結合上句)

    奇:極端、頂端。

    善:好、聰明。

    此句淺釋:意思說,做任何事,都不宜太過。否則,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聰明過度近似妖,好事變壞事。所謂:過錯、過錯,過了就錯了。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是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所以啊,人們長時的固就自己這樣的錯誤,而時時不得醒悟。所謂“固執貪求,不得自拔”是也。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對“圓”。有稜角,不夠圓融之解。

    割:丟舍、離棄。

    廉:品行端方、氣節。

    劌:傷害之意。

    重點:“直而不肆”。現在有些朋友,同事之間,有些人比較率直,大方,做事待物往往不拘小節。以為關係很好,就開過分的玩笑,做過分的事。豈不知,這樣往往會傷害到別人。這就是太過率直以至於成為別人眼中的你“太過放肆”。故,老子教我們“直而不肆。

    淺釋:所以品德深厚之人行事不偏不倚。不會因為自己的品行、氣節而強求他人為之。行為活潑而不會危及他人利益,利益眾事而不恃功傲物。是為“聖人”之行。

    文不盡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馬雲長不高是否被注射過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