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樣是封建王朝,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清代的大眾是愚昧麻木對國家缺少認同,沒有國家概念甚至八國聯軍和日軍入侵還有不少人去幫忙 而漢朝三國五代唐宋時的大眾相對的來說對統治者認同?
4
回覆列表
  • 1 # Crazy歷史

    清末出現了這樣一種怪異的現象,民眾對大清的認同度極低,甚至出現了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很多底層民眾主動幫忙的情景。

    而這種情景和抗戰時期的漢奸現象還不盡相同,因為當時很多人竟然是全無利益要求的情況下自發去做,這就令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那到底為何會出現在這種情況呢?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一下元朝時期。

    元朝是蒙古入主中原後,建立的統一帝國。但是,文化上落後的蒙古人,並沒有完全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而是依舊採用了相對殘暴落後的統治方式。這也是為何元朝存續時間較為短暫的原因。畢竟,武力可以用來打天下卻不適合用來治天下。然而,當時的蒙古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元朝採用了臭名昭著的四等種姓制度。其中,佔據了最大比例的漢人,被列為了最末等。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卻擁有無盡的義務。所以,整個元朝時期,民眾的起義反抗此起彼伏,毫不停歇。

    清朝雖然並沒有採用種姓制度,但是卻同樣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將滿族人和華夏大地的其他民族割裂開來。成為最高等的民族,享有遠超其他民族一等的權利。

    這種制度上的割裂,讓民眾對滿人的統治在心理上並不是非常認同。

    除此以外,晚清時期,民智開化,不再像原來那樣閉塞。經過歸國留學生不遺餘力的宣傳和鼓動,西方的思潮也逐漸在民眾中流傳開來。而晚清朝廷為了繼續苟延殘喘,採用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

    另外,滿清政府在國際上經過一系列慘敗,不住的割地賠款,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讓民眾對朝廷失去了信心。如果原來可能只是不愛的話,現在完全轉變成了恨。

    最後,人民的生活因為朝廷的割地,讓很多同胞成了亡國奴。而賠款最終還是落在了普通老百姓頭上,苛捐雜稅越來越多,則讓本就難以為繼的普通民眾生活更加困苦。而慈禧太后卻依舊對自己的大壽念念不忘,挪用本來用於海防的軍費給自己建園子,慶大壽,一系列窮奢極欲的舉動加深了和民眾的裂隙。

    滿清政府種種劣跡,最終將自己送進了自己親手挖好的墳墓。

  • 2 # 四川達州人

    因為近代民族國家概念才興起。

    以前,雖然我們都是漢族,但秦朝就自稱秦人,漢朝自稱漢人,唐朝自然就是唐人。清代,雖然有華夷之辯,但大多數人並不管誰統治自己,畢竟皇權從來不下縣。一般人生活在農村鄉鎮,受宗族統治。

    清朝始終推行愚民政策,本身頑固堅持野蠻落後的八旗制度。近代民智開啟後,反清風起雲湧,加之滿清確實表現低劣,1905年後又廢黜科舉得罪統治基層計程車紳,所以大多數人都開始痛恨滿清。

  • 3 # 薩沙

    大家知道什麼是“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嗎?

    這是甲午戰爭的主戰大臣剛毅的名言。

    剛毅曾擔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是滿清職位最高的大臣,也是慈禧親信之一。

    慈禧親信之一。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大學士剛毅嘗語人曰:改革者,漢人之利,而滿人之害也!我有產業,寧贈友邦不予家奴!

    其實,剛毅此人倒是直爽,說出來滿族親貴的心裡話。

    在他們看來,漢人只是滿人的家奴,一旦搞變法改革,漢人就會逐步奪取滿人的權力,掌握國家大權。畢竟當時滿人大臣、貴族基本都是不學無術的窩囊廢。

    所以,剛毅的意思是,寧可不改革,將國家送給虎視眈眈的洋人(友邦),也不給漢人(家奴)。

    其實,剛毅還是最反對洋人的死硬派。後來就是他力主和洋人開戰,推動了庚子事變義和團殺洋人。

    如此仇視洋人,卻寧可將國家被洋人佔領,也不改革,一味打壓漢人,這就是滿清的國策了。

    其實,剛毅的所作所為,是標準的瞎說大實話。所有人包括慈禧都是這麼想的,但只有剛毅公開這麼說出來。

    為什麼咸豐時期,尤其是圍剿太平洋、捻軍時期,以及後來甲午戰爭,慈禧都重用漢人。但稍後就打壓漢人,連李鴻章都被攆走,慈禧反正重用一批滿族的草包大臣呢?

    還是因為寧贈友邦不予家奴!他們認為漢人大臣靠不住。

    甚至,到了滿清滅亡之前,裝模作樣搞君主立憲,還搞了一個皇族內閣。

    當時的內閣名單如下:總理大臣奕劻(滿清宗室),協理大臣那桐(滿)和徐世昌(漢),外務大臣梁敦彥(漢),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滿清宗室),度支大臣載澤(滿清宗室),學務大臣唐景崇(漢),陸軍大臣蔭昌(滿),海軍大臣載洵(滿清宗室),司法大臣紹昌(滿清宗室),農工商大臣溥倫(滿清宗室),郵傳大臣盛宣懷(漢),理藩大臣壽耆(滿清宗室)。

    漢人只有4人,從事都是沒有實權的外務、學務、郵傳、還有副總理。

    相反,滿族佔9人,其中皇族高達7人,掌握所有軍政司法實權。

    要知道,當時已經是1911年,滿清眼看就要垮臺,到了這種地步尚且不願意放棄滿族統治特權,全國佔絕對大多數的漢人能夠支援你嗎?

    既然漢人都是家奴了,家奴為什麼要豁出性命保護主子?犯賤嗎?

    相反,之前的各個朝代,不管怎麼樣都是漢人聯手對抗外族,相對還是團結的。

  • 4 # 史海尋蹤

    歷朝歷代,君主要高於國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時國家是帝王們的統治工具,也是他們的私有物,故此有了“家天下”之說。整個天下被帝王家族世代承襲,天下人都是他們的統治物件。

    在某些朝代,相對而言治理的比較好。文化思想氣氛寬鬆,物質上也可基本維持生存需要。民眾對帝王和國家的認同感較高,形成社會安定繁榮的局面。

    比如漢唐,治理方式較為妥當,內部穩定,外部也能夠抵禦其他民族的侵略。民眾們在享受國泰民安時,就會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擁護現有的君主、國家。每當外族入侵時,他們知道是來掠奪殺人搞破壞的,就會站出來英勇抵抗,保護住國家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和自己、和家庭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緊緊捆綁在一起。作為如此國家的民眾們,也有著民族自豪和自尊。

    清代情況有所不同

    清代是少數族群統治大多數族群。既為少數,心中未免忐忑,滿清統治階層最怕的就是民眾們起來反對他們。

    降低反抗機率的最有效方式,是消弭思想上的反抗精神。這也是文字獄在清朝最盛的根本原因。

    任一人如果只知吃飯穿衣享受物質,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世界空虛,就會淪為行走的軀殼。

    清朝對思想的禁錮和控制,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即使很尋常的文字作品,也能引申歪曲為含沙射影而招致巨大災禍。思想上的極端迫害,其結果導致了民眾思想上的僵化和麻木。他們機械而盲從,終日奔波只為苟活於世。

    清代對於上下尊卑、等級區分也極為嚴格,尊貴之人被稱“主子”,低下者自認“奴才”。從意識形態教育到日常生活中,都充斥著這種不正常的社會關係。長久以往,階層觀念得以固化。權貴們的主子身份一代代傳承延續,那些貧民、包衣的後代,也就成了小奴才、小包衣。除非鴻運當頭受到賞識提拔,能升級到上一階層,當然這是小機率事件。

    這就能理解為何清末會出現大批“搬梯黨”、“帶路黨”

    這恰恰是滿清統治者“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統治者所執著培養的大批奴才,成了洋人的奴才。“奴才者”必仰強者鼻息,當洋人成了實力更強大的“主子”,奴才們就會毫不猶豫的前往投奔,“服從”才是發自其心底應做之事。

    這一大群體是滿清煞費苦心造就出來,他們的思想是殘缺的。觀念中沒有“國家”“民族”,只有“主人”。

    既然為奴,給誰幹都一樣。

  • 5 # 負重前行堅持寫文

    因為從秦朝到清朝,封建王朝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兩千多年,封建制度早已腐朽,皇權越來越集中,大臣自稱奴才,二千多年的各朝各代,也只有清朝的大臣地位在皇帝面前最低,而皇權反而為各朝各代之最。

    清朝因為禁錮思想,實行閉關鎖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臣民百姓,思想也早已固化。儒家學說也慢慢變得死板,整個社會也慢慢變得很封閉,完全是一灘死水,看不到一絲Sunny。

    我們可以看一下除了清朝外同樣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蒙古族雖也是少數民族,但蒙古族鼎盛時橫跨歐亞大陸,強大的時候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邊上,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

    蒙古人從亞洲打到歐洲,一路上會碰到很多不一樣的國家,當時的統治者對其政治和經濟肯定有一定的瞭解,不然不可能這麼能打,東西方交流也比較頻繁。另外國祚也比較短,一百年還不到,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也沒有這麼僵化。

    反觀清朝,如果不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思宗吊死煤山,如果不是吳三桂的反叛,南明的太不爭氣,滿清能這麼容易得到這大好江山嗎?

    正因為有這麼多的如果,滿清才這麼容易得了江山。所以說清朝的江山基本是靠漢人內鬥撿漏得來的。

    清朝統治者之所以對先進思想禁錮,是因為面對上百倍於自已的漢民族,心裡不自信,怕威脅自已的統治。所以歷代統治者都大興文字獄,考八股文,連被稱為明君的康熙也都禁錮西方的先進思想,西方的一些新科技發明,槍炮蒸汽火車輪船,竟然被稱為奇技淫巧,可見當時的統治者思想有多麼封閉,多麼可笑。

    當時的西方正值工業革命,西洋各國國力也是蒸蒸日上,而清朝的統治者還抱著老舊的那一套不知變通,早已是暮氣沉沉。

    另外西洋各國對華輸入鴉片,清朝戰敗後又連年對列強割地陪款,以至從火燒圓明圓,到八國聯軍進京大肆搶劫,使整個國家和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清朝的統治階級早已從當初的自高自大而變成畏洋人如虎,整個朝庭更是談洋色變。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朝堂之上大臣個個拖著個豬尾辮子長篇大論的空談,個個都穿著僵化的朝服,個個都是隻會磕頭自稱奴才,回家只知吞雲吐霧,而統治階級只知修圓明園只顧自已享樂,面對洋人只知割地賠款,這樣的腐朽的朝庭還有救嗎?不滅亡也真是天理難容。

    所以整體上清朝給人的印象都是很僵化,以致於現在看到清宮劇美化這些人物就有一股莫明的噁心。清朝缺少血性,也許是入關後八騎子弟太過安逸,也許是得國太易,也許是為了能繼續統治,所以割地賠款反而一點都不心疼,試問歷朝歷代有哪個朝代的君主像清朝一樣厚顏無恥不停的割地賠款?

    滿清誤我華夏久已,雖只有不到三百年的國祚,卻誤我華夏最少有八百年,整個社會也倒退八百年。幸好天佑中華,多災多難的華夏兒女經過一百多年的磨難又重新挺直了腰桿,所以我們要時時刻銘記為我們流血犧牲的先烈,珍惜現在,規劃好將來,使中華民族永遠傲立於世間民族之巔!

  • 6 # 心向青山

    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源自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以及戰後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從此,民族國家的概念正式產生,國家的主權開始被尊重,條約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邊界的主要手段。

    在這以前,人類文明的各個帝國實際上只有勢力範圍,並無非常明確的國家邊界。

    同時,這也是為何中國曆代王朝只有清朝有著明確的國界的原因所在,清朝透過一系列不管平等不平等的條約,將中國的版圖固定了下來,形成了近代意義上的“中國”。

    然而,與歐洲不同,這一觀念的形成在中國是被迫的,中國被歐洲列強強行帶入了近代,所以中國是“中西相交,古今分途”,從西方列強進入中國,中國才開始有了近代國家的觀念。

    但這也只是侷限於知識分子,普通民眾的觀念依然與古代無異――皇權不下縣,誰做皇帝都一樣。這便是清末的老百姓國家觀念淡漠、愚昧麻木的原因,其實也不是到清朝才如此,是一直都這樣,只是到了近代在西方的對比下才更突出。

  • 7 # 氣吞萬里如猴

    清朝滿洲人只有一百萬,並且文化落後,除了少數官員之外,普通滿族百姓不和漢族人接觸。因此,說他們能影響甚至改變上億漢人的情感智商,純粹屬於抬高誇耀他們,屬於典型的“滿吹”行為!

  • 8 # 牧漁子

    因為影視劇看多了。

    “漢奸”什麼時候都有,並不是只有清朝後期到民國時期才有的。

    比如李陵,戰敗被俘,你別去匈奴做官呀!蘇武寧可放了19年羊,你也可以呀!否則,漢武帝也不回夷你家三族了。又比如說劉豫,金人南下,他可是幫了大忙,要麼也不回被扶持起來做皇帝,對於大宋王朝來說,絕對是千刀萬剮都不解恨。再比如吳三桂,手握幾十萬大軍,首鼠兩端,最後開城引清軍入關。

    在老謀子的電影《英雄》裡,有這麼一個情節。無名責問殘劍為何阻止自己去刺殺秦王,有這樣一段經典對白:

    殘劍:你一定要刺秦嗎? 無名:是。殘劍:有我在就要阻止你。無名:你可知道我是趙人?殘劍:是。無名:你可知道你也是趙人?殘劍:是。無名:那你在替誰說話? 殘劍:天下。

    好了,殘劍算是坐實“趙奸”的身份了!!!!!

    那有為什麼說,只有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給大家一個沒有國家認同感的印象呢?

    一、影視劇演的多是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這叫傳播愛國主義正能量。

    古裝劇中,向觀眾展示百姓的國家認同感,是弘揚愛國主義的必然結果。只是想讓現在的觀眾知道從古到今百姓都是愛國的,這個是個價值觀的宣傳行為。而近代題材的影視劇在描述反面典型的篇章會更多,因為歷史的原因,近代中國有著屈辱的百年國恥,而把這些沒有國家認同感,或者價值觀有問題的負面教材演繹給大家看,也是為了突出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事蹟。這個在秦漢宋唐題材的劇中就沒有這個需求。所以,不是古代人國家認同度高,近代就低,這是一種錯覺。

    二、政治是上層社會的遊戲,老百姓其實更關注民生。

    從古代今,政治都是“肉食者謀之”,即便到了清朝後期,真正喊出政治口號的仍然是上層社會。所以,在文學作品中,古代題材的歷史作品,描述的都是上層社會的故事,他們臺上喊著忠君愛國,臺下愚弄者士兵和百姓,最終也都是為統治階級謀福利。而近代是個大革命時期,是個社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時候,所以,才有了很多基層百姓的參與。不過,無論古代還是近代,普通老百姓都不是玩政治的主角。

    當年,女真騎兵南下,南宋統治者逃亡江南,北方的百姓反抗的是金人的惡劣行徑,而不是誰來做這個皇帝。老百姓更關係自己的日子怎麼活下去,如果連肚子都吃不飽,他們口中恐怕沒有那麼多民族大義,國家安危。否則,金人也不會難麼容易就統治淮河以北,那可是漢族人傳統的政治核心地區。所以,我們看到文學作品中有那麼多為國捐軀、戰士沙場的英雄,都是歷代統治者用來維護自身統治的方式。而偏偏近代離我們太近,漢奸還沒來得及被歷史的長河沖走。

    三、政治的需要,近代歷史宣揚的時間長而多,給人民留下印象更深刻。

    近代中國,確實出了很多漢奸,而且魯迅先生筆下描述給我們了一個麻木不仁的中國基層老百姓,所以,才有喚醒這個民族的文人學者筆耕不輟。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描述了民族的概念,讓之前只有家族概念的中國百姓認識到民族存亡的重要性。梁啟超進一步昇華成四個字-----“中華民族”。但是正是在近代革命中,需要去號召和發動群眾,所以才會有很多描述“大眾是愚昧麻木”的文學作品。講得多了,就入木三分,華人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就變成了近代大眾很不堪的畫面。同時,還不忘拿古代的愛華人士作對比。於是,就形成了近代大眾不如古代百姓的印象。

    故而:不是百姓不愛國,古代近代皆傳說。歷代都有忠和姦,人民心中有秤砣!

  • 9 # 謝金澎

    魏晉女子

    總體來講,中國歷史上的漢人政權主政的時候,對百姓的思想還是持開明態度。特別是中國曆代帝王均以儒治國,尊重讀書人和學術,所以學術思想還是比較開明。

    雖然漢承秦制,漢朝的基本政權組織架構和法律文字是繼承的秦朝的,但是漢朝武帝以前,治國思想卻是取自黃老之學,崇尚“民不治而自化之”。

    唐宋風流

    也就是說對普通老百姓的行為和思想,還是放的比較開的,只要不違反法律,政府一般不對其進行具體、過多幹預。所以百姓思想還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獨立性的。

    武帝就任後,“罷拙百家,獨尊儒術”,對學術自由進行了一些限制,但是在儒學思辨上卻放的更開了。武帝雖然對社會的控制力進行了很大力度的收縮,總體來講,對民間的思想行為還是沒有過多的干預。

    其實中國歷史最好的時代是魏晉時期,魏晉時期思想自由,學術超脫,那是一個男兒放曠風流、豪放不羈的時代。魏晉風骨對後世文學、人文思想的發展影響巨大,特別是到了唐代,諸公都還在大聲疾呼提倡“漢魏風骨”。

    李白的詩,個性灑脫逍遙,便承襲於魏晉之風。後人說李白有清談跡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白居易文辭淺白、直率皆與魏晉有不解之緣。 後世五言、七言、宋詞等文體的發展,都得益於魏晉的厚重人文底蘊。

    到了唐代,由於貞觀之治帶來的經濟大發展,民間思潮更加開明、自由,不但詩文得到更加深刻、廣泛的大發展,人們的思想也異常開明,具體就體現在著裝、兩性關係上。由於唐朝百姓生活富裕,不愁吃穿,逐漸流行以胖為美,女性衣裝都是酥胸半露,崇尚暴露、性感。兩性關係也相交過去更加開放、自由而大膽。貴為首位女皇的武則天,更是公然三宮六院養起了面首,人的自性得到了大幅的釋放。

    宋代雖然屢遭外侮,但是由於重文抑武的習俗,自皇帝、重臣以下,學風濃厚,思想啟蒙,不僅僅是優美的宋詞傳唱甚歡,理學也開始盛行。明朝立國後,理學進一步深入發展,由朱及程,更有心學開始創立,其創立者更是被納入三個半聖人的王守仁。大明時期,資本主義已經開始萌芽,手工業興旺發達,明朝的瓷器、絲綢遠銷中東、歐洲。大商業大流通逐步崛起。

    但是,到了清朝,一切戛然而止。清朝的封閉與僵化,恰似女子的衣物,自脖子開始,就封了個嚴嚴實實。清朝由於是少數民族統治多民族,又不符合中原正統的傳統價值觀,為了統治穩固,不但要求漢人剃髮易服,更是閉關鎖國,實行八股文應試,限制學術自由,進行奴化教育。最終,泱泱文明古國,全球最大經濟體,都在這種禁錮、自我封閉中關上了學術、思想、科學啟蒙的大門。

    清朝女性

    隨著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人民思想僵化、麻木,習慣於被奴役和接受既有的,不敢獨立思考和創新。最不堪的是,中國文學的發展在經歷唐詩宋詞元曲之後,到了清朝再無新的發展,也沒有誕生巨匠般的大師。朱程理學、陽明心學的發展也進入停滯。清政府的八股文、文字獄就是讓華人陷入呆滯、木納的最大罪魁禍首,連一句即興之作“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被當做反詩,大興文字獄,株連無數。

    這種高壓、血腥管控下,誰敢談斯文,誰敢亂寫詩?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果有這種看法,那隻能說是清代中國政府的愚民政策搞得很不錯

    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原王朝一般都是由漢族建立,且中原王朝的力量也可以吊打周圍的少數民族,比如蒙恬驅除匈奴收復河套,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而三國時期雖然中原戰亂,三國依舊可以吊打周圍的烏桓,百越以及南蠻等。但凡是無絕對,中國歷史上仍然有兩個正統朝代不是漢人建立,這就是蒙元和滿清

    滿清建立在蒙元之後,為了更好的以不到百萬的旗人統治上億漢人,清朝的智囊們想出了個辦法,那就是愚民政策

    愚民政策是為了消磨百姓的血性,更好的為統治階級服務,舉個例子,在冷兵器年代,走在地上的步卒自然比不過騎在馬上的騎兵,這是滿族人的優勢所在。但是漢人開展的火藥技能卻讓滿人防不勝防,為了更好的穩固清朝的控制,火器的發明使用逐步被耽擱,精確來說,是中國的科學技能工作停下了腳步,而到了後期,清朝的愚民政策是愈演愈烈,對內長時間禁閉固化人民的思想,對外斷絕中國和世界的聯絡,最後果然是和年代脫軌,留下愚昧的笑柄。

  • 11 # 殿香縈繞

    這是清朝政府部門長期推行愚民政策的結果。愚民政策嚴重壓制了人才的湧現,阻礙了國力的發展。愚民政策不僅愚民,而且也讓他們自己在周圍人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愚蠢,逐漸得從上到下都傻了、呆了,還怎麼發展國力?國力弱了其它強國必然來欺負、來侵略,變成了任其它國家宰割的羔羊肉,這是毫無疑問的。

    清朝統治者的愚民政策暴露了他們的鼠目寸光、缺乏遠見,為了維護它自己當下的權位,毫不考慮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壯大,既自私又愚蠢,禍國殃民,毫無社會責任感,這是它最終內外交困、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貌似精明,實則愚蠢至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使用電腦的常用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