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子講歷史
-
2 # 熟悉的陌生人52277359
無他,為後人掃清隱患。這兩人老的時候接班人都很小。性子也較軟弱。他們怕自己的後人鎮不住那些戰場上廝殺一生的武將。所以為了後人的安穩,只能大開殺戒。
-
3 # 弋北談古今
平定天下之後殺功臣幾乎是沒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以後都要做的事情。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王朝建立了,要那些開疆擴土的人也沒用了,但是被殺的大部分都是武將。而在這些事情上面,劉邦和朱元璋是做的最狠的。他們殺這些功臣的原因主要如下:
(劉邦劇照)
一:開國將軍恃功而驕。劉邦和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打了不少的惡戰,因此有一些將軍的戰功非常的顯著。但是,這些人卻沒有考慮到君主的心情,於是他們就會經常的說一些如果沒有他們,天下就不會平定,王朝就不會建立的話。於是,這些人就會被劉邦和朱元璋懷疑,然後就會被殺。
(韓信被俘劇照)
二:防止謀反。開國將軍一般手中都握有重兵,而且在戰鬥過程中收攏了一批士兵。再加上前朝的經驗,不少的開國將軍會有謀反之心以及謀反的實力。所以,劉邦和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天下能夠穩定,而且為了自己的後代,為了王朝的延續,這些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將軍自然會被殺。比如漢初的韓信。
(朱元璋平民時期劇照)
三:皇帝的嫉妒。劉邦和朱元璋出身草根,沒有一些將領的出身高貴。而且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他們作為領袖,戰功、戰績沒有手下的人出色。所以,這難免會刺激到他們作為君王的虛榮心。那些作戰勇猛,戰功出色的將領自然會被幹掉。
開國功臣被殺是每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之後都會發生的事情,而之所以劉邦和朱元璋會大量的殺害這些人主要是因為他們自己出身卑微,一種來自於內心的警戒告訴他們這些開國的功臣不能留。所以這才會發生漢初和明初大規模殺害開國功臣的事情。
-
4 #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在中國古代帝王的創業史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劉邦和朱元璋了。
因為這兩人的出身條件並不好,劉邦早年只是一個無所事事的混混;朱元璋就更慘了,小時候給地主放牛,後來又當過和尚,甚至還去討過飯。
不過,這兩人最終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開國皇帝。
劉邦和朱元璋除了同樣是草根出身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殺功臣。
劉邦誅殺的開國功臣是那些位高權重的異姓王。
這些異姓王在漢朝建立的過程中,功勳卓著,所以在國家建立之後他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不但享有王爵的爵位,還擁有自己的獨立封地和武裝力量。
這些異姓王名義上是漢朝的臣子,實際上都是各自獨立王國中的國王。所以,對劉邦而言,這些異姓王就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6年,劉邦透過各種手段相繼“解決”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盧綰(臧荼被消滅後,接替臧荼成為燕王)。
最終,除了地處偏遠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吳芮外,其他異姓王悉數被劉邦剷除。
不過,和朱元璋相比,劉邦誅殺異姓王的行動幾乎不值一提。
可以很肯定的說,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比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更倒黴的開國功臣了。與其說朱元璋殺了哪些功臣,不如說朱元璋沒殺哪些功臣。
在朱元璋的那些著名開國功臣中,除了早年戰死和病逝的那幾位外,真正得到善終的就只有信國公湯和(晚年中風了,所以朱元璋實在沒殺他的必要)。
其他功臣或是被誅殺,如南韓公李善長、永嘉侯朱亮祖、江夏侯周德興;或是被賜死,如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德慶侯廖永忠;或是死得蹊蹺,如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誠意伯劉伯溫。
最終,朱元璋終於完成了一件空前絕後的“壯舉”,將當年陪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小夥伴”全部清除乾淨。
縱觀中國歷史上所有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對功臣趕盡殺絕,其他皇帝對待自己的開國功臣都是禮遇有加。為什麼劉邦和朱元璋會如此“另類”呢?
其實主要有幾點原因。
首先,劉邦和朱元璋的這些功臣原本就是他們創業團隊的核心成員。
這些人在王朝建立後,享有很高的社會特權,無論是在軍中還是在朝廷中,他們都有各自的追隨者,這就對皇權產生了嚴重威脅。
中國有句老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當天下坐定之後,來自外部的威脅消失,內部潛在威脅就成了主要矛盾。
為了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江山永固,消滅這些隱患就成了必然之事。
其次,中國歷史上其他開國皇帝不殺功臣,並非那些皇帝心慈手軟,而是不好下手。
除了劉邦、朱元璋外,歷史上的其他開國皇帝都是貴族出身,他們身邊的功臣也都屬於貴族階層,這些人原本就有各自的勢力和關係網。皇帝想要剷除這些人,必然會導致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後果
所以與其冒險去剷除他們,還不如以優厚的待遇來籠絡他們更為妥當。
此外,劉邦、朱元璋陣營中的不少功臣都是他們當年的發小,彼此知根知底。
打江山的時候,大家同為袍澤兄弟,可等到坐江山的時候,功臣們如果還把皇帝當兄弟來看待,甚至拿皇帝當年一些糗事出來顯擺,那就真正離死期不遠了。
-
5 # 隨風我行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都知道帝王是多麼可怕和不近人情的動物,可謂是願意和你同吃苦,不願可以同甘的冷血的人。中國歷史上殺功臣的開國皇帝,大家都會想到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那麼,中國歷史上諸多的開國皇帝,非殺功臣的原因是什麼呢?
1
據學者分析劉邦殺功臣的主要的原因,嚴格的來說異性王根本不是劉邦的“臣”,在劉邦的眼裡他們和項羽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大家聯合起來幹掉一家最大的諸侯的實力和心態不會因為劉邦自己稱帝就改變了。
所以諸侯的眼裡還是劉邦還是那家最大的,不知道又什麼時候聯合起來也把他幹掉了,楚漢之爭是戰國的延續,平定異性王的戰爭是楚漢之爭的延續,七王之亂是誅殺異性王戰爭的延續。尤其是本性這種東西是自私的,尤其是權利被放大了之後,本性就會被無限的放大和暴露在外面。
劉邦生在戰國長在戰國,在當時的人看來,秦國的大一統是一個插曲,諸國並立才是正常的狀態,這些異性諸侯王都立於劉邦稱帝之前,分封只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當時的劉邦還是漢王,尚屬於項羽式的霸王,即使後來劉邦稱帝,誅殺異性諸侯王,卻又另立一批同姓諸侯王,與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沒有多少的改變。
2
明朝開國元勳中,除了湯和等寥寥幾人倖免於難,大多數的人都不得善終,徐達發背癰吃蒸鵝而死,常遇春病故早亡,躲過一劫,劉伯溫據說被胡惟庸授令毒死,但胡惟庸自己也沒有得意多久枉法誣賢的罪名處死,遭受牽連著多大三萬餘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惟庸死後十年還給他安插了一個通倭謀反等十惡不赦的罪名。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先立的太子朱標,還是後來立的太孫朱允炆,都是為人仁厚,性格偏軟。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設法的把那些舊臣殺掉以為子孫後代的江山永固鋪平道路。防止出來個陳橋並病變的趙匡胤。
3
李世民生活在大家貴族,他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在李世民的登基的時候,唐帝國還是強敵環繞北部有梁師都的割據和羅藝的反叛,還有高句麗、突厥、吐蕃等一系列的敵人。對唐朝的威脅最大的還是突厥,就在李世民剛剛登基以後,突厥大可汗統帥20多萬軍隊直逼長安,馬踏渭水對唐帝國造成很大的威脅,唐太宗不是一個苟安的君主,他有自己的雄才武略,他要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也就離不開戰爭。雖然李世民本人的軍事能力極強,但是帝國的任務太多,他一個人無法面面俱到,因此處於各種的原因,他也不能殺那些武將們。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用一頓飯局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幹嘛要見血呢?劉邦和朱元璋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窮苦人家出身,內心會有自卑的感覺,他們都是造反之後才獲得的皇位,所以害怕武將們的權利能力太強,導致自己的江山落入他手的後果。
總之,做皇帝的都比較心狠多疑,因為處在權力的巔峰,無數雙眼睛在偷窺著這權力寶座呢!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人亡政息,皇帝殺人是需要、也是實出無奈(昏君除外),畢竟時代環境不同,時代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同,用現在的道德標準去評判歷史人物本就不合時宜,這就是歷史時代的侷限性。
-
6 # 黑水布衣
有句話:中國歷史上的開國君主不是豪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就是流氓(社會下層),這句話說得基本是對的。而劉邦和朱元璋絕對是流氓中的典範。正是來自社會下層的經歷,是這老哥倆對功臣不信任的原因。
劉邦雖然混個泗水亭亭長,但這種基層官員地位低下,40來歲還沒混到老婆,在現在看絕對是個loser;朱元璋就更不用提了,全家多數都被餓死,要過飯,出過家(其實還是要飯),在現在看絕對是要吃低保的人。但歷史證明英雄莫問出處,這倆人都類似於逼上梁山,他們也都取得了光耀歷史的成績。
兩人除了出身不高之外,得位後大殺功臣也是備受爭議。“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是他們對待開國功臣的態度,這是為何?無非兩點:
1、就是不信任
知人知面不知心,誰知道這幫孫子怎麼想的?他們要是哪天像我一樣造反咋辦?我這種地位低下的人都能成為九五之尊,何況別人?
記得又一次黃渤接受採訪就說:你落魄時,都是冷眼;你成功時,都是笑臉。劉邦與朱元璋這種從底層打拼出來的,十分珍惜手中的權利,容不得他們分享。劉邦殺功臣,是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加盟的,像彭越、英布之流也是諸侯王之一,韓信雖然是跟著劉邦混出來的,但實力也算是諸侯了,這些人不姓劉,劉邦信不過他們,非劉姓不封王;朱元璋殺功臣,是源於同年陰影,元朝官員的腐敗就在他的記憶中,於是他屢興大獄,洪武四大案不止殺了大量的功臣,還殺掉了大量的官員。為何?為了給子孫後代鋪路、為了集中皇權、更為了幹掉那個討厭的丞相制度。
2、殺掉最方便
歷史上對待功臣無非就是優待或屠殺,屠殺往往是最方便的,一了百了,連後代都捎帶著,當然都僅限於開國的,不能一直殺下去,畢竟還得需要別人給你打工呢。而優待功臣當然名聲好聽,但也會留下不少後患。劉秀優待功臣,導致東漢四代皇帝之後掌權的多數都是外戚,這些人多數都是開國功臣的後代;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堪稱佳話,但也導致北宋名將凋零,皇帝掌握軍權,戰爭一直打不明白。而殺掉,就是最簡單的,殺功臣的罵名老子擔了,只要後代子孫穩穩當當的做江山就行了。
其實對於功臣,最好的就是優待但不重用,給他們爵位,世世代代享受榮華富貴,但不讓他們擔任重要職務,免得形成士族門閥。
-
7 # 張生史話
謝謝邀請。觀看中國古代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開國皇帝一旦打下江山,統一天下之時,首先要解決的並不是民生民計等社會問題,而是政權的穩固性,長久性問題。而政權的穩固性,直持就牽扯到開國功臣的安置處理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封建社會的始皇帝贏政別出心裁,獨具匠心地廢除了以往的分封制,設定中央集權制之先河,在中央設定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設定郡縣制,這樣就將所有功臣得以安置。由於始皇帝是第一個吃螃蠏的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先驅者,因而秦帝國並沒有象他想象中的那樣千秋萬代,而是二世而終。秦帝國的掘墓人劉邦也許從秦帝國的滅亡中得到了靈感,悟出了失敗的真諦,他認為秦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太仁慈,沒有將那些開國功臣處理掉,沒有將那些六國舊有的貴族處置掉的原因,同理沒有將絕對的權力分封給自己的其它子女兒孫。於是乎漢高祖劉邦一旦將秦帝國滅亡掉,不再需要這些為他打江山,出生入死的功臣們時,他首先想掉的是殺掉他們(除非他們象張良那樣隱身而退),為了殺掉這些功臣們劉邦可以說是絞盡腦汁有的是借呂后之手殺掉的,有的則是自已親手幹掉的,有的是以謀反罪名殺掉的,有的則是以“莫須有”罪名條掉的,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真正做到了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那麼劉邦殺掉這些功臣除以秦亡之教訓外,還有其它原因呢?我認為還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草根出身的劣根性決定的。劉邦早年時曾是一個小混混,整天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後期雖然混了個泗水亭長,但骨子裡那種江湖習氣,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勾心鬥角,爾虞我乍,為了向上爬無所不用其極的作派深植骨髓,這樣的生活軌跡使他認識到了權力的誘惑和權力的魅力及為了權力而不惜一切的社會現象
二,極度的不自信和高度的自知之明。劉邦深知自己一沒有強大的家族背景,二沒有廣泛的社會關係和人脈,完全靠自己的運氣和投機主義。他曾說天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他不如子房,鎮國防,撫百姓,不絕糧道,他不如蕭何……由此可見劉邦深知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有限的本事。他深知這些開國功臣都身懷絕技,本領神通廣大。
三,為了劉姓江山千秋萬代,劉邦深知這些從底層一步一步爬上來的開國功臣都有廣泛的人脈,威望和廣泛的號召力,影響力。而且這些開國功臣一般都居功自傲,目無君王。自己在位尚能鎮住這些大佬們,但如果自己過世後,誰又能保障他們不謀反呢?
四,對權力的極度崇拜和渴求。由於劉邦出身草根,深知底層窮苦百姓缺少權力的無助和絕望,以及有了權力的莫大好處,因而他極度貪婪權力,不想和任何人分亨權力,不想讓任何人對他及他的子孫們的權力構成威脅
正是因為以上四點劉邦才要拿功臣開刀,殺功臣以絕隱患,殺功臣以保大漢江山千秋萬代。
至於諸元璋為什麼要殺功臣呢?這同劉邦要殺功臣的理由大同小異,基本相似,首先諸元障同劉邦一樣出身底層貧苦階層,長期的底層生活使他刻骨銘心,也許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一朝榮極,貴為天子他深知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本事不大,之所以能貴為天子,完全是自己的運氣和機會,他更知比他自己能力本事大的人多的是,那些開國功臣們那一個不能踢能咬呢?
其二,這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從風風雨雨中走來的準南子弟,大多都粗俗魯莽,頭腦簡單,而又栔傲不訓,他們只能與自己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
其三,這些開國功臣們都是戰功未赫赫,威望絕決的,如果按功行賞則都是王侯將相之列,但一旦給他們封賞勢必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威望,但不予封賞卻不足以安撫他們,這樣這些掌握兵權的功臣們一定不服,不服就有可能謀反,與其這樣不如除掉他們,以絕後患
其四,朱元璋深知自己在位還足可以鎮住這些功臣,但自己去世之後,這些功臣們將成為自己繼任者的隱患,因為僅管他思前想後,但選定的接班人還是手腕不硬,為人不強勢,心慈手軟,使他不得放心,因而為了徹底給接班人掃除障礙,他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對功臣們早下殺手,以絕隱患。
正因為以上四點朱元璋才要殺功臣!
-
8 # 九哥脫口秀
一,中央集權式的矛盾與弊病
我們知道中國封建王朝大多都是中央集權式國家框架!這造成了,君王和主要管理國家大臣的矛盾無法化解!因為,一旦大臣和君王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動不動就逼宮造反或者篡位弒君!這個尤其在三國時期特別明顯!如果君王的統治力和影響力不足,很容易被替代或推翻!這個稍提一下水滸傳!晁蓋等人上梁山投靠王倫,後來就搶了人家山頭!這裡本來就沒道理,但書裡所說他們是正義一方!體制的弊端就在於此!
二,家天下思想的影響力
我們都知道,封建王朝的管理制度是家天下思想,一輩傳一輩!試想一下,這開國皇帝一死,新皇帝上位發號施令!畢竟是能力經驗有限!在一幫能征善戰文武全才的功臣面前講話,畢竟還是腳軟,不讓人心服口服!萬一發生點矛盾也容易激起兵變!歷史上這樣的案例是非常多的!正所謂一朝君子,一朝臣!就是這個原因!朱元璋和劉邦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大肆殺戮功臣!電視劇中朱元璋也告訴自己兒子,意思就是說這些人以後可能就是你身上的刺,拔了也就安全了!
三,從國家管理上需要這麼做
在封建王朝創業初期,可以說都是困難重重,九死一生!這個時期肯定不會說過於要求按章辦事!很多時候就是不擇手段,不按常理的追求結果!這造成了很多開國功臣在建立國家後目無法紀,功高震主或者矯淫奢橫!對於國家管理來說,上下不能按律行政!秉公執法!把這些人殺了,會扼殺國家發展的活力,但是會保住相對的長治久安!
四,保持皇權優勢地位
這一點和上文有點重疊,但意義不同!不論是開國皇帝,還是繼位登基的皇帝!不許有能力的人接近皇權!保持皇家的優勢地位!做官最大不過就是丞相!朱元璋時期明顯有一個案例就是胡惟庸案!就是胡惟庸做到丞相,也想嚐嚐當皇帝的滋味!結果一鍋給端了!這個有一個明顯的參照就是武則天!武則天可以說就是逐漸接觸皇權,最後顛覆成功的案例!這裡就不過多贅述!文臣武將能力過強,能威脅到皇權統治的,絕不留下後患!
五,莫須有,伴君如伴虎
岳飛的莫須有罪名和小編說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功臣明哲保身,避諱皇權,最後依然被殺!因為他們太瞭解皇帝了,也知道皇帝的很多秘密和辦法!尤其是皇帝和他們一起的創業經驗!為了消除這種能力和影響力!皇帝都是莫須有殺掉這些人!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兔兒死,走狗烹的真實寫照!
總結:劉邦和朱元璋都有相同的大肆殺戮功臣的舉動!但是還是有些不同!這種行為造成國家的發展活力下降,效率下降!是封建王朝的一大弊端!但是如果從政權的穩固和特性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無奈卻又實用的辦法!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對錯也不好評價!
-
9 # 遺失在密林深處
不只是劉邦朱元璋對出生入死的功臣大開殺戒,失去權力的皇室都不能倖免。歷史上屠殺都是為了鞏固專治皇權,專治皇權兩千年來不能解決權力的平穩過渡交替這個問題,每一次權力更替必然伴隨著殘酷的殺戮,你死我活的爭奪,歷史上上演了很多慘絕人寰的人間悲劇,秦二世屠戮了他全部的兄弟姐妹,唐朝李世民上演了兄弟手足相殘的悲劇,父子相殘,兄弟相殘,同室操戈數不勝數,權力更替,前朝皇室舊臣被滅族的慘劇也很多例子幾乎伴隨著兩千年的歷史,這就是專治皇權的宿命和制度弊病。秦朝滅亡,項羽對秦皇室滅族.西晉司馬皇室被匈奴王劉聰滅族。因果迴圈,匈奴漢皇室被謀反大司徒靳準滅族,劉氏皇族,不管男女老少,全斬於東市。失去皇權被滅族的還有前趙皇室,後趙皇室,冉魏皇室,前燕皇室,後秦皇室,北燕王室,南燕皇室,西燕王室,西秦王室,南朝宋皇室,南朝齊皇室,東魏皇室,北齊皇室,北周皇室,隋朝皇室,唐朝皇室,後周皇室,南吳皇室,前蜀皇室,南詔皇室,西夏皇室,南宋皇室,北元皇室,明朝藩王朱棣奪權成功,對侄子建文帝的舊部幾乎趕盡殺絕。最後明朝皇室被李自成張獻忠滅族,南明皇室被滿清滅族,康熙皇帝平定三番對察哈爾汗室所有男性成員都被處死。林丹汗的子孫,便在這場不成功的造反當中,全部被絕滅。除金朝皇室被蒙古人滅族,都在在權力爭奪中均被滅族的。可見權力交替在中國歷史的殘酷性,權力是把雙刃劍,因果報應屢試不爽,但專治集權的魔力讓爭奪它的人前赴後繼。人類政治文明從矇昧走向野蠻。從野蠻走向集權專治,唯民主法制的文明社會,釋放人被壓制的思想創造力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權力爭奪交替過渡的血腥屠殺。
-
10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劉邦和朱元璋作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從底層造反、最後建立一個大帝國的開國君主,他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在誅殺功臣這方面,他們出奇的一致,劉邦誅殺了韓信、彭越和英布,而朱元璋也將開國功臣以各種方式消滅殆盡,那為何在開國的君主之中劉邦和朱元璋兩人都喜歡誅殺功臣,而其他的開國君主諸如唐宗、宋祖、清朝開國君主則不會採取同樣的措施呢?
劉邦劇照
很多人都認為他們誅殺功臣是因為這些開國的功臣們尾大不掉,功高震主,會影響到後繼之君的執政,搞不好還會奪了後繼之君的皇位。漢高祖劉邦除掉韓信、彭越等異姓王,固然是因為韓信等人戰鬥力強悍,很難駕馭,但更重要的是為了漢惠帝著想,試想一下,柔弱的漢惠帝怎麼可能駕馭和掌控得了這些悍將。
韓信劇照
而朱元璋則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徐達、藍玉、劉伯溫等人武功文治無人能敵,如果是太子朱標繼位或許還能夠勉強鎮得住場面,但是沒想到朱標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而朱元璋又選擇了皇太孫朱允炆作為繼承人,年輕而又柔弱的皇太孫根本不可能鎮住這些老將,所以朱元璋只能出手替朱允炆除掉這些功臣。
朱元璋像
當然,上述原因只是劉邦和朱元璋誅殺功臣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則要從二者與其他的開國君主的不同出身來看。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出身於底層,他們都是在造反的過程中不斷的累積聲望,而身邊的這些大臣們在最初的時候和劉邦、朱元璋都是稱兄道弟,是一個相對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說這個團隊在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君臣的名分,彭越、英布等人一直都和劉邦若即若離,韓信也一度想要脫離劉邦而自立門戶,可以他們幾個人和劉邦不過是一個鬆散的聯盟;而朱元璋的情況有點不同,但是也相差無幾。
朱元璋出身底層
而劉邦和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自然要確立自己的核心地位,明確君主的名分,所以他們只能對之前的老戰友、老部下下手了,劉邦剷除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而朱元璋也剷除了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老部下,他們的目的都一樣,就是確立自己的地位。
胡惟庸
所以,當我們來分析劉邦和朱元璋二人誅殺功臣的動機時,需要從多個方面來考慮,他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繼承人考慮,更多的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考慮,當然這兩者並不矛盾,都是為了鞏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而至於那些功臣們,那就沒辦法了,畢竟那個皇位只能坐得下一個人。
回覆列表
特別是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的統治者,劉邦給他之後的君王們帶了個壞頭,從此這種殘害功勳的勢頭就收不住了,最後竟然成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類畸形的禮教文化。 但是還是要再強調一下人的因素,劉邦這種本身能力不是特別強,又出身底層的統治者,對於殺功臣的熱衷往往是變本加厲的,相反那些能力過人又受教層度高的君主,則更善於留用提拔手下的功臣。 另一方面就是臣子的行為,早期的士胄受到先秦遺風的影響,性格上往往不懂得收斂,不避諱功高蓋主,更何況幾年前還是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哪像後世的臣子都是奉行儒家經典,規範綱常的儒教楷模,相應的血性變弱了。 這一點劉邦就比較倒黴,他自己也是這樣的心思,怎麼怪得了別人去死忠於他呢?所以最簡單直接的手段就是,從肉體上消滅這些潛在的隱患分子吧。 久而久之異常成為了通常,封建轉化成了專制,特別是郡縣制全面實現後,中國實際基本不存在封建了。集權的專制制度下的統治者們,把殺功臣當成了家常便飯見怪不怪的一件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走向皇帝的道路即使在眾多朝代中也沒有多少人與他相似。從乞丐到皇帝,他肯定得到了與廣大的民心,並且在開闢大明朝時,肯定有許多的優良將士願意追隨他。可以這樣說,每個開國皇帝身邊肯定少不了許多忠心於他,為幫助打下江山付出汗馬功勞的功臣,這些人在開國之後,就作為開國老臣一樣的存在,擁有許多權利,但是,他們中許多人在開國穩定之後,最終的命運卻不太好,有許多人都被皇帝殺了,有的甚至整個家族都被滅亡。而朱元璋在當皇帝之後,他將身邊與他患難與共的開國大臣都殺害了。 對於他殺害與自己征戰的兄弟的做法,有很大的原因是源於自己身份前後的差別,在他當了皇帝之後,對權力有著異常的執著,對失去權利有著很大的恐懼,於是,他選擇將與自己一起開闢大明王朝的兄弟全部都殺了。這做法與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一樣,但是,他們卻有很大的區別,劉邦登基後殺的基本上都是“異姓王”,與朱元璋殺害的人相比不過如此,株連九族的範圍也沒有那麼廣,所以有句古語這樣評價劉邦“漢家待功臣薄”,朱元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可見,朱元璋殺害開朝功臣的做法是蓄謀已久,他之所以不遺餘力誅殺開國功臣,小編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開國大臣有能力,有人脈、有軍事資源,在軍中朝中也有很大的權威,如果有一天他們一呼百應造反,那麼大明王朝就要易主了,他們的存在嚴重威脅了皇權的穩固,這在朱元璋看來是不能忍受的,於是朱元璋為了消除潛在的威脅,就先下手為強,將身邊的開國大將殺害。然後,開國大將滅掉了舊王朝,開闢了一個新王朝,那麼他們也普遍認為自己也有能力當政,即使不做皇帝,也應該有很大的權利,於是,在剛開闢新王朝時,功臣集團擁有強大的權利,這就使帝王對功臣的控制力量有限,雖然這種制衡力會隨著皇權的鞏固有所提高,但是,功臣集團的存在嚴重威脅了皇帝的中央權利。 再者,功臣集團會形成特權層級,以至於對皇帝的決定,國家的資源分配都有很大的影響。朱元璋為了後代的權利穩固,恐怕功臣集團在未來難以治理,於是將功臣殺了。而且,他打天下的主要依靠的集團是淮西集團,登基後也不得不考慮淮西集團的過大的權利,於是朱元璋就要徹底粉碎淮西集團的權勢,使他們永遠翻不了身。最後,跟漢武帝一樣,朱元璋越老疑心病就越重,隨著他們登上最高權力的日子越來越久,他們的個性就變化特別大,年輕的朱元璋肯定也是意氣風發講義氣,不然也不會所有人都支援他當皇帝,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性情被權利給改變了。 根據以上的原因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功臣有很大的功勞,但是在皇帝這裡沒有仁慈一說,所以雖然功臣可能以前與皇帝稱兄道弟,但是歲月在變,人心也在變,於是在眾多的猜忌中,悲劇也就這麼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