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鬄㒺
-
2 # 無敵霹靂太極門
耿精忠,明末叛將耿仲明之孫。耿仲明原為毛文龍部下,早年就投降過後金,任千總。後又率兵投本皮島的毛文龍,深得毛文龍重用,還被收為養孫。
毛文龍被袁崇煥所殺後,皮島沒有了強有力的領袖,很多將領奔了努爾哈赤。
耿仲明與皮島後來的總兵黃龍有仇,最終因各種原因起兵反明,兵敗走投無路,再次投奔了努爾哈赤。
為什麼不稱投降而稱叫投奔呢,因為在當時這些軍閥眼中,利益是第一位的,手中有兵馬就有巨大的利益。在他們的字典裡就沒有忠君愛國之說,他們想要的不過是榮華富貴而已。
耿仲明投奔後金後,被編入漢軍正黃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耿家為清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耿仲明就被封為靖南王。
耿精忠是在他的祖父耿仲明及父親耿繼茂去後才世襲靖南王爵,駐藩福建。
因三藩勢力越來越大,也不怎麼聽朝廷的招呼,已呈尾大不掉之勢,嚴重威脅到了清廷集權統治。
於是,康熙下決心徹底解決三藩問題,康熙十二年,下詔撤“三藩”。
隨後三藩起兵反清,三藩之亂把康熙弄的灰頭土臉,險象環生。
耿精忠兵敗後,為掩蓋罪行,乞求康熙原諒,還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及幕僚50餘人。
康熙恨死了耿精忠,他認為,清廷對耿一家那麼信任,那麼倚重,還把順治皇帝哥哥豪格的女兒嫁給了耿靖忠。萬萬沒想到,耿家的反骨有遺傳基因,是怎麼也喂不飽的白眼狼,所以康熙吃了他的心都有。
耿精忠兵敗被招降,康熙還是把他最後利用了一回,讓他平叛。等他一點利用價值沒了後完,找了個理由就把他凌遲處死。
不得不說,康熙還是個少有的仁慈皇帝,他並沒有連座降罪耿精忠的家人。
-
3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這三人,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親密戰友,“破產兄弟”。三人一同造反,最後都落了一個悲慘下場。那麼這三人中的耿精忠最後是被怎麼處理了的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耿精忠之反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謀反後,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馬上接上。
他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先後分三路出兵:東路一線攻浙江溫、臺、處三州;西路一線攻江西廣信、建昌、饒州;中路一線攻浙江金華、衢州,並請臺灣鄭經攻廣東潮州、惠州,鄭經由海道取沿海郡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天下震動。
二、康熙的應對面對耿精忠之反,康熙一方面調集重兵進攻耿精忠,然後下令削掉耿精忠的靖南王的爵位,並且把他在京城留為人質的兄弟兄弟收監。
康熙採用了邊打邊談的策略,同時還勸說耿精忠投降,但是耿精忠沒有同意。耿精忠曾經勢力一度達到10萬人,兵力極盛。
然而耿精忠最後還是打不過康熙,被其各個擊敗,本來耿精忠想要跑到海外,但是因為樹下謀反,因此失敗,最終只得投降清軍。
三、耿精忠的結局耿精忠先是袒身露體,向清軍下跪請罪,要求將功贖罪,獲得允許後,耿精忠率軍先後打敗了鄭經和尚之信的軍隊,也因此獲得了活命的機會。
反骨仔到底是反骨仔,耿精忠二次投降後依然有反心,這一次他被部下告發了。被告發後的耿精忠被召見進京,剝削王爵,最後被判凌遲。
被耿精忠殺死的大臣範承謨之子範時崇還分了耿精忠的肉去祭奠自己的父親。
這人造反啊,要不然轟轟烈烈,要不然就不要造反,像耿精忠一樣還是要不得。最後耿精忠被評價為:“精忠負恩謀反,罪浮於之信。”
-
4 # 史海悠遊閭春暉
靖南王耿精忠於康熙十五年冬投降後,本來得到了康熙帝既往不咎、恢復王爵的旨意,因此他主動要求承擔清剿進入大陸的臺灣鄭氏的軍隊,也接連收復了泉州、漳州,次年,為表忠心,更是把自己兒子耿顯祚送入京師,以作“人質”。
但是到了康熙十七年春,形勢有了大的變化,叛軍首領吳三桂病逝,吳軍上下離心,近乎崩潰,可以說三藩之亂被平定已是大勢所趨。這時候,康熙帝在一班朝臣們的建議下,決定要對曾經謀逆又投降的眾人,開始“秋後算賬”了。
首當其衝的正是耿精忠,當年十一月,因參領徐鴻弼、佐領劉延慶等人聯名參奏,以及耿精忠弟弟昭忠為劃清界限的揭發,清廷已秘密地給耿精忠定出了諸多大罪,就等著請君入甕了。
為了避免耿精忠糾集所部再起波瀾,康熙帝授意在福建督師的康親王傑書,讓他暗示耿精忠主動提出進京謁見。。。。此時的內外形勢已迫使耿精忠無力反抗,他只得於康熙十九年三月上疏,請求入京覲見,皇帝立準,命馬九玉為福建將軍,接管耿精忠原有部隊。
而進京後的耿精忠已如“籠中之虎”,任人宰割了,很快被交由法司審問,儘管其再三申辯,強調“歸順後,絕無叛志”。然而,從康熙帝到朝廷重臣們必欲嚴懲之心已定,審判不過走形式而已。到了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二十日,議政王大臣會議最終做出判決:
革去耿精忠王爵,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祚處斬。部屬徐文耀、王世瑜、白顯中、江元勳、曾養性、劉進忠等均凌遲處死。。。。
客觀來說,康熙帝對耿精忠、尚之信及其部將們,前赦而後治,言而無信,背信棄義,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謀殺。他們在反正歸降後,幫助清軍平叛,功勳不小,最後羅織的諸般罪名,也大多是捕風逐影、似是而非,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5 # 鄧海春
提到清朝的“靖南王”耿精忠,或許並沒有太多人瞭解,因為在大部分時候,他都是作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吳三桂的同夥而被提及的。清朝初年,他們二人,再加上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共同組成了“三藩”,也就是三位割據南方的漢族藩王。
吳三桂、尚可喜以及耿精忠的父親耿仲明三位藩王,都是在清朝建立的過程中立下過赫赫戰功,於是政權穩定後便被分封到南方,一方面表示對功臣的嘉獎,一方面,也可以抵禦頑抗的臺灣鄭家或其它明朝殘餘勢力。那麼,身為王的耿精忠為什麼最後被康熙帝凌遲處死了呢?
清朝建立之初,三位藩王在南方還算安分,吳三桂還曾將南明永曆帝抓捕誅殺。不過,到了康熙帝時期,消滅了鰲拜這個朝中的威脅後,年輕的愛新覺羅·玄燁便將矛頭對準了南方的這幾位藩王。隨著他們在南方站穩腳跟,其勢力愈發膨脹,能夠獨立行使的兵權也成為了對中央的極大威脅,於是康熙十二年(1673),皇帝下旨撤藩。
不願拱手交出領地和兵權的吳三桂很快殺死朝廷派來辦理撤藩事宜的官員,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發動了叛亂。第二年,耿精忠也在福建起兵,響應吳三桂,他殺害福建總督,以“復明”為名頭收買人心,招攬軍隊。此外,他還下令剪去辮子、穿回明代服裝以示與清朝的徹底決裂。
隨後,耿精忠又與不遠處的臺灣鄭經合作,由耿精忠提供戰船,而鄭經則率兵攻打沿海地區,以壯聲勢。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廣東的尚可喜無力抵擋叛軍,其子尚之信軟禁尚可喜,以廣東兵馬響應叛軍,一時間,吳三桂、耿精忠、鄭經、尚之信四方勢力共同反清,聲勢浩大。
面對這一棘手局面,康熙帝一面“削精忠爵,聲討”,一面仍不死心地“遣郎中周襄緒偕精忠護衛陳嘉猷齎敕招撫。”不過,已經鐵了心造反的耿精忠不予理睬,接連攻佔了浙江、安徽的許多地區,並將兵力擴充到了十萬餘人。
不過,叛軍雖然看上去十分強大,但內部矛盾重重,幾大勢力之間存在著許多的嫌隙。光拿耿精忠、鄭經兩方來說,結盟之初,鄭經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於他的部隊在大陸休整,但耿精忠一方則認為鄭經兵力弱小,拒絕了他的要求。
不久,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投靠鄭經,耿精忠悍然出兵想要奪回城池,但被鄭軍擊敗,後來二者雖然和好,但仍是常常發生衝突。康熙十五年(1676)的十月,清軍採用各個擊破的戰略,先是擊敗了耿精忠,逼其投降,而耿精忠投降後便請求戴罪立功,領兵殺向昔日的盟友。
最終,重新立下戰功的耿精忠被保留爵位,駐紮在潮州。不過不久,耿精忠就被部下告發投降後仍然暗中謀劃反叛之事,於是被清廷逮捕審理。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臣納蘭明珠上奏道:“精忠負恩謀反,罪浮於之信。”於是反覆無常、心懷異志的耿精忠便被康熙帝下詔凌遲處死。
-
6 # 萌哥蛋蛋看世界
清朝建立初,曾封明朝降將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死後其子移鎮福建;史稱"三藩"。
一、靖南王的承襲;
耿仲明,耿精忠的爺爺,原來是明朝登州參將,屬毛文龍舊部。袁崇煥督師薊遼,耿仲明和孔有德部出兵抵禦後金但軍餉遲遲未至憤怒不已,遂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率所部投降後金。
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封耿仲明為懷順王;
清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尚可喜進軍廣東,卒於途中。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後移鎮福建。
康熙十年(1671),耿繼茂卒,其子耿精忠襲封靖南王。
二、靖南王耿精忠的結局;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詔撤"三藩",耿精忠舉兵反清,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響應吳三桂。耿精忠叛清後,康熙帝一面派兵進閩,下詔削精忠爵,並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勸諭精耿忠改過自新,剿滅鄭經,繼續鎮閩。耿精忠不予理睬,繼續舉兵攻陷浙江江山、平陽、金華、義烏、諸暨,深入浙東;陷江西石城,進逼寧都、贛州;一度攻陷安徽徽州、祁門等地,士兵擴大到10多萬。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軍進取江山,破仙霞關,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十月,朝廷命大將軍康親王傑書遵詔招降耿精忠。耿精忠獻出"總統將軍印",並殺範承謨以滅口,準備率水師外逃。但其親信徐文煥已暗投清軍,重兵在握,誆住精忠,不讓出城。清軍至洪塘進福州,耿精忠無奈,袒身露體,率文武官員出城迎降,並請仍留靖南王爵,從征剿滅鄭經軍,以功贖罪,朝廷恩准。耿精忠率兵挫敗鄭軍。接著又進軍潮州,打敗尚之信軍隊,康熙帝詔耿精忠駐守潮州。
耿精忠降清仍心存逆謀,後被部下暗中告發。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以耿精忠心存異志,革其王爵,交朝廷司法審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此時"三藩"之亂以徹底平息,大學士明珠上奏說:"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康熙帝遂下令將耿精忠及其心腹死黨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遲處死。
-
7 # 小柘侃史
縱觀歷史上的反賊亦或者是漢奸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在清朝康熙執政的時代,反賊耿精忠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下面就由我們來一探究竟。
叛將耿精忠
耿精忠(1644年—1682年),遼東蓋州衛人(今營口蓋州),清朝靖南王,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詔撤“三藩”,耿精忠謀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恢復衣冠,耿精忠先是在福州殺福建總督範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並假借修繕于山九仙觀的時候,下令改塑像王天君神像,把原先的坐像改為立像,改“耿精忠奴才相”為踞傲不恭的狀態,暗指對清廷的不滿及反叛的姿態;又在此中間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藩鎮勢力,以封官加爵拉攏官兵,派遣心腹接管延平(今南平)、邵武、福寧(今霞浦一帶)、建寧、汀洲(今長汀)諸府,以“反清復明”為幌子收買民心;沿途讓官民剪辮留髮,衣服巾帽悉依明制,自鑄“裕民通寶”來效仿明朝的錢幣。看時機成熟,分三路出兵:東路攻浙江溫、臺、處三州;西路攻江西廣信、建昌、饒州;中路攻浙江金華、衢州,並請臺灣鄭經攻廣東潮州、惠州,同時邀臺灣鄭經由海道取沿海郡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
康熙運籌帷幄
耿精忠的反叛,康熙帝派兵進駐福建,在此時還下詔書免去耿精忠的爵位,把他在京城的兄弟關押控制起來;不斷勸耿精忠能夠放棄反叛,幫助一起剿滅吳三桂和尚可喜,承諾讓他繼續鎮守廣州。康熙利用軟硬兼施的的策略,誰料耿精忠自以為自己兵強馬壯,不屑一顧於康熙,誰知他的親信徐文煥已暗中投靠清軍,重兵在握,從中截胡耿精忠,不讓其出城。清軍乘勝追擊至到洪塘,由此進入福州,耿精忠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率文武官員出城迎接清軍、接受投降,並請願繼續鎮守廣東,跟隨清軍剿滅吳三桂和尚可喜,以贖反叛之罪,朝廷恩准。過度自信的耿精忠還是被康熙打敗,這就應了那句老話:做漢奸是沒有好下場的。
精忠慘淡下場
耿精忠投降清後還尚存有謀反的心思,誰知被部下在暗中偷偷去告發了他。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以耿精忠在反叛投降後仍有謀逆之舉,宣詔耿精忠入宮面聖為由,定他了個有負皇恩仍存謀反罪免去爵位,交刑部審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大學士明珠上奏說:“耿精忠有負皇恩仍存謀反罪,罪過之大可執行死刑。”於是康熙帝宣詔將耿精忠和他的心腹死黨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遲處死,讓耿精忠殺死的大臣范文程次子範承謨,范文程還分了耿精忠的肉去祭奠自己的兒子。耿精忠被凌遲處死後,他的家屬卻得到了妥善安置,他的兩個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是在耿精忠被凌遲處死後四、五年善終的,都被被賜予了諡號。
不管怎樣康熙對耿精忠也算是仁至義盡了,沒有因此牽連他的家人,誅他的九族已是不錯了,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
8 # 鋼結構加工的人
耿精忠是清初三大漢族藩王之一,與吳三桂、尚之信先後發動了歷時長達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這場清初規模最大的叛亂雖以吳三桂為首,但耿精忠的行為卻比吳三桂更為可惡,最終也導致了康熙將其凌遲處死。
那麼耿精忠究竟做了什麼讓康熙無法無忍的事情呢?
三藩反叛
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原是明末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手下的參將,袁崇煥矯詔斬殺毛文龍後,其舊部大都投靠了後金。1633年(明崇禎六年)2月,耿仲明、孔有德投靠後金,受到後金大汗皇太極的盛情接待。
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1649年(順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鎮守福建。耿仲明死後,由耿繼茂承襲王爵,1671年(康熙十年)耿繼茂卒,由長子耿精忠承襲王爵。
1673年,康熙帝下詔撤藩,平西王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先發動叛亂。1674年,耿精忠殺福建總督範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兵分三路進攻浙江溫州、金華、江西廣信等地,並邀臺灣鄭經攻打沿海郡縣,一時間兵勢強盛。
戰敗投降
耿精忠起兵響應叛亂的訊息震驚朝野,康熙派康親王傑書統兵平叛。傑書率領大軍勢如破竹,在收復浙江失地後進軍福建。
與此同時,三藩之亂的矛盾開始顯露,鄭經出兵佔據了福建漳州、泉州、興化、汀州等地,耿精忠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1676年(康熙十五年)10月,傑書統領大軍破仙霞關,克建寧、延平等府,兵鋒直逼大本營福州。
傑書奉朝廷之命傳檄耿精忠令其率部投降,走投無路的“總統兵馬大將軍”只好獻上印章,坦身露體向清軍請降。
再蓄反志
耿精忠投降後,請求從徵臺灣鄭經,以功贖罪,獲朝廷恩准。隨後,耿精忠聯合清軍擊敗鄭經,將其趕回臺灣,又進軍潮州,擊敗尚之信,奉朝廷之命鎮守潮州。1680年(康熙十九年),投降後的耿精忠再蓄反志,被部下告發。康親王傑書上表奏請逮捕耿精忠,康熙詔令其入京覲見,以“負恩謀反”的罪名革去王爵,交由法司審理。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大學士明珠奏稱“耿精忠負恩謀反,其罪過大於尚之信。”康熙接受建議,下詔將耿精忠及其心腹黨羽數人一併凌遲處死。
耿精忠死後,範承謨之子範時崇分割其肉,以祭奠父親的在天之靈。
耿精忠受朝廷深恩,襲封靖南王爵,卻聯合吳三桂起兵謀反,是三藩之亂中第二位興兵作亂的藩王。在被康親王傑書擊敗後,朝廷不計前嫌接受其投降,可他卻沒有絲毫感恩之心,竟敢再蓄異志,最終身受酷刑而死。這一切純屬咎由自取,死不足惜!
-
9 # 悅悅讀書屋
明朝兩百多年積累的體制弊病。內憂外患難以為繼,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吳三桂為首的叛臣清王朝也給了他們豐厚的回報,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投降清王朝。清王朝也給了他們豐厚的回報,冊封吳三桂平西王,尚之喜鎮南王,耿仲明靖南王爵位。
耿仲明因部下受牽連在江西自殺,兒子耿繼茂繼承爵位。繼位後,耿繼茂開始穩定鞏固自己的勢力。到了耿精忠時代,勢力已經擴張的很大,人稱福建小皇帝,也成了清王朝的一大心病。康熙皇帝下定決心撤出三藩,吳三桂起先造反,後耿精忠在福建響應。尚之喜之子尚之信在廣東響應。他們雖然共同造反,但各懷鬼胎。康熙帝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先穩定靖南王和鎮南王,將手中長劍對準了與吳三桂為首的反軍。隨著吳三桂病死,三藩之亂就此平息。耿精忠應反賊之名入獄,康熙二十年,朝廷因耿精忠心存異志,負恩謀反罪,凌遲處死。
-
10 # 論史
耿精忠是清初三順王之一耿仲明的孫子,在耿仲明死後,耿精忠之父耿繼茂與清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一起南下鎮壓反明勢力,初時耿仲明與尚可喜兩人同鎮廣東,但清廷考慮到一省兩藩對廣東形成的負擔太大,“一府兩藩,供應浩繁”,又加上臺灣鄭氏屢次威脅福建沿海,於是將耿藩移封至福建對抗鄭氏,“會海寇鄭成功進掠漳泉諸郡,遂移繼茂鎮守八閩,開府福州”,可以說耿藩的封地相比於吳三桂、尚可喜確定的最晚的,耿繼茂於康熙十年死後,其子耿精忠襲封靖難王爵,成為了三代目。
在他襲爵後的兩年,剛剛親政的康熙皇帝就雄心勃勃的幹了一件大事,即決定撤藩,這就引起了三藩內部的普遍不滿。清平西王吳三桂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猝然起兵反清,在十三年三月,以狂飆之勢迅速佔領湖南全境,推進到長江,清廷鑑於事態嚴重,為了不使局勢惡化,“惟馳詔閩、粵兩藩勿撤”,但是,耿精忠“鳴劍之心已非一日”,再加上與吳三桂暗通款曲,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感,又覺吳三桂造反後形勢大好,遂於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也起兵反清。
但是,正如我很久以前說的,吳、耿、尚三藩就是一隻猛虎和兩隻哈士奇的組合,說是三藩反清,其實就是吳三桂一方在全程發力,這倆完全就是在坑爹啊!尚之信以前說過,就不提了。就耿精忠來說,這位三代目其本人的謀略和其軍事實力實在是讓人比較撓頭。康熙對他的評價倒是恰如其分,就是“庸懦無能,痴愚寡識”。
首先,這位在時機選擇上就有問題,如果他和吳三桂幾乎同時反清,顯然對清廷形成的壓力更大。據《閩中紀略》所載,耿精忠的造反準備是早就開始了,而吳三桂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初反清,他遲至十三年三月才起兵。顯而易見,存在著坐山觀虎鬥的想法,就是說一開始吳三桂就單打獨鬥了4個月,而就在這4個月之間,清廷不斷調集軍隊派往荊、襄流域。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在耿精忠還未造反的康熙十三年正月,清廷至少有四批軍隊到達荊州、襄陽、鄖陽等地構築荊、襄防線,有效阻止了吳三桂的北上和東進,若耿精忠哪怕在正月起兵,至少也能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耿精忠遲至三月起兵顯然就錯過了反清的最佳時機。
而且,其部確實戰鬥力不足,至少比吳三桂差了很多,一開始確實打了清廷一個措手不及,由於清廷對耿精忠謀叛準備不足,讓耿部不僅佔領全閩,還攻佔了台州、溫州、處州三府以及衢州的常山、開化、江山三縣以及江西的廣信、建昌、饒州、撫州等地。
《四王合傳·耿仲明》:時承平日久,民不知兵,一聞精忠兵至,守者或降或遁,故所向皆捷。
但是,當清廷緩過神來之後,耿精忠部就顯示僅僅只可自守的頹勢。清軍於當年七月份開始發動反攻,連敗耿部在浙江的主力部隊。十二月,清軍都統巴雅爾、副都統馬哈達,擊敗徐尚潮5萬人馬,斬殺2萬餘,首次大規模戰役告捷。十四年,再次擊敗徐尚潮,收復處州。而貝子傅喇塔也連敗曾養性部,曾部在連敗之下,居然再也不和清軍出城交戰,只能固守溫州。
相對於吳三桂的連佔六省“氣吞萬里如虎”,這耿部戰鬥力也太水了,而江西方面也毫無進展,透過江西與吳三桂合兵的計劃成了泡影,要不是吳三桂、王輔臣牽制了清廷大部分兵力,恐怕耿精忠死的更快。
而耿精忠自己搞的一系列智熄操作,更給自己的迅速降清埋下了伏筆,話說耿精忠反清後,深恐自己的實力不足,於是就聯絡了在臺灣的鄭氏集團的扛把子鄭經前來助兵,而鄭經對這件事也非常重視,決定全力幫助耿精忠。但是,耿精忠剛開始實在打的太順了,所謂“乃不一月而全閩降附,浙之溫處、江右之廣信、粵之潮州亦相繼納款”,就對請鄭經過來這事很後悔,畢竟這要是鄭經來分他的戰果也是很難受的事。
還有據其派往鄭軍的使者黃鏞說:“海上舟不滿百,兵不滿萬。”,耿精忠對鄭經一方更加不屑一顧,史稱“精忠始輕之”。於是乎,就毀約,想讓鄭經從哪來回哪去,一個字“滾”。
《臺灣外記·卷一六》:即通行各沿海邊界,照前例禁,寸板不許下海,絕鄭經往來。
鄭經被放了這麼大一個鴿子,哪裡能嚥下這口氣,乾脆就地攻打耿精忠部,一火併,把耿精忠部打的節節敗退,連續攻下了漳州、泉州、廈門、金門。耿精忠這時和清軍激戰正酣,後院又被鄭經放了一把大火,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局面,被迫將江西的軍隊撤回,而這個戰機被清廷敏銳的察覺,康熙皇帝遂對耿部發動了更強的攻勢。
《清聖祖實錄·卷六十一》:耿精忠撤建昌諸賊,其為海寇所逼無疑,我兵宜乘機前進,其令大將軍傑書,將軍貝子傅喇塔、賴塔,總督李之芳等,速剿閩寇,酌量招撫,勿坐失事機。
清軍加強攻勢,八月入閩,連戰獲勝九月底進抵延平(今南平市),福州已經遙遙在望,耿精忠被兩面夾攻,無力再戰,不得已接受清軍招撫,於康熙十五年十月率文武群臣開城投降。(吳三桂直呼坑爹,這麼快就降了)
而耿精忠是在康熙二十一年被康熙以謀反罪名磔殺的,文如圖。
其實,說句實話清廷磔殺耿精忠與尚之信有點不一樣,尚之信在投降後,首鼠兩端,確實有可殺之理,但清廷殺耿精忠確實有過河拆橋的味道,因為耿精忠在歸降之後,還是比較賣力的,清軍之所以能順利收復漳、泉等地,也與耿精忠奮勇作戰有關。
至於後面的謀反罪名,很可能真的是被羅織了,如果真要重新謀反,耿精忠完全沒必要在康熙十九年四月,疏請陛見並移交兵權。所以耿精忠的死亡命運在他舉起反旗的一剎那已經決定了,不管怎麼表現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是清廷的平叛戰爭沒結束,才留他一條性命以穩定人心。一旦平叛戰爭結束,他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自然就成了清除物件了。
引用文獻:《清聖祖實錄》、《四王合傳》、《閩海紀要》、《東南紀事》、《臺灣外記》、《聖武記》、《清史列傳》
回覆列表
說到耿精忠就得談談他的家族史。
耿精忠是清初三大漢族藩王之一,與吳三桂、尚之信先後發動了歷時長達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這場清初規模最大的叛亂雖以吳三桂為首,但耿精忠的行為卻比吳三桂更為可惡,最終也導致了康熙將其凌遲處死。 那麼耿精忠究竟做了什麼讓康熙無法無忍的事情呢? 三藩反叛 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原是明末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手下的參將,袁崇煥矯詔斬殺毛文龍後,其舊部大都投靠了後金。1633年(明崇禎六年)2月,耿仲明、孔有德投靠後金,受到後金大汗皇太極的盛情接待。 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1649年(順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鎮守福建。 耿仲明死後,由耿繼茂承襲王爵,1671年(康熙十年)耿繼茂卒,由長子耿精忠承襲王爵。 1673年,康熙帝下詔撤藩,平西王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先發動叛亂。 1674年,耿精忠殺福建總督範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兵分三路進攻浙江溫州、金華、江西廣信等地,並邀臺灣鄭經攻打沿海郡縣,一時間兵勢強盛。 戰敗投降 耿精忠起兵響應叛亂的訊息震驚朝野,康熙派康親王傑書統兵平叛。傑書率領大軍勢如破竹,在收復浙江失地後進軍福建。 與此同時,三藩之亂的矛盾開始顯露,鄭經出兵佔據了福建漳州、泉州、興化、汀州等地,耿精忠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 1676年(康熙十五年)10月,傑書統領大軍破仙霞關,克建寧、延平等府,兵鋒直逼大本營福州。 傑書奉朝廷之命傳檄耿精忠令其率部投降,走投無路的“總統兵馬大將軍”只好獻上印章,坦身露體向清軍請降。 再蓄反志 耿精忠投降後,請求從徵臺灣鄭經,以功贖罪,獲朝廷恩准。隨後,耿精忠聯合清軍擊敗鄭經,將其趕回臺灣,又進軍潮州,擊敗尚之信,奉朝廷之命鎮守潮州。 1680年(康熙十九年),投降後的耿精忠再蓄反志,被部下告發。康親王傑書上表奏請逮捕耿精忠,康熙詔令其入京覲見,以“負恩謀反”的罪名革去王爵,交由法司審理。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大學士明珠奏稱“耿精忠負恩謀反,其罪過大於尚之信。”康熙接受建議,下詔將耿精忠及其心腹黨羽數人一併凌遲處死。 耿精忠死後,範承謨之子範時崇分割其肉,以祭奠父親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