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城沐雨

    當然不是主要的了。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兩方面來分析:

    第一,打鐵還需自身硬,吳國走向強大的背後主要還是吳國自己。

    吳國一開始未開發之前,由晉國扶持走向文明,對吳國的發展貢獻頗豐,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吳國自己。

    吳國經過幾代發展,在吳王闔閭之前有了一定基礎,但吳國仍然還是小國,根本無法和傳統的秦晉楚齊等大國相比,吳國是否能強大成一代霸主,需要看吳國是否會有一個勵精圖治遠大抱負的人來領導吳國。

    恰在此時,志向遠大的公子光出現了,於是,專諸刺僚,公子光上位,開始了吳國真正的強大。

    面對國小民弱的現狀,公子光上位之初任用伍子胥等賢能之人,大力改革,鼓勵農桑,發展經濟,吳國在吳王闔閭的帶領下,開始民豐國富,也吸引了各國民眾的遷入,人口增長,經濟發達,實力大增。

    吳國在公子光的帶領下真正的走向了強大,具備了與大國抗衡的真正實力,吳國的強大,主要還是自身的努力,外力只是催化劑之一。

    第二,吳國破楚國都的背後,除了吳國的強大,楚國的沒落是很重要的因素。

    楚國作為傳統大國,是當時面積最大的諸侯國,存續幾百年,幾度稱霸,實力雄厚。在楚國開疆拓土問鼎中原的時候,吳國還是不事農桑、穿著開襠褲的原始社會呢。

    所以,吳國的強大是破楚的內在原因,但沒有楚國的沒落,吳國這隻精明強幹的猴子,也難以打敗楚國熊。

    楚國在楚平王時期,費無極小人得勢,迫害忠良,伍子胥一家被害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大量忠臣良將被害被貶,甚至遠走敵國為他人所用,大大削弱了楚國的軟實力,楚國開始走向衰落。

    楚平王死,楚昭王年幼,費無極亂權,更是肆無忌憚,天天引誘昭王花天酒地,荒廢國政,自己好操控楚國。

    楚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日益衰落,即使吳國大兵壓境,仍然內鬥不斷,軍國大事成了奸臣佞臣政治鬥爭的資本,楚王被費無極矇在鼓裡不為所知。

    所以說,楚國正是因為自身的衰落,才被強大起來的吳國、在兵聖孫武的帶領下被攻破國都。

    吳國最後的撤退,雖然是秦國的援助和內部出了問題,但也證明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太大了,沒有自身的衰落,吳國難以攻破楚都。

  • 2 # 鴻涵先生

    伍奢是楚華人,當時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師,當時太子有兩位老師,一個就是太傅伍奢,另一個是少傅叫費無忌,太子只喜歡伍奢而不喜歡費無忌,於是這個費無忌就心生怨恨,暗藏殺機了,在楚平王即位的第二年,楚平王派費無忌去迎娶太子的妻子,這費無忌到了秦國,看到了即將入門的太子妻生的好生漂亮,就回到楚國告訴楚平王這麼好看的女子不如讓楚平王娶了,先享享豔福,回頭再給太子隨便娶一個就行了,結果這個楚平王聽信了讒言,還真就辦出來這麼個亂倫的事情,也許是怕太子怨恨,就把太子派到楚國的邊疆去鎮守了,於是這個費無忌怕是把太子得罪透了,索性繼續進讒言,他告訴楚平王太子天天在邊境練兵,廣交諸侯,會不會因為娶她妻子怨恨最後要推翻他的父親,沒想到這次楚平王又相信了,因為他自己的這個王位就是這麼得來的,於是他就把太子的老師伍奢叫過來,狠狠的責備了一番,認為是老師沒有教育好,隨後就殺了伍奢的滿門,只有他的小兒子伍子胥逃了出去跑到了吳國,伍子胥要報仇啊,因為本身的能力很強,就天天教導吳王闔閭強兵興國之策,吳國逐漸國富民強,後來著名的兵法家孫武也來到了吳國,伍子胥天天在吳王身邊說起攻打楚國之事,加上確實吳國的實力已經允許,在霸業和伍子胥的私仇鼓動下,發動滅楚戰爭,直接導致楚國被滅國一次。可是當年滅伍子胥滿門的楚平王早已過世,於是伍子胥成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挖棺掘墓鞭屍300下的第一人!這個楚平王怎麼也想不到,此時的吳國當之無愧的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最強國家!

    這個伍子胥的下場也不好,最後也是被國王聽信小人讒言賜死,總之一家人最後都不得善終,不過伍子胥的才能的確是很大,他在臨死的時候對手下人說:“把我的眼睛挖下來放到東門之上,我要眼睜睜的看著吳國被越國滅掉。”引發了著名的故事,勾踐滅吳,(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果不其然,九年之後越國把吳國滅了,最後吳王覺得無臉下陰間面對伍子胥,就蒙上雙眼自殺了,伍子胥還有一個大的功績,就是今天的蘇州,古時被稱為姑蘇城,是伍子胥興建的。

  • 3 # Gurunding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送給大家兩句俗語:

    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

    二、“打鐵還需自身硬”(吳國)

    為什麼要說這兩句俗語呢?因為這兩句俗語可以完美的解釋我對於題主的回答:吳國走向強大並攻破楚國國都的背後,晉國戰略上的支援並不是主要原因:

    第一、吳國逐漸強大得意義晉國所帶來的先進的中原文化及技術。

    吳國是春秋時期長江流域下游的的一個國家,吳君壽夢繼位後開始崛起。晉國為與楚國爭霸,採取聯吳制楚之策,派楚國亡臣屈巫帶一隊戰車來到吳國,教吳人乘車、御射、列陣,吳軍由此學會車戰。吳國與晉國交好後,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壽夢便自號吳王,與楚國爭奪江淮地區的霸權。公元前584年(周簡王二年),吳軍新編水陸大軍齊出,一舉攻下楚國淮河重鎮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縣)。此後近60年間,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十次戰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

    第二、吳國開顯富國強兵之相始於吳王闔閭。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繼位後,任用楚國亡臣伍子胥、伯嚭為謀士、齊人孫武為將軍,教授兵法,操練隊伍,使吳國出現國富兵強的勢頭。

    第三、那段時期的楚國內政不調、外事不舉,內外交困,以致失衡,呈現敗相。

    楚國是南方大國,春秋以來吞併的諸侯國最多,但自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楚昭王即位後,不僅內政腐朽,而且又與周邊國家如唐、蔡等國不和。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蔡國國君蔡昭侯、唐國國君唐成公,為報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使楚北側失去屏障。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春,應蔡國之請,晉、齊、魯 、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18國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會盟,共謀伐楚。史稱“召陵之盟”。

    第四、攻佔楚國國都之前,吳國使用了長達6年之久的“疲楚政策”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吳王闔閭在先後滅掉歸附楚國的小國徐國和鍾吾國後,想趁機大舉伐楚,但孫武認為楚國實力仍很強,便進言道:“楚國是天下強國,非徐國和鍾吾國可比。我軍已經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伍子胥也勸吳王道:“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並獻策說:“現今楚國內部不和,我軍如用一部人馬出擊,楚軍必定全軍出動,等楚軍出動後,我軍再退回,這樣經過幾年後,楚軍必然疲憊不堪。那個時侯,便可考慮大舉伐楚。”

    吳王採納了伍子胥的建議,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騷擾楚軍。當吳軍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即派大軍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時,吳軍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吳軍先後襲擊楚國的夷(今安徽省渦陽縣附近)、潛(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北)等地,致使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楚軍將士疲於奔命,鬥志沮喪。

    第五、吳王攻佔楚都,一用“奇”、二用“快”,主要以突襲為主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四月(也就是“召陵之盟”沒多久),晉國指使蔡國出兵攻滅楚之附庸沈國。楚國於同年秋髮兵圍攻蔡國。吳國君臣認為傾全力攻楚的良機已至,決定以救蔡為名,經淮道秘密繞過大別山脈,從楚守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楚境,對楚國實施打擊。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冬,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闔閭的胞弟夫概為先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趨蔡境。子常(囊瓦)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回師防禦本土。當吳軍與蔡軍會合後,另一小國唐國也主動加入吳蔡兩軍行列。於是,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浩浩蕩蕩,溯淮水繼續西進。進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說今安徽鳳台)後,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問孫武:“吳軍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孫武答道:“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吳軍優勢難以發揮,而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就這樣,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當吳軍突然出現在漢水東岸時,楚昭王慌了手腳,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傾全國兵力,趕至漢水西岸,與吳軍對峙。

    但是由於楚國領軍之人各自貪功、互不統屬、私心甚重,以致貿然進攻吳軍,而吳軍正好採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後撤。

    正因為吳軍決策正確加上楚軍指揮的連番失誤,使得吳王以三萬人擊敗楚國20萬主力。

    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對,帶領親信逃走。昭王西逃的訊息傳到軍前,楚軍立即渙散,子期率部分精兵趕去保護楚王,子西則率殘兵西逃,吳軍於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29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

    這場戰役史稱“柏舉之戰”。

    第六、吳佔楚都僅數月。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春,楚昭王派人向秦國求救。秦哀公命大將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戰車聯同殘餘楚軍南下幫助楚復國,敗吳軍於沂,楚將子西也率兵于軍祥擊敗吳軍,秦楚聯軍也滅亡了吳的屬國唐國。此時,越國乘吳國內空虛發兵進襲吳都,夫概又企圖奪取王位,吳王闔閭被迫於同年九月撤離楚地,引兵東歸。楚國雖然復國,但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從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29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到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九月吳王撤離,共計僅僅9個月,200多天,吳軍就在楚國的反撲之下撤離楚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楚國再腐敗再無能也罷,吳國想要滅楚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便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吳國之所以能夠佔下楚都,原因在於吳國軍臣上下用心一氣、決策正確、目標明確,當然也有一定的運氣存在(畢竟一是長途奔襲二是以少勝多,多多少少也有些運氣,不然就是萬劫不復的下場),這便是“打鐵還需自身硬”。

  • 4 # 人者仁義也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考古記錄,這個可以說對當時的吳晉同盟有一定的瞭解,現在中國的河南北部的輝縣十分靠近山西的長治,在春秋時代是屬於晉國的領土,在這裡曾經出土了吳王夫差劍,以及吳王夫差鑑。這證明當時的春秋時代,晉國確實和當時的吳國有著很深的交流。除此之外還有古籍可以證明。

    以春秋時代的史書《左傳》為主,也記載當時兩國之間的頻繁的交流:

    晉景公十六年的時候,當時從楚國逃亡到晉國的巫臣,當時向晉景公請命出使吳國,他去了吳國之後,把自己的兒子作為吳國的行人(春秋時代的官職,掌接待諸侯及諸侯之上卿之禮的官員),教給吳華人當時中原最流行的戰車和用兵之術,這個時候起,吳國和晉國就約定好,共通討伐楚國。

    晉平公八年,晉國嫁女給當時的吳華人

    吳王僚十三年,吳國攻楚國,派季札到晉國,觀察吳楚作戰期間,中原各個國家的反應。

    晉國和楚國的鬥爭一直是春秋時代的主要事件,當時除了秦國和齊國孤身事外,中原地區的各個國家基本上都要在兩個國家間選擇站隊。晉國當時面臨的形勢是晉國在黃河的北面,相比較於楚國,控制中原不是很方便,而且在晉文公之後,晉國屢次和楚國開戰,但是一直找不到解決楚國的好辦法,而吳國就是一個當時最好的選擇,當時吳華人和楚華人有著仇恨,同時吳國也是周王室的後裔,和晉國一樣同屬當時的姬姓國,兩國之間的關係也就比較親密,於是晉國扶持當時的吳國在後方不斷襲擊楚國,使得楚國無力北上與晉國爭霸,這就是晉國的策略。

    當然後來楚華人在滅國之後也學會了,他們在吳國的背後扶持越國,讓越國去襲擊吳國,這是一樣的套路。

  • 5 # 慵懶國王

    晉國戰略支援是不可缺少的,但只是一方面因素。吳國的強大靠的是自身的發憤圖強,勵精圖治。

    一、吳楚戰爭的時代背景

    吳國崛起的時代,以楚國為首的南方集團和以晉國為首的北方集團依舊處於對立中。由於爭霸,晉國和楚國已經打了百年戰爭,隨後不得不停戰,雙方進入冷戰相持階段。

    此時的楚國、晉國都已經走上衰敗之路。晉國內部公卿之鬥走向白熱化,晉國在不斷地內耗中,無暇南顧,無力爭霸。楚國內部朝政黑暗,楚王昏庸無能,國力在下降中。而位於東南之地的吳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國力大增,欣欣向榮,開啟了爭霸的序幕。

    (公元前473年之前的吳國)

    吳國與楚國因為地緣利益之爭大打出手,戰爭不斷,自然而然地結為世仇。楚國重大人才伍子胥、伯囍出逃吳國,為吳國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兩人都在楚王的迫害下家破人亡,與楚國結成了死仇。

    可以說,吳國伐楚一定程度上是來自伍子胥向楚王的復仇。帶著仇恨的心理,伍子胥不遺餘力地發展吳國,藉助國家之手取楚王的項上人頭。

    二、吳王闔閭勵精圖治,伍子胥重大加盟

    伍子胥到吳國後,首先幫助具有雄才大略的公子光奪取王位。公子光(吳王闔閭)即位後,對內勵精圖治,艱苦創業,任人唯賢,唯才是舉。身邊迅速彙集著軍事家孫武、政治家伍子胥、伯囍等人才,國力迅速提升。對外,向北進軍,積極與中原接軌,學習先進的文化技術。

    早在吳王壽夢時代,就與同宗同源的晉國(都是姬氏)建立戰略同盟。吳國派兵不斷攻打楚國及附屬國,一步步削弱楚國集團的實力。尤其到了闔閭時期,兼併了數個小國,地盤得到擴充,雄霸江淮地區。同時,採取疲楚戰略,在6年間發動游擊戰,不斷騷擾楚國,使楚國造成極大的人力、物力浪費。

    晉國也派出軍事人才,幫助吳國進行軍事上的升級。比如派軍事人才教吳國軍隊使用戰車,練習戰陣。比如無私援助吳國戰車等軍事物資。吳國透過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已經不再是一個蝸居一地的小國。

    吳國本身佔據江淮之地,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富饒的物資基礎。本身盛產優質銅錫,冶煉技術達到時代的高峰,比如中國有很多名劍來自於吳地。吳華人口雖然是個瓶頸,但當地民風彪悍,是吸收優質士兵的重要來源。高超的冶練技術、優質的銅錫資源、善戰的兵源、睿智的將帥等條件構成了吳國成為軍事強國的重要因素。

    三、吳滅楚之戰的得與失

    吳滅楚之戰歷時7個多月,這不單單是吳楚兩國之間的對決,更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國際戰爭,多個國家受到了波及。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正式登臺拜將,以孫武為主將,伍子胥為副將,自己親率吳、蔡、唐三國盟軍出征。早在前年,吳國加入18國集團軍共同對抗楚國,在戰略上和地理上孤立楚國,為吳滅楚之戰創造了優越的國際環境。

    闔閭給了孫武、伍子胥極大的信任與發揮空間,從淮河流域一路打到漢江流域。吳軍在軍事家孫武的領導下,將兵法發揮到極致,尤其是在柏舉之戰中,以3萬人馬擊敗楚軍20萬人,順勢攻下楚都,楚國幾乎滅亡。

    吳國攻入楚都後,大肆屠城,拉來了楚人的仇恨,使吳軍在楚地受到了極大的被動。同時,國內夫概欲奪王位、越國虎視眈眈,再加上秦國馳援楚國等一系列變化,吳軍不得不做出撤退的決定。新任的楚王組織國內力量將吳國趕出境內。

    吳楚之戰後,楚國在這場戰爭中喪失了中原霸主地位,進入了長期的衰敗期和修養期。而地處東南的吳、越兩國則開啟數十年的爭霸戰爭,先後向北問鼎中原,都達到了時代的高峰。老牌霸主晉、楚失聲,東方強國齊國多次成為吳越爭霸的磨刀石和踏板,在春秋時代的末期上演了逆風翻盤的大劇。

  • 6 # 折緣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而地處中原之外的吳國,它的崛起絕非偶然。

    埋頭種田的吳國

    首先 吳國的地理條件很好,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廣闊三角地帶,也是今日沿海經濟的重要區域。氣候溫暖、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從生產角度而言,吳國的優厚的地理環境,為其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彼時諸侯爭霸,大國如齊、晉、楚、魯等爭奪的焦點主要放在中原地區,吳國地處東南一隅,周圍又有一些小國作為緩衝,幾個爭霸的大國鞭長莫及,吳國得以免遭戰禍之害和被掠奪之苦,能夠在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下埋頭種田,所以在春秋前期,吳國已經成為了地區性的小強國,甚至敢於藐視春秋第一霸齊桓公的霸權。

    齊桓公稱霸時,“吳越不朝”,因為太遠齊國也是鞭長莫及,後來吳國作死,攻打徐國,才遭受到了齊國的制裁。後來楚莊王問鼎中原,滅掉了南方小國舒、蓼,也不敢輕易侵犯吳、越,只能與之訂立盟約。這說明,在春秋中期時,不可一世的楚莊王對吳國的力量也要刮目相看,不敢輕視。

    到了公元前584年時,吳國北上伐郯,吳郯之戰,迫使郯國媾和,郯國是當時東方的一個小強國,與魯國相鄰,郯國的失敗,使得魯國大為震驚和空間,驚呼:中原各國如果再不加強軍備,怕是“吾亡無日矣”。

    吳王闔間、 夫差的霸業,正是在這種雄厚基礎上,經過數十年,近百年的努力才得以實現的。

    晉國牽制楚國的重要力量

    吳國作為一箇中原之外的國家,雖然自然條件極好,但是技術水平有限,遠遠比不上中原各國。它因為外部環境的寬鬆而得免於被征伐,從而實現和平生產,但也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吳國比較閉塞,無法與中原交流,學習先進經驗和技術。雖然與楚國相鄰,但是建國後的數百年之間,與楚國的交往也十分有限,到了春秋初期,吳國都遠遠落後於中原諸國。

    到了公元585年,吳王壽夢即位後,吳國開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他深知吳國與楚國及中原諸國之間巨大的差距,要發展壯大,必須開啟國門,擴大交往,到各個先進國家學習,同時樹立起吳國的地位。於是在壽夢執政期間,他去中原朝前周天子,到各個諸侯國進行考察學習。

    而在向中原各國先進國家學習中,晉國對吳國的影響是最大的。晉國是當時所有諸侯國之中,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是楚國爭霸的唯一對手。吳國力量的日益壯大,它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壽夢對中原文化的態度,引起了晉國的重視。

    晉國認識到了吳國可以是一個用來從後方牽制楚國的國家。於是晉國是當時第一個派出使節訪問吳國的國家。而當時的吳國還是楚國的附屬國,為了擺脫屬國地位獲得獨立,並向外擴張勢力,也繼續一個強大外援。

    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從楚國學習到了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為吳國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到了公元前576年,吳國開始成為晉國的小弟,參與晉國作為霸主所召開的諸侯會盟,使得吳國提高了在中原的地位,逐步走上爭霸的道路。

    到了吳國開始爭霸的時候,中原諸國之間長期爭霸鬥爭,都打得多敗皆傷,精疲力盡,即便是強大的晉國,也沒有辦法再捍衛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吳國的軍隊建設,陸軍相當之強大,在伍子胥、孫吳等人的訓練下,加上當時吳國懸賞鼓勵工匠製造兵器,使得吳國戰鬥力極其強悍。

    而彼時的晉國,被吳國強大的軍威所震服,只好將霸主的地位讓於吳,甘居幕後。晉國其實也很清楚,吳國的爭霸之路,最主要的敵人並不是隔著好多國家的自己,而是隔壁的鄰居,自己長期以來的敵人,楚國。吳楚之間的矛盾,已經存在了上百年,何況吳國的擴張之路,鄰居楚國就是最大的絆腳石,居於幕後看吳楚爭霸,對於晉國而言百利而無一害。

  • 7 # 放棄的回憶

    看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故事是“勾踐滅吳”“孫武練兵”“伍子胥鞭屍”等許多的歷史故事。想到這些故事,對於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

    吳國從來就沒有強大過,吳國所謂的強大隻是一場泡沫。把這個泡沫越吹越大的是當時局勢使然,並非是晉國的戰略支援。晉國當時已經陷入了內亂,無法對付楚國,哪裡還有能力去支援另外一個封國。所謂戰略支援,都是以自身實力為基礎,去驅使其他國家當炮灰。

    這個局勢是什麼局勢呢?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個局勢就是春秋即將結束,戰國即將開啟。在吳國興起的這一段時間,正是春秋末期各個諸侯國陷入內亂的時候。各國陷入內亂,在本國政治爭鬥中陷入失敗的一批人,為了各自的目的,從而開始了一場吹泡沫之旅。

    吳國一直偏居於東南,春秋時期一直是比較弱小的封國,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弱國無外交,春秋時期的吳國基本上處於非常封閉的狀態,很少與其它封中國產生直接的交流,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偏,也沒有與其它封中國產生激烈的爭端。

    直到春秋末期,原來的社會制度或者說井田制度崩壞,各國貴族之間陷入了各種各樣的權力爭鬥。爭鬥失敗的貴族們開始了流亡之旅。在井田制崩壞,土地私有制度尚未建立之時,失去了土地的百姓也開始了逃亡之旅。

    這些貴族和百姓能逃到哪裡去呢?這個國家就是當時非常落後的吳國。吳華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卻沒有得到開發。很多百姓逃亡到吳國,不僅為吳國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而且還為吳國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吳國第十九代君主壽夢時,吳國有了崛起的跡象。

    於是,那些在母國爭鬥失敗,希望報仇雪恨的貴族們把目光投向了吳國。這第一位貴族就是楚國的叛臣,或者說爭鬥失敗的可憐人申公巫臣。申公巫臣本來是楚國的一個貴族,權力鬥爭失敗,意味著將失去自己心愛的女人。為此,他用計帶走了他心愛的女人夏姬,逃往楚國的對手晉國。出逃的結果是他贏了一個女人,卻輸掉了整個家族,因為他整個家族都被楚國的政敵給滅了。

    為了復仇,申公巫臣出山輔佐晉景公,希望藉助晉國的力量反殺楚國。但當時的晉國本身已經實力衰退,陷入了內亂。要不是如此,申公巫臣這個外人也得不到晉景公的重用。於是,申公巫臣把目光轉向了楚國的另一個鄰國吳國。

    申公巫臣向晉景公提出“聯吳疲楚”的計謀,這個計謀其實並不被看好。因為吳國是在太弱小了。不過,陷入內亂的晉國,權力鬥爭也十分激烈。所有人都巴不得申公巫臣這個人離開晉國。由此,晉國上下竟然都同意了這個計謀,並把提出者推了出去執行。

    申公巫臣到達吳國之後找到了當時的吳王壽夢,對其說明利弊,吳王壽夢最終同意他在吳國搞改革。於是申公巫臣教吳國的軍隊射箭、騎馬,怎麼用車乘…

    《左傳》記載:“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於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

    兵練好了,申公巫臣自然要開始他的復仇之旅,於是就鼓動吳國軍隊拿其他國家練手,這個練手的物件就是楚國的附庸國陳國。於是,一向與世無爭的吳國與楚國交惡。

    吳國根本沒有意識到與楚國這樣的大國交惡意味著什麼。不過,軍隊戰鬥力增強,讓吳國嚐到了甜頭,對於外來人才,吳國也逐漸看重起來。這為後來其他逃亡的貴族進入吳國,甚至進入吳國的領導核心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申公巫臣成為吳國非常重要的人物,後來他的兒子也一直生活在吳國並得到很高的爵位。

    有第一個申公巫臣,那麼就有第二個。這第二個就是伍子胥。伍子胥也是楚國的貴族,他的父親更是在楚國身居高官。權力鬥爭是十分殘酷的,伍子胥的父親和兒子都被楚王給殺了。為了復仇,伍子胥也逃亡至吳國。

    除了楚國的逃亡貴族,還有晉國以及齊國的逃亡貴族,分別叫伯嚭、孫武。他們都逃到了吳國並隱居下來,後來躋身吳國領導核心。除了伍子胥、伯嚭、孫武這三個重量級人物,吳國中高層有太多的逃亡貴族,其中楚國、齊國、晉國這三個國家的最多。

    吳國所謂的走向強盛,就是這麼一群逃亡貴族吹起來。逃亡的貴族們之所以要把吳國給吹起來,不是為了吳國的千秋大業,而是為了完成他們的復仇夢。

    被吹起來的吳國,於是就開始了與齊國、楚國、晉國三個大國的交戰爭霸之旅。吳國先是攻打楚國,攻入楚國都城,伍子胥勝利了,痛痛快快地鞭屍。後來,吳國又在那些逃亡貴族們的鼓動下長期對齊國、晉國用兵,導致國力疲憊。最終被越國滅亡。

    一個小國,如此窮兵黷武,與其它各個大國交惡,不被滅掉,那是不正常的。一個真正強盛的國家是根基的強盛,而逃亡的貴族們給吳國君王獻出的計策則都是表面的強盛,只是在不斷地榨乾吳國的生命力。其他大國,在遭遇滅國之災時,還有復國的希望,因為根基還在,而吳國一滅,就再也沒有起來過。

    吳國就是一個小國,從來就沒有強大過,他的強大隻是一場被吹起來的泡沫,只是那些逃亡的貴族們進行復仇的犧牲品。提問中所謂的晉國戰略支援是不存在的,晉國自身都陷入了內亂,哪裡有那個實力搞戰略支援,三家分晉不會是憑空出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休賽期第一筆交易,霍華德和莫茲戈夫互換東家,你怎麼評價這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