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人生40206654
-
2 # 愛看愛思考
滿清朝廷的漢軍四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定南王孔有德和定東王耿精忠。後來又於定南王孔有德早死,並沒有參與三藩造反。所以只有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起兵造反。在這三藩裡,是以吳三桂為首的。滿清朝廷的打擊重點也是以吳三桂為首,對於尚可喜則是答應招降。同樣對於耿精忠也是同意招降的,到了後來尚可喜又一次投降了滿清朝廷。耿精忠則是拒絕了招降死戰到底。最後都被滿清朝廷收拾掉了,只有吳三桂本人是病死的,在湖南。後來他的孫子才被滿清朝廷攻破了昆明,放火自焚而死的。尚可喜在滿清平定了三藩後請罪自盡死了。
-
3 # 軍武最前哨
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康熙
《左傳》有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對於江山初定,社稷未安的康熙而言,絕對是醒世恆言!更何況他所要面對的是三個路遙山遠、手握重兵的異姓藩王。
滿青入關之時僅擁兵二十餘萬,這對於山河廣袤的大明疆域確實鞭長莫及!於是,"以漢制漢"思路應運而生,而它的直接產物就是後來的三大藩王: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
清廷當權後,考慮到東南、西南邊陲仍需兵力衛戍,加之南明餘部尚未完全消滅;於是就命吳三桂坐守雲南,兼管貴州;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鎮守福建。至此,對於清廷而言,其江山從東到西的南部大門就完全交給了三位異姓藩王。
由於三藩擁兵自重,因此在各自的管轄範圍內獨成一派,不僅無視地方政府的職能,而且在財政稅收方面也是恣意妄為!這也引起了清廷統治者極大的不滿和惶恐。康熙帝親政後更是日夜憂慮於三藩勢力,並最終決意撤藩。
三位藩王深知一旦撤藩,自己的實力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於是加緊密謀以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撤藩決定。終於,吳三桂在康熙十二年起兵反抗,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拉開序幕!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以清軍攻陷昆明、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而告終。清廷不僅平定了叛亂,也將三藩多年積累的財產盡數沒收充繳國庫、撤銷藩制。至於三位老牌兒藩王的結局大致如下:
尚可喜:康熙十五年,其子尚之信為與吳三桂同謀叛亂,兵變奪取父親兵權並將其軟禁。尚可喜聞訊兒子"造反"自殺未遂;同年十月在軟禁中病死!
耿精忠:康熙二十一年,被判處凌遲!其肉被用來祭奠被害的範承謨。
吳三桂: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登基稱帝不久的吳三桂病死於衡陽。
-
4 # 紅黑聖西羅
清初的三藩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都是明朝降清的將領,清軍入關後封的王。三藩在所在的省份權力非常大,可以直接管當地官員,並有自己的軍隊,還掌握地方稅賦等。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撤藩,隨即爆發戰爭,康熙二十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叛成功。
-
5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對吳三桂來說,他是在形勢的迫使下,才走上了降清這條路;吳三桂降清,從請兵、獻關、與清軍聯合作戰,到受封為王,是一個短促而複雜的過程。
多爾袞巧妙利用了當時的形勢,有步驟、有策略地誘迫他他招降過來。並以順治帝的名義,封他為“平西王”,標誌著他徹底降清。
吳三桂降清後,不但開啟關門,引狼入室,也為那些舉棋不定的前明遺臣樹立了榜樣,導致更多統兵將帥迅速歸降清朝。此外,他還親自充當清軍的馬前卒,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剿殺太平天國,報滅門之仇。
清順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山海關大戰的第二天,多爾袞決定乘勝追擊,直取北京。
他率一萬騎兵,再次將士氣低落的農民軍擊潰,李自成率領殘部繼續向北京潰逃。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舉辦即位大典,隨即下令全軍整裝西撤。臨走前,命令放火焚燒故明皇宮,並將吳氏在京家小共34口全部處死。
這時,所部作為先頭部隊首先抵達北京城下,多爾袞卻不准他入城,命令他隨英親王阿濟格繼續追擊。
八月二十日,順治帝自瀋陽出發,正式將首都遷往北京,九月十九日進城,登上金鑾殿,成為清朝君臨天下的第一個皇帝。
吳家34口被殺的訊息,讓他將喪失親人的悲痛和報效“新主”的複雜心情混雜在一起,化作對農民軍的無比仇恨,為此他不惜將魔爪伸向舊主。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將李自成一直追至固關而返。這次追擊,在定州(今河北定縣)重創農民軍。
他繼續西征,很快攻克西安,並尾隨農民軍進入河南;四月,追入湖南,經武昌至九江,一路連敗農民軍,將李自成主力擊潰。
平定雲南,將永曆帝父子縊殺。
順治八年,清廷頒冊文,賜金印,重新封為“平西王”,命其統帥大軍入川征剿農民軍與南明武裝力量。
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任命他為“平西大將軍”,率兵進徵貴州;
十六年,入昆明,擊敗已經投靠南明的張獻忠舊部李定國,將南明最後一位君主——永曆帝攆至緬甸;
十七年四月,首次統兵入緬,次年九月再入,終於在當年十二月迫使緬甸交出避難的永曆帝及其母后、皇后和隨從人員。
為了向清廷顯示自己的忠心,作出了一件令天下人髮指的事情:在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也就是捕獲永曆帝的第五個月,他派人將永曆父子縊殺於昆明郊外蓖子坡,用故主的血換來了“親王”的頭銜和封藩雲南、兼管貴州的權力。
清王朝擁有了這樣能征善戰的先鋒作馬前卒後,迅速席捲全國,從東到西,由北至南,無論是農民軍、南明勢力,還是反清意識強烈的江南士紳、百姓,在八旗勁旅和漢族降軍的聯合絞殺下,立即灰飛煙滅。
僅用十幾年時間,除臺灣、澎湖等東南沿海島嶼還在鄭氏集團控制下負隅頑抗外,清朝已經基本統一了全國。
歸順、幫扶清朝有功,得到了最高的待遇
對這些勞苦功高的降臣,清統治者也確實不惜大加封賞。他與尚可喜、等人被封以王爵,令他們分別世守雲貴、廣東、福建等地,他們在各自轄區內擁有治權、兵權、財權,類似於獨立王國,合稱“三藩”。
作為第一個異姓漢族親王,整個清代也僅有他和平南王尚可喜曾享有如此重譽。而多爾袞為籠絡他,還將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建寧長公主許配於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同時封吳應熊為“和碩額駙”。這樣一來,吳三桂與清皇室便在名義上結為姻親關係。
此外,在雲貴地區可以“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大小官員的升補由他自行決定,在當時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
軍事上,吳藩所屬兵力計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他的部下馬寶、王屏藩、等十人為雲南總兵,吳之茂為四川總兵,李本深、王輔臣分別晉升為陝西提督、貴州提督,真是門生故吏遍天下。
經濟上,他更是坐擁雲貴巨大的財富:他將前明桂王的五華山舊宮改造為藩府,他不但向朝廷索要大量錢糧,還在境內廣徵關市,壟斷鹽鐵之利,通使西北,互市茶馬,甚至利用雲南豐富的銅礦大肆鑄錢,時稱“西錢”。
而其子吳應熊則利用其父搜刮的鉅額財富在京中上下打點,便賄權貴,雖遠在雲南,但對朝政動向,無不知曉。
這時候,吳三桂比較心滿意足,他的唯一夢想就是世守雲南,使吳氏子孫後代可以在這個自己的王國裡永享富貴。
康熙削“三藩”,他背上千古罵名。
三藩的存在對清廷的中央集權構成巨大威脅,當全國基本統一,政局相對緩和之時,三藩的存在似乎就是多餘了。
康熙十二年,年輕的皇帝力排眾議,宣佈撤藩。而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的他與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先後起兵反清,終於激成了“三藩之亂”。
再次“反叛”的他,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起兵反清,後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
稱帝幾月後,便病重身死,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清軍攻入昆明,吳氏子孫被滿門抄斬,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三藩的平定及隨後臺灣的歸附,使清初幾十年的動盪趨於平靜,也使清朝真正實現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年輕的康熙帝透過消滅“三藩”為百年“盛世”拉開了帷幕;而晚年復叛的他也徹底為自己背上了千古罵名。
-
6 # 萌哥蛋蛋看世界
清朝建立初,曾封明朝降將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死後其子移鎮福建;史稱"三藩"。
一、清“三藩”的由來;
吳三桂,明朝遼東人,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耿仲明,原為明朝登州參將,屬毛文龍舊部。袁崇煥督師薊遼,孔有德、耿仲明因出兵抵禦後金而糧餉遲遲不至,怨憤不已,遂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率所部投降後金。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封耿仲明為懷順王;清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尚可喜進軍廣東,卒於途中。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後移鎮福建。康熙十年(1671),耿繼茂卒,其子耿精忠襲封。
尚可喜,明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皮島發生兵變,東江總兵黃龍被耿仲裕、王應元等拘禁,沈世魁攝其事。分屯海上的尚可喜聞訊帶兵來救黃龍,卻因此得罪沈世魁。後來尚可喜跟隨黃龍因功,被擢為副將,駐守廣鹿。1633年(明崇禎六年)孔有得、耿仲明引後金兵攻陷旅順,黃龍兵敗自殺,沈世魁接任東江總兵,沈世魁將尚可喜騙來皮島,準備誣陷尚可喜謀其性命。尚可喜得知後遂派許爾顯、班志富諸部下前往瀋陽,與後金接洽。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率部降清。1636年,清廷封尚可喜智順王,並將海州賜給他為封地,後為清王朝南征北戰立下大功。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晉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
二、“三藩之亂”的經過與結局;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詔撤藩。同年十一月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遂起兵反清。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這就是史稱“三藩之亂”的開始。吳三桂起兵後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各地的黨羽也先後起兵反清,紛紛響應。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其將吳應麒陷嶽州,嶽州之戰爆發,嶽州之戰從1674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679年,是吳三桂與清廷的關鍵之戰,局勢從最初利於吳三桂一方到僵持不下,最後轉變到利於清軍,最終吳軍兵敗。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叛亂,殺福建總督範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耿精忠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分三路出兵:東路攻浙江溫、臺、處三州;西路攻江西廣信、建昌、饒州;中路攻浙江金華、衢州,並聯系臺灣鄭經攻廣東潮州、惠州,同時邀臺灣鄭經由海道取沿海郡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
耿精忠叛清後,康熙帝一面派兵進閩,下詔削精忠爵,並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勸諭精耿忠改過自新,剿滅鄭經,繼續鎮閩。耿精忠不予理睬,繼續舉兵攻陷浙江江山、平陽、金華、義烏、諸暨,深入浙東;陷江西石城,進逼寧都、贛州;一度攻陷安徽徽州、祁門等地,士兵擴大到10多萬。
而鎮守廣東的尚可喜一直堅持效忠清室,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他的兒子尚之信發兵將尚可喜圍困軟禁在府邸,尚之信奪取廣東最高指揮權,響應吳三桂叛亂。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軍進取江山,破仙霞關,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同年十月,朝廷命大將軍康親王傑書遵詔招降耿精忠。耿精忠獻出"總統將軍印",並殺範承謨以滅口,準備率水師外逃。但其親信徐文煥已暗投清軍,重兵在握,誆住精忠,不讓出城。清軍至洪塘進福州,耿精忠無奈率文武官員出城投降,並請仍留靖南王爵,從征剿滅鄭經軍,以功贖罪,朝廷恩准。耿精忠率兵挫敗鄭軍。接著又進軍潮州,打敗尚之信的軍隊,康熙帝詔精忠駐守潮州。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臨終時說:"吾受三朝隆恩,時勢至此,不能殺賊,死有餘辜!",隨後他令人把皇太極所賜冠服取出,穿戴好後向北叩頭,說:"吾死之後,必返殯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說完死去。康熙皇帝聞訊後,賜諡號曰"敬"。尚之信叛清後,因吳三桂索重金助餉,又派將領佔領軍事要地,因此心生悔意。同時甘肅王輔臣、浙江耿精忠都先後降清。遂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之信向清廷請降,康熙帝赦免其罪,令他將功贖罪。但尚之信始終擁兵自重,坐觀戰勢,對清廷調遣總是找理由推脫。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稱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年號洪化,退據貴陽,吳世璠年幼,軍心渙散,敗逃昆明。尚之信主動奏請進軍廣西,被授予奮武大將軍。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尚之信率部進入廣西,追叛軍至橫州。尚之信以自己發病為由,將所部交給總兵時應運,自己返回廣州。時應運奉旨率部配合莽依圖進攻桂林,鎮守南寧。當時吳世璠叛軍至武宣,尚之信為儲存實力,以防海寇為由,上疏請求還師,康熙帝下諭尚之信進攻武宣。
康熙十九年(1680年),吳世璠大勢已去,尚之信的護衛張永祥、張士選秘密赴京,揭發其謀叛罪。康熙帝Superb刑部侍郎宜昌阿等赴粵調查。同年八月二十八日,清廷在武宣逮捕尚之信,後尚之信被賜死。
耿精忠降清後仍存逆謀之心,被部下暗中告發。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以耿精忠心存異志,革其王爵,交朝廷司法審理。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刎而死,“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此時“三藩”之亂已徹底平息,大學士明珠上奏說:"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於是康熙帝下詔將耿精忠及其心腹死黨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遲處死。
-
7 # 開熱買
他是在形勢的迫使下,才走上了降清這條路;吳三桂降清,從請兵、獻關、與清軍聯合作戰,到受封為王,是一個短促而複雜的過程。 多爾袞巧妙利用了當時的形勢,有步驟、有策略地誘迫他他招降過來。並以順治帝的名義,封他為“平西王”,標誌著他徹底降清。 吳三桂降清後,不但開啟關門,引狼入室,也為那些舉棋不定的前明遺臣樹立了榜樣,導致更多統兵將帥迅速歸降清朝。此外,他還親自充當清軍的馬前卒,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剿殺太平天國,報滅門之仇。 清順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山海關大戰的第二天,多爾袞決定乘勝追擊,直取北京。 他率一萬騎兵,再次將士氣低落的農民軍擊潰,李自成率領殘部繼續向北京潰逃。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舉辦即位大典,隨即下令全軍整裝西撤。臨走前,命令放火焚燒故明皇宮,並將吳氏在京家小共34口全部處死。 這時,所部作為先頭部隊首先抵達北京城下,多爾袞卻不准他入城,命令他隨英親王阿濟格繼續追擊。 八月二十日,順治帝自瀋陽出發,正式將首都遷往北京,九月十九日進城,登上金鑾殿,成為清朝君臨天下的第一個皇帝。 吳家34口被殺的訊息,讓他將喪失親人的悲痛和報效“新主”的複雜心情混雜在一起,化作對農民軍的無比仇恨,為此他不惜將魔爪伸向舊主。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將李自成一直追至固關而返。這次追擊,在定州(今河北定縣)重創農民軍。 他繼續西征,很快攻克西安,並尾隨農民軍進入河南;四月,追入湖南,經武昌至九江,一路連敗農民軍,將李自成主力擊潰。 平定雲南,將永曆帝父子縊殺。 順治八年,清廷頒冊文,賜金印,重新封為“平西王”,命其統帥大軍入川征剿農民軍與南明武裝力量。 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任命他為“平西大將軍”,率兵進徵貴州; 十六年,入昆明,擊敗已經投靠南明的張獻忠舊部李定國,將南明最後一位君主——永曆帝攆至緬甸; 十七年四月,首次統兵入緬,次年九月再入,終於在當年十二月迫使緬甸交出避難的永曆帝及其母后、皇后和隨從人員。 為了向清廷顯示自己的忠心,作出了一件令天下人髮指的事情:在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也就是捕獲永曆帝的第五個月,他派人將永曆父子縊殺於昆明郊外蓖子坡,用故主的血換來了“親王”的頭銜和封藩雲南、兼管貴州的權力。 清王朝擁有了這樣能征善戰的先鋒作馬前卒後,迅速席捲全國,從東到西,由北至南,無論是農民軍、南明勢力,還是反清意識強烈的江南士紳、百姓,在八旗勁旅和漢族降軍的聯合絞殺下,立即灰飛煙滅。 僅用十幾年時間,除臺灣、澎湖等東南沿海島嶼還在鄭氏集團控制下負隅頑抗外,清朝已經基本統一了全國。 歸順、幫扶清朝有功,得到了最高的待遇 對這些勞苦功高的降臣,清統治者也確實不惜大加封賞。他與尚可喜、等人被封以王爵,令他們分別世守雲貴、廣東、福建等地,他們在各自轄區內擁有治權、兵權、財權,類似於獨立王國,合稱“三藩”。 作為第一個異姓漢族親王,整個清代也僅有他和平南王尚可喜曾享有如此重譽。而多爾袞為籠絡他,還將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建寧長公主許配於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同時封吳應熊為“和碩額駙”。這樣一來,吳三桂與清皇室便在名義上結為姻親關係。 此外,在雲貴地區可以“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大小官員的升補由他自行決定,在當時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 軍事上,吳藩所屬兵力計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他的部下馬寶、王屏藩、等十人為雲南總兵,吳之茂為四川總兵,李本深、王輔臣分別晉升為陝西提督、貴州提督,真是門生故吏遍天下。 經濟上,他更是坐擁雲貴巨大的財富:他將前明桂王的五華山舊宮改造為藩府,他不但向朝廷索要大量錢糧,還在境內廣徵關市,壟斷鹽鐵之利,通使西北,互市茶馬,甚至利用雲南豐富的銅礦大肆鑄錢,時稱“西錢”。 而其子吳應熊則利用其父搜刮的鉅額財富在京中上下打點,便賄權貴,雖遠在雲南,但對朝政動向,無不知曉。 這時候,吳三桂比較心滿意足,他的唯一夢想就是世守雲南,使吳氏子孫後代可以在這個自己的王國裡永享富貴。 康熙削“三藩”,他背上千古罵名。 三藩的存在對清廷的中央集權構成巨大威脅,當全國基本統一,政局相對緩和之時,三藩的存在似乎就是多餘了。 康熙十二年,年輕的皇帝力排眾議,宣佈撤藩。而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的他與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先後起兵反清,終於激成了“三藩之亂”。 再次“反叛”的他,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起兵反清,後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 稱帝幾月後,便病重身死,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清軍攻入昆明,吳氏子孫被滿門抄斬,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三藩的平定及隨後臺灣的歸附,使清初幾十年的動盪趨於平靜,也使清朝真正實現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年輕的康熙帝透過消滅“三藩”為百年“盛世”拉開了帷幕;而晚年復叛的他也徹底為自己背上了千古罵名。
-
8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在清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滿清入關對於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因為滿族是一個少數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政治實力不足,於是在滿清統治時,面對這麼大的領土疆域,地區管理經驗不夠,偏遠地區無法管轄到,於是只能向漢人學習管理統治經驗,滿清統治者將手中的一部分權力分給了漢人。而這些漢人則是漢族中的地主階級或者漢人將,所以滿清統治者願意和他們分享權力,向他們學習管理經驗,而這三個人就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史上稱為三藩,這也為後來的三藩之亂埋下了伏筆。
在天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滿清統治者將權力分了出去,待全國統一後,滿清統治者卻和這些藩王的矛盾越來越大,因為藩王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的權利太大了,這也是一場權力的爭奪。除了名號是藩王的區別以外,藩王的權力使中央感覺到不安,使得中央不得不將目光時刻放在他們身上。
而且滿清統治者感到不安的原因還有滿清在入關的時候大量的屠殺漢人,造成了很多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以此很多漢人對滿清有強烈的仇恨,而且當時漢人是二等公民,兩個民族相處交融的時間又很短,所以不僅僅有滅國之仇還有種族之間的矛盾。
而對於藩王來說,剛剛被分地的時候還很老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野心也暴露了出來,開始在自己的領地拉幫結派、收集黨羽、擁兵自重,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割據勢力了。滿清統治者對於藩王的小動作也是越來越警惕,開始佈置更多的兵力準備鎮壓藩王,於是二者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重,就差最後一點火星了。
在藩王中最有野心的莫過於吳三桂,吳三桂被分配在雲南,鎮守貴州,經過十年的沉澱吳三桂的勢力越來越大,而滿清在打敗明朝的時候消耗了大量的兵力,並且成立清朝後八旗軍沉迷安逸,從原來的的箭無虛發到現在箭箭射空,之前馬背上磨礪出來的銳氣早已消磨殆盡。吳三桂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信心大增,開始暗中招兵買馬,準備造反。
康熙皇帝登基後,意識到了藩王的危害,於是三藩之亂拉開序幕。在三藩之亂的初期,吳三桂叛亂,兵出三貴,剩下兩個藩王也接二連三舉起了叛亂的大旗,清軍在初期被打的節節敗退,又因為東征西討,兵力被消耗大半。原來馬背上的王者被安逸和享樂打磨的頹廢無比,最後無奈之下,康熙皇帝重用漢軍,王輔臣等漢將得到重用,於是形式出現逆轉,清軍轉危為安,隨後兩個藩王投降,吳三桂也獨木難支,最終吳三桂兵敗病死,他的兒子也被破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
-
9 # 遊史無終
“三藩”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個藩王。他們本來都是明朝遼東邊將,後來降清,為清朝鎮壓各族起義和固守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
清軍入主北京後,給予三藩高官厚祿。派吳三桂駐防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駐防廣東,耿精忠駐防福建,作為清朝控制南方邊遠地區的藩籬。“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他們憑藉手中的武裝力量割據一方,專橫跋扈。“三藩”權勢日重,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康熙帝深感“三藩”嚴重威脅了清廷統治,一直想撤掉“三藩”,又怕處理不好,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只好等待時機再作打算。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帝,說自己老了,想告老還鄉回遼東。要求將爵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帝認為這正是削弱三藩實力的最好時機,就批准尚可喜告老還鄉,但不允許他兒子繼承爵位,還命令撤銷平南府。
康熙這一舉動,使吳三桂與耿精忠大為震動。他們為了試探朝廷態度,也上疏主動請求撤藩。康熙帝看過奏章,立即召集大臣商議,許多大臣不主張撤藩,怕引起判亂。康熙帝說:“三藩早有謀反之意,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不如先發制人,免得拖久了,後患無窮。”於是,下詔將三藩撤掉,派官員前往雲南、廣東、福建三省料理搬遷事宜。吳三桂沒想到康熙帝真的同意撤藩,決定起兵造反。1673年農曆十一月,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釋出討伐清廷檄文,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分兵兩路進攻湖南和川陝。
三藩判亂,朝廷一片恐慌,不主張撤藩的大臣極力叫嚷要與三藩求和。康熙帝撤藩之意已決,他一面停止執行耿精忠、尚可喜的撤藩命令,安撫他們,孤立吳三桂,一面調動八旗軍阻擋吳三桂的進攻。
吳三桂聽說耿精忠和尚可喜都被清廷招服,十分惱怒。他孤立無援,軍隊內部則人心渙散,康熙的八旗軍奮勇戰鬥,雙方在西北、西南、華南相持對峙了五年。1678年,吳三桂已78歲,他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陽登基稱帝,建元昭武,國號大周,企圖用此方法聚擾人心,鼓舞士氣。可是,一切都來不及了,清軍進攻越來越猛烈,吳三桂節節敗退。吳三桂自知大勢已去,心中一急,突然中風昏厥,不久就病死了。吳三桂死後,孫子吳世璠繼位,退回雲南,仍與清軍對抗,清軍大舉進攻昆明,吳世璠兵敗自殺。
至此,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宣告平定。
回覆列表
謝邀!那是在清朝初期,康熙還年輕。三藩指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由於他們勢力大,無視朝廷存在。康熙在1673年春下令削去三王藩號後,吳三桂在1673年12月28日以”興明討虜"的口號宣佈討伐清廷。
1674年3月廣西將軍孫延齡起兵叛清支援吳三桂。
1674年4月福建耿精忠起兵叛清響應吳三桂。
1675年1月陝西提督王輔成起兵叛清響應吳三桂。
1676年4月廣東尚之信起兵叛清響應吳三桂。
他們很快佔領了11個省,康熙招架不住,改令,只削吳三桂一個藩號,其它二王藩號繼續保持。可是他們不聽這哄孩子的把戲。眼看清軍全線潰敗時,吳三桂打到湖南後不肯北進,想劃江而治。給了清兵死裡逃生的機會。隨著吳三桂毀約(原與耿精忠約好聯合進攻浙江山西),隨著吳三桂稱帝,人們認為上了吳三桂的當,他不是為復明,而是為他稱帝而戰。因此揭杆而起的反清大軍人心渙散。人們在過慣了29年清朝政府的太平日子後,再也不想復明。
王輔成投降後羞愧自殺。耿精忠在吳三桂稱帝前二月被朝廷處死。尚之信也在投降後被清廷處死。吳三桂病死後,孫子吳世璠就任大位,仍然抵抗清軍不敵後自殺身亡。
吳三桂在興兵反清之初,福建這個南明最後的根據地也不支援他。因為永曆皇帝就是他殺的,後來他稱帝就更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