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旺島主

    1. 吸吸衰竭症

     症狀:鱔苗在清水中漂養時,頭吻端長時間伸出水面,下頜部始終處於吸氣膨大狀態,並且驚動不下沉或下沉後頭部又立即伸出水面,俗稱“打樁”。外觀體表無機械損傷,無充血現象,黏液正常,解剖臟器無炎症,但血液暗紅。

     

    22. 脫水症

     症狀:鱔苗在漂養時,開始表現為遊動異常有力、快捷,輕握鱔體無柔軟感,略僵硬,外觀體表微微泛紅。漂養10小時後,鱔苗呈吸吸衰竭症狀。下池後,鱔苗拒食並附在水草之上,機體僵硬,黏液減少,繼發細菌感染,面板壞死,48小時後開始死亡,5天后達死亡高峰期,死亡率達90%以上。

    33. 赤皮病

     症狀:病鱔機體瘦弱,體表區域性出血、發炎,尤其是腹部兩側最為明顯,呈塊狀病灶,嚴重時腐爛至骨。

     防治:①用1毫克/升聚維酮碘溶液全池潑灑;②用磺胺噻唑拌餌投餵,第一天用量為10克/100千克黃鱔,第二至第六天用量減半;③用2.5%食鹽溶液浸泡病鱔10~20分鐘或用5%碘酒塗抹患處;④用0.05毫克/升明礬溶液全池潑灑,兩天後再用生石灰液潑灑水面。

    44. 腸炎病

     症狀:病鱔行動緩慢,食慾減退,頭部顏色特別黑,腹部膨大,出現紅斑,輕壓腹部有血和黃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見腸道充血、發炎,腸內無食物。

     防治:①每100千克黃鱔用磺胺胍10克或用1千克大蒜+0.5千克食鹽拌餌投餵,每天1次,連續6天;②在內服藥物的同時,外用生石灰液或季胺鹽絡合碘製劑潑灑。

    55. 腐皮病

     症狀:體表面板出現許多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的紅斑,腹部兩側最多。病情嚴重時,面板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規則的小洞,殃及內部臟器而死亡。

    注意事項

    黃鱔屬於無鱗魚,對漂白粉、高錳酸鉀等強刺激性藥物反應敏感,養殖過程中要避免使用,否則會導致黃鱔產生應激,從而影響其正常攝食和成活率。

  • 2 # 小巧的農村生活

    1、黃鱔網箱養殖

    採用網箱養殖的方式進行黃鱔養殖現在還處在技術發展階段。網箱養殖適合在大的水體中進行,主要優點是水流透過網孔,使箱體內形成一個活水環境,因而水質清新,溶氧豐富,可實行高密度精養。主要養殖技術如下:

    網箱面積以20平方米左右為佳,網長5m、寬4m、高1m,其水上部分為40cm,水下部分為60cm。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水鼠咬破而使黃鱔逃跑。網箱設定在水深0.8m以上的池塘中,新做的網箱放入水中應過35天待其散發出來的有害物質消失後才可放養鱔種。鱔种放養前幾天應適當培育水質,使水色偏濃,透明度為15cm左右,這樣可控制或減少池塘中的螞蟎對黃鱔的侵害。網箱可並排設定在池塘中,兩排網箱中間搭竹架供人行走及投飼管理。網箱的設定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50%,否則易引起水質惡化。網箱中放置水草,最好是水花生,其覆蓋面積應占網箱面積的90-95%,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黃鱔因有相互殘食的習性,故放養時以規格基本一致為宜。一般每平方米可放養鱔種20kg,每隻網箱放養400kg。

    黃鱔吃慣一種飼料後很難改變習慣再去吃另一種飼料,故應將其飼料固定幾個品種,如蚯蚓、小魚、蚌肉或動物內臟,以提高其生長速度。有條件時可投放活餌料,因其利用率高,不用清除殘餌,對網箱汙染少,有利於黃鱔的生長。

    ??黃鱔網箱養殖最為關鍵的階段是放養後一個月內。這一時期是黃鱔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性,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如果方法得當,鱔種成活率可達90%以上,方法不當則成活率有時在30%以下甚至全部死亡。這一個月是黃鱔網箱養殖成敗的關鍵所在,除應做好鱔種的消毒和馴化外,還應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發生,具體方法是用水體強力消毒劑和生石灰交替消毒,杜絕病原體的產生。

    2、黃鱔塑膠大棚無土流水養殖

    常規的池塘養殖,易發生疾病且黃鱔冬眠影響常年養殖。用塑膠大棚養殖黃鱔可以一年四季連續生產, 無土流水養殖可有效地控制疾病,使效益成倍提高。

    黃鱔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7℃~30℃。 採用塑膠大棚,不用專設採暖裝置,在春、夏、 秋棚內溫度都易保持這一溫度,即使在寒冬,棚內平均溫度也能達到20℃。

    飼養池中保持微流水,水質不會惡化。

    塑膠大棚無土流水養殖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1) 開放式。適合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 優點是流量穩定,適於較大規模的經營。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每個池的面積為10~20平方米,池深為40釐米,寬1~2米,池埂寬20~40釐米。 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釐米的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進水管與池底等高;排水管一個與池底等高,一個高出池底5釐米。進、排水管口均設金屬網防逃。 將若干飼養池並列排列成為一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500平方米。

    (2) 封閉迴圈過濾式。 適宜在大城市或水源缺乏的地方使用。其優點是飼養用水可以重複使用,耗水量較少,便於控制溫度,但投資稍大。 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外需建造曝氣池,沉澱池, 增加一些淨水裝置、抽水裝置和加溫裝置。

    塑膠大棚的建造與普通大棚相同, 最好每個單元放在同一個大棚內,這樣便於管理。

    採用塑膠大棚無土流水養殖這種飼養法,由於水質清晰,只要飼料充足, 黃鱔一般不會逃逸。但要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敵危害。 飼養一段時間後,同一池的黃鱔出現大小不均, 要及時分開飼養。

    3.黃鱔稻田養殖

    利用稻田養殖黃鱔,成本低、管理方便、既產稻穀又產魚,是農民致富、增加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

    稻田的選擇及要求

    飼養黃鱔稻田應選擇保水效能好, 地勢低窪, 進排水方便的田塊。

    一是加高加固田埂,達到不滲水漏水;二是在田塊四周內外挖一套圍溝,其寬5m,深1m,另在田塊中間開挖“+”或“井”字型小溝, 寬50 cm,深30cm,並與四周環溝相通;三是搞好進排水系統,並在進排水口處安裝堅固的攔魚設施,以防逃魚。

    投放種苗

    時間集中在4 月中下旬一次性放足,魚種放養時用3 % - 4 %的食鹽水浸洗10分鐘,以防表皮擦傷,並殺滅水黴菌及體表寄生蟲。

    飼養管理

    一是搞好飼料的投餵, 黃鱔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其捕食稻田中天然餌料的同時, 視吃食情況,適當投餵豬血、小魚蝦等飼料, 以滿足其吃食生長的需要; 二是搞好水質管理, 稻田水位正常保持10cm左右,定期加註新水,前期一般3一5 天加註新水一次,伏暑天每天加註新水一次,每次進水增加水深3一5 cm,以防缺氧;三是定期防病治病,每半月一次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潑灑四周環溝, 並定期使用痢特靈或魚血散等內服藥拌飼投餵,以防腸炎等病。

    取捕及越冬

    投放規格尾重為50克左右的鱔魚苗種,經5 個多月的飼養管理,其規格一般尾重可達 150克 左右, 大的可達200克以上。取捕方法比較簡便,前期可用竹篾編織的黃鱔籠,內放蚯蚓等餌料誘捕,傍晚放籠,第二天清早便可收籠取魚。 入冬後黃鱔有潛伏洞穴和淺水淤泥或水草中的習慣,如要取之,則先清除水草, 然後加大水位,引黃鱔出洞,再放乾田水捕捉之。如存田越冬, 則使一週環溝保持一定水深或溼度, 或在士層表面加蓋一層軟草,則可安全越冬。

    控制性別

    控制魚類性別是提高產量一個有效方法。一般利用性激素就能誘導黃鱔的性別向人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用雄性激素甲基睪丸酮處理黃鱔魚苗,可獲得99%以上的雄性魚。經過處理後的魚類因性別單一, 密度固定,不僅生長快,而且成本低,一般可增產30%左右。

    注意事項

    1、苗種的選擇 :一定要選擇體質健壯無傷、遊動活潑、規格整齊、 肌肉肥厚,體表無寄生蟲、體色為鮮黃色的鱔種。對於體表發白、破皮、斷尾、 口及鰓骨處有傷痕者,均不宜放養。

    2、放養前的準備工作:黃鱔池經消毒注水後, 待水溫到15℃以上時即可投放鱔種。放養前, 應先將鱔種用10ppm的漂白粉或3%—4%的食鹽水浸洗15——20分鐘,殺滅其體表病原體。

    3、疾病防治:(1)“感冒”病。由於注入新水時與原來的水溫差過大所致。只要調好水溫,使之穩定,就可防治本病。(2)毛細線蟲病。寄生於鱔魚體內,使魚消瘦死亡,並伴有水腫、肛門紅腫。每公斤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0.1克,拌入飼料內投餵,連續6天,即可。(3)梅花斑病。 鱔體多處有黃豆大小的梅花斑狀潰爛點。(4)黃鱔網箱養殖因密度較大,當飼料投放不足時會相互咬傷而使感染黴菌,在體表生長“白毛”,病魚食慾不振而死亡。治療方法是用食鹽水和小蘇打合劑潑灑。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不但可避免這一現象,即使同一網箱中放養的鱔種規格差異較大時,也不會發生相互殘食現象。(5)網箱養殖中投餵的飼料要新鮮,不能投餵變質的飼料,網箱中部分剩餘的腐爛發臭的飼料應及時清除,否則易引發腸炎病。治療方法可用磺胺類、呋喃類或大蒜內服。飼料投放前應洗淨並經200ppm高錳酸鉀浸洗3分鐘,再用清水淋洗後方可投餵。若使用人工配合飼料,其蛋白質含量需達到45%以上,且以蛆蚓漿為誘鉺並經馴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6)鱔種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要儘量避免擦傷,以防細菌侵入發生赤皮病,症狀為體表出血、發炎,以腹部和兩側最為明顯,呈塊狀,需內用藥和外用藥消毒結合治療。預防方法:鱔种放養時嚴格消毒,具體方法是100kg水中加50ml水產苗種消毒劑浸洗30分鐘,或用8%含碘鹽水浸洗10分鐘,然後放人清水中暫養1小時,再經清水洗一遍後即可放入箱中。

    另外,應經常對水體進行消毒。 消毒可用生石灰,用量100~150克/立方米孔雀石綠(CuSO4),用量0.7克/立方米、漂白粉,用量10克/立方米。

    4、網箱養殖中黃鱔在容器內高密度放置時,體表越積越多的粘液透過水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很快消耗完水中的溶氧,導致鱔種死亡。鱔种放人網箱後有時會相互糾纏成團,有時100多斤鱔種糾纏在一起,引起鱔種大量死亡。

  • 3 # 老張家豆腐皮

    黃鱔起病的因素有很多。鱔池引起的原因:剛建的新鱔池,沒有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馬上就放水養鱔,使鱔魚不適應而患病。或者老鱔池長期不清整,腐殖質過多,怕水質變壞,給病原體繁殖浸染創造了良好條件。水溫引起的原因:黃鱔適宜在15-30℃水溫中生長。由於鱔池面積小,晝夜水溫變化大,炎夏高溫季節,水溫有時高達40℃以上,往往會出現黃鱔被"燙死"現象。另外,由於鱔池要經常加註新水,有時會出現水溫突變,而影響鱔魚生長,如水溫猛降相差4℃左右時,鱔魚又會引起"感冒"。PH值引起的變化:黃鱔在池水中生長,適宜的PH值(酸鹼度〉為6.5-7.2之間。如PH低於5或高於9.5,就會引起池鱔死亡。一旦池水PH直在5-6.5之間,鱔魚生長緩慢,並容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體表檢查:及時從鱔池中撈出病鱔或剛死的鱔魚,應按順序從頭部、嘴角、眼睛、體表、鱔尾等仔細觀察。從體表上很容易看到一些大型病原體,如水黴。小型病原體,肉眼看不到的,但可根據表現病狀來加以鑑別。如鱔體發青黑色,口腔充血,肛門紅腫突出,多為腸炎;鱔體外表區域性出血發炎,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紅斑,嚴重時表皮呈漏斗狀小窩,體表明顯出血,表皮腐爛,為赤皮病;由外部爛入,為列印病;體表部分或全部被泥巴覆膜一層,為拖泥病;生有舊棉絮狀白色物質,常為水黴病等。腸道檢查:解剖鱔體,取出腸道,從前腸剪至後腸,首先觀察知中是否有寄生蟲,然後用水將食物和糞便沖洗乾淨,如發現腸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紅色,則為腸炎病。

  • 4 # 農人姚弟

    出血病

      病原:透過解剖和顯微鏡觀察,證實該病是由“氣單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對黃鱔人工接種“氣單孢菌”毒株,發病症狀與原發症狀完全相同,接種後91小時,黃鱔全部死亡。剖檢可看到病魚面板及內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損壞較嚴重,血管壁變薄,甚至破裂。從病理學來分析,這是由於“氣單孢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防治:每100千克飼料新增漢寶“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連用3天~7天。 />

      水黴病

    病原:在放養初期,由於操作不慎,鱔體表受傷而感染水黴菌,肉眼可見到傷處長黴絲。

    防治:一方面立即加註新水,另一方面用食鹽和小蘇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後者每立方米水體用量20克),全池潑灑,同時每立方水體用0.2毫升~0.3毫升的“殺菌紅”全池潑灑,直到病癒。

      體表寄生螞蟥症

    病原:由於螞蟥(中華頸蛭)吸附在黃鱔體表,引起細菌感染。病鱔活動遲緩,食慾減退,影響生長。用無土法養殖黃鱔時,在池中培育水葫蘆,對養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帶入螞蟥(螞蟥喜躲藏在水葫蘆的根部)。

    防治:將病鱔撈起,放入“百蟲克”溶液(1000千克水加“百蟲克”2克),浸浴5分鐘~10分鐘,按1份黃鱔5份藥液浸泡1小時~2小時,能使螞蟥脫落致死。如果發現浸浴時黃鱔有顫抖現象,說明藥物濃度過高或浸浴時間過長,應立即將黃鱔撈出。

      細菌性爛尾病

    病原:魚尾部感染產氣生單孢菌而引起。感染後尾柄充血發炎,直到肌肉壞死潰爛。病魚反應遲鈍,頭伸出水面,嚴重時尾部爛掉,尾椎骨外露,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防治: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損傷。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每立方水體用0.2毫升~0.3毫升的“殺菌紅”全池潑灑。用金黴素藥液浸洗魚體,濃度為每毫升0.25單位。

      細菌性面板病

    病原:病鱔體表有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腹部兩側尤為明顯。遊動無力,頭常伸出水面。病情嚴重時,表皮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規則的小洞,殃及內部臟器而死亡。5月~9月分為流行季節。

    防治: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原。保持水質良好,防止汙染。用1千克“魚康樂”1號添加於100千克黃鱔飼料中摻拌投餵,每天1次,3天~7天為1個療程。

      毛細線蟲病

    病原:毛細線蟲寄生在黃鱔腸道後半部而引起。發病於7月中旬。常由於換水不及時或不徹底而感染,蟲體呈乳白色。病鱔減食消瘦。

      防治:用2毫克/升“百蟲克”溶液浸浴病鱔5分鐘~10分鐘,用“魚蟲滅”1號以4%的新增量添加於飼料中,投飼1天。分2次~3次投餵藥餌,用藥前停食1天。

    棘頭蟲病

     病原:一種隱藏新棘蟲在黃鱔的前腸中寄生生活所引起。蟲體白色,呈圓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鱔腸壁損傷發炎,或因大量寄生而引起腸梗阻、腸穿孔。患此病後,鱔食慾減退、魚體消瘦、頭大尾小,體質虛弱,嚴重時引起死亡。

      航尾吸蟲病

     病原:是一種鰻鱺航尾吸蟲寄生在黃鱔的胃中所引起的。航尾吸蟲活體體表光滑,呈圓柱形淡紅色,背腹部稍扁平。病鱔消瘦,解剖檢查,可見胃中有很多蟲體,使胃充血發炎,生長緩慢。

    防治: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原。

      黑點病

    病原:復口吸蟲後囊蚴寄生在魚體表皮下組織而引起。黃鱔發病初期尾部出現淺黑色小圓點,手摸有異樣感,隨後小圓點顏色加深,變大並隆起,有的黑色小點突起進入皮下,並蔓延至體表多處,病鱔停止攝食,直到萎癟消瘦而死。

    防治: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源。用1毫克/升~1.5毫克/升“藻蟲清”液全池潑灑,消滅中間宿主椎實螺。用0.6毫克/升的“菌藻淨”全池潑灑。

      隱鞭蟲病

    病原:隱鞭蟲寄生在黃鱔血液中而引起。其形態與其他魚類寄生的隱鞭蟲不同,它的後鞭毛貼在蟲體表的一段,和蟲體表面構成一條比較明顯的狹長的波動膜。活的蟲體在血液中顫動,但很少遷移。被感染的黃鱔呈貧血狀。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兩季較為常見。

     防治:用20克~30克/升食鹽水或用2毫克/升“百蟲克”溶液浸浴病鱔5分鐘~10分鐘,此法可治療也可預防。

     錐體蟲病

    病原:錐體蟲在黃鱔血液中寄生生活而成。黃鱔感染錐體蟲後,大多數呈貧血狀,魚體消瘦,生長不良。流行期在6月~8月份。

     防治: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錐體蟲的中間宿主螞蟥(水蛭)。用20克~30克/升的食鹽水或2毫克/升“百蟲克”,浸浴病鱔10分鐘左右,均有療效。

      發熱病

    病原:此病主要發生在運輸過程中,由於密度大,運輸時間長,體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熱量,造成水溫劇增(可高達50℃),使底層黃鱔纏繞成團而死,死亡率有時可達90%。

     防治:在運輸前先蓄養,勤換水,使黃鱔體表泥沙及腸內臟物除淨。運輸時,在氣溫23℃~30℃情況下,每隔6小時~8小時徹底換水1次,或每隔24小時,在水中施放一定量的青黴素,用量為每25升水放30萬單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梅花斑狀病   

    病原:此病病因不明。在7月中旬在長江流域一帶常發生,病狀為黃鱔背部出現黃豆(4320,-13.00,-0.30%)大小的黃色圓斑。

     防治:在飼養池裡放養幾隻蟾蜍。已發病者,可用1只~2只蟾蜍(池面積大,可多用幾隻),將頭皮剝開,用繩繫好,在池內反覆拖幾次,1天~2天后即可痊癒。

     痙攣症

     病原:該病是目前對黃鱔人工養殖威脅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現為頭部極度痙攣,身體成捲曲狀,易受驚,且受驚後竄跳嚴重,常有不自覺的撕咬。身體表面及內臟器官無炎症。該病主要出現於鱔苗入箱一週後,常有批次發病,10天~12天后開始死亡,直至發病鱔死盡為止,一個月後死亡結束。此病在養殖過程中較常見。  

    防治: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辦法,但如嚴格按照苗種採集技術採集、運輸苗種,嚴格實施日常管理措施,可杜絕此病的發生。

    以上都是黃鱔養殖中經常會出現的疾病,而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很多,比如鱔池消毒不到位、有害物質過多等,所以在平時除了要學會如何治療這些疾病之些,還要注意預防,才能使黃鱔養殖效益得到提升。

  • 5 # 尖峰鄉村大剛

      黃鱔是以動物性飼料為主的魚類,並且要求飼料鮮活,不食腐爛性動物性飼料。就人工養殖來說,黃鱔的飼料應是以動物性飼料為主,植物性飼料為輔。 保證充足優質的飼料是黃鱔養殖成功並獲取高產的關鍵。黃鱔是以攝食動物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飼料來源廣泛,也比較容易獲得,黃鱔養殖者可利用現有資源收集和培養活餌料。下面是幾種常見的黃鱔養殖方法:

    黃鱔生態養殖方法:

    鱔魚是一種喜居溝渠,田塍旁、池塘邊,鑽穴打洞,晝伏夜出攝食水中小昆蟲,蚯蚓及浮游動物等食物的特種水產品,人工餌料養殖成本較高,靠收集野生飼料,常常貨源不足,費時費力,如何解決餌料問題是主要困難。

    黃鱔、泥鰍套養:

    黃鱔、泥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都是名貴淡水魚中的佳品。近年來由於人為過度捕撈、農藥毒害和環境汙染,天然野生黃鱔、泥鰍資源減少,市場供不應求。因此發展黃鱔、泥鰍的人工養殖,前景十分可觀。用配合飼料投餵黃鱔、泥鰍生長快,在黃鱔養殖池套養泥鰍,效益高

    網箱養黃鱔方法:

    網箱養黃鱔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高科技養殖專案,它具有高產、高效益的特點。網箱養鱔具有不佔耕地,基建投資省,效益顯著等好處,而且機動靈活、適應家庭養殖,便於均衡上市、儲存,是農村致富的好門路。

    網箱養殖黃鱔的四個竅門:

    幼鱔挑選 觀察體表。黃鱔體表有紅色帶血塊腐爛,為腐皮病;尾部發白呈絮狀絨毛,為水黴病;頭大體細,甚至呈僵硬狀捲曲、顫抖,為體內寄生蟲病;肛門紅腫發炎突出,為腸炎病。另外,身體無力,黏液少,有浮頭現象的幼鱔都是不良鱔種,應予剔除。

    池塘消毒:下苗前,要對水池進行充分消毒。水泥池用生石灰水浸泡3~7天以後,再加清水浸泡15~30天,讓池底長出青苔為好。消毒以後,在池裡放入泥鰍進行消毒探測,泥鰍如在1~4個小時出現浮頭,在水中瘋狂遊動,或者死亡,說明水泥池消毒還沒達到效果。應加長消毒浸泡時間。

    投網植草:網箱養鱔離不開水草。水草具有遮陰和讓黃鱔依附的功能。品種一般選水葫蘆和過江藤。黃鱔的糞便正好是水草的肥料。水草一般佔據網箱或者水泥池的70%~80%左右。

    下苗馴食:下苗的竅門在於看天氣。應提前5~7天關注天氣變化,保證下苗為晴天;水溫穩定在攝氏25度左右;晝夜溫差不超過5度;最高水溫不超過35度;撇開黃鱔懷卵和產卵期。達到這些條件都可下苗。

    黃鱔無土流水飼養方法:

    黃鱔無土流水飼養與常規的靜水有土飼養法相比,具有生長快、成本低、產量高,起捕方便等特點。

    有土靜水網箱養殖黃鱔:

    網箱養殖黃鱔具有佔地小、投資省、週期短、效益高的特點,已成為我地養殖戶調整漁業生產結構的首選專案,現總結本地一些養殖戶的成功做法,供大家參考。

    塑膠大棚反季節養殖黃鱔方法:

    近些年來,農民在黃鱔上市旺季以較低的價格大量收購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黃鱔,放人塑膠大棚水泥池內暫養,在秋冬實行反季節養殖,等到元旦、春節期間黃鱔銷價高時上市,差價一般為10-15元/kg,效益相當可觀。塑膠大棚反季節養殖黃鱔,不但延長黃鱔生長期3個月,而且還解決了黃鱔的越冬問題,大大提高了黃鱔越冬成活率。

    茭白田間套養黃鱔技術:

    茭白田間套養黃鱔是利用作物茭白田間實行栽植茭白套養黃鱔相結合的新模式。經江蘇靖江等地生產實踐證明:茭白田間套養黃鱔,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茭白田間水體的生態環境,茭白與黃鱔共生相得益彰,降低栽植茭白與養鱔生產成本,而且能提高茭白田間生產綜合經濟產出率。

    1  人工養殖黃鱔疾病防治     黃鱔屬合鰓口,合鰓科,黃鱔屬。野生狀態下的黃鱔極少生病,即使生病也會不治而愈,而人工高密度養殖過程,則極易出現疾病, 主要原因為:①受傷。鱔種在捕撈運輸時,魚體常會受傷,從而導致病菌侵襲而發病。②條件不適宜。水泥池、磚池、網箱定標水位太深或太淺,引起水溫驟變而發病。③寄生蟲。水體、餌料和鱔種均可能帶有致病菌、寄生蟲、病毒等,一旦條什適宜,便大量繁殖而引起發病。④投飼管理不當。投餌過多、不足或突然改變餌料品種,均會導致鱔病發生。劣質餌料、新鮮動物餌料投放過量,易使水質惡化,促使有害病菌大量繁殖;投餌不足,導致互相殘食,引起外傷,降低抗病能力。⑤有害物質的進入。工廠中有毒廢水、農田中的農藥.生活汙水在量流入養殖水體及自身防治鱔病過量的用藥等,均會引起鱔中毒、畸變,  甚至不明原因的大批死亡。       黃鱔發病以後,病鱔一般沒有食慾,藥餌難被病鱔食用,在養殖水體中潑洩藥物也並非萬能。投藥餌或潑灑藥液治療,實質上只是挽救養殖群體中沒有發病或病情甚輕的黃鱔。因此,要減少鱔病發生和提高養鱔產量,必須預防為主,從源頭抓起,重視養鱔生產的個過程,才能達到預期的防病效果。黃鱔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一、痙攣症       1.症狀:一般出現在野生鱔苗放養後2~10天,初始表現為不開食,易受驚,而後軀體表現出彎曲症狀,並且打圈,肌肉極度緊張,頭部與身休呈“S”或“0”型不可恢復性收縮,並伴隨撕咬自身。4~5天后鱔苗開始死亡,嚴重的死廣率可達100%。       2.病因:主要是由於捕撈鱔苗時操作不當引起黃鱔血液載氧力下降,引起腦供氧小足,導致腦缺氧和腦壞死,致使高濃度的氨、硫化氫滲入黃鱔血液,造成血液中毒.       3.防治:避免雨天收購鱔苗:避免幹法運輸鱔苗;帶水運輸鱔苗時,運苗水的比例要達到黃鱔重量的5倍以上;長途運輸可適當加入一些多糖、多維或抗菌素,避免氧化劑、氯製劑等刺激性約物。      二、感冒       1.症狀:黃鱔體農分泌大量黏液並出現激烈掙扎現象,嚴重時早休克狀態而死亡翻滾遊動.       2.病因:黃鱔從一個水體轉移到另一個水體,兩個水體水溫相差3℃以上黃鱔就會發生感冒。       3.防治:黃鱔池平時換水或加水時溫差不要超過2~C。如外來新水溫度過低或者用兒水,必須經太陽曝曬數人後,才能放入池塘。      三、發燒       1.症狀:病鱔呈極度不安可達90%。掙扎纏繞成團致死,死亡率有時       2.病因:囚放養密度過大,又不及時換水,鱔體表面大量分泌黏液,黏液被微生物發酵釋放出大量熱量,使溫度劇增(可上升到50℃以上),導致水質突變。       3,防治:放養密度要適當,夏季要及時換水;在池內混養一些泥鰍,可減少黃鱔纏繞。

  • 6 # 小夥阿銀

    黃鱔常見病害有:

    赤皮病、多數就是黃鱔在捕撈或者運輸時受傷,細菌感染引起的,在春末夏初較為容易發病。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提前用漂白粉掛簍預防。

    細菌性腸炎、黃鱔運動緩慢,不進食,頭部顯黑,肛門紅腫等等,在4-7月份容易發病。提前在發病季節用漂白粉1克每平方米,10-15天消毒一次。

    水黴病、在於黃鱔互相咬傷造成細菌感染,傷口“長白毛”。在運輸或者捕撈時注意儘量不要讓黃鱔受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林如海有時間為林黛玉安排婚事,但為何沒有行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