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跑的蝸牛灬
-
2 # 淡墨青史
慈禧掌權後,為何沒有大臣領兵進京勤王,那是真的沒有大臣能夠有能力或者說有機會領兵!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只逼北京紫禁城,嚇得咸豐帝攜家帶口的逃到熱河避暑山莊。因為驚嚇過度,加上早年縱慾、疲勞過度致使咸豐帝一到熱河就臥病不起了。
咸豐自知自己已經時日無多,召集顧命八大臣輔佐年幼的同治帝。而慈禧平日裡就與顧命八大臣不和,一旦他們掌權,自己就永無出頭之日了。於是聯合慈安,自己的妹夫還有遠在北京剛剛簽訂《北京條約》的奕訢,發動這場咸豐死後的政變。
從歷史滾滾的車輛印中,我們知道了慈禧透過這場政變獲得了晚晴王朝的最高權力,同時她的取向也都決定了晚清未來的走向。因此很多人會問沒有大臣領兵勤王,滅了慈禧囂張的氣焰嗎?
答案是:“沒有!”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首先:當時清朝的背景,處於內憂外患的條件下了。內憂:太平天國運動,主要的將領大臣都去平定內亂了;外患:外國列強的虎視眈眈,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接打到了北京,此時足以見得晚清的軍事實力有多弱了,誰又能有這個能來領兵呢?
其次:朝中最有威望最後權力的八位大臣都被慈禧處斬的處斬,流放的流放,軟禁的軟禁。誰敢戰出來打著勤王的名號來打慈禧?
接著:咸豐帝把大權交給顧命八大臣就是為了打壓皇室宗親的權力,而慈禧卻代表著皇室宗親來反抗顧明八大臣的,背後又有手握重兵的奕訢支援,誰敢造次。
最終,慈禧這位心狠手辣,玩弄權術的女人,牢牢地掌握了大清朝最高的權力,以至於直接影響晚晴未來的走向! -
3 # 老劉
慈禧掌權後,朝廷上下大臣之所以不敢進京勤王,原因是有兩大因素所致:
即一是清朝法典所致;二是慈禧較高手段所致。
一、清朝法典所致。
首先令人不解的是,大清晚期的時候,朝廷內政黑暗,先期是慈禧和慈安倆個太后共掌大局,控制皇上為傀儡,一手遮天難道就沒有一些親王看不下去取而代之嗎?因為膽敢勤王奪權其實勝算機率很小,甚至基本不可能。
原因有三:
第一、根據清律規定,各親王的爵位是不存在世襲的,想要繼承爵位就必須要做出一些政績且獲得皇上批准。如果沒有世襲上,他們的爵位會一代一代逐一降低,最後歸為平民。因此,眾親王首先考慮的是保住爵位,哪還有心思去謀反?
第二、就是歷史案例朝廷自然也懂。親王有能力謀反,朝廷豈能不知防患?密切關注並對他們的行動有著嚴格的控制,出城門離開封地等都必須要上報,徵求同意。
第三、預謀造反的親王必須是有勇有謀,在朝中黨羽眾多。但在大清,親王嚴禁結交大臣,如若被發現有此意向,必當嚴懲。
二、慈禧較高手段所致。
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由於慈禧善玩權術,手段毒辣,同時恩威並施,籠絡人心,因此,這些親王和朝廷重臣為了保命,誰還敢去撼動慈禧太后的地位。
-
4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說兩句,在近代史,慈禧太后,透過惡毒的手段,奪取了,晚清的政權,垂簾聽政,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八國聯軍進北京,各地方大員,明哲保身的,沒有形成合力的,各自為政吧!當時大清,封閉自守,資本主義革命版,帶來先進的武器,先進的裝置,有火炮,軍艦,清朝腐敗無能,不具備,以八個國家開戰,所以各地方大員,山高皇帝遠,明哲保身,看慈禧,哈哈,笑,所以造成了,慈禧太后,逃往,避暑山莊熱河,就是這個樣子,謝謝
-
5 # 使用者174629721
首先要搞清楚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這很重要。他們跟漢族政權有本質區別。第二,誰勤王?給誰勤王?同治是法定繼承皇位者!第三,滿族社會既保留了母系社會的殘留,又有父系社會特徵的奴隸制社會,女性當權並不會引起滿族貴族的反對,不要拿漢族的道德衡量少數民族的道德。第四,漢族在滿人眼裡連狗都不如,讓李鴻章、曾國藩等人去勤王嗎?不管成功與否都會身死族滅!誰也不是傻逼!
-
6 # 歷史趣事1108
想要帶病入京勤王要滿足幾個條件。
1、有足夠的能力帶兵打仗,當時清政府的八位顧命大臣都被慈禧殺的殺,軟禁的軟禁,流放的流放,唯一一個能夠帶兵打仗的還是慈禧的姐夫恭親王奕訢。他怎麼可能帶兵去打慈禧。
2、有軍隊可帶領,當時清政府是內憂外患啊,內有天平天國運動,大部分兵力都在剿滅天平天國軍隊。外患是西方列強虎視眈眈,都想在這個東方大國中分到一杯羹,大部分不對都由奕訢帶著去抵抗外國鬼子了(雖然打不過)哪裡還有軍隊去勤王打慈禧。
透過以上兩點,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垂簾聽政後,不會有也不可能有人帶兵去勤王
-
7 # 醉行人間阿里木
慈禧太后雖然透過政變掌握了實權,但是名義上她是垂簾聽政,皇帝還是同治皇帝,這在清朝前期是有過先例的,法理上並無明顯不妥,進京勤王你得有個正當的理由吧?其次被廢黜的八個輔政大臣如肅順等也不是道德完人,也有對立面。再次是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等已經掌控了局勢,無論誰去進京勤王他得有一個冒險的動力才行啊。
-
8 # 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
問題中的慈禧掌權,應該主要是指“辛酉政變”後,慈禧聯合慈安,兩宮垂簾聽政的那段時期吧? 為什麼沒有人領兵公開勤王,私下以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輿論天平倒向慈禧一邊。所謂勤王,就是要保衛皇權、清除奸佞。 但是給人的感覺,咸豐皇帝病逝後,慈禧與慈安兩個女人守著一個年幼的皇帝,並無二心。如果不是肅順執意要處死慈禧,估計以當時的情勢,慈禧絕對不敢冒險政變。外界的普遍觀感是,肅順等人過於專橫跋扈,連孤兒寡母都不能容忍,所以慈禧為求自保,才不得已聯合恭親王對八大臣發難,情有可原。
第二、師出無名。從歷史上看,所謂勤王,多半是打著保衛皇權的旗號來爭奪天下的權力之爭。咸豐皇帝只有慈禧所生這一個兒子,咸豐皇帝的兄弟中能夠爭一爭皇位的就只有恭親王一人。兩宮太后、同治皇帝與恭親王都聯合在一起了,太宗一脈難得的同舟共濟,若再有人出頭勤王,那就真的是亂臣賊子了。
第三、肅順“自作孽不可活”。不論肅順的功過得失,單從結果看,他的革新措施並未見到成效,反而讓自己四面樹敵,埋下了嚴重的政治隱患。 他輕視滿人、重用漢人,結果政變後,滿人暗暗叫好還來不及,根本不可能為他出頭;漢人呢,曾 左 胡皆抱著滿族皇室家事,外人不便參與的心態靜觀其變。 對外政策上,他主張強硬抵抗,結果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他自己卻跟著咸豐皇帝逃跑去了熱河,留下恭親王議和,這也讓華人不恥。 所以不管是生不逢時也好,還是罪有應得也罷,肅順被誅殺也在其咎由自取。
第四、慈禧與恭親王的政治手段可圈可點。政變後,他們牢牢控制住了局面,但對顧命八大臣並沒有斬盡殺絕,而是區別對待,進一步籠絡住了人心。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慈禧掌權後,為何沒有大臣領兵進京勤王?這個問題該怎麼說呢,大臣為何要勤王?又有哪些大臣有能力勤王?
慈禧掌權的過程慈禧掌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祺祥政變”之後,慈禧雖然成為了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但是在她之上有慈安、在她之下有恭親王奕訢。三者相互制衡,慈禧並不是一家獨大。雖然後來慈禧頻頻出擊,奕訢的勢力在不斷萎縮,但是在慈安與奕訢形成默契的情況下,慈禧還不敢有得太遠,奕訢手裡依然握著軍機處。而且,檯面上還有皇帝,群臣以什麼理由勤王?名不正、言不順!
光緒七年,慈安去世。三年之後,慈禧利用“甲申易樞”換下了奕訢,將所謂“恭黨”全部踢除了權力中樞。自此,慈禧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絕對權力。可問題是,在“甲申易樞”前後,慈禧一直把光緒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推在前臺,換下奕訢後入主軍機處的是奕譞!這雖然是個明哲保身的擺設、傀儡,但他可是光緒帝如假包換的親爹!大臣勤王?說笑呢,勤誰的王?反對慈禧就是反對奕譞,反對皇帝他親爹,到底是勤王還是反叛?沒人會去趟這一趟渾水!等慈禧的權力和低位根深蒂固之後,誰還有勤王的能力?
宗室王公如果論勤王的最佳人選,宗室王公首當其衝,他們姓愛新覺羅,號召力強。江山是他們家的,他們有勤王的動機。可問題是,晚清的宗室王公早已不是清初的宗室王公了!經過多代的限制,入八分宗室王公只剩下一個名義旗主的身份,已經指揮不動軍隊了,手裡沒有金剛鑽,拿什麼勤王?再者說,晚清的這些宗室王公早已沒有了祖宗的鬥志,只要不影響自己的地位和待遇,誰管是皇帝掌權還是太后掌權?反正皇帝不改姓就行,其他一切與我無關。
除此之外,慈禧雖然弄權,但是對自家的小叔子還是比較給面子的。惇親王奕誴公開和慈禧過不去,但只要不涉及權力本身,慈禧都心平氣和地忍了!給他們的待遇也是相當優厚的,即便是與慈禧權力鬥爭失敗的奕訢,最終慈禧也沒有清洗。非但沒有清洗,還給了奕訢一頂世襲罔替的鐵帽子!宗室王公都被安撫了,自家人都不摻和了,外人勤王無異於是自尋死路,不是嗎?你說你是勤王,我同樣可以說你是叛亂!
八旗綠營晚清時的八旗綠營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的,基本上喪失了戰鬥力,也就對內嚇唬嚇唬老百姓,拉上戰場不堪一擊……指望這些人勤王?做夢去吧!能把部隊全部集結起來,還要完整地拉到北京就已經如同登天了,更別說是打仗、勤王了……
湘楚淮勢力晚清時期,漢人官僚的湘楚淮勢力是一支強悍的存在,尤其在原太平軍的活動區域,這三股勢力佔據了絕對優勢。彼時有能力勤王的,恐怕也只有他們了。可問題是,他們為什麼要勤王?
漢臣在清朝一直遭到排擠,對於他們而言,就算推倒了慈禧,換了光緒帝親政,也未見得就能真正重用自己,不是嗎?漢臣與清朝統治階層之間說白了就是相互利用,誰當皇帝對於他們而言最沒有實際意義。慈禧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尤其是李鴻章,更是視為左膀右臂。在這些人看來,慈禧已經給了他們所能得到的全部東西,就算換了其他人當皇帝,他們也不太可能得到更多了。沒有利益的驅動,誰會去趟這趟渾水?
綜上所述,慈禧掌權期間並沒有侵害到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無論宗室王公、滿洲貴族還是漢族官僚,都沒有受到實質性影響。對於他們而言,慈禧掌權與皇帝掌權並沒有本質區別。沒有了利益驅動,沒有誰會沒事找事、趟這趟渾水!
這或許就是慈禧始終不敢稱帝的原因所在,在清王朝愛新覺羅的大框架下,人人嘴裡都有好處,誰管皇帝有沒有實權?一旦改朝換代就不同了,首先愛新覺羅家的宗室王公就不會答應!只要慈禧不稱帝,皇帝無非一個名號而已,換了其他人當皇帝,權力體系沒有變、利益沒有變,勤王沒有實際意義。
-
10 # 穿越再現彼岸
慈禧為了掌權發動了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不同於1924年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祺祥政變。辛酉政變主要來自天干地支紀年,政變的1861年是農曆的辛酉年;北京政變得名原因主要是政變的發生地在北京及其周邊;祺祥政變得名則是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商定的新皇帝年號為“祺祥”,政變後,年號改為“同治”。(辛酉政變後垂簾聽政)
慈禧等發動政變有沒有留下勤王的理由?辛酉政變不是慈禧一個人發動的,而是聯絡一大批權貴人物,核心人物有慈禧、慈安、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等,加上慈禧太后的兒子載淳(同治帝)。
在這些人的身後有大批的依附官僚,其中慈禧是同治帝的母親;慈安是咸豐帝的皇后;恭親王奕訢是咸豐帝的弟弟,原來與咸豐帝爭奪帝位,底蘊深厚;掌管軍隊的醇郡王奕譞是咸豐皇帝的弟弟,又是慈禧太后妹妹的丈夫,還是後來光緒皇帝的父親。政變針對的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及其嫡系黨羽,覆蓋面非常小。而慈禧政變後的政治團隊要比顧明大臣強的多。
政變成功後,同治帝即位,咸豐唯一存活的兒子,名正言順;慈禧太后在垂簾聽政時位置低於慈安太后,位居第二位;朝堂上主要由奕訢、奕譞等把控,都是咸豐的親弟弟。(垂簾聽政後核心權力人員,從左至右分別是:慈安、慈禧、奕訢、奕譞)
不得不說,慈禧是一個絕頂聰明、深諳權衡利弊的高手,讓朝野上下挑不出一點毛病。
辛酉政變時,清朝還有沒有多餘兵力提供給勤王大臣?1861年是什麼年代?黃河流域主要有各地捻軍起義;長江流域主要有太平天國起義;南方有天地會等起義。經歷過十幾年的農民起義,清朝賴以立國的八旗軍徹底散架,毫無戰力,湘軍、淮軍等地方漢族官僚組織的漢人部隊挑起了清朝的大梁。
八旗軍最後的精銳全部集中在北京周邊,護衛首都北京的安全。而掌管北京衛戍部隊的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在奕譞手中,其他周邊精銳也歸附到政變的勝利者一方。
那時清朝各地狼煙四起,處於戰火之中,各地地方部隊都在進行自保或者參與鎮壓起義,那還有部隊進行勤王。當時唯一可以撼動清朝北京八旗精銳部隊的軍隊首推曾國藩的湘軍,可他正在和太平軍相互死戰之中,脫不開身,當然鐵了心勤王,是太平天國所樂見的。(肅順和咸豐帝劇照,臨終託孤)
顧明八大臣有多少政治底蘊?顧明八大臣中位居首位的肅順,眼界開闊,他和曾國藩、李鴻章交好,並且大力重用漢人將領剿滅各地起義,這是最大可能支援顧明八大臣的幾支漢人軍事力量。其他依附的大臣根本沒有掌握清朝軍隊的主力,幫不了他們的忙。
肅順支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慈禧、慈安、奕訢等政治核心人物也不遑多讓。據說慈禧查抄肅順家,查抄了不少地方大臣的書信,唯獨曾國藩和肅順的通訊沒有見到阿諛奉承之詞,慈禧等人對待曾國藩更加信任,超過了肅順。(曾國藩像)
慈禧等人安排曾國藩管理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省,四省巡撫、提督及其以下文職官僚和軍官都受他節制。這四省是清朝的賦稅重地,接近一半的清朝稅收來自於這四省。曾國藩的待遇在清朝恐怕是空前絕後,那麼唯一可能會追隨肅順的人也安定下來。
仔細研究慈禧掌握權力後的政治操作,確實是一個高能的政治操盤手,怪不得能掌握清朝幾十年的國運。
回覆列表
慈禧本是咸豐皇帝妃子,咸豐在位時慈禧便在咸豐的授意下開始批閱奏章,而且效果還不錯。後來咸豐在避暑山莊駕崩,臨終前授意慈安、慈禧以及八名顧命大臣共同輔佐同治皇帝。而同治皇帝的生母正是慈禧。
慈禧、慈安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幹掉八大顧命大臣,掌握清朝核心權力。慈禧執政初期,並不奢侈,而且平定太平天國,開展洋務運動,在她的治理下清朝還有冉冉興旺的勢頭,史稱“同治中興”。
而剛剛成年的同治皇帝掌權沒多久,便突然去世,退居幕後的慈禧再次掌權,並將光緒扶上位,再加上慈安太后暴斃,慈禧徹底掌握了清朝大權,開始了奢靡的生活。至於為什麼沒人反對,這就是慈禧政治手腕的高明瞭。
首先慈禧與幾位王爺的關係不錯,獲得了王族的支援。另外慈禧雖賣國,但是不賣大臣的利益,時刻維護朝中權貴的利益,使得朝中大臣們全都極力擁護。再加上慈禧手握軍政實權多年,更是懂得政治上的勾心鬥角,把持權力平衡,也沒有人能反的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