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扁舟3300

    先說諸葛亮,他在隆中對中已經講的很清楚了,結交東吳,先取荊州,再取益州,以此為根基積攢實力,然後從漢中荊州兩路並聯合東吳出合肥共三路兵馬攻滅曹操恢復漢室。結果呢:1、沒有取荊州,差點被曹操滅了,導致到後來跟東吳在荊州歸屬上出現了分歧,影響了跟東吳的盟友關係,也導致了後來關羽被東吳搞死;2、取益州優柔寡斷,害死了龐統,不然一個坐鎮益州一個坐鎮荊州,兩路曹操都難以招架;3、關羽擅自出兵攻曹,搞死了自己也丟了荊州,兩路出擊攻曹計劃變成只剩唯一路;4、劉備一意孤行攻打東吳,使得吳蜀兩家元氣大傷,滅曹計劃被迫向後推延很長時間。相當於老師都告訴你考試就考這幾道題,答案也告訴你了,你就是不選正確的答案,老師水平再高,教的再好又有什麼用,這真的不能怪老師。

  • 2 # 鳳凰西遊

    名士司馬徽有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因此,很多三國迷經常會問:劉備手握孔明、士元,為何不僅沒有得到天下反而亡國?

    首先要說明的是,劉備雖然沒有最終得到天下,但臥龍、鳳雛卻幫他圓了人生夢想,讓他從一個布衣之身、窮途末路,懷著一點星星之火最終問鼎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那麼,蜀國為什麼最終第一個亡國呢?臥龍、鳳雛為什麼沒有力挽狂瀾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我們先看一下劉備的背景。

    1.劉備起點太低

    當十八路諸侯群雄並起,曹操、袁紹、袁術、呂布等逐鹿中原時,劉備東逃西竄、到處依附於人,始終坐著冷板凳,連個登臺的機會都沒有。後來雖然勉強佔了荊州,但是基於起點太低,所以相比於曹操、孫權,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的。

    2.劉備實力最弱

    孫權三代奮鬥,賢才、能人爭相輔佐,又憑藉長江之險,足可以穩守基業。曹操更是統一了北方、圍獵天下,謀士成群、強將如林,動不動就八十三萬大軍。相比來看,劉備根基最薄、實力最差。即便是到了劉禪時代,蜀國的國力也是最弱的。

    由於劉備的起點太低、實力最弱,所以在三分天下的博弈戰中,始終難以佔據主動和優勢。

    我們再分析一下臥龍、鳳雛

    1.首先,鳳雛過早死亡,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鳳雛率軍攻取益州,正高歌猛進時卻意外身死,被西川名將張任射死在“落鳳坡”。鳳雛的死亡,等於斷了劉備的一條臂膀。

    2.其次,臥龍在前期並沒有多少真正的豐功偉績,至於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三氣周瑜什麼的,只不過是羅貫中的美化和渲染罷了。諸葛亮真正的作用,其實是勸諫劉備進位漢中王,幫助劉備上位而已。

    3.臥龍、鳳雛的關係有點微妙、尷尬,二人絕非關羽、張飛那樣心無罅隙、責無旁顧的替劉備打江山。他們二人還有明爭暗奪的關係,劉備入川之初,就只帶了鳳雛,臥龍心中肯定是失落的;後來臥龍建議暫緩進攻,鳳雛以為要搶功,才急功冒進,最終落鳳坡身死。

    我們再看一下蜀國亡國的最主要原因。

    1.荊州之失。關羽慣有的高傲和自負,斷送了孫劉兩家的戰略聯盟關係,自己也敗走麥城、被俘身死,荊州最終落到了孫權手裡。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的丟失,讓蜀國門戶洞開,在戰略上處於極其不利的局面。

    2.夷陵之戰。劉備出於報仇心切,舉傾國之兵伐吳,這完全違背了諸葛亮最初“隆中對”的指導方針。最終被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也很快鬱鬱而終。

    3.連年北伐。劉禪時代,蜀國本應休養生息。但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在五丈原含恨身死。諸葛亮的北伐,間接的拖累了國力,使民生入不敷出;後期姜維九伐中原,更是進一步拉空了國庫,無論是人才、兵力還是物資、錢糧,都處於一個如履薄冰的境地。

    大意失荊州,是蜀國走向衰運的前兆;夷陵之戰,是蜀國一蹶不振的開端;連年北伐,最終將蜀國推向的深谷。

    最後,補充一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乃司馬徽一家之言,不可做為神旨天意,只能看作是司馬徽對二人的讚譽和推崇。司馬徽還有一句,“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與前一句是明顯相悖的。所以說,劉備能否最終奪取天下,與擁有臥龍、鳳雛沒有必然的關係。

  • 3 # 野叟觀書

    千古興廢事,一問一答中。青梅閒煮酒,幾度夕陽紅。

    荊州名士的朋友圈

    漢末黃巾起義,中原戰火紛起。荊州沒有捲入黃巾之亂,也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聯盟。劉表治下的荊州儼然成了亂世中的避難所。劉表一心治理、還花功夫發展經學,文化氛圍荊州一時無兩。不少名士避禍荊襄,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帶著一族人依附劉表,後諸葛亮住在襄陽。

    名士圈裡兩大博導:北方來的水鏡先生司馬徽和本地人龐德公;碩士導師好幾個,黃承彥、蒯良兄弟等等,還有一位老教授蔡諷。

    荊州名士微信群裡,群主劉表娶了蔡諷的女兒,黃承彥也娶了蔡諷的女兒;黃承彥和劉表是連襟關係,諸葛亮娶了黃承彥的女兒;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一個侄子;鳳雛龐統是龐德公的另一侄子。蔡諷的兒子叫蔡帽,劉表手下將軍。——他們互為姻親,錯綜複雜。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這句話誰說的

    由於漢朝實行的是察舉制,想出仕的文化人都會給自己打打廣告,老一輩長者也會提攜一下子侄後輩。於是諸葛亮與單福、孟公威等人交遊時自比管樂,“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龐德公說出來的。這一說法,不是官家評語、也不是天下士子們的共識,只是博士導師給自己兩個晚輩優秀研究生的判語,是給晚輩的提攜。而已。 當然,諸葛亮和龐統也確實是王佐之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風雲詭譎的時代自是人才輩出,不去評判誰就一定比誰強。

    得天下,靠這兩個人就夠了嗎

    毛主席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英雄人物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想要創造歷史,就更要順應歷史的潮流。諸葛亮出山,博導司馬徽說:孔明雖逢明主,不得其時。

    《隆中對》確實是少見的成王之策,但也有“分兵”的弱點,毛主席說:相隔千里而兵分兩處,後則劉備關羽諸葛亮兵分三地,焉能不敗。

    如此:劉備得到伏龍鳳雛,依舊不能統一天下也就不難理解了。

  • 4 # big boss

    水鏡有言:“臥龍鳳雛二得其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二者皆得卻亡了國呢?”

    建議玩一下光榮三國志系列,臥龍助劉備奪得荊州,鳳雛幫劉備奪得益州,法正幫劉備取漢中。如果你關掉史真實模式,沒有劇情的皇叔靠一個新野和曹操半個天下硬抗,你就知道有多恐怖了!

    我們來看看地圖,東漢13州,三國14州(三國的雍州在東漢司隸內,三國分出),曹魏獨佔河北青幽並冀,中原司兗徐豫,西北雍涼二州,你以為曹魏獨佔十州就完了嗎?不,曹魏還握有揚州壽春,作為進攻東吳橋頭堡,守江必守淮,淮上游壽春在曹魏手中;不,還沒完,荊州最精華部分是靠近中原的荊北,整個荊北都在曹操手中。曹老闆已經擁有了10州多二分之一還多。這個地盤怎麼打呢?

    玩過三國系列的知道首府與大城的重要性,來看看曹魏大城

    許昌(曹魏中心),鄴(袁紹中心),洛陽(東漢中心),長安(西漢中心),襄陽(劉表中心,荊州首府)

    蜀漢多少大城

    僅成都(劉璋中心)

    僅建業(東吳中心)

    那你問蜀漢中,南郡,那根本與魏大城沒有可比性好嗎?只能與下邳,壽春等城池相比。

    再來看看人口,三國末期人都打沒了,蜀漢亡國時94萬百姓,但袁術在南陽起家,皆號戶口百萬!一個南陽郡比益州加漢中所有人都多?這是什麼概念,雖然古人有誇大成分,但是也無法否認人口全部集中在中原河北,越往南方人越來越地廣人稀。

    曹魏佔天時(天子)地利(三分天下有其二)人和(人才無數)

    劉備是怎麼翻盤,又是如何功虧一簣呢?

    漢中之戰後,蜀漢勢力達到全盛,軍師龐統已死,法正在漢中之戰後一年也掛了,就諸葛亮一個人,地盤荊南分了三郡出去。關於人才與地盤做個對比

    魏謀士司馬懿,天下10州半格局沒變

    蜀謀士諸葛亮,僅佔益州與荊南的一半

    吳謀士呂蒙,僅佔揚州,交州,荊南一半

    這時候可以看出什麼,蜀漢只是聲勢滔天,佔有州郡仍然最少,僅一個益州加四分之一的荊州。這個蜀漢關羽僅督荊南的一半就敢強攻曹魏荊北,1/4打1/2,可以看出關羽的能力確實強,所以之前每戰劉備領一軍,關羽領一軍。

    奈何關二是個暴脾氣,孫權要聯姻,關羽操山西口音:“虎女焉能嫁權子”。山西口音比較重,使者把權子聽成了犬子,孫權聽了氣的不行。(孫權私自聯姻地方假節鉞大將,關羽避嫌好說,應該請示劉備做主,如果答應以劉備之口主持親事,如果不答應以劉備之口回絕,罵別人就不對了)

    《三國志關羽傳》的裴注《典略》:“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這一段是襄樊戰役的關鍵,關羽圍樊城,孫權又屁顛屁顛派人示好,關羽還要滅了別人......

    再後來,關羽擅取湘關米,孫權忍無可忍了,罵我犬子?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是小奶狗呢

    影響三國程序的最重要一次戰役序幕就拉開了,襄樊戰役是蜀漢由盛而衰的轉折,關羽敗亡,荊南的¼被孫權吞併,孫權穩坐江南國主之位。

    一方面關羽僅佔荊州¼就懟天懟地,滅了一波援軍于禁攻不下曹仁,盟友來幫忙他說:狗拒!還要滅第二波徐晃,壓力這麼大在敵方防禦塔下面浪,後面隊友氣得反水,只能說,你強但你不能太裝逼。

    孫權呢?呂蒙勸他說孫吳水軍為長步軍為短,打下徐州守不住。我覺得此話不妥,北上青徐能獲取更多人口,並且募集丹陽兵能有效增強吳軍陸戰能力,難道水軍為長就一輩子就長江裡遊蕩嗎?這種謬論就是一種偏安思想,打比方我是個打野英雄裝備沒起來,不適合去gank,那難道打野發育一輩子嗎?最後經濟飛起但水晶被推了。正因為懂得自身短板所以才需要進取去彌補,而不是逃避自己的弱點,亂世沒有求穩戰略的生存空間,等到時機成熟了別人也穩贏了。

    綜上所述,亡國不是孔明士元的責任,到兩人死都有與魏抗衡的力量(國力完全比不了,後期全靠諸葛亮支撐),奈何關羽太狂,孫權太貪,老虎沒咬死,兩條狼先幹起來了。

    有興趣可以看看我以前的回答,給出了相應策略

    蜀漢這邊:劉備率主力親守荊州,關羽在益州防守反擊

    孫吳:內訌為時尚早,需將曹魏勢力壓縮到黃河以北才有資本聯魏抗蜀

    在現在很多企業當中,無論是公司的員工共事,還是與其餘公司合作,一定要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避免出現過多內耗,擁有縱觀全域性的大局觀是每個領導的必修課。

  • 5 # 大話三國之蜀山

    水鏡先生曾經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二者得到一個,便可安天下。赤壁之戰後劉備同時擁有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兩人,卻沒有統一三國,得到天下。其主要原因在劉備身上,作為軍中最高統帥,應該負主要責任。與當時的曹操、孫權相比,劉備的仁德和忠義是他身上的優點,上至將相王侯,下至黎民百姓他都懷有仁慈之心。深得百姓和手下的擁護。但是這個優點也給他的事業帶來了致命的損害。

    在取益州的問題上,龐統獻出上、中、下三計給劉備。帶領一隊精兵,晝夜兼程趕到成都偷襲,這是上計。殺了楊懷和高沛奪取關隘直取成都。這是中計。先退回白帝城再回到荊州,再做打算。劉備說龐統上計太急了,下計時間太長了,於是選擇了中計。正是這次的軍事行動導致了龐統的死,劉備失去一位謀士就像失去一隻左臂。正是劉備的仁慈,當初沒采用龐統的計策直接除掉劉璋,導致了龐統中箭死去。

    劉備容易意氣用事,聽到二弟關羽被殺,為了一個義字,興師百萬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結果導致了張飛被手下殺死。最後夷陵一戰中計,被東吳陸遜打敗,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慘重。落得個白帝城託孤,死在白帝城。夷陵之戰、關羽和張飛之死,使蜀國元氣大傷,國力減退,蜀國的國運開始衰敗。夷陵之戰是蜀國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劉備的忠義,為了給關羽報仇,意氣用事,一意孤行,兵罰東吳,結果兵敗夷陵。違背了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東聯孫吳,北抗曹操”。劉備的仁德使他失去了謀士鳳雛,如果鳳雛龐德活著,劉備帶兵攻打東吳給關羽報仇,就不會中了陸遜的火攻計,就不會兵敗夷陵。劉備為一人而不顧自己的江山社稷。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諸葛亮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六出祁山也是迴天無力。

  • 6 # 融皓科技掃地僧

    劉備到荊州之後,聽說荊州名士多。三國時的荊州,地方很大,遠不是現在的湖北荊州市,而是包括了整個湖北在內的大荊州。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湖北人聰明,劉備深諳此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備躍馬渡檀溪,找到了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司馬徽就說了這麼一句話: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當時劉備雖然求賢心切,但也沒有太當真。不過,劉備不愧是影帝級別的人物,依然表現出求賢若渴的樣子,於是司馬徽將徐庶推薦給了劉備,並且告訴他:真正的大咖是諸葛亮和龐統,這只是一個備胎,你先拿回去用用,看順不順手。

    徐庶一到劉備軍營,便巧施妙計斬呂曠誅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為劉備立下大功,扭轉了劉備屢戰屢敗的尷尬局面。當時劉備心想,一個備胎都這麼厲害,那真正的大咖是什麼樣子的?

    由此,在徐庶的襯托下,諸葛亮和龐統顯得更加厲害。事實上,諸葛亮遠沒有這麼厲害。

    諸葛亮的出山,雖然為劉備提供了不少幫助,但是在劉備死後,也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在隆重時,諸葛亮給劉備制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戰略規劃,劉備也的確按照諸葛亮規劃的路線走了。正因為如此,才有後期劉備稱帝的情節。也就是說,諸葛亮的作用和才能,這是體現在劉備稱帝之前。

    劉備夷陵兵敗之後,病死在白帝城,諸葛亮和李嚴都是託孤大臣。後來,諸葛亮將李嚴扳倒,成為了蜀漢政權的實際掌控人,沒有人能夠制約他了。

    經過劉備的連年征戰,蜀漢這時候的經濟條件已經非常差了。魏、蜀、吳裡,就就蜀國最窮了。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都寫到: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已經遠非當年隆重對時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了。

    按照現在史學家的思維,諸葛亮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憑藉“益州險塞”猥瑣發育,但是諸葛亮偏偏不信這個邪,剛愎自用,六出祁山,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結果人財兩空。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孔明與劉備,同樣也印證了此理。

  • 7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三國隱士司馬德輝的話,這是對他們王佐之才的肯定,確實他們對後來蜀漢的建立有極大的貢獻,但是如果把平定天下的重擔全部放在他們身上,是不合適的。他們雖然有才華,但是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所能做的就是因勢利導,偏守西南實屬形勢所迫,他們又幫助了劉備制定平定天下的大計,諸葛亮在隆中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顯然龐統對這個戰略構想是贊同的,龐統死在取西川的路上,諸葛亮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當時天下,曹操佔據了北方,孫權佔據了東南,留給劉備的就只剩西南地區,當時誰都想吞併對方,但是對方都沒有給對方留下可乘之機,劉備能在60歲建立蜀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讓他這麼高齡再去統一天下而征伐實在有些為難。在三國鼎足期間,三國的文臣武將都紛紛凋敝,使得各自都進行相持的狀態,各自都進行修生養息,但是魏國的國力實在是太強大了,時間久了,遲早要滅蜀吳的,即使龐統在時的話,也改變不了這個形勢。

    劉備稱帝

    龐統、諸葛亮二人生不逢時,當時的天下統一傾向於曹操,可惜赤壁一戰,才造成蜀吳存活的機會,但還是曹操一家獨大,蜀國要想統一天下實在遙不可及,即使後世的劉伯溫來相助,也只有無奈。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的無可奈何

  • 8 # 睜大眼睛答題

    三國時期劉備手握孔明士元沒有得到天下是非常正常的,常言道:“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劉備雖然說都獲得了這些人才,這些人才甚至都綻放出來了屬於他們的光芒,但是鳳雛初鳴沒有多久的時間就在落鳳坡隕落了,劉備進位漢中王的其實法正法孝直病逝,劉備稱帝之後劉巴劉子初逝世,劉備手下四大棟樑隕落其三,諸葛亮一個人獨力難支。伴隨著武將之中關羽張飛隕落,劉備夷陵之戰大敗,由劉備威望建立起來的蜀國已經沒有任何底蘊面對其他兩個國家了,以後諸葛亮事無鉅細,蜀國後輩沒有人才出現,等到諸葛亮隕落了之後,再也沒有對抗魏國的本事了,所謂的姜維根本沒有諸葛亮的本事可以撐起蜀國,最後蜀國只能夠無奈滅亡了。

  • 9 # 老貝家的小翊翊

    這題有點問題,劉備在得孔明士元后,以一縣之力佔據兩州,進而稱帝,已經很嚇人了。而且他可沒亡國,蜀國滅亡的時候諸葛亮死了快40年了,劉備龐統更是死了半個多世紀,蜀國滅亡怎麼也怪不到他們頭上。

    蜀國之所以沒有統一天下,原因非常多。但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劉備集團沒有得到天下士族的支援。

    從東漢末年起,士族逐漸取代兩漢的軍功貴族和外戚豪門,成為天下真正的執牛耳者。到魏文帝曹丕設立“九品中正制”後,整個魏晉南北朝,幾乎成了士族的天下。

    九品中正制在現代被人吐槽,說它加強社會階層固化,“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似乎是一個很爛的制度。但實際上就當時來說,九品中正制是非常先進的,遠比兩漢推行的察舉制要先進。

    蜀漢卻沒有這種制度改革,仍然一味沿用兩漢的推舉察舉制,從根本上妨礙了天下士族的利益,甚至包括蜀漢計程車族。

    所以,別說一統天下,到頭來連割據一方都做不到。

  • 10 # 掌心記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如果給《三國演義》建一個謀士排行榜,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NO1,龐統絕對可以進前三,我這裡說的是小說三國,當然不是正史。因為演義里名士司馬徽有言為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非常有幸,二者得兼,可惜反而二世忘國,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1+1不一定大於2”。我們知道諸葛亮是走一步算三步的主, 謹慎穩健不弄險,而龐統相對是敢於弄險,膽大冒進。這兩個頂級謀士,兩個聲音說話,劉備該聽誰的呢?由於兩者的出現,真的就出了亂子。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在確保荊州無虞,鞏固好後方的情況下,再奪西川,然後“以待天時之變,從荊州、益州兩路起兵伐魏 ,大業可成。然而得龐統後,加速了劉備西進的過程,龐統也成了劉備西進蜀中的主要推手。正是由於龐統急於立功,貪功冒進,陣亡落鳳坡,搞得孤軍深入的劉備“進無援兵,退必潰敗”。在這種情況下,打亂了既定部署,諸葛亮匆忙帶上張飛、趙雲前去救駕,導致關羽最終大意失荊州,劉備、張飛、黃忠又相繼為報仇而死,更是賠上了蜀國的全部軍事力量,元氣大傷,自此以後,蜀國基本上都是硬撐,諸葛亮的“隆中對”由此失去了北伐的基礎,

    二是“一山容不了二虎”。諸葛亮、龐統道號臥龍、鳳雛,由於兩者都是曠世奇才,高智商的人在一起,關係有點微妙、尷尬,很容易互相掣肘,相互爭強,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三國演義》中,龐統的死就是他與諸葛亮間接爭權,互相猜忌的結果。龐統入夥時,見諸葛亮已經透過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坐穩了軍師寶座,劉關張佩服五體投地,難免嫉妒,於是想急於建功,不顧諸葛亮的善意提醒,想抓住進西川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屢出奇謀,多用險招,證明自己“鳳雛”並非浪得虛名的。事實上,在西進過程中,龐統提出的在酒宴上直接幹掉劉璋、反攻成都等都是奇招險計,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好在劉備沒有采納,而龐統陣亡落鳳坡,正是弄險所致。

    三是“大小王不一定贏牌”。鬥地主的人都知道,空有大小王,其它牌亂七八糟也是輸。劉備集團幾個致命傷是臥龍、鳳雛這樣的“大小王”也無法解救的。1、劉備沒有自己的根基,曹操、孫權都是世家大族,劉備只是帶著關張赤手空拳闖天下;2、劉備集團在蜀是外來政權,與當地士族集團融合始終不順;3、孫劉兩家面和心不和,聯盟基礎因荊州和夷陵之戰無法一致對外;4、失去荊州太致命,僅憑蜀地難成大勢 ;5、後主劉禪又昏庸無能,不是創業之主。這五個硬傷中失去荊州是最致命的,導致後來的一系統連鎖反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口味適合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