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說一下你們身邊的所見所聞。
3
回覆列表
  • 1 # 靜子jd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肯定對孩子影響是非常大的。家庭各方面條件環境優越的,經常帶孩子出去所見所聞跟環境差的孩子所見所聞豐富的多,

  • 2 # 叮咚逗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性格養成取決於家庭環境。有的父母整天嘮嘮叨叨,互相嫌棄對方,不停的吵架,這樣家庭環境下的寶寶脾氣也是相當暴躁易怒的。相對的,如果一個家庭裡面你聽到的經常是歡聲笑語,父母親人關係相處融洽,那麼這種環境下的寶寶就會很有安全感,性格也會相對的熱情開朗些。所以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對寶寶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 3 # lc660

    我感覺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大學前(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前)有比較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之後孩子會有自己的性格養成以及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的整體輪廓。

    所以我認為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確很重要。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惡”,人在出生那刻起,在求生本能的驅動下會做有利於自己生存的所有事情,餓了會哭,冷了會哭,拿不到東西會哭,媽媽不抱了會哭,被熊了也會哭。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會教育他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講文明、懂禮貌、愛學習、愛勞動這些都是直接交給孩子或是潛移默化示範給孩子的。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不良的家庭環境,長大後他在與人交往中會不自覺的帶出一系列壞毛病,輕的大家會嗤之以鼻,重的會被背後說沒有教養。

    同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遵守規矩,禮貌待人,有同情心等等,長大後也會不自覺表現到待人接物上的。

    記得前段時間新聞上有個影片。一個母親開車走到人行道右拐過不去,一直按喇叭,前面一個年輕人騎著單車在那裡擋著,等綠燈直行,年輕人沒有錯,車確在一直按喇叭,最後還讓車上自己小孩跟著罵人,那個年輕人笑著反嘰說,“太好了,現在就教你孩子罵人……”這樣的家教估計小孩長大後也不怎麼樣的。相反,像三字經上提到的孔融、黃香、孟子等人的故事,一個個從小就有好的家教或示範,長大後無不有一番作為。

    “龍生龍,鳳生鳳”這個話小時候鄰居也給他們孩子說過,本來希望自己孩子透過努力學習,來改變家庭命運,但是看到自己孩子不爭氣不聽話,失望透頂又無可奈何。我認為這是古話,不能太過在意,現在有好多家庭條件不好的,但是透過家長教育和孩子自身努力改變了命運。

    雖然說孩子小時候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但是家長的教育和示範作用還是非常重要的。

  • 4 # 柳燕微生活

    是的,父母對子女三觀的影響非常大,不能說全部,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老祖宗只所以留下的話都是有道理的,以前人小不懂事,總是不以為然。經歷了那麼多,深有體會這些話的含義。

    我身邊就是這樣的例子。

    跟我同住一層樓的一個鄰居,婆家父母+自己夫妻+3個女兒,當婆婆的溺愛兒子,類似媽寶男,看不起兒媳,兒子好吃懶做,又怕苦,經常睡覺一年難做幾個月的活,天天都大嗓門的吼啊,喊的,動不動就罵人。兒媳天天拼命掙錢,4個大人只有做公公的跟兒媳掙錢,沒生到兒子,一家都不爽,鼓動結紮的兒媳再生不肯,老公還打自己老婆,3個女兒每天婆婆帶,宿舍是公共廁所,一家人每次都霸佔,有看別人呆太久,後面他直接把廁所給鎖掉一個,十幾戶等著上班的人在那排隊,沒人用時就直接用盆裝滿水霸佔,每天只管小孩衣食住行沒有人教養,跟野孩子一樣到處野,繼承了他家大嗓門,別人休息時就使勁喊啊哭的,使勁折騰,非常吵,從來不會顧及他人,說了也沒用,反過來他們還罵人叫別人理解,說他們也沒辦法,做家長的也不管,破壞別人家的東西,小小年紀看不起人,還打人,拿刀去刮人家摩托的坐墊,拿袋子裝水去扔別人,隨地吐痰扔垃圾。能住到讓一層樓的人都不喜歡也是沒誰了。說不好聽一點,就跟散養的小雞仔一樣,真的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一點都沒錯。

    暑假時,應一位朋友邀請去他家做客,住了幾天,他家有2個小孩,做父母的每天都會用溫柔的言語與孩子日常對話,做對了大方的表揚,做錯事情了都會去講道理,去教育孩子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孩子想做些什麼事情家長都會互動,參與其中,跟父母的關係特別的親,不管是去戶外還是在室內,舉止文明跟做人做事都能看到孩子自身所散發出來的教養與素質,更不會擾亂到他人的生活。對比度非常的明顯。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接觸最親密的人,學壞容易學好難,以身作則對孩子豎立榜樣會影響孩子的一身,有錢沒錢不是最重要的,哪怕家裡沒有錢,過的困難,做父母的,也不應該影響孩子的精神支柱,因為你不會知道,也許有時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改變他的認知,一件小事也可能會傷害到他幼小的心靈。

  • 5 # tangtangxuan

    要說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我想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這裡我要談到一個概念就是原生家庭,說完這個原生家庭,很多人就會明白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了!

    在人的一生中會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另外一個叫再生家庭!

    有些人可能會說:那麼很多人會有疑問了,在原生家庭裡發生的事情太多了,自己那個時候也小,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那麼,可以回憶起來的事情,和我們年幼在原生家庭裡發生的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呢

    答案是: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怎麼說呢?

    人就好比一臺執行正常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介面,是我們想要看到的介面。但決定呈現這些介面的程式,卻是在後臺執行的,以一種自動的方式在執行。我們表現的行為模式正是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我們成年後的生活工作中、人際交往中,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要麼無意學習模仿,要麼刻意逃避它反抗它。

    作為父母:我們要儘量注意避免給孩子不良影響,不要將我們經歷過的創傷一代代的複製下去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種聯絡有會影響每個人一生。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同時也是我們不能改變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裡受傷、都會有遺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問題,帶進你的再生家庭中去,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父母,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

    過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東西,請把它繼續傳承下去。你正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家庭幸福。

    最近很火的一個電視劇《都挺好》,這又是正午Sunny的良心劇,在大家的眼裡蘇明玉,她是一個冷血無情的人,反思她的童年,你會發現,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她永遠是被忽視的那個,哥哥要什麼都有,而她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成績好本可以上清華,母親卻讓她讀師範,因為省錢。所以說正是原生家庭給她心理造成了陰影,才讓她變得那麼冷漠不近人情。

    其實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否想過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和性格是不是和我們的童年,我們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呢?

    我記得正午Sunny的另外一個熱播劇《歡樂頌》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何嘗不是呢?

    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孩子,他的傷害或許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消化。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當然不乏有這種人存在,可是少之又少,原生家庭就是一個牢籠,有多少人困住其中?

    說了那麼多無非就是想要表明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是多麼重要,好的環境不僅是正確的三觀,還有好的教養,學識,好的家庭氛圍,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好的父母,讓孩子不受我們那一代的影響,在他們的當下過好每一天!

  • 6 # 徐徐回望

    父母的三觀對孩子的影響,這是不容置疑的。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一開始都是天使,一張白紙。父母的三觀就如一支畫筆,你在白紙上畫什麼,這張白紙就呈現出什麼景象。你畫的是一朵燦爛的花,一片藍天,一壺美酒,那這是一幅美好的圖畫。如果你在紙上胡亂塗鴉,甚至什麼也不畫,只是把它揉搓成皺巴巴的紙團,那這張白紙就成了廢紙,除了扔進垃圾桶,也沒什麼用了。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輩子的老師。孩子來到這世界,什麼也不懂,不知道什麼是好壞,不懂分辨是非。父母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孩子都直接聽進耳裡,看在眼裡,記下心裡。以後孩子遇上同樣的事,他就會模仿父母的話和做法。一開始他是不知道對錯的,等以後長大些,知道了什麼是對錯了,習慣和三觀也基本形成了,雖然三觀是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經歷逐日形成的,但一旦形成了,也就基本不會改變了。人之初性本善,壞人不是天生就是壞人,只是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受父母的影響還有身邊人,社會的影響慢慢偏離了正道,向惡發展才成了人們心中的壞人。

    所以,父母的三觀真的對孩子影響很大,我們希望孩子充滿正能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一個善良的人,那麼,我們就要有正確的三觀,多傳播正能量,主動遮蔽負能量的影響,一心向善,給孩子更多正面的影響和引導。

  • 7 # 奶嘴媽媽育嬰師

    父母的三觀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真的太重要了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也深深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和品行。智商是種天賦,而品行是種遺傳。所以,做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個三觀端正的榜樣,生活在三觀正,有個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品行以及將來的成就至關重要。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孩子從小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裡,也造就了孩子的性格和品行。“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一開始的好孩子,也沒有一開始的壞孩子,優秀的家庭,一定是始於陪伴,陷於教育,忠於三觀。有個三觀正的父母,真的很重要。

    若你混混過日子,沒有什麼底氣,憑什麼要求孩子有抱負?若你輕易被現實打垮,又怎能去要求孩子不放棄?

    不要去做那個渾渾過日子的人,因為那是你對孩子的誘導。不去做那個每天無所事事的人,因為你的放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一切肆無忌憚的習慣背後,孩子是最為直接的參與者,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是最為敏銳的觀察者,也是最為相似的模仿者。他用他的眼睛注視著你,傾聽你的語言,模仿你的行為。在不知不覺間,孩子說出的話,都讓你似曾相識。不管後來是如何去影響改變,也解決不了家庭環境,父母給他帶來的影響。

    三流的父母教不出一流的孩子,努力的父母才能讓孩子騰飛。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一人獨自起跑,而是父母共同上進,一起前行。

  • 8 # 家有寶貝蛋兒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確實很重要,父母的三觀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家庭環境比作土地,孩子比作種子或者幼苗,那麼這棵幼苗到底最後長成啥樣,和土地是否肥沃是不是有直接關係?父母的三觀,父母的教育就好比施肥,除害蟲,如果教育不到位,三觀不正確,那這幼苗遲早會營養不良,你還指望他能結出碩果?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從小我和妹妹就比較害怕我們鄰居一家,他們不僅長的都比較壯實,而且愛護短,只能他們欺負別人,自己不能受一點委屈。我和他家閨女同歲,最早會經常一起玩,後來漸漸的,幾乎我們這條街上所有大人都要求自家孩子不要和他家孩子玩。在他們的世界觀裡,自己的利益就是一切。我和他家閨女發生過爭執,每次都是他帶著他家閨女找我理論,我就怕的狠,逢到我媽在家,還吵過架。以前農村的那種房子平房較多,透過樓梯可以各個家裡竄。我家裡一個手工製作的,用可樂瓶子剪出來的掛件被他家孩子不知道怎麼的就給拿走了,我找他還,他家大人居然說我瞎講,那是他們自己做的!類似這種的事情很多,漸漸的我就算有時候想和他家閨女玩,也迫於輿論壓力而不敢。後來,他家閨女初中上完就不上了,相傳後面出去工作和其他人跑了,村子裡有人見過她戴個白帽子。(以前人生孩子為避免著涼,月子裡都會戴頂類似廚師帽的白帽子,所以,只要看到這種帽子就證明是生了孩子了)村子裡這種傳言有很多,我媽也跟我說,鄰居夫婦經常紅著雙眼,白天早早出去,到天黑才回來,聽說是出去找閨女了……總之,最後閨女找回來了,也被證實確實是生過娃了,就這,還當著村子人的面,坐他爸大腿上摟著脖子撒嬌,那時候我們都很大了,做這些舉動都會覺得害臊,對他們而言,只是太習慣了。

    鄰居家還有個兒子,比我哥年紀還要大點,具體做什麼的不知道,只知道是混黑社會的。有段時間,警車就日夜停在鄰居家門口,就為了蹲他,現在他也結婚了,繼續黑社會,聽說混的挺好的,現在和我哥住在一個小區,見面還是會打招呼,也知道他現在有在放高利貸。再拐回來說他妹妹,自從找回來之後,他哥就負責牽線又給她找了個家兒,丟人的是,我媽他們這些街坊鄰居份子錢都出了,她的未婚夫卻因為偷酒被抓進監獄了,又成功在村子裡出名了一回。

    所以,父母的三觀教育對孩子有多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有的甚至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你從小給孩子灌輸正能量的思想,這棵幼苗就不容易長歪,給他足夠的營養和照顧在加上父母的影響,最終決定了孩子將來什麼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和龍生龍鳳生鳳都是不無道理的,這也說明了家庭環境及父母三觀教育的重要性。

  • 9 # 自在人生wub

    父母的三觀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真的太重要了嗎?三觀人人都有,人人又各不相同,即便是在同樣家庭環境中長大的雙胞胎兄弟姊妹,也各自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三觀。這都是為什麼呢?

    所謂“三觀”,就是指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它們分別是人對世界、價值、和人生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人的三觀形成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主要指個性特點與心理素質,外因主要指時代與環境;內因起著決定性作用,外因透過影響內因、促使內因發生變化而發揮作用。由此可見,人的三觀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父母與家庭環境只是影響孩子三觀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罷了。

    影響三觀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即個性和心理素質,很大部分來自於父母的先天生理性遺傳。例如個性,就是我們常說的性格與氣質,它們70%遺傳自父母,其中氣質比較穩定,受外部影響變化較小;性格則不穩定,受外部影響變化較大,而且這個影響主要來自於父母。從這個層面來說,父母的三觀對孩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也可以說,父母改造著孩子的三觀。

    影響三觀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即時代和環境。時代指社會條件,環境指家庭條件;社會條件對孩子的世界觀影響最大,家庭條件對孩子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影響較大。一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既離不開社會條件的影響,又離不開家庭條件的影響;它們透過不斷影響孩子的內心世界,來改造孩子三觀,從而形成對世界、價值、和人生見解獨到的個人三觀。

    綜上所述,父母的三觀對孩子自己三觀的形成影響作用巨大,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健康成長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因而為人父母者,必須要嚴謹持家,勤奮上進,努力全方位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積極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長,把孩子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 10 # 聽說吧心理諮詢

    我們通常認為一個糟糕童年經歷會帶給孩子傷害,影響他未來的成長和生活。成為完美的父母,給孩子一個完美的家庭,這似乎是天下父母的心願。

      他們沒有不幸的童年,有著幸福的家庭,甚至成年後的事業生活在外人看來相當優越,可是他們卻不得不面對心理諮詢師。

      他們失眠、遊移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有時候覺得自己糟糕透頂、始終覺得自己內心有一個巨大的空洞、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等等。這類來訪者中大多數人會有空虛、迷惑和缺乏目標感的情況。

      這裡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雜亂無章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裡?

      這些來訪者是否有粉飾的嫌疑?可最後證實並沒有,他們中很多還會對父母有崇拜心理:“父母是那麼的體貼”、“ 父母偉大到無可挑剔”……

      孩子很困惑,父母已經對我這麼好了,為何我還是不快樂、不開心呢?

      父母更加困惑,為了給孩子提供正確的養育,他們煞費心思、精疲力竭,而孩子長大之後卻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在諮詢中總是訴說感覺空虛、迷惑、焦慮。

      透過心理諮詢,他們才意識到,父母為孩子付出了一切,自以為的“完美”,其實並不完美。

      一、無微不至的父母,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

      這些父母會過多關注孩子的情緒,並且時刻啟動保護機制。視孩子的悲傷、焦慮情緒等如洪水猛獸,不想也不肯讓他們獨自面對這些情緒。

      當親友去世時會選擇利用謊言來交代,不忍心讓他們面對死亡,沒有勇氣讓他們意識到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迴圈。

      當孩子在公園裡被石頭絆到,剛剛倒地,還沒來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會飛撲過來,抱起孩子,開始安慰。這事實上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不僅在遊樂場,而且在生活中。

      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給他一點時間,讓他明白髮生了什麼(“噢,我跌倒了”),讓他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並且試圖自己爬起來,他就不會知道難受是什麼感覺,以後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長此以往,這類孩子面對不安情緒的獨立性會很弱。一旦接觸到某些看似正常的不安情緒就容易放大,並且陷入焦慮。

      並且,由於之前家長給足的“幸福感”,也容易導致成年後他們幸福感的降低,更多的是幸福敏銳度的降低。

      在這樣“庇廕”下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培養獨立自主的生活技能,往後更會遇到工作和生活的困難,甚至失去自己的人生。這一切,可能都是父母做得太完美、太盡責了,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我們都犯過錯,還會繼續犯錯,孩子也不例外。事實上,童年正是一座訓練場,孩子在這裡犯錯、學學得教訓、習得經驗、發展應對技巧和韌性等各種能力。

      容許孩子經歷適當的躁動、失敗、跌倒等這些重要的體驗,不僅是幫助他們獲得學習與成長的好方法,甚至是最好的方法。這樣的早期經驗,將來會逐漸演變成健康的為人處事的模式。

      二、以愛之名為孩子付出,把孩子關進愛的牢籠

      自由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育,也意味著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並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生活中很多父母大包大攬地幫助孩子,處處呵護孩子,主動替孩子分辨是非,想讓他少走一些彎路,擔心他受一點點傷,結果反而使孩子更加弱不禁風,缺乏自理能力,遇到困難時總是一臉的沮喪,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連小事情都不讓他做,那麼孩子長大後進入社會遇到如此多風風雨雨又如何能承受呢?

      有句話叫做“母愛是羈絆”,指的就是母親無視孩子發展的需要,只根據自己的意願在養育和照料。

      當滿心歡喜以為孩子會享受一切“高階”待遇,殊不知追求自由是人性本能,這樣的無微不至其實就是在剝奪自由,妨礙孩子發展出和他們年齡相符的能力和個性。

      三、好父母的謬誤:給孩子提供自己童年缺乏的一切

      這樣的父母表面看來沒有問題,無非就是在條件允許之下,給孩子提供自己童年所缺乏的一切,讓孩子能在儘量好的環境中成長。然而,這個度很重要。

      有一位媽媽,平時特別喜歡給女兒買各種各樣的連衣裙,所以和周圍服裝店的售貨員很熟。

      售貨員很好奇問:您家女兒是不是特別喜歡穿裙子呀?

      媽媽說:小時候我母親從來不讓我穿裙子,我不想讓女兒也受限制,所以一見到裙子就會給她買。

      她這哪是在滿足孩子,明明就是在安撫過去那個未曾得到滿足的自己。

      而她的女兒呢?會喜歡媽媽這樣的“示愛”方式嗎?答案往往是否定的,這位媽媽曾吐槽過女兒不懂得珍惜,又有見什麼就要什麼的壞毛病。

      究其原因,其實與她自己過度物質給予,又缺乏真正的心靈陪伴有關。西方有句話叫做: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爸爸媽媽。

      一個懂得和孩子互動,能夠“看見”孩子、讀懂孩子內在需求的父母,無論他給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都會很滿足,很幸福。

      四、真正理解愛的含義,做60分父母

      愛是什麼?按照羅傑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那麼,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而急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便不是真正的愛。

      做到給予“節制而不過剩的愛”,並不意味著孩子成長所必需的養分被缺失。

      “不完美”是最好的狀態,永遠留有空白,留待新的機遇。

      60分父母,不多不少,不寡不膩,剛剛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媒清理出了美國籃球總管口裡的逃兵名單,他們明年有機會進奧運名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