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華小品

    家族名望,四世三公,加上本身也是年輕有為,誅殺宦官,討打董卓,當時軍閥混戰,背景有能力,這種個人缺點不會被放大。

  • 2 # 奮鬥在幣圈的老韭菜

    前期主要是家族背景雄厚,但個人能力實在不算出眾,所以說家庭背景只能是提供你進入一個行當的門檻,能不能有成就還得看個人能力!

  • 3 # Xyw062930

    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每人的眼光都不同,假如是我們也不一定做的有這麼好,所以,我們也不要看待別人,如何錯?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加以學習,以防犯錯。成功有成功的道理,錯有錯的原委。以防效應。別人的錯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的我們,更不需要去譏笑別人的錯,我認為那是低階,我們應好好學習,虛心接受。

  • 4 # 丘信陵

    袁紹其實很愛才,所以身邊肯定會聚集人才。只是他由於個人優柔寡斷的性格所以不善用人才,而且也不懂的知人善任。淳于瓊這種人都可以用來防守烏巢,焉有不敗之理。

  • 5 # 有思想的蘆葦

    首先,出身無比高貴,尤其在東漢末年那個重門第看血統的年代。袁紹出生於東漢後期一個權勢熏天的家族“汝南袁氏”,從起祖父袁安算起,四代人有五個位列三公。牛氣沖天的家族背景是招賢納士的最好招牌。

    再者,本人儀表堂堂,英俊威武,年少有為,不到二十就當了濮陽縣長,而且乾的不錯,清正廉明,名聲遠播。

    第三,在那個宦官專政,黨錮之禍橫行的年代,袁紹明為隱士,暗度陳倉,私下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最有名的如張邈、陳蕃、李膺,且幫助黨人脫難,與曹操是密友,形成了反宦官專政的政治集團。後借何進之力消滅宦官集團。

    第四,堅決與董卓勢不兩立,抵制董卓擅自廢立皇帝,逃亡冀州後立即舉起倒董大旗,成為關東聯軍盟主。再者,袁紹在京師的全家都被董卓殺了,豪傑們大為感動,紛紛歸附要為其報仇。

    第五,袁紹前期寬厚仁義,智勇雙全,用人得當,收冀州,敗公孫瓚,一統冀青幽並四州,身負挽救漢王朝的重任,所以能聚攏很多國士為其服務出力。

  • 6 # 扎心君

    1有幾句話,和大家分享,一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袁紹四世三公,儀表堂堂。擁有四州。相當於現在四個省。漢末群雄中勢力最大,表面上有一統天下的氣象。許多人投奔袁紹。有幾個大才,荀彧和郭嘉切看出袁紹終不能成事。悄悄離開袁紹,反而去投實力弱小,兵少將寡的曹操。“外寬而內忌,好謀而無斷,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是曹操對袁紹的評價,這幾句話可謂一語中的。

    2第二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誰得到人才,誰最終得到天下,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曹操有識人之明,用人之量。雖然前期弱小,慢慢壯大。曹操和袁紹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時,曾經談論天下,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兩人相比,高下立判!得人才者得天下。袁紹人才雖多,切木有放在戰略高度。

    3第三句,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曹操用兵,彷彿孫武。避實擊虛。深知袁軍虛實的許攸叛變袁紹,出主意,曹操立刻採納,前去燒掉烏巢屯糧,背後袁軍救援,曹操親自帶隊衝鋒,先攻下烏巢,燒掉軍糧,再回頭抵抗。置之死地而後生,曹操軍隊已經斷糧,勝敗在此一舉。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4袁紹要是木有遇到曹操,也許能得天下,袁術,公孫瓚均不是他的對手,第四句,既生瑜何生亮啊!

  • 7 # 路遙lgy

    公元166年,袁紹的母親去世,名門望族的家事,送葬者多達三千餘人。袁紹和袁術統領各地諸侯,把葬禮搞得像是會盟一般。可見袁家的勢力有多龐大。

    早在袁紹領著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諸侯裡也多是袁家的勢力。袁紹就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野心。當時各路諸侯各有想法,但表面上還是打著“勤王”的旗號。唯獨袁紹一邊當著聯盟首領,一邊要擁立幽州牧劉虞登基,另立山頭。可惜,劉虞本人不同意,包括曹操等人也不支援,就不了了之了。

    等後來袁紹有了鄴城,謀士沮授提出讓他西迎奉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沒有聽取。而他的兩個重要部下郭圖,淳于瓊提出不同意見:“…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奏,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如自己當天子痛快。袁紹的弟弟袁術是第一個割據稱帝的諸侯。而袁紹也不是沒有動作,在消滅公孫瓚後,他曾命主薄耿苞在軍中散步:“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的言論。

    “赤德”代表漢朝王室,“黃胤”意味著取代漢室,另立新朝。可惜當時的主流還是傾向漢朝政權的,袁紹只好殺了耿苞,撇清自己。之後南下討伐曹操的官渡之戰,袁紹又突然提出了“清君側”的口號,是以忠臣的面目出現的。

    而至於袁紹的缺點或無能,都是來自與他為敵的曹操的陣營。《三國志》中有荀彧的“四勝論”和郭嘉的“十敗十勝論”。

    所謂的“四勝論”,荀彧說與曹操“爭天下者,唯袁紹爾”。袁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而曹操“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其次袁紹缺乏絕斷力,而曹操“能斷大事”,應變不拘一格,“此謀勝也”。再次,袁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而曹操“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族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最後,袁紹靠著家族背景,“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而曹操“以至仁待人,退誠心不為虛美,行為勤儉,而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

    郭嘉的十敗十勝論,同樣是從劉邦與項羽的典故里分析得來的,由於郭嘉是從袁紹那裡投了曹操的,他說的很清楚:“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與荀彧在曹操陣營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這兩人分析袁紹的缺點,被普遍認同。特別是“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評論,就連後來的《三國演義》小說和影視劇,也是按照此塑造形象的。事實上,邊讓,孔融,崔琰,毛玠等政治冤案,不正是曹操“外寬內忌”的說明嗎?

    《三國演義》不能成為歷史人物特點的依據。包括《三國志》也不全能認同,陳壽畢竟是魏晉時代的人物,他寫的書,也是要皇帝審閱的。所以他也只能重點顯示曹操光鮮的一面,卻不能太多的描述袁紹得豐功偉績與野心。

    所以說,袁紹並不是像《三國演義》裡說的,是一個無能的割據軍閥,而是一位沒有走到最後的奸雄。東漢末年,諸侯並起,袁紹有家族勢力背景,是最有實力的諸侯,自然就有許多的謀士追隨。

    而他手下無論是沮授,田豐,還是郭圖,審配,乃至許攸,逢紀都是一代英才,未必就輸於郭嘉,荀彧等的謀略。

  • 8 # 絕代爽椒

    三國時期,家世背景遠比才華人品更容易吸引人才。袁紹家世極好,“四世三公”的門閥背景,令他身負耀眼的光環,而在這樣的光環籠罩之下,袁紹本人的短板缺點被無形地縮小和淡化。謀臣需要的,是一個足夠他們施展才華的足夠廣大、足夠牢固的平臺,是依靠見識、智慧、機謀、辯才為自己謀得立身之地、揚名之機的機遇,以及爭取能輔佐明君取得萬世之功的機遇,因此,謀士們不在乎缺點已經被光環淡化的袁紹有多少缺點或者有什麼缺點,只要有機遇,只要能站在這個平臺上,謀士們自信能透過自己扭轉乾坤、揚名於世。

    其次,袁紹本身的個人魅力也不容小覷,能跟個人魅力爆表的曹操從小成為密友,若是沒有足夠的個人魅力,不與以與曹操為友。因此,即便明知袁紹有短板、有缺點,類似於田皓、沮授等諍臣在袁紹最危難的時候也沒有棄主而去,縱然斧鉞加身也依然如故。

    所以,袁紹能吸引如此之多的謀士效力,不足為奇。

  • 9 # 小程看歷史

    名聲好

    那是因為袁氏家族的名望所在的原因,袁紹祖上三代在朝廷之上都是身居要職,包括他自己也是朝廷的重要官員,因此袁紹俗有“四世三公”的美譽,東漢王朝中,袁氏家族也算的上是名門望族,袁氏三代都是以德服人以禮待人,因此他的府上也經常會集聚一些有志之士,正是這樣袁氏一族門生故吏桃李滿天下。

    政治立場

    也是因為袁氏家族的名聲和威望,使得他們在政治上才有一定的號召力,東漢末年首先是宦官開始專權,使的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政治腐敗,面對這種局面,袁紹作為朝廷重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於是在他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剷除了宦官勢力,結束了宦官專政。

    後來董卓進京,又開始橫行霸道禍亂朝綱,使得天下大亂,為了徹底剷除董卓及其黨羽,公元180年各方勢力都蠢蠢欲動,最後在袁紹的呼籲下召集了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由於袁紹身巨四世三公的爵位,所以得到了大家的推崇,十八路諸侯公舉袁紹為盟主。從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出,袁紹雖然說有些弱點,但是在政治上是非常有遠見的,因此才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他。

    實力強大

    除此之外,也是因為袁紹的實力要強過其他諸侯,俗話說良擒擇木而棲。董卓被消滅之後,諸侯之間開始分崩離析,為了各自的利益開始分道揚鑣,各諸侯開始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在這麼多諸侯中就袁紹的實力最大,聯盟破裂之後袁紹一人就佔據了青、幽、並、冀四個州。

    東漢十三州當中袁紹就佔據了三分之一,擁有這麼多的州郡自然是富甲一方,所以他用有的實力在眾諸侯當中也是最強的,很多能人志士都知道跟著袁紹可以奔一個好的前途,這才使得很多謀士都願意來輔佐於他。比如:許攸、郭圖、田豐、還有先前的荀彧這些都是跟隨在他身邊的謀士。

    結語

    至於說跟著袁紹有沒有奔一個好的前程,看過三國的朋友也都知道了我就不多說,但總得來說袁紹在東漢末年也算的上是一位英雄豪傑,袁紹身邊之所以聚集這麼多謀士也都還是為了自己的前程著想的。

  • 10 # 我不是胡婻婻

    當一個人的優點無限大的時候,人們往往就會忽略其缺點。

    當一個人的優點無限大的時候,人們往往認為其有能力矯正自己的缺點。

    四世三公的袁紹在東漢末年就是這樣一個優點無限大,弱點也很明顯的人。

    所以這也是袁紹麾下謀士眾多的原因吧!

    四世三公的餘蔭 酸棗會盟佔據的大義

    東漢末年,汝南袁氏已經成為一個四世三公,權傾天下的官宦門閥。

    自袁紹的高祖父袁安起,袁家四世之中就有五人官拜三公。東漢當時收錄人才主要的方式是透過察舉和徵召兩種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舉孝廉制。而其核心就是當朝的官員或者來自地方的推薦。

    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早已經門生故吏無數。就比如最有名的冀州韓馥就是袁家當時的門生。所以袁紹奪取冀州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

    自18路諸侯討董酸棗會盟,袁紹被推舉為門主,此時已經佔據了起兵的大義和收取了大多數忠於漢朝能人志士的好感。也為後來袁紹麾下謀士如雲的重要原因。

    自袁紹獻策誅殺宦官的時候,有能力的謀士已經看出來袁紹的野心。獲得了一些希望透過改朝換代擁立之功獲取政治利益的北方氏族門閥的效力。

    易京之戰的勝利

    在袁紹獲得冀州,然後又奪得青幷州兩週之後。開始了和公孫家族爭奪幽州的拉鋸戰。

    在易京一戰獲勝後,可算是畢其功於一役。此時袁紹已經是擁有四州之地天下最大的諸侯。

    天下大家族本來就看好袁紹,在幽州成為袁紹的勢力之後。大量的謀士如雲而來,或是來自本家族的政治投資,或是本著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的原則,或是看好袁紹有能力一統天下的謀士紛紛走進了四世三公袁紹的帳下。

    對比天下諸侯,此時的袁紹,優點已經到了無限大的時候,就算有所缺點往往會被忽略。而且文人謀士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認為就算袁紹這個主公有很明顯的缺點,認為在自己的建議下也會逐漸得到改善。畢竟人無完人。

    而且此時天下的門閥大多都在北方,在袁紹佔據的地方各門閥能不給袁紹三分薄面。所以袁紹麾下的謀臣自然滾滾而來。

    所以說在東漢末年,袁紹的優勢足夠多,所以他的缺點往往會被人們縮小甚至忽略,畢竟人無完人。所以這是袁紹缺點明顯而麾下能夠謀士如雲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孝莊怎麼讓順治當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