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當王爺好多年

    大唐的文治武功不必多少,畢竟天可汗的稱呼不是自封的,是靠實力得來的。唐朝對外戰爭多,敗仗也不少,大非川之戰,是標誌性的。因為這是盛唐時期的一大敗仗。

    陳寅恪曾經說唐代武功為中國歷史上之“空前盛業”,而就在唐朝巔峰時期,唐軍卻遭受了建國以來最大的軍事失敗——薛仁貴十餘萬大軍在大非川遭到吐蕃軍隊毀滅性打擊。唐朝軍隊從此再未曾涉足烏海(今託索湖)以西地區。

    唐朝武功至高宗時期已臻極盛,此時東突厥已在貞觀初年被擊敗;西突厥實力較弱,稱不上是腹心之患,唐在西域設定四鎮;北部代突厥而起的薛延陀在太宗晚年亦被擊敗;從隋煬帝時期就屢攻不下的高麗於總章年間被消滅;稍前百濟已經被唐水師泛海攻佔,日本軍隊前來干涉亦被痛剿。唐軍可謂傲視天下。

    實際上,在大非川戰役之前,唐與吐蕃已經幹過一仗,只是影響不大。貞觀十五年(641)松贊干布向唐求婚不得攻打松州,唐軍予以反擊。這是最早見諸於文字記載的唐蕃戰爭。隨後在龍朔二年(662)十二月,蘇海政討龜茲、疏勒時,弓月部引吐蕃來援,“海政以師老,不敢戰,遂以軍資賂吐蕃,約和而還。”這是吐蕃與唐在西域發生軍事對峙最早的記錄。

    大非川戰役發生是為了救援屬國。按照《舊唐書》的說法就是“(吐蕃)後與吐谷渾不和,龍朔、麟德中遞相表奏,各論曲直,國家依違,未為與奪。吐蕃怨怒,遂率兵以擊吐谷渾,吐谷渾大敗,河源王慕容諾曷缽及弘化公主脫身走投涼州,遣使告急。咸亨元年(670)四月,詔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右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率眾十餘萬以討之。”表面看來是為吐谷渾復國,薛仁貴實際上執行的是圍魏救趙的戰略,迫使吐蕃撤回了在西域的主力部隊。

    唐軍“以邏娑為出師之名,或許有勝利後直搗黃龍之意”。 戰前唐方躊躇滿志,大膽深入。據《舊唐書》卷83《薛仁貴傳》。唐軍在大非川分兵,一路主力部隊由薛仁貴率領,一路輜重部隊由郭待封率領。原作戰計劃是輜重部隊在大非嶺上設柵固守,主力部隊倍道疾進。

    唐軍的冒進給了吐蕃軍隊各個擊破的機會。薛仁貴到達河口時擊破吐蕃部分部隊,然後回撤到烏海城,而郭待封在主力部隊出發後並沒有在大非嶺建立陣地,而是繼續前進,剛到烏海地區就被突然出現的吐蕃軍隊擊潰,輜重軍糧全部損失,薛仁貴沒有了補給也就只好撤退,在大非川遭到吐蕃軍隊毀滅性打擊。此戰雖然名為“大非川戰役”,實際上勝敗決於烏海。烏海(託索湖)自古就是青藏高原上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就經過這裡,這裡海拔在4000米左右。

    疾病也讓疲憊不堪的唐軍戰鬥力削弱。薛仁貴的部隊經歷了一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進的過程。青藏高原本身是一個地形複雜、間有起伏的高原。唐軍出發地點當在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這裡位於河湟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這個高度上出現高山(原)反應的可能性很小。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烏海則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出現高山(原)反應,有發生急性肺水腫、心臟病的危險,而多數人則會眩暈、頭痛、心慌、腹瀉、疲乏。更何況薛仁貴指揮部隊“輕銳倍道”,也就是說快速由低海拔地帶推進到海拔較高地帶,缺乏適應高原環境的必要時間,而且體力消耗一定很大,這樣造成的後果會更加嚴重。

    大非川戰役後高宗曾經對薛仁貴說:“有人云卿烏海城下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這說明薛仁貴當時有消極避戰的嫌疑,與其戰役初期大膽深入敵境的勇氣形成強烈反差。大非川戰敗,“薛仁貴、郭待封覆我師徒,軍人喪氣,至今不振”。

    對於唐帝國來說,大非川戰役的失敗和安西都護府的崩潰,無疑是場軍事災難。

    第一,大非川戰役的失敗,不僅僅葬送了吐谷渾王諾曷缽藉此復國的夢想,而且使唐帝國喪失了一個重要的“戰略緩衝區”。唐帝國的河隴、關中地區均在吐蕃可進攻範圍之內,雙方由是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略對峙局勢。唐帝國一方面加強了河隴地區(今甘肅)的軍事守備力量;另一方面將原蘭州都督府的治所移到鄯州,並設定河源、積石、莫門等軍。這才使吐蕃在唐蕃河隴邊境地區長期不敢有太大動作。而這種戰略態勢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爆發。

    第二,大非川戰役後,牢牢控制吐谷渾的吐蕃進一步提升了自身實力,同時也增大了唐帝國取勝的難度。比起相對閉塞的西藏高原,青海地區是吐蕃人夢寐以求的“寶地”。吐谷渾雖然此前遭到唐帝國的迎頭痛擊,但保留了相對獨立的地位。而吐蕃雖然也保留了吐谷渾王的名號,但他實際上和傀儡無異。吐蕃向吐谷渾派駐了大量充當“王之耳目”的間諜、官員,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這種權力已經超過了吐谷渾王,吐谷渾王的行政權被剝奪,甚至沒法直接任命本土官員,只能向吐蕃人推薦名冊。此時的吐谷渾雖已經衰落,但百年經營所留下的利益仍十分豐厚。如前文所述,吐谷渾以青海湖為中心,牧業、農業、製造業和商業都十分發達。因此,吐蕃佔據此地後,一方面按照本國傳統,對當地人口登記造冊,隨時收取重稅;一方面則在戰時強徵大量吐谷渾士兵,驅使他們在第一線作戰。

  • 2 # 凌晨4點的武隆

    唐朝有一場最著名的戰役,這場戰役讓唐玄宗逃離了長安。這場戰役之後還有一場戰役叫做雎陽戰役,也許是安史之亂打得太響,很少有人知道這場戰役。這場戰役的開頭是一個叫張巡的縣令知道雎陽的重要性,帶領軍隊前往守護雎陽不被敵人攻破。當時他的軍隊一共只有3000人,馬匹300,不過人數再少也是一支軍隊。之後安祿山的兒子帶著十幾萬的軍隊到達了雎陽,他知道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次前來抱著必勝的決心一定要攻破它。可惜他沒想到的是第一場戰役就折在了張巡帶領的幾千人馬手中。一時不慎就被人打得落荒而逃,手底下計程車兵死了無數。這讓安慶緒很憤怒,他計劃著第二次攻打雎陽。可惜他料不到張巡這個人極其厲害,明明對方軍隊的人數比不上他帶領的軍隊,可是打了20多次都拿不下雎陽。7月份的時候,張巡帶領的兵只剩下1000人,城中早已糧草不足,餓肚子的時候只能啃樹皮、挖樹根,在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之下,他們依然堅持守護這個城。他們明白身為大唐士兵必須守衛自己的國家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敵方的安慶緒也已經發毛了,沒料到這場戰役整整打了七個多月還是沒有佔領雎陽。他已經受不了,長久之下被對方磨著打,分析情況之後,他知道對方手中的兵力不足1000人,也沒有足夠的糧食可以支撐,拿下這個城是早晚的事。最終十月份的時候,張巡手底下計程車兵早已撐不住了,他們全部餓得沒有力氣,讓敵軍趁虛而入。張巡也被抓住,可是身為士兵的主將他寧願死也不願意投靠,最終死在敵人手上。整場戰役唐朝前後加起來只有7000個士兵,卻足足和敵方18萬兵力打了10個月,前後滅掉敵方12餘人,被稱為大唐最悲壯的戰役。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安西鎮兵守獨忠,萬里一孤城,盡是白髮兵。這是大唐王朝最悲壯的一戰。

    我們先看看這場戰鬥發生的背景。

    唐朝經略西域,先後設定了兩個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有鎮兵1.2萬人,鎮守新疆天山西北部西突厥故地。安西都護府有鎮兵2.4萬人,鎮守漢代時開發的西域故土。兩大都護府,與河西、隴右節度使交通往來,守衛唐朝西部邊陲,張大唐之掖,分吐蕃之勢。在唐朝前期,唐軍壓著吐蕃打,就是因為佔據了高原之外的幾乎所有戰略要地。

    (大唐疆域)

    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成了一個歷史拐點,此後強盛的唐王朝就再也難覓蹤影了。

    為了平叛,在靈武即位的唐肅宗急調西北邊兵入關。這一點唐朝皇帝跟始皇帝就不一樣了,始皇帝剛派出去大軍就跟他們說了,紮根當地,不要回來。

    當時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1.5萬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此後,西域守軍一直沒有得到補充,兩大都護府的鎮兵總有2萬人。這2萬人要鎮守著大唐西北邊境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安西鎮兵)

    西域的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這時西域的外部威脅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西域防禦能力的衰退,給他們提供了入侵的時機。但是大食勢力並沒有趁機東進,而是派兵助唐平亂,這說明大食從一開始就無意(或無力)進入蔥嶺以東的地區。

    對吐蕃而言,這時唐朝不僅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邊兵,而且也調回了隴右、河西防備吐蕃的軍隊,入侵隴右、河西要比進 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於是吐蕃大舉進攻河西。

    到763年時,吐蕃軍隊已經盡陷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佔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此後西域守軍與內地的聯絡斷絕,但仍然奉唐正朔,堅守西域。

    當時回鶻勢力強大,北庭都護府與之挨著邊,吐蕃在南邊擠壓,於是不得不附庸回鶻,以圖自保。安西都護府這時也遇到了麻煩,原來在怛羅斯之戰中背叛唐朝的葛邏祿人南下,佔據了安西都護府的很多草原牧地。唐朝在西域的守軍在這一時期大體上只能孤守據點,葛邏祿部落很順利地臣服了突騎施以及西突厥部眾。 葛邏祿南遷之後,西域形勢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大食帝國仍然控制著蔥嶺以西的西域地區;四鎮、北庭以及西州還掌握在唐朝守軍的手中;吐蕃政權西據伊吾,東有隴右,佔據河隴地區,隔斷了四鎮與朝廷間的聯絡;而回鶻汗國則佔據了金山以東的漠北草原,並進而左右著北庭地區的局面。

    (820年唐朝疆域)

    由於回鶻人"徵求無厭",激起了葛邏祿、白服突厥以及北庭附近的沙陀部落的反抗。公元789年葛邏祿、突厥勾結吐蕃一同進攻回鶻的前站北庭。回鶻大相頡幹迦斯率軍由漠北西進,援救北庭。回鶻軍隊與吐蕃軍隊在橫口遭遇,回鶻大敗,恰好這時頡幹迦斯得到了回鶻可汗被暗殺的訊息,於是在 790年6月撤軍返回漠北。失去回鶻的援助之後,北庭很快就被吐蕃攻陷,節度使楊襲古率殘兵2000人逃往安西。

    由於北庭都護府尚且能夠透過回鶻與大唐取得聯絡,安西軍也因此能夠和唐朝中央政府聯絡上。北庭一失,史書上就很少再有關於安西軍的記載了。直到1992年3月,在新疆新和縣通古斯巴什唐代古城遺址,一次出土大曆元寶、建中通寶錢3000多枚,還有其他一些文物,才逐漸將那場隱沒在史書中一千多年的悲壯的戰爭給帶到了人們的面前。

    此時的安西軍,已經只有一萬多人了,他們的首領是郭昕。郭昕其人,出身武將世家,是汾陽郡王郭子儀的侄子。他從小習武讀書,並以帝國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郭昕成年之後,郭昕奉命率軍鎮守河西、安西等地,守衛大唐的西域門戶。

    唐朝的榮光逐漸消沒,吐蕃的春天才剛剛到來。吐蕃瞭解到唐廷虛實,大舉進攻。安西軍無力抵抗,只能退守安西四鎮,鎮守安西四鎮的郭昕部,成為孤軍。但是郭昕與安西軍沒有膽怯,面對強大的吐蕃郭昕拒絕投降,他率領軍隊,聯合當地少數民族,數次擊退了吐蕃的進攻。

    (鬚髮皆白的郡王郭昕)

    郭昕在安西堅守著,他看著自己計程車兵不斷減少,自己的部下離自己而去,自己也一天天衰老,悲從中來。郭昕自河西走廊淪陷後,已經與中央王朝失去聯絡15年,這15年間安西軍與吐蕃軍浴血奮戰,他們在城中堅守,自己種糧種菜,鑄造錢幣,由於他們不知道唐朝年號已經由“大曆”改為“建中”,因此才會出現“大曆十五年”這樣的古幣。

    直到公元781年,郭昕透過使者終於與祖國取得聯絡,朝廷不敢相信,安西居然還在堅守。皇帝對其進行嘉獎,任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並且將四鎮所有將士均破格提拔七級。除此以外,朝廷已經無力再為郭昕做什麼了,安史之亂之後,朝廷應對內亂已經精疲力盡,對於西域更是無暇他顧,因此郭昕與他的安西軍,仍然是一支孤軍。

    783年,唐朝又發生了涇源兵變,唐德宗乞師吐蕃助拳。吐蕃趁機要求唐朝把安西四鎮割讓給他們。唐德宗在那個情況下就同意了,後來在李泌的堅持下,又以吐蕃沒有達成約定為由,拒絕交割土地。

    這些已經與安西軍關係不大了,他們與世隔絕,根本得不到任何的訊息、補充。吐蕃人的勢力已經包圍了安西四鎮,他們雖然缺少攻城器械,可是他們有足夠的耐心。春去了秋來,秋去了春來,吐蕃人的騎兵一直圍繞著四鎮據點。安西軍守衛城池,也終有力有不逮之時,安西四鎮也相繼淪陷。

    808年,吐蕃對進攻了50年之久的西域都護府鎮將所在地的龜茲城發起了總攻。已經鬚髮皆白的郭昕回頭望去,站在自己身後的都是頭髮花白,面黃肌瘦的兄弟們,城外是如潮水般湧來的吐蕃軍。這是最後的戰鬥了,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郭昕遙望祖國的方向,拔出劍來,沒有做什麼戰前動員,這明顯就是決死之局,可是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他們平靜如常,如同走向最終的歸宿。馬革裹屍,戰死疆場,不就是當兵的宿命嗎?求仁得仁。

    (中原王朝要再過1000年才再收西域)

    郭昕率領士兵與吐蕃軍血戰,最終他與安西軍全部戰死,無一人投降。當吐蕃軍掀開安息軍的頭盔,竟發現這些竟是白髮蒼蒼的老兵,全都是6、70歲的老頭。吐蕃人也大受感動,原來一直與他們作戰的,竟然都是這些孤懸西域的老者。誰也不知道他們出生在哪裡,可是他們都選擇了埋骨在西域,為漢家鎮守西疆。

    安西軍的故事落幕,吐蕃的故事還在繼續。由於吐蕃人窮兵黷武,極大地耗費了國力,同時也由於耕種高原土地造成的植被破壞,吐蕃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差,國力衰弱下來。在維州之戰中,吐蕃已經見衰。到了9世紀中期,隨著歸義軍的起義,吐蕃丟失河西后,吐蕃更是窮困不已,不久就爆發了嚴重的內亂。一個赫赫有名的半封建半奴隸制的大帝國就此分崩離析,直接退化成了部落制國家,再也沒有強大過。

  • 4 # 考古者說

    唐至德二年(757年)一月,安祿山的大將尹子琦率13萬大軍前來攻打睢陽城。

    睢陽太守許遠派兵向張巡告急,張巡帶領兩千精兵殺進睢陽,與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令姚門言一起共6800人駐守睢陽。敵眾我寡,張巡激勵將士們說,逆賊乃烏合之眾不足畏懼,只要上下齊心,必能打退賊逆。

    叛軍尹子琦多次攻城,張巡均身先士卒,從容不迫,指揮若定。叛軍死60餘將,死傷2萬餘卒。同時,張巡肅清內部,斬殺奸細田秀榮,唐軍士氣高漲。

    二月,尹子琦增兵睢陽,張巡採取心理戰術,打退叛軍數次進攻,又用計射傷尹子琦。叛軍士氣低落,張巡不但擅長守城,也注重攻心,瓦解敵軍。史載:“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說之,往往棄城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三百餘人。”

    七月,叛軍增兵數萬,尹子琦更加囂張。睢陽城的形勢更加嚴峻,大敵壓境,城內軍糧緊缺,全城軍民每日每人分米一勺,與樹皮、茶紙、熟牛皮混合煮食。將士們日漸消瘦,但士氣不減。尹子琦連連猛攻睢陽,城內將士飢病交加,急劇降至1000餘人,張巡只有守城,而無力出擊。

    張巡派南霽雲去借兵,他只從寧陵借到3000人,入城內時死傷過半。叛軍知曉守軍“外援絕,圍益急”。

    當睢陽糧盡時,將士曾提議棄城東奔。張巡認為,睢陽是豫東門戶,中州鎖鑰,江淮屏障,河洛襟喉,若叛軍據而有之,必將戰火引向江南,大唐便失去糧餉供應。堅持固守孤城,以待朝廷援軍的到來。相持到十月初,城中完全絕糧,連樹皮、茶紙也吃光了。

    史籍記載:“巡士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至羅雀掘鼠,煮鎧弩以食。”

    尹子琦帶領叛軍最終將西南城門搗破進城,張巡等人被俘。尹子琦幾次勸降張巡,得到的都是連連痛罵:“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張巡、許遠、南霽雲等36人不屈而死。

    睢陽城破三日後,唐朝廷新任命的河南節度使張鎬率軍趕到,大敗叛軍,重新奪回睢陽。

    睢陽之戰,創造了冷兵器時代據城防守戰史上的傑出範例。在冷兵器時代,重要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一般都建有堅固的城防,以資保護。根據其重要性的差異,其堅固程度也有所不同。對於攻守的雙方來說,守城的一方往往居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可以運用少數兵力牽制敵軍。而對於攻城的一方來說,要有數倍之兵力及特殊器材才可進行,而且,不付出相當代價是不易取得城池的。

    張巡正是利用了城防的特點,看準了叛軍戰略進攻的方向,在任所真源起兵後,因戰略地位並不重要,乃毅然放棄治所,率兵北上雍睢,據城扼住叛軍南下江淮的要道,表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

    在保衛雍睢的近二十個月中,張巡率軍針鋒相對,嚴密防守,使叛軍絞盡腦汁,付出慘重代價,始終無機可乘。守城對於守的一方是有利的,但如果僅限於保守城池,而不積極出擊,終久只能處於被動的地位。張巡則不然,他利用自己士氣高昂和叛軍急於得城的弱點,多次組織主動出擊,出其不意,以少勝多,或殲滅叛軍的有生力量,或奪取叛軍的糧草裝備,這在當時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 5 # 我淡如菊

    強漢盛唐,若論軍力,唐朝與漢朝是有差距的。唐的偉大更在於其包容,開放的文化,在於其四方來服的盛世。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在“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雖然唐王朝歷經一百多年的努力,最後仍免不了滅亡。

    終整個唐朝,發生了大小戰爭無數,有贏有輸,若要論最悲壯的戰爭,當屬歷經一甲子的西域保衛戰莫屬。

    唐太宗在擊敗東突厥,西突厥後,為了加強對原突厥所佔之地的管理,設立了安西都護府。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在安西都護府下又增設了北庭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景雲二年(711年)升級北庭都護府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其後吐蕃崛起,一步步侵蝕壓縮唐的勢力範圍。唐玄宗開元年間,經過高宗,則天女皇的積累,唐玄宗發起了對吐蕃帝國的反擊並取得了勝利,吐蕃勢力被驅逐出西域。

    以現在的地圖看,安西負責南疆,北庭負責北疆,但是範圍要比現在的新疆大得多,深入到蔥嶺以西,鹹海(裡海)以東的中亞地區,大致包含新疆,阿富汗和中亞五國地區。

    恆羅斯戰役後,高仙芝本打算重新積聚力量再與阿拉伯帝國爭奪蔥嶺以西,但是隨後不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唐朝在西域的兩位著名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潼關保衛戰中被唐玄宗派去作為監軍的太監構陷殺害。自此以後到現在一千三百多年,漢人勢力再未越過蔥嶺。

    阿拉伯帝國在恆羅斯獲勝後,也未跨過蔥嶺,甚至曾派軍隊協助唐朝對付安史叛軍。

    由於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唐朝將兩個都護府的邊軍大量調入內地參與勤王平叛,甚至調派了西域57個屬國的軍隊。如於闐王尉遲勝率領本國五千兵馬。

    雖然精銳的西域邊兵及隴右,河西兩個至關重要的節度使的部隊的調入對平定安史之亂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這樣一來,造成了唐朝西北邊疆的兵力空虛。於是,吐蕃趁機向唐朝再次發起了攻擊。

    吐蕃首先發起攻擊的重點是唐朝的隴右和河西地區。

    隴右泛指隴山(六盤山)以西,青藏高原的東沿以東,蘭州黃河以南的地區,大致就是青海和甘肅的東南部。河西就是千里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由於隴西和河西的軍隊也被大量抽調勤王,吐蕃很快就以絕對優勢兵力攻佔了隴右,進而開始向河西以及唐朝的中心關中進攻。而在河西防守之戰時,西域守軍也曾派出援軍協助河西守軍,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力量更加薄弱。終於,經過33年的抵抗,河西最後一座堡壘沙洲(敦煌)被攻陷。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出,連線內地與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的失陷,使得留守西域的部隊被隔絕於帝國之外。從此,唐朝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守軍開始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防守。

    北庭故城

    孤懸在外的西域守軍,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守本職,奉唐為正朔。如在吐魯番考古發掘的古墓墓誌,有廣德四年(相當於766年)年號,但是實際上廣德這個年號總共用了兩年。這說明至少在763年西域已經與內地斷了聯絡。

    到了公元768年(大曆三年),西域守軍又與朝廷取得了聯絡。(在於闐發現的漢文文書有大曆三年年號),訊息傳來,朝野震動。唐代宗下詔褒獎。此時孤軍堅守的三位領軍將領是:河西節度使周鼎,安西都護曹令忠,北庭都護爾朱某。

    西域守軍自行鑄造的大曆元寶

    由於吐蕃的入侵阻隔了西域與內地的交通,這一時期西域守軍與朝廷的資訊往來以及西域各國與中原的貿易不得不改道,經由北庭,透過回鶻(原被唐朝征服的東突厥一個部落)控制的漠北草原的“回鶻道”到達長安。由於不得不“假道”,安西,北庭被迫“附庸”回鶻,作為自存之計。

    789年,吐蕃大軍進攻北庭,回鶻大相率軍被吐蕃軍隊打得大敗,同時,又獲得回鶻可汗被暗殺的訊息,於是,在790年6月撤軍返回漠北。

    失去了回鶻支援的北庭守軍,抵擋不住吐蕃軍隊的進攻,北庭陷落。節度使楊襲古率兩千殘軍逃往西州(吐魯番)。同年秋天,回鶻大相處理完漠北事物後又率五六萬大軍返回北庭,但是再次被吐蕃擊敗。

    這次反攻北庭的戰役楊襲古也率軍參加了。戰後,本打算再次返回西州,但是回鶻大相騙他說要幫助送孤軍回到唐朝內地,之後卻將其殺害。

    北庭的陷落,徹底阻絕了唐朝西域守軍與朝廷的微弱聯絡。

    西域軍民鑄造的建中通寶

    790年----791年,吐蕃軍隊相繼攻陷了于闐,疏勒失陷的情況和時間沒有歷史文獻記載。

    803年,西州陷落。

    公元808年,十萬吐蕃大軍將唐朝在西域最後一座孤城安西都護所在地龜茲包圍。

    郭昕,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的侄兒,766年奉唐肅宗之命巡視河西,安西,擔任安西四鎮留守。781年,被阻隔了十五年後,他派出的使者從“回鶻道”回朝面聖。唐德宗大喜過望,下旨將鎮守西域的將士連升七級,三年後又封郭昕武威郡王,後世稱郭昕為“鐵血郡王”。

    然而,由於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實力大減,再也無力派出援軍打通通道。

    如今,年逾七旬的老將軍率領著一群鬍鬚斑白的老兵,面對吐蕃十萬鐵騎,為大唐最後的榮耀拼盡了最後一滴血!

    安西都護府遺址

    安西,北庭的陷落,標誌著唐朝一個半世紀的經營西域活動的終結。

    此後,吐蕃越過蔥嶺與阿拉伯帝國爭奪蔥嶺以西。吐蕃衰落後,以回鶻為首的突厥系打敗吐蕃,佔據了天山南北。

    直到八百多年後的清朝,中原王朝才再次來到了西域,蔥嶺以東的廣大西域地區重回中央朝廷控制之下。

  • 6 # 啊biu185

    滅黃巢吧!

    聽說黃巢挺冤的,長得醜被嫌棄。

    怨天不公而起義!

    我也是道聽途說,不要懟我!

  • 7 # 無根樹花正孤

    盛唐的赫赫武功讓人神往追憶,而安史之亂後晚唐的歷史卻總讓史家不堪回首,那個向來被認為是宦官亂政與藩鎮專權的黑暗年代,儘管已經是唐王朝日落西山的末世,然而在生存的壓力下 ,唐朝軍隊依舊部分保持著盛唐時代強悍的戰鬥力,一代名將們以扶大廈於將傾的勇氣,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打出了一次次酣暢淋漓的外戰勝利,確保了走向末世的唐王朝邊境的太平,也一度為國家迎來了迴光返照一般的“中興”。

    公元801年唐朝劍南節度使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正是唐軍末世時代的輝煌之作。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實力大損,邊境防線也嚴重內縮,西線強悍的吐蕃帝國不斷東進,在侵佔河西走廊以後,更是日益肆虐唐朝邊境,中唐以後的唐王朝一面要應對藩鎮割據的困局,一邊又要面對吐蕃在邊境的巨大軍事壓力,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形下,唐軍與吐蕃軍五十多年來在邊境持續征戰,互有勝負,但是在失去了隴右等戰略要地的情況下,唐軍始終在戰略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線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相繼攻陷唐朝麟州等戰略要地,兵逼長安,然而此時的唐王朝,卻走出了一招化被動為主動的妙棋---圍魏救趙。

    駐守四川地區的劍南節度使韋皋率領步騎兩萬,兵分九路經四川殺入吐蕃境內,先後轉戰四個月,攻略城池七坐,焚燬堡壘150個,先後擊潰吐蕃大食聯軍16萬人,在維州決戰中,韋皋以圍點打援戰法,消滅吐蕃自西北趕來增援的援軍。成為了這場會戰最後的勝負手。在四個月的持續打擊下,唐軍斬俘萬餘人,招降3000餘戶,不僅僅解除了吐蕃對於唐朝西北邊境的威脅,更給了企圖入主中原的吐蕃以沉重的打擊。

    而從整個唐朝吐蕃的戰爭格局看,如果說安史之亂是使吐蕃佔據戰略主動的一大轉折點,那麼維州之戰就是唐蕃戰爭之間又一次轉折意義的大戰,維州之戰前,吐蕃對河西的盤踞彷彿是一把碩大的砍刀,橫在唐王朝的頭頂上,而韋皋另闢西境,在西南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接連佔領吐蕃西南戰略要地,彷彿是一把匕首橫插在吐蕃人的肘腋之下,從而徹底扭轉了唐朝在戰略防禦上的被動局面。

    維州之戰後,吐蕃實力大損,對唐朝的威脅大為減弱。

    從此,曾經雄踞歐亞內陸的吐蕃帝國也漸漸走向了下坡路,不僅再無力對唐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相反對於原有屬地的控制能力也漸漸減弱,唐蕃之間雖然只有也發生過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但大規模的戰爭已經不再。

    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於長慶會盟,徹底結束了兩大軍事集團歷經數百年的持續對峙和戰爭狀態,在之後的時日裡,雙方都忠誠的遵循了這一盟約。韋皋破吐蕃的赫赫武功,恰恰是開啟兩大集團和平之門的一把鑰匙。

    世人對晚唐政治 頗多貶斥,然而透過維州之戰的輝煌,我們仍然可以依稀可見盛唐武功的絲縷榮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繁前蜂群缺蜜粉,該如何飼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