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風捕風
-
2 # 小強141586043
在這之前清朝就已經下令要改革,但為穩固清朝的統治還有王公大臣的利益改革很難推進,大使出訪被刺說明改革是正確的,所以說慈禧能下定決心,但是這時候下定決心已經晚了,共和是民心所向,
-
3 # 修手機的歡子
因為清政府的世界老大的夢隨著一聲槍響,已經清醒了,再加上革命黨已經越來越成氣候了,其實就是政府要滅亡就和人死之前回光返照罷了
-
4 # 伯樂公
1840年之後,中國遇到了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內憂外患,清朝前後有四次大變革或變革的嘗試:太平天國後的變法自強,戊戌前後的維新,義和團事件後的新政,1910-1911年的請開國會運動,都是中國和列強社會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丟失領土乃至亡國的危機感,激發了統治集團和民間變革圖存的意識。
19世紀,皇族和滿漢大臣的共同利益是保護江山不變色:內不被民眾推翻,外免被外國佔領。
改革共識是捱打逼出來的。保位子的私利則是改革的阻力。真正導致清朝改革失敗的最大原因是皇族不肯放棄特權。皇族最大的私利是保住皇位和專制權力。
憲政必須在保障公民自由、實行民主基礎上以分權制約政府權力。1911年5月,清政府卻以實行內閣製為名,進一步把大權集中到皇族手上。
第一,組織皇族內閣,減少漢族官員人數,加強集權專制。1911年5月8日,他們先後頒發幾道關於組織內閣的聖旨,分別任命內閣總理大臣、2位內閣協理大臣和10位各部大臣,組成所謂責任內閣。13人中,漢族4人,蒙古族1人,滿族8人,其中皇族又佔了5位。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比較開明但以貪婪和顢頇著稱;度支部大臣載澤等三人居然是20來歲的皇族,德與才都無法服眾。輿論稱之為皇族內閣。
第二,收兵權。除其他措施外,竟讓毫無實際軍事經驗的20來歲的皇族毛頭小夥子蔭昌、載洵分別出任陸軍、海軍大臣。而在新練陸軍中最有威望和實際權力的袁世凱則被迫退休,回鄉“養病”。
拒絕在1911年召開國會和皇族內閣上臺後,立憲派絕望了。他們轉向與革命派結盟。由於他們在知識階層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響,在各省諮議局中佔據優勢和領導地位,同時有自己的武裝——各城市的商團,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推動了各省紛紛宣告“獨立”,並維護了過渡期的治安。但他們沒有成為革命派,對革命派後來一些錯誤的舉措是堅決抵制的。準確地說,他們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後的穩健力量。
最終一個偶然事件引發的辛亥革命,導致了中國各種勢力重新洗牌。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下詔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也就是說中華民國是清宣統帝退位時授權袁世凱建立的。
現在許多人仍然在重談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清朝不是辛亥革命推翻的。中華民國是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來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是她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平穩過渡。使得中華民國成為清朝的法定繼承者,繼承了清朝的所有權力、責任、義務和版圖。保證了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
憲政必須在保障公民自由、實行民主基礎上以分權制約政府權力。1911年5月,清政府卻以實行內閣製為名,進一步把大權集中到皇族手上。最終造成了一個偶然事件引發的所謂辛亥革命,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清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從而結束了清朝在中國的統治。
可以說,滿清皇族為了保住皇位和專制權力,不肯放棄特權,是導致清廷退出歷史舞臺的真正原因和導火索。
-
5 # 九州刺史
五大臣出洋發生在辛丑條約簽訂後的1905年至1906年。當時全國各地要求清政府組織“憲政”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是各地督撫聯名上奏,要求清政府開展政體改革。慈禧太后意識到自身的統治危機愈來愈嚴重,不得已響應國內外號召,開始預備立憲。
預備立憲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政體構成和優缺點。所以,慈禧計劃安排朝內有識的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瞭解西方政治制度,作為預備立憲的參考。
留洋大臣的名單幾經變更,後確定為鎮國公載澤,軍機大臣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戶部侍郎戴鴻慈和商務部右丞紹英。
1905年9月出洋考察團齊集在北京火車站,留洋的大臣們個個意氣風發、信心滿滿。就在準備登車時,一個革命黨人(名叫吳樾)用炸彈襲擊了考察團,紹英被炸受傷。
考察團尚未出門,即遭到革命黨人的襲擊,這件事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但是暴力事件並沒有阻擋清政府考察憲政的決心,不久即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和順天府丞李盛鐸,加上原先的載澤、端方、戴鴻慈,重新踏上了出洋考察之路。那麼,這一次慈禧太后考察憲政的決心為什麼這麼大呢,即使遭到革命黨人威脅也沒有罷休?
1.清王朝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八國聯軍侵略北京,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屈辱歷史,被迫簽訂了無數喪權辱國的條約,從一個封建社會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僅民眾受到洋人壓迫,清政府更是被列強把控,成為列強瓜分中國的代理人。慈禧作為當時中國的掌權者,也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雖然洋務運動轟轟烈烈的進行了近半個世紀,但最終還是功虧一簣。只有從制度上作變革,才能改變當時的現狀。
2.革命黨日益強盛,已經深深威脅到清王朝的統治,預備立憲必須今早提上日程,不能再有拖延。同時,革命黨人屢繳不盡,實際上是人心所向。所以清王朝只能跟革命黨爭人心,才能避免被顛覆。在內外交加的時刻,不得不接納國內各派勢力的呼籲,開展君主立憲政體的嘗試,只有這樣,或許還能保持住清王朝的統治地位。
3.當時的滿族王公中有識之士,也認識到立憲的迫切性,尤其是載澤等人,他們是王公貴族的代表,為了維護滿族建立的王朝,必須要代表整個上層對自己革命。否則,在日益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清王朝的統治將隨時可能傾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清王朝的預備立憲是勢在必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所以,即使革命黨人以炸彈相威脅,也沒能組織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
-
6 # 北清交大校友論壇
這二者中間沒有因果邏輯關係,滿清政府不得不實行君主立憲制,實在是換湯不換藥。
當時的關鍵人物是袁公世凱,如果袁是曾國藩左宗棠一樣的保皇派,滿清政府尚可苟延殘喘。袁世凱年輕時代已經立下誓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言志》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
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懷古》
我今獨上雨花臺,萬古英雄付劫灰。
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
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鬱郁何時開。
只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
《詠懷詩》
人生在世如亂麻,誰為聖賢誰奸邪?
霜雪臨頭凋蒲柳,風雲滿地起龍蛇。
治絲亂者一刀斬,所志成時萬口誇。
鬱郁壯懷無人識,側身天地長諮嗟。
《登樓》
樓小能容膝,簷高老樹齊。
開軒平北斗,翻覺太行低。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其實,其時!
革命黨們的“革命政策”真的不算怎麼樣,典型的“會黨做派”,以為弄掉對方的大哥,紅棍,紙扇什麼的就是勝利。暗殺?只會讓對方更堅決,更團結!
這,怎麼算是政治家作為呢?是不是?吳樾先生勇則勇也,政治鬥爭一途還要加強學習!
那麼向誰學習呢?可以學習的人有很多的,慈禧算一個,雖然不是最好的一個,但是鑑於慈禧是革命黨的敵人,向敵人學習鬥爭技術更可以事半功倍這個事實成立吧?
既然接受向敵人學習是好辦法,那麼學習什麼呢?下面兩點至關重要:A 慈禧這老太婆也殺人,不過她從來是先“誅心”,而不是誅殺肉身。
比如,她剛垂簾之時,“演的孤兒寡母戲文”那叫個逼真,有“良心者”誰不綴淚?然後趁著別人良心疼,奪大權在手,弱女子殺人於無形之中,用什麼炸彈?用什麼鋼刀?
再比如,這一次,五大臣被吳樾襲擊,慈禧得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馬上招人研究了“革命黨”的所謂革命政策,好,真好!於是讓人把革命黨的政策轉換成了大清帝皇的語言,
然後頒佈懿旨,昭告天下:我大清愛新覺羅家也改革了,臣民們,跪恩吧,看清會黨賊人們的嘴臉吧,這些反賊阻礙我愛新覺羅家的改革呀!孰不可忍也。
誅心之術呀,慈禧這老太婆這麼多年的執政,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會玩弄誅心之術。
對,慈禧是為了誅殺天下人心堅定了改革的決心。
那些黑社會出身的大佬粗們在這一點上真不是對手,不過也不要氣餒,將來會有大文化人加入戰團,愛新覺羅家就不是對手了。
B 慈禧這老太婆一定也搞暗殺襲擊,但是不會這麼猖狂,這麼追求廣為人知,基本全是偷偷的進村,打槍的不要。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是不是?
慈禧心中暗道:“嘿,這些粗坯,和老孃玩”?
於是慈禧和天下分辨道:
哦,你們革命黨人天天的叫嚷學習東洋,西洋的,結果,我愛新覺羅家打算學了,你又不讓?有毛病呀!不讓就不讓唄,可以商量的啊,幹麼打打殺殺的,大家是不是不要做體面人了?
比如,慈禧我當年非常幫助不知人事的小皇帝在皇位上,以有愛新覺羅家以及天下蒼生,我就沒有把阻礙我幫助皇上的愛新覺羅家成年男子全殺了吧,那是下等人五代十國時期那些所謂皇帝愛乾的事情。
怎麼辦呢?我們都是遵循祖宗家法什麼的,或者請吃幾頓可以讓人信服(生病)的飯,是不是?
嘿,吳樾們這些生瓜蛋子,不體面呀,不體面,好,讓你們見識下老孃的體面牌面!不就是改革嘛!誰不會似的,搶改革的風頭唄!你們的主張不是招老百姓喜歡嗎?那麼我也來!
老百姓們,喜歡誰不是喜歡呢!有好日子不就得啦,起碼喜歡我我不搞大街之上殺人呢,你們逛街還可以不被殃及池魚,好不好呀!
我在這裡保證:我愛新覺羅家的改革決心永不動搖!
-
8 # 北洋水兵
這個牽涉到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破天荒的大事,就是清政府的立憲運動。立憲運動在中外歷史上褒貶不一,自晚清以來中國歷史對於立憲運動從來都是假立憲,是清政府想要續命的一次政治欺騙;但是在外國曆史當中往往對立憲運動評價很高,因為這是清政府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只不過,隨著現在歷史研究和政治的解綁,關於立憲運動的資料越來越清晰,聽網友@李子木沆 老兄說,現代大學歷史專業的青年學者普遍認為立憲運動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
言歸正傳,清政府為何要立憲。這涉及到了兩個歷史事件,第一個是庚子國變,清政府被八國聯軍徹底打服了;第二個是日俄戰爭日本勝利,因為日俄戰爭的結果讓清朝上下認識到了兩點:第一、立憲比專制好,因為日本立憲俄國專制;第二、立憲可以強國,這樣就可以像日本一樣打敗白種人,不再受洋人的窩囊氣。而且,當時的愛新覺羅皇室基本上都是立憲的支持者,因為立憲利於國,利於民,而就不利於官。這樣不僅可以儲存皇室,還可以實現國家富強,一舉兩得。當時的華人,尤其是知識分子普遍都支援,比如說王國維、羅振玉這兩個大清遺老,因為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都得了一種病,就是不快速立憲會死的病,盲目的認為主要進行立憲這種政治改革就可以強國,就可以像日本一樣戰勝白種人。畢竟受了日俄戰爭的刺激嘛。
所以,在這種國內外都普遍支援的情況下,慈禧太后終於下定決心要立憲。第一是因為慈禧雖然熱衷於權力,但是慈禧並不向那些垂簾的太后那樣重用孃家人排斥皇族,她始終以愛心覺羅家的媳婦自居,因為這個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不是葉赫那拉家的;第二是因為慈禧從來不排斥新鮮事物,對於新事物往往會給與不小的支援,比如說洋務運動沒有慈禧的支援根本辦不起來。第三老太太還惦記著報仇的,畢竟被洋鬼子欺負成那樣,你說她不記仇那是不可能的,慈禧太后在甲午戰敗後曾經對大臣們說:此仇恨何能一日忘記,但是總須要慢慢自強起來,斷不是殺一人燒一屋就能算是報了仇的。
所以慈禧一聽立憲能強國立即給予支援,只不過君權不可損,服制不可改,辮髮不可薙,典禮不可廢。也就是說面上的事你們都得給我留著,剩下的該怎麼改就怎麼改。同時,慈禧改選派親貴、大臣共五名出洋考察憲政,選擇參考物件。因為立憲畢竟是破天荒的大事,由不得隨意,只能考察各國憲政之經驗,一點一點來。這就好比當年英國的崛起,大英帝國的崛起就是保守主義,像切肘子一樣,一點一點進行社會改良,因為我們大英帝國有自己的傳統,你要我們把傳統全都全改了,誰能說好改完是什麼樣?也許還會更壞!就好比當年我們把國王給剁了,結果來了一個比國王還混蛋的克倫威爾,你說改革是好還是壞。
只不過,世界上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清政府要立憲了革命黨這群王八蛋不幹了,要是清政府立憲了,他們還造反幹什麼。我之前其實挺喜歡清末的革命黨,畢竟之前受中學歷史教育的形象,認為他們代表著進步,甚至之前還給革命黨寫過讚美詩。現在隨著閱讀的增加以及社會閱歷增加,我對革命黨的印象可謂是完全顛覆,丫就是一群王八蛋!先不說後面的假共和,你也不看看革命黨都乾的什麼齷齪事,動不動就搞刺殺,而且刺殺的全是清政府的開明官員,和今天的恐怖分子沒什麼兩樣。尤其是革命黨有一句可笑的名言:滿清實施善政我們都不要,我們就要推翻滿清。這種邏輯和大抽風時期的那句,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糧一樣愚蠢可笑,所以革命黨這群王八蛋自然會拼了命的反對清政府立憲,除了造謠中傷清政府之外,自然要對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下黑手。
所以吳樾這個王八蛋就在前門車站對五大臣搞自殺式恐怖襲擊,意圖阻止五大臣出洋,最後這個王八蛋掛了,五大臣當中也不過是紹英受了情傷而已。慈禧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先是大哭一場,感慨辦事之艱難,同時慈禧立憲改革的決心也更加堅定。因為革命黨反對嘛,這反而更加能夠證明立憲對清政府有利。所以清政府並沒有被恐怖襲擊嚇倒,依然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
另一方面,吳樾這個王八蛋的所作所為也讓國內外輿論同情並支援清政府,畢竟立憲對中國來說可以富強,對於洋人來說清政府立憲他們在中國的投資會更加便捷、安全,畢竟這麼大的市場對於重商的洋人來說是非常大的誘惑。同時中國立憲成功即文明開化,大家可以更好的交流,畢竟要做生意嘛。所以當時的國內外輿論都力挺清政府,指責革命黨。從這裡可以看出,革命黨是一群不顧國家大勢,只要一己私利的玩意,是徹頭徹尾的王八蛋,應該全都下地獄才對。
後面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清政府頒佈了憲法大綱以及立憲時間表。從《欽定憲法大綱》當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確實有著十足的誠意去搞憲政改革,比如其中行政、立法、司法分開,皇權不得干涉行政、立法、司法,賦稅法定,罪刑法定,臣民言論自由,保護公民人身自由以及私有財產等方面的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標誌著華人從皇帝的奴僕轉變為帝國的公民。另外清政府的立憲時間表應立憲派以及改良派的要求一再提前,最終把國會大選以及制憲的時間被提前到了1913年,所以說清政府沒有誠意那是假的。
至於清政府為何會搞出一個皇族內閣,這反應出清政府當時無人可用的窘境。因為當時中國缺乏近代化人才,有限的幾個人才在搞近代化經濟、工業、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建設,政治方面基本無人可用。而國內立憲派以及改良派一再要求清政府設立內閣、速開國會,完全無視國情的窘迫,也是可笑的很。所以清政府不得已任命支援立憲的皇族和大臣組成內閣,而且皇族並不佔多數。人們往往以此來指責清政府沒有立憲的誠意,卻自動忽視清政府無人可用以及內閣成員都是立憲鐵桿支持者的事實,所以以此來指責清政府是毫無道理的。
而且,載灃這個攝政王也沒什麼本事,這貨搞激進式改革,如果換成慈禧老太太決不會出此下策。畢竟欲速則不達嘛,你想九年就解決列強幾百年完成的改革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中國這個老大帝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傳統,你突然之間搞激進式改革,向下級快速放權,因為他給各省諮議局,你可以理解為地方議會放權,最後因為這幫諮議局的議員不懂啥叫憲政議會,甚至搞出了地方政府停擺這種荒唐事。當時陝甘總督升允,他是一個開明的官員,在地方搞了不少新政,結果就是因為質疑立憲太快而被載灃一腳踢開。你說這是什麼節奏,這是找死的節奏,伊藤博文就曾經潑過冷水,中國太大,權力太集中,如果這樣不負責任的把自己權力分解下放,這個國家可能要解體。而且伊藤博文還預言時間不過是三年,這是1909年的事了,結果伊藤博文一語成讖,最終清政府把自己玩進去了。每每讀到這裡我總會覺得,有時候還是局外人看的清楚。
現在再回看清政府的立憲運動,我覺得雖然清政府立憲本質是好的,但是失敗是遲早的。因為當時包括載灃在內所有的華人都得了不快速立憲會死的病,沒有英國保守主義的政治智慧,所以就算沒有革命黨這群王八蛋搗亂也不會成功。理由很簡單,你經濟都沒有實現近代化你搞什麼政治改革。西方搞憲政能玩的原因是因為近代化的經濟生產,通俗理解就是資本主義的工業大生產,再加上西方中世紀封建制度培養的地方自治制度,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生產下培養的政治精英組成的政治經濟團體才能玩的轉的。西方的政治改革是一點一點的經歷幾百年的時間改出來的,比如說美國在19世紀80年代才建立現代公務員制度的雛形,西方國家在20世紀20年代才基本實現普選, 因為根據法華人勒龐寫的《烏合之眾》,民眾從來都沒有理性,都是愚昧暴力的代名詞,即便是現在西方國家走的還是精英政治,也就是代議制民主,其實就是寡頭制的翻版而已。
所以,清政府要改革,第一時間是進行經濟的近代化改革,首先應該建立近代化的經濟、教育、工業、醫療、社會改革,之後才能進行政治改革。而且清政府還不能快速放權,應該抓權,因為只有透過集權來穩定社會秩序才能推動改革,放權應該是一點一點的放,就像切肘子、吃熱豆腐一樣往外放。
所以清政府最後把自己給玩完了,就像伊藤博文說的那樣,中華帝國最後分崩離析,之後就是軍閥混戰,赤縣神州血流成河民不聊生。而民國這個共和也成了婊子得牌坊,也就是無量頭顱無量血,可交換來假共和。張勳復辟的時候為什麼北京城家家戶戶掛黃龍旗,甚至因為黃龍旗脫銷還出了紙做的黃龍旗,通常解釋是張勳派部下逼迫所致,但是問題是張勳根本沒那麼多人,沒那麼多的人力和時間去挨家挨戶的強迫,都是老百姓自願掛的,因為民國這個共和實在是辦的糟糕透頂,民間名言就是民國不如大清,所以北京城老百姓自己就選擇了站隊,也許皇帝復辟了就能少折騰點呢?而且革命之後可謂是憲政之路斷絕,分裂之禍肈始。
清政府的完蛋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反面教材,就是不要急於改革,現發展國家的經濟建設、提高國民素質,等到時機成熟再一點一點進行政治改革。說白了,這就是保守主義的智慧。這方面目前做的最好的是鄧公,鄧公提出的改革開放是一次巨大的經濟改革,但是鄧公沒有操之過急,而是提出了摸貓理論,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以及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耗子就是好貓。其成果也是顯著的,中國能有今天的成離不開鄧公方面的改革設計。而且鄧公在政治改革這方面也是慎之又慎,一點一點的改,畢竟國情在此,想要激進就是自殺。用中國一句古話來形容就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而我們作為中國公民,就是要努力學習工作,去實現自己對社會改良的價值。
全文完
-
9 # 滄海拾遺錄
原因很簡單,敵人反對甚至不惜加以阻止的事情對自己來說一定不是什麼壞事。在“庚子事變”之後,清廷逐漸認識到了自身專制主義面臨的困境,再加上各省開明士紳督撫不斷呼籲推行君主立憲制,以及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國內不斷髮動武裝起義,1905年7月,清政府為迎合立憲派的主張,緩解自身面臨的社會政治壓力,決意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的政治活動。
推行君主立憲制就意味著清廷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身的權力,順應了社會開明官員士紳們的主張,也將滿清皇室的政治生命大大延長。這無疑不符合同盟會的政治主張,增加同盟會奪取政權的難度和阻力,為此,同盟會有關人士認為,不管清廷搞君主立憲制是真心實意還是敷衍了事,都有必要把這一可能阻礙同盟會實現奪取政權驅逐韃虜計劃的舉動扼殺在萌芽狀態。1905年9月24日(光緒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清廷派遣的出洋考察政治大臣五人在正陽門車站遭遇革命黨人吳樾刺殺,被迫延期。
因為刺殺事件,徐世昌、紹英取消了出洋考察之行,同年10月,清廷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隨載澤出國。按照德國公使代擬的路線,分兩路赴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和奧地利考察憲政。慈禧太后之所以沒有因為革命黨人的刺殺事件改變推行改革的決心,主要在於以下方面的因素。
一是清廷奉行的封建專制主義早已不能適應當時中國國情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儘管顧慮到改革必然會嚴重損害滿清貴族切身利益,清廷遲遲下不了決心推行君主立憲制,甚至五大臣出洋考察之行本身也有很大的敷衍國內立憲派的成分在內,但是,在出洋考察一年後,由流亡日本的梁啟超代為撰寫的考察報告呈送慈禧太后,載澤單獨呈交了《奏請宣佈立憲密摺》,指出“憲法之行,利於國,利於民,而最不利於官”,並強調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利處,並嚴厲駁斥了“憲政既行,於滿人利益有損”的說法。載澤和端方積極擁護憲政的態度對清廷決心實行預備立憲發揮了重要作用。1906年9月1日,在五大臣考察回國一個多月之後,清廷宣佈預備立憲。
二是按照簡單推理,敵人極力反對甚至不惜採取暴力手段加以阻止的事情對己方肯定有好處。從自身角度考慮問題,革命黨人更希望清廷故步自封,抱殘守缺,堅決不肯放棄手中的專制權力,這樣就會使得國內勢力強大的立憲中間路線派大失所望,從而減少立憲派為清廷效力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能爭取立憲派支援。正是看到清廷在形勢所迫之下,可能轉向君主立憲制,革命黨人才不惜採取暴力手段試圖粉碎清廷向君主立憲制發展的任何一絲希望。
但是,積重難返之下,清廷對君主立憲制的態度猶如琵琶半遮面,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樓,一再拖延立憲的期限,最終使得立憲派人士失去對清廷的信心,即使是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連下四道上諭同意即可推行君主立憲制,但也是為時已晚,大勢已去。
-
10 # 七追風
1905年9月24日,一顆炸彈讓慈禧真正感覺到了恐懼:怎麼辦?無路可走了!
(吳樾)
就在這一天的上午,清廷派出去的五位大臣,準備搭乘火車出國考察西方國家的憲政。結果,一個年輕人也趁亂擠上了火車,他看準了五大臣的位置,正準備強行擠過去的時候,火車的機車和車廂正好接軸,車身一下子後退了不少。
車上的人猝不及防,都差點摔倒。而這個年輕人,懷裡藏著威力巨大的撞針式炸彈,因為車身陡然後退,炸彈自動引爆,車廂裡立刻血肉橫飛。年輕人和幾名僕役當場死亡,五大臣距離較遠,只有鎮國公載澤和商部右丞紹英受了輕傷。
刺殺者名叫吳樾,安徽桐城人,是秘密革命組織“少年中國強學會”的成員。他和當時的很多革命派一樣,認為清廷的立憲是虛假的,最終還是要維護自己的統治。
慈禧為什麼要同意立憲呢?因為被逼無奈啊!(日俄戰爭漫畫)
1905年的大清國已經風雨飄搖,各地的武裝鬥爭不斷,租界內的報紙又大肆批評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此時的慈禧,已經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火上澆油的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讓華人驚訝的發現,施行君主立憲制的小小日本,竟然戰勝了強大的沙俄——這不就是立憲制優勢的體現嗎?
對於慈禧來說,除了相對溫和的立憲派之外,還有非常激進的革命派——要麼立憲保住皇位,要麼被革命派推上斷頭臺。
被逼無奈,宣佈預備立憲是唯一的選擇。這樣做,如果順利的話,會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援,甚至會讓革命派轉變態度。
結果,吳樾的這一顆炸彈,讓慈禧無路可走了。(五大臣和隨從的合影)
慈禧一定認為,宣佈預備立憲,派出五大臣出外考察,已經是清廷的巨大讓步,也是對全國的一個真誠表態。
但是,吳樾的這一顆炸彈,讓她意識到,革命派現在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的統治,是把他們從皇位上踢下去。而且,這下不是在報紙上吵吵嚷嚷的了,這次是直接“要命”的暗殺。
慈禧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立憲走到底,爭取拉攏一下立憲派,看能不能保住滿清皇位,保住性命。
她此時如果不堅定改革的決心,立憲派饒不了她,革命派更饒不了她,甚至那些害怕性命不保的滿清貴族也會逼她改革。
無奈之舉而已。
回覆列表
形式所逼,革命黨起義頻繁,內憂外患,西太后急於走君主立憲之路,能緩和國內的形式!畢竟當時改良走君主立憲還是很有市場的!很多有識之士也贊同改良!再者西方列強也樂於見到清政府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