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稻門YAO

    從戰略上來看,不得不說,日本犯了很大的錯誤,其願望超過了所擁有的能力。日本帝國擴張地越來越快、越來越大,卻無法提供有效的治理。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乃至“合作國家”(如泰國、印支)內部的反日獨立運動高漲,日本弱小的經濟地位無法支撐起日元的貨幣信用,並最終引發了遠東地區反日陣營的最終形成。進入1942年底以來,日本的頹勢越發明顯,不得不面臨最終失敗的結局。

    整體上而言,雖然我們認為日本在戰略上走得太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但它還是基本一貫地堅持了自己的最終目標,即所謂的“從歐美手中解放亞洲”。無論我們怎麼看待日本的這種論點,但這確實是當時日本的主要論點,也是日本國內所謂“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學者所一直堅持的觀點。“北進”主要針對的是蘇聯,符合日本陸軍的偏好;“南進”主要針對的是廣闊的東南亞地區,符合日本海軍的期待。所謂的南北之爭也反映了不同日本軍種之間的利益爭奪。

    值得注意的是,1939年的一件事影響了所謂的南北之爭,就是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敗於蘇聯之手,對日本的北進造成了沉重打擊,並促使日本開始反思自己的戰略。這也直接影響了後來軸心國同盟的形成,以及日本開始把重點放在“南進”和與英美決戰,從而在遠東戰場分散美英蘇對德國造成的壓力。實際上,從20年代末開始,日本的戰略家就指出了“日美必有一戰”的結論,這也是東方和西方兩種體系、兩種秩序的決戰,最終將決定人類的未來(石原莞爾)。日本長期以來把自己視作東方和亞洲的代表,其“大東亞計劃”也力主“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而這也是早期日本吸引東南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那樣一個屬於地緣政治的時代,“南進”可以說是日本最終的必然選擇。但是否要入侵珍珠港,徹底把美國捲入太平洋戰爭,就說法不一了。

    至於有沒有“第三種選擇”,當然有。如果日本在1937年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僅把勢力範圍侷限在中國東北部,並與德國合力對付蘇聯,不向南挑戰英美的核心利益,恐怕未來的局面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當然日本最缺乏的就是對戰略的“限制”,戰時經濟和軍事模式一旦啟動,就會一直不斷地向外擴充套件其安全範圍,以追求絕對的安全。某種程度上,整個30年代就是日本在“理性”和“瘋狂”之間掙扎的時代,最終瘋狂佔據了上風,並不可避免地劃入了太平洋戰爭。

  • 2 # 十五歲學霸

    日本資源貧乏,走投無路,他不發動侵略戰爭也是等死,發動9.18拿下東北解決了鋼鐵和煤炭資源不足問題,但是在東北沒有找到大慶油田,所以不得不把目光轉向石油和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至於北上蘇聯鬼子不是不想,但是當時的西伯利亞沒有他想要的石油和橡膠,加之那時美國又對它石油禁運,所以日本人不得不發動珍珠港事件先擊潰美國海軍,然後一舉佔領東南亞

  • 3 # 戰略論

    有第三個選擇,那就是答應英美提出的條件,即撤出中國,歸還中國所有領土;同時撤出法屬印度支那(越南),從而讓英美等國放棄對日本的資源禁運(尤其是石油)。而日本在放棄了中國東北後也就不存在同蘇聯大規模衝突的可能,說白了就是讓日本放棄征服的野心,放棄其當亞洲霸主的企圖。

    而這條路日本是絕對不會選擇的,因為日本的權力一直掌握在軍人手中,日本政府做如此退讓必然會招致軍人的政變,其帝國主義的思想根植於日本高層。並且放棄這些日本苦心經營數十年的既得利益,無論如何日本不會同意的。更為重要的是日本假使這次屈服於英美的意志,那麼以後日本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依舊會招致英美的制裁,日本將徹底在國際社會失去其強國的地位。

    所以在日本看來無論如何必須冒險一搏,就像之前的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一樣,賭以國運,要麼徹底失敗,要麼贏得決定性的勝利。而日本也明白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打敗美國,所以它是基於同美國達成某種和談為最終目的的戰略企圖。即1941年日本的盟友在歐洲正如日中天,大有支配整個歐洲的趨勢,有效的牽制了蘇聯,使其無力關心遠東事物。而日本正好可以集中力量佔領東南亞各國,保證戰爭機器的運轉,同時建立一個巨大的有廣闊縱深的防禦圈,是美國在企圖突破這個防禦圈時付出巨大的代價,最終迫使美國不得不同日本進行和談,承認日本的既成事實。

  • 4 # 雲中史記

    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乃至一戰,日本取得了一次次勝利,從一個亞洲窮國一躍而為列強之一,這些勝利,讓日本統治階層歡欣鼓舞之餘變得狂妄自負,戰略眼光在極度的野心膨脹下變得短淺拙劣,最終在挑釁了全世界之後被燃成了灰燼。

    拋開政治立場不談,日本從明治維新後的一系列內政外交動作,還是不錯的,它透過一次次軍事冒險,挑戰國力遠勝於它的大清國和沙俄,竟然險中取勝,這不能不說是它的國運上升期,幸運使然,也是努力的結果。只可惜,日本最後把路走歪了。

    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當時只有2條路走,要麼全面放棄七七事變後吞併的中國領土,獲得歐美國家的諒解;要麼逼中國政府投降隨後再和美國談判瓜分利益。

    可是當時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中國戰場久拖不決,英美荷等國則開始制裁日本,並有切斷日本航運和補給線的趨勢,在此情況下,日本毫不猶豫地選擇擴大戰爭,打通戰爭所需資源的通道,一戰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力求至少一兩年內成為太平洋地區的霸主。

    作為海權論的鐵桿粉絲,日本將這個理論奉為至尊,但是卻用歪了,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是透過遍及世界的海上力量和強大的全球性海軍實現的,這個海上力量是縱橫世界的英國商船和遍及世界的港口等基礎設施,而強大的海軍是用來保護這個海上力量的,缺一不可。

    日本把海權論等同於海軍,將海洋戰略等同於海軍戰略,使得日本海軍力量強,而海上力量弱,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發展,日本商船大規模損失,海上交通線逐個斷絕,最後活活困死。

  • 5 # 大將軍威武K

    分析二戰問題,筆者認為必須結合當時的世界大勢和某國具體現狀去分析。

    問題中提到的是日本,那就從日本說起。

    日本從古至今有個硬傷,那就是本國資源極為匱乏又受地緣影響,日本想要發展就必須大力開拓海外市場!明治維新以後,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資源就成了日本的基本國策。當時鄰近日本的有三大資源地帶: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和蒙古、南太平洋列島。西伯利亞是沙俄帝國領土,對於這樣一個浸淫歐亞大陸數百年的世界帝國,羽翼未豐的日本人自然不敢輕易去招惹。中國清王朝雖然腐朽沒落,但是受世界列強覬覦,日本人雖然可以下手吃,但是能不能消化又是一回事。南太平洋是西班牙殖民地,雖然這個昔日的海上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但是後面有全球頭號強國大英帝國和後起之秀美利堅合眾國在背後虎視眈眈,一旦日本染指南太平洋,必然激化與美英的矛盾。

    算來算去,相比之下只有走中國滿蒙這一條路風險相對較低。果不其然,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雖然獲勝,連續佔領臺灣和遼東半島,取得了北進和南進的基地。但是西方列強的軍艦在日本人尚未完全佔領兩地之前就如狼群般出現在了日本本土的外海。在甲午之戰中打得筋疲力盡的日本只好忍痛吐下一部分成果——放棄遼東半島。

    在南面,日本人雖然佔領了臺灣,卻還得鎮壓風起雲湧的島內居民起義,短期內很難獲得佔領紅利。而美華人則步步緊逼,日本佔領臺灣還不到5年,美國就發動美西戰爭,從古巴向西橫掃太平洋,一直打到距離臺灣還不到1000海里的菲律賓,與在中南半島的英法遙相呼應,一舉切斷了日本南下南洋的要道。這樣一來,日本既要彌補戰爭創傷還要努力經營臺灣這個包袱,完全超出了日本自身承受能力。無奈之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將目光再次瞄向了西北面的中國滿蒙。孤注一擲,發動了日俄戰爭,雖然付出了屍山血海的代價,不過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徹底打敗了沙俄獲取了進入控制滿蒙的前進基地——旅順!

    在隨後到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充分利用歐美各國在歐洲大陸捉對廝殺的機會,在中國滿蒙和南洋大肆擴張,還利用沙俄帝國瓦解、蘇聯政權新生內外交困之際,企圖染指西伯利亞。一戰結束後,雖然美英法出於遏制日本出臺一系列條約,但不可否認日本獲得大量實際利益的事實。

    從甲午戰爭到一戰結束,日本基本上是以武力向外擴張,在這一過程中,日本的陸軍海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從此埋下了各軍種、各兵種之間以及軍方各內閣之間的矛盾,從而深刻的影響了日本今後的國家戰略。

    比如說,日本雖然控制了南太平洋上一些島嶼,但是因為遠離日本本土,此時的日本還不具備“布國威於四方的實力”,無疑背上了一個包袱,佔的越多背的越多,離的越遠,背的越重。更重要的是加深了與美英的矛盾,美華人正是因此看到了日本的野心和威脅,這才夥同Continental各國構建華盛頓體系,出臺《海軍條約》,全力遏制日本的發展。

    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和國內需求的日益增長,日本只好再走滿蒙的路子。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迅速控制滿蒙,控制了一塊資源要地。如果此時日本停下來消化勝利果實,然後再徐圖發展,也許會獲得更多。因為九一八事變制定者石原莞爾正是出於此種目的,而美英蘇等強國也對此預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日本陸軍系統之間的矛盾在此激化,意外的改變了日本的戰略方向。

    我們知道,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中以石原莞爾為首的一群激進派軍官揹著日本高層組織並圖謀實施的,之後雖然得到高層的認可,卻開啟了日本軍方公開挑戰內閣、軍方下級又挑戰上級的先河,更重要的是傳統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再一次激化,緊接著又衍生到各戰略軍團之間。

    九一八事變後四個月,日本海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進一步踐踏了歐美各國的利益。日本關東軍也毫不示弱,繼續在長城一線與中國軍隊大打出手。日本內閣為了協調雙邊關係,誰也不敢得罪,居然提出“建帝國雄基於歐亞大陸、積極向南洋擴張”這樣一個四面出擊的國家戰略。緊接著,日本海軍積極謀求向南擴張,日本陸軍則迫不及待的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關東軍還時不時去招惹一下北面的蘇聯。

    令日本人沒有想到的是有著反侵略傳統的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是在抵抗日本侵略方面卻異常的頑強,日本苦戰三年,雖然百戰百勝,卻依然不能將中國置於死地。而此時的世界局勢依然在風起雲湧、高深莫測的變幻著。

    歐洲大陸的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為了謀求Continental霸權積極拉攏日本,企圖用日本在亞太牽制美國和蘇聯。但是由於德波戰爭爆發,英法對德宣戰,德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被迫與蘇聯暫時放棄對立結成聯盟。然而缺乏戰略頭腦和自身內部矛盾重重的日本人根本看不懂這些變數,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之際又謀求與德國夾擊蘇聯,進而奪取西伯利亞。因此,就在蘇德準備瓜分波蘭之際,日本關東軍挑起了諾門坎戰役。惱羞成怒的蘇聯人調集重兵,以絕對優勢的兵力火力狠狠打擊了日本人。

    北進受挫,日本內部因為北進與南進問題矛盾又一次激化。日本外相松岡洋右提出加入蘇德同盟,利用地緣優勢對抗美英。平心而論,如果結成這樣的同盟,對於美英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大英帝國空有全球殖民地卻很難形成凝聚力,美國雖然潛力巨大卻沒有完全開發,更重要的是兩國政府的戰略決策受國內民意風潮的影響巨大,而兩國民眾則以反戰居多。特別是英國,受一戰浩劫的影響,無論是普通勞苦大眾還是政商界精英,堅決反對英國加入戰團。這也就是為什麼張伯倫政府一再推行綏靖政策和禍水東引政策的根源。但是由於納粹德國率先挑起戰爭,橫掃歐洲氣吞萬里如虎,嚴重威脅到英國的安全時,英國民眾這才如夢初醒,被迫迎戰。就在英國苦撐德國蹂躪到奄奄一息之際,納粹德國竟以外的調轉槍口對準了還是同盟關係的蘇聯。

    蘇德戰爭爆發,全球震驚!

    這讓本來就混亂不堪的國際局勢迅速得到整合,美國和英國開始從中受益。早在不列顛空戰時,美國就確定了聯和英國抗擊蘇德同盟的戰略。因為美華人明白,英國相比蘇德是弱國,更不要說還有一個隨時可以加入的日本。一旦英國戰敗,美國因為地緣因素將完全被蘇德日隔離出歐亞大陸,輕則蜷縮偏安一域,重則被三國瓜分。志在全球霸權的美國自然不會選擇當中的任何一個,於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力排眾議,全力支援英國抗戰,竭盡全力保住這個唯一可以用來爭奪世界霸權的籌碼。

    現在蘇德開戰,法西斯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立刻涇渭分明,更是為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從自身利益出發,自然是援助弱的反法西斯一方抗擊強的法西斯一方是上策!更不用說一旦英國和蘇聯隨便垮一個,另一個也不能長久,兩個都完了那下一個就是美國。

    所以美國迅速做出選擇,然後全力以赴的行動。就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一個月,美華人就立刻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財產,繼而又宣佈石油和鋼鐵禁運,英國以及在亞太的英美各盟國也相繼凍結日本在本國的財產。同時美國還向蘇聯發出宣告,稱如果日本北進和納粹德國夾擊蘇聯,那麼美國將動員亞太盟國一道出動海空軍直搗日本本土。

    這樣一來,被掐了氧氣瓶電源的日本瞬間被置於慢性死亡的境地,日本在亞太完全陷入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絞索中。因此,日本必須在耗盡資源以前做出選擇!也就是問題中提到的兩條路。

    首先,北進西伯利亞顯然已經不行,蘇聯雖然在歐洲戰場被打的節節敗退,但畢竟國土面積龐大,納粹德軍雖然不可一世,但戰爭機器也是尺有所短,更可況日本也不能將部署在遠東中蘇邊境和自己剛在諾門坎大戰一場的100萬裝備精良的蘇軍西伯利亞方面軍視而不見。再說日軍主力多數陷入中國戰場,國內資源也大部分向這裡傾斜,關東軍雖然有幾十萬精銳之師,卻還要應付活躍在白山黑水間數以萬計的中國和北韓抗日義勇軍,日本政府根本不可能把有限的資源向這裡過多投入。所以在蘇德戰場局勢還不明朗的時候日本根本不敢再談冒險北進之舉。

    其次,南下南洋列島,奪取海上資源。這是一個和納粹德國進行鬆散配合的策略,由於地緣因素,德日的聯絡極為薄弱,只能是各自為戰。反過來反法西斯盟國則可以透過海洋實現各大戰場的有機結合,佔盡地利之便!因此,日本選擇走這條路實際上是一個風險極高、收益極大勝算極低的道路!因為日本人認為英國在歐洲已經被打的奄奄一息,無暇顧及亞太。美國雖然潛力巨大,還沒有充分動員。而日本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海軍強大的優勢迅速出擊,一舉奪取南洋列島,然後畫地自守,充分吸收南洋的資源以戰養戰,靜待國際局勢的變化。

    這個策略實際上和當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是一個套路,但是日本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擁有強大工業基礎的美國不是積貧積弱的中國,嚴重低估了美國戰爭機器的運轉力和破壞力。

    那麼此時就像在溫水鍋裡青蛙一樣的日本,究竟有沒有規避風險的道路呢?答案是有,那就是回到甲午戰爭時的策略上,放棄稱霸亞太的野心,從中國內地撤軍,利用蘇德戰爭的不確定性和蘇日中立條約退守滿蒙,支援美英等國。這樣一來,等於將已經明朗的國際局勢再度攪亂,而日本可以從中獲利。再退一步,就算日本失去了滿蒙,那麼也可以規避日本本土免遭戰火塗炭,保持住亞太強國的地位。

    只可惜,法西斯軍國主義荼毒下的日本人像輸紅眼的賭徒,選擇了南進那個高風險的道路,最後在美蘇中英四大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聯合絞殺下最終走向了慘痛的失敗!

  • 6 # 逸聞軼事

    謝謝邀請,我是小逸。首先我們就要弄明白為什麼要發動戰爭,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國內的資源有限,當年日本五分之四的資源都要從國外進口,這相當於喉嚨被人卡住了,處處受人制約,日本也想掌握主動權,所以日本想發動侵略來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當日本佔領東三省之後,他們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北上進攻北韓、蒙古、蘇聯,一個是南下佔領南洋地區,此時日本高層也產生了激烈的分歧。

    那為什麼日本一定要二選一呢?其實很簡單,戰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日本這麼急切發動戰爭的原因就是因為本國的資源不足,1939年時,日本最多還能維持兩三年,日本高層也是心急如焚,而日本又在中國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本身已經呈現出兵力不足的局面,如果此時還兵分兩路攻打蘇聯和東南亞地區,無疑是在玩火自焚,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集合剩下的兵力進攻一路,最快的侵佔一個地區來緩解本國的經濟壓力。

    但是此時日本還沒決斷到底是南進還是北進,所以關東軍在1939年的5月份和9月份試探了兩次蘇聯,也就是著名的諾門坎戰役,諾門坎戰役以日軍的完敗而告終,這是日軍在二戰爆發以來最大的慘敗,這也讓日本意識到自己還不足以和蘇聯對抗,於是打消了北進的念頭,那日本為什麼就敢南下呢?

    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已經過去,法國、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都擁有了數個殖民地,而離日本最近的殖民地就是南洋地區,但是歐洲有德國在攪動風雨,他們自己都自顧不暇了,還有能力管殖民地嗎?東南亞地區已然成為一個真空地帶,是一塊巨大的肥肉,這簡直就是天賜良機,所以日本在諾門坎受挫之後毅然南下。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可能會問,蘇聯會不會背後插刀?答案是不會的,因為當時蘇聯面臨強大的德國,蘇聯節節敗退,岌岌可危,斯大林也沒有多餘精力對抗日本,所以蘇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徹底解決了日本的後顧之憂。諾門坎戰役

    還有一個問題,日軍怎麼就敢打美國呢?因為日本侵犯了歐洲國家的利益,美國直接停止了對日本的石油貿易,要知道當時日本有80%的石油是從美國進口的,斷石油這不是要日本的命嗎,並且日本那時的資源只能維持半年了,狗急也會跳牆,所以日本為了開啟南洋的道路,偷襲了珍珠港,雖然這次偷襲為日本贏得了一年的喘息時間,但也加快了法西斯的滅亡。

    有人會問日本還有第三條路嗎?有,那就是撤出中國,接受同盟國的條件,但日本為這次侵略謀劃了幾十年,戰爭才剛剛開始,孰勝孰負還說不定呢,怎能輕易投降?

  • 7 # 史書上冬眠的蛇

    日本在近現代幾乎是一個另類的存在,他在不具備任何工業化前提條件的情況下完成了工業革命,躋身於列強行列,但是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的她並未能制定出一項適合她發展的戰略之路,而是走向了軍國主義極端化道路,這給她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近現代所有發展成功的列強無非有以下幾個特點,廣袤的土地(或殖民地),眾多的人口(或殖民人口),豐富的資源(土地多就意味著資源豐富),這些都是發展資本主義的必須條件,而日本屬於後起之秀,在她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世界已經基本瓜分完畢,要麼她效仿德國發動世界大戰,重新分配資源,要麼她只能像個沒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靠著近乎於算命先生給她賜的四個保命神字——武運長久一般肆意侵略。

    德國在近代的處境跟日本類似,但是資源和地理位置還都優於日本,一戰況且還敗了,日本哪裡有機會贏?所以說,在二戰時期,日本是沒有多少選擇餘地的,她也無法制定出那種必勝或者符合她發展的戰略,起碼,單純的依靠武力的戰略是無法制定出來的,這就給了我們一種認識,日本他沒有戰略頭腦。

    所謂的北上(與蘇俄開戰)和南下(與英美荷開戰),對日本都是不切實際的,她沒有力量來對付這些列強,但是她又必須發展,國土的狹小,人口的眾多,資源的匱乏,發展的過快都逼迫著她不擇手段的去獲取土地,資源和發展所需的一切,在全新的國際秩序還沒建立起來之前,她要靠武力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實際上她沒有戰略,她的戰略就是既能掠奪到土地資源,又不和其他列強激化矛盾,所以他入侵中國,但很快她就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中國不是一塊淨土,在十九世紀末就基本被列強劃分完了,她獨佔中國就是對英美等國的挑戰,要麼她去打列強,要麼等著列強來打她,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方案。

    偷襲,對日本人幾乎有著魔障一般的神力,在日本戰國的歷史上,數次有效的偷襲被吹的神乎其神,幾乎成了神諭一般(參照桶狹間之戰和本能寺之戰)。日本人認為,偷襲是挽救日本實力不足的唯一法寶,是解救日本免於戰敗的良方,在對比蘇聯和英美之後,她自然傾向於選擇偷襲美國,因為這樣可以發揮海軍的優勢和獲得更多的資源。

    這就是日本孤注一擲,偷襲珍珠港的全部心思,他們並沒有為偷襲之後設定戰略,在他們看來,偷襲的成功就意味著永久的勝利,他們面對乾癟的現實,寧願相信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願去看一眼世界本來的面目,所以制定戰略就等於自殺,對於日本來講,武力戰略是不存在的,怎麼制定都是死路一條,哪怕除了北上,南下以外再去制定什麼第三,第四條路,也是死路一條。

  • 8 # hording

    日本除了北上和南下之間二選一外,其實還有其他選擇。

    事實上,無論是北上還是南下,其實都是同一類的選擇,即帝國征服這條道路。除了帝國征服這條道路外,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面對的決定性選擇除了帝國征服,即走軍事帝國主義路線外,還有一條路可以選擇,即和平擴張主義。早在日本著名政論家中江兆民的1887年出版的《三醉人問答》中,第一位“醉人”主張與所有國家進行自由貿易,使日本成為“天下一家”,即自由國際主義一體化的先驅;第二位醉人強調文明國家是軍事上的強者和最具侵略性的海外擴張者,日本應該依憑其財力和武力奪取可供殖民的海外領土,特別是中國領土,成為與英俄並駕齊驅的大帝國。

    事實上,和平擴張主義從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在日本國內是有市場的。和平擴張主義是基於對歐美強國發展經歷的瞭解和模仿的意願基礎之上的。對日本國內和平擴張主義者來說,歐美列強的海外商業活動和移民意義上的殖民活動是日本需要學習的,號稱“現代日本擴張的首次全面敘述”的《世界上的日本人》(1893)就強調日本人只有效仿歐美,努力從事海外活動,才有望超過歐洲人。而稻垣滿次郎在《東方策》(1891)中就說

    如果一國希望確立長遠的計劃和旨在實現富強,就必須力圖成為世界工商業中心,因此也成為世界政治中心,

    而日本,就具有這樣的條件。

    而軍事帝國主義選擇,同樣也在明治維新後發端。軍事帝國主義思想在日本出自幾個方面,最早是以頭山滿扥人為首的玄洋會及其分支黑龍會,它們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急先鋒,是“塑造公眾輿論,使之贊成侵略”的首要力量。軍事帝國主義的另外一大來源是明志重臣,代表人物是山縣有朋。山縣有朋的安全觀是列強競爭環境中日本的安全,其安全觀同極端民族主義和強權政治結合起來就成為了帝國主義。而在思想界、教育界和新聞界影響極大的福澤諭吉則宣傳日本為自身安全或“保衛東亞”,有權在必要時武裝入侵北韓和中國,並且迫使其“文明化”。

    以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為標誌,日本決定性的選擇了軍事帝國主義,這導致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的日本在遠東地區的權勢擴張。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日本軍事帝國主義暫時落潮。其原因有三,一是日本國內經濟社會的困境,二是美國對日本的制約,三是和平擴張主義的暫時復興。但是即使在整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日本仍存在濃厚的軍事帝國主義陰影。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隨著世界性大蕭條和中國事態的變化,和平擴張主義所基於的一個根本前提——經濟擴張比武力擴張有利,消失了。在這種情況下,軍事帝國主義思想再次在日本佔據上風。但是使得軍事侵略擴張轉變為日本國策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國內統一的傾向和現代民族主義思潮,這正在動搖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特權和勢力。

    貫穿於整個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對外政策背後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一種對於中國在現代民族主義推動向走向強盛,這必然將日本從東亞第一強國的位置上拉下來的恐懼。而日本對華採取軍事擴張主義,而非和平擴張手段,就是出於這種恐懼,再加上當時對中國東北的帝國主義考慮,就成為了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中國東北全境的動力,而且在六年後的1937年,促成了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到“七七事變”時,日本軍部已經在政府體系內已經佔有優勢地位,並提出了《國策基準》。到這時,日本已經徹底拋棄了和平擴張主義道路,完全走上了軍事帝國主義道路。而日本壟斷財閥與政府及其侵略政策的密切聯絡構成了日本軍事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當然,日本選擇軍事帝國主義道路不僅是上層的謀劃和帝國主義追求,日本社會政治基層的黷武情緒和對外擴張狂熱對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同樣重要。這既是隨著經濟大蕭條而產生的社會不滿的對外發洩,也是軍界操縱的大眾媒體的煽動蠱惑的結果。因此,我們說雖然日本除了走軍事帝國主義道路,對外侵略擴張外,不是沒有第三條道路可以走,但是是日本國內政治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日本最終決定性選擇了軍事帝國主義道路。

    但是日本的軍事帝國主義對外擴張道路,遭到了來自被其侵略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中國的頑強抵抗,事實上當“七七事變”後,日本尋求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企圖失敗後,中日僵持階段到來,中國戰場就成為了不斷吞噬日本國力的“黑洞”,從而造成了日本人力與物力的匱乏,甚至連天皇皇宮的鐵欄杆、路邊的路燈都被拆掉回爐製造武器去了。而當時要打破僵局,日本在不可能完全征服中國的情況下,選擇已經不多,只有北上和南下兩條路。北上這條路,日本已經嘗試過了,即諾門坎戰役。而在諾門坎,日本遭到了蘇聯的迎頭痛擊,北上這條路看來走不通。那麼現在只有南下一條路,而南下必然與美國迎頭相撞。但是到了這時,由於國內製度問題、美國的強硬政策以及日本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賭性大發(其實當時日本是有選擇的,即退回到和平擴張主義路線,但這時候一是日本已經騎虎難下,另外日本的決策者們也不可能這樣選擇),使得日本決定性的選擇了南下,並且最終以失敗告終。

  • 9 # 古城小川

    北上和南下的戰策方徵是要看日本要在二戰中得到什麼和佔有什麼資源來決定的。二戰的日本花最大的資源來建設海軍他的中心目標是打通馬六甲航道,當時的馬六甲航道還完全的掌握在英國和美國手裡。這條航道的最大用途是運輸石油,中東出石油運輸最安全的路線就是馬六甲,如果日本當年在中國能找到石油也就不會明知是死也要和美國打一仗,德國開闢北非戰場的目的也是同一個目標,所以南下是二戰日本戰策線路的首選沒有第三條路可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第一功臣分別是誰?